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14








近期活動

【看守台灣論壇】石化王國的代價:六輕鄰近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
生態講座「陸封型陸蟹的行為適應策略」
2012年國際立體綠化樹木移植技術交流研討會(10/22截止)
《社情漫畫:公民的肥皂箱》原畫作品展(10/02-11/11)
新方舟計畫-棲地保育不能沒有你
【小出裕章講座】許孩子一個安心的未來
2012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UNFCCC COP18)之青年預備會議(10/15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無色無味手足無措地紀錄著〈311〉

作者:楊偲維

森達也小輯311 劇照,紀錄片雙年展提供看著由森、綿井、松林、安岡等四人共同製作的〈311〉,我竟然錯覺以為是第一次看見日本災區的影像。去年3/11我在一個動保NPO工作,我埋頭聽著主管與同事討論災情與捐款,後來幾天我們也搜尋災區的動物消息,了解日本動保組織怎麼照顧災區的貓與狗,如今我卻得刻意回想,才能想起牠們身後的那片海嘯重擊之地。一年多以後的現在,我透過網路搜尋3/11下午2:46發生地震後的30分鐘,東北沿海發生大海嘯的過程錄像。發生了什麼事?以致於兩個星期後的東北沿海城鎮竟如〈311〉紀錄到的這般景況:被海嘯沖移走位的房屋、車子與船隻,沒有時間洗澡的自衛隊員,每天從家中跋涉到災害現場尋找失蹤親人(遺體)的倖存者。

去年山形影展的Cinema with Us單元裡,放映了20餘部與311有關的紀錄片,其中也包括這部森達也等人製作的〈311〉,當時有觀眾質疑它呈現了大家不想看到的畫面。看完影片的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人不想面對?它觸犯了什麼嗎?

精采內文

 

讀〈產卵的調換〉

作者:楊家旺

法伯說自己年輕的時候,非常渴望與癡迷書籍,卻由於經濟能力的關係,很難得到這些書籍。他說自己現在「能輕而易舉地擁有,但卻不再渴望它們。因此,我不知道在我研究昆蟲性別的這條道路上,別人已經做了些什麼。」我認為法伯能獨立做昆蟲研究,樂在其中的精神,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但科學工作,往往需要更多人的研究積累,彼此印證,交流,在別人的基礎上去建立更高更新的基礎,才容易得到正確的結果。話說回來,法伯靠著自己追根究柢的精神,竟也能找到如此準確的結果,實在令人佩服。但法伯在解釋狩獵蜂為什麼能這樣的時候,卻又產生錯誤了。

法伯說他在研究結束後,「知道了一位德國養蜂者茨耶爾松關於家蜂得出的理論。」這位德國養蜂者的結論就是「雄蜂產生於沒有受精的卵,而雌蜂來自於受精的卵。蜂王因此可以在卵通過產卵管的時候,經由受不受精,來決定產出雌蜂還是雄蜂的卵。」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原來在法伯的時代,已經能正確解讀蜂類為何可以精確控制產下雌卵或雄卵的原因了。但法伯卻對這個結論不以為然。法伯說,若是如此,一定有一個「儲存精液的器官」。法伯透過解剖,並沒有找到這樣的器官。但細心的法伯,再次透過放大鏡等更精細的觀察過程,「終於發現了泥蜂、隧蜂、木蜂、熊蜂、地蜂、切葉蜂具有他所說的那個器官。」(法伯,這下子您總該相信這個論點了吧!)

精采內文

 

環保,是為誰好?我讀《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我並不是一個環保聖戰士,也沒有很專業的環保知識,日常生活中無止境的循環著:不停的消費,消費大部份是不太需要的東西;接著是不停的浪費,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當然也浪費生命。

我和多數人一樣,陷入「消費拼經濟」的迷思,五花八門的東西,總令人大腦失控,環境與能源意識,變得遙不可及。結果是,日子沒有變糟,但也沒有更好。我以為我也過著美好的生活,但其實現在想想,我應該可以過得更好,關鍵就在於「如何定義美好」。

《環保一年不會死》,讓我對經濟及環境有重新的認識,這兩者的觀係,既微妙又緊繃,各有各的擁護使者與立場,對於生活品質、勞工健康、社區營造、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珍惜資源等各方面,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在這多面向當中,是否可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能有更安全、更幸福的日子?

精采內文

 

【瓶裝水的真相】一場品牌、潔淨、健康的黑心騙局?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一個真正偉大的廣告可以說服我們付出1,000倍以上的代價,去買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例如,水。事實上,瓶裝水的廣告不試著去賣水:他們賣的是青春、健康、美麗、浪漫、地位、形象,當然,代言人、性和恐懼。瓶裝水廣告的典型口號是述說故事:

不能沒有它。──達沙尼。
遠離污染,遠離酸雨,遠離工業廢物。──斐濟水。
喝得聰明,活得更長。──波蘭泉水。
你的天然青春來源。──依雲。
我苗條身材的合作夥伴。──礦翠(Contrex)。
相信每一滴水。──金利(Kinley)。
內在清潔,外在美麗。──羅切塔(Rocchetta)。
最古老的方式保持年輕。──無限水(Infinity Water)。
內在的喜悅。──水城堡(Aqua Castello)。

精采內文

 
 

無色無味手足無措地紀錄著〈311〉

作者:楊偲維

森達也小輯311 劇照,紀錄片雙年展提供看著由森、綿井、松林、安岡等四人共同製作的〈311〉,我竟然錯覺以為是第一次看見日本災區的影像。

去年3/11我在一個動保NPO工作,我埋頭聽著主管與同事討論災情與捐款,後來幾天我們也搜尋災區的動物消息,了解日本動保組織怎麼照顧災區的貓與狗,如今我卻得刻意回想,才能想起牠們身後的那片海嘯重擊之地。一年多以後的現在,我透過網路搜尋3/11下午2:46發生地震後的30分鐘,東北沿海發生大海嘯的過程錄像。發生了什麼事?以致於兩個星期後的東北沿海城鎮竟如〈311〉紀錄到的這般景況:被海嘯沖移走位的房屋、車子與船隻,沒有時間洗澡的自衛隊員,每天從家中跋涉到災害現場尋找失蹤親人(遺體)的倖存者。

去年山形影展的Cinema with Us單元裡,放映了20餘部與311有關的紀錄片,其中也包括這部森達也等人製作的〈311〉,當時有觀眾質疑它呈現了大家不想看到的畫面。看完影片的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人不想面對?它觸犯了什麼嗎?

前往第一站:核災區福島

311之後,森達也連續兩個禮拜都盯著電視、感覺無措,當綿井先生問他要不要一起前往災區,看看有沒有想要紀錄下來的?他反射性地拒絕後,又考慮一下下:走吧 ! (後來,他們把當時沿途所見剪輯成了這支紀錄片〈311〉。)

一開始的鏡頭是輻射偵測器的特寫,數值0.02,這台輻射偵測器已於20年前設計出產,直到災後大賣,人手一機。車子行駛在夜晚的東北高速公路上,這台輻射偵測器的數值變化是他們最關注的一件事。往後的兩天,這台輻射偵測器左右了這四人的行程。輻射塵無色無味,暴露在多少輻射塵底下將對身體什麼影響? 他們只能以一般照一次X光暴露多少輻射量來拿捏身體是否可以承受。他們戒慎恐懼,買了防護衣穿上、汽車內部也套上塑膠套避免輻射塵汙染。事件發生一年後,台灣媒體前往福島,採訪仍住在福島當地的人(有的人是當時撤離、現在又遷回來),他們生活幾乎照常、但是他們知道輻射危險一直都在,一位婦女就在採訪後對記者說:救我。

森達也小輯311 劇照,紀錄片雙年展提供儘管亡羊補牢,現在的核災對策是否能避免造成更多傷害,都得花更長的時間追蹤。會不會有一些事故正在發生,我們卻無法及時得知、做出更好的因應?畢竟,這一行人車上收聽的NHK廣播,不是通報著各地地震強度,便是報導現在的輻射量不至於威脅健康。

拍攝團隊第一天晚上投宿旅館時採訪了一位25歲自外地返鄉的年輕人,他提到東電員工享有本地最好的待遇。透過字卡我們知道,第二天這位年輕人因為衝撞東電大門而被逮補。因此片子丟出了一個問題:當地人覺得被東電背叛嗎?

第二站:海嘯重創的東北沿海鄉鎮

越靠近核電基地,偵測器的數值攀升越快、嗶嗶聲越發頻繁,也因為這四個人除了拍偵測器和沿路經過卻不知有沒有住人的民宅外,不曉得有什麼可以拍了,因此決定不冒險進入20km內的管制區,改道去東北沿海鄉鎮。

森達也小輯311 劇照,紀錄片雙年展提供

進入東北地區後,沿路的景象有如被海嘯轟炸過般。走進紅十字醫院,醫院裡沒有多餘床位,病人們都躺在擔架上。一位醫生說他得做出選擇,要放棄行動不便的病患,才能救更多人。這個訪談不僅透露了在大型災難發生後,人力與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底下,醫生將面臨道德的考驗與掙扎;也提醒著我們去設想,類似情境發生在台灣時,我們能否有效率地分配醫療資源、避免浪費? 還有,被醫生放棄的滋味你能忍受嗎?

他們走訪了沿海的幾所學校,有的學校成為臨時避難所,有的學校則被沖毀,校舍走廊的時間靜止在海嘯重擊的那一刻,海水退去後、泥巴逗留在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小學生書包,讓你意識到一群等候放學的小孩都不見了。每天跋涉來回現場尋找失蹤小孩的父母,有的懊悔沒有機會跟小孩一起死,有的說媒體拒絕報導她們對重機的需求(因為她們需要重機來移開碎石塊以尋找小孩遺體)。當受訪者對媒體失去信心,也提醒觀眾去思考:媒體在災害現場訪談時,該如何避免對受訪者的二度傷害?

媒體可以透過報導事件,更積極地發揮什麼功能?

製作團隊在片中自陳,出發時他們沒有預料要拍片子,正因為沒有預料,他們攜帶著取材用的攝影機所攝獵的反映了他們當下的視線焦點,經過特意的保留與剪輯,讓看著的人們也感受到拍攝者當下的心理衝擊。當森達也告訴失去小孩的母親:如果有什麼想說的,他願意傾聽;她們對他說,事情已成定局,說也沒有用。最後,片子收尾在當地人不滿團隊拍攝家人的遺體,憤怒地撿起木棒丟攝影師。影片沒有迴避這些衝突事件、刻意讓觀眾看到,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自省,投予了什麼期待?有待看完影片的你來回答。

特別推薦:〈創傷新聞網〉(http://traumanewswatch.blogspot.tw) 對於311日本地震時台灣與日本的媒體報導方式,有一番深入探討,很值得一讀。

※本片將於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播映,在10月19日至10月28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

放映詳情與更多的影片請見: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op

 
 

讀〈產卵的調換〉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一整天的候機與轉機,想必是累的。也許,這種累還包含十多天待在熱帶雨林所累積的疲勞。我幾乎是在機場和飛機上睡了一整天。此刻是晚上七點過後,飛機正在吉隆坡飛往桃園途中。窗外夕陽正美,我的運氣也好,坐在可以拍到夕陽的好位子。這種機會不是常有的,許多時候,望向窗外的視野,都正好是飛機的引擎,想看也看不完全。但這一回的運氣好,毫無遮擋,於是我的精神也跟著好了起來。

精神好了,我便拿出法伯《昆蟲記》第三冊的最後一章〈產卵的調換〉來讀。這一章非常特別,法伯進入昆蟲解剖的範圍,想明白為何所有的狩獵蜂雌蟲在產卵時,都能控制產下的是雄卵或雌卵。

法伯說自己年輕的時候,非常渴望與癡迷書籍,卻由於經濟能力的關係,很難得到這些書籍。他說自己現在「能輕而易舉地擁有,但卻不再渴望它們。因此,我不知道在我研究昆蟲性別的這條道路上,別人已經做了些什麼。」我認為法伯能獨立做昆蟲研究,樂在其中的精神,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但科學工作,往往需要更多人的研究積累,彼此印證,交流,在別人的基礎上去建立更高更新的基礎,才容易得到正確的結果。話說回來,法伯靠著自己追根究柢的精神,竟也能找到如此準確的結果,實在令人佩服。但法伯在解釋狩獵蜂為什麼能這樣的時候,卻又產生錯誤了。

法伯說他在研究結束後,「知道了一位德國養蜂者茨耶爾松關於家蜂得出的理論。」這位德國養蜂者的結論就是「雄蜂產生於沒有受精的卵,而雌蜂來自於受精的卵。蜂王因此可以在卵通過產卵管的時候,經由受不受精,來決定產出雌蜂還是雄蜂的卵。」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原來在法伯的時代,已經能正確解讀蜂類為何可以精確控制產下雌卵或雄卵的原因了。但法伯卻對這個結論不以為然。法伯說,若是如此,一定有一個「儲存精液的器官」。法伯透過解剖,並沒有找到這樣的器官。但細心的法伯,再次透過放大鏡等更精細的觀察過程,「終於發現了泥蜂、隧蜂、木蜂、熊蜂、地蜂、切葉蜂具有他所說的那個器官。」(法伯,這下子您總該相信這個論點了吧!)

法伯其實仍不相信這個論點,他說:「我真心地承認,理論非常的簡單明瞭,富有魅力。但它是真實的嗎?這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懷疑法伯有些意氣用事,他可能覺得自己花那麼多時間實驗和推論,結果竟然只是那麼簡單,怎麼可能,又怎麼可以呢!)法伯為了證明事情沒那麼簡單,最後,他找到了一個自認百分百可以拆穿這個理論的證據。他說:「壁蜂生來就是工作者,牠也應該死於工作。當牠的卵巢枯竭,牠就把剩餘的力氣花費在這些沒有意義的工作上──隔牆、塞子、沒有用的花粉堆。即使什麼也不用做,小小的動物機器也不能無所事事。牠繼續運轉,直到在沒有目的的工作中熄滅牠最後的激情。」法伯發現蜂類在執行這些無用的工作之前,會產下祂們最後的卵,可是這些卵卻無法孵化。為什麼無法孵化呢?法伯說:「這些卵不孵化是因為牠們沒有受精。任何沒有受精的卵,植物的或是動物的,都會這樣死去。其他的任何回答都無法行得通。」我其實想不通,看過昆蟲這麼多神奇的生活史之後,法伯竟然硬是不肯認同蜂類的雄卵是未受精卵、雌卵是受精卵這一神奇的情況。都已經透過解剖找到儲精囊的存在,也經過許多其他科學家的認同了,法伯竟然以上述那個自己認為很有說服力的說詞,來駁斥正確的原因,反而將正確的當成了錯誤。法伯似乎覺得只要是昆蟲,甚至植物,都必須透過交配,經由精子卵子的結合才能產生下一代,法伯沒聽過孤雌生殖或無性生殖的情形嗎?

但是法伯在這一章最後,他的語調卻保守了,他說:「我不解釋,我只是陳述。我對我聽到的解釋一天一天地懷疑,也對我自己將會提出的意見猶豫不決。隨著觀察和實驗的增多,我覺得,最好對於由多種可能形成的陰霾,投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而我想說的卻是,法伯,也許您最需要的是休息,暫時遠離昆蟲,休息一段時間。也許是因為您太過專注您的觀察與實驗的緣故。您應該放鬆一下,去看幾本小說,或看幾本關於昆蟲研究的新書都好。太過專注讓您累了,也可能讓您的判斷變得不夠思維精密與廣闊。

這一章,也是這一冊的最後一段,法伯寫道:「我親愛的昆蟲們,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是你們給了我支援,你們還將繼續支援著我。但今天我要說再見了。對我而言,來日無多,希望已逝。我還會再講述到你們嗎?」嚇死我了,W,法伯這麼寫是什麼意思?幸好我知道法伯最後出版了十冊的《昆蟲記》,而這一本才第三冊結束。若我是在法伯那個時代,看到他出版這一冊,又以這一段話作為結尾,我一定會心神不寧,想直殺到他家去問個究竟。我猜想,也許撰寫這一段話的時候,法伯真的覺得自己已經年老力衰,體力大不如前,也許又正好生了什麼病不舒服吧!不然,怎麼會這麼寫呢?!

W,還記得嗎?我此趟前往婆羅洲熱帶雨林寫給妳的第一封信裏提到的,此行的熱帶雨林昆蟲觀察之旅,多少有些「以毒攻毒」的味道,我以二十天的昆蟲觀察,試圖去治療我的「昆蟲成癮症」。我會不會在回國之後,也像許多先前從雨林觀察回來的朋友一樣,會產生一段很長時間都不想到野外去觀察昆蟲的情形呢?我就要回國了,這件事很快就會得到驗證的。

雨林的昆蟲觀察之行,有助於我去思考昆蟲觀察的某些價值和意義。透過雨林的昆蟲觀察和台灣的昆蟲觀察兩者之間的一些差異與雷同的比較,提供我思考一些本來不會注意到的面向。這或許是回國後,我必須積極去想、去釐清的事。

此刻,飛機已進入台灣上空,W,我看向機窗外,入夜的台灣燈火,金閃輝煌,這就是都市了,我真正感受到雨林離我很遠了。我的處境變得極為尬尷,因為,遠離雨林,竟也讓我深深地想念起雨林,同時,還沒回到家,還沒看到兒子和妳,我也同樣深深想念著你們。這一刻,真的,我並不特別想念昆蟲。至少,這一刻我的「昆蟲成癮症」是痊癒的。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環保,是為誰好?我讀《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我並不是一個環保聖戰士,也沒有很專業的環保知識,日常生活中無止境的循環著:不停的消費,消費大部份是不太需要的東西;接著是不停的浪費,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當然也浪費生命。

我和多數人一樣,陷入「消費拼經濟」的迷思,五花八門的東西,總令人大腦失控,環境與能源意識,變得遙不可及。結果是,日子沒有變糟,但也沒有更好。我以為我也過著美好的生活,但其實現在想想,我應該可以過得更好,關鍵就在於「如何定義美好」。

《環保一年不會死》,讓我對經濟及環境有重新的認識,這兩者的觀係,既微妙又緊繃,各有各的擁護使者與立場,對於生活品質、勞工健康、社區營造、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珍惜資源等各方面,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在這多面向當中,是否可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能有更安全、更幸福的日子?

看完這本書,我也想試試看,《環保的行動+美好的生活》,是否有可能?從自身做起,能改變周圍多少人?改變舊有的思維與習慣,會不會很困難?這些,是不是也要做了才知道?

作者住紐約,外加一個包尿布的可愛孩子,一個崇尚流行的老婆,一條狗,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家。輕微的環保人,大家其實都做得到,但作者就是想在最繁華的城市,試著過「零污染生活」,於是,他開始了「零污染生活計畫」。

點蠟燭,不開燈、不用市售尿布、天天上農夫市集買新鮮蔬菜、不用洗衣機、不搭飛機回家過節、不停的與人交換二手物品,………,將每一個想法與做法,放在部落格與大家分享,此計畫因此引起了粉絲與媒體的注意,這本書,就是作者真實的生活紀錄,為追求美好生活所做的努力與改變。

書中的各種資料顯示,我們一直在破壞環境,一直在浪費資源,一直活在自己與別人製造的污染當中!望著一櫃子的零食,大半未拆封;一櫃子的衣服,沒穿過的比穿過的多;書架上一大疊的書面資料,超過一半,早已需要回收;廚房的垃圾筒,有吃剩的饅頭、過期的餅乾、和壞掉的芭樂,一屋子竟然有這麼多「不需要的東西」,到底,我對環境做了什麼好事?是不是該清醒一下了!你也跟我一樣嗎?還是比我更糟?

「零污染生活計畫」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如何和家人溝通觀念、討論做法、並訂下有點不太習慣的規則。不能因為要做環保人,而鬧得眾叛親離;也不能因為太堅持零污染,而過沒品質的生活,或失去朋友、失去家人、失去自我,當然如果搞得自己神經兮兮,也是不值得的!可愛的是,老婆和孩子偶而還是不太想配合,因為配合,有時候形同「節欲」、「吃苦」、「和別人不同」,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但他們一家人卻都能發展出巧妙的方法,去應對生活的改變與思維。當丈夫能用深情的愛,接納太太的心情轉換;爸爸能以更多的時間與體力換取和孩子相處的時光,「零污染生活計畫」已然變成家庭凝聚向心力的計畫了!

想減肥的老婆,成功的減肥了;想在公園玩秋千的小孩,也擁有爸爸更多的陪伴;改變,帶來種種的失去,「失去上街瘋狂購物的機會」,「失去被電視搖控器搖控的機會」,「失去搭長途飛機過感恩節的機會」,但卻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相處時光」、「新奇的生活創意與探索機會」、還有「實現自我的機會」,在每一個改變中,看見自己努力的意義與成果,這是多麼可貴的人生的價值!

經濟發展了,我們有沒有過得更好?還是超時工作來滿足消費慾望?觀光販店一間間在海濱蓋起來了,美麗的環境又付出多少成本?我們可能都不是環保聖戰士,但不變的是,都愛養育我們的母親──台灣這片土地。

沒有現在的珍惜,就沒有明天的幸福;如果我們繼續讓免洗物品充斥生活,讓PVC毒害,繼續饞食我們的健康,讓戴奧辛在你我的四周,神出鬼沒;那距離沒水喝,沒糧吃,沒新鮮空氣可呼吸的日子,可能就不遠了!

Top

 

 

【瓶裝水的真相】一場品牌、潔淨、健康的黑心騙局?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從實際水源變成品牌名稱

從前,你買的波蘭泉水瓶裝水(Poland Spring)是來自美國緬因州著名的波蘭泉水。但今日,波蘭泉水已不再是「泉水」,而是個「品牌」。裝在瓶子裡的水可能來自波蘭泉水,但也可能來自清泉、長青泉水、雲杉泉水(Spruce Spring)、花園泉水、布拉德福德泉水、白雪松泉水──或雀巢北美公司於緬因州所擁有的水源。根本沒有辦法知道這水是從哪兒來的。雀巢水公司不承認有任何不當行為,該公司於2003年9月同意和解消費者的集體訴訟、加強品質控制,並支付1,000萬美元的折扣給消費者及慈善機構,但該公司不用改瓶上的標籤。另外,可口可樂公司的「達沙尼」(Dasani),百事公司的「水菲娜」(Aquafina),雀巢「優活水」(Pure Life water)來自幾十間不同的裝瓶廠,都是取用當地市政公共供水系統,所以水嚐起來都一樣。

人們覺得自己不喜歡自來水,但事實上,他們喜歡

人們常常帶著歉意告訴我說,他們購買瓶裝水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自來水的味道。但調查顯示,只有少數人在品嚐水(同樣的容器,同樣的溫度)的時候,說得出不同瓶裝水之間或是瓶裝水和自來水之間的差異。在2005年5月美國廣播公司(ABC)在紐約市發表了瓶裝水和城市自來水的測試報告,他們提供了5瓶瓶裝水及該市的自來水來作盲目口味調查。甚至有些自以為自已不喜歡紐約市自來水口味的人,覺得自來水的口味優於昂貴的瓶裝水。最昂貴的水居然是最不討喜的那一瓶。2008年在倫敦所作的水感測試,比較了當地的自來水及20幾個品牌的瓶裝水。倫敦自來水在該調查中排名第3。2006年10月,在英國旺茲沃思所作的水口感測試,在650名測試參與者中,有80%沒有辦法分辦自來水和領先品牌瓶裝水之間的差異,而且,事實上,有2/3的參與者比較喜歡自來水的味道。

「100%可回收」不等於「100%有回收」

2007年8月國際瓶裝水協會在紐約時報和舊金山紀事報買下一整版的廣告,「我們的企業成員生產的瓶子是100%可回收的。」「我們的水瓶,以及所有我們的產品容器,如鋁罐、玻璃容器瓶是100%可回收的」美國飲料協會的發言人克雷格•史蒂文斯(Craig Stevens)聲明「我們的環保形狀瓶子是百分百可回收的。」

但「可回收」與「回收」是不一樣的。瓶裝水水瓶幾乎都可以回收,但大多數的空瓶都沒有被回收。2007年 PET容器資源全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ET Container Resources, NAPCOR)報告說,超過5.6億磅的PET瓶和罐子,可供回收利用,但實際上只有1.4億磅的PET回收,整體回收率不足25%。這個數字己高於最近幾年回收量。據非營利的容器回收組織(Container Recycling Institute)的數據,PET瓶裝水空瓶回收率遠低於其他PET容器。

瓶裝水廣告:青春、健康、美麗、浪漫、地位、形象,性和恐懼……

一個真正偉大的廣告可以說服我們付出1,000倍以上的代價,去買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例如,水。事實上,瓶裝水的廣告不試著去賣水:他們賣的是青春、健康、美麗、浪漫、地位、形象,當然,代言人、性和恐懼。瓶裝水廣告的典型口號是述說故事:

不能沒有它。──達沙尼。
遠離污染,遠離酸雨,遠離工業廢物。──斐濟水。
喝得聰明,活得更長。──波蘭泉水。
你的天然青春來源。──依雲。
我苗條身材的合作夥伴。──礦翠(Contrex)。
相信每一滴水。──金利(Kinley)。
內在清潔,外在美麗。──羅切塔(Rocchetta)。
最古老的方式保持年輕。──無限水(Infinity Water)。
內在的喜悅。──水城堡(Aqua Castello)。

你是否喝過宣稱含氧量非常高的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研究測試含氧水的5個品牌,有一款並沒有比普通自來水包含更多氧氣,其他4個品牌水只是比自來水稍高,在12盎司的一瓶水裡最多含80毫升的氧氣。正常人體單一次呼吸就含有100毫升的氧氣。針對含氧水的最後一擊的科學證明是,即使你真的喝了那麼多一點點氧氣的水,水到的是胃,而不是肺部。然而,肺才能讓血液傳輸氧氣的。如果你真的想要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的氧氣,做深呼吸吧。喬治亞理工學院霍華德‧柯努特根(Howard Knuttgen)博士身為《喬治亞運動醫學與性能快訊》(Georgia Tech Sports Medicine & Performance Newsletter)主編,他在2001年說,含氧水的好處,就是喝這玩意會打個「昂貴的嗝」。

瓶裝水的真相:揭發品牌販售背後的騙局 

Bottled & Sold:The story behind our obsession with bottled water.

ISBN:9789862482858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出版:日月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定價:3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