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苦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部落客報到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台灣大百科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Salmon Nation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環盟彰化分會

珊瑚礁學會


 
 

享綠生活:樹火與餐飲系學生攜手,讓辦桌也有獨到風景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辦桌,是台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每當人們有重要事情想分享、傳達的時候,往往就會透過辦桌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婚禮、尾牙、祝壽等,辦桌除了留意菜單是什麼、幾點開始、禮數是否周到、跟誰一起吃之外,還可以關注哪些「眉角」?

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步調加快、時間受限,於是用餐變成一件行禮如儀的過渡事件;雖然人每天都要吃飯,但吃飯是為了繼續生活的下一個步驟,讓人有力氣繼續上課、繼續工作、繼續……,人們幾乎忘了要好好去品嚐一下食物的味道,更別說是好好去品味「美」了。

美學辦桌示意圖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寄生蟲與蛹室〉

作者:楊家旺

讀〈寄生蟲與蛹室〉2011.04.03 攝於尖石

親愛的法伯:

您在第一冊第18章繼續探討捕捉雙翅目昆蟲的泥蜂,而且鎖定在祂的寄生蟲 ,一種稱之為彌寄生蠅的小傢伙。沒想到,專剋雙翅目昆蟲的泥蜂最後竟被另一種雙翅目昆蟲所剋。您說有時泥蜂帶著雙翅目獵物回巢時,總是發出哀鳴聲,不敢直接進巢,一下盤旋、一下降落、一下逃走、一下又飛回來。您曾懷疑過會不會是擔心您的存在,但事實上不然,人類對泥蜂來說只是不具威脅的龐然大物罷了。您最終發現,祂真正害怕的是一種很小的彌寄生蠅,總在泥蜂巢穴附近待著,面朝洞口,等待寄生時機。泥蜂可以很輕易捉住並撕碎這種小昆蟲,但泥蜂就是不會這麼做。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昭和摩登‧府城戀歌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

台南的舞團,演出台南的故事,在台南的老戲院裡演出~

這不單只是一個舞蹈演出而已,同時還呈現了台南這城市的文化與氣質,創新的舞團,有趣的演出,特別的空間紛圍與展現~這就是台南。

這是全美的正面,包括演出看板、門柱上的裝飾、入口的人形看板,都到味了。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糾纏──當茶斑蛇遇上麗紋石龍子

作者:孟琬瑜

八月下旬,節氣已經逼近「處暑」,夏季的炙炎應該快過了。然而中部白天的天氣還是一樣地燠熱。阿德和我如同往常,帶著小咕嚕和小瑀魚巡行阿公家的八卦山台地山徑。

走在前方的阿德,突然輕喚著小咕嚕說:「快來看! 一樣很可怕的東西!」小瑀魚隨著小咕嚕,追了上去。

步道中央竟然是一隻紅褐色的小蛇,用身體緊緊糾纏著一隻麗紋石龍子!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樹火與餐飲系學生攜手,讓辦桌也有獨到風景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這次的行程大家都豐收,對於台灣白海豚的相遇,相信在未來一定會吸引更多人關注。

辦桌,是台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每當人們有重要事情想分享、傳達的時候,往往就會透過辦桌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婚禮、尾牙、祝壽等,辦桌除了留意菜單是什麼、幾點開始、禮數是否周到、跟誰一起吃之外,還可以關注哪些「眉角」?

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步調加快、時間受限,於是用餐變成一件行禮如儀的過渡事件;雖然人每天都要吃飯,但吃飯是為了繼續生活的下一個步驟,讓人有力氣繼續上課、繼續工作、繼續……,人們幾乎忘了要好好去品嚐一下食物的味道,更別說是好好去品味「美」了。

美學辦桌示意圖

6月,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盛大舉辦「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生活美學主題展,透過一系列展覽、教育活動,全面體檢用餐過程,並將觸角延伸到台中、高雄,與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共同合作,辦理國際設計交流工作坊,探討用餐美學。樹火之所以選擇餐飲系所學生,正是期待在這些未來餐飲業的明日之星心中,種下一顆「美」的種子,讓「美學」落實在民眾的飲食生活當中。

工作坊活動中,學生們以「辦桌」為題,在比利時用餐設計師Thomas Foguenne帶領下,分為6組進行實作,一起改造傳統辦桌,讓辦桌除了熱鬧的氣氛之外,從食材、餐具到擺盤全面脫胎換骨,兼顧到健康、營養、美味、環保、心靈等層面,成為名符其實的「設計派對」。

6/28台中交流工作坊實況

6月28日,第一場國際設計交流工作坊在台中舉辦,受到與會師生們的熱烈期待與歡迎,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過程中,師生們從分組、討論「主題色系材質的運用」到上台發表學習心得,都充滿了想要嘗試的興奮及企圖,令人十分期待他們在7月8日的創意成果展:一場另類的「辦桌」,不但跳脫自己熟悉的餐飲管理、行銷領域,更能帶領民眾看見傳統飲食文化的新面貌。

當用餐不再只是為了「吃飽」、「美食」,而是願意了解「文化」、「藝術」、「環保」…等層面,從心出發,談食物的來源、談用餐禮儀、談擺盤佈置、談對生活的感受與體會、談用餐對地球的影響……,相信習慣於思考經營管理與營養分析的孩子們,也會在心中埋下善的種子,並將這份美好散佈地更廣、更遠,帶出一場用餐的美學革命。

6/28台中交流工作坊,學生與講師Thomas合影留念

Top

 
 
 

專欄作家:讀〈寄生蟲與蛹室〉

作者:楊家旺

讀〈寄生蟲與蛹室〉2011.04.03 攝於尖石

親愛的法伯:

您在第一冊第18章繼續探討捕捉雙翅目昆蟲的泥蜂,而且鎖定在祂的寄生蟲 ,一種稱之為彌寄生蠅的小傢伙。沒想到,專剋雙翅目昆蟲的泥蜂最後竟被另一種雙翅目昆蟲所剋。您說有時泥蜂帶著雙翅目獵物回巢時,總是發出哀鳴聲,不敢直接進巢,一下盤旋、一下降落、一下逃走、一下又飛回來。您曾懷疑過會不會是擔心您的存在,但事實上不然,人類對泥蜂來說只是不具威脅的龐然大物罷了。您最終發現,祂真正害怕的是一種很小的彌寄生蠅,總在泥蜂巢穴附近待著,面朝洞口,等待寄生時機。泥蜂可以很輕易捉住並撕碎這種小昆蟲,但泥蜂就是不會這麼做。您自謙地說:「我自愧無知,不敢企望能夠了解角色為什麼會這樣顛倒過來。」又說:「我把這種奇怪的關係留給比我能幹的人去解釋吧。

彌寄生蠅是在什麼時機產卵的呢?您寫道:「在泥蜂或者其他任何一種掘地蟲身體的一半已經進入窩裏,而另一半即將消失在地下時,這一瞬間即使再短暫,彌寄生蠅也會飛奔過去,抓住掠奪者後部稍微露出一點的獵物,就在掠奪者因為難以進入而放慢腳步時,寄生蟲以無可比擬的敏捷度,把一顆、兩顆甚至三顆卵一個接著一個產在獵物身上。」彌寄生蠅卵孵化後幼蟲,以泥蜂媽媽捕捉來的獵物為食,但誇張的是,當泥蜂媽媽進入巢穴時,那些長得比泥蜂幼蟲還大的彌寄生蠅幼蟲,泥蜂媽媽竟然視而不見,或者說視而可見卻坐視不管。有時,這些彌寄生蠅的幼蟲數量超過十隻,讓泥蜂媽媽疲於供食仍無法滿足這麼多張嘴的需求。您說,最後泥蜂幼蟲的命運是「軟弱無力,消瘦不堪,身材只有正常的一半或1/3,牠試圖織造蛹室,可是吐不出絲料,結果織不成。」其實,這是泥蜂媽媽有能力供應泥蜂幼蟲到最後一刻的情形。如果泥蜂媽媽無法按時供應足夠的食物給所有的「孩子」,那麼,彌寄生蠅的幼蟲會毫不遲疑將泥蜂幼蟲給吃進肚子裏。感覺上這好像是一種綁架、一種威脅,告訴泥蜂媽媽說,孩子在我們手上,如果不按時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將妳的孩子吃掉。

法伯,這一章您除了談泥蜂的寄生蟲之外,您也談那些幸運長大的泥蜂幼蟲,順利長大到結蛹階段的泥蜂幼蟲。因為祂們所待之處距離地面不深,因此很容易受潮、被侵襲,因而祂們所織造的繭格外堅固強韌。「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足以防潮的隱蔽所,幼蟲以牠的技巧來彌補絲線的不足。牠把沙礫巧妙地聚攏在一起,用絲質材料把沙礫黏合起來,建成了最牢固的、防潮的蛹室。」您曾做過一個實驗,將泥蜂的蛹泡在水裏兩星期,結果呢?真神奇,裏頭竟然完全沒有潮濕的跡象。您不禁讚嘆:「我們的住宅怎麼沒有這麼好的防水材料呢!」是啊!法伯,我相信您一定和我一樣,時常被這些小昆蟲的能力所震驚,佩服祂們到懷疑人類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生物嗎?昆蟲觀察的經驗愈豐富,累積愈多對昆蟲的了解,就愈來愈發現人類有許多的局限,大概再演化一億年也不可能擁有許多昆蟲擁有的能力。

這一封信我想分享給法伯您的是一種稱為嗜蛛姬蜂的幼蟲寄生在褐色蓋皿蛛(Neolinyphia fusca)腹背的照片。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偏愛蜘蛛的吸血鬼》,裏頭的照片也是嗜蛛姬蜂幼蟲寄生在蜘蛛腹背的畫面,只是那隻蜘蛛是塵蛛,和蓋皿蛛不同。我還拍過其他種蜘蛛被嗜蛛姬蜂幼蟲寄生的照片,也許,哪天應該將這些照片整理出來,寄給法伯您瞧一瞧。姬蜂科(Family Ichneumonidae)裏的Polysphincta屬,專門以蜘蛛為外寄生對象,也就是我所拍到的這種寄生類型,寄生蜂幼蟲趴在蜘蛛腹部背面緊緊不肯放。在《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網站裏,這一屬只登錄一筆資料,沒中文名,學名是Polysphincta asiatica。在陳仁杰《台灣蜘蛛觀察入門》第87頁也收錄一張銀腹蛛被嗜蛛姬蜂幼蟲巴著不放的照片。可見,台灣應該有不少種類的嗜蛛姬蜂,期許,將來能有更多的研究出爐。屆時,我就可以提供給法伯您更多更精確且更精彩的訊息了。

Top

 



 
 

自然人文:昭和摩登‧府城戀歌

作者:瑞光(文字工作者) 

台南的舞團,演出台南的故事,在台南的老戲院裡演出~

這不單只是一個舞蹈演出而已,同時還呈現了台南這城市的文化與氣質,創新的舞團,有趣的演出,特別的空間紛圍與展現~這就是台南。

這是全美的正面,包括演出看板、門柱上的裝飾、入口的人形看板,都到味了。

自由入席(不對座位),我提早30多分來,已經很多人入場了~

舞台燈光很簡單,以側燈為主,兩側頂背光為輔,偶而再補一下面光~

台南市長賴清德也來觀賞並致詞。

雞屎藤~是很普通出現在我們生活週遭的一種植物,且生命堅韌代表在地精神~要用台語唸哦~

演出結束座談時舞者就坐在舞台前緣。

汪笨湖先生也有來觀賞,並給了大家很多勉勵的話。

大家分別與不同的舞者相聚問候著。

晚上10:30還要再加演一場午夜場,這也是首次舞蹈演出是在這個時段的呢,加演時間:10:30~12:30。

Top

 

自然書寫:糾纏-當茶斑蛇遇上麗紋石龍子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八月下旬,節氣已經逼近「處暑」,夏季的炙炎應該快過了。然而中部白天的天氣還是一樣地燠熱。阿德和我如同往常,帶著小咕嚕和小瑀魚巡行阿公家的八卦山台地山徑。

小瑀魚擺脫對揹架的仰賴,約莫半年多了。她和哥哥一樣,展現著很好的耐力與冒險精神,常能享受著山徑上的自由探索的樂趣;步道上發現的一隻螳螂、做著伏地挺身的攀木蜥蜴、竄入草叢的石龍子、牽著絲的鮮豔毛毛蟲、忙碌工作的螞蟻…都能引她駐足觀察。

小瑀魚一路撿拾著小果實、輕握幾枚蟬蛻、發現人面蜘蛛脫下的殼、收集蛇皮…也像小咕嚕一樣邊走邊含著龍眼、咂著嘴品嚐早熟的小百香果。

小咕嚕和小瑀魚常一前一後地彼此帶領與發現,不管是緩坡或陡上,都充滿著趣味。

走在前方的阿德突然輕喚著小咕嚕說:「快來看!一樣很可怕的東西!」小瑀魚隨著小咕嚕追了上去。

步道中央竟然是一隻紅褐色的小蛇,用身體緊緊糾纏著一隻麗紋石龍子!

牠用張大的嘴,緊咬著石龍子的胸腹部,再用身體緊緊纏住石龍子的頸項一直到身體。石龍子不時地甩尾掙扎,小蛇仍盡力保持冷靜,緊咬不放,不為所動。

事實上,小蛇的身體雖然大約是石龍子的一倍多長,但是石龍子的腹部,卻大約是小蛇的兩倍粗,看起來力氣很大。我想,小蛇一定費了很大的勁,緊纏著石龍子,用時間來換取石龍子體力的流失,才不會讓到嘴的大餐溜走!

漸漸地,石龍子掙扎的動作愈來愈弱,次數也愈來愈少了。

小咕嚕很想看小蛇如何吃下石龍子,所以我們繼續待在步道上,盡可能耐心地等待。但是小蛇似乎更有耐心,石龍子的腹部仍一脹一縮地呼吸著,小蛇也文風不動地緊緊糾纏。

直到步道後方傳來幾個人交談的聲音,越來越近,阿德想將蛇和石龍子一起移開步道中央,放置草叢中。不料,小蛇突然瞬間鬆開對石龍子的糾結綑綁,只用張大的嘴,繼續緊咬著石龍子的身體,立起頭頸,小心翼翼、也冰冷倨傲地蛇行至路邊,鑽進草叢深處,慢慢處置牠這頓可以享用很久的大餐了。

這條蛇身體的顏色非常鮮艷,頭部有著特殊而鮮明的Y字型斑紋。過往只見過蛇捕食青蛙,這是我們第一次見識到蛇吃蜥蜴的畫面,十分驚愕。而且牠體型雖不大,但顯然非常兇猛,對獵物緊咬不放。

查閱一些網路資料得知,這是中低海拔常見的茶斑蛇,是吃蜥蝪為主食的蛇。雖然只是微毒的蛇,但是攻擊性很強。牠的蛇毒對人體只是微毒,但是對蜥蝪來說,卻是足以致命的劇毒。而且一旦咬到獵物後,就不會輕易放掉,因此可以很靠近地觀察牠的覓食行為,並且不會受驚嚇而將食物吐掉。

通常見到的茶斑蛇體色是土棕色或棕黑色居多,並且深淺不一。但是也有少數的個體顏色偏紅,我們遇見的,就是體色較少見的這類型。後勾的牙齒,有微弱毒性。頭部呈三角形,有一個明顯深色的Y字型斑紋。眼上的鱗特別突出,看起來目露凶光。白天是活動的高峰期,比較容易遇到。除了以蜥蜴為主食,也會捕食蛙類和小型蛇類。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