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南方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荒野保護協會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千里步道
GreenMap System Home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崔媽媽基金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台灣蝙蝠資訊站


 
 

自然書寫:用熱情呼喚 尋找台灣白海豚的美麗身影

資料提供: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2011/07/02早上約7點啟航尋找台灣白海豚的美麗身影,12點左右回到台中港。

從台中港出發,往北行經台中港、高美濕地、大安海水浴場,再返回台中港。

每個人(拍照與錄影各司其職)希望這次的旅行,可以帶回去珍貴的影像,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白海豚。出海前,洪船長說前天在大肚溪口出海口看到20多隻白海豚。

出發後約30分鐘,在高美溼地外海看到台灣白海豚。過程中驚呼連連,施月英高分貝的呼喊聲音也吸引白海豚,成為奇觀!

簡毓群攝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昆蟲觀察家的分類法則

作者:楊家旺

一開始,我相信許多書店的書籍分類法是不同的。那時書店通常不大,書籍不太可能太多,書店間的彼此交流肯定也不頻繁,更沒有網路,不會彼此模仿,自然而然產生了書店獨有的特色。現在的書店,規模大,分類上差不了多少;或者說,圖書館、網路書店、實體書店的書籍分類幾乎一致。至於個人的藏書該怎麼分類呢?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當然,如果一個人的藏書只有幾十本,我認為分類的意義不大,該如何分類的問題不會造成困擾才是。然而一旦藏書量豐富了,就肯定會面臨該怎麼分類歸排的問題了。電腦硬碟裏的昆蟲照片一旦數百上千張時,同樣也會面臨該如何分類的問題。書籍分類和昆蟲分類對昆蟲觀察家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該如何分類的問題的確會造成困擾,但也同時帶來樂趣。困擾不一定要得解,但樂趣一定要產生。

精采內文

 

大地之音:搖滾作為一種抵抗現實的力量

作者:張鐵志(文字工作者)

張相片最近,陳昇新發行一首單曲「阮阿嬤是媽祖魚」,講的是彰化大城溼地外海瀕臨絕種的、俗稱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白海豚面臨的危機是原本政府核定要在這裡蓋八輕/國光石化,但終於因為民間的反對力量而撤銷。

最近,陳昇新發行一首單曲「阮阿嬤是媽祖魚」,講的是彰化大城溼地外海瀕臨絕種的、俗稱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白海豚面臨的危機是原本政府核定要在這裡蓋八輕/國光石化,但終於因為民間的反對力量而撤銷。

昇哥一向關注關懷環境問題。在這首以白海豚反對八輕的歌曲之前,他還寫過一首「黑面鴨要報仇」,那是為了搶救黑面琵鷺而反對在台南七股蓋七輕。

為了反對國光石化、保護大城溼地和白海豚而寫歌的不只昇哥,還有民謠前輩陳明章,還有林生祥、吳志寧、拷秋勤、董事長、農村武裝青年,而張懸、巴奈也都出來聲援。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不浪費糧食 從消費行為做起

作者:黃貞綾(荷蘭瓦罕寧恩大學碩士)

圖/愛爾蘭環保署發起的「停止浪費食物」行動網站截圖。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民處於赤貧狀態,難以求得溫飽,但是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竟有三分之一白白浪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五月出版的《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指出,每年損失或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公噸,約佔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蔬菜和水果的耗損比例最高。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用熱情呼喚 尋找台灣白海豚的美麗身影

資料提供: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2011/07/02早上約7點啟航尋找台灣白海豚的美麗身影,12點左右回到台中港。

從台中港出發,往北行經台中港、高美濕地、大安海水浴場,再返回台中港。

每個人(拍照與錄影各司其職)希望這次的旅行,可以帶回去珍貴的影像,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白海豚。出海前,洪船長說前天在大肚溪口出海口看到20多隻白海豚。

出發後約30分鐘,在高美溼地外海看到台灣白海豚。過程中驚呼連連,施月英高分貝的呼喊聲音也吸引白海豚,成為奇觀!

簡毓群攝

白海豚與洪船長的船及船上的船員,有了高度的互動, 期間長達2小時之久。

白海豚還離船身不到2公尺的距離出現,讓帶相機的人拍照都滿格。

施月英攝

 

張樂群攝

張樂群攝

簡毓群導演還看到兩隻熟悉的身影,頭上有白眉的「白眉」,還有背鰭被切到的「斷臂」。

簡毓群攝

這次的行程大家都豐收,對於台灣白海豚的相遇,相信在未來一定會吸引更多人關注。

Top

 
 
 

專欄作家:昆蟲觀察家的分類法則

作者:楊家旺

一開始,我相信許多書店的書籍分類法是不同的。那時書店通常不大,書籍不太可能太多,書店間的彼此交流肯定也不頻繁,更沒有網路,不會彼此模仿,自然而然產生了書店獨有的特色。現在的書店,規模大,分類上差不了多少;或者說,圖書館、網路書店、實體書店的書籍分類幾乎一致。至於個人的藏書該怎麼分類呢?我認為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當然,如果一個人的藏書只有幾十本,我認為分類的意義不大,該如何分類的問題不會造成困擾才是。然而一旦藏書量豐富了,就肯定會面臨該怎麼分類歸排的問題了。電腦硬碟裏的昆蟲照片一旦數百上千張時,同樣也會面臨該如何分類的問題。書籍分類和昆蟲分類對昆蟲觀察家來說,都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該如何分類的問題的確會造成困擾,但也同時帶來樂趣。困擾不一定要得解,但樂趣一定要產生。

唐諾在《閱讀的故事》一書提到了加拿大的曼古埃爾的《閱讀史》裏頭的一段文字:「我們若是把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存檔在『小說類』的條目之下,那麼它就是一本幽默的冒險小說;若是將它放在『社會學』的條目之下,則變成一部對十八世紀英國的挖苦研究;如果將它放在『兒童文學類』的條目之下,則是一部關於侏儒和巨人和會說話的馬的有趣寓言;假使放在『異想類』的條目之下,則變成科幻小說的先驅;若是放在『旅行類』的條目之下,則是西方旅遊文學的典範之一。」唐諾說:「曼古埃爾的結語是,所有的分類都是割裂的、排他的,專橫對待完整的書和完整的閱讀活動,強迫好奇的讀者、機警的讀者去把書給拯救出來。」昆蟲的分類是不是也是割裂的、排他的?是不是也強迫好奇的、機警的昆蟲觀察家去拯救?我想,肯定也是如此。

吳明益的《複眼人》被歸類為小說應該沒有太多異議,但是,該被歸類為哪一類的小說呢?這個問題就沒那麼容易了,包括作者吳明益本身也不確定這本小說該怎麼歸類,或者說吳明益並不想這本小說被輕易劃歸到哪一個明確的類別,他大概希望這本小說具備某種程度的開放性與可能性,他寫道:「從果子離『專業讀者式的書評』,開卷何致和的『小說家式的書評』,讀者轉寄林翰昌『科幻小說式的書評』,以及日前我收到譚光磊來信所提到的他看到的內容,讓我頗高興每個人看到的重點不同,⋯⋯有人把它當科幻小說,有人當它是環境小說,有人當它是談論敘事與記憶的小說……。」也許,不只好奇的、機警的讀者想把書從分類的割裂與排他中拯救出來,機警的作者也是如此的。

《閱讀的故事》裏,唐諾還說:「也許每隔一段時日,當你想換換書房氣氛或想勞動筋骨出出汗時,可考慮把你的書改改排列方式,讓它們彼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下,不一樣的書籍圖像,也許會捎來不同的閱讀靈感或閱讀心情也說不定,至少,可讓閱讀不那麼理所當然,不那麼早有結論。」昆蟲分類何嘗不是如此,何必被界門綱目科屬種所局限呢?生物分類學家有其必須如此歸類的專業考量,昆蟲觀察家則不必被這些規範所局限,昆蟲觀察家可以「改改昆蟲的排列方式」,「也許會捎來不同的觀察靈感或觀察心情也說不定,至少,可讓昆蟲觀察不那麼理所當然,不那麼早有結論。」原來,唐諾關於閱讀的一些看法,也適用於昆蟲觀察這一範疇。

既然打破分類學上的規範,試著重新排列組合可以帶給昆蟲觀察家不一樣的靈感和心情,那麼,不妨就來試試看囉。第一個閃過我念頭的是「外觀有蛇類風格」的毛毛蟲。我開始出入一個個資料夾,試圖把一隻隻未必一定得如此分類的毛毛蟲「給拯救出來」。我新增一個新資料夾,命名為「似蛇毛毛蟲」,將祂們一一擺在裏頭。

我挑選其中四種,概述如后。第一種是無尾鳳蝶(花鳳蝶)Papilio demoleus的幼蟲,位於身體前方的假眼,在頭部下縮隱藏時真的就像毛蟲的眼睛,一些菜鳥想必真會從那大大的假眼裏誤判那是一隻蛇;若再加上前胸吐出的、仿如蛇信般的臭角,肯定可以嚇壞沒經驗的菜鳥。第二種是蟻舟蛾(Stauropus sp.)的幼蟲,祂和無尾鳳蝶幼蟲相似卻又相異的是,同樣有膨大的假頭、眼紋和蛇信,不同的是無尾鳳蝶幼蟲的模擬蛇頭選在身體前方,而蟻舟蛾幼蟲則選擇身體末段。第三種是端紅蝶(橙端粉蝶)Hebomoia glaucippe的幼蟲,簡直就是一條青竹絲,一條雄性的青竹絲,因為同樣擁有體側白紅線紋(雖不那麼100%相同),假眼和姿態,也是十足像一條青竹絲的樣貌。第四種是長斑擬燈蛾(Asota plana)的幼蟲,祂讓人(至少是讓我)聯想到雨傘節,當然,長斑擬燈蛾幼蟲的黃黑相間環形紋並不同於雨傘節白黑相間的環形紋,但這種聯想就足以嚇壞一些膽小的菜鳥了。

有些人天生怕蛇,還有些人(宣稱自己)天生怕毛毛蟲。真不知這四種像蛇的毛毛蟲有沒有讓這些人更加感到恐懼,一種對蛇的恐懼加上對毛毛蟲的恐懼所產生的加乘恐懼;還是說其實相反,和我一樣覺得這些毛毛蟲真是可愛極了。也許,對蛇和毛毛蟲都持負面觀感的人,說不定可以負負得正,也覺得這些似蛇的毛毛蟲,其實加倍的令人喜愛。

不管如何,我發現昆蟲觀察家確實可以透過新的觀點讓昆蟲得到新的分類法則。不只如此,昆蟲觀察家更透過這種新的分類法則產生新的觀察靈感與觀察心得。《閱讀的故事》裏頭唐諾更藉由賈西亞.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小說裏的一些段落來作為每一章的開始。唐諾說這些美好文字「有時它線性的伸手指出一道隱約可見的往下思考路徑,有時它直接無情的跳到遠方某處,在那兒閃閃發光,引誘你想辦法突圍尋路去和它會合;有時候它什麼也不做,它只給你一個溫暖的好心情,給你一個『世界』而已,為你在蔓草叢生的前行路上,召喚來加勒比的自由海風,還有馬格達萊納河的帶著死亡新鮮腥氣和汨汨時間的流逝計算聲音。」

我想,《迷宮中的將軍》在《閱讀的故事》裏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閱讀的故事》在這篇文章裏所扮演的角色,至少有幾分相像之處。為什麼是《閱讀的故事》而不是其他書籍呢?再一次,如同唐諾說的,「為什麼是《迷宮中的將軍》這一本呢?這當然不是任意選擇的」,我「只好把它歸諸於某種偶然或者說人生命中無盡的鬼使神差。」

Top

 



 
 

大地之音:搖滾作為一種抵抗現實的力量

作者:張鐵志(文字工作者)

張相片

最近,陳昇新發行一首單曲「阮阿嬤是媽祖魚」,講的是彰化大城溼地外海瀕臨絕種的、俗稱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白海豚面臨的危機是原本政府核定要在這裡蓋八輕/國光石化,但終於因為民間的反對力量而撤銷。

昇哥一向關注關懷環境問題。在這首以白海豚反對八輕的歌曲之前,他還寫過一首「黑面鴨要報仇」,那是為了搶救黑面琵鷺而反對在台南七股蓋七輕。

為了反對國光石化、保護大城溼地和白海豚而寫歌的不只昇哥,還有民謠前輩陳明章,還有林生祥、吳志寧、拷秋勤、董事長、農村武裝青年,而張懸、巴奈也都出來聲援。

在西洋搖滾樂的傳統中,一向具有理想主義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這個改變或者是和具體的社會運動結合,如六零年代音樂人參與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或者八零年代最重要的音樂人投入聲援南非曼德拉、和世界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合作,或者過去幾年酷玩(Coldplay)和 NGO合作推動公平貿易,U2參與非洲發展工作。有的音樂人未必直接介入這些社會行動,但他們對世界仍有關懷,所以大聲唱出他們的看法。

甚至,每一個時代最重要的音樂人都是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從Bob Dylan、John Lennon,到The Clash、The Smith,到U2、Coldplay與 Radiohead。因為他們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出色的音樂,也在於他們抓到了一個時代年輕人的集體想像。

台灣亦然。從羅大佑到新台語歌運動的伍佰、林強、陳昇、陳明章,到獨立音樂大哥級的濁水溪公社與閃靈;此刻我們正看到更多新一代的音樂人用他們的吉他對準社會矛盾。

我們都是音樂的愛好者。我們都相信音樂可以作為抵抗現實的力量:消極的抵抗是音樂提供我們在現實世界的無趣與平庸之外的一個另類樂園;但更積極的抵抗是,我們不只逃避現實,更是進一步去改造現實,實踐另一個可能的世界。

Top

 

享綠生活:不浪費糧食 從消費行為做起

作者:黃貞綾(荷蘭瓦罕寧恩大學碩士)

圖/愛爾蘭環保署發起的「停止浪費食物」行動網站截圖。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民處於赤貧狀態,難以求得溫飽,但是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竟有三分之一白白浪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五月出版的《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指出,每年損失或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公噸,約佔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蔬菜和水果的耗損比例最高。

全球每年生產糧食 三分之一白白浪費

有幾個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糧食浪費的問題:

1. 工業化國家(6億7千萬噸)和開發中國家(6億3千萬噸)糧食浪費的數量不相上下。

2. 富裕國家消費者一年浪費的糧食(2億2千萬噸)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全年生產的糧食(2億3千萬噸)。

3. 每年浪費或損失的糧食數量幾達世界全年穀類作物產量的一半(23億噸,依2009及2010年數據)。

在這份報告中,先就「食物耗損」和「食物浪費」的定義作一區隔。「食物耗損」大多發生在生產、採收、採收後處理和加工過程,這些問題在開發中國家尤其嚴重,主要原因乃是因為缺乏基礎設備、技術低落以及食物生產系統的投資不足。

而「食物浪費」則多發生在工業化國家,亦即通路商和消費者將完全可食用的食物丟進垃圾桶內。在歐洲和北美,每個消費者每年所浪費的食物高達 95─115公 斤;相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東亞及東南亞每年浪費的食物只有6─11公斤。在富裕國家,人類所消費糧食的平均為每人每年900公斤,相當於貧窮地區的 兩倍—每人每年460公斤。

在開發中國家,約有40%的食物耗損發生在採收後處理和加工過程中;相對在工業化國家,食物耗損多發生在消費者和零售商層次。而採收和儲藏過程中的糧食耗損將使開發中國家的小農收入減少,並使糧食價格隨之提高。

食物耗損和浪費所造成的問題並非只有糧食本身,還牽涉到資源的浪費,包括水資源、土地、能源、勞工和資本等資源,並且產生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溫室效應和氣候暖化問題。

在開發中國家,問題主要來自不適當的採收技術、粗劣的採收後管理和物流系統、缺乏健全的基礎建設、加工和包裝程序、以及對市場知識的欠缺—這些知識能使農業生產的結果更接近市場實際需求。強化農產品供應鏈並使小農可和買家進行直接銷售,是可能的解決策略之一。

不浪費糧食 從消費行為做起

消費者行為和供應鏈上各種參與者缺乏相互溝通,是中、高收入的國家食物浪費的主因,因此,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將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收入較高的國家中,消費者往往被鼓勵去購買遠超他們實際所需的食物,例如「買二送一」促銷方式即是其中一個例子。另一個具體的例子則為,食品企業製造的即食產品通常份量過多。而有些餐廳會處心積慮設計出固定價格「吃到飽」的菜單,以刺激消費者儘可能地將食物堆滿他們的盤子。

這份報告也發現,一般而言,消費者對於計畫性地購買食物是不及格的,這表示,消費者習慣將過了「最佳賞味期限」的食物丟棄。學校教育或政策宣示等方案將是改變消費者習慣的出發點,必須要教導消費者「不必要的食物浪費是不被接受的」、「人類可以應用的自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等基本觀念。

丹麥的「停止浪費食物」(Stop Wasting Food)行動便是一個提供消費者有所依據的行動方案,例如:如何在採購家庭日常所需時避免浪費;提倡有效率的家庭支出規劃和選擇理性的購買伙伴,以減少衝動性的購買行為。在英國,「減少浪費行動計畫(Waste Reduction Action Plan,WRAP)」倡導主要零售商、知名廠商及其所屬供應鏈彼此之間共同合作,以降低食物的份量和包裝的浪費,避免那些多餘的食物與包裝物最後都被棄置在垃圾桶或垃圾掩埋場。「減少浪費行動計畫」也投入研究、提出行動計畫和宣傳等策略,其行動伙伴涵蓋各種領域,包裝製造商、零售商、知名廠商、供應商、研究機構、大學、設計公司以及環境和設計顧問等。

面對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減少食物浪費將是遠比生產糧食更有效率的方式。下次當你在採購食物之前,請先打開冰箱或儲物櫃,檢視一下目前已有的食物,並列出需要購買的清單和大概的數量。當你走入賣場時,面對喧鬧沸揚的特價吆喝、斗大醒目的促銷海報,拿起物品放進籃子之前,請你暫停幾秒仔細思考一下,這些食物是自己需要的嗎?是否在採買清單上?千萬別讓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促銷手法瘦了你的荷包、浪費寶貴的食物,更造成無謂的資源損耗和環境成本。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延伸閱讀:《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May-11 FAO / 聯合國糧農組織
             愛爾蘭的「停止浪費食物」行動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