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1.15








近期活動

窮忙年代 -水花下的美麗與哀愁 攝影展(1/7~1/20)
2012年動物行為、生態與全球變遷研討會
2012環品學堂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1/18截止)
逢甲大學2012地理資訊科技高中研習營(1/16截止)
2012雲林小辮鴴普查
穿上青蛙裝 走進濕地「混水摸魚」
2012年BBS繁殖鳥類大調查志工招募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守護杉原灣送您反美麗灣毛巾!(送完為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自然書寫: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二)

作者:廖敏惠

透過了海水表面拖網的研究方法,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北太平洋渦流區被稱為「垃圾渦流區」。在拖網採集袋裡,我們發現了牙刷(由上面的標誌推測為韓國產品)、塑膠金剛、玩具錢幣、BB彈、筆蓋....當然還有數以千計的塑膠碎片!沒想到真有無數塑膠碎片漂浮在這片看似清澈湛藍的大海上,每天坐在船上盯著海看的我為什麼都沒發現呢!也許看多了陸地上隨地可見的垃圾,並不覺得這些細小的碎片有什麼稀奇,但仔細想想,在這3個多禮拜的日子裡,我們只看見過兩艘船,除此之外,只有一望無際的海洋和陪伴我們的海鳥,以及偶爾來到船邊的鯨魚與海豚;這的確是一個人類無法到達的世界角落,但我們卻發現這一袋又一袋的塑膠垃圾。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船長決定開放太平洋游泳池,興奮的跳入水中的我,拿起手中的相機希望拍下這湛藍的清澈大海,卻發現漂過眼前的是一根塑膠繩和一顆顆塑膠碎片。原來太平洋上沒有垃圾島,其實是塑膠垃圾濃湯區!

各式各樣的魚類躲在魚網下,一不小心可能也會命喪於此

這些塑膠碎片到底對大自然或是人類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塑膠製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相信有一些人已經看過,不管是信天翁、鯨魚、海龜都是受害者,因為誤食了塑膠無法消化,而不能再吃下真正的食物因而餓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更令人憂心的是科學家發現,這些細小的塑膠碎片吸附了相當多環境中的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因此,經過海洋生物的誤食後,這些有機汙染物累積在生物體內,再經由食物鏈,累積至許多大型魚類或海洋哺乳動物體內,造成牠們體內環境賀爾蒙的有機毒物含量增加;在我們實際捕到的鬼頭刀和小魚胃中也發現許多塑膠碎片。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三種蛛蟲的拾骨行為

荊獵蝽屬(Genus Acanthaspis)的若蟲,極為迷人。這種迷人的特質在成蟲後便消失了。這並不是說成蟲後的荊獵蝽不美,其實荊獵蝽的成蟲是很美的,甚至比若蟲還要美上數十倍,只是成蟲的美是多數獵蝽都具備的那種美,無法稱之為特別。但荊獵蝽若蟲的外觀我不稱祂為美,我說祂迷人,因為很少椿象會有像祂這樣的行為,一種極為奇特的行為所形塑的迷人外觀。

上圖就是一種荊獵蝽若蟲的外觀,祂以細碎的落葉、枯枝、土屑黏滿全身,以致於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隻椿象。但是,當你知道祂是一隻椿象後,慢慢地,你會看見祂的六足,祂的觸鬚,而後,你幾乎可以想像得到祂的頭胸腹大約位於什麼位置了。黏滿荊獵蝽若蟲全身的,也許不只是落葉枯枝與土屑,如果祂曾經獵食其他昆蟲,這些被祂吸乾體液後剩餘的外骨殼,祂會拾起,黏在背上,這種拾骨行為對祂當然是有好處的,而且比單黏上枝葉土屑帶來更多的好處。因為荊獵蝽的其他天敵(多數也是節肢動物),在判定獵物時依賴的並不單單只是視覺,往往還輔以嗅覺。也就是說,荊獵蝽藉落葉、枯枝、土屑的偽裝,只能達到隱身的狀態,再覆上一層其他昆蟲的屍殼,差不多沒有天敵會對這一堆散發著死屍味的假屍體有興趣了。

精采內文

 

享綠生活:綠活年夜飯 翡珊老師的蔬食料理

作者: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每逢過年,從除夕圍爐開始,就免不了長達一兩週的大魚大肉、年糕香腸、瓜子花生‧‧‧等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蔬菜纖維卻相對的少,名副其實的「三高一低」,年還沒過完,發現腰圍已經粗了一圈。

今年,就來一點不一樣的。

除了佛跳牆外,其他並不是年菜食譜,但符合「健康、原味、簡單、易做」的樂活精神,不妨搭配每個家庭原本的年菜菜,滿足家人不同的口味,今年的團圓飯一定圓圓滿滿、皆大歡喜。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冬天裡的一把熱情—金門冬季賞鳥與自然生態有約活動紀實

作者:藍茵

接著車隊到田墩海堤,下了車沿著路邊走邊欣賞,在鳥會幾位老師的引導下,走進田墩海堤,並沿著金沙溪觀賞水邊鳥況,我和儀則回文化局接鸞,我們先追到浦邊,意外的看見一位「蒼翡翠」守在岸邊,鸞問牠吃魚嗎?我和儀說是,鸞說:「牠會吃彈塗魚嗎?」因為那裡是泥灘地的環境,我翻了圖鑑,發現牠會吃彈塗魚、螃蟹等,所以牠出現在這裡,便一點也不奇怪了。接著我們沿著溪旁前進,竟與兩隻小白鷺近距離的接觸,鸞說沒有這樣近觀察小白鷺,十分的興奮。

我們接著往金沙水庫,這時我們的車,停在水庫旁也有機會觀賞到田裡有許多鴿子,還有花嘴鴨也在田裡活動,忽然也看到魚鷹在空中盤旋,也有小白鷺飛過,突然一隻黃鶺鴒從車前飛過,接著還有兩隻白鶺鴒在車前的馬路上覓食。再往前在金沙溪河口處,先看到蒼翡翠兩隻再看見魚鷹,接著遇到在許老師帶隊迎面而來的賞鳥人群,學員芳說沿路看見兩次黑頭翡翠,許老師說如果看到三次就可以買樂透了,因為黑頭翡翠十分的稀少,芳卻可以同時目睹兩次,真是太幸運了!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二)

作者:廖敏惠

航行的第4天,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我問:「我們到了垃圾渦流區嗎?」「還沒,前幾天速度太慢了!可能再過兩天吧!」Markus回答。

航行的第7天,眼前依舊是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我問:「我們到了垃圾渦流區嗎?」「喔!我們已經在渦流區啦!你看不出來嗎?無風的太平洋高壓區。」 Markus回答。

阿,好吧!我徹底放棄看不到成堆垃圾漂浮在海面的妄想,不過接下來辛苦的採樣工作,讓我了解為什麼會有海洋垃圾渦流區的名詞出現。這次主要採樣的工具就是拖網,我們使用兩種拖網:

第一種拖網(Hi-speed)-高速拖網,開口面積是直立長方形0.6x0.15m2,網長度為3m,孔徑為500μm,拖網末端的採集袋大小為78.5cm2x30cm。高速拖網可以在8節船速下於海中採樣,適合較長時間收集海水表層塑膠碎片,又可放置隔夜,因此可以採集到夜晚垂直移動魚類,了解牠們的胃中是否有塑膠碎片。採集袋每4小時換新,不過每小時都要拿起來確認裡面是否有小魚,若有小魚必須另外收集起來,避免小魚在高速行駛下被浪打爛;另外採集袋中還有一個1公分網目大小的網隔開,以避免無法確認小魚胃內的塑膠碎片是來自於海洋還是在採集袋中誤食的。

第二種拖網(Manta trawl),基本上和高速拖網相似,只是網口為水平方向;此拖網是為了計算海洋表面塑膠碎片在固定時間和空間下的分佈比例,進行採樣時必須將船速降到只有2節,放入水中後,必須定時一小時後隨即拿起。

兩種拖網的困難點不同,操作高速拖網時,因為船速並未改變,所以我們必須在傾斜的甲板,努力對抗船隻的晃動以及不時打來的大浪,在三個人合作下,將不鏽鋼製的拖網放入海中。有時半夜收網時,在周遭一片漆黑的大洋上,得一邊靠著頭燈燈光,將自己的確保環扣上,一手抓著船邊,一手拉著繩子幫忙把拖網從水中拉起。Manta則是需要5位夥伴協助,因為多了量測水溫記錄與時間掌控的工作,雖然在船速緩慢的情況下進行,但若在大風中航行,清楚傳達彼此的指令是件困難的事情。這次北太平洋渦流區調查,我們沿著兩條穿越線,一條由南至北穿越亞熱帶和亞極區渦流,另一條則是東西向穿越太平洋東邊的垃圾渦流區。歷經了亞熱帶到溫帶的大洋氣候,我們終於完成了17次的Manta拖網和21次的高速拖網採樣。

北太平洋渦流區的事實

透過了海水表面拖網的研究方法,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北太平洋渦流區被稱為「垃圾渦流區」。在拖網採集袋裡,我們發現了牙刷(由上面的標誌推測為韓國產品)、塑膠金剛、玩具錢幣、BB彈、筆蓋....當然還有數以千計的塑膠碎片!沒想到真有無數塑膠碎片漂浮在這片看似清澈湛藍的大海上,每天坐在船上盯著海看的我為什麼都沒發現呢!也許看多了陸地上隨地可見的垃圾,並不覺得這些細小的碎片有什麼稀奇,但仔細想想,在這3個多禮拜的日子裡,我們只看見過兩艘船,除此之外,只有一望無際的海洋和陪伴我們的海鳥,以及偶爾來到船邊的鯨魚與海豚;這的確是一個人類無法到達的世界角落,但我們卻發現這一袋又一袋的塑膠垃圾。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船長決定開放太平洋游泳池,興奮的跳入水中的我,拿起手中的相機希望拍下這湛藍的清澈大海,卻發現漂過眼前的是一根塑膠繩和一顆顆塑膠碎片。原來太平洋上沒有垃圾島,其實是塑膠垃圾濃湯區!

各式各樣的魚類躲在魚網下,一不小心可能也會命喪於此

這些塑膠碎片到底對大自然或是人類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塑膠製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相信有一些人已經看過,不管是信天翁、鯨魚、海龜都是受害者,因為誤食了塑膠無法消化,而不能再吃下真正的食物因而餓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更令人憂心的是科學家發現,這些細小的塑膠碎片吸附了相當多環境中的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因此,經過海洋生物的誤食後,這些有機汙染物累積在生物體內,再經由食物鏈,累積至許多大型魚類或海洋哺乳動物體內,造成牠們體內環境賀爾蒙的有機毒物含量增加;在我們實際捕到的鬼頭刀和小魚胃中也發現許多塑膠碎片。

目前仍有許多的問題尚待科學研究釐清,例如:那些魚類容易誤食塑膠碎片以及誤食的比例;塑膠碎片在不同深度的分布量為何;以及海洋魚類或哺乳類誤食塑膠碎片後,這些毒物如何被消化和累積。因此,這次研究調查所捕撈到的樣本,很重要地提供科學家了解目前海洋汙染的現況。同時也透過海水的採集,了解在這片一望無際的大海裡,是否已經受到環境荷爾蒙的汙染。

除了細小的塑膠碎片,我們也用目擊記錄的方式監測及打撈大型海洋垃圾,由執勤的夥伴用望眼鏡搜尋海面上是否有不明物體,若有發現立即登記它的經緯度位置、外型描述,同時利用網子打撈,但如果垃圾太大就得用浮潛的方式撈起;在結束記錄前,剛好累積100件海上漂流垃圾;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形狀的漁業用浮球(其中一顆浮球還是來自大陸東北),塑膠容器和碎片、保麗龍、玻璃及塑膠瓶、以及廢棄魚網。但由於是用目擊方式搜尋海上垃圾,可能會因為角度或是光線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海漂垃圾,相信實際的數值會更高;而另一位同船的科學家則採集海漂垃圾上的生物樣本,希望能了解海漂垃圾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下週續)

※本文轉載自荒野快報

Top

 

專欄作家:三種蛛蟲的拾骨行為

作者:楊家旺

荊獵蝽屬(Genus Acanthaspis)的若蟲,極為迷人。這種迷人的特質在成蟲後便消失了。這並不是說成蟲後的荊獵蝽不美,其實荊獵蝽的成蟲是很美的,甚至比若蟲還要美上數十倍,只是成蟲的美是多數獵蝽都具備的那種美,無法稱之為特別。但荊獵蝽若蟲的外觀我不稱祂為美,我說祂迷人,因為很少椿象會有像祂這樣的行為,一種極為奇特的行為所形塑的迷人外觀。

上圖就是一種荊獵蝽若蟲的外觀,祂以細碎的落葉、枯枝、土屑黏滿全身,以致於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隻椿象。但是,當你知道祂是一隻椿象後,慢慢地,你會看見祂的六足,祂的觸鬚,而後,你幾乎可以想像得到祂的頭胸腹大約位於什麼位置了。黏滿荊獵蝽若蟲全身的,也許不只是落葉枯枝與土屑,如果祂曾經獵食其他昆蟲,這些被祂吸乾體液後剩餘的外骨殼,祂會拾起,黏在背上,這種拾骨行為對祂當然是有好處的,而且比單黏上枝葉土屑帶來更多的好處。因為荊獵蝽的其他天敵(多數也是節肢動物),在判定獵物時依賴的並不單單只是視覺,往往還輔以嗅覺。也就是說,荊獵蝽藉落葉、枯枝、土屑的偽裝,只能達到隱身的狀態,再覆上一層其他昆蟲的屍殼,差不多沒有天敵會對這一堆散發著死屍味的假屍體有興趣了。

無論是台灣或是國外,我發現許多荊獵蝽的背上都黏滿螞蟻的屍殼。雖然荊獵蝽的獵物絕不僅限於螞蟻,但是如果捕捉到螞蟻的荊獵蝽,我猜,背上黏覆蟻屍應該能夠讓祂安然且繼續捕食螞蟻。原因是,螞蟻是非常倚賴嗅覺的一種昆蟲。對螞蟻來說,背上黏覆著蟻屍的荊獵蝽,其實就等於是一隻死掉的螞蟻,說不定螞蟻還會想靠近這隻祂認為的死螞蟻,因為祂想處理掉這具蟻屍,結果,這只是一隻披了羊皮的狼(其實應該說是披了蟻殼的獵蝽),螞蟻於是成了主動送上門的獵物。

我看過的那些背上背著蟻屍的荊獵蝽,除了背上的蟻屍外,全身都是乾乾淨淨的,就像我上圖拍到的這一隻荊獵蝽一樣。但是我們再回到本文第一張照片裏的荊獵蝽來看,兩者差別便大,第一張照片裏的荊獵蝽,全身覆滿細屑,以視覺來看,幾乎是完美的偽裝。但第二張照片裏的荊獵蝽,除了背上的物件,全身乾乾淨淨的。我認為祂背上的材料是祂吸食獵物後所剩餘的屍殼,這些屍殼可能混合了祂的唾液,結黏成團塊狀,這麼做,該該具備嗅覺上的偽裝效果。

荊獵蝽的若蟲並不多見,但是擁有類似行為的蚜獅倒是非常容易遇見於野外。

蚜獅是草蛉的幼蟲,和荊獵蝽一樣,成蟲後並沒有這種拾骨行為,草蛉成蟲是一種美麗的、具翅膀會飛行的昆蟲。但草蛉幼蟲(蚜獅)則像荊獵蝽的若蟲一般,以落葉枯枝土屑黏覆背上,進而達到偽裝效果。蚜獅也不滿足於只有視覺上的偽裝,祂們更常將獵物吸乾後的屍殼,扛於背上,進行一種嗅覺性的偽裝。有時,祂們也將介殼蟲身上的白色蠟絲採下,黏在自己背上,想像自己披上了白色雪衣,當然,祂們更常想像的是自己也成了一隻介殼蟲。這種好處是,蚜蟲和介殼蟲的護衛者螞蟻,完全不會想驅逐祂們,因為螞蟻相信自己的嗅覺,所以將背上背著蚜蟲屍殼的蚜獅誤認為就是蚜蟲。這種聰明的作法,瓢蟲不懂,所以偷吃蚜蟲的瓢蟲常被螞蟻逮到,進而驅逐。

蚜獅背上所黏覆上去的植物碎屑,因機遇(或是個體偏好?),每一隻蚜獅看起來都長得不一樣,如果說這是祂們的衣著,確實,有一些蚜獅的穿著品味和穿衣美學遠遠勝過了另一些蚜獅。因此,野外觀察時,遇見的每一隻蚜獅都應該好好欣賞祂的衣著品味,並拍照留下紀錄,要以每一隻蚜獅的外觀肯定都不相同的心態欣賞祂們。也許,當你累積了百套蚜獅服裝後,便可以辦一個蚜獅服裝的攝影展,從俗一點的話,還可以順便辦一場選美,請參與的民眾投票,看哪一隻蚜蟲的服裝最有設計感。

第三種要介紹的拾骨者並不是昆蟲,而是蜘蛛,中文稱為吊鐘姬蛛(Achaearanea angulithorax)是一種非常小型的蜘蛛,約只2到3公釐,許多人沒看過祂們的外觀長什麼樣子。之所以沒看過的最重要原因並非祂們的體型很小,體型很小可以被數位相機突破,沒看過祂們的原因是祂們總是躲在祂們親自搭建的鐘形巢穴裏,幾乎不會現身。除非……除非有獵物誤觸了祂們所佈下的天羅地網。

在凹凸不平的壁上,吊鐘姬蛛會以一條粗絲,精確地說應該是許多細絲纏繞而成的一條粗絲,垂吊著一口鐘形巢,這個巢穴由微小的土塊和砂粒與蛛絲編成。在鐘口的周緣,下拉出一條又一條既細又黏的蛛絲,輻散到地面,猶如佈下了天羅地網,這些細黏的絲,繃的很緊,如果有一隻螞蟻不幸路過,肯定難以閃過一條又一條從鐘口下拉的輻射絲。就像上圖「誤觸蛛絲的螞蟻」。被蛛絲黏到的螞蟻會繼續往前步行,但蛛絲已黏在螞蟻身上了,因此愈前進,蛛絲愈緊繃,但蛛絲不會斷裂,因為蛛絲是非常強韌的一種材料,可以被螞蟻拉長一倍也不會斷裂,隨著蛛絲不斷被拉長,蛛絲愈繃愈緊,終於,螞蟻的六隻腳再也抓不住地面,無法抵抗蛛絲的拉力時,突然一個彈起,螞蟻的六足脫離了地面,蛛絲跟著一縮,長度因不再繃緊而短了大半,這時會看見螞蟻吊在了半空中,接著,吊鐘姬蛛現身了,祂從鐘巢裏走出來,慢慢接近螞蟻,顯得小心翼翼,細心以蛛絲打包螞蟻並麻醉螞蟻,而後慢慢將螞蟻拖回鐘巢,慢慢享用。等到螞蟻的體液被吸乾後,螞蟻的屍體會被裝飾在鐘巢的外層,就像上圖掛著卵囊的那張照片一樣。

我還記得,遇見吊鐘姬蛛以祂的陷阱捕獲螞蟻的那一天是2008年07月01日,炎熱的盛夏,沒有任何遮避物,我在草湖溪河床上,從早上9點50分一直觀察到早上11點整,每一滴從我身上落下的汗珠,都比一隻吊鐘姬蛛還要來得大,我知道這是成為昆蟲觀察家必經的修練之路。因為昆蟲觀察家不可能是在昆蟲圖鑑和科普書堆裏養成的,更不可能是在電腦螢幕前靠著瀏覽、搜尋就能成就,也許這兩者是不宜欠缺的部份,甚至是應該多多投入的部份,但我相信真正的昆蟲觀察家最最需要的,仍是野外自然觀察的經驗,少了這一項,縱使前兩者的經驗再豐富,仍然無法被認定為優秀的昆蟲觀察家。

Top

 

享綠生活:綠活年夜飯 翡珊老師的蔬食料理

作者: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每逢過年,從除夕圍爐開始,就免不了長達一兩週的大魚大肉、年糕香腸、瓜子花生‧‧‧等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蔬菜纖維卻相對的少,名副其實的「三高一低」,年還沒過完,發現腰圍已經粗了一圈。

今年,就來一點不一樣的。

除了佛跳牆外,其他並不是年菜食譜,但符合「健康、原味、簡單、易做」的樂活精神,不妨搭配每個家庭原本的年菜菜,滿足家人不同的口味,今年的團圓飯一定圓圓滿滿、皆大歡喜。

【苦茶油醬】

材料: 苦茶油、薑

調味料:醬油膏

作法:薑切末,放入炒菜鍋內,倒入苦茶油,蓋過薑末,開火,以小火慢炒至薑微焦黃,熄火,加醬油膏。

【五味醬】

材料(數字為黃金比例): 薑末2、糖1、醋 (或檸檬汁) 2、醬油膏1、蕃茄醬1、香菜末2

調味料:香油少許

作法:將材料按黃金比例調勻,再放香菜、香油。

不論回婆家、娘家,還是在自家宴客,雙醬走天下,吃的人讚不絕口,做的人可隨時變換菜色。拌飯、拌麵、拌水餃、拌青菜菇類‧‧‧有這兩道醬就全搞定。後者不耐放,宜吃時再調製,適合做為圍爐火鍋、海鮮拼盤(如花枝、九孔等)的沾料,比起外頭店家的五味醬,味道雅得多。

好醬有了,接下來就燙青菜吧,放年假,健康可不能放假。燙青菜?!誰不會啊?千萬別這麼自信。看一次專家的燙青菜法,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自己都是一大把全下鍋,水溫立即降低,從低溫待水再滾,根本就是在〝煮〞青菜!

【川燙青菜】

大火煮水,水滾後加一點鹽,竅門在於水要一直保持滾狀,每次只放少量食材,變色即可撈起。如青江菜,每次放下約5秒,芥藍菜,梗20秒,葉10秒,分開燙。雙花椰,梗呈現透明即可,一口量約45秒。其他青菜類推。

這樣燙出來的青菜,雖較費時,但營養較不流失,加上翠綠甜美口感佳,令人食指大動。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燙的時間就要久一點。

咖哩深受年輕人喜愛,是一道時髦又健康的料理。但一般家庭平日吃的多是牛肉或雞肉,所使用的則是現成的咖哩塊,可能內含許多添加物,今年可試試不同的口味與做法。

【蔬果咖哩】

材料:青花椰、蘋果、馬鈴薯、胡蘿蔔、新鮮香菇

調味料:鹽、糖、咖哩粉

作法:

1.所有材料切塊

2.青花椰切小朵川燙

3.冷鍋冷油開火,依序放入馬鈴薯、紅蘿蔔,以大火爆炒,加水(至少蓋過材料),待滾,改小火慢煮。加入鹽、糖、咖哩粉,蓋上鍋蓋繼續燜煮,放下香菇,起鍋前放下蘋果 炒勻即刻熄火。

4.盛在有點深度的大盤,燙熟的青花椰圍邊做裝飾。

  如果買到有機蘋果,則連皮切滾刀塊,一道菜有咖哩的淺黃、馬鈴薯的白、青花椰的綠、香菇的黑與胡蘿蔔的紅,色彩繽紛,很有過年的氣氛。

相較於咖哩是近年流行的外來料理,肉燥則是流傳上百年的本土小吃,

老少咸宜。去掉主材料絞肉的素肉燥,更令人齒頰留香。因過程較費時,不妨在年前一次做多一點,分小包裝冷凍,吃的時候用電鍋蒸熱,非常方便。這道菜也很適合帶便當用。

【素肉燥】

材料:豆干、蘿蔔乾、乾香菇

調味料:黑胡椒粒、醬油

作法:  

1.香菇洗淨泡軟        

2.所有材料切細丁(豆干外可用調理機打碎),比例為1:1:1

3 .冷鍋冷油,放入香菇以小火約爆香20分鐘,放下豆干繼續爆一小時至微焦黃,以胡椒調味,再爆20分,加醬油著色並入味,最後放下蘿蔔乾,炒勻。

建議:同時用黑胡椒粒與黑胡椒粉,味道更好,愛吃辣可改用白胡椒。小朋友若喜歡帶有甜味,可改用醬油膏。

【佛跳牆】

材料:山藥、芋頭、蓮子、栗子、紅蘿蔔、杏鮑菇、牛蒡、小香菇、素魚翅、竹笙、薑4~5片、參鬚1/2把、當歸1片

調味料:鹽

作法: 

1.山藥、芋頭、紅蘿蔔切丁

2.杏鮑菇、牛蒡切片

3.所有材料洗淨處理後,放入盅,約七分滿,加水至九分滿,調味

4.用保鮮膜封口,放入電鍋內蒸1小時半,外鍋要加水2~3次。

第一次吃到這道佛跳牆,是在建宏淑惠的婚禮上,那真是一種驚豔的感覺,也是我與翡珊老師相識的緣起。無法置信嬌小可愛的翡珊,竟然就是當晚素食宴席的大廚。有幸邀請老師為基金會開課,為我們開啟了全新的蔬食世界。老師毫不藏私的教學,讓我學到的不僅僅是料理相關的技術與知識,更是對食材、食物的尊重與珍惜,對自我的嚴格,與對他人的寬容。

「不管是做廚師還是做老師,都要做歡喜師。」這是翡珊的師父告誡她的話,我們從她身上印證了她的實踐。她擁有葷、素食乙級執照,但三年來皈依吃素,不再教做任何葷食,文中提到的一點葷食部分,是為了多數家庭的飲食習慣,我個人所做的添加,在此做一說明。

本文轉載自主婦聯盟電子報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25期會訊(2008.2.1)

Top

 

自然人文:冬天裡的一把熱情—金門冬季賞鳥與自然生態有約活動紀實

作者:藍茵

早上起得稍晚,因為昨天和大姐及惠在小徑「花園咖啡」喝了一杯蘋果茶,昨夜睡不好,06:50乍醒趕緊梳洗出門,來到金門縣文化局,金門鳥會同仁勇為及第一位報到的學員曾文已經在幫忙其他學員辦理報到,天氣雖然十分的寒冷,但隨著熱情的學員陸續來報到,似乎感染了大家,整個文化局的大廳變的溫暖了起來,熱心的勇為忙著同時收鳥會會員新年度的會費,我則把帶來的鳥類紀錄卡置於報到桌,讓學員可以自由領取,學員中有高齡的、也有才上小學的孩子,有來自學校的老師,有爸爸帶著孩子,也有全家一起來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好熱情,因為這些熱情與活力,讓人覺得天氣不再冷了,約07:45完成報到後整隊,「金門冬季賞鳥與自然生態有約活動」出發囉!

因為有一位學員鸞要搭08:30的船由小金門來參加,於是我和儀及曾文一起開小轎車,跟隨著A、B兩部遊覽車分別先到了中蘭橋近海邊處,展開第一個定點賞鳥的行程,這裡有一個不小的池塘,帶隊的莊老師說,這裡以前鳥況很好,池塘整修之後,由於水泥化,鳥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場池塘上空有鸕鶿飛翔,莊老師說金龜山最近發現也有鸕鶿棲息;鸕鶿繁殖地分布於歐、亞洲北部及北美洲,亞洲族群冬季會遷移至中國南部、十南半島一帶度冬,金門地區度冬的數量已經突破10000隻了,鸕鶿會成群集體覓食,也會在返回棲時,在空中排隊形,非常的壯觀。池塘邊也有蒼鷺在水邊等候,像一位智者般,守候著一整個池塘的變化,水面上有紅冠水雞,池邊還有磯鷸,另有一隊隨著許老師、薛老師、蔡老師、楊老師,在海邊架起單筒望遠鏡,透過單筒望遠鏡,大家排隊欣賞遠處的大杓鷸,有的學員則忙著翻閱賞鳥圖鑑,仔細辨認鳥的特徵,許老師說,這裡是非常好的賞鳥景點,而且景色美麗,可以欣賞多種鳥種,每年都來金門的稀有冬候鳥「黑鸛」,屬世界上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在這裡很容易觀察,今天因為潮汐的關係,退潮很遠,黑鸛在遠處覓食,未能看見,許老師指著附近的環境說,這裡環境也在改變,現在這裡被整理得一般人很容易到達,這樣對鳥類的棲息與覓食生態容易造成干擾,並不是好現象。正當大家要離開換下一個觀鳥景點時,忽然有人發現有黑肩鳶在空中飛翔,楊老師引領大家欣賞那「空中王者」的英姿,接著黑肩鳶停在不遠處的木麻黃,於是老師們忙著架起單筒望遠鏡,讓小朋友也能欣賞到迷人的鳥,大家排隊輪流透過望鏡,仔細觀賞美麗的「黑肩鳶」,牠是屬於稀有留鳥,食物主要為老鼠,覓食的時候常會在空中定點鼓翅,喜歡在開闊的農耕地活動。

接著車隊到田墩海堤,下了車沿著路邊走邊欣賞,在鳥會幾位老師的引導下,走進田墩海堤,並沿著金沙溪觀賞水邊鳥況,我和儀則回文化局接鸞,我們先追到浦邊,意外的看見一位「蒼翡翠」守在岸邊,鸞問牠吃魚嗎?我和儀說是,鸞說:「牠會吃彈塗魚嗎?」因為那裡是泥灘地的環境,我翻了圖鑑,發現牠會吃彈塗魚、螃蟹等,所以牠出現在這裡,便一點也不奇怪了。接著我們沿著溪旁前進,竟與兩隻小白鷺近距離的接觸,鸞說沒有這樣近觀察小白鷺,十分的興奮。

我們接著往金沙水庫,這時我們的車,停在水庫旁也有機會觀賞到田裡有許多鴿子,還有花嘴鴨也在田裡活動,忽然也看到魚鷹在空中盤旋,也有小白鷺飛過,突然一隻黃鶺鴒從車前飛過,接著還有兩隻白鶺鴒在車前的馬路上覓食。再往前在金沙溪河口處,先看到蒼翡翠兩隻再看見魚鷹,接著遇到在許老師帶隊迎面而來的賞鳥人群,學員芳說沿路看見兩次黑頭翡翠,許老師說如果看到三次就可以買樂透了,因為黑頭翡翠十分的稀少,芳卻可以同時目睹兩次,真是太幸運了!

接著大家往農試所,我們小車跟在後面經過榮湖旁看很多花嘴鴨,於是停了車觀賞並拍照,高雄來的宇高興的拍照,再往前在後水頭的池塘,初看見三隻玉頸鴉在木麻黃樹上,接著池塘裡的水芙蓉上面有成群的紅冠水雞,還有一隻褐翅鴉鵑鑽進池塘中的那一叢木麻黃樹下,忽然一隻斑翡翠在空中定點鼓翅,這時我發現那一叢樹上居然有三個鳥巢,大家邊觀賞邊拍照,拍得不亦樂乎!再往前田裡的牛旁邊,有牛背鷺,儀說那牛動,牛背鷺也跟著動,牠們的默契真好!互惠啦!再往前榕樹枝上有一隻棕背伯勞,再往前那一尊小風獅爺上停了另一隻棕背伯勞,再到蔡店的村名石上又有一隻棕背伯勞,大家對棕背伯勞真是印象深刻極了!

當隊伍來到金門縣農試所,大家驚喜與戴勝相遇,還有棕背伯勞,在田間牠們時而翻飛時而覓食,蔡老師忙著架起單筒望遠鏡,讓幾位小朋友在低低的望遠鏡前,細細的欣賞,戴勝間雜的羽色,還有獨特的羽冠,都是讓人迷戀的重要原因,對於初次相遇的鳥友更是高興不已!
最後大家相約拍團體照,快樂都寫在臉上,覺得寒風中的賞鳥行,真是收穫滿行囊,希望未來大家一起關心金門的自然生態環境,在賞鳥之中,同時守護美麗的金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