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台灣志工在奈良工作假期 維護飛鳥遺跡 --﹥ 本報訊 為了厚植生態工作假期相關經驗,推展國民信託(環境信託)理念,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志工自即日起將遠赴日本取經,赴奈良縣明日香村參加當地信託團體辦理之工作假期活動,從事古蹟遺址週邊設施的維護工作,並與當地保育團體交流,期待能帶回寶貴的經驗,為8月中旬於陽明山雍來廢礦場舉辦之工作假期,挹注更豐富多樣化的內涵。 本次活動的時間為7月16至18日,三位志工15日上午出發,第一次前往日本的志工王漢鵬表示:「越接近出發的時刻,心情漸漸開始緊張起來,語言能力普普通通的我,這次還是只能靠著雙眼去觀察、憑著身體的勞動去體驗、用耳朵來聆聽不同的聲音、用筆寫下每一天的過程,日本的工作假期經驗應該比台灣成熟不少,希望能帶著寶貴的經驗回來。」 奈良縣不僅只是流行樂團近畿小子(kinki kids)的出生地而已,它在西元6世紀初至7世紀初是日本京城的所在地,古跡密集,傳統文化保存相當豐富;尤其在明日鄉村,更擁有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為「特別史跡」的石舞台、高松塚古墳等飛鳥時期遺跡。日本政府昭和55年更特別制定「明日香法」嚴格限制當地開發,而明日香村也正積極申列世界遺產,做全村「博物館化」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志工除了參與工作假期活動外,活動結束將轉往參觀愛知博覽會,體驗「自然的睿智」,回台後,將與讀者分享此行心得。
【相關新聞】 ◆[全球變遷]珠峰冰河融化 爭取列名瀕危世界遺產 --﹥
南非,德班,2005-07-12 (ENS)- 世界最高峰聖母峰(珠穆朗瑪峰、埃佛勒斯峰),因氣候變遷導致冰雪融化,因此世界著名的登山家希拉瑞爵士(Sir Edmund Hillary)與環保人士及律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極力爭取將埃佛勒斯峰列為聯合國「瀕危世界遺產名單」(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之一。21個國家委員會12日齊聚南非德班共商此議。 世界遺產公約的所有會員國,依法必須將尼泊爾的薩迦瑪國家公園(Sagarmatha,尼泊爾語,即聖母峰或西方所稱的埃佛勒斯峰)完整的保存給後世子孫。但運動人士呼籲,這將不可能實現,除非緊急採取行動終止喜馬拉雅冰河融化及眾多冰湖潰決,挽救數千條人命免於受到生命威脅,以及獨特不可取代的環境免於摧毀。 希拉瑞爵士表示︰「喜馬拉雅山的環境暖化現象在過去50年間愈來愈趨明顯,並因此已造成數次嚴重的冰湖潰決與洪水氾濫事件,並對環境與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的干擾。」希拉瑞爵士是在1953年5月29日上午,與尼泊爾雪巴丹增.諾杰,首度攻上聖母峰。 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指出,氣候變遷造成喜馬拉雅冰河融化,使得喜馬拉雅山的湖泊高漲,增加毀滅性洪水的危機。大多數人以體認到有許多湖泊正面臨危機,但卻缺乏適當的監控,意味著沒有人真正在評估湖泊何時才會潰決。將薩迦瑪國家公園列入瀕危名單的意義在於,世界遺產委員將必須著手評估尼泊爾境內冰湖,並採取行動緩和有危險的冰湖。 地球之友的國際氣候專案人員皮爾斯(Catherine Pearce)表示︰「氣候變遷是地球所面臨的最大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必須將聖母峰列入瀕危名單;同時世界各國要警醒過來,認清全球暖化的威脅,採取更進一步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9屆年會現正於南非德班的國際會議中心開議,議程從10日起至17日止,目前正討論42處世界遺產候選名單;其中包含28個文化遺產場址、10處自然遺產場址、以及4處文化與自然兼融的場址;另外也將討論9處現有場址擴大遺址範圍的提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12-05.asp ◆[環境經濟]企業必須保育生態系統 否則將付出代價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7-12 (ENS)- 工商業依賴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但是許多像是漁業、森林及水供應卻逐年減少。《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最新的報告提出警訊,到了2010年,這表示直接或間接依賴自然資源的公司,可能會增加其成本。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12-02.asp ◆[生活環境]中美簽定食品安全合作協議 --﹥
中國,北京,2005-07-12 (ENS)- 美國農業部長約翰斯(Mike Johanns)自今年一月擔任農業部長以來,首度訪華並於星期一(11日)表示,美國與中國同意增加動植物健康及食品安全的雙邊合作。約翰斯參加中美商務貿易聯合委員會(U.S.-Chine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會議,此為解決貿易問題的雙邊論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l2005/2005-07-12-01.asp 范世榮 編譯/蘇柏維 審校 英國蘇格蘭鄉間地區外來種入侵情況嚴重,本月初,英國政府保育專家已鎖定對當地自然資產造成危害的13種非本土陸生與水生植物,正式對外來種宣戰。蘇格蘭行政當局(Scottish Executive)表示,在過去,外來植物已經逃離花園圍牆,並且被一些善意但做法錯誤的人們種植於野外。 7月1日,一項《野生生物暨鄉野》法令所發布的命令生效,來遏止這13種植物的繁衍與雜交。違反這項法令可能會被處以最多兩年的刑期以及無上限的罰款。環境部門副部長布萊肯﹝Rhona Brankin﹞表示,入侵外來物種對全球生物多樣性與蘇格蘭自然環境造成危害,她已宣佈加強防範外來種,以防止從花園或池塘逃出的外來植物扼縊水生物、危害自然資產。她說,這項法令放眼於未來,已終結之前所犯的錯,並阻止這些可能嚴重危害環境的物種擴散。 被鎖定名單中,包括了原生於南亞、現大量繁衍在格拉斯哥(Glasgow)卡文河(River Kelvin)旁的寡花韮(Few-Flowered Leek)以及澳大利亞沼澤景天(Australian Swamp Stonecrop);這二種植物於1990年代早期引進英國。另外也包含了阻塞水道的粉綠狐尾藻(Parrot's Feather)及漂浮雷公根(Floating Pennywort),並新增加了其他的入侵者,像是在鄉間繁茂生長的日本蓼科雜草(Japanese knotweed)與大葉牛防風(giant hogweed)。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柏維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右檸 摘錄 文字記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 牠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因為個性溫馴,於是有人稱牠為溫柔的巨人;牠因為不具攻擊性容易獵捕,所以漁民都叫牠大憨鯊;牠又因為肉質雪白細緻,而有了豆腐鯊的封號。其實牠真正的學名叫做鯨鯊,當人與鯨鯊相遇,除了吃之外,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假日的水族館,陸續湧進一波波的人潮,水族缸內正上演著一場餵食秀,主角鯨鯊是水族館裡最熱門的明星,看準了遊客對於牠的好奇與喜愛,近幾年各地的水族館,接二連三的購買鯨鯊來做展示。從海洋來到陸地的小鯨鯊,只能順著小小的水族缸不斷的游動,彷彿希望游出人類的禁錮,不過雖然牠失去了自由,離大海也遠了點,至少撿回了一條命,畢竟在台灣,人與鯨鯊之間的故事,通常是從漁市場開始的。 對於漁民來說,鯨鯊是可遇不可求,要有福氣的人才能遇得到,目前鯨鯊1斤的價格高達1、200元,通常一尾鯨鯊可以賣個2、30萬元,所以對辛苦的討海人來說,一趟出海能捕獲鯨鯊,就像是中樂透一樣。 其實早期鯨鯊肉沒什麼人會吃,隨著美食主義當道海鮮料理的開發,鯨鯊的價格才開始水漲船高,於是只要鯨鯊和漁民在海上相遇,幾乎就得死,漁民並且以「大憨鯊」這個稱號,來為牠們的死亡做最後的詮釋。 海洋大學莊守正老師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沿近海鯊魚資源評估的研究,已經快20年了,每當他回憶起以前學生時期,漁市場滿地鯊魚漁獲,叫賣聲不斷的熱鬧景象,不免感慨萬千,尤其是大型的鯊魚,急速下降的資源量令人憂心。
91年漁業署開始實施捕獲鯨鯊通報制度,92年提出一年限捕量80尾,到了今年更縮減為65尾,政府企圖用總量管制的規範,來扭轉台灣在國際保育地位的頹勢,而漁民也企圖用生態旅遊,營造鯨鯊事業的第二春。 從花蓮七星潭出發,搭乘竹筏搖搖晃晃的前往定置漁場,這種漁網的設計就像一個陷阱,一不小心海洋生物就誤進網內,漁民們每次總要等到起網,才會知道大海送給他們什麼樣的禮物,在定置網的漁獲中,鯨鯊算是海洋送給漁民的大禮,今年這一間定置漁場捕獲第一尾的鯨鯊,但是他們並沒打算把鯨鯊送進漁市場,反而養在箱網裡,開始帶著遊客來賞鯊。 今年七星潭的定置漁場有四尾幸運兒,兩尾外銷到美國的水族館,一尾遠赴屏東,剩下的這個小鯨鯊則住在箱網裡,讓潛水遊客來體驗與鯨鯊共游的感覺,不過在颱風來臨之前,牠將會轉賣給屏東海生館。 有人形容鯨鯊一旦被捕獲之後,只有兩條路,一是死刑,二是無期徒刑。這隻小鯨鯊雖然逃不出網中,但牠的身上肩負著教育人們的使命,畢竟認識鯨鯊是保育的前一步,透過牠與人們的互動,或許未來可以讓牠的一些同伴,免除被祭五臟廟的命運。 目前世界各國的水族館,幾乎都希望有鯨鯊進駐,表面上看起來開啟了人與鯊互動的新頁,實際上卻隱藏著另一種鯨鯊利用的隱憂,莊守正老師認為要讓鯨鯊的資源可以永續利用,首先我們要先學會網開一面,放過小鯊。
其中這幾年研究人員,已經標示過了5尾鯨鯊,其中有3尾順利成功,研究人員戲稱這是「零」與「一百」的賭注,不是成功就是失敗;7月研究人員連續執行2尾的鯨鯊標示放流計畫,牠們將「可紀錄式衛星標示籤」放置在鯨鯊身上,當放開了漁網,鯨鯊終於自由的解放了,相較於其他的同伴牠是如此的幸運,牠承載人們的夢想、鯊魚的希望,自在的往海洋深處游去。 作者:陳文福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 地層下陷的原因,主要因為地層未固結,如果抽出大量的地下水,引起孔隙壓縮,地面會因此下降。世界上許多位於第四紀未固結沖積層的都市,曾發生因為抽地下水而造成地層下陷。其中最著名的是墨西哥市,1938~1970年最大的累積下陷量曾達到9公尺,平均年下陷量達28公分。我們鄰國日本的東京及大阪市也都曾在1920~1970年間發生過地層下陷,累積下陷量達到3~4公尺,平均年下陷量達8公分。 根據1990年的統計,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是屏東,累積最大下陷量達到2.54公尺,平均年下陷量達12公分。第二名是雲林沿海,累積最大下陷量達到1.46公尺,平均年下陷量達10公分。 近年地層下陷的冠軍改為彰化縣,根據水利署及成功大學水工所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2002年的統計,彰化縣於1991年開始,年平均下陷達9~16公分,至1992年的累積最大下陷量達2.12公尺。10年前的冠亞軍——屏東及雲林,近三年的年下陷量分別降為1.7~4.3與2.3~5.3公分。
賺45億,賠840億 對於台灣地層下陷的原因,除了台北盆地外,西南部沿海一般認為是養殖漁業者超抽地下水所致。行政院農委會曾估計過,1991年的年產值約270億元,扣除成本及損失約225億元,年收益約45億元。但政府須增建海堤及排水投資約96.8億元,房屋及學校損失3.2億元,但最花錢的項目是填土,如果要將高度填回來,須要660億元。還有社會成本80億元。 也就是說,一年賺45億,可是若要防止水災及回復地層,須花費840億。 【相關文章】 ※本文圖文資料摘錄自遠足文化《台灣的地下水》一書,欲購本書及相關延伸閱讀書籍,請見: 「台灣的地下水與相關延伸書籍」 。 ●[讀者投書]我們需要區域性整合的水患治理計畫──評「8年800億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癥結 --﹥ 作者:廖本全 (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 7月13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立法委員王塗發及立法院永續會,假立法院第一會議室共同舉辦「中南部沿海低窪地區防汛計畫總體檢—從8年800億防洪計畫與水患治理特別條例草案談起」公聽會。 會中由經濟部水利署簡報「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綱要計畫(即8年800億計畫)」,並由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農田水利處)、經建會、行政院永續會等單位,分就其業務權責範疇進行說明,其中水利署強調地方政府並無整體性的治水規劃;營建署闡述短、中、長程之下水道系統清污、工程計畫與都市計畫之配合;經建會則藉此請立法院加速處理國土復育條例草案;行政院永續會則報告7月8日大會中謝院長對於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之五點結論;農委會農田水利處亦趁機爭取支持其農田治水預算。與會之相關單位間明顯形成各說各話、各彈其調、各自為政的雞同鴨講狀態,完全看不出8年800億水患治理之問題釐清、整體解決策略以及業務與權責分工。 事實上,就空間系統而言,台灣易淹水地區多分佈於西部沿海鄉鎮,尤以彰化至屏東一帶為甚,且水患之治理須含括水系上、中、下游,乃至於地下、海岸沿線之全般規劃,因此,易淹水地區之水患治理係屬跨縣市的區域性問題,而非各縣市可自行解決,故需要有一個可以整體性、結構性解決問題的區域整合之治理計畫。 然而,經濟部所提之「8年800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完全未就區域性水患(或洪災)問題(氣候變遷、海岸管理、河川管理、地下水管理、土地使用等)予以全面釐清,亦無研擬區域性的解決對策與方法;反而該計畫與「水患治理特別條例草案」,則是擬定一個競爭機制來分配與補助地方政府個別提出之治理計畫,故就實質內容而言,正是一個8年800億的「分錢計畫」或「金援計畫」。 中央擬定分錢計畫,則地方必定配合擬定搶錢計畫,其真正的意義就是由經濟部作財主,各個縣市地方政府靠「實力」搶食大餅。又,囿於地方政府的政治考量和地方治理水患的能力,以及傳統整治的工程建設計畫思維,未來各地方的治理計畫將成為傳統水利工程建設計畫,絕不可能有整體性規劃與系統性的治理。因此,經濟部水利署所謂的「競爭機制」,可以想像將流為「不管水往哪裡走,只要不到我家來就好」的各縣市驅逐水患的競爭。如此一個不可行的遊戲規則,8年後,是否要再來個8000億作為新的遊戲籌碼? 台灣中南部水患治理之問題涵蓋土地利用與地層下陷、海岸與水系工程建設、重大產業發展與工程計畫(如沿海工業區)等,涉及國土(區域)、水資源、產業之規劃,絕非8年800億的競爭機制與工程建設所能解決。而經濟部水利署所謂的「整體性規劃與系統性的治理」,實應是一方面徹底檢討未來的產業政策,如八輕、台塑大煉鋼廠、大城工業區等之設置,並研擬永續的水資源政策,遏止不當的水利工程開發(如湖山水庫、吉洋人工湖等),再配合國土政策的執行與管理,避免海岸工業區、水系工程的開發;另一方面,再由中央單位擬定區域性的水患治理計畫,並由地方政府配合執行,才是防水患之究竟,8年800億特別預算之編列亦才有意義。 ●[課程]太平市自然生態館永續經營機制人才培訓 --﹥ 時 間:8月10日-11日 籌設地方文化館,除了要有空間條件與社區共識外,經營管理更是延續文化館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而「人」「物」更是決定這個計劃及生態館是否能順利營運的重要因素。有鑑於此,本次培訓課程,結合實作與觀摩體驗方式,讓學員們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課程內容包括永續經營機制基礎課程、典藏管理作業、展品管理、標本採集製作、行銷營運及實務操作觀摩等,歡迎有興趣參加的夥伴洽詢! 詳情請參閱 http://enroll.nmns.edu.tw/uweb/taiping/index.htm ●[講座]甜味只在回憶中?-雲嘉地區糖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時 間:7月20日(三) 晚上07:30 詳情請參閱 http://blog.yam.com/hungya ●[講座]北歐環境面面觀─文化與保存篇 --﹥ 時 間:7月18日(一) 19:00-21:00 北歐對古文物保存觀念與手法-斯德哥爾摩歷史博物館與北方生活博物館、城市區域保存-哥本哈根舊海軍營區介紹、未刻意保存的產業共生小鎮-丹麥卡倫堡、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集團的工業區更新。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column/northeurope/2005/no05062002.htm ●[環境徵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徵海洋音樂祭宣傳義工 --﹥ 時 間:7月20日-24日 每天下午15:00─19:00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將在今年的貢寮海洋音樂祭作環境宣導工作,除了在現場發放文宣與宣傳貼紙外,還有義賣「貢寮你好嗎?」DVD與限量紀念T恤,因此需要有義工朋友來幫忙。如果你今年有計畫要到音樂祭來玩,希望各位朋友也來報名義工,讓我們能多一個生力軍!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caa.org.tw/
場 次:7月30日 大雨大雨一直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d-park.org.tw
播出日期:7月18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解放鯊魚 牠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因為個性溫馴,於是有人稱牠為溫柔的巨人;牠因為不具攻擊性容易獵捕,所以漁民都叫牠大憨鯊;牠又因為肉質雪白細緻,而有了豆腐鯊的封號。其實牠真正的學名叫做鯨鯊,當人與鯨鯊相遇,除了吃之外 ,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看守台灣】深潛探祕 從1940年代,科學家發明水肺潛水開始,許多人嘗試潛入海中一探究竟,然而一般的水肺潛水,頂多只能到達4、50公尺左右,往深處而去,是什麼樣的世界有什麼樣的生物住在裡面?海洋研究者嘗試用各種方式,解讀謎樣的深海。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e-info.org.tw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