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外交的另一條路:環境外交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拼外交的另一條路:環境外交

2006年09月16日
作者:王茹涵(工研院能環所副研究員)

本月初陳水扁總統風塵僕僕的前往南太平洋邦交國——帛琉與諾魯——拼外交。一如往常,媒體與國人的焦點都專注在,台灣又花了多少錢進行金援外交?總統到底有沒有提供如路透社所述,提供新台幣37億予南太平洋各邦交國進行各式建設?然而,我們對南太平洋邦交國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台灣是否只是一味的奉上大筆金錢卻忽略這些國家真正的需要?即使我們捐助大筆金錢,這些錢能否發揮實質作用?筆者雖不是外交專業人士,但從歷史看來,金援外交並不可靠,這點從先前非洲查德因中共介入即宣布與我斷交可見端倪。

即使我國已投入大筆金額協助查德探勘油源,但鑒於中國近年積極為鞏固能源安全而染指非洲大陸,以及著眼於中國逐年飛漲的能源消費量,查德仍不得不與我斷交以求得長期的「金主」。由此可見,短暫的金錢無法鞏固長久的友誼,面臨新世紀台灣必須發展替代策略以求外交成功,環境外交不啻為一條新途徑。

目前我國在南太平洋有幾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所羅門群島、吐瓦魯。這些國家近年來面臨一項相同的威脅,即全球變遷造成的環境災害1。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造成兩極冰山與永久凍土溶化,以至於海平面逐漸上升;在吐瓦魯,海水上升已經導致人類生存仰賴的淡水與農作物逐漸受到威脅。

根據估算,倘若人類放任溫室效應而不予以控制,30餘年後,南太平洋小島將被完全淹沒。此外連年升高的氣溫也使得太平洋氣流對流增強,形成颶風的次數增多,以至於太平洋島國不斷受到風災侵襲。這些島嶼國家由於發展較為落後,因此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更難以應付天災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風災過後的水患、傳染病、重建工作等,都令這些小國難以承受。台灣的金援,是否能解決這些島國切身的問題?目前似乎看不出來。

回頭看看台灣,我們對溫室效應,有著什麼樣的「貢獻」?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 統計,台灣這個小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239萬公噸,占全球近1%,名列世界第22位,過去10 年間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平均7.9 %的速度成長。依此速率預估2020 年時,二氧化碳排放將迅速攀升到每年461 萬公噸,排名恐怕攀升到世界第三。台灣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排放量,不外乎歸咎於高能源密度的產業型態,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台灣一方面大方的拋出美金作為維繫外交的工具,關起門來卻不負責任的任意排放溫室氣體,對溫室氣體減量絲毫沒有具體作為,讓人不免懷疑台灣對維繫南太平洋邦交的誠意。

目前許多國家已體認到自身對於減緩溫室效應的責任,紛紛將減量目標訂為國家政策,然而對內台灣政府不但沒有訂出減量時程,對外也沒有針對島嶼邦交國進行對抗氣候變遷的援助計畫。

筆者並不是反對台灣以經濟能力援助邦交國,而是錢要花在刀口上。考量南太平洋島國的永續發展,單純的基礎建設無法形成長久的影響力,倘若我們能以相同的金額,針對全球變遷進行外交援助,似乎更能保障邦交國的永續發展,這方面可以參考澳洲經驗。目前澳洲針對開發中國家投入對抗氣候變遷的援外金額達澳幣2億3700萬(約台幣60億),計畫內容包括協助開發中國家建設並使用再生能源(如提供太陽能或生質能技術予太平洋偏遠離島)、傳授土地管理技能(如提供600萬經費給巴布紐新幾內亞,進行永續林業及復育造林工作)、研擬適應氣候變遷的因應對策(如研究糧食供應安全等)。

今時今日,各國已深刻體認到環境問題已超越國界,是全球化議題。環保議題與自然資源爭奪已成為外交角力的一部分。倘若台灣無法跟上這股潮流,仍停留在傳統「金錢可以解決一切」的思維,恐怕台灣的外交處境也只能停留在舊時代,永遠遲滯不前。

溫室效應造成的環境變化在這網頁可以清楚看出:http://www.worldviewofglobalwarm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