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30








近期活動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徵才(10/15截止)
2012大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11/1截止)
萬安24節氣生成之農田風景攝影比賽(11/15截止)
2012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生態講座「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的保育與管理」
鳥類攝影專題講座 「偽裝術-從鳥類的偽裝、保護色談如何拍鳥」
2012臺灣環境教育講座:丹麥環境教育分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東港溪-北京打造古文明工作假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性別的分配〉

作者:楊家旺

我在不停歇的雨勢裏,讀法伯的《昆蟲記》第三冊第18章〈性別的分配〉,並寫信給妳。W,法伯在這一冊的最後幾章裏,似乎努力在探討蜂類性別上的一些奇妙,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他統計了樹莓樁裏的三齒壁蜂所產下的卵,順序上有沒有性別的刻意排列?我將法伯發現的三段樹莓樁裏的雌(F)、雄(M)排列,抄給妳看,看妳有沒有辦法發現這些順序的規則性。
第一段:FFMFMFMMFFFFMFM
第二段:FFMFMFMFFFFMF
第三段:FMFFFMFFMFM
法伯說,這裏頭的順序似乎很隨機,不明確。

但之後,法伯卻發現其他種類的蜂,產卵的順序與性別息息相關。比如說齧屑壁蜂會先產連續好幾隻雌的,再連續產好幾隻雄的。比方說先產7雌,再產5雄;先產5雌,再產3雄;先產6雌,再產1雄……。至於三室短柄泥蜂,則是雌雄分組,比如若是這一批產雌的,就整批全是雌的;另一批產雄的,則整批都是雄的。

精采內文

 

肩膀上的幸福

作者:吳俊德

瓦拉米步道並不陌生,因為5年前就曾走過這條路,而那時是跟仁武國小的同事;阿智、志隆還有我那讀幼稚園未滿6歲的小琦琦。5年前的她不止走到此刻休息的地方,而是來回走完整個步道。當時的她還無法了解「距離」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跟著大人的腳步往前走,時而像個賽跑的小選手衝到最前面;時而像個探險家停下腳步看看路邊的小花,興奮的告訴所有人她的發現。雖然說新奇的事物總會逗得她露出愉快的笑容,儘管是慢慢地走,休息的次數也不少,然而14公里的路程以她小小的身軀總是個大大的挑戰。太陽被黑夜追趕著,時間還是得拖著你疲憊的腳步繼續往前走。沒有問她累不累,但從自己抽動的大腿肌和腫脹的腳底板也能猜想到她的狀況。可從頭到尾沒聽她說過一句抱怨的話,頂多用渙散的眼神,透露出她此刻的精神。

小琦琦最喜歡坐在我的肩膀上了,就算不安穩的步伐所產生不舒服的顛簸,必須繁瑣的每一步都扭動身體來調整重心,甚至於,有一回大概真的太累了,就在肩膀上睡著了,好幾次的晃動差點讓她掉下來,她還是要我背她繼續走,不用停下來休息。每一次當她要求坐在我肩膀上,我總認為她在找機會偷懶,同時自以為是的想:帶著小孩真是麻煩,老是要求這、要求那的,小孩子應該接受磨練,不可以太輕鬆,當然,這也包含因為負擔她的體重而感到不舒服的藉口。總之,對她的要求總是不斷的拖延及敷衍。可是就在這5年後同樣的小路上回憶起這過往,最令我懷念及深刻的記憶竟然就是她坐在我肩膀上跟我說說笑笑的時光!曾看過一本兒童繪本,書中就用甜蜜的負擔來形容她的孩子,這是多麼甜蜜的負擔啊!

精采內文

 

【 瓶裝水的真相】問題潛伏在瓶蓋之下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為什麼我們要買瓶裝水?它在哪裡來?我們瓶子裡裝的是什麼?瓶裝水跟自來水一樣安全嗎?還是更安全?那麼塑膠呢?我們把瓶子丟掉以後,這些瓶子去了哪裡?使用瓶裝水對地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有那些?飲料行業告訴我們,瓶裝水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商品,就像其他食品產品一樣安全──自來水除外──一項安全又有法律保障的選擇。環保團體告訴我們瓶裝水是企業的陰謀,意圖將水這項寶貴的公共資源私有化,瓶裝水甚至不比我們的自來水安全。真相,到底是什麼?

瓶裝水的故事是一個大數目的故事:出售數十億加侖或公升;10億支瓶生產、使用、並扔掉;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幾十或幾百萬噸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獲利10億美元。但,這本書也是一個關於全球近10億人沒有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的故事,每年,數百萬人因為與水有關但可預防的疾病而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小孩子。

精采內文

 

能源教育2.0 –回歸生活本質的能源教育

作者: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專案總監、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常務理事)

圖/永安國小低碳綠校園和那馬夏由建築師主導的校園設計有明顯不同,更以教育功能考量出發,新校園將地勢落差視為資源,成為發展槌球運動的場地。

民權國小是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學校,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資助下,這座相對低碳的綠建築設計不僅是一個當地的教學中心,未來也將扮演著社區防災與庇護的場所,準備與當地社區一起面對未來更多挑戰。到過民權國小的人,一定會讚嘆與好奇學校與工程單位如何克服艱難的交通條件,完成這座美得讓人不想離開的校園?吳庭育校長幽默卻感人的故事雖然此刻聽來輕鬆有趣,相信重建歷程背後卻藏著莫大的壓力與困難。沒有過人的毅力與全校師生家長的團結,很難一步一腳印地整合在地資源、尋求外來支援,重建校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邱姿蓉專案經理則透過分享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分享建築師團隊與基金會如何克服脆弱危險的災後道路運送物資建材、考量到教育的需要、又要兼顧友善環境的訴求,而讓教室和圖書館都成為既省能又有在地特色的綠建築。

台南後壁區的永安國小雖然並非災後重建學校,但在新校舍的重建上融合了節能的建築設計,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座大教具。在經費有限的限制下,卻反而能營造出低調樸實之美無論採光、通風、用水等,都呈現符合當地文化與環境的親切感。孩子們在課堂中不需空調,有的是稻田、湖光與大環境互動所產生出來的舒適微氣候環境。看到這兩個風格不同的學校,參與者都讚嘆,在這裡學習的孩子們真幸福!而如此節能、善用在地能源與資源的學校,相信能夠引領孩子們從生活中認識能源,也更能面對因為氣候變化引起的各種生活挑戰。

精采內文

 
 

讀〈性別的分配〉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昨天下了一整夜的雨,雨勢非常大。一位伙伴運氣不佳,他所睡的位置上頭,屋頂漏水,只好移到公共區域去睡,可是這個地方無法掛蚊帳,可能要和蚊子搏鬥,才能安穩就睡了。

一天的狂雨過後,溪水全都成了黃色泥流,民生用水因而受到限制。原本預計的涉溪觀察,也因此泡湯。幸而還有林中小徑可以觀察,只是夾道溼滑,行走必須隔外小心。況且濕度特高,螞蝗不少。我先前在第二住處已被一隻螞蝗盯上,是身體全黑的類型。這一回,我在小徑上,看到了另一種,虎紋螞蝗(Tiger leech),外觀漂亮多了。不過我沒打算讓祂爬上我的身體吸血,只頑皮地逗祂一會兒,並拍下幾張照片,就閃過祂,繼續前進了。

到了傍晚,又下起大雨,哪兒也不能去了。習慣每日洗澡的我們,加上雨林裏必然的全身汗臭,讓我們不免擔心起洗澡該怎麼辦?同行的伙伴瑞崑,運用他的智慧,竟以一把雨傘設計出集水器,把屋頂流下的乾淨雨水承接到桶子裏。所有的人當天就在克難的幸福裏,得以洗淨全身,擁有舒爽。

我在不停歇的雨勢裏,讀法伯的《昆蟲記》第三冊第18章〈性別的分配〉,並寫信給妳。W,法伯在這一冊的最後幾章裏,似乎努力在探討蜂類性別上的一些奇妙,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他統計了樹莓樁裏的三齒壁蜂所產下的卵,順序上有沒有性別的刻意排列?我將法伯發現的三段樹莓樁裏的雌(F)、雄(M)排列,抄給妳看,看妳有沒有辦法發現這些順序的規則性。
第一段:FFMFMFMMFFFFMFM
第二段:FFMFMFMFFFFMF
第三段:FMFFFMFFMFM
法伯說,這裏頭的順序似乎很隨機,不明確。

但之後,法伯卻發現其他種類的蜂,產卵的順序與性別息息相關。比如說齧屑壁蜂會先產連續好幾隻雌的,再連續產好幾隻雄的。比方說先產7雌,再產5雄;先產5雌,再產3雄;先產6雌,再產1雄……。至於三室短柄泥蜂,則是雌雄分組,比如若是這一批產雌的,就整批全是雌的;另一批產雄的,則整批都是雄的。

換言之,除了三齒壁蜂之外,法伯發現,幾乎所有的蜂,在產卵時,都會有雌雄的規則性可循。他同時發現,雌蟲的居室,通常都比較大,食物比較多,體型也比較大。但三齒壁蜂比較奇怪的是雌雄的體型大小差不多,幼蟲的居室和食物也就沒什麼差別。這種發現若對應到雌母蜂產卵時性別排列的無序上,似乎有一些關連存在了。

法伯實在是一位細心且耐心的觀察家,他花了數年時間,統計無數蜂類產卵的雌雄性排列順序,並試圖尋找一種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規律意義。我略翻了下兩章,發現這個主題他還沒說完,看來,明天和後天,我還可以繼續被法伯的探索所撼動與感動。

當然,今晚也是待在Ulu Ai這個原始又迷人的婆羅洲熱帶雨林的最後一夜。明晚,我將回到古晉睡一晚。而後晚,我就回到妳和兒子的身邊了。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肩膀上的幸福

作者:吳俊德

為了反對水力電廠對溪流生態的破壞,來到花蓮已經半年多了。永斌大哥找了文漢、苦楝和我跟著他的一群朋友,利用二月最後的3天連續假期,來一趟瓦拉米之遊。

瓦拉米步道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算是一條大眾化、親近自然又可達到健身的優良路線,在國家公園的維護下,山區的植被及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動物相當豐富及完整。從登山口到瓦拉米山屋約有14公里,海拔由535公尺到山屋的1060公尺,僅僅上升了525公尺高。所以一路上起伏並不大,體能不會有太大的負擔。當然,那也要看你用怎樣的心態去走這趟路,最好是以輕鬆、不趕路而且能在五星級的瓦拉米山屋過夜的方式來走這段路,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欣賞公園內的自然之美。

時值春天時分,樟科的樟樹、大葉楠、香楠和榆科的台灣櫸剛剛渡完了冬,綠芽從枝頭上冒出,使勁地舒開葉面。夜的表面油亮亮的像是上了一層薄蠟,藉著這層薄蠟,新生的葉苗才不受到塵埃的侵害,終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葉,去吸收陽光帶來的生命能量。這是不言語的母親之樹的溫柔,將深深的關懷灑滿在新葉上,沒有寵與棄,每一片都是她的寶貝。這樣深沉的愛,一點也不輸給自稱靈長類的愛。

青翠的綠葉披滿了整座山巒,在看得到與看不見的角落,到處充滿了生命。誰說泥土、大地、高山是無機的?生命的母親她所運作的方式豈是這庸俗世人淺薄的眼光所能參透的?若說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他也需謙卑的尊稱石頭一聲母親啊!怎可忘本的說他母親是沒生命的呢?

一群人,沿著往山屋延伸的步道走著。在已經清閒的步伐裡,永斌大哥、文漢、苦楝和我,更是這群徒行者中的最後幾位。不過,落後倒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反而從容的心讓我們更能享受這片千萬年來山林間所孕育出來的自然及生命。原始山林間夾雜了數十年前恣意妄為的人造林木,這群那自然演替汰弱不適的痕跡。殘敗的柳杉被原生種的江某、大葉楠、香楠、九芎、山黃麻等擠得東倒西歪。也不知何時得罪了森林裡的巡守者,即使橫陳的樹幹也不能安息,樹皮還得一次又一次的被水鹿啃剝蹂躪,裸露出一層層黃白相間的木質纖維。直到時間覆蓋上一層濃濃的苔癬才能靜靜地沉睡在森林的深處,化為滋養其他萬物的腐土,纔罷干休。

自然本如此,沒有時間停下腳步為已逝者悼念哀戚,只有努力成長、繁衍才能在此時、在此空間掙得一處立身的場所。

雖然說跟著這位花東縱谷首席生態解說員--永斌大哥行走,你永遠不知道苦悶長得什麼模樣,笑聲縱橫在山林裡,驚喜突發在轉角間。然而,背負著不算太輕的裝備,漫長的山路也會刺激著已經慣於享樂的身軀。汗水悶濕了內衣,喘息的呼吸聲在停下腳步後仍會清楚的傳到耳朵的神經裡。大家坐下來休息、聊天,腳趾因為長時間跟雨鞋的磨擦已隱隱地感到痛楚。有些累了,可是還有1/3的路程要去走。想起5年前也是走到同樣的地方休息,這勾起我更深的回憶,也是同樣的小路上.....。

瓦拉米步道並不陌生,因為5年前就曾走過這條路,而那時是跟仁武國小的同事;阿智、志隆還有我那讀幼稚園未滿6歲的小琦琦。5年前的她不止走到此刻休息的地方,而是來回走完整個步道。當時的她還無法了解「距離」是個什麼東西,只知道跟著大人的腳步往前走,時而像個賽跑的小選手衝到最前面;時而像個探險家停下腳步看看路邊的小花,興奮的告訴所有人她的發現。雖然說新奇的事物總會逗得她露出愉快的笑容,儘管是慢慢地走,休息的次數也不少,然而14公里的路程以她小小的身軀總是個大大的挑戰。太陽被黑夜追趕著,時間還是得拖著你疲憊的腳步繼續往前走。沒有問她累不累,但從自己抽動的大腿肌和腫脹的腳底板也能猜想到她的狀況。可從頭到尾沒聽她說過一句抱怨的話,頂多用渙散的眼神,透露出她此刻的精神。

小琦琦最喜歡坐在我的肩膀上了,就算不安穩的步伐所產生不舒服的顛簸,必須繁瑣的每一步都扭動身體來調整重心,甚至於,有一回大概真的太累了,就在肩膀上睡著了,好幾次的晃動差點讓她掉下來,她還是要我背她繼續走,不用停下來休息。每一次當她要求坐在我肩膀上,我總認為她在找機會偷懶,同時自以為是的想:帶著小孩真是麻煩,老是要求這、要求那的,小孩子應該接受磨練,不可以太輕鬆,當然,這也包含因為負擔她的體重而感到不舒服的藉口。總之,對她的要求總是不斷的拖延及敷衍。可是就在這5年後同樣的小路上回憶起這過往,最令我懷念及深刻的記憶竟然就是她坐在我肩膀上跟我說說笑笑的時光!曾看過一本兒童繪本,書中就用甜蜜的負擔來形容她的孩子,這是多麼甜蜜的負擔啊!

上個月也是跟著大夥走在瑞穗林道上,那時剛好帶著太太和小琦琦一起來。她一直找機會要我背她,我還不曾醒悟,還是認為她又想偷懶,又找各種理由推拖,甚至於當她硬跳上我的背,使得背包因為負荷過重而斷了背帶的同時,還狠狠地訓了她一頓。當然,事後也沒再背她了,而她則默默走完剩下的路途。這時想起,忽然湧起一股悔恨,恨自己為什麼要對他發脾氣,只因為斷了背帶?恨自己為什麼不接受她的要求,她要我背,是要給我她的愛啊,我卻把這滿滿的愛給丟棄了!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了,能給你這些愛的機會將隨著時光流逝漸漸地消失。還有幾次的機會能夠去承載這肩上甜蜜的負擔?除了這肩膀上的愛,我還失去多少她給了我卻不曾言語的愛呢?

霎那間,我忽然清醒了,曾聽人說:孩子是上帝派來給你的天使,以前還不曾體會,現在想想,孩子真的是上帝的慈悲,滿足你心靈的需求,充實你生命的價值,這就是幸福!幸福絕對不是現在你給孩子多少,然後等她長大後再還你多少。而是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她就已經一點一滴的給了你。它無法用世上任何一種貨幣或身分地位去買賣或換得的,在這幸福之下,家財萬貫或一貧如洗是沒有差別的。幸福感只有靠陪伴及用生命一點一點的去收集。你收集了多少?人年輕時總參透不了,等到日子所剩無幾才惶恐的想留下些什麼,卻只抓住無限的悔恨。我留下了多少?

想到這,腦袋一片空白,接下來的過程只想著5年前的幸福是否曾留下些資料,阿智?志隆?我只知道我沒有,希望他們沒將當時走那趟瓦拉米所記錄的檔案刪除,好讓我複習小琦琦給我的愛,也是我這輩子可以大聲向世人炫耀的幸福。

孩子的笑容不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原因嗎?怎會有人剝奪了別人辛勤工作的果實後,還不滿足,還要用孩子的未來跟笑容去換取他那虛無又短暫的物慾呢?琦琦,很對不起,爸爸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離開高雄溫暖的家來到了花蓮。不能繼續陪在妳身邊,這是我無法再去收集幸福感的懲罰。可是,也因為這樣,讓我看清楚了妳給爸爸的愛是多麼的豐富!我會更珍惜和妳相處的每段時光。同時,也因為妳,更增加了爸爸的勇氣,去對抗那些打算剝奪孩子未來的貪婪嘴臉。不再懷疑,不再惶恐,這回人生有妳的愛我已滿足,而我也很確定,將來妳也會如我一樣,妳的感情細膩,不忍心傷害別人,妳也會選擇跟我走相同的路,因為妳是我的孩子。

本文獻給小琦琦以及為了環境保護犧牲奉獻的人,套句電影熔爐裡面的一句台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共勉之。

Top

 

【瓶裝水的真相】問題潛伏在瓶蓋之下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為什麼我們要買瓶裝水?它在哪裡來?我們瓶子裡裝的是什麼?瓶裝水跟自來水一樣安全嗎?還是更安全?那麼塑膠呢?我們把瓶子丟掉以後,這些瓶子去了哪裡?使用瓶裝水對地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有那些?飲料行業告訴我們,瓶裝水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商品,就像其他食品產品一樣安全──自來水除外──一項安全又有法律保障的選擇。環保團體告訴我們瓶裝水是企業的陰謀,意圖將水這項寶貴的公共資源私有化,瓶裝水甚至不比我們的自來水安全。真相,到底是什麼?

瓶裝水的故事是一個大數目的故事:出售數十億加侖或公升;10億支瓶生產、使用、並扔掉;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幾十或幾百萬噸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獲利10億美元。但,這本書也是一個關於全球近10億人沒有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的故事,每年,數百萬人因為與水有關但可預防的疾病而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小孩子。

人們通常說,他們買瓶裝水有4個主要的原因:擔心他們的自來水、方便、口感和追求個人風格。新聞到處都是水源污染的故事,所以我們開始擔心自來水被我們看不到或是聞不到的東西所污染。我們尋求方便攜帶的包裝水,無論何時何地,在我們需要水時就買得到。我們正被密集的廣告所誤導,認為這個或那個品牌的商業水會使我們更健康、更瘦、或更受歡迎。

因此,我們轉向瓶裝水,寧願付出幾千倍的價格來買這單獨包裝的一次性塑膠容器,而不喝到處都有的自來水,並深信這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而不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上的問題。不論做法正確與否,有一個問題我將在書中反覆討論許多回,那就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一項事實──當我們打開水龍頭時,世界上還有最窮的國家、最窮的人沒有安全的自來水,也沒有錢購買瓶裝水或飲料,他們因此生病,而通常結果是死亡。這種二分法導致一個奇怪的現實:美國郊區購物者從量販店吃力地扛著塑膠瓶裝水回家,家裡卻有著無限量的自來水可飲用;而非州女童和婦女的辛勤勞動、花費無數個小時,將繁重的髒水由污染的水源,放到攜帶容器裡搬回家,而家裡一滴水都沒有。

問題潛伏在瓶蓋之下

乍看之下,美國的瓶裝水品質比起當地自來水水質,似乎問題要少得多。這有2種可能的解釋:要不瓶裝水品質確實是安全的,或者我們對於瓶裝水的真正問題一無所知。第二項解釋不論在許多國家都是千真萬確的,這意味著我們不知道第一項解釋是真是假。

瓶裝水的品質檢測和監控系統是有缺陷的,我們根本沒有實際的瓶裝水品質整體評價。不要誤解,瓶裝水測試規則的不足之處,並不意味著瓶裝水品質差。如果我們可以讓瓶裝水也經過經常又準確的檢查,檢查結果說不定可以說明瓶裝水跟自來水一樣好,甚至更好。鑑於消費者掏錢買瓶裝水,我們當然有權期望瓶裝水可以更好。但是,我們只是不想查看。壞消息是,當我們實際查看時,我們發現的證據表明,瓶裝水有著潛在且嚴重的品質問題,問題就潛伏在瓶蓋之下。許多地區往往沒有任何的瓶裝水檢測法令規定,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瓶裝水的品質可能會很糟糕。

任何水質相關的法律規範再怎麼好,沒有實際定期巡查、獨立測試、強力執法,法律效果不可能會好。只依靠這3項足以保證瓶裝水的品質。事實上,大多數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所作的檢查是不涉及實際取樣及測試的。相反地,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所作的工作是督察是否符合其它規定,例如:瓶裝水公司是否根據時間表測試水質,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所作的監督,實在沒有辦法提升我們對於瓶裝水實際品質的信心。

瓶裝水的真相:揭發品牌販售背後的騙局 

Bottled & Sold:The story behind our obsession with bottled water.

ISBN:9789862482858 

作者:彼德‧葛萊克(Peter H. Gleick);譯者:戴雅秀 

出版:日月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定價:3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能源教育2.0 –回歸生活本質的能源教育

作者: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專案總監、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常務理事)

圖/永安國小低碳綠校園和那馬夏由建築師主導的校園設計有明顯不同,更以教育功能考量出發,新校園將地勢落差視為資源,成為發展槌球運動的場地。

能源教育2.0,為什麼?

2006年起,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共同合作,從引進一套完整的能源教育教材KEEP起步,到成立專家輔導團隊,以客製化的精神輔導能源學校推動從教學、學校設備、生活與校內政策四大面向來提昇學校的能源使用效益。過去六年期間,在全球減碳共識與時代需求的推波助瀾下,全國各相關單位也都積極投入能源教育的行列,讓能源教育一度成為環境教育中的主流。因此,時隔六年來到2012年此時此刻,當我們再談能源教育時,除了節能減碳、從設備提昇能源效益並學習如何計算能源消耗等學習外,還能夠提供給教育體系、社會什麼樣的內涵?這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回顧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緣起與歷史,能源的使用終究是回歸到生活的本質。我們希冀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是更高的物質享受,或是平安健康的幸福感?答案當然是人人自有定見。只是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頻仍災害與愈來愈昂貴的能資源,我們能做且必須做的不再只是節能、減碳。如何防災、減災以及為自己、為家人、社區創造更有恢復力,且能因應能資源價格波動而引起的糧食、物價上揚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經與能源素養脫不了關係。因此,我們提出能源教育2.0,跳脫教案,回歸生活。它不代表課堂與學校能源教育不重要了,而是六年前能源教材的延伸與轉型,一種能源教育在生活中體現的回歸。

能源教育2.0,從那瑪夏、台南開始

概念形成了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大地旅人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規劃了四場「能源教育2.0暨社區轉型工作坊」。前兩場分別選在如詩如畫,卻也飽受災害凌虐的高雄那瑪夏區的民權國小以及素來以卓越能源教育知名的台南市後壁區的永安國小起跑。

兩場工作坊我們均從「調適與轉型」這個主題出發。社區轉型跟能源議題有什麼關係?介紹為什麼需要協助社區轉型、強化社區韌性與恢復力?在「產油頂峰期(peak oil)」來臨時,已經患有石油上癮症的現代人,可以如何因應缺少石油的窘況?會中我們也分享了一些具體的方法,例如某些社區透過發行社區貨幣,建立社區互助互惠的機制,讓社區中成員的能力與彼此的需求可以互相滿足,相互提供服務,以減少耗用能源的交通往來需求;透過都市農耕、雨水蒐集等等策略,讓生活在都市的人,也能學習利用在地的資源,而不必總是依賴由外輸入的資源。而因應地方的特色,在那瑪夏我們邀請了學校家長來分享布農族與鄒族人如何於善用當地的植物資源。而在台南後壁,我們則拜訪了國寶級建造竹屋的廖枝德老師傅,並參訪了林振隆先生在自家土地上建造中的一棟竹屋。因為善用當地資源自然是減碳的生活技能之一。無論身處鄉村或都市,都是如此。

重建是轉型的契機

民權國小是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學校,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資助下,這座相對低碳的綠建築設計不僅是一個當地的教學中心,未來也將扮演著社區防災與庇護的場所,準備與當地社區一起面對未來更多挑戰。到過民權國小的人,一定會讚嘆與好奇學校與工程單位如何克服艱難的交通條件,完成這座美得讓人不想離開的校園?吳庭育校長幽默卻感人的故事雖然此刻聽來輕鬆有趣,相信重建歷程背後卻藏著莫大的壓力與困難。沒有過人的毅力與全校師生家長的團結,很難一步一腳印地整合在地資源、尋求外來支援,重建校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邱姿蓉專案經理則透過分享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分享建築師團隊與基金會如何克服脆弱危險的災後道路運送物資建材、考量到教育的需要、又要兼顧友善環境的訴求,而讓教室和圖書館都成為既省能又有在地特色的綠建築。

台南後壁區的永安國小雖然並非災後重建學校,但在新校舍的重建上融合了節能的建築設計,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座大教具。在經費有限的限制下,卻反而能營造出低調樸實之美無論採光、通風、用水等,都呈現符合當地文化與環境的親切感。孩子們在課堂中不需空調,有的是稻田、湖光與大環境互動所產生出來的舒適微氣候環境。看到這兩個風格不同的學校,參與者都讚嘆,在這裡學習的孩子們真幸福!而如此節能、善用在地能源與資源的學校,相信能夠引領孩子們從生活中認識能源,也更能面對因為氣候變化引起的各種生活挑戰。

九月、十月新竹台東見

為了持續將能源教育2.0的觀點以及台達電贊助綠建築校園的重建經驗分享給台灣其他地區的教師與社區朋友們。九月與十月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大地旅人團隊將分別在新竹、台東舉辦兩場次的課程。除了分享轉型、調適與能源議題的相關性之外,在新竹,我們將應用民富國小場地透過都市農耕的實作,示範應用在地資源與能源的實際方法。參與者還有機會一窺民富國小的零碳教室有什麼奧妙。而在台東,我們將拜訪台灣永續校園的前輩鄭漢文校長所經營的桃源國小,也將瞭解當地社區如何善用在地資源與在地智慧來創造真正低碳節能的在地經濟。課程一樣精采可期,請密切注意之後在主辦單位網站上所公布的訊息。

課程訊息請見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