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攝影:葉子
台灣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無論是植物、鳥類、蝴蝶、蛙類,其生物種類密度之高名列世界前幾名,然而因為經濟發展之故,環境棲地的破壞也在威脅著各種生物的生存。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單位、保育組織、生態團體蓬勃發展,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生態資訊,另一方面也帶起民眾親近自然的觀察活動熱潮,例如賞蕨、賞鳥、賞蝶、賞蛙等,藉由這些活動推廣保育的觀念;而更積極的作為則是讓民眾實際參與保育工作,例如生物調查、環境解說、棲地監測等,以筆者參與生態保育團體多年的經驗所知,台灣有許多保育志工不計辛勞、默默地以愛生、護生的行動在體現對土地的大愛,同時也在工作中得到大自然對他們的回饋。
愛好大自然無分國界,筆者喜愛旅遊,不愛繁華的城市,獨鍾生機盎然的野地,每到一個國家總想知道哪裡可以賞鳥?晚上是不是可以找到青蛙?森林裡有什麼動物會出現?若是剛好有機會參加當地的自然觀察活動,則是旅行中難忘的一頁精彩回憶。
去年旅居在南德的一個小鎮Leutenbach,行經鄉間小路常會看到一些「小心動物」的標誌,有回瞧見一個青蛙圖案的警示牌,又看見有人拿著手電筒在路邊草地上搜尋東西,我和朋友好奇停下車一探究竟,原來那一帶是青蛙的棲息地,每到繁殖季節,保育義工就會在夜晚幫助他們過馬路,我們要了該保育組織的聯絡電話,打算找天晚上來賞蛙。
就在約好志工解說的那天,氣溫忽然下降,這對於賞蛙很不利,但因為機會難得,於是我這個蛙迷拖著朋友戴上厚厚的外套、帽子、手套和手電筒,準備夜訪德國青蛙。
戶外的氣溫非常低,大概接近零度,草地上結著薄薄的霜,心想肯定看不到什麼蛙類吧!依照在台灣賞蛙的經驗,最好的賞蛙時機是下著毛毛雨,不冷也不熱的早夜(晚上7點到9點),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先把攝影器材給準備著。
前來的這位義工是個中年婦女,職業是程式設計師,每個禮拜花一、兩天的晚上來這裡執行保育工作。她遞給我們一本賞蛙小手冊,簡單地介紹這裡可能看到的蛙種,和她的工作事項,然後就帶我們巡視沿著路邊埋設的水桶,我們看了幾個都是空空的,心想不妙,今天可能要摃龜,還好,還是有幾隻不怕冷的蠑螈和蟾蜍出來覓食,我普愛動物,沒有偏心,拍了幾張定裝照後,打算等天氣好一點再過來看看。
義工阿姨倒也熱心,很有耐心地等我們拍照,還幫一身泥沙的蠑螈和蟾蜍淨身一下(捉到溪邊洗澡),以便美美地讓我們拍攝,由於閃光燈光度很強,我提醒朋友拍幾張就好,以免這些模特兒從此失明,這是愛好生態攝影者應該注意的規範。
路邊看不到青蛙,我們往旁邊的大水塘走去,一到水邊就看到幾隻蟾蜍載浮載沈地躲在枯枝和石縫中,這種青蛙和台灣的盤古蟾蜍長得差不多,學名叫Bufo Bufo,我們一接近即轉身以優雅的泳姿沒入水中,非常的不給面子。
水邊有一排枯黃的芒草,用手電筒探照,黑烏烏的不見蛙影,義工說近一點看吧!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那黑烏烏的一整片全是青蛙卵,成千上萬的黏聚在一塊,很像是整桶可可(請台語發音)的粉圓倒在水邊的感覺,朋友沒見過這個景象,驚呼神奇。我也沒看過這麼壯觀的青蛙卵塊,推測可能是大型赤蛙幹的好事。但他們的爹娘在哪兒呢?尋尋覓覓,終於看到幾隻躲在草叢間在窺探我們,這些青蛙非常敏感害羞,一有動靜就會躲起來。當晚雖然沒有看到很多的青蛙,但還是滿心歡喜新發現。能夠在異鄉從事我喜歡的夜間蛙類觀察,結識當地的義工朋友,也是一種豐收。由於這位阿姨不太會講英文,我只能透過朋友從中翻譯解釋,大致瞭解一點當地蛙類保育的事情。以下是我所觀察到的幾件事。
一、 根據手冊上的資料顯示,南德這一帶有10種青蛙,包含3種蟾蜍和1種樹蟾。當晚所見的是最常見的蟾蜍和赤蛙。圖片顯示赤蛙居多,有幾種和台灣的蛙類非常相似,如牛蛙、金線蛙、長腳赤蛙和中國樹蟾。
二、這位義工隸屬於一個保育團體,主要是從事棲地的管理和物種的保育,我們所到之處是在一個山丘的山腳下,兩塊距離約一公里的濕地被馬路分隔開來。當繁殖季節,兩邊的青蛙會互相往來求偶,先前大概有很多青蛙為愛而慘死輪下,因此該組織在道路兩旁設了護欄,以防止他們自行過馬路。護欄的設計是在兩個濕地直線方向再往左右方向各約一公里沿著馬路架上帆布,帆布高約50公分,光滑的材質讓青蛙無法攀附上去。然後在靠近帆布的地方每隔50公尺處埋上一個深底的桶子,這樣子當青蛙接近帆布又爬不過去的時候,自然會朝兩邊移動,走著走著就會掉到桶子裏。
三、如何讓這些青蛙安全抵達對岸呢?這就是義工每晚的任務了。據阿姨說,他們會有幾個人一小組,在繁殖季節輪流前來執行義務,通常是晚上9點到11點,這時大部分的青蛙都已經掉入坑洞,就等著義工把他們一隻隻捉起來,集合在一個手提的水桶中運過去。當然草地上若有發現漏桶之蛙,也一併逮過去。阿姨說,最多時候一個晚上捉上3百多隻咧。
四、我們住的地方是鄉下,附近有很多自然的野地,常看到「小心鹿」、「小心兔子」、「小心老鷹」、「小心野雉」,當然也有「小心青蛙」這類的警告路牌。儘管這兩塊濕地不大,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看到他們運用並不麻煩的設計,就能幫助無數的青蛙(包括蜥蜴等)免於傷亡,實在可以提供台灣眾多蛙友和保育單位參考。
寒風淒淒,第一次賞蛙雖然蛙況不佳,我們期待過幾天天氣回暖些,再來拜訪這些可愛的朋友,希望能看到成蛙和孵化的小蝌蚪!
皇天不負有心人,4天後,我們又約了志工到同一地點夜間觀察,這回走路得小心腳步,以免踩到成群結隊出遊的青蛙,我們巡視設置的陷阱,每一個桶子都有好些青蛙、蟾蜍和蠑螈,大夥擠成一團想要跳離桶子,只見志工一把捉起這些小動物放在另一個手提的更大桶子內,才一會兒就收集半桶,然後把他們送到對岸的濕地去,那邊有好些異性朋友正等他們呢!
水塘邊就更熱鬧了!小蝌蚪泰半孵化出來,黑不溜丟地擺著小尾巴擠在水邊迎接新生活的開始,幾隻成蛙躲在草叢中拉著嗓門鳴唱著,或是成雙成對載浮載沉於水面上,黑夜裡,小小的池塘上演了熱鬧的生之舞曲,我們看得開心、拍得也很盡興,這樣的經驗即使在台灣也很難得。
台灣的生態非常豐富,政府在推動外國人來台旅遊之際,其實也可以設計相關的生態旅遊觀察活動,而不僅是阿里山的日出或101大樓的煙火,若能跟民間保育組織合作,讓外國人參加有趣的生態活動,藉以宣揚台灣在保育工作上的成就,同時也能挹注一些資源給這些民間團體,當是對環境保育和觀光推展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