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09








近期活動

9/9來鐵花村,一起透南風!
黃河溯源記-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分享會
「氣候變遷與永續素養:知識、倫理與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9/14 汪中和談極端氣候對台灣的衝擊與因應
綠色創新國際競賽首獎六萬美金!等你來挑戰!(10/31截止)
2012實構築ing(7/20 ~ 9/23)
高雄都會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計畫 9/15 (六) 「山區型」旗山區生活文化園區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

作者:楊家旺

在婆羅洲,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

今天我發現了大量陶壺堆疊在一起,許多都已殘破,但仍有不少保持完好,它們的數量之多,足以形成一個文化遺址。 這不是人類的陶壺,而是泥壺蜂的陶壺,在台灣我們也在野外看過泥壺蜂的陶壺,但一次都只有單一個,所以看過的總累積量,也不敵婆羅洲熱帶雨林看一次的量。真是太壯觀了。

在台灣,看見做陶壺的泥壺蜂,自然而然可以確定祂是獨居的狩獵蜂,但是在婆羅洲看到這一批陶壺遺址,我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會是一隻獨建,而是一群泥壺蜂的傑作。也許祂們沒有合作關係,是各自築建陶壺,只是地點在一塊。當然也可能是某種程度的合作,但還不到真社會性昆蟲的程度。

演化不就是一步步持續的改變嗎?所以,如果這真的是一群泥壺蜂搭建的陶壺泥巢。那麼,這很可能就是獨居蜂演化到真社會性蜂的一個階段性證據也說不定。

精采內文

 

【遺留下來的動物們】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20公里內紀實

作者:太田康介;譯者:葉韋利

P.16在到處殘瓦破礫的南相馬市小高區女場遇見的幾隻狗兒。牠們對我保持戒心,一溜 煙逃跑。究竟想去哪裡呢?

過去我因為擔任攝影記者,有機會前往阿富汗、柬埔寨、前南斯拉夫等戰地拍照。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一發生,我就直覺事態嚴重。我經歷過採訪戰地及阪神大地震的現場震撼,照理說對於殘破的景象已經司空見慣,但這次當我目睹大浪湧上陸地的景象時,整個人不寒而慄。

這場震災的受害規模廣及數萬人,但除了人類之外,想必也有不少貓狗失去了生命。我自己養了四隻貓,光想像小貓被巨浪沖走的情景就讓我心痛不已。當時我完全無法想像,在這場大災難中有一群貓狗雖得以倖存卻被遺留在災區現場,必須繼續為生存而掙扎。

核電廠出意外之後,政府要求居民撤離,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還有幾個志工團體在這些地區從事貓狗的營救活動。當我聽聞這件事時,尚未意識到跟自己有關,或許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切身的感受。

不過,接下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拍攝地點在距離核電廠20公里之內的警戒區域。一群狗兒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徘徊,大概是肚子餓了在找東西吃。

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我立刻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精采內文

 

識寫野菜:夠厲害的山茼蒿

作者:方梓

山茼蒿,台北植物園網站

國北師文薈館後的兩棵樹高近三層樓,有人在樹下放著貓飼料偷偷餵養流浪貓,引來了野狗、野鴿子、一群雀鳥也來搶食,樹下有狗屎鳥糞等,長了紫背草、鵝仔菜(山萵苣)、咸豐草等好幾種野菜,夠滋養的沃土野菜株株莖高葉闊,尤其山茼蒿莖有拇指粗。安逸優渥的環境,山茼蒿抽拔了六、七十公分都沒有分枝,昂首舒展它的綠葉。摘了好幾株的葉心,雖然不夠炒成一盤,但拿來當湯麵的青菜綽綽有餘。

精采內文

 

有機創業向前行─玉米甜農場

作者:吳明瑾、葉美慧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玉米甜農場位於花蓮東華有機專區的中心地帶,約1公頃的土地由黃建全獨立管理,2009年申請有機驗證,目前為有機轉型期第三年,主要經營作物有水果玉米與小番茄,以及少量的火龍果、綠竹筍及四季豆。

玉米甜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建全出生於農家,耳濡目染下讓他自小就對農業有基本的認識。入伍服役時,首次離鄉赴外地生活,由於不適應都會裡忙碌的步調與生活環境,在服完三年半的志願役後,決定回花蓮就業。返鄉後隨即投入餐飲業服務,當主管準備將他升任店長時,頓時意識到連鎖餐飲業的工作並非他的理想,性格上不喜歡受牽制的黃建全,為能掌控自己的事業與生活,深思熟慮後毅然放棄升遷的機會,嘗試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事業。

有感於環境、氣候急遽的變化,以及糧食自給率不足等問題,黃建全開始思索承接自家農耕工作的可能性,不僅能培養謀生的能力,長遠來看還可以增加糧食生產、造福大眾,因此農業成為他創業的首選。確立志向後,便積極地參與農業相關的培訓課程,學習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一步步踏上從農之路。

精采內文

 
 

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

在婆羅洲,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今天我發現了大量陶壺堆疊在一起,許多都已殘破,但仍有不少保持完好,它們的數量之多,足以形成一個文化遺址。 這不是人類的陶壺,而是泥壺蜂的陶壺,在台灣我們也在野外看過泥壺蜂的陶壺,但一次都只有單一個,所以看過的總累積量,也不敵婆羅洲熱帶雨林看一次的量。真是太壯觀了。

在台灣,看見做陶壺的泥壺蜂,自然而然可以確定祂是獨居的狩獵蜂,但是在婆羅洲看到這一批陶壺遺址,我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會是一隻獨建,而是一群泥壺蜂的傑作。也許祂們沒有合作關係,是各自築建陶壺,只是地點在一塊。當然也可能是某種程度的合作,但還不到真社會性昆蟲的程度。

演化不就是一步步持續的改變嗎?所以,如果這真的是一群泥壺蜂搭建的陶壺泥巢。那麼,這很可能就是獨居蜂演化到真社會性蜂的一個階段性證據也說不定。

在探討人類的起源這一課題上,投注的時間、金錢與科學人力,多數鎖定在類人的猿類化石上。說不定,在分子生物學較為昌榮的今天,研究世界各地昆蟲間的各種差異,會給演化帶來不少更明確的證據也說不定。尤其是熱帶雨林的昆蟲,祂們競爭激烈,演化速度比較快,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尺度內看見演化的軌跡。

在婆羅洲,讀〈按照性別分配食物〉

我今天還看到另一種泥壺蜂,很明確的是一群,而非獨居,祂們共同出入一根竹子的同一個出入口。許多蜂的進進出出都是空手出去、空手回來,和蜜蜂的空手出去、採蜜與花粉回來差很多。不過,這群蜂,偶爾會有幾隻獵了一隻毛毛蟲回來。竹子裏頭的情形當然是看不到了,不過,某種程度的社會性幾乎是肯定的了。W,我覺得法伯要是生在婆羅洲,一定會寫出更多關於蜂類的精彩《昆蟲記》篇章,因為這裏簡直是研究蜂類的天堂。法伯要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一定會愛上熱帶雨林的。

今天,是婆羅洲之旅的第16天,我開始感覺到自己有一種離家很久的心情了,不過,這種心情很可能來自另一相反的想法,那就是再過幾天我就要回國了,我不必再想念妳和兒子了,我將回到妳們身邊。

今天,我只待在第二住處,就有拍不完的昆蟲。光是我分享給妳的這兩張照片,就是在我住的這幢建築上發現的。高腳屋下,就值得探索,每天我都看到蒼鷺伙伴在下頭探索,而且收穫豐富,後來我也學她,果然精彩異常。

在精彩的收穫裏,我刻意挑選蜂來分享給妳,是因為法伯在《昆蟲記》第三冊第16章,仍是敘述蜂類。這一章的開頭,有一段文字是法伯長期觀察昆蟲的經驗想法,但我卻感覺到了他對演化論不以為然的怒氣未消。他說:「成功是屬於會造勢的人,屬於堅定的確信者;只要造一點聲勢起來,什麼都會被接受。讓我們將這種詭計揭穿,承認如果要追根究底地探討事物,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自然對於人的好奇心是一個沒有最終答案的謎。假設之後又是假設,理論像廢物聚在一起,而真理總是會溜走。了解我們的無知也許才是明智的。」W,妳會不會和我一樣,覺得裏頭暗藏了法伯對演化論的不滿?

這一章,我覺得法伯非常了不起的洞見是,他藉由觀察、簡單實驗和分析,竟然知道了蜂類在產卵前就已經知道祂接下來要產的卵是雌還是雄的這件事。當然,法伯當時還不知道我們現在知道的未授精卵是單倍體的雄蟲,而受精卵是雙倍體的雌蟲這一膜翅目特殊染色體特性。而正是這一特性,讓產卵的雌蜂,可以控制產下的卵要不要授精(交配後精子儲存於雌蜂的儲精囊裏),藉以決定下一代的性別。

法伯發現有許多狩獵蜂,會在不同的巢裏放不同數量的獵物。他發現獵物量多的,將發展成雌蜂;獵物量少的,將發展成雄蜂。一開始,許多人懷疑,是食物決定了蜂類的性別。法伯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讓原本食物少的,多給一些食物;讓原本食物多的,拿走一些。最後,原本應該發展成雄的,還是發展成雄的;應該發展成雌的,也沒有變成雄的。而不少狩獵蜂在針捕獵物前,就已經產卵了,可見,狩獵蜂母親知道祂產下的是雌的或雄的後代,並依此而決定要給祂們多少食物。

法伯就是這麼厲害,一個簡單的實驗,不需要什麼聽起來言之成理的理論,就可以確定一些什麼,或戳破一些什麼。法伯的《昆蟲記》真的是一部深具啟發的作品,其價值不只是昆蟲學上的,也不只是文學上的。更可以是哲學上的,以及人生上的啟發。其價值肯定是跨學科、跨領域。也就是說,不管讀者是學什麼的,從事什麼行業的,展讀《昆蟲記》,都能得到屬於個人的、不凡的啟示。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遺留下來的動物們】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20公里內紀實

作者:太田康介;譯者:葉韋利

過去我因為擔任攝影記者,有機會前往阿富汗、柬埔寨、前南斯拉夫等戰地拍照。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一發生,我就直覺事態嚴重。我經歷過採訪戰地及阪神大地震的現場震撼,照理說對於殘破的景象已經司空見慣,但這次當我目睹大浪湧上陸地的景象時,整個人不寒而慄。

P.16在到處殘瓦破礫的南相馬市小高區女場遇見的幾隻狗兒。牠們對我保持戒心,一溜 煙逃跑。究竟想去哪裡呢?

這場震災的受害規模廣及數萬人,但除了人類之外,想必也有不少貓狗失去了生命。我自己養了四隻貓,光想像小貓被巨浪沖走的情景就讓我心痛不已。當時我完全無法想像,在這場大災難中有一群貓狗雖得以倖存卻被遺留在災區現場,必須繼續為生存而掙扎。

核電廠出意外之後,政府要求居民撤離,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還有幾個志工團體在這些地區從事貓狗的營救活動。當我聽聞這件事時,尚未意識到跟自己有關,或許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切身的感受。

不過,接下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拍攝地點在距離核電廠20公里之內的警戒區域。一群狗兒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徘徊,大概是肚子餓了在找東西吃。

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我立刻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我有朋友以個人名義從事貓狗救援行動,我馬上找他商量,收購大量狗食和飲用水,車上能塞多少算多少,隨即從東京出發。時間是看到狗兒照片的兩天之後,也就是3月30日。這就是我之後多次前往福島縣的機緣。

我在每一次的救援行動中只能盡一己之力,或許沒辦法有太大幫助,仍忍不住想做些什麼。絕不能因為人類造的孽而讓貓狗犧牲。即便能救活一隻貓狗也要盡力而為。這就是讓我起身行動的心情。

同時,我也深深希望透過我的鏡頭告訴大家,讓更多人了解當地的現況。

在這種情緒下,三個月來我不知道往返了多少趟。

我將拍攝的照片,加上自己見證的心情集結成這一本書。

這絕非虛構的故事。

這是我親眼所見的現實。

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

のこされた動物たち 福島第一原発20キロ圏内の記録

作者:太田康介

譯者:葉韋利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2年3月7日

定價:26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人撤走了,動物們卻只能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的任性

2011年3月14日,福島第一核電廠因為地震而面臨核芯溶解,日本當局緊急撤離核電廠20公里內的居民,但除了人類,福島縣內的各種動物都被留了下來,束手無策地面對人類造成的危機。

3月30日,攝影師太田康介憑著「一定要挺身行動」的信念,帶著貓狗飼料、水和相機衝入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尋找這些被遺忘的動物們。他的想法很簡單,這些動物一直被大部分的人類視為家人,如今突然被捨棄,應該要為她們做一些事情。

太田先生和動物救援義工們將動物們一一送出災區,暫時收養,等原本的主人返回家園時再送還他們。同時他也仔細紀錄這一群動物們——無論是貓、是狗、 是牛、是馬、是豬——的生存現況:許多狗忠實地等待家人返回;許多貓四處覓食,突然開始流浪生涯;許多豬與牛在大街上出現,盡力生存下去、等待家園重建、團聚的一天,但最後竟被撲殺。

太田康介的鏡頭說了一個我們從未注意的故事,讓我們注意到,人類造成的災難是所有的生物一起承擔的後果,特別是這些我們視為家人的動物們。這一張張逃難中的動物照片,一隻隻等待主人現身的小狗與貓咪,讓許多日本人挺身而出加入救援行列,也讓許多動物免於撲殺的命運,讓更多的動物和他們的主人,一起回家。

Top

 

識寫野菜:夠厲害的山茼蒿

作者:方梓

山茼蒿,台北植物園網站國北師文薈館後的兩棵樹高近三層樓,有人在樹下放著貓飼料偷偷餵養流浪貓,引來了野狗、野鴿子、一群雀鳥也來搶食,樹下有狗屎鳥糞等,長了紫背草、鵝仔菜(山萵苣)、咸豐草等好幾種野菜,夠滋養的沃土野菜株株莖高葉闊,尤其山茼蒿莖有拇指粗。安逸優渥的環境,山茼蒿抽拔了六、七十公分都沒有分枝,昂首舒展它的綠葉。摘了好幾株的葉心,雖然不夠炒成一盤,但拿來當湯麵的青菜綽綽有餘。

周周來總要去看看樹下的「野菜區」,上周摘了心葉的山茼蒿長出幾枝莖葉,我又摘下這些新生的莖葉,分量比上周多一倍。我想下周可以炒一大盤了。

有春雨和陽光助陣,野草花樹爭相冒芽葉抽長,樹下被我摘過的野菜,除了鵝仔菜長得慢外,其餘全都拚命冒出新枝嫩葉,有著「你摘我就長,看誰厲害!」的氣勢。但是山茼蒿最狠!在我採了第三次後,新長出的莖葉直接開花!

原本抽直瘦高的山茼蒿長好幾枝椏像半開的傘,看著山茼蒿新長不滿三公分的莖葉花苞,彷彿擺出:「你快,還是我快?我都開花了,你能拿我怎樣?」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Top

 

 

有機創業向前行─玉米甜農場

作者:吳明瑾 葉美慧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玉米甜農場位於花蓮東華有機專區的中心地帶,約1公頃的土地由黃建全獨立管理,2009年申請有機驗證,目前為有機轉型期第三年,主要經營作物有水果玉米與小番茄,以及少量的火龍果、綠竹筍及四季豆。

同儕共勉 從農不孤單

    玉米甜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建全出生於農家,耳濡目染下讓他自小就對農業有基本的認識。入伍服役時,首次離鄉赴外地生活,由於不適應都會裡忙碌的步調與生活環境,在服完三年半的志願役後,決定回花蓮就業。返鄉後隨即投入餐飲業服務,當主管準備將他升任店長時,頓時意識到連鎖餐飲業的工作並非他的理想,性格上不喜歡受牽制的黃建全,為能掌控自己的事業與生活,深思熟慮後毅然放棄升遷的機會,嘗試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事業。

  有感於環境、氣候急遽的變化,以及糧食自給率不足等問題,黃建全開始思索承接自家農耕工作的可能性,不僅能培養謀生的能力,長遠來看還可以增加糧食生產、造福大眾,因此農業成為他創業的首選。確立志向後,便積極地參與農業相關的培訓課程,學習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一步步踏上從農之路。

  2008年,黃健全參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舉辦的農業漂鳥營,有機農業的理念即是在此時深植他的心中。課程結束後,透過花蓮農改場的引薦到明淳有機農場實習,在陳文富的引領下,他深刻體會有機農業的內涵,同時確立往後要朝「安全生產、維護生態環境、照顧健康生活」三者兼具的有機農業邁進。

  農業是個受環境、氣候因素影響極大的行業,三年來實際從事耕作後,黃建全體認有機農業不能墨守成規,必須積極尋求資源與學習應變的能力,從中調整作法,力求進步與突破。他也偶而會與漂鳥營的同儕討論、切磋技術,能結識這些理念相同的夥伴,是他從農後意料之外的收穫。加上花蓮區農改場適時的提供作物栽培情報等建議,讓他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具信心與倍感支持。

友善生態 肩負使命感

  過去的觀念認為,田間的雜草不但無用處,還會與作物競爭土壤中的養分,所以一些農民會施用除草劑,避免土壤中的營養被瓜分。來到玉米甜農場,田裡雜草一片綠意盎然,黃建為卻絲毫不擔憂,對於雜草管理,他有自己的想法,參酌其他有機農場的作法後,他認為若能適當運用雜草,反而有利田間管理。例如運用草生栽培阻隔太陽直曬地表,有利地表保濕,讓植株吸收土壤裡的水分。

  以食物鏈關係來說,雜草雖然引來一些蟲,但同樣也會招引害蟲的天敵來覓食、棲息,使田間生態漸趨平衡,讓有機農場與大自然相互合作、和平共存。在作物收成後,雜草還可以於整地時一同被拌打混入土壤中,待腐熟過後變成土壤中的肥料,原被認為無用的雜草因此可以善盡其用,這些都是黃建全積極汲取新知,嘗試突破的作法。

  另外,對於通路的經營,黃建全也自有堅持。他認為,通路端惡意壓低收購價格,農民便無法獲得合理的回報,更遑論原本耕作成本就高的有機小農。因此他會主動尋求理念契合的通路,共同合作、倡導將利潤回饋給實際從事生產的農民。

  他也架設了部落格,方便支持其理念的消費者直接訂購。因其農產品品質一向優良,使得這些網路團購客,漸漸都變成玉米甜農場的忠實顧客,這讓黃建全覺得自己更具使命,不但要照顧土地健康,同時也照顧消費者的健康。

  有機農業的創業之路挑戰多,逐項克服後,這些經驗都已轉化成為黃建全應變的本事。從事有機農業除了讓他學會耕種,也教導他尊重土地與愛護環境,經歷三年的學習與磨練,從「菜鳥農夫」晉級為後進口中的「學長」,並成為新生所學習與尋求討論的對象。

  問他堅持有機的力量何來?「重要的是求得心安」,黃建全說。尤其在工作時,時常會驚喜地發現野生動物在田間散步,對於自己的工作能對環境生態有正向影響,除了高興外,著實也讓他多了些踏實感。

※註:文中所引內容,轉載自《鄉間小路》2012 vol.38 4月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湯琇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湯琇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