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5-02-27 (全文版)

 
奇文快遞 [自然人文]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實習手記(11)關於開放日
自然書訊 高度3858 一本北峰氣象站的生活紀錄
專  欄 [專欄作家-企鵝]殺氣(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蘋果的妙用
[開懷篇]滿天星斗
編輯報報 想像和現實之間
本會訊息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自然人文]德國天鵝村動物之家實習手記(11)關於開放日 --﹥

作者:北小安

開放日時廣場變成了跳蚤市場。二手的衣服、CD、書籍、馬克杯等等,各式各樣由義工捐贈的物品等著在這裡為動物之家換取一些募款。  2002年7月27日,夏日晴和。溫暖的陽光灑在金黃色的麥田。去暑的涼風輕輕拂來,好一個美麗舒爽的歐洲夏日。

  破曉醒來,每天的例行公事再度展開。只不過,今天跟往常比起來更是忙碌。餵食清理完動物之家內所有的動物後,辦公房舍的所有地板,又徹徹底底拖過一遍。大門與辦公房舍間的廣場,擺上了一張張的桌子和長板凳。廣場旁的花園邊也布置起一個簡單的跳蚤市場。二手的衣服、CD、書籍、馬克杯等等,各式各樣由義工捐贈的物品等著在這裡為動物之家換取一些募款。前日,一間有著落地玻璃窗的貓房已被仔細清潔消毒過。如今,裡面擺設著一盤盤令人食指大動的精緻蛋糕。廣場旁的車庫也搖身變成了販賣德國香腸、麵包、牛排等簡易餐點以及德國啤酒、可樂、汽水等飲料的臨時攤販。

  辦公房舍後的草坪搭起了一個簡單的棚子。德意志救難犬協會Oberpfatz分會(Deutscher Rettungshundverein e.V. Rettungshundestaffel Oberpfalz)的義工與救難犬進駐其中,向人們介紹救難犬協會本身的種種和救難犬的任務等相關資訊。

  午後,訪客漸多。動物之家的負責人Müller女士以及主任Gabi Hahn女士分別接受了當地報紙以及慕尼黑一家電視媒體的採訪。狗狗原本的遊戲沙地,變成了展示救難犬基本訓練的場所。在午後的好幾個整點,德意志救難犬協會的義工便會帶領他們的救難犬,進到沙地內,展示如爬梯、過隧道、過窄橋等等基礎訓練的成果。一個個德國小朋友跟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圍在一旁,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這場精采的演出。

  除了基礎訓練的展示外,救難犬協會更利用了動物之家後面的森林安排了一場迷你的搜人任務。我們跟著救難犬,走在不知道哪裡有路的森林裡,還不到5分鐘,便發現了扮演受難者的義工。

  廣場上,充滿了高談笑語,氣氛熱絡,好不熱鬧。大家各個手上一杯啤酒,一邊看著特地請來的魔術表演。訪客始終絡繹不絕,直到夕陽西沉。

領導者與救難犬在開放日時,在動物之家的運動區展示救難犬的基本服從訓練。  由於領養需要相當審慎的評估,開放日(Tag der oeffene Tuer)當天並不進行領養業務1。然而,在隔日下午的開放時間前來辦理領養的民眾,明顯地比平常多出兩倍以上。

  「開放日除了賺取一些募款外,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告訴民眾這個地區的動物之家在這裡。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想要有一個動物作伴,不用去跟繁殖業者買,只要到這邊認養即可。」Gabi Hahn女士這樣對我說著。

  由於天鵝村動物之家經費與人手的不足,更為了避免打擾到動物們的安寧,動物之家的開放日3年才舉辦一次。

  2002年7月27日,夏日晴和。溫暖的陽光灑在金黃色的麥田。去暑的涼風輕輕拂來,好一個美麗舒爽的歐洲夏日。

註1︰關於德國的動物之家為何不在開放日辦理領養作業的詳細原因,請參考劉威良所著之德國小鎮的動物之家開放日

[自然書訊]高度3858 一本北峰氣象站的生活紀錄 --﹥

引介:紫秋千

高度3858  可能得背上重達3、40公斤的裝備糧食,然後走上8至10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這個工作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只有3位工作同仁和一隻叫小雄的黑狗,所以除了忍受寂寞的空虛外,就是漫長又孤寂的夜。
  而這一待,也許就是一個月之久,那種心態上的調適,又非我等抱著登山健行之輩所能體會的。

  你知道嗎?在山裡,通常內心都是孤獨的,不管會有多少的山友陪同。而隸屬中央氣象局的玉山北峰氣象站,這個台灣最高的政府機關,標高3858公尺,這些員工又得度過多少的孤獨晝夜?

  著名的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 ( John Muir ) 曾說:「當一個人獨處於這些寒林中,寂靜立即令人感到敬畏與莊嚴,每片樹葉似乎都在說話……」

  在高山裡,還得克服氧氣稀薄這些自然因素;當然,環境待久了自然就會習慣,就好像為了適應北峰的低溫,黑狗小雄身上,長岀又長又密的黑毛一樣的道理。

  這本書是氣象站員工謝新添先生的工作體驗,他在書中口述著上山路程、飲食問題、執勤工作等生活細節,還有一些登山客所帶來的溫暖人情味,同時也為氣象站數十年演變過程留下記錄。書中並附有多幅謝新添的攝影作品,皆屬佳作。想來大家對他的作品應不陌生,玉山銀行的企業圖騰,即是採用謝新添的攝影之作。

  攝影,最能忠實捕捉和傳達生態之美,在作品呈現的那一刻,也表達了個人內心對於大自然的感受。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當初在北峰氣象站任職時,如何遇到山岳攝影專家陳炳元的啟蒙過程,然後如何受到鼓勵、教導他去嘗試接觸攝影。尤其陳炳元送給他的一句話,最引人省思:「一個心靈空虛的人無法提升攝影的內涵,因為攝影並不只是一張照片,而必須賦與感情,展現攝影者的個人內涵,才是位好的攝影者。」

  其中還提到一個人在深山攝影時,萬籟俱寂中,如何渡過漫長時光,竟然就是「看書」!特別是孤獨的時候,以書去充實心靈,進而提升攝影者本身的內涵。此外,陳炳元還送給了他這段話:「繪畫是一種加法,把最美的堆砌在空白的畫布上;攝影是一種減法,把最美的拍下來,把不美的摒除於攝影的構圖,框框之外。」這些想法,已不獨指論攝影,套用在生活上,一樣讓人有所體悟。

  民國91年的初夏,我去了一趟玉山主峰,當時整個山區籠罩在一片濃霧中,天氣惡劣,未能仰望到北峰氣象站之威容,頗為遺憾。不過書裡面提到有關從塔塔加登山口到風口往北峰的叉路的狀況;這一段將近十幾公里的山路,自己倒還挺熟悉,其中包括標高3402的排雲山莊。所以看到描述氣象站工作人員如何迢迢上山,心中特別能體會並且佩服。

  關於氣象站的重建,書後談到包商乙吉營造,因為懷抱著承建「台灣海拔最高建築物」的夢想,寧願賠錢也要接下工程。一句台灣話說:「了錢的生意無人做」,在商言商的利益社會,還有多少人是為了完成夢想而做事的?那所換來的光榮與成就,又豈是金錢可以比擬的?

  很久沒靜下心來好好看完一本書,一開始,只是被其中一幅幅山岳攝影圖片所吸引,隨後卻跌進一個個故事敘述中,越看越入迷。透過一個在高山服務數十年的氣象站員工謝新添的鏡頭攝影下,還有曾為多部紀錄片撰寫劇本的郭麗娟女士文字記述下,這本北峰的氣象站工作人員紀錄,實乃近期值得推介的佳作。  (2005-02-27)

《高度3858》

小檔案

  • 書名:高度3858

  • 作者:謝新添攝影、口述,郭麗娟撰文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0月初版

[專欄作家]殺氣( 下) --﹥

作者:企鵝

  我用力把網子扯爛,也不敢逗留太久。網子看起來是今早架的,我身邊只有一支雨傘,如果捕鳥人突然來到……我可不想正面與他衝突,趕緊離開,去找當地社區裡的人前來協助處理。

  到了當地社區經營的合作社時,他們正在與前來的遊客介紹室內的資料。聽到有鳥網的消息,急忙與我一同到現場去。有人陪同,我膽子也大了點,開始動手將整張鳥網拆掉。八色鳥的叫聲仍然在四周圍繞,還夾雜了一些細細不熟悉的聲音,當地的大哥說,那是小朋友的叫聲。檢查了一下附近的巢,應該已經平安離巢了。一切萬幸!

  牠們的繁殖總是一波好幾折,我並不曉得牠們是否知道,自己所處的這片山林,正面對著陸砂開採開放與否的爭執,而牠們最擔心的,或許是台灣獼猴群的騷擾,以及一些猛禽的捕食。自然界裡的運作,我也只能冷眼旁觀,畢竟牠們想活下去,鳳頭與松雀鷹也想要好好將自己的小朋友扶養成鳥。而像這樣出其不意的人類非法獵捕行為,在某種層面裡,我們早已預期,卻未曾預料到會是這麼明目張膽,獵捕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或許在養鳥市場裡的價格,當真隨著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而水漲船高,但養鳥是必須的嗎?我很懷疑。

  在某些地方的鳥店裡,老闆甚至會偷偷對你低語:如果你真的想要什麼鳥,沒關係,訂就可以了,候鳥就如時菜一樣,價格是變動的,甚至「這隻是保育類的,比較貴喔!」他們並非不知道那是違法的,也並非不知道那是保育類動物。在供給與需求之間培養出了市場,供需曲線點出了價格,只是相對的,處罰並未隨著他們知法仍犯法而隨之升高。十萬元交保又如何?關個半年又如何?最後還不是易科罰金!殺頭的生意仍然還是會有人做的。賣保育類的人是如此,而養保育類的人也是如此。

  獵捕的行為在現在已經不是食用,而是因為供給市場的需求。除了八色鳥外,又有多少動物面臨到這種沒有意義的捕殺?背後的目的是為了娛樂?或是失去本意的放生行為?

  南二高的雨勢更加滂沱,廣播裡說前方視線不良,發生了好幾場意外,前方的車子激起了水霧,雨刷拚命左右動著,怎麼刷也刷不完。無意義的飼養與販賣行為如果不停,牠們的未來並不會比我現在的視線來得清晰,只會更加的矇矓與灰暗(完)。 (2005-02-20)

【註】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八色鳥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騷擾、虐待、獵捕、買賣、交換、非法持有、進出口、宰殺或加工。

  保育類動物詳細資料可參考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網站

[開懷篇]蘋果的妙用 --﹥

  跟她交往好幾年了吧,最近好像電話少了,感覺淡了。問她為什麼,她也只是低著頭,什麼話都不說……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畢竟,感情還是不能勉強的。聽朋友說,她最近跟一個男的走得很近。我不敢相信,也不想相信。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她……

  但是那天在街上,我竟然看到了她跟另一個他,手牽著手,很親密的說說笑笑。剎那間,我的心……碎了……

  經過我的打聽,才知道他竟然是醫學院的學生,家裡還開了間大醫院。我這個三流大學學生哪比得上呢?

  這幾天我一直睡不著,還是很想挽回我們之間的感情。我想了很久,決定每天送她一顆蘋果;因為,我堅信……

  "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 西方俗諺說:「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

[開懷篇]滿天星斗 --﹥

  某甲跟某乙一起去露營。當天晚上睡覺時,甲睡到一半,突然把乙搖醒,問:「你往上看看,有什麼感想?」

  乙說:「天空滿天星斗,讓我覺得這世界是如此的廣大!天空遼闊,不禁讓我覺得人是多麼的渺小啊! 」

  乙說完,看甲凝視天空這麼久,都不發一語,便問甲:「那你覺得呢?」

  甲神色凝重對乙說:「我覺得……我們的帳逢被偷走了……」

[編輯報報]想像和現實之間  --﹥

值日生:小編

  寄來稿件的同時,「自然書訊」作者紫秋千也同時捎來上週踏過南湖山徑的雪景照,並附上一段話:「走著走著就下雪了,有時候妳會覺得很像是夢,但是,當真正遇到這樣的景色時,大概重裝的疲累也消失,臉上充滿汗水也不覺得累,反而是一種喜悅……」渲染力十足的描述,足以引人立即跌入浪漫的想像。

  文學中、電視裡,對於皚皚白雪多附鑿了美麗的意象,一場冬季戀歌,白雪是托襯愛情的象徵;一曲梅雪爭春,白雪是冷冽而充滿希望的春訊。而咱們生活在亞熱帶,幸而(或可惜)與冰霜雪雹無緣,只要見著點點白芒,立即興奮得忘了寒凍,在泥水薄雪中也能堆出個污黑黑的雪球。更high一點的,淋上果醬立刻大啖起草苺剉冰。

  如果不是曾經見識過雪的惱人和駭人,小編八成是氣溫一下降便湧上合歡山塞爆車道的湊趣者其中之一。而今,看到冬季戀歌,只帶來一陣昏眩。這些形容雪的優美詞句,大多徒惹一陣哆嗦。對於雪的美麗幻想的消失,常讓小編在一群對著雪興奮呼喊的朋友口中成了「冷感」的傢伙。

  遠的、少的、稀罕的,盡是充滿美麗的可能和浪漫的想像?

  深居西藏18年的大陸作家馬麗華,以深刻觀察就成的「走過西藏」系列紀實散文聞名華文圈。但評論者口下對其早期作品毫不留情:「浪漫的誤讀,將異文化加以理想化,想像得十分美好……充滿了浪漫情調……與其說寫世界,不如說是寫自己……」

  被評為太多投射、太多想像,而後馬麗華的作品愈趨向寫實。眼前的《靈魂像風》,幾乎是記錄片的文字化,一本田野調查集錄。

  啊呀,去了浪漫懷想,忠實的踩踏在事事物物之上,竟成為一本無法讓人靈魂飛翔的作品。文跟質之間,激情與理性之間,想像美感和客觀呈現之間,難道真是無法得兼?

  難道小編在說的只關乎書章文學嗎?

  生活之間,什麼是客觀的事實?什麼是投射誇大?什麼時候有意無意的忽視客觀的現實?又什麼時候有意無意的選擇投射誇大?或是假裝理智呢?或是躲避在激情漩渦假裝看不見什麼?如果人生和文學一樣,皆在編織一場虛虛實實的遊戲,有誰能知道自己是否清醒的在做選擇?

  雪,只是雪,就只是雪。其他是你我選擇的想像。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