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施力點、勇往直前
隨著在部落工作年數的拉長,工作經驗的累積,越覺得只有以部落照顧作為部落工作的終極目標,現在大家實踐的、執行的所有部落工作、社區營造工作,才會有意義。政府大部分的計畫都希望讓部落、社區朝向觀光發展、以促進社區發展。但是部落賺錢之後呢?社區發展之後呢?答案可能還是賺錢?儘管大部分社區並沒有賺很多錢!
平和部落現在的工作主要著重在照顧。即老人照顧、課後照顧以及幼兒照顧。這四年來,因為照顧、工作有了施力點、工作者有了能量、因為照顧讓我們也看見希
望。在這三大照顧工作中,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的部落托育班的幼兒照顧,讓我們更是確定這不是夢想,我們在生活裡經驗了這些小小的成果。
(一)原住民族委員會開設部落托育班,讓家長安心就業
96年11月19日原住民族委員會特訂定「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計畫目的是為確保原住民族幼童在起跑點上有公平、正義的資源,享有基本教育與照顧權。為提升兒童生存及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減輕、解決經濟弱勢之原住民家庭在幼兒教育上的沉重負擔,充分運用在地母親
熟悉之照顧專長,提供在地部落照顧幼兒之就業機會,及鼓勵善用公部門及非營利組織之現有空間與資源,提供偏遠地區之托育平台,特訂定以創造原住民幼童最佳
利益及促進原住民婦女就業改善家庭經濟為導向之計畫。
這項計畫正好符合部落的需求,我們在97年2月提出,在11月正式執行,直到現在正好滿兩年。計畫執行之初,那些趴趴走的孩子成為部落托育班的當然成員。
第一年我們一開班就有17名孩子入學,孩子一入學,就有6名家長出去安心就業。今年9月不忍心拒絕家長請託,受托孩子增至29名,因為孩子受托而出外就業
的家長,今年也有8位。
部落托育班的地點就在部落裡是一安心的重要條件。由於部落的生活型態與互相照顧的慣習,在外就業的部落婦女即便無法準時接孩子,也不會太擔心,因為托育班
就在部落。托育班裡又是vuvu(奶奶祖母輩份)、又是kina(阿姨輩份)、又是老師的角色,讓部落婦女增加安定感。所以一旦將孩子托出,部落婦女便可
以無後顧之憂的出外就業。婦女出外就業自然對家庭經濟有所助益。
(二)部落托育班文化課程,為部落耆再次燃起希望
部落托育班成立後,也慢慢從單純托育照顧面向,逐漸增加教學面向。我們慢慢地從123的數字教學,慢慢發展增加以部落歲時祭儀、石版建築、生命教育的主題
式教學模式;托育班的小教室的教學場域逐漸擴展到部落家戶的庭院、田野裡的小米田、芋頭田、落花生田。尤其當我們走到田野時,就一定會和部落的耆老有所互
動。老人和孩子在部落田野一起工作的景象,是過去原住民社會裡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只是很久沒有看到這些景象了。所以當部落老人看見這些腳下踏著小米、頭上
頂著芋頭、肩上扛著木材像是有所領悟的幼兒時。他們說:aicu mavalut iten,inikanga
iten a ma kulip ata bunka (我們得救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至滅亡了!)
(三)在托育班實施母語教育,是原住民族恢復母語的唯一途徑
平和部落托育班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全母語教學。當我們開始以主題式教學半年後,部落家長和托育班老師有一個共識,就是決定以全母語教學。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決定非常有勇氣、也非常辛苦。一開始都是潘老師先說母語再以國語翻譯的方式來跟孩子們互動。這段期間孩子們,也有壓力,他們以頻尿褲子表達他們的感受。聽不懂老師的話,也讓孩子們感到焦慮。但是,在老師和孩子們不畏懼而有毅力的相互合作,我們看見終於有了小小成果。現在平和托育班教學所使用的語言是95%
的母語,及偶而夾雜5%的國語。現在孩子們已學會的12首平和托育班潘秀美老師自創的母語兒歌及4首傳統古調歌謠。他們學會的顏色的母語及各樣植物的母語
的數量是遠遠超過自己的父母。而現在大部分的孩子的母語聽力都可以聽得懂日常生活用語。
「部落托育班全母語教學、孩子們會說母語」這些事的效應,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部落托育班因為全母語教學除了讓搬離部落到都市定居的年輕家長堅持每天接送孩子回部落來學母語;很多其他部落不少家長也表達希望讓自己的孩子來平和就學。其中對本部落對大的效益是,孩子說母語的現象,反過來開始讓家長體認必須要
有意識的學母語及說母語。還有當小vuvu老vuvu以母語對話,而老vuvu笑呵呵回答,這才是最有意義吧!我想這樣有「通」的話,是可以直接通到我們
排灣族的祖靈。
這兩年來平和托育班讓39名學童的幼兒有聽說母語的能力,又讓家長開始學母語、也營造了部落說母語的氣氛。
(四)讓「有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接住並轉化部落文化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說:部落裡現在有三種人,他們分別是有記憶有經驗的耆老;第二種是有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第三種則是沒記憶沒經驗的年輕人。我是屬於有
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從部落工作的經驗中,感受深刻。沒有經驗的中生代是可以和有記憶有經驗的耆老相處、接近,就可以慢慢的長出經驗。而我們接受的累積起
來的經驗,就可再轉化成沒記憶沒經驗的年輕人聽得懂的方式。
上週在屏東市辦理部落托育溝通平台活動,會中平和托育班的璉真老師、玉恩老師說:因為成為托育班老師,才開始認真學習母語、因為托育班才認識排灣文化。雖
然全母語教學的目標讓這兩個年輕老師倍感壓力,有好久一段時間他們就像失語者一樣,無法開口,深怕說錯話。但是現在也欣喜看見他們開始有了記憶、有了經
驗。兩位年輕的老師也開始擔負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五)為「沒記憶、沒經驗」的部落孩子,刻下愛的記憶
現在部落裡更多的是沒記憶、沒經驗的孩子。這一輩的孩子說的是北京話、聽的是主流社會的價值、學的是網路的知識、看的是逐漸變調的部落生活。到了16歲高
中畢業,這些孩子就會離開部落到都市生活。未來他們可能回來、可能不再回來。在這巨大如洪流的非友善的環境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趁著這些孩子還在部落
裡,透過托育照顧、課後照顧,在這些孩子心裡種下愛的種籽。
讓愛的種籽,發芽、茁壯、長大
在今年村長選舉之後,有機會和弟弟聊到部落應該做哪些工作時,他提議發展協會應該要有計畫、有系統的跟部落所有已就業的年輕人以及有能力的家戶收集微薄的
金錢,作為部落的急難救助基金。這樣的建議未來可否落實暫且不說,對於弟弟的發表和建議,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引以為榮。我和弟弟就是過去被灑過「愛的種
籽」的部落孩子。因為受過部落的照顧、因為喜歡這個部落,我們總是希望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部落的愛,總是希望作些什麼,讓部落可以多一些美好。
如今我們在部落所思考的、所執行的工作,就是再把這些「愛」的種籽撒在部落孩子們的心裡,把「愛」的具體行動刻在孩子身上。相信未來這些孩子也會是具備愛的能力的人。(全文完)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種下愛的種籽 刻下愛的記憶》
※本文亦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