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9.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自然人文:綠建築走訪─波士頓 用高架橋換綠帶公園

作者: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圖:Wharf District Park的綠地與波士頓城市景觀。 (盧盈文攝)

近期在台灣高架橋興建議題再度浮出,尤其「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例子是2011年以來,再度以舒緩交通為由提出的建設,卻將破壞周邊自然環境生態。此條高架道路以新北市北海岸地區的「核災疏散道路」為由,以防核電廠發生災變時居民無法盡速撤離,為了各種「方便」理由來說服民意,破壞新北市紅樹林生態景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讓民眾更依賴汽車代步的交通方式。因此,我們便走訪拆除高架橋始祖的城市「波士頓」,感受並訪問當地居民對於改變後的力量。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在阿塱壹數螃蟹的日子

作者:楊信得 (靜宜大學生態系劉烘昌研究室研究助理)

天剛亮,數完了一千多隻釋放幼蟲的奧氏後相手蟹,伴著日出在旭海的海邊休息,學弟告知說前方10公尺內的灘頭,有6隻支海龜探頭,就這樣,我看著牠們,牠們看著我,持續了一段時間。

以食物鏈的概念來說,螃蟹幼體是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低層,可以供作食物鏈中層魚蝦的食物來源,海龜吃魚蝦是較高階的生物。海龜能夠存活,就表示有足夠的食物來源。海龜會對食物鏈下一層進行捕食干擾,依據中度干擾假說(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少了海龜捕食的干擾,將導致下一層食物鏈的物種間互相競爭增加,進而使得物種數變少,漁獲種類也會變得單調。物種間競爭後的優勢漁獲族群,到底是高價漁獲?還是低經濟漁獲?另外,需要考慮的是,部分魚類族群的消失、單一化,將使漁獲可以捕撈的季節變少。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換窩〉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22章,也是您《昆蟲記》第一冊的最後一章,這一章您繼續對高牆石蜂做了一些實驗,這一章的實驗我覺得很有趣,覺得您像是在捉弄高牆石蜂,但我知道,事實上您不是這樣的心態,您完成的是一個非常嚴謹且深具啟發的實驗。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石梯坪賞鯨──熱帶斑海豚現身

作者:攝影:munch;文字:莫聞

花蓮海岸的石梯坪,可說是全台賞鯨豚的發源地,發現鯨豚的機率居全台之冠,在這片海域常見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的蹤跡。部落客munch在8月間攝得大批熱帶斑海豚的美麗身影,讓我一起來看看!

根據中華鯨豚協會的資料,熱帶斑海豚身體修長、吻細長、唇及吻端白色、背鰭窄呈鐮刀形、頂端尖形。1987年,Dr. Perrin等7人正式發表斑海豚應有兩種,一種為S. frontalis,僅出現於大西洋,另一種為S. attenuata,為出現於所有熱帶區之種類。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綠建築走訪─波士頓 用高架橋換綠帶公園

作者: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圖:Wharf District Park的綠地與波士頓城市景觀。 (盧盈文攝)

近期在台灣高架橋興建議題再度浮出,尤其「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例子是2011年以來,再度以舒緩交通為由提出的建設,卻將破壞周邊自然環境生態。此條高架道路以新北市北海岸地區的「核災疏散道路」為由,以防核電廠發生災變時居民無法盡速撤離,為了各種「方便」理由來說服民意,破壞新北市紅樹林生態景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讓民眾更依賴汽車代步的交通方式。因此,我們便走訪拆除高架橋始祖的城市「波士頓」,感受並訪問當地居民對於改變後的力量。

大隧道計劃 還居民一條會呼吸的綠廊道

波士頓斥資巨額,進行近150億美元的大挖掘「Big Dig」計畫,從計畫至通車啟用共花二十幾年,主要目的就是要移除高架橋、計畫將穿越市中心的5.6公里高架快速道路的車流量地下化,將過往呼嘯疾駛的噪音、油垢及廢氣的都市印象帶入歷史。2006年移除工程完成後,原高架橋行經的區段改造成公園綠帶,使市中心增加出兩百多公畝的綠色基盤,空氣汙染的噩夢不再困擾居民,波士頓更成為了一個更適合居住的城市。

我們訪談一位當地居民,他表示非常喜歡並且滿意現有的綠帶空間:「你能想像這裡在過去有多麼髒嗎?過去可是一秒都待不住,現在改造成人民可休閒使用的綠帶,每天下午都可以來此蹓狗散步或運動!」他並建議我們可以沿著綠帶,到達昆西市場、碼頭、唐人街等重要景點。

受訪者比手劃腳在形容過去對這高架橋路段有多厭惡,我們深受他的影響,彷彿可以感受到十幾年前這裡的詬病,但自從移除高架橋後,他便露出滿意的微笑,大力推銷這條綠軸的好處,並出告訴我們所串連的景點有哪些,從中而知,恢復一條綠色廊道不僅使居民的生活及身心品質提升,並促進鄰近觀光景點的連結,為波士頓城市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源源不絕。更印證了,解決交通舒緩的道路不論是蓋在地上或架在天空上,都會對城市生活品質造成巨大的損失。

他們也提供騎單車導覽沿途的景觀及歷史,並為旅客提供十分詳細的介紹,沿途5.6公里的綠帶分別由一座斜張橋與5座景觀休憩公園串連而成。

圖:波士頓The Leonard P. Zakim Bunker Hill Bridge,這是大挖掘計畫源頭。(唐于婷攝)

圖:設置於各處的指引地圖

綠帶公園 串起嶄新的波士頓

為了尋找大挖掘計劃的源頭,我們徒步體驗這個曾經是高架橋軌跡的路段,並沿途觀察居民如何使用綠帶公園,讓我們更深入的去了解這綠廊有什麼樣的魅力,還原綠帶的景觀設計帶給人有甚麼樣的新感受。綠廊規劃成五個不同主題的公園,每個公園串連周邊環境形成生活圈,每個生活圈也演變累積成一個新波士頓綠帶公園的故事。

舊有的都市景觀中,以交通乘載為主的城市高架橋隨處可見。波士頓首先需解決交通流量問題,並將綠帶公園置於地表,與居民和人的使用環境空間尺度一致。其整體綠帶的主要綠色設計概念,是以不同形式之綠帶開放公共空間,串聯起各城區屬性多元且符合各區使用者需求的綠帶空間。

圖:改造前後的景觀差異 (引用自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這樣的設計理念有助於都市創造綠帶與開放的公共空間、減緩都市雨水徑流量、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工程施作過程減少耗費能資源並選擇環保建材、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居民定居、增加居民與城市綠帶的互動,最終能將綠帶和河港以自然縫合的方式連繫起來,創造更多更友善的城市公共空間。

圖:市民現在享有更多大面積綠地廣場可以休憩。(盧盈文攝)

圖:在Deway Square Park的有機農業販售。(盧盈文攝)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自然書寫:在阿塱壹數螃蟹的日子

作者:楊信得 (靜宜大學生態系劉烘昌研究室研究助理)

天剛亮,數完了一千多隻釋放幼蟲的奧氏後相手蟹,伴著日出在旭海的海邊休息,學弟告知說前方10公尺內的灘頭,有6隻支海龜探頭,就這樣,我看著牠們,牠們看著我,持續了一段時間。

以食物鏈的概念來說,螃蟹幼體是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低層,可以供作食物鏈中層魚蝦的食物來源,海龜吃魚蝦是較高階的生物。海龜能夠存活,就表示有足夠的食物來源。海龜會對食物鏈下一層進行捕食干擾,依據中度干擾假說(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少了海龜捕食的干擾,將導致下一層食物鏈的物種間互相競爭增加,進而使得物種數變少,漁獲種類也會變得單調。物種間競爭後的優勢漁獲族群,到底是高價漁獲?還是低經濟漁獲?另外,需要考慮的是,部分魚類族群的消失、單一化,將使得漁獲可以捕撈的季節變少。

現在古道要開通地區的生態特殊之處是海灘與海岸林相連無公路區隔,也就是說,相較於台灣其他海域,這裡的螃蟹在繁殖季節到海洋將其幼體釋出的過程比較不會受到干擾。螃蟹幼體長大後也可以較安全的上岸回到海岸林,維持可以存續的族群數量。台26線開工,九棚、港仔等道路也可能會拓寬,螃蟹生存的棲地將會變少,同時也被道路切割。可想而知螃蟹數量將會變少,殘存的個體還得面對路殺(road kill)的威脅,螃蟹到海邊釋放幼體的機率將會更少。這些作為食物鏈低階的螃蟹幼體量減少時,近海漁獲物種及數量一定會被影響。捕魚為生的居民未來將花更多的力氣來維持生計。

在這麼多不利生存的環境因素下,螃蟹族群是否能夠存續?而且,螃蟹又是跨陸域生態系及海洋生態系的物種,對於整體生態的影響有多大?對人類的影響又是什麼?當然,上述的推論還需要更多的口訪以及調查驗證。也許,居民將期望放在開路之後,可以改變經濟模式,未來可能將不再以捕魚維生,螃蟹族群大小、生活史以及食物鏈食物網對漁民而言也不再重要?

如果沒有給予更多的資訊評估、更好的配套、強烈的社區意識,開路,終究是引狼入室。開路規劃中需要施做隧道工程,其地質是否易崩落?會不會影響旭海飲水用的引用水脈?是否會引入資金較大的業主進駐與社區業者爭利?社區的雜貨店是否能與7-11競爭?民宿的品質是否能與買下極佳景點的飯店競爭?核廢議題呢,這裡村莊幾個人可以抵抗政府的強制放置?放置這過後,漁獲呢?又有誰敢吃!還是裝作不知道的賣給東港漁市(聊天時得知東港的魚商會來收購這裡的漁獲)。再者,路開過後,是否會讓政府認為已經"施捨"給你一條路,就忽略了當地其它民生、教育、醫療等更重要的需求。

貧窮、生活機能、教育等議題是開不開路都應該重視。聊天時當地人提到旭海沒有衛生室,國小也廢校,小朋友要早起到牡丹國小就讀,回到家都晚上七點多。附近的幾個村莊東源、九棚、港仔也都是沒有國小、沒有衛生室。旭海假日緊急醫療站於8/6日運作,居民只能祈禱要生病只能在假日,平常日最好還是健健康康。

年輕人回鄉的主因是在外沒有工作,只好回鄉倚賴自然資源營生,他們要求不多,只希望有個維持生計的工作、小朋友的教育以及身體病痛可以有簡單的醫療照護。他們期待台26是個希望,是個至少能過活的希望,不只給與旭海村,也希望藉此帶給其他更貧窮地區的繁榮。

然而,維持生計的希望是否只有開路這唯一的選項?開路是否就一定能提升經濟?道路開通前,是否有足夠時間及經費做完環境生態調查?居民是否有充分的資訊做評估選擇?如果都沒有就貿然開路,若未來印證了現在的推論,屆時後悔也來不及,陷入三生(生態、生活、生計)皆輸的泥淖。

不管開不開路,旭海以及周遭村落的居民準備好了嗎?

※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 本文亦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Top

 



 
 

專欄作家:讀〈換窩〉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22章,也是您《昆蟲記》第一冊的最後一章,這一章您繼續對高牆石蜂做了一些實驗,這一章的實驗我覺得很有趣,覺得您像是在捉弄高牆石蜂,但我知道,事實上您不是這樣的心態,您完成的是一個非常嚴謹且深具啟發的實驗。

由於高牆石蜂是將窩築在一顆石頭下,黏附在石頭上面,因此,您將石頭移到兩公尺遠的地方,也就是說,窩跟著石頭被移到了兩公尺遠的地方,其他的條件都沒變。石蜂飛回來的時候,發現石頭不見了,理應注意到兩公尺遠的地方有一顆原本的石頭,但祂對這顆石頭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即使在尋找原本的窩時曾飛過這顆石頭上空,祂也不屑一顧。後來,您對另一隻石蜂做了一樣的實驗,差別只是石頭移得比較不遠,約一公尺。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隻石蜂放棄了這個窩,這個移開一公尺遠的窩已不再是祂的窩了。

您說:「我必須承認,昆蟲的記憶力是一種奇怪的記性,這種記性對於地點具有那麼清晰的普遍性了解,但對自己家的了解卻如此有限。我傾向於稱之為『地理學本能』;這種本能對當地的地圖可以瞭如指掌,而對親愛的窩,自己的房屋本身,卻一無所知。」

您持續對石蜂做的下一個實驗是,將兩隻工作程序到達相同程度的石蜂對調祂們的窩,也就是把兩顆石頭的位置對調,如此一來,等到石蜂飛回自己窩巢時,實際上是另一隻石蜂所築的窩,而非原本自己所築的窩。石蜂會不會將別人的窩當成自己的窩呢?您實驗的結果是,會的,這兩隻石蜂都將另一隻石蜂所築的窩當成了自己的窩,繼續築巢的工作,一點兒也不受影響,一點兒也不懷疑有什麼問題發生。祂們繼續將另一隻石蜂的窩當成自己的窩般築造,而築造到一半的時候,法伯,您又把祂們的窩巢換回來,祂們還是樂意接受,繼續工作。這個實驗,感覺上像是捉弄,卻深具啟發不是嗎?

接著,您將一個只建好一層泥牆的窩,換成另一個已建造好且幾乎裝滿蜜的窩,這時,啣著泥漿飛回窩的石蜂會有什麼反應呢?您發現處於築窩階段的石蜂,在不需要築窩的窩上繼續築窩,使得蜂窩被堆得比原本的高度多了三分之一。造好窩後,繼續的工作程序是儲蜜,這些流程祂都會順序執行,絕不偷減,但也知所變通,因為窩還沒開始建就已經建好,於是就意思一下,加高三分之一,蜜也已滿,於是也加減再添一些蜜進去,然後,再把窩密封起來。

您的最後一個實驗是,一隻已經開始儲蜜的石蜂,您將祂的窩換成一個才剛開始築的窩巢,這麼一來,窩不夠深,無法儲蜜,於是這隻蜂「檢查這蜂房,用目光探測它的深度,用觸角來測量大小,終於承認它的容積不夠大。牠猶豫了許久,走開,回來,再飛走,立即又返回,急於要把身上帶著的寶物卸下來。昆蟲的困惑是再明顯不過的。」這隻石蜂最後做了一件荒謬的事,因為整個程序讓祂亂了陣腳,不知該怎麼接下去,於是祂將一個裏頭裝著蜜漿已封閉的窩試圖打開。打開後,在已經很滿的蜜窩裏,繼續添蜜,並且在最後產下了一顆卵(而裏頭早已有另一顆卵了),然後將洞封起來。我知道,法伯,您又要說這是「本能的無知」了。

在我的觀察經驗裏,沒有其他相類似的例子可分享給您了,法伯。不過,倒是有一個我自己認為挺有趣的例子可以分享給您。那是一個盛暑午后,我在追分火車站裏,發現了照片中的情形,一個半圓形的建築構造,因為擁有七個洞,成了蜂類運用的空間,在這七個洞裏,有些已被泥土封密,有些則仍是空洞(等待被利用),我在其中一個洞裏看見一隻蜂,露出頭部,於是拍了一張照片,如附圖。法伯,我很好奇,如果換成您看到這樣的畫面,您會設計怎樣的實驗呢?我實在很想知道,也很想參與。我相信若這樣的機會得以實現,那肯定是我昆蟲觀察個人史裏頭,一個不可能忘懷的經驗。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攝影賞析:石梯坪賞鯨──熱帶斑海豚現身

作者:攝影:munch;文字:莫聞

花蓮海岸的石梯坪,可說是全台賞鯨豚的發源地,發現鯨豚的機率居全台之冠,在這片海域常見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的蹤跡。部落客munch在8月間攝得大批熱帶斑海豚的美麗身影,讓我一起來看看!

根據中華鯨豚協會的資料,熱帶斑海豚身體修長、吻細長、唇及吻端白色、背鰭窄呈鐮刀形、頂端尖形。1987年,Dr. Perrin等7人正式發表斑海豚應有兩種,一種為S. frontalis,僅出現於大西洋,另一種為S. attenuata,為出現於所有熱帶區之種類。

※本文圖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