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環境議題前瞻系列]狩獵議題 前瞻:保育、護生、政治與原運團體的多元對話契機 --﹥ 2004年12月林務局假丹大地區舉辦的狩獵試驗計畫經媒體報導引起護生團體的強力批評,繼之激起一波保育、護生、與原住民文化議題的一陣論戰。這波持續中的論戰與衝突,影響層面將不止於野生動物資源的經營管理,將直接衝擊新政府亟欲與原住民族建構的新伙伴關係,甚至還會刻印在台灣正逐步形塑的多元本土價值上,是保育團體、護生團體、政治社團與原運團體宜謹慎注意的議題。 護生團體的強力批評,不僅以道德淪喪的訴求在媒體上痛批林務局開放原住民族的狩獵,更以政治力直接要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停止相關的試驗研究計畫。雖然這件事情的始末有相當大部分是媒體為製造話題而刻意篩選資訊以凸顯衝突點的,但其實這個議題背後涉及相當複雜與嚴肅的保育思考。首先是傳統科學管理與菁英集權排除式的保育思維,及重視在地知識脈絡的參與涵括式保育思維間的又一次直接對壘;再則是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再一次的污名化;也是國內自1994年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以來對「保育」詮釋權的另一次論戰。 在討論這個議題前首先要釐清的是目前台灣的山林狀況,有保育學者與護生團體聲稱現在台灣的山地森林中有300萬顆山林地雷(狩獵陷阱),林務局在丹大狩獵試驗計畫的資料說明中也承認無法有效管理不合法的狩獵行為,這兩者都顯示我國自來所採的全面禁獵的保育措施出現嚴重失靈的現象。其改進的方法大概不出:1)投注更多的警力與資源強化執法工作;2)資源有限尋求與其他力量結合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從過去二、三十年國內相繼通過或修訂一個又一個的保育法規,處罰越來越嚴苛,但問題似乎都沒有大幅改善,加上政府預算經費的排擠效應,相關資源的投入也不可能大幅增加來看,光憑政府的力量怕是無法有效進行野生動物資源保育的工作。而第二點尋求其他力量的協助,其實就是國際保育社會歷經近30年的反省、檢討與試驗亟欲建構的多元保育治理的新典範的理由所在。 參與式保育思維的核心概念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爭取在地社群的支持與參與,其內容包括:重視在地知識與脈絡、主張有意義的在地參與、強化社會人文面向的考量、與創造經濟產業的誘因等元素。其中對在地異文化的尊重與資源的永續利用不僅是參與式保育取徑的重要議題,國家法規體制的支持與官署的彈性開放態度也是成敗的關鍵。國內保育工作向來崇尚科學管理與菁英集權排除式的保育思維,屬保護至上主義,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護生團體的興起,雖對保育工作加添生力軍,卻也將保育的質譜帶向保守的一方。這次行政單位對本身經營管理思維取徑的檢討無可避免地跟以護生團體為主的保守勢力起了衝突,其競逐的結果勢將對台灣的山林經營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場論戰中最無辜的除了不會發聲的野生動物外,就算是在國家現代化、資本化與都市化的進程中被邊緣化,又因缺乏接觸與誤解而被污名化的原住民族了。狩獵曾經或還是原住民族的生業,是繁複社會制度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元素,更是民族認同的文化圖騰。其特有的在地知識、生活形態與文化內涵不僅是台灣多元社會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組成份。這波的論戰與衝突影響的層面將不止於野生動物資源的經營管理,將直接衝擊新政府亟欲與原住民族建構的新伙伴關係,甚至還會刻印在台灣正逐步形塑的多元本土價值上,是保育團體、護生團體、政治社團與原運團體宜謹慎注意的議題。 【參考資料】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台南地區黑琵普查數量出爐 今年全球數量可望再創新高 --﹥ 本報訊
已持續數年的「全球黑面琵鷺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發起,利用每年元月下旬的周休二日,在全球黑面琵鷺的棲息處包括台灣、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等地進行全面普查,今年調查期間為元月22及23日2天。而在南縣黑琵主棲息地動員普查的團體,則是台南縣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黑面琵鷺保育學會、黑琵家族野鳥學會為主。經過鳥友及解說員調查,發現黑琵主要分佈情形在6個地區,23日的統計數量為:黑面琵鷺保護區主棲地360隻、七股北魚塭區9隻、東魚塭區14隻、八掌溪57隻、頂山新棲息處24隻,台南市四草保護區277隻,總計在台南縣七股、將軍、北門及台南市地區總數量為741隻;而在南縣與嘉義縣交界的北門鄉八掌溪調查結果,22日為55隻、23日是57隻,比起以往的10多隻多出許多。 邱仁武表示,被列為國際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黑面琵鷺」,自從1985年發現其大部份族群多飛來台灣台南七股渡冬,而且密佈在台南沿海地區和鄰近的曾文溪河口後,台南地區一直是最多黑面琵鷺聚集的渡冬地點,佔全球已知族群總數超過60%以上。除了1997年1月以外,當地包括台南市四草地區的黑面琵鷺族群數量持續上升。 邱仁武說,黑面琵鷺每年由韓國棲息處飛到南台灣七股曾文溪口渡冬,去年中秋節(9月28日)當天下午飛來第一隻後,陸續有不少黑面琵鷺同伴再飛抵曾文溪口,在台南地區每兩個星期普查一次的調查數據中,曾有兩次達到高峰期,突破808隻及842隻,比起去年最高數728隻,已經破了最高紀錄。 目前非正式統計紀錄全世界已經高達1,276隻,但還有尚未登錄的地區,因此,一般研判今年全世界黑琵數量應該會比去年增加。邱仁武認為,這應是黑琵保護區的設置發揮功效所致。 (2005-01-24) 【相關新聞】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高速擴張的城市危及瀕危生物生存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國家野生物基金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美國智慧發展協會(Smart Growth America)、以及「自然服務協會」(NatureServe)最近聯合發表一篇專文:「都市擴張的危機:城市周邊的發展威脅美國野生環境」(Endangered By Sprawl: How Runaway Development Threatens America's Wildlife )。報告顯示,出未來20年裡,美國南部和西部的野生動植物棲地將消失殆盡。35個人口超過百萬的高速成長都市裡,佔地面積雖僅有48個州的8%,但卻是1/3瀕危物種(1200種)的棲息地,且這1200種生物中,只有553種可以在這些高速成長的城市區域附近發現。其中聖地牙哥有99種,洛杉磯94種,而拉斯維加斯、鳳凰城和佛羅里達等,也是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 任教於馬里蘭大學、同時也是這份報告共同撰寫人的艾文(Reid Ewing)表示,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同在一片土地上生存,現在不是討論「人與動物如何取捨」、或是「發展建設與野生物棲地孰輕孰重」這種二分的問題,而是應該要問如何透過適當的規劃,讓人類和自然環境能和平共存。
【參考資料】 ◆[環境政策]聯合國報告:終結貧窮與環境復育並非遙不可及 --﹥
美國,紐約,2005-01-19 (ENS)- 根據聯合國的重點新報告指出,世界上的富國有方法與金錢,可用來大量地改善世界窮人的生活及治癒環境問題──但他們卻沒有這個意願。此一有關聯合國千禧年計畫的報告力促已開發國家必須加倍援助貧困的國家,如果其有意願履行在2015年將全球性貧窮減半的承諾。 「聯合國千禧年計畫」執行長,同時也是經濟學家的薩赫斯說:「這個機制目前並沒有在運作……在我們星球上的壓倒性事實是,貧窮國家的人民受疾病所苦,同時也因缺乏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實際管道而面臨死亡,他們沒有管道可以維持生存,更別說是滿足更多需求──例如,協助他們維持生計以及脫離貧困。」 聯合國千禧年計畫有8個目標,其中一項特別和環境有關:如果沒有健康而安全的環境,其餘幾項目標將難以達成。 報告顯示從2006年起,低收入國家所需要的投資,約為每人每年70至80美元,到了2015年,將上漲到每人每年120至160美元。 像是在衛生、教育與一些公共硬體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上提供投資,將可以讓貧窮社區面對災害、疾病、饑餓和環境惡化等因素,能有較高的承受力。 該報告的作者群表示,許多中等收入國家只需要適當的債務紓解方案,以及獲得合適、專門的技術協助,就可以自行籌措基金投資公共服務。關於千禧年目標報告請參閱以下網站: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9-10.asp ◆[生活環境]飛機飲用水檢測再次發現受到污染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9 (ENS)- 鑒於美國環保署所主導針對美國本身及外國飛機飲用水第二回合隨機抽檢的結果,搭乘飛機旅行的旅客也許會想要在搭機時自己攜帶瓶裝水。測試結果今天出爐,在169架隨機抽檢的客機當中,有17.2%的供水受到大腸菌群的污染。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9-02.asp ◆[生態保育]美國僅存的野生馬 險境求生 --﹥
記者 Craig C. Downer 報導 美國,內華達州,明登,2005-01-19 (ENS)- 美國西部現在正面臨的嚴冬,例如在我的家鄉內達華卡森山谷的高山上,過上個月有20呎以上的積雪;而一旦野生馬和野生驢必須對抗這種程度的嚴冬,牠們有很多聰明的方法能夠安全度過暴風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9-insdow.asp ◆[土地及水文]南亞海嘯毀滅度極其驚人 --﹥
美國,2005-01-19 (ENS)- 聯合國大會(UNGA)18日在紐約針對印度洋海嘯的受損程度舉行全體大會,根據當地評估小組的描繪,在蘇門達臘、印尼、以及鄰近大地震震央並引發毀滅性海嘯的周圍區域,是一片「受到重創」與「人類遭受巨大苦難」的真實慘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9-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遠鵑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9-09.asp 作者:汪靜明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2005年1月16日中國時報的國土復育專題報導,將一場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行政院經建會主辦的國土復育公聽會議記錄,公開於全民面前。1月19日,行政院通過「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將攸關台灣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等議題,拉到論戰的火線上。國土復育,原本應是人人稱好的國家大事,為什麼還會有令人關切的可議之處? 近年來台灣發生的重大環境災變,嚴重影響社會經濟建設與人民生命安危,也引發災後自然保育與國土復育的新思惟。近日,行政院通過的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展現出難得的魄力。相較於數十年前推動「大有為的資源開發」,而現在的經建會卻主導「大有為的國土復育」,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何謂國土復育?「國土」,就是國家的領土,包括陸地與海洋的地表,及其下之各項資源;而「復育」是對某區域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重建,使其恢復到較接近其受干擾前的狀態。國土復育,是國人期望的願景;然而,政府擬訂的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卻存在一些歧異的觀點。例如,許多民眾乍聽之下,還以為是行政院於2004年6月通過內政部所研提的「國土計畫法(草案)」。再細看內容,其不僅涉及國土保育範圍、復育促進地區之劃設與管理、國土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調查及監測與國土資源系統建立等,還牽涉到這些社區居民補償、遷居及生活照顧與原住民權益之特別保障。哇!茲事體大,難怪要透過公聽會及媒體報導,民眾才不至於不知道該條例的葫蘆裡,賣的是怎麼「愛台灣」、「救台灣」的良藥?筆者檢視該條例草案,在公聽會後經行政院通過的版本,在架構上已將「國土保育分區之劃設及管理」,修正為「國土保育範圍之劃設及管理」,並調整至「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劃設及管理」之前;而原訂以海拔高度一千五百公尺為開發界線的硬性劃分,也明確增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及森林法劃設之保護區域。這顯示本草案經高人指點後,為政者從善如流的思惟調整。 在自然保育上,復育是保育的一種策略與行動;而配套的保育措施,還有保留、保護、復舊以及環境法令與教育宣導。好在,政府的組織再造草案,擬將管理國土規劃、流域經營、資源管理、森林暨自然保育等單位統整於環境資源部。如此一來,有關國土復育的統籌,就可由環境資源部辦理。在現行法規中,有關國土復育之不同類型保護區或保留區,並未闕如,而是一團紛亂;民眾怎麼會清楚法源依據及權責管理單位啊!筆者建議,今後在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或是自然保育區劃設上,必須統整檢討現行法令劃設的同類型保育區,並作適當之調整,以避免劃設區域重疊及名詞混淆。此外,有關保育範圍劃設,宜納入「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之生態思惟,以保育台灣賴以維繫的軸心地帶。 在人文保育上,政府應確保該條例影響所及之住民的生計發展,尊重與支持原住民自治區及災區重建方案,並藉以協助其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台灣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及永續生態社區。值得關注的是,該條例的推動不可成為「原住民封山遷村」的問題,否則勢必遭到推行的阻力,也恐淪為台灣的新封建思想,而不是宏觀的新生態思惟。台灣許多山區的森林,確實是脆弱的「林待育」,而許多災區的住民,也確實是弱勢的原住民。我們希望國土復育的「無為而治」策略,不要在執行上成了「假保育」之名的封閉行動。 耐人尋趣的是,在電腦網路的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國土」一詞的解釋是「國家的領土。西遊記第37回:現今占了我的江山,暗侵了我的國土」。而當你查詢「復育」一詞時,其結果顯示:「找不到符合的詞彙!」很有意思吧!「國土復育」四個字疊在一起,對於台灣人來說,還真是個生態思惟的新詞彙呢! (2005-01-24)
【相關文章】 作者:張景森 (經建會副主委) 張景森跟您問好!! 這封信是向長期關心台灣自然環境的您簡報一件重要的訊息:行政院已經在1月19日通過「國土復育策略方案」及「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下載網址:www.cepd.gov.tw) 經建會之所以會提出這兩案,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土石災害頻傳已經反映出國土不堪負荷的訊息,我們充分察覺到台灣的國土大地,已經開發過度,顯得疲憊不堪,滿目瘡痍,國土復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們不能一再的於問題發生後,急於救災、復建,並辦理治標的治理工程,而不思根本解決之道。我們或許無法控制天氣的巨變,但我們可以做最好的準備,儘力去減少災害損失,而這就要從復育和保護山、林、水、土資源開始,我們唯一的路就是讓自然喘息復育,拿出具體行動遏止並降低環境敏感地區的開發。而這也是政府在此時要提出國土復育策略方案及條例,確立國土復育政策的緣由。 自去年7月,弟即負責邀集各部會組成跨部會工作小組,著手研擬國土復育的策略。半年來,親自召開18次工作小組會議外,也曾在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向保育界的先進及團體代表報告徵詢意見,並獲得熱烈的回應。事實上「國土復育策略方案」不是政府單面的發明,它把過去廿年來台灣自然保育先進們的提議充分納入。從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維護原住民族生活與文化為出發點,規劃管制過度的開發行為,並復育生態環境,讓台灣的國土及原住民部落能夠永續發展。 保育不能徒託空言,需要政策、法律、組織及財源兼具。這項方案「願景堅定、政策果決、時程明確」,但為政策順利推動,採取的執行設計是「緩和漸進」,對既有合法權益採十足保障的原則,對原住民權益更採加成保障的原則,並從寬編列10年1,000億以上的國土復育經費,以便推動完整之補償、安置、救濟、生活照顧及輔導原住民永續發展等配套措施。惟國土復育屬長期計畫,立法才能維持政策穩定執行,尤其是土地使用管制、徵收、補償、生活照顧、財源籌措等工作,關係到人民諸多權益及政府權責,需有法源,以為執行之依據,因此必須擬具「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但為怕官僚體系以立法為藉口拖延行動,復育條例尚未立法完成前,經建會對現階段政府應積極辦理之事項,也擬出具體行動計畫並訂定部會的分工權責,呈請行政院核定立即推動實施。 政策的形成最需要的是決心和果斷,但我們也知道政策及法案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對話。行政院核定「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及「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過程十分審慎,不但經過18次跨部會的工作小組仔細研商,還專門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就原住民權益相關問題兩度專案研商,已經驅除了原民會的疑慮並獲得共識。中間兩度向立法院原住民問政會報告,雖仍存有若干異見,但看來問題不大。今年1月15日更舉辦公聽會,與學者專家、原住民代表、環保人士及民間團體等再一次溝通對話。另外,整個策略方案及條例草案也在經建會網站公告,並透過「環境資訊電子報」公開對外徵詢意見,收到來自各方許多寶貴的意見。從這些溝通的過程中來判斷,目前雖仍存有若干雜音或風涼話,但相信本條例及方案最終應該可以獲得各界的支持。 在我們的方案及條例草案中,過去您所提出來的建議也許已經在裡面了,條例草案將由立法院審議,您過去的意見和主張也將要成為法律,請繼續支持復育條例的立法!!春節過後緊接著來的便是五月的防汛期和颱風季節,為了讓行政部門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請催促立法院在第一個颱風來臨前完成立法!! 行政院各部會也將開始進行施行細則和相關子法的研擬。但將來各部會擬定具體行動計畫、擬定條例細則和相關子法時,您的意見更不能藏私。歡迎隨時email 意見給我(jszhang@cepd.gov.tw),共同來為台灣的國土復育盡一份心力。 (2005-01-24)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相關文章】 時 間:1月30日(日) 秉持推廣蝴蝶生態保育、回饋山林及社會、服務民眾宗旨,挑選交通便捷之台北盆地市郊,週週定期免費帶領民眾認識蝴蝶世界奧秘、體驗彩蝶之美,適合賞蝶入門階段民眾!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 時 間:2月19-21日(六-一) 北大武山為台灣五嶽老么,一等三角點,標高3090公尺,位在屏東縣、台東縣交界處,為中央山脈南端主脊最高峰,卑南主山以南,惟一超過3千公尺級的大山,是高屏地區的天然屏障,阻擋從太平洋來襲的颱風,保護這一大片土地 ,免於遭受風害,她不僅是屏障南台灣的母親也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聖山……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act/94/high-m/index0502.htm ●[徵求]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義務解說員訓練 --﹥ 時 間:2月21日-6日27(一) 上午9:00-11:30 本課程專為培訓具服務熱誠之義務解說員而設,訓練課程期間中須參加本會活動觀摩至少3次,本課程總計60學分,需修滿40學分始為本會實習解說員。結訓後需於一年內服勤解說至少4次,方可成為本會初級解說員…… 詳情請參閱 http://sowhc.ngo.org.tw/html/interp/no1.html
播出日期:1月24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丹大狩獵紀事 93年12月15日到24日,林務局於南投縣信義鄉丹大地區進行開放狩獵試辦計畫,這項充滿實驗性的計畫推出後,不但引起部分保育團體的抗議,在原住民部落內部也引起陣陣漣漪,究竟這項計畫的來龍去脈是什麼,未來可以開展出的對話空間又在哪? 【看守台灣】捍衛白賓山 徜徉山林,接受芬多精的洗禮是愛山人親近山林的動力。屏東縣瑪家鄉白賓山, 海拔809公尺,並不是擅長攻佔百岳的登山者眼中認為最具挑戰性的山,但低海拔、坡度緩條件,卻身受中老年人登山客青睞。但這一兩年來他們卻發現,原本綠意盎然的林間走道,成了人車共行的露天山徑。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