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6.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支持地球日,響應雅虎公益勸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黃金蝙蝠生態館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台灣綠黨

台灣永續聯盟

台灣地球日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自然書寫:零度℃賞蛙記


南德的一個小鎮Leutenbach

作者、攝影:葉子

愛好大自然無分國界,筆者喜愛旅遊,不愛繁華的城市,獨鍾生機盎然的野地,每到一個國家總想知道哪裡可以賞鳥?晚上是不是可以找到青蛙?森林裡有什麼動物會出現?若是剛好有機會參加當地的自然觀察活動,則是旅行中難忘的一頁精彩回憶。

去年旅居在南德的一個小鎮Leutenbach,行經鄉間小路常會看到一些「小心動物」的標誌,有回瞧見一個青蛙圖案的警示牌,又看見有人拿著手電筒在路邊草地上搜尋東西,我和朋友好奇停下車一探究竟,原來那一帶是青蛙的棲息地,每到繁殖季節,保育義工就會在夜晚幫助他們過馬路,我們要了該保育組織的聯絡電話,打算找天晚上來賞蛙。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螳螂吃葷 蝗蟲吃素

昆蟲觀察記

作者:楊家旺

我知道光速很快。據說,人一旦超越光速,就可以回到過去,或者,出現在未來。我不曉得這是理論,還是可以實現的真實。但我知道,夢,可能快於光速,只要一念,就可以任意轉換時空。

那一天,莊子做夢,夢見了一隻蝴蝶。接著,他發現蝴蝶竟是他自己。蝴蝶(莊子)飛著飛著,飛到了一棵樹下,看見了躺在那兒睡覺(做夢)的莊子。莊子看著莊子,有趣極了,誰才是真正的莊子呢?

忽然,一隻螳螂飛身一躍,有力的前肢,扣住了蝴蝶(莊子),莊子感受到死亡迫近,那種被螳螂巨大的前肢夾緊,被螳螂的大顎啃咬的疼痛,非常真實。真實到處於夢中的莊子,在咬牙的痛苦裏,因忍不住疼痛而驚醒。驚醒後的莊子,發現自己原來睡在一棵大樹下,剛剛只是夢。不過,他也懷疑,醒來的這一刻,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夢境。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小琉球‧海之濱(三)

作者、攝影:沙浪

去了多次小琉球後,我終於換了水裡相機探入海中世界。透過鏡頭,驚訝的發現,原來水面下的生物更顯美麗,我彷彿又重新認識了這個潮間帶。原本成串的「海葡萄」,在水裡更顯美麗(中文名:香蕉菜),書上說他們是潮間帶的指標生物,也就是說,一個乾淨無污染的環境才能見到他們。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高蹺鴴的情愛世界
作者:徐美菊

每年4到6月期間為鳥類求偶繁殖最精彩季節,其中高蹺鴴的情愛世界更為精彩,彰化縣政府與福興鄉公所、彰化縣生態觀光休閒教育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高蹺鴴情愛世界賞鳥季」,讓喜歡賞鳥,拍鳥的夥伴們,能夠近距離的細細觀察到高蹺鴴的育雛全記錄,在此筆者存著感恩的心,向這些默默為拯救生態的相關單位及人士致上最大的敬意,也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讓更多人認識高蹺鴴。

高蹺鴴屬反咀鴴科,身長約32公分,嘴細長而直,腳紅且修長,所以又稱牠們為「長腿美女」,背部及飛羽黑色,臉、前頸,胸腹白色,常以緩慢優雅的姿勢步行於水田、魚塭、沼澤等淺水地帶群體活動 。 以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食,繁殖季為4-6月,但今年氣候異常,今年鳥類繁殖時間提前約兩週到一個月左右,以往高蹺鴴的記錄多為過境候鳥及在臺灣度冬,過境時大都棲息在西部和東北部的沿海或水田等濕地,度冬則以台南為主。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零度℃賞蛙記

作者、攝影:葉子

台灣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無論是植物、鳥類、蝴蝶、蛙類,其生物種類密度之高名列世界前幾名,然而因為經濟發展之故,環境棲地的破壞也在威脅著各種生物的生存。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單位、保育組織、生態團體蓬勃發展,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生態資訊,另一方面也帶起民眾親近自然的觀察活動熱潮,例如賞蕨、賞鳥、賞蝶、賞蛙等,藉由這些活動推廣保育的觀念;而更積極的作為則是讓民眾實際參與保育工作,例如生物調查、環境解說、棲地監測等,以筆者參與生態保育團體多年的經驗所知,台灣有許多保育志工不計辛勞、默默地以愛生、護生的行動在體現對土地的大愛,同時也在工作中得到大自然對他們的回饋。

愛好大自然無分國界,筆者喜愛旅遊,不愛繁華的城市,獨鍾生機盎然的野地,每到一個國家總想知道哪裡可以賞鳥?晚上是不是可以找到青蛙?森林裡有什麼動物會出現?若是剛好有機會參加當地的自然觀察活動,則是旅行中難忘的一頁精彩回憶。

去年旅居在南德的一個小鎮Leutenbach,行經鄉間小路常會看到一些「小心動物」的標誌,有回瞧見一個青蛙圖案的警示牌,又看見有人拿著手電筒在路邊草地上搜尋東西,我和朋友好奇停下車一探究竟,原來那一帶是青蛙的棲息地,每到繁殖季節,保育義工就會在夜晚幫助他們過馬路,我們要了該保育組織的聯絡電話,打算找天晚上來賞蛙。

就在約好志工解說的那天,氣溫忽然下降,這對於賞蛙很不利,但因為機會難得,於是我這個蛙迷拖著朋友戴上厚厚的外套、帽子、手套和手電筒,準備夜訪德國青蛙。

戶外的氣溫非常低,大概接近零度,草地上結著薄薄的霜,心想肯定看不到什麼蛙類吧!依照在台灣賞蛙的經驗,最好的賞蛙時機是下著毛毛雨,不冷也不熱的早夜(晚上7點到9點),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先把攝影器材給準備著。

前來的這位義工是個中年婦女,職業是程式設計師,每個禮拜花一、兩天的晚上來這裡執行保育工作。她遞給我們一本賞蛙小手冊,簡單地介紹這裡可能看到的蛙種,和她的工作事項,然後就帶我們巡視沿著路邊埋設的水桶,我們看了幾個都是空空的,心想不妙,今天可能要摃龜,還好,還是有幾隻不怕冷的蠑螈和蟾蜍出來覓食,我普愛動物,沒有偏心,拍了幾張定裝照後,打算等天氣好一點再過來看看。

台灣擁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蛙類的密度極高,四季皆是賞蛙的好季節,上圖:為台北樹蛙;下圖2:褐樹蛙。義工阿姨倒也熱心,很有耐心地等我們拍照,還幫一身泥沙的蠑螈和蟾蜍淨身一下(捉到溪邊洗澡),以便美美地讓我們拍攝,由於閃光燈光度很強,我提醒朋友拍幾張就好,以免這些模特兒從此失明,這是愛好生態攝影者應該注意的規範。

路邊看不到青蛙,我們往旁邊的大水塘走去,一到水邊就看到幾隻蟾蜍載浮載沈地躲在枯枝和石縫中,這種青蛙和台灣的盤古蟾蜍長得差不多,學名叫Bufo Bufo,我們一接近即轉身以優雅的泳姿沒入水中,非常的不給面子。

水邊有一排枯黃的芒草,用手電筒探照,黑烏烏的不見蛙影,義工說近一點看吧!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那黑烏烏的一整片全是青蛙卵,成千上萬的黏聚在一塊,很像是整桶可可(請台語發音)的粉圓倒在水邊的感覺,朋友沒見過這個景象,驚呼神奇。我也沒看過這麼壯觀的青蛙卵塊,推測可能是大型赤蛙幹的好事。但他們的爹娘在哪兒呢?尋尋覓覓,終於看到幾隻躲在草叢間在窺探我們,這些青蛙非常敏感害羞,一有動靜就會躲起來。當晚雖然沒有看到很多的青蛙,但還是滿心歡喜新發現。能夠在異鄉從事我喜歡的夜間蛙類觀察,結識當地的義工朋友,也是一種豐收。由於這位阿姨不太會講英文,我只能透過朋友從中翻譯解釋,大致瞭解一點當地蛙類保育的事情。以下是我所觀察到的幾件事。

一、 根據手冊上的資料顯示,南德這一帶有10種青蛙,包含3種蟾蜍和1種樹蟾。當晚所見的是最常見的蟾蜍和赤蛙。圖片顯示赤蛙居多,有幾種和台灣的蛙類非常相似,如牛蛙、金線蛙、長腳赤蛙和中國樹蟾。

二、這位義工隸屬於一個保育團體,主要是從事棲地的管理和物種的保育,我們所到之處是在一個山丘的山腳下,兩塊距離約一公里的濕地被馬路分隔開來。當繁殖季節,兩邊的青蛙會互相往來求偶,先前大概有很多青蛙為愛而慘死輪下,因此該組織在道路兩旁設了護欄,以防止他們自行過馬路。護欄的設計是在兩個濕地直線方向再往左右方向各約一公里沿著馬路架上帆布,帆布高約50公分,光滑的材質讓青蛙無法攀附上去。然後在靠近帆布的地方每隔50公尺處埋上一個深底的桶子,這樣子當青蛙接近帆布又爬不過去的時候,自然會朝兩邊移動,走著走著就會掉到桶子裏。

三、如何讓這些青蛙安全抵達對岸呢?這就是義工每晚的任務了。據阿姨說,他們會有幾個人一小組,在繁殖季節輪流前來執行義務,通常是晚上9點到11點,這時大部分的青蛙都已經掉入坑洞,就等著義工把他們一隻隻捉起來,集合在一個手提的水桶中運過去。當然草地上若有發現漏桶之蛙,也一併逮過去。阿姨說,最多時候一個晚上捉上3百多隻咧。

四、我們住的地方是鄉下,附近有很多自然的野地,常看到「小心鹿」、「小心兔子」、「小心老鷹」、「小心野雉」,當然也有「小心青蛙」這類的警告路牌。儘管這兩塊濕地不大,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看到他們運用並不麻煩的設計,就能幫助無數的青蛙(包括蜥蜴等)免於傷亡,實在可以提供台灣眾多蛙友和保育單位參考。

寒風淒淒,第一次賞蛙雖然蛙況不佳,我們期待過幾天天氣回暖些,再來拜訪這些可愛的朋友,希望能看到成蛙和孵化的小蝌蚪!

皇天不負有心人,4天後,我們又約了志工到同一地點夜間觀察,這回走路得小心腳步,以免踩到成群結隊出遊的青蛙,我們巡視設置的陷阱,每一個桶子都有好些青蛙、蟾蜍和蠑螈,大夥擠成一團想要跳離桶子,只見志工一把捉起這些小動物放在另一個手提的更大桶子內,才一會兒就收集半桶,然後把他們送到對岸的濕地去,那邊有好些異性朋友正等他們呢!

看似平靜單調的一塊溼地,實際上涵養著豐富的多樣生命。

水塘邊就更熱鬧了!小蝌蚪泰半孵化出來,黑不溜丟地擺著小尾巴擠在水邊迎接新生活的開始,幾隻成蛙躲在草叢中拉著嗓門鳴唱著,或是成雙成對載浮載沉於水面上,黑夜裡,小小的池塘上演了熱鬧的生之舞曲,我們看得開心、拍得也很盡興,這樣的經驗即使在台灣也很難得。

台灣的生態非常豐富,政府在推動外國人來台旅遊之際,其實也可以設計相關的生態旅遊觀察活動,而不僅是阿里山的日出或101大樓的煙火,若能跟民間保育組織合作,讓外國人參加有趣的生態活動,藉以宣揚台灣在保育工作上的成就,同時也能挹注一些資源給這些民間團體,當是對環境保育和觀光推展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Top

 
 
  專欄作家:螳螂吃葷 蝗蟲吃素

昆蟲觀察記

作者:楊家旺

我知道光速很快。據說,人一旦超越光速,就可以回到過去,或者,出現在未來。我不曉得這是理論,還是可以實現的真實。但我知道,夢,可能快於光速,只要一念,就可以任意轉換時空。

那一天,莊子做夢,夢見了一隻蝴蝶。接著,他發現蝴蝶竟是他自己。蝴蝶(莊子)飛著飛著,飛到了一棵樹下,看見了躺在那兒睡覺(做夢)的莊子。莊子看著莊子,有趣極了,誰才是真正的莊子呢?

忽然,一隻螳螂飛身一躍,有力的前肢,扣住了蝴蝶(莊子),莊子感受到死亡迫近,那種被螳螂巨大的前肢夾緊,被螳螂的大顎啃咬的疼痛,非常真實。真實到處於夢中的莊子,在咬牙的痛苦裏,因忍不住疼痛而驚醒。驚醒後的莊子,發現自己原來睡在一棵大樹下,剛剛只是夢。不過,他也懷疑,醒來的這一刻,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夢境。

正當夢醒的莊子思索之際,他伸懶腰,仰抬脖子,竟望見了一隻螳螂正在啃食一隻蝴蝶。蝴蝶的身體,以及蝴蝶的能量,正一小部份一小部份地進入螳螂體內。蝴蝶,最終成了螳螂的一部份。此時的螳螂,會不會其實是一隻蝴蝶呢?

蝴蝶的莊子被螳螂啃食後,成了螳螂的一部份,漸漸滲透到螳螂全身,漸漸主導了螳螂,於是螳螂成了蝴蝶莊子,或者,也可以說莊子成了螳螂。

莊子成了一隻螳螂後,遇見了我。我是一隻蝗蟲,正在啃食禾葉。這一切都在我的夢境裏,所以,我知道我夢境裏的莊子在想什麼。我告訴螳螂莊子,別打我的主意,我不想成為螳螂的一部份。我同時告訴莊子,他其實不該吃我,吃我是不愛地球的行為。莊子疑惑地看著我?我答他,你若吃葷不吃素,便不懂節能減碳這一時髦,你沒聽過現在有一說,叫吃素救地球嗎?我在夢裏等著莊子回答蝗蟲的我,我知道,莊子向來好辯、能辯,幾乎是一流的辯士。

螳螂的莊子告訴我,自古以來,農民愛螳螂更勝於蝗蟲。農民愛螳螂的吃葷,討厭蝗蟲的吃素。吃葷的螳螂會吃掉害蟲,而吃素的蝗蟲會吃掉農人的作物。曾幾何時,變成了我這吃葷的螳螂破壞地球,你這吃稻的蝗蟲最愛地球呢?我看他有些火氣,又心想,身為蝗蟲的我,也該為了蝗蟲家族著想吧!免得螳螂氣到想將蝗蟲滅族。於是我提議,莊子啊,不然這樣子好了,既然你愛吃些其他昆蟲,我想個兩全齊美的好方法,就是現在有些人類手藝佳,可草編蚱蜢,如果你改吃草編的蚱蜢,我想,一方面可以配合吃素救地球的政策,另方面又可滿足你吃其他昆蟲的需求。你覺得怎麼樣?

莊子似乎陷入了非常,非常深沉的思考裏,好像這是一種兩難在困擾著他。不過,我不明白他在想什麼,即使是在我夢境裏,他的思考太深沉,我竟無法得知。不過,我覺得自己想出的這個方法簡直就是天才才想得到的好方法,我不明白他有什麼好不答應的。

螳螂的莊子終於開口了。他說,人類常常自以為天才(哇塞!要不是這一切都在我夢裏,我實在不敢相信莊子會知道我在想什麼),總能想出一些「救地球」的方法。然而,46億年的地球壽命,人類幾乎是到最後的這不到一百萬年才出現在地球上的。比起那些早已在地球上存在數億年的昆蟲,甚至已歷經過生命大滅絕而至今仍存活的昆蟲來說,人類實在是生存力弱得不得了的生物。莊子繼續說道,人類真的是破壞力強,但這種破壞力往往只是自討苦吃,說是救地球,其實言過其實,人類能救自己就不錯了。咱們昆蟲啊!根本不會被人類搞出的暖化給消滅,但是我還是想求求人類,別說什麼要救地球,我只求人類不要破壞地球就不錯了。莊子說他還記得愛德華.威爾森在《造物》一書中曾說過:「人類需要昆蟲才能生存,但是昆蟲並不需要我們。如果所有人明天都從地球上消失,那麼除了人身體和頭上的三種虱子外,未必會有一種昆蟲跟著滅絕。」換言之,是的,人類的行為正在消滅大量的昆蟲,不過,在昆蟲還沒滅絕之前,人類會先昆蟲而滅絕的。由此看來,人類只要不傷害其他生命,或盡可能不讓其他生命受到傷害,那麼人類也就自救了。

莊子果然辯才,繼續又說,近來有一則可能是假愛因斯坦之名說的話:「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4年。」蝗蟲的我倒是覺得第一個說出這句話的很可能是昆蟲,而非人類,精確一點地推測,可能是從蜂巢裏流傳出來的一段話。但無論如何,我想,這段話無庸置疑地強調了蜜蜂的重要性,以及人類生命的脆弱不堪。

莊子真是博學強記啊,他再次引用愛德華.威爾森和霍德伯勒合撰的《螞蟻.螞蟻》裏的一段話說:「如果有一天,人類完全消失,其他生命會迅速恢復生機並繼續繁衍興盛。目前的這種大滅絕歷程也會立刻停止,受損的生態系統會癒合並向外擴張。如果全體螞蟻因故消失,則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並會造成大災難。物種滅絕速率會遠超過目前,由於這類昆蟲所提供的大量服務不復存在,陸上生態系統便會更加迅速萎縮。」

哇!我不禁開始懷疑莊子所說的那一位愛德華.威爾森先生,會不會其實他就是卡夫卡《變形記》裏頭的主人翁,就是那位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昆蟲躺在床上的人。我的意思是,卡夫卡塑造的那個人物,既然有一天可以變成昆蟲;那麼,為什麼不能夠有一天也變回人形呢?竟然會有一位這麼替昆蟲講話的威爾森先生,我想,他的前身很可能就是那一隻卡夫卡《變形記》裏的昆蟲。

也許,地球根本就不會被人類破壞,因為人類沒有這種能力。人類對地球所做的事,地球只要微微將溫度調升個攝氏幾度,人類也就滅絕了。然而,在46億年,地球本身所經歷的,即使再高個攝氏一百度,或低個攝氏一百度,也許地球也仍存活。況且,地球還歷經了所謂的五次生物大滅絕呢!地球對人類的作為,只是輕聲回應罷了。人類想救地球,恐怕只能是人定勝天的再次自以為是。人類需要的,只是自救。在自救的過程裏,人類會慢慢明白,沒有其他生物,人類是無法存活的。人類想自救,必須先學習如何與其他生物維持平衡共存的智慧。這些辦法,必須向其他的所有植物、昆蟲、動物去學習。因為這些生物多已活超過億年了,他們知道如何度過難關,而人類呢?才存在這地球百萬年時間就幾乎要自絕生路,實在稱不上一種智慧的生物。「人定勝天」,再次令螳螂莊子感到這一想法真可笑。天,只要將平均溫度微微調升兩度,人類的命運就幾乎沒命運可言了,如此脆弱的人類,想來就不禁令螳螂莊子感到有些同情了。

蝗蟲的我,在聽了莊子一直說一直說的過程裏,不知在哪一段話的時候,竟睡著了。當我醒來,人形的我正蹲在蝗蟲的我面前,不,是跪在蝗蟲的我面前仔細地觀察著我。蝗蟲的我看著人形的我如此卑微地跪在我面對,我突然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Top

 



 
  攝影賞析:小琉球‧海之濱(三)

作者、攝影:沙浪

去了多次小琉球後,我終於換了水裡相機探入海中世界。透過鏡頭,驚訝的發現,原來水面下的生物更顯美麗,我彷彿又重新認識了這個潮間帶。原本成串的「海葡萄」,在水裡更顯美麗(中文名:香蕉菜),書上說他們是潮間帶的指標生物,也就是說,一個乾淨無污染的環境才能見到他們。

回到電腦螢幕前一看,還發現畫面中滿是「星沙」,原來我們每一腳踩著的都是「星沙」鋪成的沙灘阿!

小琉球的潮間帶,讓人不用潛水就可以看到「海中聖誕樹」。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相機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原本不明白「星沙」為何叫做「有孔蟲」,後來透過相機的近拍微觀,一個一個小孔就表露無遺了!碼頭紀念品店的星沙,如果沒有被做成商品來販售,在這塊潮間帶被你發現,不是更為驚奇嗎?星沙已經存活在地球5億年了,相較起來我們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讓我們向這個古老生物獻上敬意吧。

(未完待續 3/5)

Top

 



 
  自然人文:高蹺鴴的情愛世界

作者:徐美菊

每年4到6月期間為鳥類求偶繁殖最精彩季節,其中高蹺鴴的情愛世界更為精彩,彰化縣政府與福興鄉公所、彰化縣生態觀光休閒教育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高蹺鴴情愛世界賞鳥季」,讓喜歡賞鳥,拍鳥的夥伴們,能夠近距離的細細觀察到高蹺鴴的育雛全記錄,在此筆者存著感恩的心,向這些默默為拯救生態的相關單位及人士致上最大的敬意,也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讓更多人認識高蹺鴴。

高蹺鴴屬反咀鴴科,身長約32公分,嘴細長而直,腳紅且修長,所以又稱牠們為「長腿美女」,背部及飛羽黑色,臉、前頸,胸腹白色,常以緩慢優雅的姿勢步行於水田、魚塭、沼澤等淺水地帶群體活動 。

以昆蟲、軟體動物為主食,繁殖季為4-6月,但今年氣候異常,今年鳥類繁殖時間提前約兩週到一個月左右,以往高蹺鴴的記錄多為過境候鳥及在臺灣度冬,過境時大都棲息在西部和東北部的沿海或水田等濕地,度冬則以台南為主。

不過由近十年來記錄到西部沿海各濕地在夏季時高蹺鴴有擴散繁殖的情形,並逐漸向北臺灣延伸,甚至關渡自然公園也出現高蹺鴴育雛了,可看出其對環境的適應力之強。

990528tallbirdhooj-480.jpg

2洗澡覓食

公鳥與母鳥最大的區別在於,背部翅膀羽毛,公鳥翅膀羽毛較黑,而母鳥則呈現黑咖啡色,很特別的是當公鳥向母鳥示愛時,總會很紳士的在母鳥左右不停點頭,好像再詢問母鳥似的,等到母鳥同意後才會站到母鳥身上,進行交配動作,等到大功告成後公鳥仍會再度與母鳥玩親親遊戲,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但公鳥卻一點都不會含糊帶過,動作之細膩,真是可愛極了。

3愛的進行式1

4求愛進行式2

通常一窩小鳥約2-4顆蛋,孵化期間公鳥與母鳥會輪流孵蛋,當另一半覓食回來準備交班時,總會利用週邊的水把腳上的污垢洗乾淨,並且抖乾,才會進到巢穴換班呢!!小鳥孵化時間約為18-21天左右,在這期間親鳥也會不停翻動蛋,讓牠受熱平均。

水鳥與其他鳥類不同之處就是水鳥一蛋破殼後就能自行覓食,剛出生的小寶貝還不太適應外在環境,所以在這兩、三個鐘頭內,親鳥會不時用翅膀讓小鳥躲進去保溫,並且形影不離的站在旁邊保護著,一但有外敵(如白鷺鷥或蛇等等其他天敵出現時),親鳥就會不顧一切向前驅趕,充分表現出親情的偉大。

5育子篇

6捍衛家人

筆者每次觀察鳥類生態時,總會被他們深深的感動,雖然我們不懂得鳥類語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語言,這也是筆者酷愛攝影的原因,希望藉由這些用生命等待的畫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高蹺鴴的習性,並且能夠好好愛護他們,愛牠就別傷害牠,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
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