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0.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太魯閣蓮花池綠色保育假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台灣立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中華鯨豚協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勞工陣線 
ECOTRUST
紐西蘭綠黨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美濃愛鄉協進會

台灣蝙蝠資訊站


 
 

享綠生活: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年會暨博覽會系列報導(一)

作者:楊雅雲(台達電子基金會專案經理)

圖/美國綠建築協會多倫多年會暨博覽會會展一覽。

十月,距離我的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落成典禮倒數三十天,我啟程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參加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多倫多年會暨博覽會(Greenbui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po)。

美國綠建築協會於1998年正式公佈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建築評估認證標準,一開始在美國本地自願性實施,用以評估與量化綠建築設計、施工、營運與維護之成效,漸漸因為共通性與市場導向的推廣,LEED目前成為國際間使用最廣泛的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從2002年開始,美國綠建築協會每年舉辦年度大會,邀請LEED認證專業人員(LEED Accredit Professional,簡稱LEED AP)及建築相關從業人員參加及分享經驗,今年(2011)適逢年度大會十周年,並首度移師到美國境外舉辦。從首屆只有4,189個參與者,220家展覽廠商開始,到現在有將近30,000個參與者,超過1,000家展覽廠商,證明美國綠建築協會在共通性與普遍性上已經取得領導地位,超越那些比他更早設立綠建築標準的其他國家。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欒樹開花了

作者:lecepede

Dear,

幹這行的(我自認為),應該要時時抱持著好奇心、想像力,因為科學雖然是基於準確,但更需要想像力;做這途的(還是這麼自認為),應該要永遠對四週環境保持敏感度,雖然不用敏銳到像婉豆公主,

但至少要能感覺得到四季變化、節氣轉換,永遠保持觀察力,免得將車停在開滿黃花的相思樹下,或者停在樟樹果實叮叮咚咚掉落時,記得讓車閃遠的。

洗車是件麻煩事,特別是沾滿漿果汁液與鳥大便的車。

而雖然我看著海濱的鳥兒來了,看著鳳凰木的葉子掉了,我卻忘記了秋天要到了,或許是氣溫的關係,但也或許是這陣子的工作太多。我忘了曾經有暑假,只擔心開學要到了,我再次爽與自已說好要放逐一個月的約,然後突然看到台灣欒樹的黃花。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一種未知的感官能力〉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法伯的第二冊第三章,〈一種未知的感官能力〉延續了上一章,探討關於毛刺砂泥蜂和灰毛蟲之間的關係。不過,這一章著重的點並非野外的觀察所得,而是思考、探討一個法伯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法伯的問題是:「毛刺砂泥蜂如何準確知道灰毛蟲藏在哪一地點?」

攝於飛牛牧場

由於灰毛蟲所待的地方是地底下,地面上並沒任何跡象顯示祂的存在,為何毛刺砂泥蜂就是知道灰毛蟲待在某一個地點呢?是氣味嗎?還是聲音?你覺得呢,兒子?等你思考過後,也許我們可以看看法伯怎麼想的?怎麼推論的?怎麼思考的?怎麼下結論的?

精采內文

 

書齋:《兩棲特攻隊》後山的雨怪

作者:施信鋒

春節後中國樹蟾開始甦醒

老祖宗們是很有智慧的,他們根據觀察氣候而訂出二十四節氣,幾千年來都是農民耕作的依據,到現在依然是如此,而節氣雖然指的是氣候現象,不過卻也可以當作觀察生物的時間表,就算近幾年氣候變遷環境有些改變,但還是可以當作一個參考的依據。

節氣裡的驚蟄,指的就是「春天到,春雷響」,那些冬眠或者躲起來的動物,都被春雷叫醒而出來活動,在我家的後山就有一種跟著節氣活動的青蛙─中國樹蟾。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年會暨博覽會系列報導(一)

作者:楊雅雲(台達電子基金會專案經理)

圖/美國綠建築協會多倫多年會暨博覽會會展一覽。

十月,距離我的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落成典禮倒數三十天,我啟程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參加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多倫多年會暨博覽會(Greenbui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po)。

美國綠建築協會於1998年正式公佈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建築評估認證標準,一開始在美國本地自願性實施,用以評估與量化綠建築設計、施工、營運與維護之成效,漸漸因為共通性與市場導向的推廣,LEED目前成為國際間使用最廣泛的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從2002年開始,美國綠建築協會每年舉辦年度大會,邀請LEED認證專業人員(LEED Accredit Professional,簡稱LEED AP)及建築相關從業人員參加及分享經驗,今年(2011)適逢年度大會十周年,並首度移師到美國境外舉辦。從首屆只有4,189個參與者,220家展覽廠商開始,到現在有將近30,000個參與者,超過1,000家展覽廠商,證明美國綠建築協會在共通性與普遍性上已經取得領導地位,超越那些比他更早設立綠建築標準的其他國家。

仔細地觀察,積極是美國綠建築協會影響層面能如此廣泛最重要的原因。這種積極度表現在各種面向,例如大會的設置與安排。報到當天我一踏進會場立刻有工作人員迎面而來給我溫暖的問候,並引導我先自行線上報到再到報到櫃台領取名牌,之後所有你報名的課程和活動全部E化,不需有任何紙本的證明文件。報到時提供的文件袋裡有接下來幾天所有需要的資訊,正當我好奇地展開展覽廠商位置圖的DM時,立刻有身穿「問我!」T恤的工作人員靠過來貼心地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你也許會覺得禮儀不過是最基本的服務畢竟它收費那麼高,但當你接下來看到大會的設置會更吃驚,對於由內而外的「綠化」自我要求絲毫不遜色於它的綠建築標準。文件袋裡所有東西都是由回收材質作的,之後也都可以回收或再利用,展場裡所有的佈置物也是同樣的概念。至於我們在會場製造的垃圾,大會設置回收站把垃圾分成四類,1) 紙張,這很好理解;2) 塑膠、瓶罐、玻璃;3) 有機物,例如食物殘渣、大會的杯子和裝食物的容器,因為他們可以有機分解;4)其他,送到垃圾場的。為了確保回收的品質,每個回收站都派一個志工看守幫忙你分類,順便服務大家其他可能會有的問題,而這種回收站每1~2公尺就設置一個,可見動用人力之多。

只管大會的環保行動不夠,他們還管到我們身上!大會手冊第一頁就寫著希望我們走路或乘坐大眾交通工具到會場可減少碳足跡,因為多倫多是個對行人很友善的城市,幾乎所有旅館離會場都在30分鐘的走路距離內,為了方便走路,大會還提供運動鞋和大衣寄放處,讓你一點逃避的藉口也沒有。此外,我們還被期許要做一個好房客,旅館的毛巾和床單應該要重覆使用,拒絕飯店提供的報紙,離開旅館房間要關燈。在會場時我們要帶可重覆使用的水壺或咖啡杯,聽演講時用電子產品記筆記不要用筆記本,於是我看到一大堆人用iPad。大會中午提供的餐盒25%是有機食品且為本地食材,這樣真是夠積極了。據說以前他們就是這樣由內而外的環保,且一屆比一屆嚴格,我猜下一次他們會要我們把坐飛機產生的碳排放中和掉。

博覽會部份,參展廠商範疇非常廣泛。除一般認定建築設計、顧問服務及用在建築上的材料或設備商外,一些相關的協會、基金會、教育單位、商用房地產服務、可再生能源、回收服務等等也都參加展覽。因為數量太多而且空檔時間太少,連台北的展我都看不完何況是用英文展,甚為可惜。倒是我們可以從現場一個很特別的規畫得知大會對於什麼樣的議題最為重視,一千多的攤位裡只設置兩個主題展館,一個名為「木材館」(Wood Pavilion),一個名為「五百哩館」(500 mile Pavilion)。我問了一位設在「木材館」區的廠商,他們告訴我因為加拿大政府最近開始很積極推廣木頭作為建材的使用,一個原因當然是當地盛產木材,且因為木頭具多重環保效益,因此有很好的銷售利基。此外,當地政府近日預期會鬆綁對於木造建築可建樓層的規範,一個專業木結構施作的公司人員告訴我這會提供業界更多的選擇,更不用說對他們的生意也會更有幫助。現場一本討論木造建築的手冊裡提到在奧地利已經有一棟30層樓的混合工法式建築,其主結構就是木頭,可見使用之普遍。「五百哩館」一開始我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問了幾個在該展區的廠商之後了解原來是該區的廠商其總部都在離多倫多五百哩之內,可想而知大部分是加拿大當地的廠商。

今年還有一個全新的嘗試為大會首度試辦的「綠領工作博覽會」,很明顯是更積極想整合人才與產業的一步,跟我們基金會辦的「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想法很相近。因為是首次的關係,參展廠商非常少,大概只有20個組織左右參與,西門子是唯一一個較有名的。不用說,它自然沒能吸引到很多參與者,我相信隨著產業的成熟,明年會辦得更好。

這篇給我們關於大會的基本認識,下一篇報導我們將會看看大師論壇要給我們什麼新的觀點。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自然人文:欒樹開花了

作者:lecepede

Dear,

幹這行的(我自認為),應該要時時抱持著好奇心、想像力,因為科學雖然是基於準確,但更需要想像力;做這途的(還是這麼自認為),應該要永遠對四週環境保持敏感度,雖然不用敏銳到像婉豆公主,

但至少要能感覺得到四季變化、節氣轉換,永遠保持觀察力,免得將車停在開滿黃花的相思樹下,或者停在樟樹果實叮叮咚咚掉落時,記得讓車閃遠的。

洗車是件麻煩事,特別是沾滿漿果汁液與鳥大便的車。

而雖然我看著海濱的鳥兒來了,看著鳳凰木的葉子掉了,我卻忘記了秋天要到了,或許是氣溫的關係,但也或許是這陣子的工作太多。我忘了曾經有暑假,只擔心開學要到了,我再次爽與自已說好要放逐一個月的約,然後突然看到台灣欒樹的黃花。

在節氣上已經走到了「白露」,我卻忘了「立秋」早在一個月前便過了。正如以前曾經寫過的文章裡自已這麼寫著。

        關於季節,動物們總是遠比人類要來得敏感,或許我們得等到台灣欒樹換上一樹黃花,               
滿林紅果時,才會驚覺秋天的到來。

其實,季節變換早就慢慢地開始了,就在那細微末節之處,也在那抬頭看月之時。

~《季時。立秋

我並沒有忘記要抬頭看看月亮,甚至難得地期待中秋節的到來,冀望著能在十八週前,有個短暫假期。

是呀,我只惦記著假期,忘了其它。直到因為某個案子行經某條路時,路旁的欒樹冒出了黃花。

台灣欒樹與苦楝,是台灣平地少數能表現出四季不同樣貌的樹種。但欒樹是無患子科,若楝是楝科,兩者在嚴謹的分類學上並沒有關聯,但是欒樹卻有個「苦楝舅」的俗名,或許當真是因為由於葉子相似,但是為什麼欒樹可以當苦楝的舅舅,難不成是因為欒樹是台灣特有種的關係?我相信不是,那應當有另外一個有趣的故事存在,只是沒被文字記述,而殘存了名字下來。

你知道嗎?我曾經持之以恆地在大坑的二號步道,為了拍下某棵樹一年十二個月的變化,持續爬了一年。也曾經隨時地紀錄欒樹落葉後殘留的蒴果,光秃的樹枝,安靜地等著他冒出新芽,青綠的羽狀複葉展開,。於是,深綠漫延一路,再來瞬間的一樹花黃,然後紅色蒴果再次冒出,一年就這麼過了。

大樹曾經出版過台灣野花365天,於是我也拍起了屬於自已的野花三百六十五天。那時,總是不假思索地顧自的做些自已覺得是對的事,幾年過去了,我常在想自已是否有什麼改變,變好或變壞了,而什麼樣的好是好,什麼樣的壞是壞?

當好與壞是隨著時間變換時,那麼很難判定;而當好與壞是隨著外在評價而轉變時,那或許並不是我那麼在乎的;當好與壞是由你來做決定時,我一則高興,另一方卻又擔心自已是否只會迎向你的喜好。

好麻煩。單純的事被搞複雜,不難,複雜的事變單純,有時其實很簡單。

你知道的,我擅長的是釐清那些雜亂的事情,甚至做出判斷,但你知道嗎?那都是相對於分析那些自已未涉其中的事而言,當要分析自已時是件恐怖,而難以下決定的事。

我曾經坐在圖書館前的樹前發呆,當然是拍完照片後,端著相機,盤腳坐在石階上。欒樹的紅色蒴果有時會被誤認成是「花」,而真正的「花」卻是小得令人驚訝,那不到一個小指指甲大小的花,叢集成群,難以計數,於是才能成為小小的壯闊。如果你問我是否能夠從那如雨紛落的黃色花海中,想像出什麼故事?那麼我會回答,其實並不難;而如果你問我發呆當下想些什麼?我是否真正地在藉由發呆中剖析自已,甚至誠實地面對自已。那麼我其實回答不出答案,如果我當真在看著花海時,自我醒思些什麼,那太抬舉自已;如果說我當真連想都未想過,那也不免太對不起當下飄過的念頭,即使再怎麼地短暫。

我都曾經想過,甚至看著麻雀爭食,自已似乎也有過什麼地說不出的念頭,只是既然說不出,便也不知如何描述。

但我至少可以跟你說,伯勞來了,欒樹的黃花像是在宣布這件事般開始一傳十,十傳百。

喔,對了,停車場旁的玉葉金花連帶著其它藤蔓一同被清除了,我來不及與你分享,不過,我找到了些許海金沙。它並不是花,但美得不下任何花。如果你下次見到我,請記得提醒我帶你去找它。

我時常對於自已給自已安排的承諾食言,但我從未忘記曾經對你許下的諾言,即使只是一朵花。只是想到那時間的等待,等待的時間,我不免有點膽怯地沒把握起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Tracking

Top

 



 
 

專欄作家:讀〈一種未知的感官能力〉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法伯的第二冊第三章,〈一種未知的感官能力〉延續了上一章,探討關於毛刺砂泥蜂和灰毛蟲之間的關係。不過,這一章著重的點並非野外的觀察所得,而是思考、探討一個法伯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法伯的問題是:「毛刺砂泥蜂如何準確知道灰毛蟲藏在哪一地點?」

攝於飛牛牧場

由於灰毛蟲所待的地方是地底下,地面上並沒任何跡象顯示祂的存在,為何毛刺砂泥蜂就是知道灰毛蟲待在某一個地點呢?是氣味嗎?還是聲音?你覺得呢,兒子?等你思考過後,也許我們可以看看法伯怎麼想的?怎麼推論的?怎麼思考的?怎麼下結論的?

兒子,科學不一定是硬梆梆且無趣的,常常在《昆蟲記》裏,我們會發現法伯在昆蟲觀察裏發現了趣味所在,以及對美的讚歎。我們來看看法伯是怎麼讚歎毛刺砂泥蜂的:「膜翅目昆蟲為了麻醉灰毛蟲所採取的手術,是我迄今為止所看到的本能方面最卓絕的表現。這種天生的學問是多麼卓越不凡啊!這個創造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嗎!」法伯沒有直言趣味和美,可是我們完全能感覺得到法伯對狩獵蜂的讚美裏,充滿了對趣味和美的讚嘆。同時,他也開始啟動他的思考了。

法伯是個極有耐心的人,他在觀察毛刺砂泥蜂如何螫刺灰毛蟲這一過程就花了五個小時,過程裏,一刻也沒有離開,最後卻仍無法達到他計畫中的實驗結果。不過,兒子啊,這五個小時絕對不是白費功夫的,甚至我應該這麼說,得不得到實驗結果可能是其次,真正寶貴的是這五個小時裏所累積的經驗、耐心與思考。

毛刺砂泥蜂在尋找灰毛蟲時,確實是以觸角不停顫打著地面,探尋灰毛蟲的所在。因此,一開始法伯也是覺得可能是嗅覺發揮作用,聞到了灰毛蟲的味道。但法伯後來覺得不太可能,因為灰毛蟲在地下幾法寸深的地方,且灰毛蟲抓到人類的鼻子前根本聞不到任何味道。還有就是,法伯認為嗅覺是一種被動感官而非主動感官,也就是說,如果灰毛蟲有味道,砂泥蜂不必去探聞,味道就應該自動會跑到嗅覺器官裏才對。甚至,如果真是靠味道的話,那麼,法伯說:「動也不動比起動個不停可能更有利。

接著法伯懷疑,會不會是聲音呢?因為灰毛蟲會啃食植物的根部。但法伯從觀察的經驗裏又覺得這個可能性也是沒有的,原因是「這聲音是多麼微弱,要穿過吸音的土地而傳出來,有時是多麼的困難啊!」「這聲音還不只微弱,而是根本沒有。灰毛蟲是夜間活動的。白天,牠蜷縮在地洞裡,一動也不動。牠也不啃東西。」如果不是嗅覺和聽覺,那還會是什麼感官呢?視覺?更扯。觸覺?根本碰不到。於是法伯說:「我們總是傾向於用我們略知一二的唯一尺度去衡量萬物。我們把我們的感知方式賦予動物,而沒有想到牠們很可能具有別的手段,我們對牠們的手段不可能有明確的概念,因為我們之間沒有絲毫類似之處。」「難道我們就這麼確信,對於有生命的物體來說,感覺只是靠著光、音、味、香、可觸摸的特性顯示出來的嗎?

法伯觀察昆蟲數十年,對昆蟲的一些能力可以說瞭若指掌,我非常同意法伯的看法,昆蟲的感官能力,絕對不可能和我們人類完全等同。即使狩獵蜂探知地底下的毛蟲是以氣味或聽覺,也絕不是我們人類所能夠想像的嗅覺能力或聽覺能力。法伯在這一章提到一個實驗,說有位18世紀的義大利生物學家,把蝙蝠弄瞎,放到房間去,可是這些蝙蝠卻能彼此認得,迅速飛行而不撞上任何障礙物,「哪種與我們類似的感官指引著牠們呢?誰願意告訴我,並且使我明白這個道理呢?」兒子,我知道你可以告訴法伯說,因為蝙蝠靠的是超音波而非視力去避免自己撞上障礙物,但你仔細再讀一遍法伯的這段話,你就會明白法伯其實還是具有遠見的,也就是他預測的沒錯,我們人類的確沒有類似於蝙蝠的這種感官能力。

我也很喜歡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文字,很有生態平衡這一概念的哲思。法伯說灰毛蟲多了,砂泥蜂就能為幼蟲找到更豐盛的食物,因而家族昌盛;如果灰毛蟲少了,砂泥蜂的後代就跟著變少,甚至滅絕。「昌盛和衰亡,以這樣的輪迴調整吞噬者和被吞噬者的比例,這是一個永恆的法則。

這個觀點不正是現在生態保育的重要觀念嗎?兒子,法伯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似乎知道某些觀念是會隨著時代進步而找到答案或被刷新,但有些觀念卻是歷久彌新,因此,法伯才會將他這充滿生態保育觀的看法,說成是「一個永恆的法則」。而事實也是如此,不是嗎?

楊家旺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書齋:《兩棲特攻隊》後山的雨怪

作者:施信鋒

春節後中國樹蟾開始甦醒

老祖宗們是很有智慧的,他們根據觀察氣候而訂出二十四節氣,幾千年來都是農民耕作的依據,到現在依然是如此,而節氣雖然指的是氣候現象,不過卻也可以當作觀察生物的時間表,就算近幾年氣候變遷環境有些改變,但還是可以當作一個參考的依據。

下雨時賣力鳴叫的中國樹蟾節氣裡的驚蟄,指的就是「春天到,春雷響」,那些冬眠或者躲起來的動物,都被春雷叫醒而出來活動,在我家的後山就有一種跟著節氣活動的青蛙─中國樹蟾。

記得第一次觀察到中國樹蟾是在台北三峽的建安國小,那時候在辦兒童營隊的培訓,上課上到一半時,外頭忽然下起了大雨,此時花圃開始出現劇烈的鳴叫聲,下課時間循著聲音去找,一下就找到了,綠色小巧的身體讓我印象深刻,也對這隻小精靈十分著迷,即便是從住家騎車到國小約需一小時左右的車程,我也心甘情願。不過有一次不是下雨天的日子,到了那裡,怎樣也聽不到樹蟾的叫聲,靈機一動水管接上水龍頭開始狂灑水,十分鐘過去了,花圃開始出現一點點小積水,但始終沒有叫聲,於是只好放棄了。這次的經驗也讓我瞭解,溫度及濕度的整體變化才是影響牠們鳴叫的關鍵。

雄蛙數量龐大且領域性強,常常出現棋逢敵手的局面,只靠雙腳吸盤就能抓住上方,教人吃驚。雌雄配對成功,趕到水域邊等著產卵。

2004年某個春天的晚上,我從便利商店走回家的路上,覺得自己耳邊聽到了樹蟾的叫聲,仔細一聽好像是從後山的方向傳來的。後山的環境是一個傳統沒規劃的墓園丘陵地,有一部分地是種菜的菜園,這樣的環境生態好嗎?我鼓起勇氣回家拿手電筒走了上去,越走近聲音越大聲,果然在菜園的棚架上發現了幾隻個體,同時還發現了小雨蛙、拉都希氏赤蛙等近郊常見的蛙種。原來在住家附近觀察還滿有趣的,雖然是在墓園的環境,不過如果物種的多樣性夠多的話,心中的恐懼感自然而然也會消失了。

中國樹蟾打架連環圖中國樹蟾打架連環圖中國樹蟾打架連環圖中國樹蟾打架連環圖

這幾年只要是春天的驚蟄時分,我就會抽空到家裡的後山持續觀察,記錄這裡的變化,發現這裡的樹蟾密度真的是很可觀,只要是下雨天,牠們的鳴叫聲都是震耳欲聾,抱接、鳴叫、打架更是常常可以記錄到的生態行為,2011年我還首次在這裡記錄到外來種的斑腿樹蛙,可見這一種強勢蛙種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台灣擴散開來。

中國樹蟾的卵強勢的外來種斑腿樹蛙。

【書的小檔案】

書名:兩棲特攻隊

作者:施信鋒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 期:2011年07月08日

定價:450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