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紫秋千 美麗的畫面、毛利的神話、一個小女孩的勇敢逐夢
在一千多年的代代相傳之下,酋長都是由家中長子來繼承。 故事從酋長的長子,生下了一對龍鳳胎開始帶起,男嬰夭折,妻子因為難產而不幸死亡,只留下了雙胞胎之中的女嬰,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小派。 小女孩(凱莎卡索休斯飾演)因為這部片優秀的演出,入圍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破了歷屆最年輕的影后入圍紀錄。 而這部「鯨騎士」,是凱莎參與演出的第一部電影,當時她年僅11歲。 這片子在台灣是2004年1月15日上映的,算一算已經是一年半前的事了,為何現在想寫? 我想,當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會覺得這部電影是絕對值得推薦的!
同時拿下多項大獎,2003年紐西蘭電影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少年表演者、最佳劇本、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服裝設計...等等。 我記得我去看首輪的那場沒幾個人看,但是戲演完的時候,大家都沒走,靜靜的把片尾曲聽完,就還是陷入在電影的情緒中,一種說不出來的為何感動!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小女孩怎麼去打破傳統,去圓夢的故事。 這部電影她的表現最精采,帶有一半毛利人血統的凱莎,靈秀的眼睛蘊含著深刻的情感,自然不做作的收放,尤其是站上舞台演講的那段,講著自己的身世,講著對阿公的敬愛,眼框泛紅的哽咽.... 還有電影末段的最高潮,小女孩和鯨魚對話,混合神話與詩意的騎上鯨魚返回大海的情節,都是在簡單的故事架構下,帶給觀眾強烈又深刻的震撼! 我們看到的是,飾演祖父酋長柯洛的拉維里帕拉汀,陷入毛利傳統與親情之間的抉擇,自己的長子在高壓的管教下選擇離家出走,儘管二子曾經表現優異,但礙於傳統,酋長也只能傳給長子。 苦無酋長的傳承,面對年輕一代族人傳統即將消逝,面對命運的無情捉弄,縱使再怎麼力圖振作卻無力挽回,只好在暗夜裡像祖靈祈求幫助,那段的毛利母語的吟唱,是整部電影最哀戚的地方。 而本身在紐西蘭擔任戲劇教職的帕拉汀,詮釋這個嚴肅的酋長角色,卸下威嚴回到家裡,他對於孫女小派的愛,縱使重男輕女的他,也漸漸被感化。 這老酋長的固執,一板起臉孔,那些年輕一輩的族人依舊敬畏,依舊服從,導演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安排也是可圈可點。 打破傳統並不代表要去毀滅傳統,因為面惡也有心善的一面,鯨騎士從許多方面都呈現出人性中純潔、善良的一面,包括另外那個小男孩的父親,縱使是混黑道的,也會在兒子參加訓練測驗的時候,適時曇花一現! 我們看到的是,小派的奶奶,怎麼和重男輕女的爺爺朝夕相處,面對著酋長的威嚴地位,卻在小派之間扮演的第三人的溝通角色,白髮蒼蒼佈滿皺紋的臉孔,有著歲月歷練的智慧。 尤其最後當鯨魚擱淺,小派率領領航鯨離開時,老奶奶把象徵酋長的鯨齒項飾放在爺爺柯洛的手裡... 這一幕,再怎麼堅強的男人,始終一直板著的臉孔也抽動哽咽,這些小細節,包括安慰被爺爺訓斥的小派,還有私底下偷偷告訴她可以去找叔叔教她長茅的技巧。 老奶奶的出現,適時的點綴出阿公與孫女之間在傳統束榑底下,另外一面人性最原始的親情,Vicky Haughton老練的演出,不搶戲、默默的伴隨,往往在男主角的背後,女配角才是令人過目不忘的。 而這一如小派的圓夢演出,導演兼編劇的妮琪卡羅,想要傳達出原住民社會的母系文化。 再談演父親的波魯朗伊,因為喪妻與失去孩子之痛,決定離開家鄉去歐洲,後來也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而他也曾回來要帶小派走,只是小派在離開的過程裡聽到海洋的呼喚、家鄉的天命而選擇留下。 演父親的克里夫柯提斯,戲份不是很多,不過曾參與「間接傷害」、「震憾教育」等片的演出,屬於硬底子的演員。 再談電影的配樂,因為音樂出現的場景不多,所以總是讓人感到印象深刻,這片子是從頭開始就是傳達給人哀傷的氣氛,鯨魚的集體擱淺,酋長對於毛利文化即將漸漸消逝的憂心,小派用母語吟唱和鯨魚溝通的聲音,在在都顯示著哀戚的氣氛。 不過在最後的結局,也就是連結官方網站裡面的音樂,那海風、戰鼓聲、男性族人的吆喝聲、女性合聲等等,除了增添毛利文化的臨場感外,鯨魚的自然聲音,都是電影原聲帶後來也賣的不錯的原因。 再談電影的場景,紐西蘭我們也直接聯想到「魔戒」的場景,這片子拍攝的地點是紐西蘭的旺格拉,緊鄰海灣的平房,一邊是海,一邊是寬闊的草原和綠地,透過電影,把我們帶到一個毛利人生命的起源地,到一個洗滌塵世沒有煩憂的地方,可以看到那巨大鯨魚海底泅遊的身影,這倒是哀傷的氣氛外,另有的收穫。 電影是世界語言,我們在電影裡面開拓了視野,也看到另外一個國家的原住民文化,毛利人他們碰鼻子表示友好,吐舌頭表示威嚇,他們尊崇戰士,戰舞是傳統的驕傲。 電影裡有一幕,那鎮上的集會禮堂,屋頂側面有個「騎鯨人」木雕豎立,黑色紋飾的紅色人像,騎乘在灰色鯨背上,是毛利文化的傳統風格,呼應著祖先的傳說,他們把騎鯨者視為至高無上的象徵,所以「鯨騎士」這中文譯名,切中要點! 最後的小女孩騎在鯨背,然後放開雙手回歸大海,那種人與大海合而為一的感覺,也是美麗的一幕,這段足以讓您滴下兩行淚、感動的地方! 我想,鯨騎士整部片,小女孩的演技是最值得推薦的地方,她那不服傳統的枷鎖,認為女孩子也可以辦到的勇敢追夢精神,令人動容。 【相關網站】 作者:孟琬瑜 鋪滿松針的高嶺
到達高嶺之前,仍有好幾處芒草堆與荊棘叢要背著背包鑽爬出去。我不禁慶幸昨天並沒有摸黑繼續趕路到高嶺。 高嶺的位置就在現今結城山登山口上方,古道腰繞過高嶺下方,從樹叢中鑽出,就與高嶺往觀霧的古道相會。從大門的斜坡道到駐在所的大門、平臺、土牆,全都被厚厚的棕色松針鋪滿。陽光下,空氣中泛著淡淡的松香。過去日本殖民統治遺留的殘蹟,此時卻只以寧靜溫和的樸素面貌現身。 向著東方有一塊被削平的山頭,規模很像白石砲台。在大門口還撿到一顆殘缺銹蝕的砲彈殼與大門的門樞。 松針底下還留有好幾個以舊酒瓶圍成的花圃。只是,這些都是過往即將被湮沒的歷史證據了。 尾聲
正午前後,陽光蒸暖了空氣,也照透了晴空下的楓樹、栓皮櫟。楓香與青楓的紅葉,彷彿掛在藍天下的橘色、紅色星星,而黃得透徹的栓皮櫟,也像是在風中搖晃著黃色的羽片。在林道上走了一段,才遇見沁涼的溪澗可以大口大口地開懷啜飲。遠方的馬達拉溪河谷蒸起淡淡的山嵐,層層的山巒在霧靄繚繞下顯得更加層次分明。 下到觀霧,積雪的聖稜線就像一個披著白色披肩的美麗背影,可那清亮的雪白,卻又像是高高漂浮在群山與藍天之上一般不真實。我和阿德緊握著雙手,慶賀我們終於走到觀霧出來,而以聖稜線的雪景作為此行的尾聲。 (全文完) 【後記】 這四天我們就是在古道上,與歷史和自然擦來撞去,在我心中擦出了這些耀眼的火花。這次的古道探訪,雖然沒有被撞得鼻青臉腫,但是雙腿上留下的那些淤青也夠精采的了。 我們找到日據時代文獻中描述的優美的檜木林,以及曾經盛極一時的幾處警官駐在所,即使已經被次生的雜木藤蔓佔據,仍然看得出當年恢弘的規模與氣勢。荒廢的古道沿途,大自然在我們目光所及,展現著神奇的撫育能力: 潮濕陰暗的溪谷、自然崩塌的林間空隙、陽光充足的水邊、森林底層的開拓地、向陽的稜線……各種各樣的環境,分別孕育出適應環境的植物與菌類,在此蓬勃生長。 過程是艱苦的。宿營山中的傍晚,我們搭起帳篷,點起小小的頭燈,聽著飛鼠與山羌的叫聲炊煮晚餐;在寒夜的森林空隙仰視滿天的星星,聽著天上飛機劃過天空的聲音。每天睡覺前想想,覺得距離走完全程更近了一些,而對明天充滿期待。 每當鑽過一段傾倒枯樹、荊棘榛莽,尋路橫切過一段崩毀的危險崖壁……發現八十年前的古道依然存在,即使已覆滿了厚厚的苔蘚落葉,過去那一頁塵封的歷史迎面撲來、在眼前翩然開展的感覺,卻很震撼!因為我們終於印證了日據時代地圖上,穿山越稜而來的一條虛線(佐藤古道)和一條實線(根本古道)了! 而這樣的經驗,人生難得幾回行呢? 第四天下午,我和阿德手牽著手散步在大鹿林道東線上,阿德突然若有所思地跟我說:如果要他再走一回從養老翻山越嶺而來,他不會想再來了。回顧所來逕,蒼蒼橫翠微。這四天的路程曾經讓我們充滿了震撼與驚喜,也曾經讓我們飽受挫折與傷痕。誰會願意再被兩個人高的芒草淹沒,被多刺的荊棘藤蔓纏身,被割得滿手都是深深淺淺的傷口與刺? 我也是,不會想再來,有這樣一次感動的經驗,已經足夠。它們會停留在我的心底深處,漸漸積滿厚厚的落葉與塵埃,由耀眼的火花逐漸變成厚實的人生經歷,就像時間緩緩地將古道埋沒進高密的芒草灌叢中一般。 【文章連載】 作者:企鵝 當地人習稱山與山之間的夾壑為「坑」,因而對於不同的谷地有了不同的稱呼,「大坑」、「茄冬坑」、「食水坑」、「查某人坑」……這些名字多半已經無法查出原本命名的緣由,不過它們卻代表了擁有良好鳥類繁殖棲地的環境。 我們穿梭於竹林與次生林間進行著工作,在山坡與谷地之間上下穿梭。低海拔的山林,其實稱不上有什麼高聳而無法攀爬的山壁,不過鬆軟的土石,在攀爬時難免是費力了點。炎熱的天氣是許多鳥的繁殖季節,卻總惹得我們天天都是滿頭大汗,開玩笑的說,如果牠們願意在冬天繁殖,那該多好?只是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在來此之前我亦過著與鳥玩耍的生活,但水鳥與山鳥大大不同,差距就像基隆跟墾丁一樣的遠,我重新地學習著在山林裡當獵人的技巧,在看起來平凡無奇的環境中,尋找牠們的鳥巢。除了翠翼鳩外,我不得不為牠們築巢的技巧給予高度的讚歎,以著不同材料層層營造的巢,細心地躲藏在每個看似可能卻沒把握的位置,因此,我們只好進行地毯式的搜索,尋找著每一個可能,而希望別漏了那個唯一。 這與在算微積分大不相同,當我算不出一題微積分時,多少還能從練習本的最末尋找出答案。而鳥牠們出給我的習題,答案己經大剌剌地公布在放眼可見的山林之中。我看得見答案,卻找不到答案;這就像以前在灘地上看鳥一樣,灘地上布滿了各種的答案,看著鳥,想找答案而不可得。在某方面來說,這種心情是極為類似的。 而這種不確定性,也是樂趣所在。 坑裡的環境有時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陰涼的環境,兩旁的山壁聳天而上,樹冠層的植被密密麻麻,僅能漏出一點點光。儼然是個避暑的環境,如果我是鳥,我也會選擇在這樣子的環境繁殖我的下一代。只是,這樣子的環境往往讓GPS收不到訊號而難以定位。往往得再攀爬上山壁找個不遠而透天的地方,好讓機器能收得到訊號。 我抓著與碗公一樣粗的麻竹往上頭移動,需要幾個成人合抱的山黃麻,在山頂上鼎立,它的存在代表著這山林己經有多少個年頭未曾遭到斧金之災,而山林裡的生命有多少年頭是那麼地安生立命。我將機器置於一旁,拿下頭巾擦了擦汗,倚靠著它,抬頭看著它茂盛的枝葉隨著風搖盪,我似乎也曾經在檜木林裡看過類似的景像。 風吹著山黃麻枝葉搖擺,吹著麻竹嘎嘎作響,鳥鳴聲被枝葉聲給掩蓋頓時停息,或者牠們也聽到了這山浪的聲響,像我一樣陷入其中。遠處的八色鳥嘯聲突然響起,沒有沒有,我們其實正忙著,是的,你們忙你們的,我也該忙我的。 山浪,就放任它去吹吧。一個雨應下而未下,陽光卻由林間灑下的下午,害我們汗流不止。 老師:「阿弟,一加一等於多少?」 阿弟想了半天:「不知道… 」 老師:「你還真是個飯桶!教這麼久了還不會!」 來,換個方式問你:「我和你加起來是多少?」 阿弟:「兩…兩個飯桶。」 小明有一天在路邊看到有一個賣荔枝的! 旁邊有一個板子寫著「很慢的荔枝」.... 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結果~~請用台灣國語念~~~~ 居然是「現採的荔枝」..... 值日生:小編甲 近來颱風連連,許多的計畫也因此中止,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福隆海水浴場每年一度的海洋音樂祭,小編期待許久,想要前往感受夏日熱力饗宴,沒想到,被接連的海棠、馬莎給打亂…。不能前往海邊,我們就在文章中享受鯨騎士帶來的海洋夢想與氣息;就在山浪中,進入山林中田野調查的情境;就跟著婉瑜,走入最後一段的霞喀羅古道中,一同前往鋪滿松針的高嶺,回首積雪的聖稜線,微笑看待歷史與自然,實與虛的交集。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謹向各位讀者及關心環境的伙伴們致歉! 此外,由於本會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至今仍多使用二手電腦,以致於在搶修過程中,遇到許多新零件與舊機型難以相容的狀況,增加搶修的難度。因此,希望能藉這個機會,跟各位關心環境的伙伴勸募購置新款伺服器的經費,預計將更換三部,外加週邊設備約需12萬元,如有P4等級約一年半內之二手電腦,亦歡迎捐贈。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