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1.06








近期活動

被遺忘的動物們攝影展
關渡自然公園兒童冬令營-溼地學園忍蛋班:嘟嘟鳥之謎
想得美:生態生活的想望 (Dare to Dream: An Aspiration for Eco-Living)
2013年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1/10截止)
跟著達爾文一同發現自然中的毫髮國度,【小達爾文探險營】
2013數位綠地球國小冬令營
2013 二格山自然中心 小獵人野外求生體驗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廣受讀者喜愛的[楊家旺]專欄,由於作者調整寫作計畫,本週開始,將改為不定期供稿,而不再每週刊出,歡迎舊雨新知一起繼續期待:)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畫插畫,因為想分享美好

作者:湯爲筌

2012年夏天,我參加了環境資訊協會的《至少海有你》編採營。開啟了我另一種創作的方式,以往我只是一張圖一張圖的畫,後來開始畫了故事。我在2012年畫了幾個故事腳本,像是《身邊》、《風聲》、《燕子》、《我所愛的那一片海》,和私下自己很愛的《水的反光》,雖然這些目前只是腳本的程度,還沒給予精緻化的圖像,但在腳本階段時,就已經是足以有一番自成味道的風格。

我開始以分享故事為創作的核心。例如《身邊》說的是我們周邊環境正在漸漸遭受污染的事實。《風聲》說的是彰化芳苑一段美好時光。《燕子》說的是一段動物救援的行動。《水的反光》說的是一場下雨的美好和聯想。

水池邊 這張圖是在關渡自然公園裡畫的,圖中有白鷺鷥、高腳鴴(ㄏㄥˊ)、王蓮和青蛙。人說水是生命的源頭,只要有乾淨的水,世界似乎也就熱鬧多了。

而《我所愛的那一片海》,訴說的是自己的主張,講的是有關杉原和美麗灣之間拉扯的故事。

雖然這些都還只是腳本的程度,但或許如果故事再精緻化,圖像予以每張好好的繪製,也許就是一個獨立的繪本故事書也不一定。

精采內文

 

擰乾房子 有更節能的選擇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台灣的氣候,即使和其他地方比濕氣甚高,但其實不是每一天都如此。就像赤壁的冬天,平時都刮北風,但總有一兩天是刮東風的。一年365天裏,台北其實偶而還是會出現幾天,是和大陸型氣候一樣乾燥。

竹炭具有除濕功能,可降低室內溼度。在北科大教授「建築環境控制學」的邵文政老師,就觀察到這一點,因此常建議家裏濕答答的民眾,若發現氣象局所發佈的相對濕度,比平常值來得低的話,記得趕快去把窗戶打開,把衣服床單都晾起來。因為老天爺自然而然地,就會發揮超級除濕機的功能,很快把家裏的濕氣給帶走。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實用,唯一需要多花的力氣,不過就是時時需查詢氣象報告而已。我自己的建議則是,如果發現相對濕度低於50%的話,甚至可以把平時放在衣櫃裏,像竹炭一類的天然吸濕材,全拿出來透透氣,讓毛孔裏的水份自然擰乾,就又能永續地繼續拿來吸濕。

提到竹炭這類的天然吸濕材,其實在台灣還算普遍,據說一克竹炭的孔隙表面積加起來,等同於一個300平方米的美式足球場大,因此不少綠建築,是採用木炭來吸濕。像位於台南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裏的「崇華廳」,兩側的牆壁內,就裝了一千多包的備長炭,完全不用花上任何能源,就能幫整間三百人的階梯教室除濕。

精采內文

 

黑琵斷掌仔 不懼千里再抵台

作者:林子晴;攝影:王徵吉

每年秋冬之際,上千的黑面琵鷺從中國北部及韓國飛越兩千多公里來台灣避寒,當中受到賞鳥人士注意的「斷掌仔」今年也不例外的 回來報到,連續十年了,每年都可在台南七股與他相遇。

黑面琵鷺斷掌仔─冬羽

台灣西南沿海都有黑面琵鷺度冬的紀錄,台南七股則是重要的棲息地,每年都有一千多隻的黑面琵鷺從中國北方及兩韓交界的非戰區飛越兩千多公里來到台灣,當中有一隻黑琵失去左腳掌,飛行起降、覓食都比正常黑琵困難,也因此受到賞鳥人士注意,但牠仍努力求生,觀賞的鳥友也為牠取了「斷掌仔」的綽號,每年期待老朋友歸來。

精采內文

 

【蘋果教我的事】蘋果樹才能長出蘋果

作者:木村秋則;譯者:王蘊潔

附近的果農前2、3年還對我深表同情,但看到我果園內的蘋果樹每年的葉子都掉光,沒有任何收成,很擔心病害蟲會影響他們的果園,對我的態度也越來越冷淡。

後來,左鄰右舍看到我也視而不見。由於是農村,傳閱板是寶貴的資訊來源。剛開始,傳閱板送到我家的日期總會拖延幾天,久而久之,就過我家門而不入了,簡直就像是遭到了「村八分」(譯註:日本農村對破壞規矩和秩序者所採取的一種消極制裁行為的總稱,除了發生火災或葬禮以外,完全不打交道)的制裁。在這段期間,沒有人來邀我們參加婚喪喜慶,我們好像變成了空氣。

甚至有人在背後說:「那傢伙是滅灶,別理他」。「滅灶」就是爐灶的火已經熄滅的意思,在青森話中,代表「破產的人」。

大家都罵我「滅灶」、「無賴」和「笨蛋」,甚至有人罵我「蠢八」,我聽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回老家問了母親,結果才知道「蠢八」比「笨蛋」更糟糕,就是無可救藥的笨蛋。

這句罵人的話從江戶時代沿用至今(我有一個祖先很愛喝酒,無論去哪裡都會和別人吵架,每次吵架吵輸了,就會在飯菜上大便,的確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老爹。老爹臨終遺言是「喝再多酒都沒有關係,但不能在外面大便」,簡直就像是漫畫情節。那時候,我才知道我家有這種蠢八祖先,我是蠢八的後裔)。

精采內文

 
 

畫插畫,因為想分享美好

作者:湯爲筌

圖說:櫻滿開 這個圖是烏來吉野櫻櫻花季的時候後畫的。那時在寫生,正好遇上一個小孩悠閒地騎著山豬走過去,一片的粉紅色,多麼有喜感,又多麼協調而安靜。

直到現在,我都不覺得自己是「很會畫畫」的一個人。就好像要畫一個網球,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就一個圈再兩條曲線,畫一張臉可能就點兩點當眼睛,一個弧線當笑容,可以說是根本沒什麼技巧。(是啊是啊)

街頭巷尾 圖中的小朋友畫的是我的姪女。在有貓出沒的街頭巷尾,是不是也能算是一條街「生物多樣性」的展現呢? 我想插畫和照片最大的不同是,插畫中的風景多少可以「憑想像捏造」,有些也許是想像世界,但有時候又比真實更真實。 印象中:那時候日光正好,而且貓咪路過的模樣,彷彿音樂在流動。 而當初會畫畫,是因為自己有寫心情記事的習慣,而書寫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需要「圖解」的時候,索性就畫一個在旁邊。至於為什麼不用相機拍,其實我也偶爾會拍照的,只是我拍照的技術實在太經常「化神奇為腐朽」,在底片機的時代不是走光就是模糊,現在來到數位相機的年代,輕則手震,中等如斷頭缺腳,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相機方面有「靈異」體質,總是可以拍出現場根本沒有的東西。例如把人拍的青面紅眼,或是把被攝者拍得很胖及大暴牙。有一次最傷心的是,有一天我看到一隻路過的「狗的背影」超可愛,拍下來以後在臉書分享,居然得到了100多個讚,然後回應:你拍的貓多有趣啊!

而相對於拿相機的挫敗經驗,我的繪畫經驗好像比較美好一點。

綠簾下的風景 這張圖源自於我家樓下的屋簷。綠簾垂下來,恣意成為飛舞的風景,有時候蝴蝶還會飛來盪鞦韆呢。我想生活中有一點綠意,都會引起人的好奇心。 可能因為我從來沒有受過任何訓練,我的三視圖、立體感對很多美術專攻的人而言就「根本不正確」。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居然還有人評論說我的畫有「立體派的和諧之美」或「不正確的協調之美」(天曉得那是什麼東西)充滿了詩意、神奇的想像和玄妙的趣味(我自己怎麼都看不出來)。

另一種評論比較簡單易懂,就是我畫的圖很有童趣(那是因為,我畫的圖大約是喜歡畫畫的小學三年級程度,此後毫無長進)可是不曉得為什麼,好像比較多人覺得這樣畫很有趣,很像「童話故事書裡面會有的圖」。後來覺得也許這就是自己的畫畫特色,也就很「苟且」的保留下來了。而且運氣不錯的是,後來就以這樣的風格參賽,好像也曾經騙到一點比賽獎金這樣。

後來我漸漸地發現,自己的創作有某種偏好,例如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後來多一些花草樹木等的東西。本來只是隨興的亂畫,後來漸漸發覺,我在畫圖的時候其實是在分享生活,像是陽台邊某個意外造訪的美麗蝴蝶,某個街頭巷尾無意間的可愛飛鳥,或是在森林裡,靜靜的漫步。

我想,我所分享的是生活中的美好片刻,而大部分這些美好,往往都和自然是有密切相關的。

2012年夏天,我參加了環境資訊協會的《至少海有你》編採營。開啟了我另一種創作的方式,以往我只是一張圖一張圖的畫,後來開始畫了故事。我在2012年畫了幾個故事腳本,像是《身邊》、《風聲》、《燕子》、《我所愛的那一片海》,和私下自己很愛的《水的反光》,雖然這些目前只是腳本的程度,還沒給予精緻化的圖像,但在腳本階段時,就已經是足以有一番自成味道的風格。

我開始以分享故事為創作的核心。例如《身邊》說的是我們周邊環境正在漸漸遭受污染的事實。《風聲》說的是彰化芳苑一段美好時光。《燕子》說的是一段動物救援的行動。《水的反光》說的是一場下雨的美好和聯想。

水池邊 這張圖是在關渡自然公園裡畫的,圖中有白鷺鷥、高腳鴴(ㄏㄥˊ)、王蓮和青蛙。人說水是生命的源頭,只要有乾淨的水,世界似乎也就熱鬧多了。

而《我所愛的那一片海》,訴說的是自己的主張,講的是有關杉原和美麗灣之間拉扯的故事。

雖然這些都還只是腳本的程度,但或許如果故事再精緻化,圖像予以每張好好的繪製,也許就是一個獨立的繪本故事書也不一定。

繪本圖畫可以用來表達主張嗎?我想是可以的。在法國,繪本的讀者已經不只是孩子,很多題材已經涉及反戰、反核、反對農藥、反對對女性的歧視等等。傑出的插畫家用16頁~32頁的圖畫故事,訴說自己對世界的主張。而這些深入淺出的文字和優美的圖像,正是和孩子們表達複雜概念的最佳橋樑。

而在華文市場裡,目前似乎還沒有太多人進行這樣的嘗試或針對環境教育做一連串的創作,而我想,在2012年的夏天,我想創作的方向已經有了明確的指向。短期階段想先多累積一些腳本故事,然後選擇一兩個予以精緻化成故事書的模樣。

樹的靈魂 我必須說網路是神奇的。2012年5月,一位來自土耳自然寫作散文家透過網路找上了我。寫了一個關於紙的故事。我不懂土耳其文,但知道整個故事在宣導「珍惜用紙」的概念。而他要我畫的是:一張紙代表一棵樹的靈魂,在紙上寫字,也就是在訴說這棵樹所要講的每件事。然後要好好的珍惜紙張。

這到底是一個人的妄想還是有機會實現的可能呢?

目前我還不是非常清楚,但我知道的是,每當我畫圖,或是試著寫一些故事腳本,我覺得我有某種力量慢慢燃燒起來,有沒有一種什麼東西,讓小孩能輕鬆入門一些複雜的概念?啟發、萌芽並且保留飛馳的想像?

我想目前我累積了幾個腳本,似乎漸漸地指出某個可供前往的方向。

※ 更多自然生態相關影像/文章請上「自然之窗 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Top

 
 

擰乾房子 有更節能的選擇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搬來木柵已快一年,又來到最麻煩的冬天。

會選擇住在木柵,某部份原因,是因為木柵所屬的文山區,是台北市所有的區里裏,平均溫度最低的一區。也就是說,很可能當萬華區的集合式住宅,還在靠冷氣降溫時,文山木柵一帶的室內溫度,已經可以靠自然風來調節了。

當去年聖誔節前後,由東區搬來木柵後不久,我就已經發現,我可能還沒享受到夏日節電的紅利,得先遇上當地冬季濕冷氣候的挑戰。一連幾個月,為了維持基本的乾爽要求,我不但被迫要開除濕機、烘衣機、甚至連高耗電產品電暖爐,都被迫搬了出來。整個冬天的總用電量,也遠高於我原本在東區的租屋處。

因此,在今年冬天來臨之前,我先搜集了幾種可能的除濕方法,希望能在濕冷的寒流襲台時,未來逐一派上用場。

台灣的氣候,即使和其他地方比濕氣甚高,但其實不是每一天都如此。就像赤壁的冬天,平時都刮北風,但總有一兩天是刮東風的。一年365天裏,台北其實偶而還是會出現幾天,是和大陸型氣候一樣乾燥。

在北科大教授「建築環境控制學」的邵文政老師,就觀察到這一點,因此常建議家裏濕答答的民眾,若發現氣象局所發佈的相對濕度,比平常值來得低的話,記得趕快去把窗戶打開,把衣服床單都晾起來。因為老天爺自然而然地,就會發揮超級除濕機的功能,很快把家裏的濕氣給帶走。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實用,唯一需要多花的力氣,不過就是時時需查詢氣象報告而已。我自己的建議則是,如果發現相對濕度低於50%的話,甚至可以把平時放在衣櫃裏,像竹炭一類的天然吸濕材,全拿出來透透氣,讓毛孔裏的水份自然擰乾,就又能永續地繼續拿來吸濕。竹炭具有除濕功能,可降低室內溼度。

提到竹炭這類的天然吸濕材,其實在台灣還算普遍,據說一克竹炭的孔隙表面積加起來,等同於一個300平方米的美式足球場大,因此不少綠建築,是採用木炭來吸濕。像位於台南的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裏的「崇華廳」,兩側的牆壁內,就裝了一千多包的備長炭,完全不用花上任何能源,就能幫整間三百人的階梯教室除濕。

提了兩個不用耗能的除濕方法,再來就來提相對耗能少的方法,比如電風扇。

過去一到冬天,如果沒有偷懶的話,電風扇通常會洗乾淨後收起來,好讓家裏的空間大一點。但有了去年衣服晾一個禮拜,不但晾不乾,甚至有晾到臭的經驗,因此今年肯定會把電風扇留著,在最濕的那幾天拿來吹乾衣物。

如果怕吹風也吹不乾的話,只要在密閉空間內,將風扇搭配除濕機使用。相較於烘衣機每烘一次衣服,就會排放0.48公斤的二氧化碳,採用耗電較少的電風扇,已算是相對節能的乾衣方式。

至於還有幾種進階的除濕法,比如說牆壁的塗料採用珪藻土,濕氣高的時候,珪藻土能吸附空氣中的水份,調節室內的微氣候。

另外,家裏若採用未上漆的原木傢俱,天然的木頭同樣有吸濕的效果,但當然前題是要先確認,原木是來自於永續管理的林場,否則反成為雨林濫伐的幫兇。

最後,當相對濕度來到90%以上,體感溫度又低於10度以下,此時實在很難抵擋除濕機的誘惑。不過政府現在對於除濕機,同樣都有節能效率標示;根據能源局的網站,採用節能一級的除濕機,一整年最節電的耗電量約83度,比節能五級的除濕機可以省下137度電,以電費3元計算,一年就可以省下四百多元,也值得民眾在採購前加以考慮。

雖然手邊沒有關於全台灣為了除濕這件事,所花費的能源佔比的統計;但相信隨著國人的生活水準提高,對於舒適度的要求自然更為嚴格,室內空間相對濕度的控制,自然也會成為節能的課題之一。以上這些改進的方式,雖說不上雙贏,但至少在可容忍的範圍內,可以同時兼顧減碳與生活品質,也提供給讀者參考。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刊登於GREEN綠雜誌第20期

Top

 

黑琵斷掌仔 不懼千里再抵台

作者:林子晴;攝影:王徵吉

每年秋冬之際,上千的黑面琵鷺從中國北部及韓國飛越兩千多公里來台灣避寒,當中受到賞鳥人士注意的「斷掌仔」今年也不例外的 回來報到,連續十年了,每年都可在台南七股與他相遇。

黑面琵鷺斷掌仔─冬羽

台灣西南沿海都有黑面琵鷺度冬的紀錄,台南七股則是重要的棲息地,每年都有一千多隻的黑面琵鷺從中國北方及兩韓交界的非戰區飛越兩千多公里來到台灣,當中有一隻黑琵失去左腳掌,飛行起降、覓食都比正常黑琵困難,也因此受到賞鳥人士注意,但牠仍努力求生,觀賞的鳥友也為牠取了「斷掌仔」的綽號,每年期待老朋友歸來。

跛腳黑面琵鷺  王徵吉攝

跛腳黑面琵鷺  王徵吉攝

「黑琵先生」王徵吉表示,每年都可以看到「斷掌仔」的蹤跡,有時在賞鳥亭就可看見,有時他也會飛到保育區的核心地帶,就較不易發現牠。而今年也發現「斷掌仔」的新夥伴,一隻左腳受傷的黑琵,鳥友們認為應該是不慎撞到電線杆或是樹枝而受傷,無法進食而奄奄一息,目前已送至保育中心救治。

黑琵斷掌仔─夏羽  王徵吉攝

為何「斷掌仔」每年都會飛七股呢?再往北一點也是有許多濕地可以棲息,王徵吉表示,七股這的生態系非常完整、食物充足,而且保護區的劃設也讓黑琵有更多的生活空間,因而會呼朋引伴的一起來這度冬,也有許多黑琵變成留鳥定居在這裡,但大家提到的「斷掌仔」卻非常辛勤的每年南北奔波!每次覓食時,看牠一跛一跛的前進捕魚,起飛也較其他同伴賣力,這番求生意志令人感動。

Top

 

 

【蘋果教我的事】我的蘋果樹不結果

作者:木村秋則;譯者:王蘊潔

我爸爸的工作是種蘋果,但我從來沒吃過爸爸種的蘋果。

病害蟲日益增加,左鄰右舍也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我,紛紛指責我。青森縣針對黑星病、斑點落葉病和腐爛病等蘋果樹的病害蟲制定了相關的條例,必須使用肥料和農藥徹底預防和驅除。一旦果園遭到通告,不僅蘋果樹會遭到強制砍伐,還必須罰款30萬圓。因為青森縣的蘋果產量占全國的40%,也是青森縣的主要產業,所以規定也相當嚴格。

附近的果農前2、3年還對我深表同情,但看到我果園內的蘋果樹每年的葉子都掉光,沒有任何收成,很擔心病害蟲會影響他們的果園,對我的態度也越來越冷淡。

後來,左鄰右舍看到我也視而不見。由於是農村,傳閱板是寶貴的資訊來源。剛開始,傳閱板送到我家的日期總會拖延幾天,久而久之,就過我家門而不入了,簡直就像是遭到了「村八分」(譯註:日本農村對破壞規矩和秩序者所採取的一種消極制裁行為的總稱,除了發生火災或葬禮以外,完全不打交道)的制裁。在這段期間,沒有人來邀我們參加婚喪喜慶,我們好像變成了空氣。

甚至有人在背後說:「那傢伙是滅灶,別理他」。「滅灶」就是爐灶的火已經熄滅的意思,在青森話中,代表「破產的人」。

大家都罵我「滅灶」、「無賴」和「笨蛋」,甚至有人罵我「蠢八」,我聽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回老家問了母親,結果才知道「蠢八」比「笨蛋」更糟糕,就是無可救藥的笨蛋。

這句罵人的話從江戶時代沿用至今(我有一個祖先很愛喝酒,無論去哪裡都會和別人吵架,每次吵架吵輸了,就會在飯菜上大便,的確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老爹。老爹臨終遺言是「喝再多酒都沒有關係,但不能在外面大便」,簡直就像是漫畫情節。那時候,我才知道我家有這種蠢八祖先,我是蠢八的後裔)。

我投入無農藥栽培前,經常有朋友來找我。「木村,最近還好嗎?」「你去幫我看一下堆肥的狀況」。然而,連這些朋友也和我斷絕了往來。

只有綽號叫不倒翁的汽車業務員太田昭雄不時來看我,默默地協助我,所以,他也知道我家的生活陷入了谷底。

我繳不出三個女兒的學費,只能欠費不繳,女兒經常被老師「關心」,實在很可憐。我沒有錢為她們買任何東西,買一塊橡皮擦必須切成三塊後,三個女兒一起用。

當時,讀國小六年級的長女在一篇名為「我爸爸的工作」的作文中寫──我爸爸的工作是種蘋果,但我從來沒吃過爸爸種的蘋果。這段話令我心痛不已。我多麼想讓女兒品嘗我種的蘋果,但我的蘋果樹不結果,根本沒辦法給她們吃。

蘋果教我的事──木村阿公給未來的禮物

リンゴ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作者:木村秋則

譯者:王蘊潔

定價:250元

ISBN (13):978-986-133-336-6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木村秋則

農民。1949年,出生於青森縣中津輕郡岩木町,弘前實業高中畢業。曾經前往川崎市的工廠工作,一年半後離職。1971年回到故鄉,投入以栽培蘋果為主的農業。由於農藥危害了家人的健康,從1978年左右開始摸索無農藥、無肥料栽培,歷經將近十年完全沒有收成的苦難過程,終於成功地栽培出徹底無農藥、無肥料的蘋果。目前在栽培蘋果的同時,也在全國和海外各地進行農業指導。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