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水文]智利強震 造成九人死亡 --﹥
智利,聖地牙哥,2005-06-14 (ENS)- 智利北部安地斯山區13日下午發生芮氏規模7.9的強烈地震,目前已知造成9人死亡,受傷人數估計100餘人。震央位於沿海城市意基奎(Iquique)東北東115公里處、首都聖地牙哥北方約1515公里處,意基奎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震動,部份建築物受損,所幸無人受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14-01.asp ◆[土地水文]美國法院判決增加水壩洩洪量 保護哥倫比亞河與蛇河鮭魚 --﹥
美國,奧勒岡,波特蘭,2005-06-14 (ENS)- 美國聯邦法院9日作出裁決,聯邦水壩管理單位必須增加哥倫比亞河與蛇河水壩的洩洪量,以幫助太平洋鮭魚能游到海洋。地區法院法官瑞登(James Redden)表示:增加鮭魚夏季洩洪量有其必要性,以避免危害該地區瀕臨絕種的鮭魚。此裁決影響到蛇河與哥倫比亞河上的五座水灞-花岡岩下游水壩(Lower Grantie)、小鵝水壩(Little Goose)、下蒙諾曼塔水壩(Lower Monumental)、冰港水壩(Ice Harbor Dams)以及麥南瑞水壩(the McNary Dam)。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14-10.asp ◆[能源議題]美參議院初步通過能源預算 增列核能、再生能源預算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6-14 (ENS)- 美國參議院能源與水小組委員會於今日通過一項310億美元的「能源與水發展」預算法案,此預算案包含了能源部及陸軍工兵部的所需經費,並且將於16日交付撥款委員會(Appropriations Committee)全體委員表決。此項參議院預算案,金額比布希總統所要求的還超出了14億9,000萬美元,也超出了眾議院批准的金額,較本年度預算增加了14億美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14-03.asp ◆[永續發展]鄰近太陽系 發現類地球行星圍繞恒星運行的體系 --﹥
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2005-06-14 (ENS)- 天文學家團隊首次發現類地球的岩石行星,環繞類似於太陽的恒星運行。該團隊主持人、加州柏克萊大學天文學教授馬斯(Geoffrey Marcy)表示:「這個行星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他說:「2000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與伊比鳩魯爭論是否有其他與地球相似的行星。而現在,我們第一次有證據證明有顆岩石行星圍繞著恒星運行。」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14-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右檸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聖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5/2005-06-14-09.asp 作者:彭啟明 (中廣新聞網氣象達人節目主持人) 中國西北屬於中亞沙漠區,向來是為東亞沙塵暴現象的主要源地。近幾年科學家逐漸發現東亞沙塵暴不僅對於當地的生態和人民生活有衝擊,對於氣流下游地區之空氣品質也有顯著之影響。沙塵埃可透過高層氣流輸送,東移到日本、韓國,甚至一萬公里外的北美地區。根據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群統計顯示,近十年來,亞洲沙塵暴平均每年發生17次,80%往日韓方向傳送,最遠到達美國,約20%往東南傳送到華南,甚至到達臺灣。 沙塵暴除了在沙塵源區附近,因強風下造成人畜的傷亡和經濟上的損失外,沙塵暴對台灣的直接影響主要在於人體呼吸器官。此外,沙塵暴含有大量之懸浮微粒,這些粒子會直接反射太陽光,並影響雲內物理及化學組成,因而改變全球輻射,並會影響降雨強度與降雨量。附著於沙塵上之化合物或是生物體亦有可能藉沙塵暴的傳送,而影響數千公里外的生態區域,對環境造成影響。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pecial/wcdd/2005/wc05061701.htm
文字:張岱屏 (公共電視) 民國87年第一次能源會議曾經作出結論─台灣要承擔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必須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行節約能源並提高能源效率。但是,真實的情況卻是與目標背道而馳。近年來我們的能源結構持續惡化,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近幾年的發展,表面上是發展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廠,事實上卻是以燃煤火力電廠來替代,燃煤變成發電主力,使得電力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另一方面,在能源結構惡化的同時,我們的能源使用效率,也就是每一度電能夠產生的國民生產毛額,也日益低落,原本訂定的目標是每年增加1.2%的效率,但是實際的結果卻是減少10%。梁啟源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能源價格偏低,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繼續擴廠。 長久以來,低廉的電價讓大家用電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卻也是能源效率無法改進、節約能源無法落實最關鍵的原因。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5/ou05061701.htm ▲[向永續北歐學習]產業生態學家夜話EIP Eco-Industrial Park vs Eco-Industrial Pub --﹥ 作者:鍾國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 國際會議動輒三天甚至四天,但不論會議正式議程有多長,不可否認的是,最有收穫的溝通常常都是會後當場或是當晚才開始。當場可以理解,當晚是什麼意思?老外的休閒場所-PUB,就像我們在家喝茶聊天一樣,再自然不過。也因此在國際會議舉辦期間的晚上,常常是最精采的內幕報導與資訊交換管道。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國際產業生態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ISIE),因為是一個發展十年左右的新領域,真正長期關心產業生態學並在會議上固定碰面的會員其實總是那些熟悉面孔。每天會後的重點就常常是:今晚有沒有有趣的pub?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northeurope/2005/no05061701.htm ●[活動]台地戀歌之休耕演唱會 --﹥
時 間:6月19日(日) 下午4:00-9:00 「生祥與瓦窯坑3」,這匹2005金曲獎的超冷大黑馬,得獎後首場大型演唱會將於6月19日星期日臨暗(傍晚)在中壢田中央,對著一坵一坵休耕的農田與不識田滋味的現代人,深情賣唱!您敢不敢帶種來和我們一起揭開這匹超冷大黑馬的神秘面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aojianbao.org.tw
時 間:6月21日(二) 晚上7:00-9:30 夏至晚上,拋開文明電力的束縛,感受不一樣的大安森林公園,體驗今夏新鮮自然夜生活!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2005lightoutday/index.htm ●[營隊]青年公共參與學苑系列活動 --﹥
時 間:6月28日-29日(二、三) 隨著全球化的效應日益彰顯,無論是反應在經濟、貿易上的世界貿易組織運作上,亦或者是近日為全球所關注的「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性規約的落實,全球化!似乎已經成為大家不能迴避的課題。然而,全球化的議題以及伴隨全球化而來的各類影響,一直都受到國內外非政府組織持續的關心,面對著全球化的各種影響與變化,青年可以為哪些準備?又可以有哪些行動?而國際上又有哪些可供參考的經驗,都是這次營隊重點之一。 詳情請參閱 http://enews.url.com.tw/labor.shtml ●[營隊]2005黑皮衫新鮮人自然生活體驗營 --﹥
時 間:第一梯次:7月5日-6日(二-三) 針對屏東縣高中生、大學新鮮人所舉辦的自然生活體驗營,帶領青年學子認識家鄉的自然、人文生態,以社區深度旅遊為主,利用各種體驗教育,藉由眼睛的觀賞、雙手的觸摸、心靈的體會等進入屏東的好山好水!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6359 ●[營隊]第六屆土地關懷營 前進諸羅城 --﹥
時 間:7月8日-10日(五-日) 嘉義市古稱諸羅城,自康熙43年(1704)建城以來,已超過300年的歷史。然而走在嘉義街上,我們卻難得看到百年以上的建築或古蹟,這固然和傳統建築多木結構以及嘉義地震頻繁有關,但是人們對文化資產的忽視與破壞也難辭其咎。近者如日治時代的神社、警察局、稅務出張所不是被民眾故意放火焚燒就是被政府強力拆除,好不容易才保留下舊監獄,如今又要拆除極具歷史意義的嘉義郡役所!號稱建城300年的嘉義市要留下什麼給後代子孫?又要走向何處去?值得所有關心文化資產與嘉義市未來的朋友深思! 因此,本屆的「土地關懷營」才以「前進諸羅城」為主題,將關懷的焦點鎖定在嘉義市,希望透過營隊課程的安排,更深入地來了解從昔日的諸羅城如何演變到今天嘉義市,它有哪些歷史古蹟與文化資產?現階段城市發展的問題是什麼?以及我們對它有何願景和想像? 詳情請參閱 http://blog.yam.com/hungya/archives/187944.html ●[徵求]國際會議系列活動英日語翻譯志工招募 --﹥
時 間:即日起徵求 台北市政府發市發展局委託籌辦「2005台北社區年:國際會議系列活動」自今年6月起陸續舉辦「國際社區規劃工作坊」、「城市領袖對話」及「2005社區規劃論壇國際會議」系列活動,希望與有興趣的朋友共享本次國際會議的經驗案例與專業知識,透過翻譯志工招募的共同合作,達到共學、共享的目的。 詳情請參閱 http://www.ours.org.tw/ ●[徵求]後勁環保工作室誠徵專職執行祕書一名 --﹥
地 點:鳳屏宮 後勁環保工作室成立於2003年6月,為高雄市後勁地區,延續反五經運動而設立之民間團體,主要為推動中油落實25年(105年)遷廠之承諾,進行污染整治等工作,工作室設有執行長一人,由長期投入環保工作的李玉坤先生擔任。目前工作室急需執行祕書一人。歡迎有熱忱、有興趣,具電腦網路、文書處理能力,以及基本寫作能力的朋友,加入我們的工作,錄用後需即時上班。主要工作為:與政府、民間團體、社區之連繫、設立社區網站、資料建檔、協助執行長動員、陳情等。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搶救未來(下) --﹥
播出日期:6月20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再生能源 早在2000年以前,住在三芝海岸的台灣女婿劉力學以及環保媽媽周美惠,就開始著手DIY自力發電的計劃,靠著一支螺絲起子、一把鐵鎚,在自己家的屋頂架設了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板,將海邊惱人的烈日強風,轉化成為源源不絕的動力。 【人與自然】能源危機 對於現代人來說,能源跟空氣一樣重要。目前全世界80%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40年之內將面臨枯竭。台灣97%的能源仰賴進口,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 【看守台灣】節能 潔能 一個又一個連綿的高壓電塔,串聯起便利的來電生活網。一按即來的電力,給予現代人方便又舒適的生活。但是台灣能源缺乏,97%的能源仰賴進口,全國能源的消費量,有將近一半用在發電,其中又以火力發電比例最高,佔74%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粗估約有9700萬公噸,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三成。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很多人把二氧化碳減量,當成是大企業、大工廠的責任。但其實一般人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節約用電開始,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幫助台灣的二氧化碳減量。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抗荒漠化與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全球許多國家地區均在這個日子舉辦活動,重新思索土地水文、氣候、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今年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世界各國蓄勢待發對抗「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已經造成了地球暖化與普遍的氣候異常,也是沙漠化現象的主因之一。不過,沙漠化最大的因素,其實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濫墾、濫牧與濫伐。長期在推動綠帶運動的肯亞女生態學家馬薩伊,獲得了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由她領導的草根力量正在非洲各地種下對抗荒漠化的綠樹,圍起生態的城池,也帶來了社會轉型與環境希望。 沙漠可能離台灣很遠,環境議題卻是普世皆然的,我們將在今日與下週推出針對荒漠日的系列文章,也將於24日開始刊登遠足文化所出版的《台灣地下水》選文,期望讀者可以從中對人與土地有新的體認。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e-info.org.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