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08








近期活動

「看見.我們的故事」 西拉雅系列影展(7/7-7/22每週六日)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6/1-11/30)
遇見・織布男:將博‧里漢 個展(7/7~8/26)
2012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許海洋一個未來 特展(5/22~8/31)
馬祖想念.島嶼想像──2012馬祖文學獎(7/16截止)
2012年海洋保護區國際研討會論文徵件(7/15截止)
綠色創新國際競賽首獎六萬美金!等你來挑戰!(10/31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寄生理論〉

作者:楊家旺

【讀〈寄生理論〉】攝於婆羅洲雨林確實是適合觀察昆蟲的地方,不過,心境上如何調適到合宜的狀態卻變得不是那麼容易。愈是出現驚奇的昆蟲,我的心境愈是起伏不定,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反而變得更加貪心。心想,既然有這麼多令人驚奇的昆蟲,就肯定有更多還沒見過、令人驚奇的昆蟲等待我的發掘。我知道自己的心境應該更加悠閒自適才行,但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熱帶雨林之旅,顯然也是一位昆蟲觀察者的修行之旅。二十天的旅程不可能看盡所有令人驚奇的昆蟲,每日有所收穫就該心滿意足,明知能不能發現,許多時候是運氣,不能強求。但也明白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觀察,就必然會多一些機會發現。於是,想了一大堆的道理、哲理來說服自己也變得沒用,自己就是無理地想要多看一些,多拍一些,多觀察一些。只覺這一切,唯有瘋狂最有理。

精采內文

 

老船長林阿和的故事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老當益壯的林阿和,矯健的身手,筆直的身軀,實在難以想像是24年次出生的老船長。成長於冬山河出海口羅東清水的小村莊,太平洋戰爭期間常需躲空襲,也就錯失了就學的機會。在清水,買菜需走一小時的路,生活非常困苦。上有一位姊姊,下有九位弟妹,大姊到別人家幫傭,身為長子的阿和需幫忙挑水、取木材、忙農事、也需煮飯以及照顧年幼的弟妹。至今仍讓他難忘的是弟妹總是哭個不停,弟妹哭他也跟著哭,母親回來看到這種場景還會數落他。早期虱目魚苗尚未人工孵化成功,一尾魚苗可賣到二、三角,七、八歲就懂得跟著村人到河口捕虱目魚苗,貼補家用。

九歲父親到南方澳討海為生,舉家也搬遷至該漁村。早期漁業發達,做半年可吃一年,收入較陸上工作好很多,阿和立志要上船工作。四處請托,在十四歲時總算有機會上表哥與人合資的船上工作。第一次上船即暈到生病,藥吃了又繼續上船工作,每次上船每次暈,有時吐到屎尿都出來,無法吃飯,只能喝點菜湯。表哥多次勸他不要再上船,他說什麼也不願放棄上船的機會,小時候在清水的窮困日子記憶猶新,自己沒機會讀書,想賺錢供弟妹讀書,希望弟妹能出人頭地。

精采內文

 

飛閱台灣 一位空中攝影師的環境覺醒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齊柏林攝影師的工作照(照片由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1968年的聖誔夜,阿波羅8號從太空之中,傳回一張清晰的地球空拍圖。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能透過照片面對面端倪著,自己所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

後續許多社會學者研究發現,這張被廣為流傳的空拍照片,基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大約有一個世代的環境運動者,多少是受到這張照片的啟發,了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進而投入了環境保護的工作。

其實不用飛到外太空,許多人在第一次搭飛機時,也都會熱切地想從飛行器往下眺望,到底腳下的這片土地變成了什麼樣。常常有也發出像是「為什麼房子要蓋得這麼密」、「為什麼這條河的顏色這麼黑」這類疑問。

精采內文

 

【水資源地圖】缺水

瑪姬‧布拉克(Maggie Black)、珍奈特‧金(Jannet King);譯者:王惟芬

全球的缺水問題並不在於水的總供應量減少。雨水、溪水、河川和湖泊所帶來的淡水一直維持在12,500立方公里,而我們目前的用量仍不到其中的1/3。

問題在於降雨的區域和人住的地方搭配不起來。在許多人口密集的地方,可再生的水資源都不足,因而造成過度使用河水和超抽地下水等不永續的用水方式。人口增加、城市擴張,再加上偏好大量用水的生活型態的人數不斷增加,這些因素加總,造成嚴重的地區性缺水。

精采內文

讀〈寄生理論〉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今天我讀的昆蟲記裏,法伯做了一個關於石蜂的有趣實驗。他將築巢、產卵、儲蜜過程進行到一半的十隻石蜂抓起來,做上記號,等24小時後才放祂們回去。十隻石蜂中,有九隻都毫不遲疑地回到了築巢地點。但祂們發現自己的巢穴已被佔領,而且巢穴已封閉,裏頭已產了別的石蜂的卵。石蜂有佔領其他石蜂巢穴的習慣,會把其他石蜂巢穴裏的卵啣出丟棄,再產上自己的卵。因此,法伯釋放的那十隻石蜂中,順利回到巢穴的九隻,在發現自己的巢穴已被佔領後,祂們的反應並非鑿開自己的巢,挖出別人的卵丟棄,然後再產上自己的卵。祂們的做法是,到附近去找另一個築到一半的石蜂巢穴,將它佔為己有,再把裏頭的卵丟棄,並產上自己的卵。這種以牙還牙的方式讓我覺得既荒謬又好笑。很像停在街上的摩拖車,被丟了一個飲料空杯在置物籃裏,等車主回來看到後,決定將這個空杯丟到旁邊那一台機車的置物籃裏,於是,這個行為不停被重覆,空杯一直在機車間流浪著。

【讀〈寄生理論〉】攝於婆羅洲

除了這個有趣的實驗外,我今天不想多談法伯在這一章所描述的其他部份了。因為,W,我今天在熱帶雨林中看到了在台灣不可能看到的巨大螽斯,這種巨大螽斯,雖然在熱帶雨林看到不至於說是不可思議,但看到祂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喊出了:「真是不可思議啊!這麼大的螽斯。」腳的長度不算,身體從頭到翅尾將近二十公分長。足足有一個手掌那麼大。

【讀〈寄生理論〉】攝於婆羅洲還有一隻蟬,體型雖然沒螽斯那麼誇張地大,但相較於台灣我所認識最大的蟬,還是大了一號。當一位伙伴指給我看的時候,我以為他在跟我開玩笑,原因是我以為這是一隻在國家公園紀念品販賣店買的玩具蟬,被擺在樹幹上唬弄我。這隻蟬的配色,尤其是那胸部背面的黃色環紋,簡直是塑膠製的質地,再配上那翅翼與翅脈的精緻,簡直弄真成假。熱帶雨林的昆蟲,光是外觀和體型,就常常令我驚奇不已。我在每日的昆蟲觀察裏,都因為這些令人驚奇的昆蟲一再出現而捨不得結束。於是三餐的時序變得混亂,睡眠開始嚴重不足,更隨著旅程一天天減少而期盼多爭取一些觀察時間,造成心理的矛盾與複雜情緒。

雨林確實是適合觀察昆蟲的地方,不過,心境上如何調適到合宜的狀態卻變得不是那麼容易。愈是出現驚奇的昆蟲,我的心境愈是起伏不定,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反而變得更加貪心。心想,既然有這麼多令人驚奇的昆蟲,就肯定有更多還沒見過、令人驚奇的昆蟲等待我的發掘。我知道自己的心境應該更加悠閒自適才行,但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熱帶雨林之旅,顯然也是一位昆蟲觀察者的修行之旅。二十天的旅程不可能看盡所有令人驚奇的昆蟲,每日有所收穫就該心滿意足,明知能不能發現,許多時候是運氣,不能強求。但也明白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觀察,就必然會多一些機會發現。於是,想了一大堆的道理、哲理來說服自己也變得沒用,自己就是無理地想要多看一些,多拍一些,多觀察一些。只覺這一切,唯有瘋狂最有理。

此刻,我深深發現,熱帶雨林不只是昆蟲觀察家的天堂,也是昆蟲觀察家的地獄。熱帶雨林只會讓昆蟲觀察家變得狂熱,瘋狂於他幾無止盡的昆蟲驚奇裏。這裏的昆蟲不會因認識更多物種而讓發現因而變得平淡無奇,而是驚奇永遠存在,永遠在偶然裏和突然間蹦出來,讓你嚇一跳,讓你更加驚奇、更加投入,讓你陷入一種希望自己永遠可以不必睡覺的狂想裏。

昆蟲觀察家不應該是這樣的,昆蟲觀察家應該更超脫才行。然而,明白這些有什麼用,熱帶雨林就是有一種魔力,超越昆蟲觀察家的意志力,讓昆蟲觀察家喪失應該具備或原已具備的許多特質。所以熱帶雨林真的是天堂,也是地獄。

W,此刻的我,正是處在雨林天堂的狂喜裏,以及雨林地獄的火炙中。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老船長林阿和的故事

作者:薛麗妮(蝦冰蟹醬負責人)

老當益壯的林阿和,矯健的身手,筆直的身軀,實在難以想像是24年次出生的老船長。成長於冬山河出海口羅東清水的小村莊,太平洋戰爭期間常需躲空襲,也就錯失了就學的機會。在清水,買菜需走一小時的路,生活非常困苦。上有一位姊姊,下有九位弟妹,大姊到別人家幫傭,身為長子的阿和需幫忙挑水、取木材、忙農事、也需煮飯以及照顧年幼的弟妹。至今仍讓他難忘的是弟妹總是哭個不停,弟妹哭他也跟著哭,母親回來看到這種場景還會數落他。早期虱目魚苗尚未人工孵化成功,一尾魚苗可賣到二、三角,七、八歲就懂得跟著村人到河口捕虱目魚苗,貼補家用。

九歲父親到南方澳討海為生,舉家也搬遷至該漁村。早期漁業發達,做半年可吃一年,收入較陸上工作好很多,阿和立志要上船工作。四處請托,在十四歲時總算有機會上表哥與人合資的船上工作。第一次上船即暈到生病,藥吃了又繼續上船工作,每次上船每次暈,有時吐到屎尿都出來,無法吃飯,只能喝點菜湯。表哥多次勸他不要再上船,他說什麼也不願放棄上船的機會,小時候在清水的窮困日子記憶猶新,自己沒機會讀書,想賺錢供弟妹讀書,希望弟妹能出人頭地。

暈船暈了三年,暈得再苦也會爬起來煮飯,早期船上燒木材,常吹柴火,吹得臉都被燻黑。上船前需先挑水、抱木材上船,船長吃飯時需在傍邊隨時待命,欠酒、欠煙,都需跑腿幫忙張羅。四個月後上了表哥另一艘船,表哥的小孩與阿和同年也一起在船上工作。表哥不好意思只讓阿和煮飯,就說誰的眼力好,能看到魚,就負責看魚。結果眼力好的阿和,就不用再煮飯了。三、四年後再換到之前的舊船,已是「二手」的左撇子阿和,不曾真正鏢過旗魚。有一天負責左舷鏢台的船員生病無法上船,撿到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初次上鏢台當天就鏢到三條大旗魚。一年後被挖角到另一艘船負責左舷標台,鏢魚常常是冠軍。

入伍後分發到送公文的差事,開始學習識字,不恥下問,在同袍的指點下,四個月後就能自行給父母親寫家書。退伍後,25歲即被挖角當上船長。在南方澳捕鎖管、釣鯖魚、鏢旗魚,漁獲好,28歲受邀到基隆正濱漁港負責50噸的船,在北方三島、釣魚台一帶釣鯖魚。34歲時,高雄漁船上來基隆外海以拖網作業捕蝦子、肉魚、白鯧,以及一些下雜魚,漁獲很好。船東決定將船改為拖網漁船,阿和到高雄漁船上見習了一個航次,即學會了拖網作業,開始拖網漁業的生活。不多久正濱漁港進入了拖網漁業的黃金時期,全盛時有一千多艘的拖網漁船停泊在該漁港。

十多年後,捕捉者眾,基隆外海漁源嚴重枯竭。同一時期,日本魚商為了在海南島東北方、東沙群島西南方一帶取得胭脂蝦,又限於日本與中國的宿怨,於是教台灣漁船如何捕深海的胭脂蝦,又讓台灣漁船找到一個新漁場。阿和聽說東沙群島一帶可以有好漁獲,也轉往該漁場試運氣。在這個漁場可以捕到胭脂蝦、胭脂大頭蝦、蘆蝦,這些品種在台灣的市面上很少見,雖然量多卻價低,直到近幾年才漸被市場接受,當時常常入不敷出。

近五十歲,弟弟與人合資漁船,聽說印尼漁區很好,即前往印尼捕鎖管、蝦、蟹、土魠等魚貨。在印尼一待九年,曾有二年不曾靠岸的紀錄。漁獲不算差但印尼海軍的需索無度,讓弟弟決定賣掉漁船。回到台灣受雇於高雄船東,船東還是決定到印尼,印尼海軍仍是個大問題,一年後到巴基斯坦試漁場捕鎖管,不好,三個月後,再到新加坡釣土魠,不好,又回到印尼,印尼還是不好,只好再回到台灣。已屆七十高齡時,在八斗子漁港巧遇過去在正濱漁港買他魚貨的承銷商之子陳先生。陳先生正要蓋新船,也一直在找他,沒想到會不期而遇,於是邀他入股,擔任目前這艘CT5新船的船長。

這六年來,阿和在農曆十月半後,將船開到台中外海捕劍蝦,再開往布袋外海,直到隔年農曆二、三月時,一直在台中、台南外海一帶作業。劍蝦期結束後,三、四月時開始到海南島東北方、東沙群島西南邊一帶的公海捕胭脂蝦、胭脂大頭蝦、蘆蝦、帝王蟹、蜘蛛蟹、刺鯊、下雜魚等,直到六月颱風期才結束。六月後到彭佳嶼附近捕金鉤蝦、小卷、透抽、大頭蝦、大尖仔蝦。八、九月換捕俗稱斑節蝦的海大蝦,之後又淪到捕劍蝦的作業。一年到頭捕這麼多種魚貨,阿和的船上只需兩組網具,捕大尾的用大目網具,捕小尾的用小目網具。

問「老先覺」漁獲的好壞,是運氣還是可以靠人為努力?阿和認為運氣當然也佔一部份因素,但最重要還是要靠自己打拚,風浪稍大有的船隻即返港休息,如果能夠比別人多堅持一些,漁獲即能多一些。阿和曾有十多年連續在海上過農曆年的紀錄,農曆年前所有漁船都回來,少了競爭可以有更好的漁濩,特別年後魚貨少,反而可以賣得更好的價格。將自己作業的漁獲季節、漁區位置,都窂記在腦海中,每年依約前往,漁獲不好就得再重新找點,堅持自己的經驗、判斷,比別人勤快些,就能與別人「比評」。

討海沒有退休的年限,硬朗的阿和仍活躍以及熱衷於海上生活,相信再假以時日,阿和一定能成為討海界的「國寶」。

Top

 

飛閱台灣 一位空中攝影師的環境覺醒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齊柏林攝影師的工作照(照片由阿布電影公司提供)

1968年的聖誔夜,阿波羅8號從太空之中,傳回一張清晰的地球空拍圖。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能透過照片面對面端倪著,自己所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

後續許多社會學者研究發現,這張被廣為流傳的空拍照片,基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大約有一個世代的環境運動者,多少是受到這張照片的啟發,了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進而投入了環境保護的工作。

其實不用飛到外太空,許多人在第一次搭飛機時,也都會熱切地想從飛行器往下眺望,到底腳下的這片土地變成了什麼樣。常常有也發出像是「為什麼房子要蓋得這麼密」、「為什麼這條河的顏色這麼黑」這類疑問。

對空中攝影師齊柏林而言,在雲端上工作二十餘年,他看到的問題比常人更多;他雖然嘗試為人類為何要破壞自己與子孫生存的環境,找理由來去作解釋,但至今都思索不出,人類為何要自我毀滅的答案。

能在直昇機上工作,對年輕時的齊柏林而言,簡直就是美夢成真。他曾替不少的建設公司,用相機拍攝各式的空拍地景圖,從早期用120型、135型的幻燈片,到數位相機時代,他在空中耗費了大半輩子,為各式的委任案找尋台灣最美麗的角度。

然而,二十年過去,近兩千個飛行時數裏,他卻發現台灣的美麗景緻,卻一寸一寸地在消逝。在拍攝每張美得令人窒息、令人不相信這是台灣的照片背後,沿途卻往往能看到貪婪的人性,在這塊土地留下難以回復的傷痕。

他曾經在空中看過,一條本應清澈的河流,竟能被污染成如血液般鮮紅;一座上千公尺的翠綠山頭,竟成仿歐式古堡插旗所在;也曾停留在蘇花公路的上空,看到公路後面那片一般人都難以進入的山區,一整座富含石灰岩的山頭,聯手被怪手與砂石車一同剷平。

自此,經常在空中飛翔的他,不再只是個技巧純熟的攝影師,而是一位翱翔天際的環境看守者。

過去這幾年,齊柏林只要有時間,總不辭辛勞地帶著他所拍攝的顫慄影像,全台各地演講宣導環境保護的重要。他後來更立志要拍一部空拍紀錄,利用震撼的空中影像,迅速喚起群眾對保護家園的重視,「因為光靠演講,改變人們的速度太慢了」他說。

為了這個夢想,齊柏林抵押了自己房子,購置了全台第一套的空拍攝影系統,並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第一筆款項的贊助下,拍攝了一系列《鳥目台灣》環境微電影,也以此作為基礎,籌劃全台第一部純空拍電影。

既然是要拍環境紀錄片,當然會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有些時候也讓齊柏林的朋友們為他捏把冷汗。有次他從空中不經意拍到一處砂石場,回程人還沒降落,業者就已派人到機場等人了。而齊柏林四處為了環境演講,也曾遇上不少貴人相助,有次一位受到不少信徒敬重的仁波切,還特別在演講後與齊柏林相約見面,主動幫齊柏林化解接下來幾個月可能會有的衝突。

《鳥目台灣》現已先殺青,這部結合了生態作家劉克襄、廣播金鐘獎常勝客方平、環境音樂人陳明章的環境小品,即將以環境教案的方式推廣給社會大眾,而由候孝賢所監製的空拍電影,原預計會在2013年與國人見面,但現在仍一步一腳印的在各地募款拍攝。

柏林的故事,經常吸引外界的報導,在今年也會以展覽的方式呈現,從五月三十一日起到十一月底,在台北的國立科學教育館所登場的「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呈現。這幾年齊柏林在空中所記錄的環境議題,將會有一套系統性的統整。

齊柏林所代表的,或許是台灣每個環境守望者的縮影;有了他們,台灣也才能真正摸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共存的道路。

Top

 

【水資源地圖】缺水

瑪姬‧布拉克(Maggie Black)、珍奈特‧金(Jannet King);譯者:王惟芬

全球的缺水問題並不在於水的總供應量減少。雨水、溪水、河川和湖泊所帶來的淡水一直維持在12,500立方公里,而我們目前的用量仍不到其中的1/3。

問題在於降雨的區域和人住的地方搭配不起來。在許多人口密集的地方,可再生的水資源都不足,因而造成過度使用河水和超抽地下水等不永續的用水方式。人口增加、城市擴張,再加上偏好大量用水的生活型態的人數不斷增加,這些因素加總,造成嚴重的地區性缺水。

造成缺水的另一項主因是,在乾燥或是在有明顯乾溼季的地區發展灌溉農業,因而產生大量用水的需求。在南亞的印度恆河平原、中國北部與北美洲的高原等區域,當地的農業都是依賴儲存用水和調度用水。

絕大多數的非洲大陸都是容易發生乾旱的地方,有將近1/3的人口,即約三億人,都過著嚴重缺水的生活。在許多地方,因為地勢險惡或是其他因素的限制,難以使用水壩與基礎建設來儲存和分配地表水資源。

水資源地圖

The Atlas of Water
作者:瑪姬‧布拉克(Maggie Black)、珍奈特‧金(Jannet King)
譯者:王惟芬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出版日期:2012 年6 月1 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39951
裝訂:平裝
定價:280 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