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保政策]環保老將張國龍出任環保署長 --﹥ 本報訊
前台大物理系兼任教授張國龍,曾擔任過考選部政務次長、基隆社區大學校長。張國龍素有「反核教父」之稱,自1980年代初期從事反核環境運動,1986年成立新環境雜誌、1988年成立「台灣環保聯盟」,曾擔任過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張國龍認為,目前台灣環境保護之重要任務,首推要務實面對「京都議定書」的相關因應措施,未來有關「節能措施與政策」、「發展再生能源」及「空氣污染防治」等課題,也必須加快執行的腳步;其次,則是重新思索交通建設所引發的環境衝擊與經濟效益問題,山坡地的開發與保育,更有必要以環境永續的觀點作進一步思考。最後,則是落實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理念,體現基本人權之一的環境權,任何形式的開發行為與施政措施,都應該確實考量當地的環境負荷。 張國龍指出,台灣地狹人稠,簡約主義與擴張主義一直不斷拉扯,環境負荷沉重,因此,社會的永續經營絕對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共識與職責,千萬不能將「環境債」留給咱的後代子孫。 張國龍是繼林俊義之後,第二位民間環保運動出身的環保署長。 【相關新聞】 ◆[永續發展]巴西破獲亞馬遜林木詐騙集團 大批公職人員涉案 --﹥
2005-06-06 (ENS)- 巴西司法部部長和環境部部長6日聯合宣布,巴西聯邦警察署日前破獲一個雨林木材的官商勾結詐騙集團,分別在4個省逮捕多名嫌犯,而巴西「再生資源及環保局」(IBAMA,負責環境稽查和打擊盜伐的機構)至少有45名職員遭到逮捕。巴西警方到目前為止已逮捕了78名涉及林木開採詐騙案的嫌犯,而逮捕行動仍在持續地進行。 官方指出此非法盜木集團已經運作長達14年之久。巴西環境部和巴西「國家環境基金會」(FEMA)的職員被指控與木材業者、盜伐工人、以及木材運輸者勾結,非法採伐亞馬遜雨林之高價值木材。 聯邦警察署並表示,他們已在一名環保局職員位於馬托格羅索省(Mato Grosso)的住宅中,查扣約5萬7,600美元的現金,以及兩輛進口汽車和一架飛機。 該詐騙集團偽造「森林產品運輸許可」,以販售給431家公司。被起訴的職員的罪形則是偽造報告文件,並違法核發原住民領地之林木勘察許可。 巴西環境部表示,此集團非法砍伐的林木多達190萬立方公尺左右,足夠裝滿7萬6,000輛卡車。若這些卡車排成一列,其長度可從里約熱內盧排到巴西利亞。 這次行動可以說是巴西聯邦警察署歷史上最大型的環保取締行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06-03.asp ◆[生活環境]歐盟新會員國拉低歐盟海水浴場水質標準 --﹥
2005-06-06 (ENS)- 在今年歐洲海水浴旺季開始之前,歐盟執委會在其年度海水浴場報告中指出,歐洲沿岸地區的海水浴場水質有些微惡化的現象,而每10個內陸海灘中就有1個海灘不符合歐盟的檢驗標準。此份報告提供數百萬歐洲民眾在每年夏天前往海水浴場游泳時相關的水質資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06-04.asp ◆[生態保育]美國大使將黑猩猩列為首要保育對象 --﹥
2005-06-06 (ENS)- 美國駐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大使馬侉特,和他的妻女在喀麥隆東部的偏遠Mbargue森林共渡國家紀念日的週末假期,此處距離馬侉特大使所居住的雅恩德首都約200哩車程。馬侉特大使和他的家人是非洲動物保護組織(In Defense ofAnimals-Africa)所邀請的貴賓,該組織是一個非營利性保育團體,援救因野生動物肉品交易行為而失去母獸的黑猩猩,是該組織的主要工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06-02.asp ◆[全球變遷]地球暖化 北極湖泊逐漸消失中 --﹥
2005-06-06 (ENS)- 對照過去25年來所拍攝的1萬張衛星圖像可以發現,西伯利亞極地所散佈的湖泊面積正逐漸縮小和枯竭,科學家發現有125個湖泊已經完全消失,而現在已被新生的植物所覆蓋。美國三所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針對西伯利亞20萬平方公哩散佈的湖泊所進行的研究,研究結果已發表在6月第3期的Science雜誌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06-05.asp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開車族該重視環保了 日本汽車聯盟出題考驗環保常識 --﹥ 黃毓婷 編譯/克力士 審校 開車族的觀念、開車習慣,一舉一動皆與環境議題息息相關。為了養成開車族的環保意識,日本汽車聯盟(Japan Automobile Federation)會員刊物5月號上刊載一份環境小問答,考考讀者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這份問答共五題,以選擇題的方式選出正確的答案。五個題目依順是:什麼是溫室效應?下列何者不是溫室效應的結果?對京都議定書持異議的國家是哪一個?何者是環保的行車習慣?何者不是正確杜漸溫室效應的對策?每一題之後還有深入淺出的解答,例如針對溫室效應的結果一題,除了氣溫和海平面上昇的問題外,更提出因為氣溫上昇使生產環境發生變化,導致糧食短缺的問題。在最後的溫室效應對策考題裡,也糾正一般人對於木炭會促進溫室效應的錯誤觀念,進一步介紹未來生物燃料的趨勢。
【參考網站】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純嬌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06-09.asp 發稿單位: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因為柴山台灣獼猴檢測出有猿猴B病毒帶原引來民眾恐慌,並出現撲殺聲浪!對此我們呼籲,撲殺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擴大問題!根本解決的方法是:1.還地於猴;2.嚴守獼猴三不政策;3.將猴導回山上。倘若做出撲殺決定,台灣將須承受幾項壓力:1.國際顏面盡失!2.開創凡涉及人類健康的野生動物,一律殺無赦的首例!3.須全面修訂出一個與國際保育背道而馳的野生動物保育法! 近日,因高市府委託農委會檢測柴山50隻台灣獼猴,發現有29隻帶有人畜共通的猿猴B病毒,而引起民眾恐慌;更出現要求撲殺的聲浪!這個問題持續發燒,媒體擴大效應造使恐慌與要求撲殺的聲浪加劇!然而,直到現在,各單位無論是中央、或者地方,都僅是治標方式,未切入根本的問題與提出根本解決對策。 國際上大都了解,野生動物身上多會帶有病菌與病毒,這屬正常情形,不足為奇。因為人與野生動物原本各有生活圈、彼此保持距離,所以相安無事。台灣一旦開創因「有礙人類健康」而撲殺野生動物的首例時,將賠上國際形象,而被冠上「愚昧」的封號!因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大概全世界的野生動物都將被撲殺!此外,如果要撲殺,則須為此案件量身訂做修改野生動物保育法,加入一項特例,即「凡涉及人類健康」則不在此限。如此台灣將貽笑國際! 十年前柴山上的猴子是見人就躲,根本不下山!十年後,人猴大戰肇因於人類的餵食!要根本解決柴山上台灣獼猴問題,必須將人與獼猴的距離拉開!然而光取締餵食,只是治標,須有根本解決的方針: 1.還地於猴!在柴山上台灣獼猴的棲地被嚴重破壞!日益嚴重的私闢休息區將獼猴的覓食地、與棲息地嚴重破壞,人猴衝突自然越來越嚴重! 2.嚴守獼猴三不政策-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因此,須有一套管理「人」的對策與機制! 3.將猴子導回山上!因地制宜,會同學術單位,針對目前會侵入山下住宅區的特定獼猴,先做調查、確認個體,提出對策! 多年來柴山自然公園空有管理辦法,僅有「兩個支援性」的公園警察、幾個被公文壓死的保育人員在支撐,根本沒有專責單位依法行政,提出專業有效管理方案與對策,導致問題叢生。長遠之道,需中央與高雄市政府共同研議解決對策,儘速成立專責單位;針對獼猴爭議釐清問題真相,避免因錯誤資訊引發恐慌,甚至引導錯誤的決策方向。 作者:洪伃青 在整體社會急劇地變動下,現代都市人冷漠疏離,近鄰不相識,以致傳統農村型社會中常見的守望相助、村民具有集體共同記憶等景況已不復見,個人主義的過度張揚,造成公共事務乏人問津,光鮮華麗的都市生活下,呈現的是一盤盤聚合不起來的散沙。無獨有偶,農村的社會結構也與以往差距甚遠,人口大量流失,資源也向城市分流,或者被城市所壟斷,使得多數鄉村樣貌幾乎是經濟不彰、鎮(鄉、村)容衰敗、基本設備缺乏、人力不足的代名詞。這兩種明顯懸殊的差異,卻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需要革舊去弊,注入新的活力。 參與的社區 「社區總體營造」是1994年,由文建會開始提倡推廣的地方自治政策,包含了社區營造、地方產業振興、社區意識的凝聚與提昇、鄉土教育的推動、地方文史整理與保存、社區問題的解決(涵蓋環保問題、交通問題、居住品質問題、公設問題、婦女權益問題、兒童權益問題、老人權益問題、弱勢者權益問題.......等),觸及的面向十分廣泛。而最終目的,不外乎是藉由活動的推展,以促使地區居民能夠自發地透過分工與合作,經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在共同目標意識的凝聚下,讓社區更臻美好。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系主任胡寶林提到:「社區營造的成功,不外乎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其中,又以「人和」為當務之急,也是最為困難的部分。首先,由於社區營造觸及的領域與關心的議題面向廣泛,執行起來往往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實際的推動工作必須集合大量的人力,從基本的當然成員──社區居民、專家學者到公部門的官方人員,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居民自發的力量 就目前的經驗看來,社區營造必須是「由下而上」的自發性運作,才能朝永續發展的長久方向進行。在以往經驗中,外來專家學者以駐站(工作站)方式進入一個封閉型的鄉鎮,試圖重新打造新地方,但因為雙方不見得能夠有效溝通,外來者不易取得鄉民的信任,進駐的時間又有限,地方對於投入人力即興致缺缺,使得許多原為善意出發的計劃遭到擱置或阻撓,甚而使地區居民對學者專家與政府部門採敵視態度,學者專家的熱情也耗損殆盡,結果兩敗俱傷。因此,唯有激起地區居民自發性地投入社區人力動員,以自行居住的經驗與需求為前提,社區營造才有可能真正達到改善社區的目的,並且使社區居民擁有幸福安全的住家生活。 要社區居民充分表達意見,還少不了專業者的引導與啟發,一般可見的社區動員或抗爭行動,多半是因為社區感到生命財產或人身安全受到脅迫,迸發危機感,比如停車問題、特種行業問題、垃圾場或焚化爐或發電廠的興建問題等,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組織,這樣的動員經過一次事件的發響後就無以為繼,對於社區改善助益有限。 一般而言,小型社區因為認同度高,人口數少,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清楚,所以動員人力是比較容易的。行政院今年舉辦第二屆國家永續發展績優獎,觀察今年「永續社區獎」獲獎的三個社區:嘉義縣民雄鄉三興社區 (鄉村型社區)、台南縣後壁鄉長安社區(鄉村型社區)、台北縣中和市世紀皇家社區(都會型社區), 與去年第一屆的「社區永續發展績優獎」:台南市金華社區、宜蘭縣大進社區、彰化縣永樂社區,相較之下,發現今年開始區分都會型與鄉村型社區的不同,也代表了兩者的經營方式有明顯迥異之處。胡寶林說:「這其中還有很多機緣的因素與操作技巧的問題,即使都會型社區看似動員人力比較困難,但有時候只需找到一兩個合適的人才,其實也就足夠了。」 號召足夠、合適的人力投入社區營造後,為了使居民能夠持續推動社區相關事務工作,下一個階段的任務應該是重視人才的培育,社區經營才能可大可久。胡寶林認為,未來的社區營造工作,應該有較多社工領域的人員進入,以完善的訓練機制培訓這批人才,使社區發展能夠照顧到當前更多的社會問題。而在這之前,胡寶林還提到社區擁有中心或辦公室的重要性,設立一個社區居民人人皆知且認同的社區營造交流空間,事務推展與會議討論等皆可於此辦理,培訓人才時也可使用。 建立生命共同體 同時社區意識的凝聚也不容忽視,由於社區的特色與其可能的發展方向脫離不了地緣因素,而這部分就得仰賴專家學者代為挖掘發現、或訓練社區居民對自我社區產生認知,尋找到社區居民的感情匯聚點在哪兒、關懷的議題在哪兒,透過有效結合使之產生地方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胡寶林提到,由於社區營造的推展工作屬於義工性質,而長時間的投入容易使人疲憊,因此過程中需有誘因吸引以支撐熱情。此時,專家學者應該要能帶入「成長」觀念,人員結合不能只是單一化的結社形式,當社區居民深信投入社區營造的推展工作,是可以將幸福帶入到家庭時,因互惠而產生的動力,將使社區與居民結合為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走山的人]走過能高越嶺 一段跨越中央山脈的雪封行(下) --﹥ 作者:紫秋千 檜林保線所 櫻花樹上披了一層白雪,檜林保線所前,我們身上都被雨水打的溼透。零下1度的天氣,大夥往一間廢棄的倉庫裡燒熱茶取暖,卸下裝備,才發現相機鏡頭已進了水氣,對於往後的一天半,前途感到一陣茫然。 這大概也是電子式相機的最大弱點,面對這樣惡劣的天氣,除了傳統機械式相機外都難敵魔掌,溫度下降對行程已是考驗,這會兒連負責紀錄的相機也快掛了,心裡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沉重。 保線所前,幾株神木直聳入天。而步道積上一層薄雪,更加濕滑難走,我們像溜冰似的往前而去,穿越一段又一段的溪谷,來到今天真正的考驗──傳說中的五甲崩山,即此行唯一的高繞點。 這裡曾有一個五甲隧道,但在很久以前崩塌了,之後主管機關乾脆就順著電塔的巡視路,高繞過這段崩地。我們從縣界3千多公尺一路緩坡下降,這會兒毫不留情的一下子上升回來,重裝的疲累再遇上之字型急陡坡,簡直是一種想哭卻哭不出來的感覺。
能高越嶺一直是條單車登山的熱門路線,前輩隊友說早期曾發生過扛車卻摔落的山難,故此古往今來多少的鐵馬英雄,在此棄「車」保帥。我則納悶重裝都已經難走了,如果肩膀上又多台腳踏車,該是什麼樣的情形? 這一段的高繞,除了喘息聲外,大概就是肚子餓的聲音。忘了時間已經接近中午,一路上都是順手拾起雪塊止渴,背包裡的行動糧趕路趕得都忘了吃,好不容易撐到稜線後,大夥便開始補充體力,好繼續邁向今晚的夜宿地──奇萊保線所。 因鏡頭進水,往後的路程,也就只是低頭往前走,一直到遇上間小廟萬善祠才稍事休息,而這所奉嗣的也正是昔日台電鐵塔施工時犧牲的無名英雄,後來在山下才聽說這裡流傳著許多的靈異傳奇。 而路也早由松針鋪設的碎石路面改為產業道路,奇萊山莊的牌子前大棟的鋼筋建築物聳立著,因為氣候的關係,整條古道只剩我們這一隊堅持到最後,而我們也幸運找到旁邊一小間倉庫可以棲身,夜晚不必忍受外面紮營的寒冷。 雨勢漸漸停了,即使氣溫只有2度,好像身體也自然的適應這樣的氣候,大夥紛紛換下溼透的衣服煮起晚餐,我感覺這趟行程就快要大功告成了。 不幸唯一保暖的睡袋卻和相機一樣,進了水,這一夜在發抖中度過,冷得無法入睡。挨了一次悶虧,心裡想著,這次的能高體驗對於往後大縱走的山林之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成長,尤其同行相處的另外五個隊友,個個都像個寶藏似的,在他們的身上學到很多的技術與登山經驗。 若干年後,我依然會懷念這一次的能高越嶺,這一夜所蓋的濕睡袋,在冷的一直發抖的情況下,當然還有最後一天的壓軸戲──天長隧道。 天長路更長
這水還是極冰冷的,是那種會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冷,其實能高的後半段幾乎都是在走隧道,長的是可以走上30多分鐘的;我們也羨慕著那些騎野狼125的原住民朋友呼嘯而過,但卻不會熄火。 好不容易一種重現光明的喜悅,過沒多久又是一個隧道,一直到最後車子可以到達的地方,而這往銅門的路上,除了明隧道外,還包括木瓜溪沿岸的奇石峻谷,榮工先民開闢的龍澗道,及一條條壯觀的瀑布,發電廠的引水道等等。 一邊是峭壁,一邊是瀑布峻谷,這後山的原始景觀絕對不輸給太魯閣峽谷。雖然相機失靈,但想銅門管制哨內未經污染,且讓它保有一份神秘,這一想心下也就釋懷了。
後記 山總是有一股魅力,讓你往前走去,從「嘉明湖山難」到「屯原山難」,我寫了幾篇事故原因與探討分析──沒有人願意好不容易等到的一個活動,卻是壞天氣,也沒有人願意壞天氣硬上山。最大的決定權在於領隊,領隊說退就退,說往前就往前。領隊是一個登山活動的第一決定者,有時候山下天氣不好,山上不一定就不好的,換句話說,山下天氣好,但山上也不一定會跟著好。整個登山活動,從入山報名申請到準備糧食、裝備,然後租車分配等等,這些手續之繁雜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毅然的決定取消又需要多大的勇氣,戰都沒打就要撤退,主帥者承受著又需要多少的包袱。 那就好像我這次的能高越嶺,即使到了第三天活動結束時,我心裏也還納悶著沒取消的原因。 但是如果真要取消的話,我也不會經歷這生平第一場雪。 【下期預告】:走過白雲山 瞭望甲仙明媚好風光。 ●[活動]銀髮族之旅-汐止翠湖步道 --﹥
時 間:6月16日(四) 早上8:00 在汐止,有一處深藏在都市邊緣的美麗湖泊,它的名字叫做翠湖。聽其名,就知道這裡林木蒼翠,鳥囀不絕,景色優美寧靜。翠湖位於基隆河北峰溪的上源,原只是一個小小深潭,日據時代於附近發現煤礦後,採媒的棄土漸漸堵塞了北峰溪水道,溪水聚集因而形成今日的湖泊景觀。我們將漫步在山林間享受陽光穿透枝葉的溫暖,看成群的台灣藍鵲飛過山際,彩蝶於身旁翩翩飛舞,並感受這裡的採媒史的興衰和翠湖之間的故事。翠湖的美麗,523邀你共享! 詳情請參閱 http://www.523.org.tw/
時 間:6月11日(六) 6:00-15:00 透過輕鬆愉快的步道導覽與自然體驗的遊戲活動,請帶著輕鬆的心情來看看初夏的大坑。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ats.org.tw/Dakan.html ●[課程]資源化產業技術人才培訓班 --﹥
時 間:6月17日-18日(五-六)
時 間:7月15日-16日(五-六)
時 間:8月12日-13日(五-六)
主 題:資源化技術、實務、法規介紹 工業局擬規劃我國創新性綠色產業發展領域及策略,以協助推動我國高附加價值之綠色產業,而資源化產業正是此綠色產業之一環。雖其規模相較於其他產業為小,但其特性在於維繫其他產業能正常發展。經統計資源化產業近年內將是人才需求高峰期,為因應此產業之人力需求,特辦理此人才培訓課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iw-recycling.org.tw/whatsnew/n20050520.htm ●[講座]「綠色設計聯盟」會員座談會 --﹥
時 間:6月16日(四) 下午13:00-17:00 產品的開發以往著重於品質的要求並符合顧客的期望。近來世界各國積極提昇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環保意識從以往的管末處理、製程改善,到綠色生產。為因應此環保趨勢,台灣環境管理協會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下成立「綠色設計聯盟」,希望配合產業界的需求,提供綠色設計相關訊息、收集相關法令、應用工具、設計案例、舉辦相關座談活動等來協助產業界進行產品的綠色環保化。此次座談會主議題為「綠色設計管理與策略」,希望各會員先進踴躍參加,並提供相關建言、經驗及技術交流,以使聯盟活動更加熱烈,且對會員在實務或研究上有所助益。 詳情請參閱 http://gdn.ema.org.tw ●[研討會]「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研討會 --﹥
時 間:6月16日-17日(四-五) 詳情請參閱 http://ngis.zo.ntu.edu.tw/2005conf/index.htm ●[營隊]「城市叢林探險隊」大手牽小手活力親子營 --﹥
時 間:7月2日-3日 「城市探險隊—大手牽小手活力親子營」要帶著一家大大小小、爸爸媽媽、弟弟妹妹、哥哥姊姊體驗原來城市中的小小綠地,也可以帶給我們這麼大的驚喜,讓爸媽與孩子手牽手一起開啟大自然的感官受器,接收這片小小綠地帶給我們的趣味以及感動、再次體驗歷史人文的史蹟,彷彿重回時光隧道。 活動的時間共計2天,將綠色生活地圖的概念融入在有趣的遊戲當中,藉由闖關、小組分享、實際踏查行動來了解228和平公園以及國立臺灣博物館的綠色生活環境,最後小組全力合作完成一份綠色生活地圖,並且在發表會上,與大家分享這兩天的成果。 詳情請參閱 綠色生活地圖城市叢林探險隊親子營網站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e-info.org.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