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南方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推薦瀏覽
環盟彰化分會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中外對話
崔媽媽基金會
綠色陣線協會

 
  自然人文:智者樂水-錢塘江樂水行

作者:葉人豪

 結合鐵路與公路的錢塘江大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次我們不只要做智者,也要成為一個能者,但我們沒有要爬山,而是要騎腳踏車環河,為錢塘江的保護見證歷史的一刻。

這次兩岸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在下飛機後的隔天,頂著聽說是今年杭州最高溫的38度C艷陽下,結合了台灣及大陸總數將近50位的NGO代表,在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忻皓的號召之下,開始了這次的錢塘江樂水行活動。

「母親河」這個觀念在中國是很基本的,他們認為河流就像母親一樣,孕育著他們的生命,維繫著他們的生活,因此在現在面臨著開發所帶來的汙染,現在必須要換他們跳出來,為保護「母親河」而奮鬥。

精采內文

 
 

  楊家旺專欄:弓背細蟌的潛水術

作者:楊家旺

【弓背細蟌的潛水術】2010.06.19 攝於大潭仔

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創造了台灣形狀的大潭仔。幾年後,潭裏自成生態系,孕生了漫天飛舞的蜻蜓。我心想,隔年一定要備妥相機和圖鑑,來好好認識蜻蜓,仔細觀察蜻蜓。隔年,幾乎見不到蜻蜓,我的盼望落空。又過了一陣子,我看見一群心地善良的人,在潭邊舉行放生儀式,買來的牛蛙和土虱,合計近百隻,放進了潭裏。我當下明白,這兒已成了放生池,在「善良」的儀式下,牛蛙與土虱,成了飢狂的餓魔,將蜻蜓的稚蟲水蠆,全數吞入肚中。

大潭仔的上空,已經好些年沒有成群的蜻蜓漫飛了。潭邊,是偶爾可見的放生者與經常可見的釣客。在這樣特異的情境下,放生者成了殺生者,釣客反倒成了水蠆的救星。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麥麥風情

作者:陳秀竹

幾年前聽種田的二姐夫說起,麥子收割時,他會去別人的田裡撿剩下的麥穗,我聽了很有興趣,第二年,便央求先生帶我去「東施效顰」,可是那年雨水多,當我們去撿的時候,田裡都濕了,我撿不到麥穗,才發現種田人真的是靠天吃飯,風雨不調,日子就不容易過下去。

於是我的「拾穗夢」一直未能美夢成真,今(2010)年農人收割後,我和先生路過瓊林水庫要去賞鳥,意外發現那裡的麥田剛剛收割完成,於是我們停了車,我走進麥田,彎腰「拾穗」,但才發現我比鳥兒慢三分,因為用手一抓,要仔細檢查,有些顆粒已被聰明的鳥兒啄食一空,我並不失望,反而因此明白鳥兒在收割後的麥田翻飛,原來是有食物的好餐廳在吸引牠們。第一次進入收割後的麥田,我是空手彎腰,用手一拔,才發現麥桿韌得我既無法拔斷,細嫩的小手更立即翻紅,於是只有連根拔起,匆匆天就要黑了,我家的後車廂看似塞滿了麥桿,彷彿一整車,有豐收的感覺,回家之後隔天看見有陽光,一早就平舖在院子裡,享受艷陽的照拂,希望吸飽陽光之後,好脫粒。

精采內文

  書齋:《靠鯨生活的人》之3:背棄

作者:琳達.霍根(Hogan Linda);譯者:刁筱華

他的弟弟和摯友叫來其他人,然後他們去準備獨木舟。他們帶來魚叉、救生用具、飲用水,因為他們可能出海四天以上。女人在男人出門獵鯨時要保持安靜。每個人都必須心懷虔誠。然後鯨魚就會高興地來到村子。

「嗬,如兄如姊的鯨,」他唱:「如祖母般的鯨,如祖父般的鯨。你一旦來到陸地,就會發現我們有美麗的葉和樹。我們有溫暖的房子。我們有嬰兒要餵,我們將讓你的眼睛注視它們。我們將讓你的靈魂再變成小孩。我們將祈求靈魂回到身體。它會進入我們的身體。你將有一部分是人。我們將有一部分是鯨。在我們的身體內,你將在溫室中舞蹈、製造陽光、做愛。我們將鍛鍊心智以迎接你。我們將歡迎你。我們將善待你。然後總有一天我們將加入你。」他的妻子與他一起唱。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智者樂水-錢塘江樂水行
作者:葉人豪

「能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次我們不只要做智者,也要成為一個能者,但我們沒有要爬山,而是要騎腳踏車環河,為錢塘江的保護見證歷史的一刻。

這次兩岸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在下飛機後的隔天,頂著聽說是今年杭州最高溫的38度C艷陽下,結合了台灣及大陸總數將近50位的NGO代表,在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副會長忻皓的號召之下,開始了這次的錢塘江樂水行活動。

就像忻皓提到的:「水是生命之源。隨著社會對水問題關注度的加深,水保護活動迅速在社會各個階層開展起來。樂水行則是面向公眾,接納各個階層的熱心水資源保護的人士共同參與的活動。」沒來過中國還不知道,原來他們在推樂水行這樣的活動已經超過 4、5年了,這也表示他們對於水資源的關注其實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母親河」這個觀念在中國是很基本的,他們認為河流就像母親一樣,孕育著他們的生命,維繫著他們的生活,因此在現在面臨著開發所帶來的汙染,現在必須要換他們跳出來,為保護「母親河」而奮鬥。

結合鐵路與公路的錢塘江大橋

活動全長7.8公里,從茅以升雕像經過復興大橋一直到射潮廣場的碼頭處。說到茅以升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橋樑之父,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結合公路與鐵路的兩用橋樑-錢塘江大橋,這座橋歷經了抗日運動,數度毀損,也曾在茅以升親手之下炸毀,為的是解救更多的同胞免於被殺害的命運,後來大橋於抗戰後修復,茅以升預計有50年的壽命,但這座大橋現在還在通行,且是經過儀器測量安全無虞,足見茅以升造橋的功力。我們在路程中從這座錢塘江大橋(現稱一號橋)下經過,見證了這座偉大的橋樑建築。

兩岸共同來揭碑

騎上了復興大橋(現稱四號橋),除了有專門為電動車及腳踏車設計的斜坡外,還有電梯的設置,顯現在腳踏車道的規劃上已經頗為成熟。之後就是在終點的射潮廣場上有一個立碑的儀式,邀請兩岸的學者共同一起來揭這個「請不要向錢塘江扔垃圾,那是母親河的笑臉」碑。忻皓也提到:「我在錢塘江岸看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碑,但就是沒有一個在提倡環保的,所以我們希望立這樣子的碑來宣導。就算是我們老了以後,也可以在子孫面前說:『當初這塊碑就是由我們一起立的,一定要記得當初有一群人為了保護錢塘江而努力。』」

汪永晨解說樂水行的意義

我們應該要為守護河川而一同努力,就像是北京綠家園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召集人汪永晨所說的:「水和我們每一個人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可是這些年來我們忘記了水的自然,忘記了水的靈魂,忘記了水是我們的朋友。那麼樂水行的活動就是喚醒大家重新認識家鄉的河。希望我們及其我們的孩子還能夠回到河裡光著屁股在河裡游泳,看著蝌蚪變成青蛙。朋友們我們一起樂水行,會給你帶來很多快樂,也會帶來很多感悟,而且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和江河一起可持續發展。賦予的不僅僅是我們人類,而且還有我們身邊的江河,它們的自然,它們的自由,其實也是我們快樂和幸福的最根本的保障。」

汪永晨道出了水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連結,也就是水和人之間共生的概念。水不是敵人,我們不應該築起高牆來阻斷人與水之間的接觸,為什麼我們要說「親水」,為什麼河川是我們的母親,因為生命的起源是從水開始,萬物和水的連結是天生被賦予的。

錢塘江樂水行

Top

 



 
    自然書寫:弓背細蟌的潛水術
作者:楊家旺

【弓背細蟌的潛水術】2010.06.19 攝於大潭仔

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創造了台灣形狀的大潭仔。幾年後,潭裏自成生態系,孕生了漫天飛舞的蜻蜓。我心想,隔年一定要備妥相機和圖鑑,好好認識蜻蜓,仔細觀察蜻蜓。隔年,幾乎見不到蜻蜓,我的盼望落空。又過了一陣子,我看見一群心地善良的人,在潭邊舉行放生儀式,買來的牛蛙和土虱,合計近百隻,放進了潭裏。我當下明白,這兒已成了放生池,在「善良」的儀式下,牛蛙與土虱,成了飢狂的餓魔,將蜻蜓的稚蟲水蠆,全數吞入肚中。

大潭仔的上空,已經好些年沒有成群的蜻蜓漫飛了。潭邊,是偶爾可見的放生者與經常可見的釣客。在這樣特異的情境下,放生者成了殺生者,釣客反倒成了水蠆的救星。

在大潭仔的下游,有一直徑約5公尺、深度1公尺的小池塘。塘裏,可見蜻蜓。蜻蜓的數量和種類並不穩定,因為供應池塘的水時斷時續,不過,今年甚佳。甚佳的供水,讓池塘顯得清澈見底。蜻蜓飛來,爭地盤,求偶,交配,產卵。

我在2010年06月19日,晴朗大熱天的上午10點鐘,走過池塘邊,被幾隻飛掠水面的蜻蜓、豆娘給吸引住了。我決定不再前行,坐在塘邊,靜靜等待著,觀看著。我知道,如果我想多看一些昆蟲的生態行為,我就不能滿足於只拍幾張照,或者滿足於只得到昆蟲清晰的影像。我必須坐著,像一株植物,除了偶爾隨風的晃動外,最好將屁股紥根在地上,寸步不移。

當我像一株植物在塘邊紥下根系的那一刻,蜻蜓豆娘全飛了,祂們拒絕了我的友善。或許友善的心,昆蟲並不容易感覺到,我顯然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去取得祂們的信任。風,將周遭植物的氣息帶向我,讓我一點一滴累積屬於池塘領地的氣味,炙熱的陽光,將我自身的氣息,慢慢蒸散,漸漸,我有幾分植物的氣質了。漸漸,蜻蜓豆娘的飛舞,舞進我伸手可及的範圍了。漸漸,我可以舉起相機,對焦蜻蜓,對焦豆娘,拍幾張照片。

幾對身形纖細的弓背細蟌(Pseudagrion pilidorsum),由紅了眼的雄蟲,以腹末的攫握器,牽著青了眼的雌蟲,在池塘上空,輕,慢地飛浮著。離我坐的地方不遠處的池塘裏,長著幾株植物,弓背細蟌夫婦倆喜歡在上頭歇腳。

我看著歇腳的弓背細蟌倆離我那麼近,心中突生喜悅,我想,祂們真把我當植物了。突然,雌蟌領著雄蟌,開始慢慢往水裏沉。雌蟌的腹部末端,往植物的莖部一點,顯然,產了一顆卵,這顆卵是嵌入莖肉裏?還是黏覆在莖表面?我想,我的視力不夠好,無以確認這一微細。卵,配合著雌蟌腹末一弓又一弓的下移,從莖的上方往下分布。一弓,雌蟌的腹部沉入池水;再一弓,雌蟌的胸部沉入池水;又一弓,雌蟌的頭部沉入池水;再一弓,攫握著雌蟌的雄蟌也隨一弓又一弓的步伐漸漸地沉入池水裏。在池水裏,祂們待不久吧,我想。

我想,我錯了!我沒想到弓背細蟌倆竟可以在水裏待那麼久的時間,足足有十數分鐘長。待在水裏這麼長的時間,怎麼呼吸呢?我知道蜻蜓豆娘的稚蟲,水蠆時期,雖然是在水裏生活,但是成蟲後,祂們幾乎就完全地待在陸地上,呼吸空氣為生。沒想到弓背細蟌竟可以達到真正水陸兩棲的境界,這是令我非常羨慕的能力。試想,如果我不必背著氧氣筒就可以潛入水裏數十分鐘,多麼美妙啊!輕易地,我就可以一覽海底世界的繽紛生命,何等精彩的生活呢!

後來,我看到一些弓背細蟌夫妻倆,並不一起潛入水中產卵。雄蟌只在水面上的葉端守衛著,雌蟌自行潛入水中產卵。我試著趨近,雄蟌並不勇敢,飛走了,雌蟌則繼續產卵。為什麼有些雄蟌願意緊緊牽著雌蟌一起潛入水裏產卵,而另一些雄蟌卻只想待在水面上護衛,讓雌蟌自行潛入水中產卵呢?

觀察過程裏,在一對弓背細蟌夫妻倆皆潛入水中產卵後,飛來了另一對弓背細蟌,雄蟌只願待在水面上護衛,讓雌蟌獨自潛到水裏產卵。這是我的幸運時刻,只要一張照片就可以將兩種類型捕捉在同一畫面裏,於是,我拍了下面的這一張照片。

081_弓背細蟌的潛水術2

上頭這張照片裏,待在水面上的一隻雄蟌,正護衛著水裏最上的那隻雌蟌。再下去的那一隻是另一雄蟌,雄蟌牽著一隻被葉片擋住但仍可看見完整翅翼的雌蟌,這隻雌蟌正在產卵。

原來,只有當我化成一株植物時,我才能非常親近地去觀察昆蟲。然而,是否已化成一株植物,必須要取得昆蟲的認同。要昆蟲認同我是一株植物,我發現,我必須要付出的是:時間與耐心。

Top

 



 
  自然書寫:麥麥風情

作者:陳秀竹

幾年前聽種田的二姐夫說起,麥子收割時,他會去別人的田裡撿剩下的麥穗,我聽了很有興趣,第二年,便央求先生帶我去「東施效顰」,可是那年雨水多,當我們去撿的時候,田裡都濕了,我撿不到麥穗,才發現種田人真的是靠天吃飯,風雨不調,日子就不容易過下去。

於是我的「拾穗夢」一直未能美夢成真,今(2010)年農人收割後,我和先生路過瓊林水庫要去賞鳥,意外發現那裡的麥田剛剛收割完成,於是我們停了車,我走進麥田,彎腰「拾穗」,但才發現我比鳥兒慢三分,因為用手一抓,要仔細檢查,有些顆粒已被聰明的鳥兒啄食一空,我並不失望,反而因此明白鳥兒在收割後的麥田翻飛,原來是有食物的好餐廳在吸引牠們。第一次進入收割後的麥田,我是空手彎腰,用手一拔,才發現麥桿韌得我既無法拔斷,細嫩的小手更立即翻紅,於是只有連根拔起,匆匆天就要黑了,我家的後車廂看似塞滿了麥桿,彷彿一整車,有豐收的感覺,回家之後隔天看見有陽光,一早就平舖在院子裡,享受艷陽的照拂,希望吸飽陽光之後,好脫粒。

隔了幾天,再次來到麥田,這次我帶了乳白色的肥料袋,也帶了剪刀,挑有麥穗的再剪下來,在尋找的過程中,會先用手去觸摸感受飽滿的顆粒,一碰到空空的就知道鳥兒「捷足先登」了,因為我離收割有一段時間才進到麥田,顯然我要有好的收穫是不太容易,但我相信仍有「漏網之魚」,而且我只要有撿到就很開心了。

撿麥穗只是第一步,後面的工作原來還很多,不過卻讓我有很豐富的體驗。

記得2004年我因為辦理「國際島嶼會議」,有機會認識學長任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顏重威老師,他帶我到宏坡陶瓷廠,那時廠長是他的宗親達仁先生,我記得他請我們喝自製的「麥茶」,我被那濃郁的麥香吸引,多年後仍不能忘懷,因此,這次「拾麥穗」我的願望是可以炒「麥茶」,煮一壺濃、醇、香的麥茶。

可是當我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小夢,才發現原來並不容易。

初把撿來的麥穗先每天攤在太陽下曝曬,因為日子並不是依著我們的需要來邁進,所以當風雨要來前,要搶在前面先把麥穗收起來,今年我可能因為之前撿麥穗的經驗,明白不能讓雨水淋濕,所以一直請先生在我上班的時候要留意我的麥穗哦!

終於可以進行麥穗脫粒的工作,我利用閒暇用手一粒一粒脫殼,大嫂和姪女珍看了說,可以裝在袋子裡,再用棍棒來敲打較快,還說以前也有脫穗的器材,我說我用手是想感受每個顆粒不同的大小,明白沒有好的陽光或雨水的滋潤,是長不出飽滿的麥穗的,就像今年收成的花生一般,有的飽滿、油亮,有的乾乾、扁扁,差異可大了!

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終於把麥穗的顆粒完整的脫殼,麥桿和麥穗的殼,我還捨不得丟掉,知道三妹家養了兔子,妹婿央人撿麥桿餵兔子,我得知後便把撿來的麥桿及麥穗的殼,一併的善盡其利,千里迢迢的送給他們的兔子當食物。後來他們的兔子又被送回台北之後,我則把麥穗的殼灑在我家的田裡,當成有機的肥料,「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想讓麥穗物盡其用,回歸大地,圓一個愛護地球的「大夢」。

今年因為雨水豐沛,讓我想要完成「炒麥茶」的願望,不是那麼容易實現,因為連連的雨天,處處長霉的季節,我們家也躲不掉,於是我要忙著注意放在透風的地方,以防我的麥粒長了霉,幸好天又放晴了,我的「拾穗」真是迢迢長路,要趁麥穗未浸雨水前去撿拾,要趁好陽光時好好曝曬,要趁雨天時,藏在透風處或是先冷藏在冰箱裡,才知道種田人的甘苦滋味。

當我用手一粒粒去脫殼,才能明白麥穗的成長過程,是如何的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養份與能量,是怎樣和風雨、陽光互惠,才能吸飽雨水的豐潤和享受和風的吹拂,一粒粒經過指間的鑑定,才知道要結成果實的艱辛歷程。

現在,我的麥粒仍在吸吮陽光,等炒成麥茶,麥茶可以飄香的時候,再來分享一壺麥茶的滋味。

Top

  書齋:《靠鯨生活的人》之3:背棄

作者:琳達.霍根(Hogan Linda);譯者:刁筱華

他的弟弟和摯友叫來其他人,然後他們去準備獨木舟。他們帶來魚叉、救生用具、飲用水,因為他們可能出海四天以上。女人在男人出門獵鯨時要保持安靜。每個人都必須心懷虔誠。然後鯨魚就會高興地來到村子。

「嗬,如兄如姊的鯨,」他唱:「如祖母般的鯨,如祖父般的鯨。你一旦來到陸地,就會發現我們有美麗的葉和樹。我們有溫暖的房子。我們有嬰兒要餵,我們將讓你的眼睛注視它們。我們將讓你的靈魂再變成小孩。我們將祈求靈魂回到身體。它會進入我們的身體。你將有一部分是人。我們將有一部分是鯨。在我們的身體內,你將在溫室中舞蹈、製造陽光、做愛。我們將鍛鍊心智以迎接你。我們將歡迎你。我們將善待你。然後總有一天我們將加入你。」他的妻子與他一起唱。

維特卡真的死亡時,他的妻子、摯友和媳婦抓住他的遺體久久不放。他們無法只因為他沒在呼吸,就斷定他已逝。

那二位是湯瑪斯‧維特卡‧賈斯特的祖父母。他們是湯瑪斯──曾在戰爭中失蹤的那人、現住在維特卡於峭石上灰茅屋中的那人──的祖父母和母親。湯瑪斯曾贏得紫心勳章、光榮勳章等戰功標記,照道理他應感到受尊敬才對。

湯瑪斯是個孩子時,他,就像他的祖父,總是望著海。人與人間存在著妒忌彷彿是老慣例,因此,無法免俗地,湯瑪斯的能力受到朋友們──狄米崔三世和德懷特──的妒忌,其他人則想了解他們能在水中屏息多久。「不好笑。」湯瑪斯的母親在不只一次認為兒子已溺水、於是抓住襯衫後面將他拉起時這麼說。最後一次,一件舊箭牌襯衫拉裂,湯瑪斯幾乎淹死,卻還是笑。

卡斯特①死時就穿著箭牌襯衫。那是他們的笑話。

後來,像維特卡去了海中、瑪麗去了地下一樣,湯瑪斯飛上了天;就人而言,飛上天比下海入地更不尋常。在赴戰爭途中,第一架飛機墜毀,湯瑪斯是唯一的生還者。他還來不及抗議或說出看到的故事,他們就把他放上另一架飛機。在那之後,他相信他被救是有理由的。

但現在他希望他與死亡有約,他只想等死。他已經背棄海。

湯瑪斯希望自己銷聲匿跡,而也沒有人知道他住在哪裡。要是知道,肯定會來尋找。他們會找到他。直到被陸軍發現,他是(戰爭被宣布結束後)失蹤超過五年的戰爭英雄,被發現後,他曾短暫停留於夏威夷,然後於舊金山再度失踪,被追諡聖法蘭西斯。現在他感到空虛而不知所措。

如果你知道他,你會想要和他說話,告訴他那不是他的錯,你會勸他活下去,或者即使他奄奄一息,或想死,他至少應在不把世界的門關上的情況下赴死。但是你說不出這些話。甚至,這些話可能促使他怨憤地走入海中、永不回頭,或者從高岩跳下,要不然就像他十歲時所做的那樣:他替自己做了一副翅膀,從岩石跳下。霎時間,風攫住了他的翅膀,他就只飛了那麼一下,然後落地,在海灘上受了擦傷。多麼美好的一刻啊,那在空中的一秒。

現在你看著他,認為他不曾有童年或翅膀。

現在,在晚上,他絕不點亮祖父維特卡的煤油燈。他甚至不再保有燈芯。任何可以點燃、維持火焰的東西均付闕如。他不要光亮,有些人在夜晚聽到他家傳出聲音,於是走避。

湯瑪斯希望離群索居,一如那隻在他出生時來到陸地的章魚,他能把自己放在小東西裡,把入口徹底封死。

白天時他不自禁地遊走在自身的內在通道,那裡有記憶迷宮、歷史,以及先他來到世上的人。維特卡的孫子,他的黑髮久未梳洗,他的臉仍看得出俊美線條,坐在老屋的暗處,像在黑暗角落的章魚,在煩惱中,不是因為觸法,也不是因為與他人有怨,而是困在內心的苦惱裡。寂寞的人在穿過內在通道時,是感受到怎樣一種況味啊,那是個內在世界,充滿災難與旋風的內在世界,遍布陌生的島,而他必須獨自穿過。在這人的內心有一層層圓圈,他無從逃避這些圓圈,因為每當他獲至結論,那必是原點,一切必須從頭來過。過程艱辛。湯瑪斯懷藏太多秘密。

死亡對他會是美事,但他不幸地註定要活。他對生命有虧欠。這道理跟計算一樣簡單、跟數學一樣難。他有虧欠。或許他終將明白欠了什麼,但現在他坐在屋子暗處,而那屋子曾是老人維特卡眺望鯨魚的地方。海很美麗,但他完全不看,當然更不看鯨魚。他的衣服很快地變得大到不合穿。在袖子、衣領與褲腿裡,有著體內無法被忘懷的記憶。

一如1947年那隻章魚,那隻能進入籃子躲藏的章魚,那隻為湯瑪斯預示好事物的章魚,湯瑪斯被包藏在小物裡,這棟灰屋,杯和罐,一包包的香菸。

譯註:①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 1839~76),美國陸軍將領,出生於俄亥俄州,畢業於西點軍校。他曾參與美國南北戰爭,在內戰中立下彪炳戰功。戰後他任陸軍上校,因帶領遠征而展開多場與原住民的衝突。最後在小比格洪戰役(battle of Little Bighorn)中,被蘇族殺死。

《未完待續》

【書的小檔案】

書名:靠鯨生活的人People of the Whale
作者:琳達.霍根 Hogan, Linda
譯者:刁筱華
出版: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定價:280元

本文轉載書林出版之《靠鯨生活的人》一書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張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