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5-04-17 (五週年特刊)

 
電子報
五週年特輯
歡慶電子報發行五週年
賀環境電子報成立五週年:一棵長青樹
編輯檯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編輯經驗
[作者的話]枉死的生靈 誤打誤撞的機緣
[志工的話]努力咀嚼英文句意兌現成中文的快樂時光
[讀者的話]電子報是充實自我的加油站
[電子報的第一次]2000年回顧巡禮
本會訊息 徵文:環境資訊與我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歡慶電子報發行五週年 --﹥

編輯檯

  環境資訊電子報在今天發刊滿五週年了!五年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卻是很重要的里程碑。目前,透過協會工作人員、志工與眾多夥伴團體協力的成果,環境資訊中心已經累積了五萬多筆圖文資料,每日平均瀏覽人次超過6,000多人,單日最高紀錄甚至突破11,000多人,這和大型入口網站比較起來,或許是小巫見大巫,卻是眾多朋友合作下的最大環境議題入口網站;然而,這同時也凸顯了環境議題的相對弱勢地位,我們唯有持續努力,讓環境資訊更容易接近大眾的生活,讓環境意識成為每個個人、組織、企業與政府部門作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電子報5年來,經由志工的協助,建立了台灣、中國、國際環境新聞的完整資料庫;從放生問題、外來種生物入侵、核四爭議、馬告國家公園設立芻議、永續發展指標、到新十大建設(含蘇花高)爭議、資訊公開法、環境資源部設立等議題,電子報均運用報導、專欄與專題安排等方式,將公開透明的資訊傳遞給讀者,國際議題方面,從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2003年IUCN世界保護區大會,到最近京都議定書生效,電子報也有第一手報導;而由於和國際環境專業媒體ENS的合作,電子報有詳實的中英對照呈現,更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

  當然,我們以經營這片開放、參與式的環境議題平台為傲,卻不以此自滿。無可諱言,電子報仍有改善的空間,我們有責任花更多心力經營在地的議題,我們還期許未來能將觸角伸展到更早的時期。

  今天的電子報週年特輯中,我們邀請到專欄作家賈福相詠詩為賀,與歷任編輯同仁談談編輯背後的小故事,呈現我們的後台點滴;另外,還有參與過的專欄作者、志工、讀者們,談談他們和電子報的交流故事。

  最後,對所有一起走過藍縷路上出錢出力的夥伴,以及5年來默默支持的讀者朋友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賀電子報成立五週年:一棵長青樹 --﹥

作者:賈福相

東風斜斜
吹紅了珊瑚樹
吹開了木棉花

木棉花不回頭
看天空
看星星

環境電子報五歲了
一段年輕路程
遠景,理想的遠景

曾經工作簷下
發不出薪俸
熱的心,獻給環境

海浪濤濤
溪流淙淙
路邊,小草青青

不須謝辭
不要功名
行行,復行行

日居月諸
道長且阻
站著,一棵長青樹

(2005年3月,台北)

編輯檯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編輯經驗 --﹥

  電子報五年期間,呈現了許許多多的議題和專欄文章,也對社會發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說電子報是環境議題網路發聲的舞台或戰場,那麼,產出這些文字的工作間,可說是後台了。今天,我們已網路採訪的形式,徵求幾位曾參與編輯事務的工作同仁現身說法,為讀者揭開編輯檯的點點滴滴……

前主編唐炘炘:

  2004年工作假期活動期間,在台東山區一面辦活動一面寫當天最新的新聞稿,好發給各界媒體,擴大。那時和同事瑞祥坐在山坡邊漂亮的木桌前寫稿,眼裡是明媚的山景,心裡卻充滿截稿的焦急……

  由於山上通訊不便,無法以電子郵件發稿。一寫完稿,瑞祥立刻揹起電腦,戴上安全帽,帶著熱騰騰的稿子騎機車衝到山下的南島社區大學借用電腦發稿,好不容易才達成任務。

前編輯江嘉萍:

  回想在過去從事編輯的經驗中,還真有些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例如以新聞的敏感度來說,還記得剛接下編輯一職時,恰逢國際事件──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而國內也正好捲起馬告國家公園設立的爭議風波,這兩者之間的新聞重點及時效性如何抉擇,深深考驗著我這初出茅廬的傢伙,結果因為自己編輯經驗不足,而造成對新聞事件判斷有所瑕疵……想到這對讀者、組織可能的影響,直至今日,我對此失誤仍難以忘懷。

  不過,從讀者回饋所獲得的成就感更令人振奮,記得有次在屏東參與婦女活動時,無意間與一位中高年齡的媽媽閒聊,聊到環境資訊電子報,結果,這位媽媽很興奮的告訴我,她的孩子正值叛逆階段,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看到環境資訊電子報所報導的議題後,竟然會開始和父母討論環境保護議題,並以環境議題做為學校報告題目。她說,看到孩子這樣的轉變,做媽媽的她實在十分感謝。

前編輯孫秀如:

  在從事電子報編輯工作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即發生了2002年12月初環保團體抗議福特汽車「瀑布篇」廣告的事件(編按:廣告中的休旅車橫山越水,鼓動駕車馳騁山林的快意自得),因為環境資訊協會正巧是第三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優選獎的獲獎團體,如何在這則新聞處理上能得到環保團體與讀者的信任,真的耗掉工作人員很大的精力,也算是一項考驗吧。

前主編鄭百評:

  我在協會服務的時間不算很長,當時多虧了其他編輯夥伴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許多工作,那段時間協會的觸角開始伸向其他媒體平台,包括每周為Taiwan News周刊提供一周環境新聞大事記,大大提高了協會和電子報的能見度;以及和台北市立動物園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動物園家族電子報」(即現今的快樂動物電子報),馬上吸引了將近4萬名讀者訂閱,是最令人高興的事。

  由於常有讀者寫信來反映電子報資訊含量太高,他們雖然很喜歡,但也讀得很有壓力,那時一直很想幫電子報做切割或是瘦身,讓讀者能得到更切身的訊息,只可惜限於人力時間,這件事始終沒有實現,可說是最大的遺憾吧。不過也常會接到朋友轉寄電子報的文章,就會覺得「哇!原來你也是我們電子報的讀者啊,我都不知道耶!」

[作者的話]枉死的生靈 誤打誤撞的機緣 --﹥

作者:企鵝 (專欄作家)

  故事的起頭得從我碰上了一頭長鬃山羊開始說起……那次事件對我而言,是一種親眼目睹大型野生哺乳類的珍貴體驗,對牠而言,卻是宣布牠因為誤中獸夾,只得到這來接受人類的照顧;我是好奇的,而對牠而言,我相信是百般的不願。而最末牠因為傷勢過重不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眼神給我,我將那複雜的情緒丟進了「枉死的生靈」一文當中。

  我毛遂自薦地希望有人能夠也知道這隻長鬃山羊中了陷阱的故事,卻這樣子誤打誤撞地接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周日專欄。編輯比我自己更深入閱讀我的文章,她一篇一篇的挑選,於是我的文章開始在周日副刊與讀者見面。

  如果說這樣子的專欄撰寫過程中,鳥故事杜撰給予了我什麼樣子的經驗,倒不如說我從編輯重新審閱我的文章時,我又重新地去瞭解當時那個撰文的自己在文字中留下了什麼。我慢慢能了解作者與讀者對於同一篇文章的態度與反應往往是不甚雷同的,而藉由編輯轉寄過來的讀者信件中,我比對了我們彼此對於文章的看法,而更讓自己對於文字的運用──在語氣的表達上,在觀念的傳遞上──小心檢驗是否真達到了當初預設的想法。

  環境電子報的編輯給予了我這機會,讓我能放肆地與大家分享我的鳥故事,雖然我們在一年多的合作以來未曾謀面,有的也僅是偶爾通通電話,不過藉由網路的聯結,距離早己消弭。在未來的日子裡,期許自己能在未來仍然不斷地提供真實的鳥故事與大家分享,也希望「枉死的生靈」一事,不會再次發生。

[志工的話]努力咀嚼英文句意兌現成中文的快樂時光 --﹥

作者:劉文彥 (翻譯志工)

  7年前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的解說員訓練後,開啟了自己一連串的環境啟蒙意識,藉由感知大自然賦予人類一切的無私美好,長時期的走訪山林親近台灣的每一寸肌膚。愈是深入頻繁造訪,愈是感知脆弱環境所面臨的巨大開發壓力,進而矢志為台灣萬千無語的生靈效命,期許能成為民眾察覺福爾摩莎美麗新世界的引渡人;瀏覽如詩如畫的壯麗山川勝景之後,待到時機成熟操舵轉向盪入眾多環境議題的污濁湖心,警醒蒙眛不明的普羅大眾逼近凝視我們的輕忽與漠視所造就的罪愆。

  電子報扮演的角色,正是廣泛搜羅台灣各角落乃至於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環境議題,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讓一些隱匿在主流媒體扭曲價值觀之下的環境新聞,得以被廣大視聽看見,那份使命感與正義感是很能讓自己動容的,遂在自知能力不足的情形下還願意斗膽一試接下外電環境新聞的翻譯工作。

  在這段咀嚼著英文句意、努力兌現腦中的中文對等辭彙的日子裡,除了自己由閱報人成了譯報人的身份轉換無形中所加諸的責任感外,還有另一股力量在背後支持著我,那就是自外於工酬體系的義工價值,總覺得人的剩餘氣力理應迴向給社會,揀選個自個兒感覺舒適的工作盡情揮灑,是能在這功利導向的畸變社會裡,工作樂趣與成就感早被榨光的不堪中,找回一丁點樂在工作時所體現到的生命踏實的質地。

  我是這麼深信不疑,並且快樂的一直這麼走著的,你也想一起跟上來嘛∼∼ 。

[讀者的話]電子報是充實自我的加油站 --﹥

作者:吳博盛 (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學生)

  環境資訊電子報內容相當充實也蠻齊全的,希望能夠廣泛的推廣給大眾知道,深植民眾的心中,以期能夠獲得大眾的迴響,進而讓越來越多人加入拯救大自然的行列。

  電子報中除了常看的環境新聞外,我更喜歡「專欄」區塊的文章,因為我本身是森保系與生物系雙修出身,對於專欄中有許多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文章,可讓我充實自己;而我本身對於大自然有著深度的迷戀,尤其跟「山」有關的事都讓我很興奮,專欄「走山的人」,讓我能跟著體驗作者的經歷,每每都讓我收穫良多。

  兩年前曾在學長帶領下參與環境新聞掃描工作,但近來因為課業上的忙碌,以及手邊進行的一些調查佔用了許多空閒時間,迫使我中斷了志工服務,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每週固定閱讀環境新聞,也常去看專欄中有哪些新文章來增廣見聞。若時間允許的話,希望能繼續投入協會的志工行列,為保護環境多盡一份心力。

[電子報的第一次]2000年回顧巡禮 --﹥

編輯檯

  這個區塊,主要是讓我們重溫電子報從創刊至今的變化面貌,想當初從利用電話撥接發報,到現在的有自己專屬的伺服器,期間要感謝工作同仁與眾多志工齊心協力,加上環境路上諸多夥伴團體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初步成果。回首篳路藍縷,更增添我們向前的動力…

 2000.4.17 電子報創刊

 這是電子報創刊時的樣貌:http://news2.ngo.org.tw/php/news.php?d=2000-04-17,當時名稱是「環境資訊網絡電子報」,編排得很「樸素」,看得出草創時期的青澀與樸拙。

 2000.5.01 開始分類資訊

  2000年5月1 日號:http://news2.ngo.org.tw/php/news.php?d=2000-05-01,開始將環境資訊分類初步分類成「新聞」、「專欄」與「讀者投書」,也設定了每日的主題作重點推介。

 2000.5.05 與國際環境媒體ENS的第一次合作

 2000.5.15  推出知性專題 首次加入青蛙叫聲

  知性專題的原型,第一次加入青蛙的叫聲,讓讀者一面閱讀文字的同時,還能實際體驗。

 2000.5.20 推出每週六重點回顧

 2000.5.21 推出週日副刊

  什麼?蜈蚣不收錢是「蜈蚣不受祿」,好冷啊!每個禮拜天的冷笑話傳統,從這一天開始奠基。

  自此之後,電子報持續穩健的呈現國內外環境新聞、環境關懷事件、理性關懷文章、專欄作家文章與託播活動訊息……直到下一次的改版

 2000.12.04 電子報再改版

  這一天,電子報更名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同時版型也更為美化、更具親合力。

  下個週末,我們再繼續位讀者朋友們回溯電子報2001年的發展。

徵文:環境資訊與我 --﹥

  除了電子報週年,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滿四週年的日子也即將來臨,最近一個月內,我們將持續於每週日刊出特輯,邀請讀者朋友一起來談談有關和電子報互動的小故事,例如:

(A)和電子報的親密接觸
(B)閱讀電子報的收穫
(C)對電子報或協會的期許與批評建議等

 有興趣和其他讀者分享心得的朋友,其來函: infor@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B)英翻中志工:翻譯國際外來種資料訊息與文章,每篇約兩千字
(C)中翻英志工:翻譯台灣在地外來種資料訊息,登錄外來種資料庫網站,篇幅不定,但不會太長。
(D)採訪編輯志工:對外來種相關知識有興趣之編輯志工,能編輯或撰寫相關訊息者。
(E)其他配合:如,對外來種資料庫資訊蒐集及建置有興趣者;或是能出外採訪進行活動或主題專訪等..。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dalier@e-info.org.tw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