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1.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環境報導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推薦瀏覽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荒野保護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Grist Magazine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崔媽媽基金會 
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協會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享綠生活:與旅遊作家同行 賞遊步道之美

作者:鄭香君、湯谷明

初秋來了,涼爽微風中的松羅步道傳來陣陣諧和歡笑聲,在繁忙的一周開始,一群人不是埋首在辦公桌,而是閒走於步道,正在進行一場森林饗宴。

松羅步道位在宜蘭縣大同鄉,「松羅」的泰雅語原為森林茂盛之處,早年是原住民的獵徑。松羅部落的泰雅素人藝術家尤敏‧希浪(Yumin‧Sirang)沿途解說,讓步道上的人文史蹟及動植物生態都鮮明活現了起來:藏身於蔓草下的石堆原昰早年的窯;佈滿濃密青苔的砌石原是房舍的擋土牆,蜿蜒崎嶇的獵境曾是通往動物資源豐沛的獵場;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大量砍伐山裡的樹木,並開闢新的山徑拖運木頭。尤敏沈痛的說,早年松羅溪沿岸都是綠油油的水稻田,但民國4、 50年的一場颱風沖刷下大量的土石,填滿了稻田,再也沒有回復過原來的風貌。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年會暨博覽會系列報導(三)

作者:楊雅雲(台達電子基金會專案經理)

圖/安大略美術館大量使用木結構,因為使用加國本地產的木材,相對較為永續。

博覽會只是建築協會年會的一部分,周邊眾多主題的專題講座也是重頭戲,這篇文章與各位讀者分享我所參加幾個場次的心得。

(一)專題講座「Project Home Again」 是分享一個美國基金會在卡崔娜颶風之後實際進入災區重建的案例。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是美國百年來最嚴重的天災之一,上千人在此風災之中喪生,幾十萬人 流離失所。基金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進入災區,和多方單位共同合作,在當地重建100間永續且價錢平實的住宅,並協助災民重回家園。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關於本能的理論〉

作者:楊家旺

2007.02.08 攝於里龍山

親愛的兒子:

看完第二冊第四章,有些想法要分享給你。法伯和達爾文幾乎可說生活在同一時代,法伯在寫《昆蟲記》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已經發表了,演化論成了廣為人知,同時極具爭議的理論。法伯從昆蟲的觀察裏,覺得演化在解釋昆蟲本能時,似乎不適用。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滿月圓森林步道 自然劇場就地上映

作者:蔡媛禎;攝影:賴慧玲

響應「100%愛山林、步道趴趴走」活動,5月間和大安社區大學研修「環境大聲公」的同學們,一起早在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步道上,在昆蟲專家廖智安和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廖鎮洲沿途解說下,上了一堂觀察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的豐盛課程,同學們從中感受到探索大然一草一物的趣味呢!

同學暱稱為「奶昔泡泡蟲」的沫蟬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與旅遊作家同行 賞遊步道之美

作者:鄭香君、湯谷明

初秋來了,涼爽微風中的松羅步道傳來陣陣諧和歡笑聲,在繁忙的一周開始,一群人不是埋首在辦公桌,而是閒走於步道,正在進行一場森林饗宴。

10月31日,15位參加「步道趴趴走活動」幸運中獎的民眾,與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一同走步道。這是林務局在建國百年與國際森林年之際,特別精選 100條推薦步道,鼓勵民眾親近山林所舉辦的抽獎活動;而活動最後一個月份的壓軸獎品最為特別,不是背包、登山杖等用品,而是「名人陪您走步道」。

得獎者有的是喜歡登山的退休人士,有的是專程請假的上班族,更有遠從台南而來的夫妻;近20年常年待在國外、連日月潭及阿里山都沒去過的褚士瑩更是興奮,直說不是他陪大家走步道,而是大家陪他走步道,很珍惜悠閒散步在台灣的山林的機會。

松羅步道位在宜蘭縣大同鄉,「松羅」的泰雅語原為森林茂盛之處,早年是原住民的獵徑。松羅部落的泰雅素人藝術家尤敏‧希浪(Yumin‧Sirang)沿途解說,讓步道上的人文史蹟及動植物生態都鮮明活現了起來:藏身於蔓草下的石堆原昰早年的窯;佈滿濃密青苔的砌石原是房舍的擋土牆,蜿蜒崎嶇的獵境曾是通往動物資源豐沛的獵場;但國民政府來了之後,大量砍伐山裡的樹木,並開闢新的山徑拖運木頭。尤敏沈痛的說,早年松羅溪沿岸都是綠油油的水稻田,但民國4、 50年的一場颱風沖刷下大量的土石,填滿了稻田,再也沒有回復過原來的風貌。

步道上植物繁多,九芎質性硬,早期原住民常運用於燒柴取火,山蘇是美食之一,山棕的纖維可製作成簑衣等。尤敏說老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運用大自然來滿足食衣住行所需,也因為凡事必需依賴自然,所以也用各種方式守護森林,如此才能永續。尤敏‧希浪更以筆筒樹為例,國內不知道珍惜,僅做為培植蘭花的短利用途,在國外的樹蕨保護區裡稀疏的幾棵筆筒樹卻受到無比的重視與愛惜,保育差別明顯可見,他盼望大家輕鬆行走步道同時,也能知道樹種生物的重要性,進而提倡保育意識。

松羅步道傍著松羅溪,清澈溪水奔流於巨石間,形成一階階的水簾瀑布,激起亮白細緻的水沫,透著一抹透青,仿若洗淨了都市塵囂。豐沛的水氣讓森林終年蒼鬱,蕨類、松蘿掛滿枝頭,猶如進入神秘的熱帶雨林。褚士瑩指著步道邊的禾本科植物,分享衣索比亞居民搜集這類植物的種子,磨成粉後做成大圓餅攤在桌上,把配菜直接倒在大圓餅上,用手撕餅配菜吃,吃完了桌上乾淨溜溜,也不用洗碗。褚士瑩表示松羅步道的感覺非常像泰國普吉島的熱帶雨林步道,只是動物可能因為季節的關係比較少;他也解釋很多遊客到普吉島只知道美麗的沙灘、海洋,卻鮮有人會去走步道,觀察多樣豐富的生物,就像很多國人也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條美麗的步道,忽略了最美的風景其實就在身邊。

專程從台南搭夜車來參加活動的陳清溓夫婦,不但每週固定與登山隊的朋友爬山,還走完南投處的十多條步道,他們表示久聞松羅步道的美名,所以一定要來親身體驗,果真名不虛傳,蒼鬱的森林、滿樹的山蘇,景觀與中、南部的步道有很大的差別,不虛此行。才剛參加完新竹林區管理處舉辦的東滿步道健行活動的謝榮華夫妻,笑著說平時坐辦公室,體力屬肉腳級,在走了近6、7個小時的東滿步道後,隔天早晨舉步維艱,幾乎下不了床;而這趟松羅步道已是輕鬆易行,優美的景致更令人難忘,他們還希望林務局多多辦理這樣的活動,讓更多民眾能藉由步道認識台灣的好山好水。

褚士瑩最後感謝大家陪他走步道,認識了許多有趣的動植物生態,也稱讚林務局在步道上投注許多心力及精神;同時歡迎大家有機會到他近年投入許多心力的泰緬邊界的有機農場,那兒也有許多美麗的步道,他很樂意陪大家走步道。

即日起至22日在淡水殼牌倉庫舉辦「全國步道十年成果展」,展場中以不同型式呈現步道成果,讓大家更加認識、體驗和珍惜台灣山林的資源,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前往閱覽。

活動網址: http://trail100.e-info.org.tw/

Top

 
 
 
 

自然人文:2011美國綠建築協會年會暨博覽會系列報導(三)

作者:楊雅雲(台達電子基金會專案經理)

圖/安大略美術館大量使用木結構,因為使用加國本地產的木材,相對較為永續。

博覽會只是建築協會年會的一部分,周邊眾多主題的專題講座也是重頭戲,這篇文章與各位讀者分享我所參加幾個場次的心得。

(一)專題講座「Project Home Again」 是分享一個美國基金會在卡崔娜颶風之後實際進入災區重建的案例。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是美國百年來最嚴重的天災之一,上千人在此風災之中喪生,幾十萬人 流離失所。基金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進入災區,和多方單位共同合作,在當地重建100間永續且價錢平實的住宅,並協助災民重回家園。

為了 體現永續的精神,重建的住宅還取得LEED白金級認證。基金會創辦人特別強調他們希望傳達綠建築就是平民建築,設計很平實,外表就跟一般美國平民典型的住 宅一樣,但是在節能、節水等表現上更為優秀,「這就是綠建築的真實定義」,創辦人說。這個案子用到的綠建築設計跟我們認識的差不多,節能外殼、節能冷暖氣 系統、綠建材、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等。當地政府提供補助給太陽能發電,所以對住戶來說可以有抵銷電費這個強大的誘因,便不會產生抗拒。

對台灣人來說,這個專案的重點其實並不在綠建築,而是與災民的溝通過程。美國也遇到和台灣八八水災重建一樣的情形,從一開始的抗拒,擔憂,介入溝通,溝通, 還是溝通,最後化解問題的過程,不管國情相同與否大家都會走相同的路。主持人說,這種情況對於重建來說完全無法避免,你就是必須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得到重建 的解答,不需要妄想一步登天。主持人提到在他們案子上的作法,就是讓整個設計過程成為互動式的設計,盡可能地擴大災民對它的參與,一開始速度會很緩慢而且 挺折磨人,但這會讓後面的反彈降低到最小,若以整個重建的期程來看還是比較省時。我覺得這是很值得台灣學習之處。

(二)在美國,景觀設計 由獨立的景觀建築師負責,這個工作需要執照,在整個建築設計案裡是個重要的角色。不只計算綠化量,景觀設計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如何透過設計,增進人的健康 和幸福感。這堂講者帶給與會者「療癒花園」的概念,這個名詞並非初創,但自從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建築業漸漸將這樣的概念實際用在 案子裡,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根據研究,一扇有景觀的病房窗戶,會讓病人比在封閉的白色病房裡更快痊癒,更早出院。這是個三贏的好方 法,一方面病人恢復更快、心情感覺更好,對醫院來說可以更快空出病房給更多需要的病人,對保險公司或政府來說可以減少醫療的補貼或支出。而這病房窗戶外的 景觀,或更進一步的屋頂花園或果園,就是靠景觀建築師的妙手設計出來,且不需要花費太多錢。對於如何在建築基地上加強看似冷冰冰的建築與人情感的連結,同 時又達到綠建築的效益,美國走在非常前頭。

(三)試著想像下一代的永續基地設計,這堂演講的與談人提供一個解答:與大自然共同合作。在大 學任教的與談人提到,大自然其實一直都在提供生態系統的服務,例如淨化空氣、水循環等等,這些是人類即使發展到現在也作不到的事。以會計的概念來看這稱為 「自然資本」,可惜因為會計上無法反映,於是人類經常忽略它。

演講中不斷提到樹木在生態系統服務中所扮演關鍵且多重的角色。樹木本身具 有固碳的效益,又可以減少雨水逕流,改善空氣品質,降低溫度(對都市熱島效應減緩幫助很大),改善建築物能源效率,增進人的健康與幸福感。而且木頭是最低 碳的建材,前篇有提到加拿大盛產木材,因此木頭在當地建築的使用非常普遍,我旅館附近的安大略當代美術館便大量使用木頭作為結構。因此如果多多與大自然提 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合作,順應它而不要與它作對,可以節省很多氣力,最重要還可以省下很多錢。

台灣也有大片的森林,跟加拿大比較起來我們對於木頭的使用卻很保守,奇怪的是很多人心中都有蓋樹屋的小小夢想,真開始設計時卻又用木頭會生白蟻啦,潮濕啦,腐爛啦,結構不穩固啦等奇奇怪怪的理由阻擋自己,就跟我們抗拒低碳行動一樣。

(四)美國當初推行LEED綠建築認證一 個始料未及的好處是,公司因為做了LEED,受到感召開始由內而外改造成為更「綠」的公司。這次大會便請來一個開發商談他們公司因為作了LEED而發生的 改變。當然,大家其實都還在學習,所以這不是一個很完整的成功案例,不過LEED可以讓開發商開始寫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真是非常難能可貴。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演講人提到雖然LEED已經推行十多年,美國普羅大眾仍多數不清楚綠建築與一般建築有什麼差別,所以開發商雖然在建案中得到 LEED認 證,他們卻從來不會事先告訴他們的房客,因為房客判斷是否承租跟房子是否為綠建築通常無關,於是開發商總是默默地申請,拿到認證之後便直接塞到房客的手中 說,「喏!這是一棟綠建築!」。我以為這只是個案,但在幾天後的綠建築參訪和其他演講也都有類似的訊息,可見要讓多數人改變行為真是緩慢的過程。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專欄作家:讀〈關於本能的理論〉

作者:楊家旺

2007.02.08 攝於里龍山

親愛的兒子:

看完第二冊第四章,有些想法要分享給你。法伯和達爾文幾乎可說生活在同一時代,法伯在寫《昆蟲記》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已經發表了,演化論成了廣為人知,同時極具爭議的理論。法伯從昆蟲的觀察裏,覺得演化在解釋昆蟲本能時,似乎不適用。

法伯說演化論可能會這麼解釋一隻狩獵蜂如何螫刺一隻毛毛蟲:非常遙遠的過去,有一隻砂泥蜂偶然螫刺到毛毛蟲的神經中樞,使毛毛蟲癱瘓,這對幼蟲來說不只提供了新鮮食物,也讓幼蟲在進食時沒有危險。於是這個能力遺傳給了下一代。母親的這項遺傳並不那麼準確,也就是說後代子孫所得到的螫刺能力不同,有的笨拙,有的靈巧,於是產生了生存競爭,弱者淘汰,勝者繁盛,代代傳衍選汰後,此能力變得愈來愈精準,變成砂泥蜂今日如我們所見的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法伯並不相信演化真的可以造就如此高明的螫刺能力。法伯以數學解釋其機率幾乎為零的可能。他說蜂針可在毛毛蟲身上螫刺的部位有幾百個,而正好要刺中九個神經節的機率有多麼困難。親愛的兒子,我們只要想一想台灣的大樂透頭獎中獎可能性有多困難,再去對應更困難的蜂螫準確有多困難就行了。大樂透必須從幾十個號碼裏準確命中六個號碼,這都那麼困難,一隻砂泥蜂要從幾百個螫點準確命中九個螫點(不可多刺也不可少刺)將有多麼困難,多麼不可能呢?況且,這樣低的命中機率還必須代代都命中才能變成遺傳的本能,但這就好像每期都中大樂透一樣的天方夜譚,這可能嗎?

因此,法伯覺得昆蟲的本能不太可能是演化而來。我們從化石的出土,大概已經相信生物之間的關係是演化而來,但那是外觀上的演化,本能呢?這種無形的東西根本沒有化石證據,而且從法伯的觀察和分析裏,更加不可能是演化而來,那麼怎解釋本能的起源呢?

法伯認為昆蟲的這項本能必須一開始就是完善的,不可能還有修正或試誤的機會。就像嬰兒一出生就知道要喝奶一樣,是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教導,也不可能經由演化而來。

兒子,你覺得呢?法伯說的有沒有道理。即使是今日,我們在看待某一些演化而來的例子,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但是看待本能時,如何以演化論來解釋,還是說本能確實和演化無關?比如說人類找到了魚變蜥蜴的中間物種,也找到了蜥蜴變鳥的中間物種。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和其他靈長的外觀上諸多相似,且人類DNA 和黑猩猩是那麼相近,超過95%以上的相同。我們也幾乎可以理解一些擬態和偽裝的演化過程,一隻昆蟲長得比另一隻昆蟲更像一片枯葉就可能更容易逃過一劫,久而久之,只有長得夠像一片葉子的同類昆蟲才得以生存下來,這就是演化的選汰過程。但螫刺準確並不像長得像一片葉子的情形,長得像不像一片葉子並不會影響下一餐,也不會因此失去生育能力。但砂泥蜂這一類的高明殺手,祂們的螫刺必須準確無誤,否則下一代便沒有食物可吃,幾乎只要一代,就足以滅絕,絕不可能還有世世代代的演化過程可慢慢來、慢慢修正。

所以,親愛的兒子,本能的起源絕對可以找到一些書籍,特別是在法伯之後的書籍解釋它們,但也可以肯定更具說服力的研究顯然還沒出爐,原因很簡單,如果已經解釋的那麼具有說服力且足夠簡潔,我們一定可以馬上就聯想得到該怎麼解釋,但我們卻不能。這也許代表這一個領域還有很大部份尚未被了解,或者說本能的起源有可能不是從演化,而是從另一個還未被人發現或發表的理論裏去尋找才是正確的方向。

兒子,如果你對昆蟲真的有興趣,那麼,老爸建議你,這是一個不錯的研究方向。從法伯的這一章出發,看你能探索到什麼程度。看自己探索出來的結果,能夠給法伯多少信服感。也許達爾文無法說服法伯的部份,你卻可以做到也說不定呢。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攝影賞析:滿月圓森林步道 自然劇場就地上映

作者:蔡媛禎;攝影:賴慧玲

響應「100%愛山林、步道趴趴走」活動,5月間和大安社區大學研修「環境大聲公」的同學們,一起早在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步道上,在昆蟲專家廖智安和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廖鎮洲沿途解說下,上了一堂觀察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的豐盛課程,同學們從中感受到探索大然一草一物的趣味呢!

廖智安老師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系友,他笑稱當時進入昆蟲系原本是個意外,但男孩子本性喜歡在野外東奔西跑,漸漸地便引以為樂,問他有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昆蟲種類,他回答「好玩的(種類)!」在他帶領學員觀察步道上的昆蟲時也能窺知一二。

不論是同學戲稱為泡泡蟲的「沫蟬」、輕巧可愛的「跳螳螂」或是捲葉技術高超的「捲葉象鼻蟲」,都是廖老師所謂行為有趣、或能與人互動的「好玩」昆蟲,也因他發自內心地喜愛所帶來的解說,這些路上的小生物對學員而言,不只是一個學名或是特徵辨識,而是一位位令人難忘而趣味無窮的自然劇場演員,帶給大家無限的驚喜。

同學暱稱為「奶昔泡泡蟲」的沫蟬

美麗的黃三線蝶

不知名的美麗蝴蝶

螞蟻與某種蝶的幼蟲~ 由於幼蟲會分泌蜜汁,螞蟻特別照顧它~

閃亮亮斑蝶蛹

蝗蟲的幼蟲

瓢蠟蟬

自然中雖然充滿這些可愛的小生物,但老師也不忘提醒大家,隱翅蟲、毒蛾幼蟲、胡蜂或虎頭蜂,這些昆蟲必須特別溫柔對待牠們,身體覺得癢要拍打或搔癢前,「先看清楚是什麼再下手,可以吹氣或樹葉拂去的方式請走牠們」貿然以手觸碰或捻死牠們,可能會受到其毒毛或毒液的傷害。

提醒想要多走步道的朋友們,老師有交代:「有大帽沿的帽子是戶外活動的必備,塗抹型防蚊乳液對多數昆蟲是有效的,但要定時補充!」而身著與環境顏色協調的衣服、不噴香水才能減少蜂類的興趣,若遇上蜂類巡邏,不要拍打或大動作驚擾牠,待牠確認完畢即可全身而退;不幸被蜂螫刺時,可先塗抹菇婆芋的汁液進行緊急處理。

廖智安老師的解說讓許多路人也駐足聆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