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文:陳雪英 (自然風人文空間工作坊藝文總監) 雪域 青藏高原一年當中大部份的日子都為冰雪所覆蓋,這穿梭游走在崇山峻嶺間的川藏公路北線更是氣候詭譎,在平地已漸進入盛夏的六月裏,竟是漫天飛雪,厚厚的雪花掩蓋了藏民簡陋的屋舍帳篷,和在風雪中僵牛羊。 而雪霽後,皚皚山峰倒映在澄澈碧藍的湖水中,雄鷹掠過天際,白色駿馬從山徑奔馳而來,這雪域曠遠而蒼涼,美得令人驚歎! 怒江風雲 發源於唐古拉山的怒江,註定要比別的江流走過更坎坷的道路,它咆哮怒吼地與阻止它的橫斷山脈搏鬥,以爭取過路的權利,日夜不停地奔騰了2,849公里,終於抵達了遼闊的印度洋。 依傍著怒江生活的村民,在艱困的環境中始終勤奮不懈,因為他們知道這孕育生靈的滔滔江河,同時也是他們精神的指標。 ■[綠色影展]「貢寮,你好嗎?」希望這條路,你能走的很好! --﹥ 作者:紫秋千
「核四公投、千里苦行」,我對他一生的執著抱以最大的敬意! 但是從沒有人告訴我一個事實,如果真正公投,開票出來的結果,同意蓋的一定會大於反對蓋的。因為本身就不公平,因為貢寮一個鄉反對的人,抵擋不過全國大多數同意的人。因為您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核四現在仍然繼續在蓋,而且積極趕工中,依我們目前朝野兩黨的紛紛擾擾,辦事的能力,等真正決定辦公民投票的時候,核四早已經蓋好,送電了! 人民會去在意的,是生米都已經煮成熟飯,花那麼多錢都已經蓋好了,怎麼能不用,到不如把核一、核二給廢掉除役。那麼問題還是存在著,貢寮鄉依舊是一個被犧牲者,就好像達悟的核廢料,到現在也沒解決一樣的道理。 我常在想一個問題,很少人告訴我們,真正的反核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們用命去抵抗,他們用青春去爭取正義,是政治引導下的政策嗎?還就只是在地人的抗爭,就好像把焚化爐蓋在你家附近,然後你抗爭說不要,但卻忘了自己也是個製造者。 於是漸漸的,你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他們走上街頭吶喊著,脫下上衣,激烈的阻擋著,老阿嬤留下眼淚說誓死相抵,用這條生命跟你們「配」! 我在電影演完後的那張明信片上這麼寫著,導演說那是要寄回去問候貢寮的,在全省的巡迴放映之後,要把全國觀眾的聲音帶回去唸給鄉親們聽: 「辛苦了,十幾年來,你們用生命、用青春去努力! 反核,不單單只是貢寮人的事,是我們台灣全體人民的事,是關係後代子孫的事! 這條路,你們不孤獨,因為我們都懂!繼續走下去好嗎,加油……」 明信片你知道的,寫不下多少字的。 我在最後的那段,看到因意外致人於死,被判無期徒刑入獄的片中書信往來的主角阿源,放外探假回到貢寮,在火車站的那段迎接,鄉親們沒有多說話,見面只是一個擁抱,一個才26歲的大好青年為了反核被關,犧牲掉人生的青春,但卻沒有怨言。 反核的鬥士們,哭了! 十幾年來,核四停不停建沒有一個定案,曾經他們最信任的民進黨,他們全鄉機乎都把票投給一路堅持反核理念的阿扁總統。政黨輪替後,鄉民的希望湧現,經濟部長林信義也下鄉在廟口廣場,聽聽他們在地人的聲音。 三個月後,2000年10月27日,上午十點多,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停建核四,當時,股票慘跌,張俊雄說了一句話,讓我心中激昂澎湃,他說:「我們要對歷史負責」! 對貢寮人來講,辛苦快十年,終於看到成功的果實,那一刻,是放鞭炮擊掌慶賀的!但是這個喜悅沒多久,強烈的輿論之下,在野黨的極力杯葛之下,行政院被迫申請大法官釋憲,2001年2月24日行政院再次召開記者會黯然宣布復工。政策的反反覆覆,執政黨的魄力何在?貢寮人民由滿懷希望,變成低落失望! 這部份的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歷史,是本片的精采之處,也是我想要說的,把事情的真正焦點給還原呈現出來。讓貢寮人有這個機會去說話,也許觀點是傾向反核這邊的,但是這樣的發聲,是媒體沒有所給他們的。 我們看到那些昔日年輕的鬥士,一年復一年在為保衛家鄉努力,那種尊嚴,那種討海人的堅毅。祖先留給他們貢寮有山有水的好土地,鄰近的石門已被核一、核二進駐,為何核四還要蓋在貢寮?甚至連漁權也被侵放剝奪,我們看著那些學者官員,和漁民之間的對話,底層弱勢的聲音抵擋不過滿腹官僚氣息。 這部紀錄片,是導演崔愫欣小姐用了六年的時間所拍攝的,透過和監獄裡的阿源書信往來的方式述說著這些年來反核四的艱苦過程。 當你看到阿源因為一場意外的抗爭事件而入獄,再比照那些政客們的嘴臉,當你看那些反核人士頭髮漸漸蒼白,有些等不到撒手過世,再比照核四基地的低調不斷施工。 透過鏡頭,不需要太多的街頭運動,我們看到台二線北濱公路的那份「愁」。或許是因為宣傳、預算還是其他的關係,目前是採用全省巡迴,免費放映的方式,導演也說出經濟的困難度。其實我想建議他們可以透過全景傳播,往電影院上映的方式去努力,畢竟總是要吃飯的,而且台灣本土的聲音已漸漸被重視,現在紀錄片已經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 「非核家園」,在朝野兩派鬥爭下,似乎還是一個口號,我甚至悲觀的認為,我這一生大概也等不到!其實很多原本只是單純的東西,扯上「政治」這兩個字,似乎就變的有點複雜了,核四也是如此。 就像電影最後,朱約信所唱的,十幾年前我們在這裡大聲的唱著反核,十幾年後,我們依然要大聲的說: 啊~~反核啦…反核啦… 【相關網站】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朝一首情詩,開頭兩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說:看到河邊芳草連天,就禁不住想起遠方的情人。如果我們斷章取義,也可以寫成「看到河邊的生態系,就禁不住想起人生之道。」 江水濤濤,綿綿千里,流過大山,流過高原,流過平地,一路走來,把兩岸染綠了,有水就有植物,有植物就有草食動物,後來也自然有了肉食動物,這樣經年累月,建立了河畔生態系,河畔生態系像其他生態系一樣,可以分熱帶、溫帶、寒帶,也可分高原、平地和海邊濕池,每一生態系各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食物網,自己的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基石物種是生物杜會中最重要的物種,可以影響整個生物社會的盛衰和興亡;又叫調劑物種(regulator species),生態系中任何動物或植物都不能單獨存在,要生存就得靠其他生物的合作或競爭,食物網是能量的流轉,能量源自空氣、水、陽光。生態系的存在與繼續當然要靠環境因子,如溫度,雨量,陽光,營養和礦物質等。生物種類和非生物資源,不停的在變,由變中得到平衡,生與死的平衡,數目多少的平衡,能夠適應的物種生存下去,不能適應的物種在生態系中失蹤。 十幾萬年前一種適應力最大的動物──現代人,出現在這個地球,過去兩百年,人口大增,科技發展,人幾乎成了所有生態系,從兩極到熱帶,從高山到海洋的基石物種,人蹤到處,改變了生態系的架構和健康,物種減少了,環境被毒了,短短兩百年,這個地球已是千瘡百孔。 我有個生態專業的朋友,在印尼國家公園的一條熱帶河工作了七年,他說河岸的生態基石物種應該是老虎,牠的存在使其他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及所有植物,保持一種平衡。五十年前,人來了,人獵虎,因為虎骨、虎鞭,虎的減少,很快就改變了這條河的生態系。獵人越來越多,大企業家開始操縱控制,競爭激烈,勾心鬥角,政府立法禁止獵虎,又產生了官商勾結的社會現象,人太多,人太貪,人的科技能力太大。這條河的生態系已被破壞不堪了。 孟子下卷有一則「牛山濯濯」的故事,看到光禿禿的牛山,他說:「這座山本來有森森樹林,大國為了要木材,就把樹砍光了,如果任其自由,雨露沾潤,也本可以復元,但畜牧牛羊,又把草吃光了,不容樹木滋長,所以,今天的牛山就禿禿了。」 印尼的一條河和中國古代的牛山僅僅是兩個例子,擴展到世界各地,繼續破壞下去,到了自然不能復健的地步,人也會跟著滅亡,像生物史上過去的大絕滅,說不定只有小草,只有昆蟲,只有鼠類剩下來,生物再演化,數百萬年後,原來是基石物種的可能已是化石物種了,變成未來考古者的趣味,就像今天我們在研究六千多萬年前還活著的恐龍一樣,恐龍也是那個時代的基石物種,不同的是恐龍絕滅因為天災,人卻在自作自受。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最大的毛病是人口太多,貧富距離太遠,窮人活著只求溫飽,富人活著要堆積更多財富,有了錢就要作官,財、權集於一身,要再爭取世界所有資源,所以今天到處都是戰爭,很多人活在恐懼中。野心家更利用宗教,為年輕人洗腦,炸藥纏身,走入無辜的人群,自殺殺人。 強國的領袖,被「大帝國」思想沖昏了頭,相信只有掛著自己商標的「人權」才是人權,只有掛著自己商標的「民主」才是民主,要其他國家聽話,不然就財閥武打,有的國家當了漢奸,有的國家人財雙亡,文明要向那裡走? 人間最大的原理是生態原理,是自然科學與歷史的結合產物,任何生物要活下去就要適應,適應是生物之間(包括人)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剋相生的道理,是要萬物取得平衡,我們一定要把「多一些」的哲學壓住,剷除財產多一些,權勢多一些,明年比今年多一些。此處「多一些」,彼處一定要「少一些」,破壞了平衡,只有滅亡。 把生態原理納入文化,使人口與資源之間取得平衡,使貧富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大帝國」思想熄火,在非常時期,須要非常能力,非常能力是不是「綿綿思遠道」的道?只有天道才能肩得起這樣莊嚴的責任。
小明在報紙上看到有優良品種的警犬出售,於是寄出支票購買。 小明:「你們寄來的根本不是警犬,我要退錢!」 對方:「警犬有很多種,賣給你的是便衣,必須偽裝成不是警犬!」 小明到夜市吃宵夜,看到招牌上寫著「花枝意麵」,就叫碗來吃吃看。 吃到一半小明發現裡面根本沒有花枝,覺得被騙了! 就問老闆娘:「老闆娘,我的花枝意麵?怎麼根本沒花枝呢?」 老闆娘:「花枝是我的名字啦!」 一年級的老師教小朋友認識家禽動物。 老師:「有一種動物兩隻腳,每天早上太陽公公出來時,牠都會叫你起床,而且叫到你起床為止,是哪一種動物?」 小朋友:「媽媽!」 值日生:小編甲 本週的攝影賞析,不論是青藏高原的雪景,或是清澈空靈的怒江,都引領我們進入祕境之旅;然而,美麗的景致與人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才是我們真正要向遠祖、原住民學習的精要。 賈老師的綿綿思遠道亦是,我們不過身處自然生態系中小小的一個生命體,為何會無限擴充一己的私慾,危害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侵占其他生物種的生存權利?有時,真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多替未來世代想想,留給一個美麗的家園給後代子孫…。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e-info.org.tw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