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12.2.11

公益贊助

墣草園

活動特區

環境教育講座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協會
青蛙小站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蛇學問】從蛇看世界:漫談蛇的神話

作者:郭秉鋐

在原住民神話中,動植物的圖騰崇拜總是很常見,虹蛇即為一代表。這種與彩虹有關連的蛇神傳說,遍及美洲、澳大利亞以及西非,事實上距離台灣不遠的宮古島也有虹蛇的傳說。

Aido-Hwedo,19世紀達荷美王國時期的作品,現存於貝南阿波美博物館內 圖片來源:http://thenile.phpbb-host.com/sutra843.php在西非,支撐著世界的巨蛇Aido-Hwedo,牠不但可以劃開大地,牠的糞便還形成了山脈。但隨著世界上的東西越來多越多,Aido-Hwedo終會開始吃起自己的尾巴,世界將因此翻覆並沈入海中。據說,地震的來源也是因為Aido-Hwedo痛苦翻滾而造成的。

從以上神話可以看到在原初的神話中,蛇神擁有細長的身體,與能夠吞下大過自己體積食物的大口。這種充滿原始力量的形象在原住民神話中常常出現,例如澳洲附近巴布亞紐幾內亞,就有蛇與人類產子之後,令其子進入蛇腹中取火的傳說。

精采內文

  【蛇回來】 特有生物的哀愁 金絲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夏季在東北部山區進行動物調查時,突然聽到學生間傳來帶有哀怨與惋惜的對話:「這條被車壓爆的母金絲蛇,肚子裡有幾顆蛋耶!好可惜長那麼大!而且快生了!」的確!每年夏季都可以在北部山區幾處特定道路發現不少金絲蛇的屍體!大約在12年前,我們最高記錄曾經在短短100公尺不到的距離,發現了將近10條的金絲蛇屍體!這些蛇的死因都是遭到車輛碾斃,如今當年的「盛況」已不再,不禁另人懷疑,我們還有多少金絲蛇能再讓車輛輾斃?

金絲蛇

金絲蛇是一種台灣特有的小型蛇類,體色鮮艷,在外形顏色、體型大小及分布區域上來判斷,我個人認為牠與另一類台灣特有種毒蛇──(梭德氏及羽鳥氏)帶紋赤蛇,彼此之間存在著擬態的關係。金絲蛇以小型蜥蝪、蛙類、蝌蚪及蚯蚓為主食,主要出現於台灣中、北部海拔約400到1,700公尺的山區,每年7月底8月初產下3到4枚卵。

精采內文

 
  【蛇生活】蛇麼灣Year!? 大蟒蛇會說你沒禮貌

作者:賴品瑀、黃苑蓉

這片沙灘上被加強了一棟龐然大物(真的很大呢,就算從都蘭鼻看去,還是那麼巨大刺眼)、更在東台灣難得平緩可以安全戲水的海岸旁幾公尺,建造了一個水泥製的淡水游泳池。從最美轉為最醜,荒謬的教人不忍多看一眼,現在誰還能知道、看得到那裡有隻大蟒蛇沉睡著呢?

美麗灣沒禮貌 山海蟒蛇的怨念會吞掉他! 繪圖by巫尚碧海以後,在豪華的渡假村裡那些花大錢的房客將感受到怎麼樣的台東呢?隔著水泥門房的海浪聲?隔著空調冷氣的海風鹹味?定時「表演」「豐年祭歌舞」的原住民?高級精美的裝潢與餐具吃著「風味餐」?脫離了掩飾了當地的人與故事,只剩下從一格空間換到另一格空間的旅行;少了愛恨情仇,也不曾為一個地方流過一滴汗一滴淚,還想再來一次的理由還有什麼呢?

「美麗灣沒禮貌!山海蟒蛇的怨念會吞掉他!」出身比西里岸的阿美族青年巫尚碧海畫了這樣的一張圖,表達他對美麗灣與東海岸全面開發的不滿。不只是畫張圖,他更發起了《蛇麼灣year?! 》海洋正義音樂會,找來了許多東海岸孕育出來的藝術家與音樂人,在2/13(農曆初四)下午2點到10點的都蘭糖廠咖啡屋,用自己的方式,將和到台東過春節的朋友們交流,傳達對東海岸的情感,與最生猛的愛。這就是筆者這個月想去台東的理由,我們會在那裡相見嗎?歡迎你們也來玩。

精采內文

  【蛇學問】河裡有石頭蛇? 從蛇籠淺談生態工法

作者:古國廷

蛇籠 圖片來源 生態與工程網

據工程會翻譯日本蛇籠工法協會的著作「蛇籠的導覽與解說」,蛇籠早期以樹枝、柳枝、藤蔓、葡萄蔓及竹子等材料製成,依建材不同分別命名為木籠、柳籠、藤籠、葡萄籠及竹籠。又因竹子堅韌、建材易取得,故常編成圓筒籠子內填卵石,應用於河川工程。隨著時代遷移,建材型態更多元,故依其蜿蜒的造型命名為蛇籠。

蛇籠常應用於護岸工程,贊成者認為蛇籠具有屈撓性可依循河川地盤變化,柔性結構能抵抗河岸土層不均勻沉陷造成的變形。蛇籠內填充石材可由現地採石,或使用營建廢棄物等混凝土塊填充,減少建材搬運。另外,石材間可填入泥土與種子讓植物生長可美化景觀,因此將之視為生態工法的模範。

精采內文

 

※ 本報於2月9至17日一連9天推出蛇年特刊,讀完今天的電子報,您覺淂意猶未盡嗎?環境資訊電子報是一份公益的獨立媒體,歡迎關心環境資訊的公民參與。您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參與:志工捐款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林子晴•網編:林子晴
刊頭設計:湯為筌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