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3-14 (全文版)

 
  本日主題: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四季常開的木芙蓉
環境新聞 [生態保育]緊急封山
[生活環境]發展更乾淨的交通工具 全球指導綱領出爐
[生活環境]論壇:食物輻射污染危及公共衛生與國家安全
[環境政策]亞馬遜地區遭非法佔用土地 巴西政府重新收回作保育
[環境政策]兩黨參議員就燃料節約方案取得共識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4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4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WTO在破壞環境的新議題上達成共識 (上)
專  題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缺水怎一個休耕了得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永續發展不應只是紙上談兵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天災?還是人禍?--山林與水的故事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產業節水及用水回收相關技術提供
專  欄 [我們的島]早安•澎湖
活動訊息 [演講]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本刊特邀專欄作家賈福相教授來台演講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四季常開的木芙蓉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圖1.四季常開花的木芙蓉。  正值春天的蘭嶼,非常地清新可愛;尤其是在它的清晨,租個小機車,沿著環島公路繞一圈,你一定會「心涼脾土開」!順著環島公路請千萬慢慢地走,沿途的花朵這時候才正要開放,而可愛的木芙蓉正是混生在其中的一份子,也是蘭嶼在春天最吸引人目光的植物之一(圖1)。

  「芙蓉」,也是荷花的別稱,不過「木芙蓉」呢!可跟荷花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倒是和朱槿(又稱作扶桑)或是黃槿有比較直接的親屬關係。圖2.木芙蓉的葉子呈5淺裂的圓形,基部是心形,且是掌狀葉脈。它們所共同有的特徵,就是在雄蕊部分形成所謂的「單體小蕊」(或稱為單體雄蕊)。我們知道多數雄蕊包括兩個部分:產生花粉的囊狀物─「花藥」,及支持花藥的長條狀物─「花絲」。圖3.木芙蓉的單體小蕊。一般花朵的雄蕊,多數都是彼此分開的,或有些是2、3枚,3、4枚或更多枚的花絲,部分或全部癒合在一起;而整個花絲癒合成筒狀或是柱狀,並將雌蕊包裹在裡面的這種雄蕊,就是我們在這裡所稱的「單體小蕊」(或見簡訊146期之「白木蘇花」,89年1月出版);而單體小蕊就是錦葵科(Malvaceae Juss.)植物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圖4.木芙蓉的萼狀總苞在花謝了以後包裹住子房並隨之成長。  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是錦葵科木槿屬(Hibiscus L.)中的一種常綠性小喬木,一般都只有2∼4公尺高;葉子是互生圓形,不過通常有5個淺淺的裂片,葉子的基部則是呈心臟形,圖5.成熟後的木芙蓉果實完全打開,並散播出裡面的種子。且由基部向上、向外伸出7條葉脈,這也就是我們稱的「掌狀葉脈」(圖2),摸起來是屬於略硬的紙質,而葉背面和葉柄則都被有星狀毛和剛毛;葉柄略成方形且明顯長過於葉片。它的花是單朵由葉腋長出;不過在它的「花萼狀總苞」、花萼及花梗的表面,也都有星狀毛及剛毛,而這個特徵圖6.木芙蓉在花苞時期常呈粉紅色 。,也正是木芙蓉與它的近親們(例如:山芙蓉、朱槿、黃槿等)的一個重要的區別。花萼是盤子狀,有5枚三角形的裂片;花瓣5片廣圓形,粉白色或粉紅;雄蕊筒及花藥黃色,中央包裹的花柱及柱頭則呈淺綠色(圖3);萼狀總苞在花謝了以後繼續包裹住子房(圖4),直到果實呈成熟的黃棕色以後,才隨果實開裂而打開,散播出裡面的種子(圖5)。

圖7.花朵凋謝時,木芙蓉也常呈粉紅色。  木芙蓉多是在清晨開花;而它往往僅在花苞(圖6)及花謝時呈粉紅色(圖7),平時開花時則多為非常淺的粉紅或是近於白色(圖8)。

  在蘭嶼,當地人稱木芙蓉作圖8.平時木芙蓉的花多為粉白或近乎白色。“lupapanto”或是“ganut”,且是在捕飛魚期間,用木芙蓉的莖搓揉製成繩索來曬飛魚。除了蘭嶼,在東台灣的低海拔山區或是平地也有木芙蓉的分布;而在中國的華南地區,也有它們的蹤影喔!由於木芙蓉是一種陽性植物,且四季開花,所以在蘭嶼只要你沿著公路走,就一定會發現到它們美妙的身影,而如此地花枝招展,又好像在告訴我們說:春光如此明媚,當及時把握時光呢!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緊急封山 --﹥

稿源:部落工作隊

  3月11日,部落裡的青年林世偉,擅自打破數十年來對外沈默的部落共識,私自對新聞界公佈飛鼠部落傳統領域裡神木群的位置,此事經大幅報導後,連日來招引大量窺視神木的外來人潮。

  因為擔憂神木的曝光將成為一場生態災難,也擔心未經規範的人潮將打亂部落的生活。所以,為了讓神木群保持盎然生機,為了讓飛鼠部落生生不息。

  3月12日,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泰雅族飛鼠部落所有長老會商決議並嚴正宣佈:

一、鳥嘴山神木群與鴛鴦谷瀑布皆位處飛鼠部落傳統領域內,根據聯合國少數民族憲章、陳水扁總統與原住民簽訂的條約,飛鼠部落擁有完整的自然主權。

二、在未經飛鼠部落完整規劃前,飛鼠部落傳統領域即日起封山。

[生活環境]發展更乾淨的交通工具 全球指導綱領出爐 --﹥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2-03-08 (ENS)- 為使世界各地道路交通工具達到更乾淨、更高效能目標,由管理官員及業界代表組成的國際團隊已研擬出一套全球指導綱領。這支專家團隊共訂定出43條綱領,可資各國政府、燃料商及車輛製造業者參考運用。

[生活環境]論壇:食物輻射污染危及公共衛生與國家安全 --﹥

作者:Samuel Epstein 博士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2002-03-08 (ENS)- 由愛荷華州參議員湯姆•哈金所提的最終版農業法案,允許經輻射照射處理過的牛肉僅需標示「經高溫殺菌」,而不是食品藥物管理局在附屬細則中規定的「經輻射照射處理」標示,這根本是否定了消費者知的根本權利。儘管消費者尚不明瞭其中的危險,他們對這類食品持謹慎的態度並不是沒有道理。

[環境政策]亞馬遜地區遭非法佔用土地 巴西政府重新收回作保育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8 (ENS)- 亞馬遜地區數千筆未經法定程序核定或來源不明的土地,巴西政府已宣布撤銷其所有權人資格,收回的土地將劃設公園或精華保留區作為保育之用。受保護的地區超過5,000萬英畝(2,020萬公頃),將近巴西亞馬遜地區全部面積的10%。

[環境政策]兩黨參議員就燃料節約方案取得共識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08 (ENS)- 有關在美國銷售的汽車與輕型貨車燃料效能促進計畫,由麻州民主黨參議員約翰•凱瑞以及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坎恩主導的兩黨協商已於週三取得共識。此項參議院能源法案修正案,預料在下週提交全體參議院審查時將遭遇到強硬的反對。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4 --﹥

  • [生活環境]可分解塑膠袋,擬不設限。儘管環保署剛查獲市售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袋有假,未達50%分解度;但是,在部分業者及遊說團體要求下,環保署正在審慎考量,限用購物用塑膠袋同時,開放業者免費提供生物可分解袋,不受限用政策的限制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南投森林火災,27公頃林地付之一炬 (南投 民視新聞網)

  • [生態保育]海陸聯合運送,糙齒海豚小福成功野放。上個月4日在福隆海岸擱淺的罕見糙齒海豚小福,由於復原情況良好,13日上午保育人士成功地在龜山島外海,順利將它野放 (宜蘭 民視新聞網)

  • [生態保育]兩岸三地漁民在東沙島海域毒魚、炸魚,造成當地珊瑚大浩劫,引起國內保育界人士重視,並決定透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國際珊瑚礁行動網路ICRAN,呼籲國際保育界正視此一問題,尋求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約束其漁民進入東沙島海域捕魚 (台北 中時電子報)

  • [生態保育]「山老鼠」囓食尖石後山林木。全面禁伐禁砍後,新竹縣山地尖石鄉後山區,因人煙罕至,天高皇帝遠下,不肖之徒透過當地部落無知的原住民盜伐案件,近年來也層出不窮,但林務局巡山員就曾跋山涉水,採取緊盯的行動,逮捕二名企圖以「化整為零」方式盜伐林木之徒 (新竹 中時電子報)

  • [能源議題]增加發電容量?掩蓋停工損失?核四預算追加443億。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3日下午邀請經濟部、國營會和台電董事長林文淵就核四是否延後投產,進行專案報告。國民黨立委李嘉進12日公布台電內部最新修正的核四計劃,為增加35%的發電容量,核四預算將追加至2,140億元 (台北 中時電子報)

  • [土地與水文]台北縣龜山塔寮坑溪氾濫成災,造成下游新莊、樹林淹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郭清江12日親自到上游了解盜採砂石的慘況。郭副主委看到垂直陡峭的大峽谷,以為是河川上游,經解釋才知道是人工挖掘的大水潭,他希望比照九二一模式,發動民眾投入山坡地保育工作 (台北 中時電子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14 --﹥

  • [生活環境]天津海河水源保護工程13日開工。海河全長105公里,是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五大河系入海的匯流處,兼有行洪、排澇、蓄水、供水、交通、旅游、美化等綜合功能。但是,近年來海河水質污染日益加重,每當水位下降時,海河里污物和垃圾裸露,雜草和藻類叢生,水面渾濁,嚴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 (天津 新華社)

  • [生活環境]湖北房縣對森林資源保護實行一票否決權。為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房縣近日對全縣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實行一票否決權,縣鄉鎮村、林業局、林業站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著力建設生態大縣 (湖北 人民網)

  • [生活環境]中國綠化委員會公布的《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中透露,中國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8.15%,綠地率23.67% (北京 新華社)

  • [生活環境]廣州一年接到各類環境污染投訴5,020件,廢氣噪聲仍是投訴焦點 (北京 金羊網/羊城晚報)

  • [生態保育]36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議將丹頂鶴定為中國國鳥。世界現存丹頂鶴約1500隻,主要分佈在東亞地區,中國、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是其主要棲息地。其中,中國丹頂鶴的種群最大、數量最多,現有千餘隻 (台北 東森新聞網)

  • [生態保育]數量剩不到100頭,政協委員呼籲拯救瀕臨滅絕的白鰭豚 (北京 荊楚在線/ 湖北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3-08 --﹥

  • [生活環境]颶風挾帶的洪水將使飼養場排泄物四溢流竄

  • [生活環境]大麻業者取得勝訴 食品管制禁令暫緩實施

  • [環境政策]國家公園禁駛水上摩托車 眾議院擬延後實施

  • [環境政策]愛德荷州土地管理局主管辭職

  • [環境政策]輸送管線安全法案再度排入參議院議程

  • [環境政策]西北太平洋漁業管制作業 增添100萬美元經費

  • [環境政策]聯邦擬授權州政府管制野鵝族群數量

  • [生物科技]中國大陸與美國達成生技食品貿易協定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世界貿易組織宣言罔顧環境與森林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在破壞環境的新議題上達成共識 (上) --﹥

  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下簡稱世貿組織)這次在杜拜舉行的部長會議,雖然並沒有進行新一回合的綜合性談判,可以讓全體公民社會成員暫時先鬆一口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確定即將展開談判的新議題,非常有可能是環境破壞的毒瘤。在延長的會議中,142國與會的貿易部長連袂發表一篇部長宣言,雖然文中對於工業國家所熱衷的新一回合談判,並沒有著墨太多;不過,因而擬定的工作計畫中所涵蓋的新貿易與投資措施,卻會造成森林、環保標準和永續發展的傷害。

  儘管這次會議有些許的斬獲,特別是針對漁業補助方面;但是,世貿組織談判代表的做法,卻再次證明:這個組織是冥頑不靈的,同時也無力確保「貿易不損及環境保護的考量」。在這次的杜拜會議後,環境終究還是輸家。

杜拜會議結果,對於環境來說是否有利:

1.不利:引進對抗環保的訴訟案例

  目前世貿組織正計畫在未來數年內,進行一項多邊投資協定的談判,這項作法很可能會讓世貿組織的投資法規向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第11章看齊。這一章言明,外國企業若覺得他們的獲利度受損,便可對當地政府提出訴訟。這種「投資人對國家」的訴訟,讓外國企業擁有極大的權力,這是當地人民與投資者只能望其項背。

2.不利:砍樹更多、保育更少

  目前世貿組織正要開始新的談判,研議要廣泛的廢除關稅與非關稅措施(通常是指法律與管制辦法)。這項做法會導致重要森林地區再度面對擴大開發的威脅,並讓當地政府無法以政策工具來保護森林。1999年的西雅圖部長會議當中,「全球自由伐木協定」就已引起相當大的爭論,該協定會直接威脅到印尼、馬來西亞與智利的原生林。再者,在類似擴大市場通路的貿易談判中,各國政府原本可運用的環保策略,例如:採用生態標章和認證,以及禁止原木出口等等,都可能遭到非難。

3.不利:鼓勵興建掩埋場與焚化爐

  目前,世貿組織打算藉著消除關稅與非關稅的措施,讓有毒廢棄物掩埋場、焚化爐與供水事業(因為他們算是「環保產業」)的相關工業大舉發展。對於把這構想編進環境項目一事,真是再諷刺不過。這些產業的自由化,將會使當地政府無法對特定區域內該類設施的數量總額進行限量管制。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缺水不缺水誰之過 --﹥

編輯室

  春天正是萬物滋長與欣欣向榮之際,今年春雨不足,不僅苦了老農,竹科的缺水,更緊緊牽引著政府的神經,姑不見宗才怡部長急急於向廠商做出承諾的態勢。一遇上經濟問題,彷彿其他攸關環境、生態與農民生計等全得靠邊站。

  然而缺水的背後成因與缺水的因應策略,其實也都緊緊扣合著台灣的環境問題。「缺水怎一個休耕了得」,黃文淵談到了政府的休耕政策,將使土地更形乾旱,地下水位劇降,溫室效應劇增…﹔同時建議即使要休耕,也應朝向轉種乾旱農作或是綠肥的政策,以免農民為了土地不至荒廢,紛紛在農地上灑除草劑,更加速著生態的惡化。

  看守台灣的謝和霖與鄭廷斌則分別從「永續發展不應只是紙上談兵」及「天災?還是人禍?--山林與水的故事」,一則提醒政府切莫在此思維邏輯下讓濱南工業區、東部高速公路、中橫高速公路、南橫高速公路等工程有敗部復活的機會,以免使得水資源已不足的台灣雪上加霜...。再則提出台灣的缺水問題,根本還是源自台灣中低海拔的森林植被,已被砍伐破壞殆盡﹔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台灣只要下大雨就淹水,沒下雨就缺水的一個主因。

  所以,缺水不缺水,究竟是誰之過?大家且細看分明囉。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缺水怎一個休耕了得 --﹥

作者:黃文淵 (新竹農權會總幹事;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

  長期以來以地方包圍中央,終於讓民進黨如願執政。搞農運鬥爭國民黨終於使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贏得農業縣市選票奪得江山。然而執政後的民進黨,不但絲毫沒有給農民帶來新的生機。反藉著WTO與今春的乾旱,企圖一舉消滅台灣農業。

  台灣農民為台灣工商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回頭過來、掌握政治的工商業者為了擴展利益,反而壓制農民。譬如農村經濟若蓬勃發展,工商業者就不易取得低價勞力與土地資源。有限的水資源,依法應為農業使用優先,如今缺水政府卻無視國法優先犧牲農民。再者、工商業界欲以進口貨爭食農產市場…等等不勝枚舉。以上問題、致使農民與農業主管部門,都成了台灣的弱勢團體。這也是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清析可見。過去執政者為本土財團打壓農民,當今政府、更為跨國財團、一舉消滅台灣農業。

  但我們要問?台灣究竟需不需要保存農業?假如不需要,那麼政府應該對農民,做一個萬全的補救措施,並清楚的告訴農民,好讓農民有個另謀出路的心裡準備。假如保留是有必要的,那麼請問休耕政策,是有利農業的發展或是不利的呢?為了因應缺水而強迫農民休耕,姑且不論政府違法,將水資源優先發配工商業者使用之事實﹔這根本就是藉機消滅農業的一慣伎倆罷了。

  固然缺水是一個事實,國人應共體時艱,讓水資源發揮最有效的作用。但我們檢討過為何會缺水的問題嗎?休耕將使土地更形乾旱,地下水位劇降,溫室效應劇增…等。以目前政府執行休耕政策,還要求農地必需除草,農民為了土地不至荒廢,紛紛在農地上灑除草劑,加速生態惡化。假如休耕是個不得已的臨時因應對策,何不藉此做為土地再生利用的一個機會。好好規劃一個轉種乾旱農作或是綠肥的政策,重新發展一種新的有機的農產,有助土地永續、自然生態平衡。對國人健康有益,更有實力對抗跨國財團的基因、化學農產品。

  總之、缺水不能拿來當做消滅台灣農業的契機。我們更應藉此好好檢討,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以筆者長年對頭前溪水文的記錄顯示,頭前溪沿岸二十年來因超採砂石,致河床降低十八米深,水位也下降十八米。而且、現在的地下水含石灰質量較從前劇增。過去、雪山山脈下雨需隔天才流到海口,現在、只需兩三小時就河水暴漲。過去、暴雨之後一週至一月、河水尚未消退,現在則隔天即已恢復常態。此景均歸因,整治野溪與濫墾、原始林消失等所賜。猶記1963年葛樂禮颱風後,頭前溪居民、乘筏渡溪達兩月之久,納利颱風次日、天仍未亮溪水已退。假如,這些記憶,無法喚住我們的良知,老天又能如何滿足我們?

  看著龜裂的寶山水庫,乾枯的頭前溪,老農隆隆怨嘆聲在耳際揮之不去。再看看正大興土木中,慘不忍睹的寶二水庫,真無言以對。水源都枯了、建水庫有用嗎?我的腦海裡、頓時浮現著,當年與民進黨人一起上街吶喊,「農亡國亡」的口號響澈總統府的天空。只是、不知今日的民進黨人,是否依然記得?農業若垮了民進黨在中南部的選票,還能佔有優勢嗎?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永續發展不應只是紙上談兵 --﹥

作者:謝和霖 (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近來新竹地區水資源不足引發了朝野的恐慌,政府決定以休耕方式來解決工業部門的缺水問題,足見政府為了「拼經濟」,而決定照顧產業的優先順序。足見政府在此「緊要關頭」,所選擇的是犧牲弱勢農業,來照顧強勢高科技產業,偏頗的決策已昭然若是;而在「拼經濟」的思維下,濱南工業區、東部高速公路、中橫高速公路、南橫高速公路等都可望敗部復活,好像不端出幾樣大菜,經濟就無法好轉似的。可惜這幾個重大建設,全都不顧自然資源的保護,更會使得水資源已不足的台灣雪上加霜。令人不得不質疑政府的永續發展政策何在?

  永續發展,應先考慮自己國家的資源特性,從而利用這有限的資源與特性做永續性的發展,為我們後代的子孫保有立命之地;而不是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依歸,短視近利而不顧後代子孫的存活。這幾條預定翻身的高速公路都穿過我們脆弱的山林,可以想見屆時不知又要摧毀多少森林,破壞多少坡地,使得原已不良的水土保持更形惡化;甚且公路開發所造成的自然景觀破壞,與其沿線的崩坍落石,不但將使我們原有的資源流失,也將使更多民眾必須面對土石流的威脅。而往後持續不斷的修路及維護費用,又是誰在承擔?

  而濱南工業區若設立,要如何面對其高耗水耗電的需求?是否要再蓋幾個水庫來榨乾幾剩無幾的水資源?而依賴我們寶貴之資源賺錢的產業,政府在照顧之際是否有負起應有的責任,強力要求其不排放有毒廢棄物?廠商為了賺錢有污染的權利,但有誰在保障我們生存所需的乾淨之土地、空氣、和水,以維護我們的環境權與生存權?

  於民國89年5月由行政院各部會及許多學者專家所共同完成的「21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第一篇第二章「水資源」中,我們看到政府好像也體認到水資源的開發日益困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可是為何說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期待政府在作決策時,各部會能放下本位主義,妥善考量民眾及各方的意見,實際去解決我們已存在的問題,而不要為了少數人的私利而製造更多的問題。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天災?還是人禍?--山林與水的故事 --﹥

作者:鄭廷斌

  缺水情況再度出現,政府為顧全高科技產業而緊急休耕稻作並施行所謂的「南水北運」,搶水大戰再度上演,各團體為了水而陳情抗議,這種每隔一段期間就要上演一次的情況卻是深刻的曝露出台灣環境嚴重失調,政府長期重經濟輕環保所造成的結果。

  森林就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吸收涵養大量的水份。當降雨時樹葉、樹冠及附生於其中的生物能截留一些水份並降低雨水直接對地面的衝擊。地表的動植物、枯枝敗葉及富含碳的腐植質均能吸收及保存大量的水份,而眾多巨大的樹根就如同一根根的吸水管吸取大量的水。當未降雨時,之前所吸收的水即緩慢源源不斷的流至溪流。所以有森林的地方,溪流是很少乾涸的。

  森林能吸收和貯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調節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和碳循環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破壞森林不但會產生和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至大氣層中,同時也破壞貯存二氧化碳的機制,加速全球溫室效應的惡化。來自聯合國IPCC的報告顯示,現在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約70億噸,16億噸來自森林的砍伐特別是雨林的砍伐。但森林生態系每年吸收約13億噸的二氧化碳(海洋約20億噸)。所以森林特別是雨林的砍伐或保護,對調節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影響實為巨大。根據一份來自亞馬遜雨林的報告顯示,伐木和焚燒使大片的森林地變成草地,原有的雨林地變的又熱又乾,因為草地不能蒸發如青翠植物或農作物一樣多的水。在砍伐後無森林地區溫度已提高了約攝氏一度,降雨已減少了約30%。類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撒哈拉沙漠周邊地區。

  森林中的植物的根可抓緊和匯聚土壤,此外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除可保存碳和水份外更可避免水土流失。砍伐森林將會迅速造成土壤有機物的氧化及土壤流失。若是在山坡地因重力作用更會因此容易造成山崩及土石流。台灣常見的土石流即是因砍伐森林及過度的山坡地開發所造成的惡果。根據食品和農業組織在1992年的報告,每年因侵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約250億噸,可覆蓋整個台灣約4.5公尺高。這些所有流失的土壤有機物等於每年釋放出約10億噸的二氧化碳。

  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在地球的水文系統循環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每天大量的水(例如約50-70%的降雨在亞馬遜雨林地區)被蒸散到空中並逐漸形成雲。這些雲除了反射部份太陽光回到外太空外並對熱帶雨林形成降溫作用。此外熱帶雨林也扮演一個類似『熱唧筒』的作用,空中的氣流及洋流能將太陽能從赤道分散到中高緯度地區。這個機制除對中高緯度地區形成增溫的效果外並冷卻熱帶地區,對於全球氣溫的調節非常重要。所以破壞雨林將同時影響熱帶和寒溫帶的氣候,氣溫及降雨。在一些雨林被砍伐的巴西地區,年降雨量已很顯著的降低。

  今天台灣的中低海拔森林植被已被砍伐破壞殆盡,山坡及水源集水區也因濫墾濫伐而喪失掉涵養水源功能,豪大雨時並造成大量的泥沙土壤流入水庫及下游地區,水庫除因淤積而減少壽命外,並造成蓄水量大減,中下游地區也因河床淤積而排水量大減,下雨時水庫迅速滿載而需洩洪、溪床迅速滿溢而造成水災,但是沒下雨時卻又迅速乾涸,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台灣只要下大雨就淹水,沒下雨就缺水的一個主因。

  此外河川有機及重金屬污染嚴重,能夠利用的水大量減少。傳統上農業灌溉用水除了灌溉功能外還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但是當農業用地轉變為工商及住宅用地後,補充地下水的功能除了喪失外更常因超抽地下水及工業廢水污染,而造成地層下陷或地下水污染。

  台灣長期以來因水價便宜,扭曲產業結構,耗水產業蓬勃發展,更輕忽水的循環利用。而民眾也不懂得節約水,甚至浪費水,估計台灣目前每三人約用水一噸,若民眾及各個單位能節約用水並大力推行廢水回收用來澆花草、洗設備及街道等,每天回收一萬噸,即可提供三萬人一天用水所需。

  台灣本屬缺水地區,水源幾乎全靠颱風、梅雨及東北季風,現今因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而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將來台灣氣候變異及不穩定情況將越來越頻繁。南水北運、休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若再不做好環境保護、還林於山及節約用水,情況將只會更形嚴重惡化而已。

[缺水不缺水誰之過]產業節水及用水回收相關技術提供 --﹥

  近來全省地區降雨量明顯不足,導致主要河川逕流量銳減,桃園、新竹等部分地區已發生用水短缺問題,加上各地春耕時期需大量用水,讓水庫現存水源更顯吃緊,為因應缺水危機,綠色技術發展中心提供產業製程用水節約、用水回收及鍋爐冷卻系統之節水技術等相關技術文件,希望對產業有所助益,節水技術相關文件網址如下: http://www.etdc.org.tw/a0611z.htm

[我們的島]早安•澎湖 --﹥

作者:郭志榮

  生態旅遊年的來臨,宣告一個旅遊新世紀的開展。旅遊不僅成為一種生活上的放輕鬆,更在深入、體驗般的瞭解後,旅遊者或者提供旅遊者,學得尊重自然、關懷大地,能夠妥善地對待美麗又脆弱的生態環境,讓旅遊在輕鬆的面貌之後,有著嚴肅的意義。

  早期的旅遊方式,建立在旅遊者及提供旅遊者的私慾與輕忽之上,為了接近名勝美景,旅遊提供者幾乎是以破壞的方式開發,將大片自然景觀削整建,築在水泥灰燼之中,留下地標性的景觀。或者旅遊者枉顧自然生態,粗暴的介入,形成生態浩劫,過後才以近乎哀悼的口吻,道出過去曾有過的美景。

  消耗性的旅遊方式,屬於破壞性、失去永續性,甚至在不當的規畫下,人山人海、喧囂吵鬧,失去旅遊放輕鬆的目的,讓旅遊成為一種夢魘。然而,生態旅遊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更是一種涵蓋著生態保育、生活態度的旅遊新觀念。

  從傳統旅遊到生態旅遊,旅遊的觀念漸漸轉變。讓我們來到離島澎湖,尋找這條演變的軸線。

  來到澎湖,正值元宵前夕,隘門村的老村長,正在準備隘門的傳統蜂炮,他希望這樣的慶典,能和隘門村後面的那片金黃沙灘一樣,帶來人潮。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後面,有座寬闊的金黃沙灘,從沙灘望去,沙灘上遍佈貝殼沙與珊瑚石,灘地緊接著生機澎渤的綠色潮間帶,碧藍海下藏著美麗的珊瑚群,海面之後是蔚藍的晴空。這座美麗沙灘,是上天賜予,也是當地居民整理出來,並從颱風手中搶救回來的。

  隘門沙灘的出現,在居民的合力維護下,讓澎湖的風景有著不同的面貌,打破以往上而下、劃地式的風景開發,讓觀光、生態與當地居民產生和諧共處的境界。隘門沙灘的珍貴,讓我們從澎湖的旅遊史看起。

  離島澎湖,大大小小六十四座島嶼,如繁星般羅列在蔚藍海洋之上,不僅有著深遠的開發歷史,自然風貌更是在海洋、季風的圍繞下,豐富而多樣。有人稱它天人菊與海鳥的天堂,有人叫它望海漁人的故鄉,但是也有人視它為旅人的美麗驛站。

  美麗在澎湖,悲傷也在澎湖。

  從事旅遊業的王先生,在澎湖從事旅遊業三十多年,在古廟裡的長凳上,道出澎湖三十年的愁與美。

  他說,旅遊澎湖,早期因交通不便,遊客並不多,大概從民國五十多年開始,澎湖才開始湧入遊客。在那個務農的年代裡,來澎湖玩的台灣人,依照著稻米收割的農閒時刻,北、中、南依續前來,旅遊內容以人文的進香拜拜為主,自然的觀光景點幾乎沒有。他笑著說,那時的澎湖,還要什麼特定旅遊地點,海邊隨便一站,都是美景。

  到了六、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台澎輪開航、飛機班次頻繁,開始出現公司行號的自強活動,以及救國團舉辦的夏令戰鬥營,澎湖旅遊極盛一時,一到夏天,島上充滿人潮,每個人都要看澎湖的自然風光,鯨魚洞、風櫃口等旅遊地點,一一被開發出來。

  轉到八、九○年代,澎湖的旅遊熱潮,幾乎成為年輕學子的天下,踏浪、水上活動、潛水、離島探險等年輕人的玩樂方式一一出籠,讓澎湖蔚藍的海洋,金黃的沙灘,提供年輕人一個歡樂的烏托邦。

  這樣的旅遊形態,讓王先生看出危機。他說,澎湖的美一直在消失,許多美麗的自然景物,在一波波旅遊人潮後,消失不見,從現今旅遊者的眼中,已看不見往昔驚豔的光芒,許多人一生只來澎湖一次,看看就好。

  澎湖不再是旅遊的珍珠,反而成為生態的淚珠。

  澎湖的生態環保團體,看到這樣的危機。他們瞭解維護澎湖的生態之美,才是讓澎湖吸引遊客的真正動力。

  生態環保聯盟的陳大哥,來到山水堤坊邊,指著堤防說,以前原本是美麗寬闊的金黃沙灘,居民與海爭地,搶佔沙灘築滿房子,為了保護房子,再築起堤防,美景隔絕在村落之外,破壞當地的景觀。

  共生藻協會的謝大哥,長期從事海洋研究,指責堤防的突堤消應,讓潮浪迅速捲走沙灘,加上早期的大量海底抽沙,澎湖的沙灘快速消失,連帶地進入海洋的沙,覆蓋珊瑚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海面上的慘不忍睹,海面下的更是淒慘無比。

  野鳥協會的周老師更是搖頭,指責旅遊單位毫無生態觀念,在望安島綠觿龜產卵的沙灘上,建築一條水泥步道,就為了方便遊客行走,結果斷送龜子龜孫的生養大計。保育團體罵了,拆了水泥步道,留下耗資千萬的觀景台,成為國際生態界譏嘲的地標。

  澎湖出生長大,外地唸書,再回到澎湖工作的呂大哥,語重心長的表示,澎湖四面環海,但澎湖人不愛海。小孩從小被家人告誡,別靠近海,浪會噬人,大人為了生計,建防波堤大修漁港,海岸漸失,出海捕魚,毒、電、炸全用上,漁獲短少,轉而採珊瑚販賣,千百年成長的珊瑚,一夕全亡,再豐裕的海洋資源,也經不起人為的戕害。

  澎湖,一個神祇賞賜的生態天堂,提供人們歡笑的地方,卻在不經意的疏忽下,天堂不再,澎湖哭了!

  黎明,隘門村長如往常般來到沙灘,開著推土機整理沙地,等夏天等夏天來臨,沙灘上將會出現許多遊客。他說,誰說澎湖不好玩,或者只能玩夏季。像隘門村,夏天到沙灘,冬天看蜂炮,秋天看夕陽,多好!

  夜色中,人潮洶湧,隘門村一年一度的元宵祭展開,聲光炫爛的蜂炮照亮星空。老村長站在陰暗處望著蜂炮。他說,他不太懂什麼是生態旅遊,但是他知道沙灘維護好,遊客高興,村民都覺得有面子。

  老村長的夢想,生態旅遊的開展,就在澎湖。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早安•澎湖 --﹥

  播出時間:3月18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3月19日(二) 重播上午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 【早安•澎湖】

  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後面,有座寬闊的金黃沙灘,從沙灘望去,沙灘上遍佈貝殼沙與珊瑚石,灘地緊接著生機澎渤的綠色潮間帶,碧藍海下藏著美麗的珊瑚群,海面之後是蔚藍的晴空。這座美麗沙灘,是上天賜予,也是當地居民整理出來,並從颱風手中搶救回來的。

  隘門沙灘的出現,在居民的合力維護下,讓澎湖的風景有著不同的面貌,打破以往上而下、劃地式的風景開發,讓觀光、生態與當地居民產生和諧共處的境界。從傳統旅遊到生態旅遊,旅遊的觀念漸漸轉變。讓我們來到離島澎湖,尋找這條演變的軸線。

人與自然 【大陂池!久違了】

  去年的二月,我們的島在台東縣池上鄉紀錄了大陂池,這個寶貴的內陸沼澤溼地,因為不當的風景區建設工程,而面目全非的故事。

  一年後,我們再度來到池上。令人欣喜的是,歷經一場工程劫難後,大陂池已成為池上鄉所關注的公共議題,從過去國民旅遊時期的大陂池,到今日朝生態旅遊發展的大陂池,隨著在地居民觀念的轉變,大陂池的復育以及未來的發展,更是密切的與池上鄉結合在一起。

看守台灣 【紫蝶在家嗎?】

  蝴蝶集體越冬的奇觀,全世界只有在兩個國家持續發生,台灣就是其中之一,紫斑蝶集體越冬的奇觀在台灣究竟延續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幾萬年沒有人知道,但它卻在近一、二十年內飽受著經濟開發的威脅,而在近一、兩年內進一步陷入了生態旅遊懞懂期的飄搖不定中。

  今年一月中旬在茂林國家風景特定區揭開的紫蝶祭,可以說是生態旅遊年中觀光局率先推出的生態旅遊專案,在這專案進行的兩個月中,看守台灣小組先後進行了多次的觀察,台灣生態旅遊的推廣是不是可以從這個案例中找到一些可能性,值得我們大家共同來檢視。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環保夫婦∼江慧儀2 --﹥

  播出時間: 3月15 日(五)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環境保護不只是口號,更應該身體力行,不要忽視個人小小的一份心力,因為集合起來就是保護整個地球的大力量了。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一對,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都徹底力行環保的夫婦∼江慧儀以及她的先生Peter。他們家的馬桶只是一個水桶,他們用水桶裝排泄物,而排泄物成了他們菜園裡的肥料,吃自己種的菜,自己養的雞,喝自己種的花茶。過著簡單樸實,卻心靈豐富的生活。他們認真思考每一個動作,將會消耗掉多少資源,也希望自己的家,就可以成為一個自行生產和消費的生態循環,減少地球負擔。現在我們就一同去體驗江慧儀夫婦的環保生活。

[本會訊息]本刊特邀專欄作家賈福相教授來台演講 --﹥

  
  講 題:一丘一壑也風流∼漫談人生三境界
  演講者:賈福相 教授
  時 間:2002年3月16日(六) 下午2:30~5:00
  地 點:關渡自然公園自然中心(位置圖
  主 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
      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

  我想參加3/16(六)演講,
  我的姓名:*
  聯絡電話:*
  通訊地址:
  電子郵件:*

  *請於上網連線時,再按"寄出"按鈕。

*附註:請自行自付關渡自然公園入園門票全票50元,優待票30元(國中、小學生、65歲以上民眾、30人以上之團體)。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