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邁向流域治理 公民參與「一個都不能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治水邁向流域治理 公民參與「一個都不能少」

2009年10月12日
本報2009年10月11日台北訊,記者林穆琳報導

八八風災過後二個多月,行政院終於今天(11日)召開全國治水會議,高規格討論國土保安及治水亂象等沉疴。在第四場議題「流域整體治理、管理與組織規劃」中,與會學者成功大學副校長楊煌輝一方面「稱讚」一向不懂水的官員終於重視治水問題,在談到治水權不統一、遇問題各單位互踢皮球的狀況,隨即話鋒一轉,籲請在座的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回去好好想一想」,引起滿場笑聲。

因應八八風災而召開的全國治水會議,邀集各部會及縣市首長、專家學者、NGO及民間團體、乃至民意代表、檢調單位,齊聚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共同參與討論。出席的民間組織認為這樣的「簡報會議」難脫大拜拜的影子。

「這次的會議沒有真正搔到癢處!」台灣生態學會張豐年表示,長期關注生態工程的他認為八八風災有大部分來自人禍:「不當的工程,到處複製。地方進行工程固然有很多問題,但中央政策出錯,影響的程度更嚴重!」

針對會議中的主題「流域治理」,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成員、社大河川課程講師梁蔭民提醒,整體流域治理所包含的組織,「絕不可缺少NGO及公民的參與!」

他舉例說,日本、美國學者2005年曾提出成功治水除「工程因素外」的三項指標:有效的財務規劃、貫徹的流域治理以及透明的公民參與。以此來檢視國內的治水工程,「政府為多年來的無效治水還正在舉債;貫徹的河流治理,現場我們還在討論中;至於透明的公民參與,幾乎是零!以此三個角度,可清楚看出台灣的治水工程為何會一塌胡塗!」

同時梁蔭民也表示,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在國內並非無可實行,事實上在石門水庫集水區及易淹水地區治水條例底下,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正如同傻子一樣,配合相關公部門如水利署及水保局,正實現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的目標。期待政府能加強立法使民眾參與與資訊公開於法有據,如此也能減少政府決策和民眾的衝突。

十多年來,政府每年花費上百億元治水,一場莫拉克颱風等於直接揭露多年來治水工程是場大謬劇。

一條河川,過去上游歸林務局管轄,中游水保局,下游又有水利署、環保署、水利會、自來水公司等各單位負責。氣候變遷之下,未來如同莫拉克颱風這類水、土混合型的嚴重災害,將有增無減;且不論在災害的規模或型態上,已非現有組織所能處理。

針對台灣河川流域水資源的利用,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黃煌輝認為,目前台灣各河川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各行其政、各司其職,結果「大難來時各自分飛」,應該立法規釐清各單位的權責。黃煌輝說,水是不可以切割的,一切割就完了,必須以「流域整體治理」的觀念規劃水資源。

參與座談的三位學者,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虞國興、成功大學副校長楊煌輝及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及資源保育系吳憲雄,即共同指出政府組織非「改變」不可,尤其針對過去各治水部門權責不明、效果不彰的現象,一定要更之以全流域整體治理,各河川從上游、中游、下游到海岸,統一由流域管理局、乃至更高階的流域管理委員會來整合協調治理。

每遇有水患,水利署一向成為眾矢之的,曾任水利署副署長的吳憲雄為老單位抱屈:「權利太少,責任太大」,建議在行政院底下成立更高職權的「水利委員會」,進一步來思考氣候變遷、水循環環境惡化之下國家層級的因應調適之道,並制定水、土治理政策,使水土行政一元化。

本場會議焦點多停留在政府組織應「一次到位」,為全流域治理進行改造。梁蔭民則提醒,NGO及公民的參與,一個都不可少!這或許是另一位NGO代表張豐年所憂心的「中央政策失誤」,最好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