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0.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荒野保護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濕地保護聯盟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Grist Magazine
崔媽媽基金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自然人文:夜裡不眠的人--幫青蛙過馬路談戀愛

作者:munch

晚上總有人不眠,作著別人看不見的工作,在黝黑的夜色中散發著寧靜的溫馨。

在新竹大北山區,一群荒野協會新竹分會的志工,每年到了十月,就開始從事夜間行動,上山幫青蛙過馬路,因為對於這群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要到溪裡談場戀愛,都是困難重重。

荒野協會新竹分會很早就進入新竹橫山大山背地區,進行生態觀察與教育解說,發現山區內存在許多蛙種,每年到了秋季,都有為數不少的梭德氏赤蛙,從山坡湧出,前往溪流進行交配繁殖,但是道路與護岸,阻擋梭德氏赤蛙的繁殖路線。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人在涼台上」蘭嶼藝術家巡迴聯展

作者:比恕依.西浪(文字工作者-部落客報到)

圖:策展人來光說,策展的過程是不斷討論與博感情,從不被信任到被信任。

八月初,艷陽仍習慣照耀蘭嶼海面的時候,我乘坐著早上第二班小飛機前往蘭嶼,正巧與夏曼藍波安同一班飛機。他一貫穿著白色襯衫和黑色的西裝褲,頭戴著一頂淡棕色的草帽,這是不在蘭嶼島上時的裝扮,不過手上提著一塊大紅色風呂包著的行李。我心中偷偷的笑了,難得看到這麼有型的夏曼老師,手上卻拎著一個好像媽媽時代用的行李。上了飛機,夏曼老師和飛機上的蘭嶼老婆婆對話,才知道老師是很善良的幫著蘭嶼的老婆婆提著行李上飛機。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毛刺砂泥蜂〉

作者:楊家旺

兒子,你還記得嗎?爸爸和你在2003年08月17日曾於大坑觀察過一隻蛛蜂如何將已捕到的獵物(一隻蜘蛛)放在蕨葉上,然後才飛去尋找一處可挖掘洞穴的地方。為什麼獵物要放在葉片上呢?這一章,法伯給了我們答案:「許多狩獵的膜翅目昆蟲為了把住宅修整完善,或者剛開始做窩時,總是暫時把獵物丟到一旁。不過牠們是把獵物放在高處,放在草叢上,不讓別人搶走。砂泥蜂精通這種謹慎的做法,可是也許牠忽略了預防措施,或者是因為這沈重的獵物在在搬運中掉了下來,結果如今螞蟻在爭先恐後地拉扯著這豐盛的食物。」當然,這隻被螞蟻盯上的獵物是沒辦法當作幼蟲的食物了,面對這種狀況,狩獵蜂總是放棄獵物的。

精采內文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夜間交響樂:聲音如何來?

作者:施信鋒

中國樹蟾

早期進行夜間觀察的時候,都是先聽到青蛙的聲音,然後再開始循聲辨位,每次找到青蛙時,發現牠們的身體都是鼓鼓的,感覺好像是體內有很多卵的雌蛙,我就跟同行的友人說這隻是某某雌蛙。不過這可就矛盾了,因為雌蛙不會鳴叫呀,但我又是循著聲音找到牠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夜裡不眠的人--幫青蛙過馬路談戀愛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晚上總有人不眠,作著別人看不見的工作,在黝黑的夜色中,散發的寧靜的溫馨。

在新竹大北山區,一群荒野協會新竹分會的志工,每年到了十月,就開始從事夜間行動,上山幫青蛙過馬路,因為對於這群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要到溪裡談場戀愛,都是困難重重。

荒野協會新竹分會很早就進入新竹橫山大山背地區,進行生態觀察與教育解說,發現山區內存在許多蛙種,每年到了秋季,都有為數不少的梭德氏赤蛙,從山坡湧出,前往溪流進行交配繁殖,但是道路與護岸,阻擋梭德氏赤蛙的繁殖路線。

對於想到溪邊談戀愛的小小赤蛙,必須先橫越三米道路,這不算困難,但是問題出在道路上飛奔的車輛,一旦跳了慢些,就成車輪下的亡魂。如果安全過了道路,還會遇上50公分高的溪邊護牆,這對善跳的蛙族,無異是世紀大考驗,因為跳不過,生物本能會讓牠們徘徊不走,然後因離水過久而死。就算最後奮勇跳過,不是終獲成功,因為護牆後深達4公尺的溪溝懸崖,能夠不摔死安然降落,才算愛情成功。

有些事,別懂不傷心,這群荒野協會的志工們,看清了馬路、野溪對生態造成的影響,懂得梭德氏赤蛙談場戀愛有夠艱辛,就開始夜裡不眠的生活。

從2008年開始,為了搶救赤蛙,荒野協會新竹分會的保育志工,在施芬如副教授的召集下,展開夜間護蛙行動,但是因為蛙群數量太大,繁殖季長達一個多月,夜夜需上山幫忙,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開始製作教案,召集更多前來協助的志工。

三年多下來,大山背護蛙行動不只是生態救援行動,更成為生命教育課程,他們到各地說明山區建設、野溪人工化的問題,有志工製作繪本,讓更多大人、小朋友知道青蛙們談戀愛的困境,於是更多人夜間上山,就為了幫助這群苦難蛙族。

幫助梭德氏赤蛙的志工,先行報名登記,然後接受護蛙課程,再依時間分組排班輪流上山,開始在馬路上找尋過路青蛙,將它輕輕捉起,越過馬路下到溪床再將青蛙釋放,讓牠可以順利繁殖。

在夜間,大山貝山區有細語聲、有蛙鳴聲,黝黑夜色中合奏感人的生態之歌。從外地而來的小朋友,到當地國小學生加入搶救,夜裡最興奮的是這群小孩,當他們手中釋放一隻隻可能遭受危難的生命,生命的交流感動從由而生,對於愛放生的朋友,這才是原棲地原物種的放生善行,能夠加入功德無量。

但是這項青蛙搶救計畫,並不是人人認同,當搶救志工勸導急飆的道路駕駛人,繁殖季請慢行,小心別輾壓青蛙,得到的反應非常冷淡,甚至覺得這群志工,太過多事!

人力搶救,其實相當辛勞,救蛙志工希望透過行動,感化政府作出制度、工程改善,保護這塊蛙族的棲地,譬如繁殖季的交通管制,或是生態廊道的設計,甚至野溪護壁的去高牆化與西岸自然化,都是永久解決蛙族危難的問題,但是彷彿感動人們簡單,感化政府非常困難,有些官永遠搞不動搶救物種生命意義。

十月的搶救期間,每晚都在和時間競賽,多救一隻梭德氏赤蛙,生態就多一分保障。今年夜裡不睡的救蛙季又展開,荒野協會新竹分會希望更多志工加入,幫忙這群苦命青蛙過馬路,唯一的回報,就是蛙群在溪裡高興合鳴,談場戀愛給你看。

夜裡不想睡,打算奉獻愛心的朋友,可洽詢荒野協會新竹分會,電話03-561-8255

無助青蛙感激你!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自然人文:「人在涼台上」蘭嶼藝術家巡迴聯展

作者:比恕依.西浪(文字工作者-部落客報到)

圖:策展人來光說,策展的過程是不斷討論與博感情,從不被信任到被信任。

八月初,艷陽仍習慣照耀蘭嶼海面的時候,我乘坐著早上第二班小飛機前往蘭嶼,正巧與夏曼藍波安同一班飛機。他一貫穿著白色襯衫和黑色的西裝褲,頭戴著一頂淡棕色的草帽,這是不在蘭嶼島上時的裝扮,不過手上提著一塊大紅色風呂包著的行李。我心中偷偷的笑了,難得看到這麼有型的夏曼老師,手上卻拎著一個好像媽媽時代用的行李。上了飛機,夏曼老師和飛機上的蘭嶼老婆婆對話,才知道老師是很善良的幫著蘭嶼的老婆婆提著行李上飛機。

九月陽光未歇、東北季風肆虐之前,我又前往蘭嶼。又見夏曼藍波安老師,這一次他和來光,還有島上的老人、年輕人,他們一行人正從山上回來,穿著一身沾染著黏土工作服。他們正要開始從回復傳統達悟的陶文化,說著的時候,我見到每個人的眼睛都散發著光芒。

從我認識了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的來光開始,我就一直覺的她有一種堅毅、熱情又內斂的眼神。後來有機會跟他一起合作一些蘭嶼島上藝術家的案子,像是去年甄選出十位在地工藝師、藝術家,開始修繕他們的工作室,當然也開始進行與這些藝術家們的合作。

今年的進行的藝術家巡迴聯展工作,是首度將蘭嶼藝術家的作品跨海帶到台灣來展覽。策展人的來光說:「你知道跟他們合作是真的要博感情的,我要拿米酒給他頭暈捏。」因為蘭嶼人向來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有一些合作的案子,若非有深厚的信任基礎和一些臨時起意的感情衝動,恐怕也很難達成。所以你看集結蘭嶼島上17位藝術家,從觀望、討論到信任,這當中最難處理的,恐怕也是如何取得在地藝術家的認同。

像是第一場在蘭恩文化基金會的展覽,東清部落的藝術家希崗菜雖然說:「來光說要辦我們的巡迴策展計畫,要到台灣展,我的頭腦就分岔了。」即便如此,他還是提著一大袋的飲料,特地趕到漁人部落來請工作人員喝飲料,表示他的認同。

「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並不是看作品的好和壞,而是作品裡所要思考的是甚麼事情,我稱之為原初的藝術。」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夏曼藍波安這麼說。

的確是,蘭嶼的藝術家們,只有少數兩位受過學校裡美術課程訓練,其他的人可以說是素人藝術家。他們將自己生活的經驗,像是現代與傳統的衝突,自身跟達悟文化的對話,特別跟與自身最密切海洋的作為創作的題材。

夏曼藍波安說,蘭嶼拼板船的眼睛,不單單是部落或家族的圖騰或者是美觀,更代表了拼板舟一個與太陽和月亮的關係,特別在海上航行沒有羅盤的時代,成為達悟族人穩定內心的指南針。

蘭嶼是多變的,也是正在變換中的。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有王朝律先生將自己部落裡船的眼睛和記憶中媽媽說的故事放在雕刻作品上。像年輕的女性藝術家蕭玉霜使用對比鮮明的用色,將自己處在現代與傳統的夾縫中,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作品張力十足。另一位藝術家張林山,更將對蘭嶼島上生態環境的關懷表現在作品上,他所創作的石雕角鴞,就是反思觀光客進行角鴞夜觀活動,沒有生態限制的觀光活動,都可能過度干到擾角鴞生態。

「人在涼台上」蘭嶼藝術家巡迴聯展,十月分在誠品書店台東故事館,十一月份在台東美術館有不同主題、不同藝術家的展出。是首次連結蘭嶼島上六個部落工藝坊及喜愛創作的族人,展現出島嶼豐富的創作元素,並能從創作者作品看到正處在轉變中蘭嶼島上,族人與文化、自然、海洋及現代的衝突與對話。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

「人在涼台上」展覽場次

【蘭恩場】
時間 | 2011.8.1~30
地點 | 蘭恩文教基金會 蘭嶼飛魚文化生活館
主題 | 石雕、木雕、染布

【誠品場】
時間 | 2011.10.1~30
地點 | 台東故事館(誠品)
主題 |版畫、繪畫
座談 | 2011.10.1  pm2:00~3:00
主講 | 夏曼‧藍波安

【美術館場】
時間 | 2011.11.1~30
地點 | 台東美術館
主題 | 木雕、石雕及多媒材

Top

 



 
 

專欄作家:讀〈毛刺砂泥蜂〉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在《法布爾昆蟲記》第二冊第2章,法伯因為擁有了自己的荒石園,更方便觀察捕捉毛毛蟲的毛刺砂泥蜂,於是決定好好將祂們的生活史搞懂。兒子,法伯的觀察常常深具啟發,希望你能夠在我給你的分享裏,體會到這一部份,並得到某種啟發。

法伯在這一章提到了一個人,他的鄰居兼助手。法伯這麼形容他:「我對他那仔細觀察的判斷力和對事物的記憶力也很驚訝。無論我隨便描述個植物,哪怕對他來說是毫無意思的無名雜草,只要我們的樹木中有這種植物,我幾乎可以確定也會把它帶回來,並且告訴我在哪裡可以找得到。即使是非常小的植物,他都能辨別得出。」這個人叫法維埃。法維埃顯然是一個優秀的植物觀察家。

兒子,你還記得嗎?爸爸和你在2003年08月17日曾於大坑觀察過一隻蛛蜂如何將已捕到的獵物(一隻蜘蛛)放在蕨葉上,然後才飛去尋找一處可挖掘洞穴的地方。為什麼獵物要放在葉片上呢?這一章,法伯給了我們答案:「許多狩獵的膜翅目昆蟲為了把住宅修整完善,或者剛開始做窩時,總是暫時把獵物丟到一旁。不過牠們是把獵物放在高處,放在草叢上,不讓別人搶走。砂泥蜂精通這種謹慎的做法,可是也許牠忽略了預防措施,或者是因為這沈重的獵物在在搬運中掉了下來,結果如今螞蟻在爭先恐後地拉扯著這豐盛的食物。」當然,這隻被螞蟻盯上的獵物是沒辦法當作幼蟲的食物了,面對這種狀況,狩獵蜂總是放棄獵物的。

兒子,你還記得當時我做的那個實驗嗎?我將蜘蛛從蕨葉上掃落地面,等狩獵蜂探勘洞穴飛回來時,發現蕨葉上的蜘蛛不見了,我當時問你,狩獵蜂會有什麼反應,你還記得嗎?

狩獵蜂發現獵物從蕨葉上消失,非常聰明的,祂飛到地面上去找,大概這是常發生的事,因為只要隨便一陣風都可能讓獵物掉落地面。找到獵物的狩獵蜂,拖著獵物、沿著植株,往上移動,移動到另一片看來更安全、獵物更不易被風吹落的葉片上。如下面這兩張圖。你應該還記得這段精彩的觀察經驗吧!

法伯希望找到一些毛刺砂泥蜂的麻醉對象,也就是一種灰毛蟲,於是請觀察力敏銳的法維埃幫忙,但是忙了三個小時,卻一隻也找不到。在這過程中,法伯觀察到毛刺砂泥蜂會在一些地面試圖耙土,但試了幾次後,放棄了。法伯心想,毛刺砂泥蜂會不會工作得太累了,沒力氣挖掘這硬土,於是拿出一把刀,幫忙毛刺砂泥蜂,沒想到竟給他挖出了一隻灰毛蟲。法伯恍然大悟,意外發現找到灰毛蟲的方法。於是運用這個方法,得到了想要的灰毛蟲。法伯有些揶揄地對法維埃說:「你覺得如何?三個鐘頭連一條灰毛蟲也沒有幫我挖出來,而現在我想去幫助砂泥蜂,結果我要多少隻,牠就會給我多少隻。

狩獵蜂找尋祂們獵物的能力實在太強了,不是我們人類(即使擁有再敏銳發現力的人類)所能比擬的。

法伯將挖到的活灰毛蟲祭給毛刺砂泥蜂,藉以觀察整個過程。法伯將觀察心得分成四點說明,我簡述如后:(一)砂泥蜂會用大顎抓住灰毛蟲的頸部,將螫針刺入灰毛蟲頭部第一環節分開的關節。(二)接著砂泥蜂放開灰毛蟲,「匍伏在地,側身轉動,肢體抽搐擺動,翅膀顫抖,彷彿有死亡的危險。」最後,法伯發現,錯了,那不是死前的掙扎,而是「捕獵勝利後欣喜若狂的舉動。膜翅目昆蟲以自己的方式來慶祝撲殺了惡魔。」(法伯會不會太有想像力了。)(三)欣狂後的毛刺砂泥蜂再度咬住灰毛蟲,在腹面,從第二環節,然後第三環節,然後第四、五、六,一直到第九環節都刺上一針。但最後四節是沒有螫刺的(也就是10~13節)。(四)螫刺完畢,過程還沒結束(毛刺砂泥蜂真仔細)。祂把大顎完全張開,謹慎咬壓灰毛蟲,但沒把灰毛蟲弄出傷口,祂要讓灰毛蟲徹底癱瘓卻不會因死亡而腐爛,一共咬壓了約二十次左右。

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從下午一點到傍晚六點都把時間花在這次觀察上,一刻也沒停歇。」兒子,法伯的許多觀察成果都是付出許多時間和耐心的,這一點,絕對值得每一個想成為昆蟲觀察家的人效法。

楊家旺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自然書齋:《兩棲特攻隊》夜間交響樂:聲音如何來?

作者:施信鋒

中國樹蟾

中國樹蟾早期進行夜間觀察的時候,都是先聽到青蛙的聲音,然後再開始循聲辨位,每次找到青蛙時,發現牠們的身體都是鼓鼓的,感覺好像是體內有很多卵的雌蛙,我就跟同行的友人說這隻是某某雌蛙。不過這可就矛盾了,因為雌蛙不會鳴叫呀,但我又是循著聲音找到牠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青蛙鳴叫的方式很簡單,選定好一個地點之後,牠們會吸一口氣到肺部裡,使得腹部看起來鼓鼓的,這也是我誤判雄雌的主要原因。等到要鳴叫時,就會縮小腹部把肺裡的空氣往嘴巴擠,此時空氣會經過並振動聲帶,然後再將聲音及空氣送到鳴囊,鳴囊因為充滿空氣的關係,所以會鼓起來,而聲音此時在鳴囊裡產生共鳴,最後散發出去,傳到雌蛙的鼓膜,吸引雌蛙過來交配。

青蛙就是依靠這片鼓膜來接收聲音準備鳴叫的面天樹蛙肚子鼓鼓的。

青蛙沒有外耳的構造,從外觀來看也只是一片圓圓的鼓膜,而青蛙就是依靠這片鼓膜來接收聲音,因為不僅雌蛙要精準的聽聲辨位,雄蛙也要靠聽覺來防範天敵,所以青蛙的聽覺其實是很發達的,下次進行夜間觀察時,切記要保持安靜。

【書的小檔案】

書名:兩棲特攻隊

作者:施信鋒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 期:2011年07月08日

定價:450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