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19








近期活動

「婦女的力量,綠色的力量」影像展(3/4~3/31)
樂生影展-《樂生劫運 V2.0》樂生走山危機.環島串聯集氣(花蓮場)
「重見/建社會」系列展覽之一張乾琦攝影個展〈脫北者〉
失去的天空—重現真實圖博記實攝影展
新竹影博館原住民影展(2/1-2/29)
2012年生態攝影比賽(2/20~3/31)
《動物保護行政監督》第1期專業志工 熱情招募(3/1~6/30)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協會徵求美工志工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專欄作家:雲斑蛛筆記

作者:楊家旺

我刻意挑了四張腹背顏色差異的泉字雲斑蛛照片,可看見祂們腹背顏色並不一致,是什麼因素造成祂們顏色的不同呢?腹背的顏色雖然不穩定,但是《杰》說:「腹背前方有一對白色圓錐形突起,為重要特徵。」這一特徵非常穩定,見如上四圖應該可以清楚發現皆具此一特徵。

雲斑蛛屬(Gyrtophora)的網式很特別,《杰》說:「多數金蛛科(Araneidae)的成員織平面網,但雲斑蛛屬除了織有一片網目細密的水平網,網片四周還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支持絲與絆絲,一方面支撐平面網,另一方面使飛入的獵物容易絆落平面網上。由於片網看來好像被撐起的帳篷,所以也被稱作帳篷網蜘蛛(Tent-web spider)。」泉字雲斑蛛的網式,可參考如上三圖,祂的網,總是讓人感覺凌亂複雜。上圖左,是泉字雲斑蛛與卵囊的照片,算是常見,所以四本圖鑑皆有收錄這樣的畫面。另外,四本圖鑑也都收錄了雄蛛的照片,雄蛛外觀請參見上圖右上。而上圖右下則可看見雲斑蛛屬特有的方格狀網,像一張棋盤。

精采內文


 

【環保一年不會死!】紙袋還是塑膠袋?

作者:Colin Beavan;譯者:謝維玲

「紙袋還是塑膠袋?」

「零污染」計畫正式起跑的幾天前,我在西13街「整體瑜伽中心」(Integral Yoga Center)經營的一間小而擁擠的有機雜貨鋪裡,排隊等著結帳。我來到收銀機前,把食物擱到櫃台上,一個頂著雷鬼頭的小姐正等我回答。

從小時候第一次被母親叫去跑腿開始,「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我把問題拋還給她:「哪個比較好?」

「唔,我覺得紙袋容易破。」雷鬼頭小姐說。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哪個對環境比較好?」

她聳了聳肩,「大家都說沒什麼差,但我比較喜歡塑膠袋,因為它有提把。」

那並不是我在尋找的答案。

精采內文

 

高砂鋸鍬形蟲與血櫻花

作者:陳信甫(里山社區工作室、新北市社區規劃師、林口社大講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櫻花季,居住在新北市有名的賞櫻城鎮之一多年,即使我百般抗拒不從未曾參與任何一次的賞櫻盛會,但網路上的櫻花照片依舊鋪天蓋地而來。所謂賞櫻聖地是如何誕生的呢?無非是沿著山路砍除原生樹木除野花,替植了容易招來遊客的植物。砍樹越多越能種植越多的櫻花,賞櫻聖地的名氣也越大。我的朋友,高砂鋸鍬形蟲,很擔心那天觀光熱蔓延到牠所居住的山路,屆時屬於牠的生態家園就難以保留了。為了我的朋友,著實無法欣賞「血櫻花」。

雄糾糾的高砂鋸鍬形蟲並非如一般想像的生長在深遠的山林,其實就在北海岸鄰近市區幾分鐘車程尋常山路旁幾株烏桕樹之地。會發現牠是個意外,一個偶然的上午碰到誘捕竹雞之人,短暫閒聊之中告訴我此地鍬形蟲的訊息,成蟲喜歡吸食烏桕的樹液,故常可在此發現蹤跡。照社會常理來說,熟識蟲魚鳥獸原本即是不入流的技藝,很多生物學家即分享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升學小故事--掙扎於父母期待選填「高等」學科(醫學、電子或工程)的志願或順應自己生物興趣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積極進取的人不識自然不僅堂而皇之且言之有理。

精采內文

 

黑色幽默看污染 漫畫《毒物星球》作者訪談

作者:Christophe Magdelaine;翻譯:謝文漢

我喜歡以漫畫展現深度,而不只是單純娛樂而已,漫畫真的可以引人深思。

http://www.notre- planete.info/actualites/actu_997_Toxic_Planet.php在創作《毒物星球》之前,我已畫過幾篇漫畫給雜誌社,主題涉及伊拉克戰爭、囚虜生活、火箭與機器人取代人類。我運用多層次幽默創作這些故事,好讓閱讀可以有不同深度。這特別讓我能夠表達自己對議題的觀點,還有深度探討問題。《毒物星球》就是循著同樣的脈絡而來。

我在東部大城市長大,污染就是我生活一部分,幾乎已經沒在留意,好像日常本來就應該這樣。但同時跟許多人一樣,我患有過敏、偏頭痛等等疾病…只是從來不曾把這些跟環境破壞連在一起。十年前我搬到南法,想找個較健康環境,結果大失所望。那裡也一樣,到處是污染,還不算觀光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這時我才知道我們已經被包圍了,無處可逃離。

2003年熱浪來襲之後,有人還正經八百地說不必驚慌,污染沒有大礙,一切沒事,生態學家只是一群偏執狂。我羞愧體認到我們還沒從車諾比謊言中學到教訓,還繼續裝無知,真是又羞愧又憤怒。就在那時《毒物星球》的想法才慢慢萌芽。所以畫了幾篇漫畫,但並沒計畫延伸擴大。之後碰到皮耶帕科,他熱情鼓舞才說服我繼續。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雲斑蛛筆記

作者:楊家旺

陳世煌《台灣常見蜘蛛圖鑑》(以下簡稱《煌》)、李文貴《蜘蛛》(以下簡稱《貴》)、陳仁杰《台灣蜘蛛觀察入門》(以下簡稱《杰》)、新海榮一《日本的蜘蛛》(以下簡稱《榮》)。四本蜘蛛圖鑑攤開,排成一字,開始我的雲斑蛛筆記。

泉字雲斑蛛(Cyrtophora moluccensis),請翻到《煌》182頁、《貴》72頁、《杰》166頁、《榮》228頁。《煌》說:「由於腹部背面的斑紋極似『泉』字,故名。」如上四圖,老實說,我看不太出泉字在哪裏,那些白色斑點的組成也許有一些泉字的感覺(抽象派),但實在很難說像。

我刻意挑了四張腹背顏色差異的泉字雲斑蛛照片,可看見祂們腹背顏色並不一致,是什麼因素造成祂們顏色的不同呢?腹背的顏色雖然不穩定,但是《杰》說:「腹背前方有一對白色圓錐形突起,為重要特徵。」這一特徵非常穩定,見如上四圖應該可以清楚發現皆具此一特徵。

雲斑蛛屬(Gyrtophora)的網式很特別,《杰》說:「多數金蛛科(Araneidae)的成員織平面網,但雲斑蛛屬除了織有一片網目細密的水平網,網片四周還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支持絲與絆絲,一方面支撐平面網,另一方面使飛入的獵物容易絆落平面網上。由於片網看來好像被撐起的帳篷,所以也被稱作帳篷網蜘蛛(Tent-web spider)。」泉字雲斑蛛的網式,可參考如上三圖,祂的網,總是讓人感覺凌亂複雜。上圖左,是泉字雲斑蛛與卵囊的照片,算是常見,所以四本圖鑑皆有收錄這樣的畫面。另外,四本圖鑑也都收錄了雄蛛的照片,雄蛛外觀請參見上圖右上。而上圖右下則可看見雲斑蛛屬特有的方格狀網,像一張棋盤。

方格雲斑蛛(Cyrtophora exanthematica),請翻到《煌》180頁、《貴》176頁、《杰》169頁、《榮》229頁。

方格雲斑蛛的體色雖然略有變化,但基本上以褐色系為主,這和祂偏愛在網裏擺飾一些枯葉肯定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這些枯葉能讓祂看起來也像是其中一片枯葉,進而達到隱身的效果;或者,祂有時就趴在某一片枯葉中,讓自己的體色和枯葉的顏色合一,徹底讓自己消失於無形。方格雲斑蛛的腹末,《煌》說:「中央內凹,形成缺刻」。

雲斑蛛的網不只立體,而且非常大,如上我所呈現的,都只是局部。上圖右下的照片,一樣可看見棋盤狀的網式。上圖左下是方格雲斑蛛的雄蛛,體色黑,和雌蛛比起來,小很多。《杰》收錄了一張方格雲斑蛛護卵的照片,祂的卵囊製作得很像一片枯葉,方格雲斑蛛就伏在卵囊上,如同祂伏在枯葉上頭一般,隱蔽效果十足。可見方格雲斑蛛的雌蛛很用心,製作卵囊一點兒也不馬虎,力求像一片枯葉。

單色雲斑蛛(Cyrtophora unicolor),請翻到《煌》184頁、《貴》178頁、《榮》229頁。台灣三種雲斑蛛裏頭,單色雲斑蛛最少見。就外觀上來說,祂比較像方格雲斑蛛,而不像泉字雲斑蛛,但方格雲斑蛛的腹末有分叉,單色雲斑蛛則否。單色雲斑蛛待在網上,比方格雲斑蛛更偏好枯葉,幾乎可以說祂總是拉一片落葉將自己隱身其中。由於腹末沒有分叉,祂的腹部看起來便有些三角形了,於是又和三角鬼蛛(Parawixia dehaani)長得相像,當然,腹末並沒有三角鬼蛛那麼銳尖。上圖右下,我還是收錄一張棋盤狀的網式,這幾乎是雲斑蛛屬網式的獨門特色。

《煌》收錄單色雲斑蛛護卵的照片,卵囊像一片枯葉,單色雲斑蛛伏在卵囊上。從護卵和卵囊外觀來看,方格雲斑蛛和單色雲斑蛛實在都是盡責的母親,力求卵囊製作得像一片枯葉。至於泉字雲斑蛛,則和兩者差別頗大,卵囊採凌亂的一顆毛球狀。甚至就外觀來說,泉字雲斑蛛也和方格雲斑蛛與單色雲斑蛛也不相同,泉字雲斑蛛不採隱蔽效果較佳的褐色系,也不拉枯葉來隱藏自己(或許明白沒用,何必多此一舉)。但褐色系體色的方格雲斑蛛和單色雲斑蛛,就懂得利用枯葉來偽裝自己,甚至還懂得將卵囊製成枯葉狀,試圖亂真。

如上這張照片,是我在婆羅洲(Borneo)熱帶雨林拍到的,論外觀,祂比較像台灣三種雲斑蛛裏頭的泉字雲斑蛛,甚至腹部前端的兩圓錐狀突起,幾乎與泉字雲斑蛛一模一樣。當然,腹背的紋部所構成的圖案並不相同。根據《煌》所列泉字雲斑蛛的分布地區來看,婆羅洲是有可能看泉字雲斑蛛的。但我不確定上圖這隻是否可能為泉字雲斑蛛,畢竟,紋路差異不小。

Top

 

【環保一年不會死!】紙袋還是塑膠袋?

作者:Colin Beavan;譯者:謝維玲

「紙袋還是塑膠袋?」

「零污染」計畫正式起跑的幾天前,我在西13街「整體瑜伽中心」(Integral Yoga Center)經營的一間小而擁擠的有機雜貨鋪裡,排隊等著結帳。我來到收銀機前,把食物擱到櫃台上,一個頂著雷鬼頭的小姐正等我回答。

從小時候第一次被母親叫去跑腿開始,「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我把問題拋還給她:「哪個比較好?」

「唔,我覺得紙袋容易破。」雷鬼頭小姐說。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哪個對環境比較好?」

她聳了聳肩,「大家都說沒什麼差,但我比較喜歡塑膠袋,因為它有提把。」

那並不是我在尋找的答案。

該週稍早時,我打電話給某個知名環保組織的發言人,告訴她我正試著了解如何在紐約巿過零污染的生活,而所有資訊都令我感到困惑,「是啊,」她說:「我們很擅長嚇唬人,但還沒擅長到告訴人們該怎麼做。」她答應會用電子郵件給我一些指引,卻一直都沒有下文。

我上過一些主題為「簡單生活」的網站,心想他們那套減少消費的哲學或許會對環境有幫助,我發現如何把肥皂碎屑留起來壓成全新肥皂塊的方法,也找到了用鮪魚罐頭當作餅乾壓模的小撇步,但每個人都知道,捕撈鮪魚會害死海豚,況且,誰需要餅乾壓模?

回到雜貨鋪裡。尚未明白答案是自備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我姑且接納了收銀員的建議,然後帶著隱約的沮喪感離開。無論「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那些素食者似乎都茫然不知,看來這世界真的完了。

缺乏可靠的環保訊息

沒有人能不對環境造成任何衝擊,連呼吸都會製造二氧化碳。你可以關掉自家的燈,但只要生活在一個街燈通明的文化裡,就代表你對環境還是有衝擊。

我決定用「零污染」當成計畫名稱的這個事實,正好突顯背後所隱含的一個重點:我很天真而且理想化。我不是環保人士或行動主義分子,我沒有信賴度可言,我只知道世界的現況把我嚇壞了,還有我深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當時,我對環保生活、綠色選擇、碳補償、漂綠、個人價值對抗政治行動,或所有其他跟保護地球相關的事情,全都一無所知。真要命,我還是不曉得「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但那才是重點所在。

我的想法不是變成環保專家然後學以致用,我的想法是從零開始——對於如何因應環保危機毫無頭緒——然後在跌跌撞撞中前進,看看我能發現什麼,看看我會有什麼改變。

我在那間有機雜貨鋪裡學到的是,我將無法找到任何明確的指引,我必須靠自己摸索出一套極端的環保生活模式。

可靠資訊的不足以及企業公關的過度操作,只會使人無所適從。例如我會聽到某項研究報告說,清洗瓷杯所耗用的能源,就跟使用「千年不化」的塑膠杯一樣對環境不利,然後我會聽到另一項研究報告說,用熱水和清潔劑清洗抹布,比砍伐樹木做成紙巾還要傷害地球。如果我聽從這些廣為散播的睿智言論,那恐怕沒有一樣東西是好的。

善於操弄媒體的公關顧問們似乎想要說服我,努力改變世界是沒有用的,所以還不如宣告放棄。再丟個塑膠杯吧,忘了那些會留下廢電池毒害環境的電動車吧,繼續下去吧,狂吃牛飲吧,那些偽智慧似乎如此說著。要在陸地上過所謂的輕生活,是沒有正確方法的。(3/4)

相關連結:

【環保一年不會死!】零碳人的溫柔革命

【環保一年不會死!】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

環保一年不會死!

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

No Impact Man: The Adventures of a Guilty Liberal Who Attempts to Save the Plant and the Discoveries He Makes About Himself and Our Wa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作者:Colin Beavan

譯者:謝維玲

出版: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月5日

定價:33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高砂鋸鍬形蟲與血櫻花

作者:陳信甫(里山社區工作室、新北市社區規劃師、林口社大講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櫻花季,居住在新北市有名的賞櫻城鎮之一多年,即使我百般抗拒不從未曾參與任何一次的賞櫻盛會,但網路上的櫻花照片依舊鋪天蓋地而來。所謂賞櫻聖地是如何誕生的呢?無非是沿著山路砍除原生樹木除野花,替植了容易招來遊客的植物。砍樹越多越能種植越多的櫻花,賞櫻聖地的名氣也越大。我的朋友,高砂鋸鍬形蟲,很擔心那天觀光熱蔓延到牠所居住的山路,屆時屬於牠的生態家園就難以保留了。為了我的朋友,著實無法欣賞「血櫻花」。

雄糾糾的高砂鋸鍬形蟲並非如一般想像的生長在深遠的山林,其實就在北海岸鄰近市區幾分鐘車程尋常山路旁幾株烏桕樹之地。會發現牠是個意外,一個偶然的上午碰到誘捕竹雞之人,短暫閒聊之中告訴我此地鍬形蟲的訊息,成蟲喜歡吸食烏桕的樹液,故常可在此發現蹤跡。照社會常理來說,熟識蟲魚鳥獸原本即是不入流的技藝,很多生物學家即分享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升學小故事--掙扎於父母期待選填「高等」學科(醫學、電子或工程)的志願或順應自己生物興趣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積極進取的人不識自然不僅堂而皇之且言之有理。

 

社會文化裏的美學觀視尋常雜木為無物,鄉土文史研究挖掘出日治時期的殖民賞櫻史巧與地方觀光發展及社區「特色」營造合流,於是尋常山路旁的雜木與野花成了祭品,務必加以砍除而替植那些人們自認美麗的樹種,沒有人在乎新舊植物的更替對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這條山路不知何時會受到觀光的關注而變調,地方與社區持續沉醉在慢活的品味追求中。

在野外替除原生植物改植三種醬瓜植物(櫻花、杜鵑花和非洲鳳仙花),一而再的於台灣各地複製,早已無關特色與否了,只是反映出只要能夠吸引大眾目光與促進經濟就好的功利觀,環境倫理是啥物?弔詭的,一百年前殖民台灣者為改造本地文化地景而引入櫻花的欣賞,然而新的時空中我們竟然不棄前嫌地仿傚前殖民者的審美文化繼而殖民我們周遭的山林。對台灣的人類社會來說,1895早已過去,但是對野生朋友們來說,「新的1895」仍然持續擴大中。人類能夠反抗殖民並普受推崇,但野生朋友呢?(人類)經濟發展是主流,(人類)社會正義是進步,生態平等是啥物?

Top

 

黑色幽默看污染 漫畫《毒物星球》作者訪談

作者:Christophe Magdelaine;翻譯:謝文漢

編者按:大衛‧哈特(David Ratte),1970 年生,法國人。自17歲起,即以自由工作者身份從事廣告設計。《毒物星球》系列,是他的首部大作,共三冊,第二、 三冊的中文版將於 2012年出版。

以下摘譯自notre-planete.info對《毒物星球》作者大衛‧哈特的訪談。(見http://www.notre- planete.info/actualites/actu_997_Toxic_Planet.php,訪談者 為Christophe Magdelaine。)

http://www.notre- planete.info/actualites/actu_997_Toxic_Planet.php問:你創作了《毒物星球》漫畫,帶我們進入未來世界:污染已經嚴重到居民得永遠戴著防毒面具,滑稽事件接二連三,男女主角身處世界與我們有多相似…為什麼你投入這個作品與故事?

答:我喜歡以漫畫展現深度,而不只是單純娛樂而已,漫畫真的可以引人深思。

在創作《毒物星球》之前,我已畫過幾篇漫畫給雜誌社,主題涉及伊拉克戰爭、囚虜生活、火箭與機器人取代人類。我運用多層次幽默創作這些故事,好讓閱讀可以有不同深度。這特別讓我能夠表達自己對議題的觀點,還有深度探討問題。《毒物星球》就是循著同樣的脈絡而來。

我在東部大城市長大,污染就是我生活一部分,幾乎已經沒在留意,好像日常本來就應該這樣。但同時跟許多人一樣,我患有過敏、偏頭痛等等疾病…只是從來不曾把這些跟環境破壞連在一起。十年前我搬到南法,想找個較健康環境,結果大失所望。那裡也一樣,到處是污染,還不算觀光對環境造成的衝擊。這時我才知道我們已經被包圍了,無處可逃離。

2003年熱浪來襲之後,有人還正經八百地說不必驚慌,污染沒有大礙,一切沒事,生態學家只是一群偏執狂。我羞愧體認到我們還沒從車諾比謊言中學到教訓,還繼續裝無知,真是又羞愧又憤怒。就在那時《毒物星球》的想法才慢慢萌芽。所以畫了幾篇漫畫,但並沒計畫延伸擴大。之後碰到皮耶帕科,他熱情鼓舞才說服我繼續。

問:漫畫笑點實在切中要害又真實無比,靈感是從哪來的?

答:這就要看哪類笑點了。

有些是圍著環境問題打轉。大部分從閱讀或者看電視而來,特別就時事反映。像市立游泳池那篇是看到小孩游泳後因氯引起呼吸問題的報導而來的。其他就是生活上隨機想到。麻煩的就是靈感出其不意,有時在洗澡、深夜或者跟老婆聊天。我得暫停一切趕快作筆記,免得靈感消逝。你自己想想看,我老婆發現我完全沒在聽她說話後會有何反應。

問:你想傳達怎樣訊息?

答:訊息很簡單:「夠了!」就這樣。停止瘋狂與自滅。

問:你認為《毒物星球》可以喚起讀者環境意識嗎?

答:不管如何希望如此。

不過我有自知之明,不會想用《毒物星球》興起革命,畢竟就只是部漫畫而已。但是我認為環境問題要用任何可能管道傳達訊息,所以為啥漫畫不能也來參一腳?有些人對正經警訊沒反應,也許是這類訊息讓他們有罪惡感,所以不想聽到壞消息(你得承認真有這種人)。所以換種方式,我期望《毒物星球》可以推這些人一把。…...

本文轉載自看守台灣電子報

作者:大衛‧哈特 
上色:希爾菲.薩巴特
翻譯:謝文漢

別說沒事先提醒!
由於工廠全速運轉以及汙染無度,
所有人必須戴防毒面具過活,
然而局勢依然......
歡迎來到毒物星球!

購買請洽看守台灣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