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3.24








近期活動

<抱抱台灣 不要告別東海岸>行腳
內城聯禾國小旅行~與土地親密接觸之手插秧體驗~

開放吧!科學

國會監督志工基礎培訓 

氣候與能源綠繪本種子講師培力坊

「銅板農學院」2013年3月份課程:帶你一起實行有機耕作

台灣濕地網 2013翻譯志工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行政專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秘密—榕透翅毒蛾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大約一個月前,我們根據庭院牆腳的一排幼蟲排遺在「薜荔小築」上發現的毛蟲,最近這一週進入終齡階段,蛻皮、化蛹。

毛蟲有著一身令人不敢碰觸的華麗,而蛹也是。蛻下了多毛的幼蟲期外衣之後,搭配深褐色斑塊、黑色線條的橙黃或鮮綠底色蛹體表面,也同樣帶著金黃色長毛。

查閱資料後得知,牠應該是榕透翅毒蛾的幼蟲和蛹,以桑科榕屬植物的葉子為食,幼蟲的體色有好幾種變異型態。我想像著好幾週前,一隻雌榕透翅毒蛾發現了我們牆面上的「薜荔小築」,在這裡安置牠的孩子。

蛹體有分黃色型和綠色型,我們查閱的其中一份網路資料寫道,黃色型是雌蛾、綠色型是雄蛾,剛開始我們也這樣相信,然而…

精采內文

 

生翼的籽

印度紫檀的故事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秋光中
蒼茫的枝椏
一枚
生翼的籽
在風的催促下
飛翔

生翼的籽
中間肥厚處
有軟刺
有如媽媽的針線包
像一道圍籬
別吃我
別吃我

精采內文

 

踩在田埂路─《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看著賴青松一幅幅專注稻子的畫面,及一家人開心的站在稻田,襯著蘭陽平原的夕陽,那溫暖的全家福,真的很令人感動!

尤其是在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情況下,還有人回鄉種稻,這不只是找尋回家的路,卻有更多對土地的情感,及對無農藥作物的堅持與愛護。

這本種田筆記,就是這樣很樸實的紀錄下一個都市農夫,種田的心路歷程,有欣喜有憂慮,但都難掩對土地最深情的愛。

農人靠天吃飯,除了靠天以外,也要靠政策、靠人力、靠土地,才能培育出優良的作物。看著「穀東俱樂部」的經營理念與實際操作,使我想到,蘭陽平原一波波的稻香,與一畦畦的水田,還有勤奮的在地小農,如何能撐過每一個氣候變遷的寒暑?這不單是專業問題而已,還牽涉到背後廣大的消費者意識與農業政策的諸多配套措施。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並永續經營下去?這是一個大哉問,也是信念的一種堅持與態度!

精采內文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生物科技與應許之地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在博物館時,有面看板上是基改的抗旱變種作物,上面寫著:「這些作物很快會生根嗎?」下面接著承諾說,基因工程將創造出能應付大洪水和極端乾旱氣候的超級作物,這些都是氣候不穩定的未來所無法避免的。

根據博物館的展覽,這抗旱救星是非洲農業技術基金會領導的「公私營合夥組織」水玉米專案,一個正在開發的基因改造玉米。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挖掘水玉米專案的底細和我們所知生物科技作物的能與不能,以及可能採用的替代方案。

水玉米專案是為期五年的計畫,目的是「開發新的非洲耐旱玉米品種」,資助者包括英國國際發展部、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與洛克斐勒基金會。

精采內文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大約一個月前,我們根據庭院牆腳的一排幼蟲排遺在「薜荔小築」上發現的毛蟲,最近這一週進入終齡階段,蛻皮、化蛹。

毛蟲有著一身令人不敢碰觸的華麗,而蛹也是。蛻下了多毛的幼蟲期外衣之後,搭配深褐色斑塊、黑色線條的橙黃或鮮綠底色蛹體表面,也同樣帶著金黃色長毛。

查閱資料後得知,牠應該是榕透翅毒蛾的幼蟲和蛹,以桑科榕屬植物的葉子為食,幼蟲的體色有好幾種變異型態。我想像著好幾週前,一隻雌榕透翅毒蛾發現了我們牆面上的「薜荔小築」,在這裡安置牠的孩子。

蛹體有分黃色型和綠色型,我們查閱的其中一份網路資料寫道,黃色型是雌蛾、綠色型是雄蛾,剛開始我們也這樣相信,然而…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大約一個月前,在薜荔的葉片上,發現一群像鈕扣似的,已孵化的卵 02.17.2013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幼蟲的造型很華麗,讓我聯想到舞獅02.17.2013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有些榕透翅毒蛾幼蟲進入終齡化蛹之前體色轉白02.28.2013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03.04.2013.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03.11.2013.這隻幼蟲開始在葉子上吐絲 準備化蛹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 顏色較綠的蛹 03.11.2013.蛹體表面帶著鮮黃色的長毛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03.12.2013.顏色偏橙黃色的蛹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 剛蛻下幼蟲時期外皮(前蛹皮)的蛹 03.16.2013.

然而,就在3/19和3/21這兩天的清晨,我們目擊了榕透翅毒蛾的羽化,才知曉蛹皮顏色的秘密。

而秘密就是...,蛹皮顏色黃或綠,並不是雌雄性別的區別!

我們先來談談從蛹到羽化。如果根據發現蛹的時間推算,蛹期很短,大約只有七天左右。
榕透翅毒蛾在接近羽化的時候,蛹體的顏色會改變,蛹皮好像變得有點半透明,隱約看得出成蟲(蛾)身體和翅膀的顏色,這就是羽化前的預兆。

而不知從哪裡飛來雄蛾,似乎是被即將羽化的雌蛾釋放的費洛蒙所吸引,就像一根隱形的絲線牽引著雄蛾前來,還將牠牢牢栓繫在雌蛾的蛹旁邊,寸步不離地守候著,等待雌蛾一旦羽化完成,就進行交配。

不若蝴蝶繁複的求偶舞蹈,蛾的繁殖一出生就結婚,實在沒有任何浪漫可言。不知道能不能僭越地說,牠們的生命,簡直是為繁殖而演化?

雄蛾擁有非常發達的羽毛狀觸角,那是牠為收集雌蛾氣味特化的天線,全身好像穿著一件黑色毛衣,然而卻配上一對薄又透明、狀如蟬翼般的天使翅膀;雌蛾的觸角較不明顯,穿著米黃色毛衣,翅膀上佈有一些細小的黑點。

觀察牠們交配的時候,很容易發現雌雄蛾體型大小有很明顯的差別。雄蛾大約只有雌蛾的三分之二大,而且雌蛾的腹部較澎大。

剛好有一隻雌蛾是從綠色的蛹體當中羽化,這使我們回頭想想,以蛹的體色分辨雌雄,似乎存在著甚麼問題?繼而有些恍然大悟的推論,也呼之欲出。

重新檢視仍掛在「薜荔小築」上頭的蛹,以及羽化的成蟲,我們發現了蛹體的長度以及腹部的大小寬窄,似乎才是關鍵。阿德並且找出這兩週先後記錄的照片仔細比對,確認了雌蛾是從蛹體較大、腹部寬度較寬的蛹之中羽化的事實。

原來,這就是榕透翅毒蛾蛹的秘密之一啊!

然而,我仍覺得自己並不真正了解榕透翅毒蛾,就像我們對於許多自然物的認知 都只算是片面的,這種認知上的貧乏感,時常會令我為自身的渺小感到不安。我想,或許每一種生物都隱含的我們並不瞭解的真理,仍等待發現,這正是我們要從自然觀察當中學習的功課。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 近羽化的蛹雄蟲 03.21.2013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榕透翅毒蛾 雄蟲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102-3-21榕透翅毒蛾 雌蟲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102-3-19榕透翅毒蛾 交配中

秘密—榕透翅毒蛾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102-3-21榕透翅毒蛾 另一對交配中


 102-3-12榕透翅毒蛾 蛹體型區別(上雄 下雌 上右雄近羽化 下右雌已羽化)

關於榕透翅毒蛾蛹的小秘密,你看得出來嗎?我們觀察剛羽化的絨透翅毒蛾交配,就只是在庭院鐵門外的牆角邊,一株薜荔蔓延的不起眼角落。不要小看這樣一個小角落,這薜荔叢裡頭住著不同種類的小生命。

Top

 
 

生翼的籽

印度紫檀的故事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秋光中
蒼茫的枝椏
一枚
生翼的籽
在風的催促下
飛翔

生翼的籽
中間肥厚處
有軟刺
有如媽媽的針線包
像一道圍籬
別吃我
別吃我


秋風裡
生翼的籽
滾動著
翻飛著

流浪的輕歌


一場春雨
生翼的籽
在泥土中
等待

等待
甦醒的春光
喚起
生命的躍起

Top

 

踩在田埂路─《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

看著賴青松一幅幅專注稻子的畫面,及一家人開心的站在稻田,襯著蘭陽平原的夕陽,那溫暖的全家福,真的很令人感動!

尤其是在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情況下,還有人回鄉種稻,這不只是找尋回家的路,卻有更多對土地的情感,及對無農藥作物的堅持與愛護。

這本種田筆記,就是這樣很樸實的紀錄下一個都市農夫,種田的心路歷程,有欣喜有憂慮,但都難掩對土地最深情的愛。

農人靠天吃飯,除了靠天以外,也要靠政策、靠人力、靠土地,才能培育出優良的作物。看著「穀東俱樂部」的經營理念與實際操作,使我想到,蘭陽平原一波波的稻香,與一畦畦的水田,還有勤奮的在地小農,如何能撐過每一個氣候變遷的寒暑?這不單是專業問題而已,還牽涉到背後廣大的消費者意識與農業政策的諸多配套措施。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並永續經營下去?這是一個大哉問,也是信念的一種堅持與態度!

假如,台灣愈來愈少人會種田,也愈來愈少人願意種田,大部份的食物都仰賴進口,大部份的人也習慣吃進口食物,而我們自己的家鄉味道,如果一點一滴的從食物消失,買紐西蘭奇異果、吃美國牛肉、用日本麵粉,然後原本的農地蓋起了一棟棟的工廠,一間間的大賣場、一條條筆直的馬路通往這,也通往那;污染與垃圾將一步步的進駐,不知道這樣的景色,就是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經濟成長的結果,沒什麼不好啊!」 但,我們又如何確保那樣的生活,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呢?

大樹的鳳梨、燕巢的芭樂、萬丹的紅豆、乃至於花東米,它們也許沒有跨海來台的產品那麼驕貴,但卻有著這塊土地長大的泥土味,泥土的芳香與親切,不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文化認同與傳承嗎?食物若沒有了在地食材的新鮮度,我們也就沒有了對這塊土地的依戀,對社區的參與,其疏離的代價,絕對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現在慢慢有很多人,想在主流價值之外,尋找另一種生命的可能,也許是另一種讓生活更自在的型態,也許是一種思維的大翻轉,但都意味著,我們想要過更美好的生活。為了維護環境也好,為了實現童年的夢想也好,為了給小孩子有機會親近泥土也好,「種自己的田」凝聚了許多人的心,亮起了蘭陽平原的未來! 一種夾雜著傳統與創新的未來!

我從來都不知道,土地對一個人來說,有這麼深刻、這麼難分難捨的情誼。一個愛赤腳踏在泥巴田裡的年輕人,直到找到土地,種下種子,種下希望,更種下了一顆貼近土地的心。此時,生命對才算有了依歸,心,才在此時,安了下來!

在蘭陽平原的土地上,青松算不像經驗老道的農人,稻子一有什麼狀況,就知道要出什麼招。沒有經驗光靠熱忱與理想,很容易讓人沮喪的。還好,俱樂部成員的打氣Email,時時鼓勵著他,信任帶來了安心,收穫也帶來了喜悅與知足,更重要的是從耕作中,體會對大自然的謙卑與敬畏,這種全然交付的生命,活得很踏實,也很豐盈,有如成熟飽滿的稻穗:低著頭,迎向每一場風雨,仍然屹力不搖!

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條回家的路。不管路程多遠,多模糊,終究是存在心底的! 似乎只有走在那條路,才能活出自己,才能真切的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有的人可能是在尋找一種志業,一種從小就立下的夢想;有的人可能是渴望得到心靈的自由;有的人也可能是對曾在生命中留下的過往,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因而想再回到從前的記憶深處。我們會因為許多原因而讓這種「找尋回家之路」的感覺消失,然後漸漸習慣眼前的日子,可是當有一個偶然的機會出現時,也許會赫然驚覺,「原來這才是真正我要的生活!」,「原來我可以為這種事這麼執著!」沒錯!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條路應該就是你的回家之路了。

Top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生物科技與應許之地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在博物館時,有面看板上是基改的抗旱變種作物,上面寫著:「這些作物很快會生根嗎?」下面接著承諾說,基因工程將創造出能應付大洪水和極端乾旱氣候的超級作物,這些都是氣候不穩定的未來所無法避免的。

根據博物館的展覽,這抗旱救星是非洲農業技術基金會領導的「公私營合夥組織」水玉米專案,一個正在開發的基因改造玉米。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挖掘水玉米專案的底細和我們所知生物科技作物的能與不能,以及可能採用的替代方案。

水玉米專案是為期五年的計畫,目的是「開發新的非洲耐旱玉米品種」,資助者包括英國國際發展部、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與洛克斐勒基金會。

2006年10月,基金會找來霍許(Rob Horsch)擔任資深計畫專員,霍許的上一份工作是掌管孟山都公司的國際開發合夥組織,在那裡一待就是25年。除了洛克斐勒的五千萬美元以外,蓋茲基金會也支付1億美元頭期款給非洲綠色革命聯盟,該機構在非洲大陸推行生技農業的開發不遺餘力。

2008年,提供場地給水玉米專案運作的非洲農業技術基金會跟生技圈也有長久淵源。這基金會不僅是南非基金工程委員會的一員,也擔任國際農業生技應用取得服務(ISAAA)的理事,ISAAA的工作是協助將生技作物行銷並經銷到全球各地,特別是開發中國家。19九一年,非營利組織的ISAAA以一百萬美元的匿名捐款而成立,資助者包括幾家大的生技公司,如:拜爾作物科學、孟山都、先正達與先鋒高改良(Pioneer Hi-Bred),並收受洛克斐勒等基金會的補助款。

水玉米專案本身也接受幾位生技業巨人的補助,包括巨獸孟山都和德國化學集團巴斯夫,孟山都提供獨家的種原(germplasm)與專業技術,並與巴斯夫共同開發耐旱型基因轉殖。

這樣的組合乍看之下似乎挺奇怪的,因為巴斯夫和孟山都是市場上的勁敵。巴斯夫的基因改造油菜籽能抵抗該公司生產的Clearfield除草劑,剛好槓上孟山都在市場上具優勢地位的Roundup Ready,說是優勢地位還太客氣了。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遍布全球生技農地的90%,但是像這樣的合夥關係卻有助兩家公司擴充市場。世界最大的化學公司巴斯夫,在眼看其他產品的業績下滑之際,對擴大農業事業部當然是興致勃勃。

我問到水玉米專案的時間表,發言人瓦秋洛(Grace Wachoro)告訴我,基金會已經在美國做出監管性提交(regulatory submissions),2013年以前可望會有第一批抗旱作物上市販賣。

不過,一些業界高層倒是對農業生技在短期內能交出具體成果存疑,他們承認目前開發的品種對氣候不穩定的未來幾乎沒有幫助。2008年夏季,先正達的董事長泰勒(Martin Taylor)表示,開發與測試有用的生技品種需要花上20年,泰勒解釋現有的生技品種「主要是為北半球的氣候、化學物質和害蟲設計,所以並不合適。」
這些產業觀察家預測的10年可說是緩不濟急,即使5年都嫌太久。如今許多地區已經遭到空前嚴重的旱災,小農已經在受苦。現在我們難道不應該大大頌揚我們所知可行的解決之道,同時質疑那些空洞的承諾嗎?

精彩回顧: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作者:Anna Lappe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5511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