全文版
  2011.6.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苦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珊瑚礁學會

自然步道協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Grist Magazine
Inforain:Maps that Matter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關渡自然公園


 
 

享綠生活:小腳印踏大腳印 一起來逛農夫市集

作者:林珮芸(媒體&藝術工作者)

圖/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中,邀集了許多有機農場的農友。(謝雯凱攝)

印象中買菜永遠是媽媽的任務,如果是職業婦女,下班要忙著趕到超市採買晚餐食材;若她是家庭主婦,便會提著菜籃在傳統市場東挑西揀,和菜販討價還價。但是現在,買菜可以是全家一起做的事。上網搜尋一下,看看住家附近有沒有步行就可以到的農夫市集,也就是最近很流行的「有機市集」,趁著春暖花開的周末,全家改變賴床的習慣,跟著微笑的太陽公公,一起到市集來尋寶。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泥蜂〉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11章,您提到離亞維農不遠處有一個您喜歡的觀察點:伊薩爾森林。您說森林兩個字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鋪著一層清涼青苔地毯的土壤,想到覆蓋著1、2百年樹齡的喬木林」,而事實上伊薩爾森林只有一個人高的矮橡樹林,且林木稀疏,因而7、8月盛暑的午后,您到這兒觀察時只能躲在一把大傘下觀察。您說這把傘在日後給了您另一方面的寶貴幫助,不過您不打算在這一章說明究竟是什麼寶貴幫助,您只說「適當的時候我會在故事裡提及」。法伯,您真會賣關子、吊人胃口,因為我確實對這把傘產生無比好奇了。

您在這一章介紹了鐵爪泥蜂,一種幼蟲以雙翅目昆蟲為食的蜂類。您說這種泥蜂的特別之處在於母親不是一次將幼蟲成長所需的食物一次備足,而後不再理會幼蟲的類型。這種泥蜂一個巢穴只產一顆卵,只為那顆卵準備一隻雙翅目昆蟲作為糧食,這當然不夠幼蟲成長所需,所以呢,母親每隔一陣子就會帶來食物。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暮色。中寮山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看不到珍惜的夜行猛禽,卻等到一山闊野暮色。

高雄田寮、旗山交界的中寮山夕照,果然名不虛傳。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挪威,綠色驚嘆號!

資料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活出身心富足的綠生活-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居住在挪威,衣櫃裡不再永遠都缺一件衣服!

到車站搭車、購買日常用品,大多步行可到達!

挪威,一個國民年均所得八萬美元的產油國家,如何拋開奢華的物質享受,以樸實、自然的生活態度,創造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度?

台灣綠旅人—李濠仲,辭去原有的記者工作,隨任職外交部的妻子遠赴挪威長居,發現當地的物價比台北高上四、五倍,但生活開銷卻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這其中的玄機就在於:挪威人的富足不是來自於巨額財富與鼓勵消費,而是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價值觀。

本書作者移居挪威兩年來,他入境隨俗跟著過挪威式的生活,和挪威人一樣回家煮飯、自製生日蛋糕,享受烹飪的慢食樂趣;習慣沒有主燈的客廳,節能又減碳;搬家的紙箱只撿或借、在圖書館只抄筆記不影印,不讓樹木因此倒下;不愛在密閉的KTV引吭高歌,開始喜歡挑戰極限運動的滑雪樂趣;坦然接受沒逛街血拚、沒夜市的周休二日…。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紙博物館,從用餐美學關愛地球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image001

「用餐」,是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種族信仰,每天都會經歷的風景。 但是…
有多久沒對自己疼惜,在愉悅的氛圍中用餐?
有多久沒跟家人相聚,一起好好坐下吃頓飯? 有多久沒約好友談心,享受品茗的自在閒適?
有多久沒與自然約會,在綠意中養眼、舒心?

甚至,可不可能,從用餐的每個環節開始,關愛地球?

延續2010年「紙的幸福設計」所播下的美學種子、所積蓄的美學能量,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將於6月18日(六)至10月15日(六)盛大舉辦「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生活美學主題展,集台灣、日本、中國、比利時等地一時之選的設計師與設計品牌,聚焦「用餐」之時、眼前方寸之間的愉悅感受、純淨食材、環保意識、禮儀教養,以「無設計的設計」、「生活的設計」、「綠色的設計」、「文化的設計」手法,擴大展覽的深度和廣度,讓忙碌的現代人重新擁有自在、舒適的用餐空間,重新擁有生活的溫暖與感動;藉由將紙使用在生活中小至桌面、大至視覺所及的方寸之間,開始改變,享受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地球的一餐;同時藉由愛,簡單而淋漓盡致地生活。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小腳印踏大腳印 一起來逛農夫市集

作者:林珮芸(媒體&藝術工作者)

濱海童樂會

圖/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中,邀集了許多有機農場的農友。(謝雯凱攝)

印象中買菜永遠是媽媽的任務,如果是職業婦女,下班要忙著趕到超市採買晚餐食材;若她是家庭主婦,便會提著菜籃在傳統市場東挑西揀,和菜販討價還價。但是現在,買菜可以是全家一起做的事。上網搜尋一下,看看住家附近有沒有步行就可以到的農夫市集,也就是最近很流行的「有機市集」,趁著春暖花開的周末,全家改變賴床的習慣,跟著微笑的太陽公公,一起到市集來尋寶。

健康食材 農民親手交付

不同於傳統批發菜市場,農夫市集是由自耕農或是手作達人,將生產的食物或天然加工品親自交給顧客,顧客可以和農夫面對面交流互動,不只買的安心,也可以讓家中小少爺、小公主明白,原來佳餚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讓孩子親手接觸剛從泥土裡採收的蔬菜,鮮豔欲滴的新鮮水果,比起美術課更教他們印象深刻。捧著一顆綠油油的西瓜,或是沉甸甸的黃金南瓜,應該是讓孩子離開電視機前最好的運動。

農夫市集不只有新鮮無農藥的有機蔬果,還有天然手工肥皂、醬瓜、碗粿、果醬等等令人垂涎三尺的好滋味,更有些孩子即將看不到的傳統美食。不同於一般夜市園遊會,農夫市集標榜著健康、環保、樂活的觀念,而不以商業考量。爸爸媽媽可以放心讓寶貝孩子在市集裡蹦蹦跳跳,吃得開心,玩得開心,自己也逛得開心。為了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開發出有機健康的食物,手作達人用熱情和經驗的累積,研發出既有創意又美味的產品,如手工冰淇淋、環保肥皂、利用廢棄物改造的藝術品,在這邊,我們找回失去已久的創意與驚喜。

社區支持型農業 低碳永續

傳統市場的概念,主要是大盤商向農民收購農產品,之後藉由中盤商、大型超市、連鎖商店,最後才會到達消費者的手中。中間需要由產地運送到都市、包裝、加工等等後製工作,消耗的能源及人力,都在無形中造成大量的碳排放。然而農夫市集跨越中間商的程序,讓小農將仍帶著泥土的新鮮蔬菜,與顧客直接交易。擺攤的農友們,有些會標記碳里程數,證明自己的農產生於在地,回饋於當地,產品新鮮且充滿生命力,這正是國外所提倡「Buy Fresh, Buy Local」的精神!

印象中,商業超市的商品五花八門,但其實背後真正操控食品市場的,不過就是幾家大型食品企業,這在歐美更加嚴重。商業機制下的思維,必須降低成本,大量生產,因此農夫被迫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消費者對於真實的生產過程,永遠被蒙在鼓裡。然而農夫市集中,生產履歷透明化,這也正是「社區支持型農業」 (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 積極推廣的理念。

在花蓮發起共同購買在地有機食材的「大王菜鋪子」老闆王福裕形容社區支持型農業為:「一種友善人與環境的食物供應模式」。他認為CSA可成為台灣未來永續農業的典型,透過新鮮食材的供需,讓社區與鄰近小農彼此支持,享受健康也縮短食物里程。

春暖花開,出門賞花不用人擠人,也不用為了塞車傷腦筋,換上輕便的衣鞋,戴頂寬邊帽,大手不必牽小手,小腳印踏大腳印,一齊到農夫市集採買去,來場全家既樂活又節能減碳的有機小旅行吧!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專欄作家:讀〈泥蜂〉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11章,您提到離亞維農不遠處有一個您喜歡的觀察點:伊薩爾森林。您說森林兩個字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鋪著一層清涼青苔地毯的土壤,想到覆蓋著1、2百年樹齡的喬木林」,而事實上伊薩爾森林只有一個人高的矮橡樹林,且林木稀疏,因而7、8月盛暑的午后,您到這兒觀察時只能躲在一把大傘下觀察。您說這把傘在日後給了您另一方面的寶貴幫助,不過您不打算在這一章說明究竟是什麼寶貴幫助,您只說「適當的時候我會在故事裡提及」。法伯,您真會賣關子、吊人胃口,因為我確實對這把傘產生無比好奇了。

您在這一章介紹了鐵爪泥蜂,一種幼蟲以雙翅目昆蟲為食的蜂類。您說這種泥蜂的特別之處在於母親不是一次將幼蟲成長所需的食物一次備足,而後不再理會幼蟲的類型。這種泥蜂一個巢穴只產一顆卵,只為那顆卵準備一隻雙翅目昆蟲作為糧食,這當然不夠幼蟲成長所需,所以呢,母親每隔一陣子就會帶來食物。

母親的本能告訴牠,嬰兒什麼時候口糧吃完了,需要新的食物,於是牠便回到窩裡。」您發現隨著幼蟲長大,母親帶來食物的時間也縮得愈短,「母親不斷把新捕獵的東西帶回來,又不斷出去捕獵。總而言之,泥蜂並沒有事先囤積許多糧食,而是一天一天地餵養牠的幼蟲,就像鳥類一樣。

9月底,您打開也是以雙翅目昆蟲為食的朱爾泥蜂巢,幼蟲已長到成蟲的1/3大,您細數祂的獵物,有紅色彌寄蠅、食蚜蠅、黑服彌寄蠅、紅粉虻、蜂虻、中帶彌寄蠅、花虻,總計20隻。於是您估計,一隻幼蟲成長所需的雙翅目昆蟲量,可能高達60隻。您決定帶回這隻幼蟲,餵養祂,主要以鼠尾蛆和家蠅。8天裏,祂吃了62隻您為祂準備的食物,第9天準備化蛹。您將野外的20隻加上您餵食的62隻,得到了82隻的獵物量。(好驚人的食量啊!)

當然,野外生長的也許沒吃這麼多,因為您說自己供給幼蟲的糧食「都每天一次供應完畢,完全由幼蟲自由支配」可是泥蜂母親卻是一隻隻的給。不過,您也記錄到一個泥蜂巢穴盡頭,放著7隻完整的獵物,另有一些被放在入口處(幼蟲吃不到的地方),您認為「當狩獵收穫豐富時,母親暫時把獵物放在蜂房的門口,做成一個儲存倉庫,一旦母親需要時,尤其是在下雨天無法工作時,便到那裡去取。

法伯,我沒見過狩獵蜂捕獲雙翅目昆蟲的畫面,倒是見過好幾次一種腹部後半橘黃色的蛛蜂拖著一隻橙顎高腳蛛(Heteropoda pingtungensis)。橙顎高腳蛛是學名正式發表前的中文俗稱,學名正式發表後,由於種小名是屏東,便有許多人改口稱祂為屏東高腳蛛,我個人覺得倒無此必要,因為生物的俗名本來就多與學名無關,況且橙顎很能表現這隻蜘蛛的外觀特點,屏東雖是模式標本的採集地,但由於橙顎高腳蛛廣泛分布全台,以屏東高腳蛛稱之,我反倒不偏愛,於是,我仍舊喜歡稱祂為橙顎高腳蛛。

這隻腹部後段橘黃色的蛛蜂,我一直不知道身份,後來,陳仁杰老師說,祂是紅尾蛛蜂(Tachypompilus analis)。 2010年02月07日,我於知本林道看見紅尾蛛蜂拖著橙顎高腳蛛在石壁上行走,動作迅捷,因此要將祂們拍清楚就必須把相機的移動節奏與祂們的移動節奏配合得洽到好處,這並不容易,結果是我拍到了極模糊但帶有移動感的牆壁,激烈晃動的紅尾蛛蜂,還有值得欣慰的、清楚的「橙顎」高腳蛛。我追蹤祂們到水泥壁上的排水管。紅尾蛛蜂試圖利用排水管裏的那層薄土,掘挖洞穴,給幼蟲一個安適就食的窩。法伯,紅尾蛛蜂與您在這一章所提的泥蜂不同,紅尾蛛蜂只給幼蟲一隻橙顎高腳蛛,而非不斷供應的雙翅目昆蟲。

如右這張照片,上頭是橙顎高腳蛛,紅尾蛛蜂將祂置放一旁,而後專注挖掘巢穴。我正好拍到了紅尾蛛蜂將沙土撥飛的畫面,祂的挖掘,和您在這一章所形容的情形一樣,因此,法伯,容許我借用您的文字來形容祂的挖掘:「沙從肚子下往後甩,從拱形的後腳下穿過,噴射出的沙柱像連續不斷的涓涓細流,劃了一道拋物線,落到2公尺遠的地方。

除了最後一句的「2公尺遠」之外,您所形容的,完全貼切於我所觀察到的這隻紅尾蛛蜂挖掘的情形。我所看見的祂,雖也奮力甩沙,但至多只甩到十幾公分遠而已。但是法伯,您所看見的泥蜂甩沙,我只能說簡直奇觀,2公尺遠,我幾乎難以想像一隻5公分不到的泥蜂竟能將沙土撥甩到超過一個人身高那麼遠的、2公尺的距離外。一隻小蟲的力道如此驚人,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啊。

法伯,我不是不相信您,我只是想再次確認,您真的是說2公尺遠嗎?如果真的是2公尺遠的話,那麼,我真的很想,很想趕快找一個時間,到法國一趟,去到伊薩爾森林,找到泥蜂,觀察祂的掘沙,最好是跪在離祂2公尺內的地方觀察祂,同時享受那種被祂的甩沙擊打臉部的幸福感。我真的很期待真相,同時我希望:您是對的。

楊家旺謹上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攝影賞析:暮色。中寮山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看不到珍惜的夜行猛禽,卻等到一山闊野暮色。

高雄田寮、旗山交界的中寮山夕照,果然名不虛傳。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自然書訊:挪威,綠色驚嘆號!

資料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活出身心富足的綠生活-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居住在挪威,衣櫃裡不再永遠都缺一件衣服!

到車站搭車、購買日常用品,大多步行可到達!

挪威,一個國民年均所得八萬美元的產油國家,如何拋開奢華的物質享受,以樸實、自然的生活態度,創造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度?

台灣綠旅人—李濠仲,辭去原有的記者工作,隨任職外交部的妻子遠赴挪威長居,發現當地的物價比台北高上四、五倍,但生活開銷卻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這其中的玄機就在於:挪威人的富足不是來自於巨額財富與鼓勵消費,而是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價值觀。

本書作者移居挪威兩年來,他入境隨俗跟著過挪威式的生活,和挪威人一樣回家煮飯、自製生日蛋糕,享受烹飪的慢食樂趣;習慣沒有主燈的客廳,節能又減碳;搬家的紙箱只撿或借、在圖書館只抄筆記不影印,不讓樹木因此倒下;不愛在密閉的KTV引吭高歌,開始喜歡挑戰極限運動的滑雪樂趣;坦然接受沒逛街血拚、沒夜市的周休二日…。

看見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挪威人活出富裕時代的簡單生活處方!

旅居挪威的作者,以記者犀利的敏銳感,為讀者解析北歐人務實主義的傳統,尤其不過度消費的態度,普及挪威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少搭車、多步行、不愛加工品、物欲不盛……。而相較於許多歐洲國家所呈現出的現代新穎,挪威人的生活是如此樸實無華。台灣是一個不斷追求進步與發展的國家,卻造成人心的普遍焦慮,而挪威人的綠色生活,卻可以讓你我看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正是一帖綠色心靈處方。

一本前所未有的挪威深度旅遊書,娓娓道出挪威迷人的理由

喜歡旅行的人,見識大山大水的美景、吃遍異國美食……,往往觸動旅人心靈最深處是旅程中人與自然融合為一的相映深度。舉例來說,作者道出挪威擁有絕世壯觀的山林、峽灣美景之所以能吸引世人造訪,是因為挪威人最擅長方式就是盡可能保有自然美景的原貌,並認為人類的智慧應該用於學會和大自然共處。這是一本比提供美食、美景之外,挖掘出挪威最真實面貌的綠色深度旅遊書,隨書更提供挪威綠色旅遊建議行程。

本書首開綠色國度旅遊文學書寫風潮,打開台灣人的綠視野與綠心靈

當今地球危機不斷,迫切需要人類徹底改變既有的生活模式,而「綠色生活」正是回應這樣的訴求。挪威擁有「全球最適宜居住、最文明的國家」,首都奧斯陸也有「綠色城市」的美稱,本書作者首開綠色國度旅遊文學書寫風潮,分享在挪威生活的點點滴滴,希望有助於打開台灣人的綠視野與綠心靈。

提出好城市、好國家的關鍵密碼,打造人人都想住的綠色國度!

挪威是世界三大產油國,國家富有卻拒絕好大喜功,有人民愛戴的「平民國王」,不蓋超高大樓,不在極地打造夏威夷式渡假海灘,更聰明地將石油收益轉投資於世界各地的績優產業。本書作者深入剖析指出,許多經不起考驗的國家致富之道並不足訓,能像挪威一般「知足守成」,才是打造理想城市、理想國家的關鍵密碼。

【作者簡介】

李濠仲,1976年生,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民眾日報》、《TVBS週刊》、《新新聞周報》、《聯合晚報》記者。今隨任職於外交部的妻子遠赴挪威,以Solo journalist、 Backpack journalist的身分,透過旅遊、採訪、閱讀、觀察、攝影和Long stay,延續記者工作未盡之事。現暫居挪威奧斯陸。著有《挪威縮影:奧斯陸觀察筆記》等。

 

【書的小檔案】

書名:挪威,綠色驚嘆號!

作者:李濠仲 先生

出版: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24日

定價:350元

Top

 

享綠生活:紙博物館,從用餐美學關愛地球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用餐」,是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種族信仰,每天都會經歷的風景。
但是…

有多久沒對自己疼惜,在愉悅的氛圍中用餐?
有多久沒跟家人相聚,一起好好坐下吃頓飯?
有多久沒約好友談心,享受品茗的自在閒適?
有多久沒與自然約會,在綠意中養眼、舒心?

甚至,可不可能,從用餐的每個環節開始,關愛地球?

image001
▲用餐風景主視覺

延續2010年「紙的幸福設計」所播下的美學種子、所積蓄的美學能量,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將於6月18日(六)至10月15日(六)盛大舉辦「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生活美學主題展,集台灣、日本、中國、比利時等地一時之選的設計師與設計品牌,聚焦「用餐」之時、眼前方寸之間的愉悅感受、純淨食材、環保意識、禮儀教養,以「無設計的設計」、「生活的設計」、「綠色的設計」、「文化的設計」手法,擴大展覽的深度和廣度,讓忙碌的現代人重新擁有自在、舒適的用餐空間,重新擁有生活的溫暖與感動;藉由將紙使用在生活中小至桌面、大至視覺所及的方寸之間,開始改變,享受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地球的一餐;同時藉由愛,簡單而淋漓盡致地生活。

image003
▲2F特展區「學校情境」

本次策展,樹火結合城市山民(中國)、小林順子(日本)、OEY(日本)、何佳興(台灣)、ZABU雜舖(台灣)…等國際設計師及品牌,分別以家、學校、工作室、品茗角落、陽台…等生活中的場景為情境區,體現紙的獨到風景、闡述食材的深層意涵、推動生態的永續發展、豐富禮儀的生活面向。同時,更邀請陳惠雯、詹武龍、徐仲、蔡穎卿、許志萍、陳滿花、Thomas Foguenne…等相關領域的達人,透過講座、派對、DIY教學活動…等多元形式,帶領民眾了解「慢食只是吃得比較慢嗎?」「如何選擇健康、環保的食材?」「用餐該注意哪些禮儀與細節?」「哪些小訣竅可以輕鬆營造出用餐的浪漫氛圍?」「如何打理一場生活派對?」「除了食物之外,廚房還可以分享什麼?」…內容豐富,精采可期。

image005
▲4F竹院子與陽台的「空中園圃」

此外,「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特展亦在暑期增加了台中及高雄兩大都會區的延伸展,希望能擴大生活美學的影響效益,強化美與常民生活之間的連結,提高展覽的公共性、參與度,讓文建會推動生活美學展的根本美意可以更全面的發酵、擴散。

誠摯邀您蒞臨,親身感受樹火為您精心打造的「紙」之饗宴!讓自然風的「藝術紙」與現代科技互動裝置,帶您諦聽風與水的交響,感受角落小憩、戶外野餐的閒適;漫步老房子屋頂的空中園圃,觀賞、嗅聞、品嚐不同香草植物的迷人身世;走入學校、工作坊情境,觀察東方逸趣鋪陳出的用餐美學!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葉人豪、賴品瑀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