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特刊
  2010.8.7
 
  【後八八•現況篇】從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 看災後部落重建

作者:朱正勇

八八風災發生至此,受災區的原住民部落遭到了重建特別條例、劃定特定區域與永久屋政策的衝擊,讓身處災區的各部落族人身心俱疲。許多政策走向時有變數,以致多數族人並不清楚了解、無法認同;因為沒有從部落的出發點思考,所以政府單位所謂的重建之路,才會受到許多的阻擾。

這場災難,考驗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族人對災後的應變能力,不管是部落遷村,還是對土地與族人彼此間的情感,甚至是族群文化的認同等等問題,都在災後慢慢浮現。

「原住民」這個名稱,始至於民國73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正式成立後,當天即發起將正名為原住民的「正名運動」。民國77年8月25日,原住民高喊「為求生存、還我土地」的「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許多原運前輩們篳路藍縷,用汗水與淚水無私無悔付出。許多族人因習慣了安逸及依賴的生活,到現在,八八風災過後,還無法走出傷痛。當我們還在面對風災所衍生的種種問題外,是否要開始計畫如何走出未來的路,及汛期將至的問題?精采內文

990513hitufuydfyrd-450.jpg

 

 
  【編輯室報告】那些莫拉克教會我們的事
 

八八水災屆滿周年的前夕,碰巧又開始下起雨來,似乎提醒著人們正視去年曾發生過一場天災交雜人禍的浩劫。電視上充滿悲苦聲影的災區回顧,凱道上原住民為生存權發出怒吼,映襯著政要巡視重建區的愛心喊話,各的立場,各的權益,各的期盼交織成各種不同版本的八八周年紀誌。然而這多元的聲音,正揭示著同一件事:八八水災雖已過去,但重建之路還未完,未來國人生存和環境的挑戰還未完!

後八八的台灣未來,我們該如何避免下一次的歷史覆轍?本報特別站在環境觀察、文化關懷的立場,於今明兩天連續推出兩集八八周年特刊。今日特刊中主要邀請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就致災因素的探討和省思、現今治水工程的觀察、災後重建及原住民政策檢討,乃至政府對國土規劃的政策制定,展開大尺度的回顧,並且提出極端氣候下各項因應措施的永續前瞻。明日特刊中則將以個別的案例故事,彰顯在面對各種人文、環境變遷之下,我們該有的深刻省思,以及如何走向未來的展望。

精采內容敬請關注!也歡迎大家閱讀過後,回到網站與各位作者或學者參與討論。

 

  【後八八•究因篇】日本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日本NHK探究小林村滅村原因紀錄片觀後感

作者:徐蟬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地區小組召集人、綠黨中評委)

八八風災即將滿週年,當政府、學界上下忙著「莫拉克風災周年座談會」或「八八風災重建成果展」之際,網路上流傳著一個日本NHK製作的影片,影片中報導小林村滅村的原因,從日本學者到小林村崩塌地現場,攀爬到山頂最高處找出地質地形與雨水的關係,然後下結論為何過量的雨水下在這個地質地形會造成嚴重的深層崩塌;場景並拉回日本,檢視日本符合這樣的地質地形的地方有哪些?並完成全國性的調查,警告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會有可能造成深層崩壞與天然壩(堰塞湖)會造成如何的災害,並說明政府應如何防範。

六龜鄉小林村僅存房屋

當我們看到日本可以有一篇如此製作完整、結合動畫說明又能讓一般觀眾皆了解的報導,我們不禁回過頭來問:為什麼台灣無法製作出這樣的影片?不要說影片,連份真真實實、完完整整的報告都沒有。學界有沒有向國科會申請錢做相關研究?有,但其結果有向大眾公佈說明嗎?沒有。精采內文

 

  【後八八•治水工程篇】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河川?

作者:徐蟬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地區小組召集人、綠黨中評委)

治水!「水患治理」這件事情,如果我們攤開從政府遷台以來,省政建設的治水預算每年加總起來的數字,恐怕會嚇倒許多人。錢!錢花到哪裡去了?

錢!丟到水裡去了,造了水泥的堤防,或者進了某些政客的口袋?

不談錢吧!那來談談河川。還記得那首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曾幾何時,家門前的小河變成了「排水溝」、變成「惡水」?後面的山坡變成了毀滅家園的「土石流」?

疏濬,疏與不疏?

萬大水庫的淤積狀況 (攝於97年11月)

八八風災造成荖濃溪河床淤積抬升30公尺以上,隔著中央山脈左側的高屏溪也淤積達20公尺,估計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土方總量高達12億立方公尺的淤積量,地方上於是呼籲政府「要趕緊疏濬」。於是,掌管高屏溪流域的七河局銜命清淤,清淤量及清淤速度都成為水利署八八風災災後重建的「成效」。精采內文

 

  【後八八•他山之石篇】面對極端氣候 各國治水調適之道

作者:陳姿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實習記者)

八八水災究竟是否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學者專家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暖化趨勢之下,氣候變化將愈來愈趨向兩極化,未來如同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再度侵台的機率也 將大增。極端氣候將是未來人類所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在國外,已有許多的國家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研擬出各種因應及調適策略。還陷於治水防災等於硬體工程迷思的台灣,能否從中學到些許寶貴經驗?

日本:都市化致洪峰縮 治理河川全面考量

荷蘭兩棲屋

近50年來,日本都市化的情況日益明顯,以鶴見川流域為例,在50年內人口就增加到高達約140萬,85%的沖積盆地開發為都市利用,造成降雨所產生的洪水尖峰流量提高近一倍,而洪峰到達時間則縮短近1/3。為此,日本政府對流經人口密集區域的鶴見川流域提出了綜合治水對策,分別針對河川、流域和減災三方面擬定對策。在流域治理方面,主要強調防災調整池的設置,及綠地、公園的保留,來減少涇流產生及淹水的可能。精采內文

 

  【後八八•政策篇】極端氣候下的國土規劃

作者:李永展(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

相信對台灣所有民眾而言,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88水災仍然記憶猶新,88水災迄今已屆一年,災後重建的工作沒有停止過,而重建綱要計畫及特定區域的劃設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這些重建區的土地使用計畫固然重要,但根本解決之道的國土計畫法及國土計畫則仍闕如,在全球已體認到氣候異常將愈趨平常的當下,如果沒有積極回應全球暖化議題的國土政策及規劃,未來勢必有更多類似的災難一再發生。

從各種風災水患所造成的土石崩塌及家破人亡的慘,顯現出台灣國土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就是,政府與人民在人定勝天的既存鐵律下,經常進行不必要的過度開發,其中在易發生災害環境敏感地區過度開發的行為,更讓人民生命財產處於高度風險的狀態。

原本深峻的溪谷已遭土石填滿。圖片來源:邱志郁

在國土保育地區劃設防災空間

依據國土計畫法(草案),未來全國國土計畫將依土地資源特性,劃分為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及海洋資源地區等四個國土功能分區。透過國土環境資源研究調查,將易發生災害之環境敏感地區劃設為國土保育地區,藉由國土計畫整體的規劃與管理的配套機制建立,由源頭整治才是釜底抽薪的積極做法,也才能為台灣國土立下永續發展的基礎。

而國土保育地區防災空間的劃設,如何採取相對應的新思維及因應措施,將是當務之急。以水患防治為例,就應以疏導代替圍堵,例如行水區的空間應採取高規格的標準留設,以作為洪氾時的氾濫區;都市發展地區應配合區域排水需要留設適當防災滯洪空間,適度吸納瞬間暴雨所帶來的洪峰量,紓解區域排水系統的壓力。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