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2002-02-14 (馬年初三特刊)

 

[馬與人]台灣與馬的歷史淵源 --﹥

作者:楊千慧 (新觀念雜誌保育版主編)

馬,在多數人的心目中,早視為吉祥的象徵。/新觀念雜誌提供  台灣平原少、丘陵多,氣候潮濕,並不適宜繁殖馬,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讓牠們馳騁奔跑,或許這就是台灣人普遍不熟悉馬的原因。但遠在荷蘭時期,台灣就傳入馬匹,但據信數量不多,否則也不會敗給後來的鄭成功了。

  就考證資料來看,明鄭時期的戰馬相當可觀,鄭成功的部將曾帶領一批陜西籍的馬兵來台,現在的彰化秀水還有馬興、馬鳴山、陜西等地名沿用至今,而台南以前的寧南坊,原為馬兵營,即當時鄭成功駐紮之地。

  後來到了鄭克塽投降時,馬兒大概已經寥寥無幾,因為據清廷入台後不久來台的郁永河在其『裨海紀遊』中,就提到「台灣,地不產馬。內地馬又艱於渡海,雖設兵萬人,營馬不滿十匹,」這「不滿十匹」幾個字,就足以點出清廷方面沒有送馬過來,而另一方面,前朝也遺留無幾。可見得,有句話說:「台灣無馬之際,也正是不保之時。」是有幾分道理的。

  到了滿清時候,一向重視養馬的滿人,對孤懸海外的台灣,初期並不養馬,也不設馬兵,統治上顯得漫不經心,結果在朱一貴起事之時,弄得焦頭爛額、手忙腳亂,待事情平定之後,才撥了一批戰馬來台(約120匹)。而後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閩浙總督高其倬認為台灣多雨,春、夏、秋三時皆泥深水大,馬無所用,所以又給裁廢了。

  至於後來的日治時期,馬竟又成為當時統治上很重要的工具,日本軍隊養馬,連警察也養馬,從不少舊照片中,都還可以看到他們坐在馬上耀武揚威的樣子。當時的總督府,也就是現在總統府前兩側的斜坡,就是為了方便馬車進出所設,隨著現代化的腳步推移,現在在台灣要看到馬匹,只有到馬場才有了。(本文轉載自2002年2月第165期新觀念雜誌)

[報馬仔]哈特曼山斑馬 Equus zebra hartmannae --﹥

哈特曼山斑馬 Equus zebra hartmannae  哈特曼山斑馬屬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安哥拉西南部,那米比亞、南非的西部及南部。

  哈特曼山斑馬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是早晨及黃昏,通常棲息在山區的草原中。牠們也是群居性的動物,由1隻雄馬領導1至6隻雌馬,還有牠們的子女共同組成一個群體。雄斑馬責任重大,負責保衛群體,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警告牠的妻小。

  雌斑馬終身留在原來的群體中,成年的雄斑馬會組成「單身漢」群體,或是向具有領導地位的雄斑馬挑戰。

  哈特曼山斑馬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其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身體部分的條紋比臀部窄,尾巴與臀部交接處上方的花紋非常特別,條紋黑白分明,沒有淡灰色的條紋;腹部為白色,耳長可達20公分,喉部有垂肉。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春節賞鳥-蛻變中的錦田燕崗 --﹥

  播出時間:2月15日(五)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大年初四,祝大家新春吉祥,假期愉快。

  香港是絕佳的賞鳥地點,處處都可見鳥群飛舞的蹤跡。昨天介紹了香港的大浦滘,本集我們要介紹另一處觀鳥的好景點-錦田。錦田位於石崗和元朗之間,由一條小河分隔,由於當地擁有許多農田和平原的地形,不時可見牛背鷺穿梭其間,本集節目,我們看到了香港特有的夏候鳥「八聲杜鵑」,因為時節已入寒冬,雖是驚鴻一瞥,還是令大家驚喜萬分。現在我們就到這個素有「賞鳥天堂」的香港走一走。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