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海岸之旅:英、日、台海岸保育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一樣的海岸之旅:英、日、台海岸保育計畫

2008年11月21日
本報2008年11月21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夏天剛過、冬天漸進,但您的記憶是否仍停留在那片湛藍的海邊?今年夏天,英國白浪島、日本天神崎、台灣沿海,三段島國的海岸之旅,各自看見什麼不一樣的新鮮事,昨(20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從保育觀點,分享今年夏天在英、日、台海岸的所見所聞。

旅程之一:英國白浪島

Brownsea Island(白浪島)是位於英國南邊的一個小島,是世界童子軍的發源地,目前為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的託管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耿璐為實地瞭解英國海岸保育情形,今年8月,鎖定英國最成功的海岸保護計畫──Neptune Coastline Campaign (海神計畫),並前往學習觀摩。

耿璐提到,海島旅遊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設計,會讓遊客擠在碼頭不知所措,白浪島在碼頭處設置接待所,是每個遊客登島的必經之處,在收費過程及正式入島之前,遊客會對這座小島有所認識,也讓造訪者留下好的印象。

除此之外,佔地500英畝的白浪島採分區管理,有些區域分給另一個野生生物信託代管;港邊的房子除信託活動自用,也外租給民眾當渡假小屋爭取更多經費;而另一邊的島上堡壘,則是租給私人機構,減少維護開銷。

耿璐進一步提到,雖然英國國民信託的海神計畫,擁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但跟世界其他海岸一樣,面臨海平面上升、海岸變遷的問題。英國國民信託組織雖無法確切指出各海岸的應對方案,但其手邊握有許多監測資料,也已經預測出所有海水上升後可能影響的區域,耿璐引述英國國民信託的話:「海神計畫主旨是『管理變化』,我們要先理解大自然。」

※更多關於英國白浪島的資訊

旅程之二:日本天神崎

天神崎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田邊市,原本建商要在此地蓋起大量別墅,後因天神崎自然關懷協會發起募款活動,成功地得以保留。天神崎地區受黑潮和暗礁影響,擁有60多種暖水海域珊瑚,是日本國內數個少見的生態寶庫。長期致力於環境信託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7月也走訪此地,一探究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溫于璇表示,當地居民曾以市民連署方式要求政府保存該區並禁止開發,但依日本法令規定,行政當局無法禁止開發商進入,政府也無法出資將開發預定地直接購買下來。最後,天神崎自然關懷協會發起市民集資向業者買回的方式,經過一年多的募款活動,共募得近400萬日圓,並以350萬日圓買下天神崎山林地區2390平方公尺的土地,這是該會所保存的第一號地。

成功將環境保留下來,固然值得高興,但是後續的經營維護,才是挑戰的開始。溫于璇提到,天神崎自然關懷基金會陸陸續續一共保存了17處土地,共約7萬3千平方公尺,所保存下來的區域,不做任何開發建設,保留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觀,作為自然觀察教室、海底清掃活動、溼地整理活動、兒童故鄉繪畫展,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及一般民眾可以更親近天神崎。更特別的是,這些環境教育的工作,都是由不支薪的志工一手包辦。

※更多關於日本天神崎的資訊

旅程之三:台灣海之濱

旅程回到了台灣,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笑著說:「因為沒錢,帶著一手蒐集的資訊、影印來的海岸線地圖,就這樣用雙腳開始了台灣的海岸線之旅。」郭兆偉花了67天時間,徒步環島海岸線,為的只是「瞭解海多一點」,他說:「我想親眼看看現在的海岸,跟課本寫的、前輩說的,有什麼不一樣。」

郭兆偉分享親眼所見的感動和殘酷,從基隆順時針往東部出發,他看見了地景豐富的東北角、壯闊的東部斷崖海岸;一路往南,到了最南邊的龍坑保護區,接著是楓港以北、高雄以南,隨處可見的消波塊、堤防和大水管,西部沿海盛行的養蚵漁業、彰化廣懋的潮間帶、苗栗遼闊的沙灘……。

除了看見美景、體認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外,對於海岸環境,郭兆偉有很深的感觸。他提到,在東部甚至走到沒路可走的窘境,往前看是太平洋、往後看是山崖或是消波塊、水泥牆,或涉水渡河、或上切峭壁,總能走出一條路來,並且看見更美的風景。也因此,他提出反思,過去修橋舖路是功德,但路已經夠多了,是否還要繼續開馬路?

以大量貝殼打造的貝殼廟、滿坑滿谷的消波塊,還有爐渣、蚵架用的廢棄保麗龍、電磁土、沙灘車等這些在台灣海邊常見的東西,讓他感觸良多,除了資源過度利用、海洋污染嚴重之外,還有海岸侵蝕倒退、沙洲流失等諸多問題,「政府打算用更貴、更新、讓人可以親近大海的工法,來取代消波塊,但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必須改變『人定勝天』的思維?」

※更多關於台灣海之濱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