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08-28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蘭嶼生態之旅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徜徉綠之海(上)
專  欄 [專欄作家-李永展]全球化與台灣城鄉規劃的新想像
[專欄作家-賈福相]樹和人生的情趣(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小駱駝的好奇心
編輯報報 島嶼之美
本會訊息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本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 急募質優的電腦來替換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蘭嶼生態之旅 --﹥

作者:嘎嘎

對未曾去過蘭嶼的人來說,蘭嶼就像另一個國度,一個遙遠的島嶼。 在一望無際的虛空裡看到飛魚和海鳥,突然感覺人與它種生命間的距離拉近了,感覺是溫暖的。 從陌生到熟悉到愛上這塊原始的島嶼,3天的行程可說忙的不可開交,至今想到這個小島仍十分的懷念。 這是蘭嶼山馬茶(夾竹桃科),充滿異國風情的果子。

蘭嶼的蝸牛也是神秘與熱情的。 在海岸邊的樹林裡找到2種蘭嶼硬背象鼻蟲,看起來十分耀眼,好美麗的小甲蟲! 天池是蘭嶼最後的一塊原始聖地,在這個森林裡發現一隻蘭嶼粗天牛和一隻稀有的三尾小灰蝶。 蘭嶼姬獨角仙

  對未曾去過蘭嶼的人來說,蘭嶼就像另一個國度,一個遙遠的島嶼,但對曾經來過的遊客,蘭嶼就像自家的鄰居,跨過一步就到了!想到蘭嶼每個人所求不同,有人對原始的景觀有興趣,有人對蘭嶼的人文有興趣,有人對蘭嶼的鳥種有興趣,我則為了蘭嶼的昆蟲生態去探險的。

  說是探險一點都不為過,上網查了一些資訊,便開車到台東,台東來過2次,但其鄰近的蘭嶼,仍是個陌生而遙不可及的地方。天氣很難掌握,飛機訂票就變得很難,索性來回都搭船,搭船容易多了!上了船,看到蔚藍的天空、深澈的海洋,興奮之情頓然開朗,馬上忘記不安與陌生,蘭嶼,是那麼的親近!

  在一望無際的虛空裡看到飛魚和海鳥,突然感覺人與它種生命間的距離拉近了,感覺是那麼的溫暖。船上岸了,打點行李與住宿後就騎著租來的機車,先繞島一周認識環境。沿著蘭嶼唯一的海岸「公路」走,偶爾會遇見一些散客,彼此打個招呼,就各自追築自己的天空,真好!空氣好,陽光好!山水好!

  隨意在路邊停車,下來看看草叢裡有什麼昆蟲,果然看到一隻蘭嶼茄十二星瓢蟲,牠當然是我在圖鑑上看過好幾次的小昆蟲,如今相遇格外的親切,過不久在海岸邊的樹林裡找到2種蘭嶼硬背象鼻蟲,具硬的外殼,翅鞘上的斑點也由許多鱗片構成的,看起來十分的耀眼,好美麗的小甲蟲!

  到了東清村看到珠光鳳蝶在高空飛翔,牠太稀有了,有點高攀不起的感覺,在還沒完全了解蘭嶼之前,想用相機拍清楚恐怕不容易。過了野銀村就往蘭嶼的中橫公路,在山頂發現了蘭嶼守瓜、蘭嶼銅點花金龜----看到這些色彩豔麗的小昆蟲,彷彿置身於異國,這裡的昆蟲世界跟台灣究竟是有不同的。回到紅頭村住宿的地方,天色已晚,蘭嶼剛好繞了半圈。用過晚餐又往椰油村的方向,沿的路燈找夜行性的昆蟲。看到一對微獨角仙,也是蘭嶼特有種,高興之餘拍了好幾張照片,真是不虛此行啊!

  隔天下了雨,只好趁沒雨的空檔,騎車往另半個島的方向尋寶,在青青草原的附近找到沖繩金盾背椿和七星盾背椿,豔綠的金屬光澤讓我看呆了!第3天清晨五點半就出門了,還好雨不再下,一個人決定挑戰天池,天池是蘭嶼最後的一塊原始聖地,爬了一個小時,看天氣又壞了就下山,但在這個森林裡發現一隻蘭嶼粗天牛和一隻稀有的三尾小灰蝶。拍完這兩隻昆蟲,畫下了完美的句點,下午搭2點的船回到台東。

  從陌生到熟悉到愛上這塊島嶼,3天的行程可說忙的不可開交,至今想到這個小島仍十分的懷念。到了台東,順便到南橫走一趟,認真的觀賞東部的昆蟲生態,對長居台北的我,到這裡每一分鐘都很可貴!

  蘭嶼再見了,下次我還會再來!

[自然書寫]徜徉綠之海(上) --﹥

作者:孟琬瑜

  車子離開秀巒進入新光部落,山裡頭的燈光越見稀少。大部分時間,窗外是一片墨染漆黑,圍繞在莫氏樹蛙的鳴聲中。今年最大最圓的月亮早已經隱沒在山稜線的那頭,羊腸山徑緊緊地夾擠在黑壓壓的森林間,車窗外的聲響透露著鎮西堡荒山的神秘。唯一的光亮只剩車燈,時而橫掃向樹林、時而照射在芒草叢。零星的野狼機車從遠處斷續打燈過來,與我們交會。

他們親手打造夢想家園

  黑暗中的阿道家外頭懸浮著一卷白茫茫的寒意,在車燈的照射下噴湧翻捲。車子熄火後,耳朵又重新浸泡在四周黑暗的聲音裡頭清洗乾淨。新建的二層樓民宿,是主人與部落鄰居一起親手打造的。寬闊的空間、描繪泰雅傳說草稿的高牆、精美的草蓆刻花天花板、樸拙的原木樓梯、完全以樹幹、年輪橫切面、木屑、竹篾,一點一點地鋪排、裝飾、拼湊、雋刻。我們跟隨著主人的解說參觀,心中不斷發出喟嘆,也忙著以相機記錄下眼前所見。

  主人說:第一次蓋房子,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用木頭的原因只是因為山上木頭便宜。可是我們舉目所見,卻是自他心中浮現的理想,醞釀而成的一份藝術作品。想想山下的室內設計,此時也相形見絀、顯得呆板與匠氣。這份粗獷自然的氣息、這份屬於山林的特質,又怎麼是過慣物質文明的城市人所揣摩得出?

從鳥鳴聲中揭開序幕

  聽見鳥叫聲就睜開眼,似乎是上山工作的人很快就培養得出的生活習慣。鷹鵑的怪叫從昨晚就一直沒停過,不知道是在傳遞晚春的訊息,還是尚未找到可寄生的白耳畫眉巢。收拾好背包、套上雨鞋,迎向綠之海的洗禮。

  從昨天晚上起,聖傑儼然已成了鎮西堡部落的代言人。宗以、小P不斷地發問,熱烈討論起原住民、部落與土地的關係。我和阿德則認真地當個聽眾。事實上我已經有整整兩年沒能上來鎮西堡,兩年間也都不曾著雨鞋行走調查路線的崎嶇山徑,一切記憶得重新喚起與適應。當初隨聖傑上山是他樣區調查的初期,而現在已是他的調查實驗接近收尾的階段。

  學長用了一個早上的時間不疾不徐地帶著我們走進林間,巡迴樣區。他說:樣區調查的進度事小,未完成的都可以留待下一次進行。希望我們跟一次調查上山不只是學會了幫忙調查該學的事務,而能夠對樣區的概況、檜木林生態、以及鎮西堡部落,有更深的了解。從瑣碎的物種辨認、雜交現象、發現新種、植物與地形演育的交互關係、到地球上最古老的森林形成與更新;我看到一位樂於分享他發現和領悟的研究者、一位未來的植物生態學者,不厭其煩地帶著我們在森林裡來回穿梭。

伴隨崩塌而生的生命更新

  樣區中一片很典型的自然崩塌地,已經成為檜木林自然演替更新的溫床。不要小看這片土石夾雜崩落、林木傾倒的不穩定裸露地,我們行走時可需要步步為營;不只是顧忌個人安危,一個不留意,恐怕就一腳印踏扁了一株萌芽一年、兩年的小紅檜、小鐵杉了。

  紅檜從種子萌芽的時候,葉子呈簇生的針狀葉,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比較大棵的土馬鬃,兩三年以後才開始出現鱗片狀葉漸漸取代針狀葉,(學長說這是一種植物界有趣的「重演」現象,幼年時的樣子像它演化早期的祖先)一年、兩年、三年,高度不過一兩公分、兩三公分。這樣微小脆弱的生命生長在這片破碎的崩塌地上,卻有足以橫度超越數千年時空的能力;當週遭的闊葉樹、灌木、藤蔓、草本、地被… …輪番枯槁、 世代交替,它們卻日復一日以極緩慢的速度茁壯拔高、蔓生根系、延伸枝條,也目睹這一片因河流上源侵蝕新崩壞的土地,經過漫長光陰重新填滿綠意、披覆綠衣。它們的生命已與土地長久地緊密相連、生息相通、牢不可分。在這兩三千年的歲月裡,從成熟以後就年年結果,灑下為數不少的細小種子,帶著一點點的薄翼隨風飄送,等待的只是數十年至幾百年為週期的另一次大規模崩塌地出現。從此陽光又灑滿土地表層,為它們撫育小苗,另一個兩三千年的新生命週期於焉重新開始。

調查紀實

  我們在古老的檜木與樟殼闊葉混生的混淆林下行走,踩著年復一年編織的大地衣裳、落葉、枯枝,與檜木林優勢的地被植物、瘤足蕨、赤車使者(一種類似樓梯草的蕁麻科)。野外經驗豐富的宗以一路上隨時為我們播報鳥的叫聲和行蹤,頑皮的書德則認真地撿拾葉片,在手中觀察把玩。

  早已過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水晶蘭的花期也過了,林下只餘晚開的一兩株。陽光滲入林間空隙,樹冠層傳來一陣比一陣熱鬧的鳴叫。我們在帽沿和衣服上噴上一點樟腦油,以驅逐惱人的蚊蟲荼毒。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底下,先找到樣區標旗、拉起樣區繩和中間線,展開一塊十公尺見方的樣區調查。記錄板上畫好樣區方格、座標,以S形掃過樣區中的每一棵樹,在方格紙上分別標上胸圍超過三公分的每棵樹的位置,並記錄樹種、胸圍、高度、冠輻、枝下高、傾斜角、地下分枝、地上分枝,掛上編號牌… …,最後記錄地表覆蓋率以及地被植物。

  如果只是把調查當作這些記錄與標號的工作反覆,任誰都會很快地感覺枯燥無味。

展讀林間意趣

  在林子底下鑽來鑽去的時間這麼長,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比如說:觀察一棵樹,我不免思量著:樹木如何適應環境,取得更多的日照?如何克服崎嶇陡峭的山坡地形?一棵可以穿出樹冠層的樹、一棵在茂林下生長的樹、一株藤蔓、一棵蕨類… …它們似乎各有自己的生存哲學。

  曾經看過一棵森氏櫟,它的種子在一棵阿里山櫻的根部上面發芽。為了接觸土壤,森氏櫟伸出長長的根,包住阿里山櫻的樹頭。若非仔細觀察還真難看出誰纏繞著誰。這兩棵森氏櫟與阿里山櫻都已分別長成二十公尺高的大樹,並且同時歪向一邊再向上展開樹冠,爭取更多陽光。隨著兩棵樹越來越粗大,重量不斷增加,不知道會不會有那麼一天,阿里山櫻再也承受不了森氏櫟的重量而漸漸枯槁?這又需要多少年的光陰,我們才知道它們彼此是相互競爭、還是合作共生的關係呢?

  八角金盤在檜木林陡峭的地形中,常長出一些延伸很遠或往下生長的地上分枝,樹高為零或負值;細枝柃木幾乎都長出好幾個地下分枝,每個分枝沒長多少葉子,我和阿德每次都得為冠輻與枝下高的估計討價還價一番;毽子櫟的葉子長得像毽子上的羽毛,樹皮表面會塊狀剝落,但是又該如何與可以雜交的森氏櫟區分開來;有時樹木長得太高看不見葉子,得要觀察它低處的萌蘗、或以望遠鏡觀察高處的葉…。

  一棵大紅檜的新生得仰賴傾倒死亡的老檜木讓出林間空隙,站在枯倒的大樹上成長,根系再向下延伸深入泥土;而枯倒的大樹還同時孕育了其他多樣的生命:各種耐陰的闊葉樹在倒木上、從倒木底下,發芽、開枝展葉;藤蔓依附著倒木攀爬向上;苔蘚植物、蕈類、地衣、也紛紛以倒木為家,並以極緩慢的步調使大樹殘軀漸成沃壤…。

  我們在林間穿進穿出,解讀著這些樹木的生命故事。

[專欄作家]全球化與台灣城鄉規劃的新想像 --﹥

作者:  如果我們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近日來幾個熱門話題:行政院同意台灣民用飛機可飛越大陸領空、台灣四鄉鎮列入安全世界級、外藉配偶子女教育如何接軌等,不難發現源自對「全球化」的焦慮與不確定感正貫穿其中。的確,全球化為當前架構全球政經環境的主要力量,它改變了世界經濟地理的分佈情況,傳統的國際分工架構已不足以解釋現行的經濟運作邏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以全球為範圍的競爭場域。在此趨勢下,影響國家發展的因素更趨複雜,中心與邊陲的問題,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以及不同的權力決策面向(政治疆界或者經濟領域)也具有不同的內容與成因。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台灣如何在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站穩立基取得競爭優勢,並且兼顧環境整合與社會公平等議題,乃為當前重大的挑戰。

  儘管全球化時代許多經濟行為已不再受限於環境空間,但環境空間不僅是人們真實的生活場域,更是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生存所繫,也是在全球化將世界變成同質、單一的產品與形象的過程中,最可能以獨特性與在地性取得競爭條件的特定部門。人類或許可以在虛擬的數位世界中進行經濟交易,也可以單純從比較利益的成本原則選擇產地,但是多元的個體表現卻是在地空間能夠活躍於世界舞台上無可取代的競爭方式。換言之,當環境空間越來越成為觀光旅遊等消費的標的,其特殊的自我魅力將是決定其是否具有競爭力的指標。

  台灣地形蜿蜒起伏,既有山岳盤據,亦有大海環抱,原具備了極佳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但無可諱言的是,因過去數十年來經濟發展策略的選擇,使環境空間遭受極大的破壞,錯過了以環境空間來界定自我角色的機會。但我們必須體認在現今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台灣已不可能再依靠勞力密集、低技術、高污染的產業進行全球經濟競爭,如今唯有全面性地以品質導向來爭取加入全球競爭,其中在地空間品質的提昇與空間魅力的展現更必須被視為前提。

  綜觀台灣戰後追求經濟成長的歷程,在經濟掛帥的空間發展模式下,一方面使台灣的國土空間逐步與全球經濟脈絡接軌,並伴隨著迅速的都市化,種下城鄉失衡的空間極化危機;另一方面,戰後台灣獨特的政經環境與國家介入地方發展的模式,使早期的規劃體系無力對抗城鄉失衡的惡化。為了塑造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近年來空間規劃論述也逐步朝向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下進行調整與修正,雖然在經驗上有別於西方國家在空間規劃論述中與治理實踐上逐漸轉向「企業主義」的背景,然而就表面上的解除剛性土地管制、提倡公私合夥、市場機制引導土地使用等諸多措施,看起來已經接合了「都市企業主義」的做法。儘管如此,規劃當局的做法其實仍只是忠實反應出規劃論述與空間實踐上的矛盾,實際的運作思維並沒有脫離發展掛帥與國家強力介入地方發展下的宣示性意涵,同時執行上也忽略了這種做法對台灣的城鄉差距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基於台灣國土空間不斷延伸的空間極化課題,在全球經濟的衝擊下,致使台灣的城鄉發展更浮現出「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隱憂。因此,基於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城鄉均衡發展首應正視發展掛帥所帶來的結構性因素,並在此結構上設想符合台灣地理環境需要的策略,而非如同過去的規劃思維一樣,僅是片面引渡先進國家的空間發展策略。否則,看似與先進國家接軌,實則僅是引進了忽略地理現實與社經脈絡差異的空想,最後論述形構與實際策略不但產生執行上的矛盾,即使能順利建構出可實踐都市企業主義的制度架構,也不盡然就能解決忽略問題本源的地理現實。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不應片面引用國外的經驗或作法,甚至仍只是作為國家經濟積累場域取得合法性的工具而已;換言之,未來除了應深化台灣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之外,都市企業主義可能帶來的危機必須立即先行檢視,以避免永遠為台灣的城鄉發展找尋著「事後補救的政策背書」。必須再次提醒的是,在全球化大趨勢下,如何為台灣新世紀的城鄉發展提出一個起始的想像,毋寧是當前台灣城鄉規劃最迫切需要的。

[專欄作家]樹和人生的情趣(下) --﹥

作者:賈福相

生活追求的無非是情趣

  生活中追求的無非是情趣。有趣味的情,有情的趣味,只有情而無趣味,太短命、太嚴肅。只有趣味而無情,太不親密、太鬆散,情和趣味相合,才會風情萬種。每天工作八小時,貧貴大小不一,如無情趣,工作是一種刑罰,一天也太長,如果情趣盎然,一輩子也嫌太短。每個人情趣不一,但能與樹為友,總是好的,朋友之間要了解,要尊敬,由尊敬而生出的情,才能長久,才能不會傷害,不會成仇。

  文明社會,人和事密密麻麻的排在一起,無孔不入,「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了。這也難怪,許多年輕人,生長在水泥樓水泥地的環境,如不經意安排,一星期也看不到一朵花,半年也看不到一隻蝴蝶,這也是我給學生出了「樹」題目的動機之一。

  並不是古人比今人好,只是古人有更多自然。

  讀【詩經】,每一章,每一頁,都有動物和植物的名字:「葛之蕈分,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又是葛,又是蕈,又是黃馬和灌木,信手寫來,是一幀小風景晝。我喜歡這首詩,因為沒有人可以說它是政治性,或者道德性。最高的道德,是不是自然本身?

  「山谷裡,長滿了的葛和蕈,黃鳥在灌木中飛來飛去地歌唱。」又動又靜,多麼簡單,多麼乾淨,多麼獨立。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荑、蝤蠐、瓠、螓、蛾,兩種植物三種動物,形容手、脖子、前額、牙齒、眉毛、笑的嘴、回顧的眼神。一個女孩果真如此,不會好看到那裡,我想到的是作者對生物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如果不曾仔細的觀察蛾的羽狀觸角、怎麼會知道那樣眉毛方可愛,如果不曾解剖過瓠,怎麼會知道它的種子整整齊齊白得好看?

人生有趣,花樹有情

  用樹或自然,佈下一局風景,展在眼前,展在意念裡,舒脫了心,再用「興」的方法說情、說趣、說人際的關係,於是人生有了趣味,趣味裡有了情愛。

  人生當然是多元的、多樣的,洞房花燭和金榜題名,還是要的,升官發財還是要的,立德立言也有其動力,但在這紛紛紜紜的追逐中,不要忽略「天地有情」,不要忘記「花樹有情」。

  在客室裡放一盆花,植一盆小樹,生活就趣味化了一些,感情就沖淡了一些,也介紹了些許的幽默。花和葉枯萎了落下來,告訴我們春夏秋冬在窗外走過。時序在我們脈搏裡,這樣的生活,我想,比較有情趣。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作樹專家,相反的,任何事太專了,要作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都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不要無知,但「知」是沒有止境的,追求的是一種知性的欣賞,一種無欲的好奇,欣賞和好奇揉合在每天的生活裡,點點滴滴,受樹、愛自然,成了習慣,與道德無關,與經濟無關。

人與人之間常存著「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存著「我」,有了「我」就有了「私」,就有了利害,行為中就有了奉承或褒貶,很少有人能脫開這種凡俗,現在生活中充滿了大競爭、小競爭,每個人都要往上爬,爬得越高、座位越少,一個人成功,很多人失敗,這種生活會有壓力,壓力太重太久,就變質,於是有了許多文明病,文明病過了火,可能犯罪,可能自殺。樹無我無私,只是一種安靜,勿有心機,讀樹像讀古人的詩,可以洗滌精神,所謂調冶性情就是了。樹每天在變,看芽是一種心情,看花和果是一種心情,看黃葉飄零又是一種心情。變才有意思,如果雲不飄,水不流,日夜不循環,會多麼無聊。

  室內各花各樹,需要施肥澆水和防蟲害,就像生活中要有適當的營養工作和娛樂。一點點勞力、一點點關心、一點點常識,受者不感恩,施者不求報。「我只是一株花」,或者「我只是一株樹」就夠了。這樣,把人間提到了天上,提到了「無」,情趣把我們昇華了。

中國哲學談悟境界高深

  中國哲學講「悟」,大「悟」小「悟」,境界一層層的提高,要做到,好難啊!

  又是一個有風有雨的夜,快十點了,我穿好鞋子,找了把雨傘,妻子問我是不是又去看樹,我告訴她只是要去辦公室查看一下是否把明天「生物多樣性」的考卷鎖起來了,記憶力真是越來越壞。

  黃槐,黑栲,鳳凰木都一對對複葉「合歡」了起來,在蒼黃的路燈下,緊緊擁抱著,風吹雨打成了享受。

  夜年輕,夜好可愛。

[開懷篇]小駱駝的好奇心 --﹥

  有一天,小駱駝就問駱駝媽媽說,「媽媽!為什麼我們有那麼長的眼睫毛呢?」

  媽媽回答:「這樣我們在沙漠中走路,風沙才不會飛進去啊!」

  然後小駱駝又問了:「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背上會有駝峰呢?」

  媽媽回答:「這樣我們在沙漠中可以儲存水份,才有水喝啊!」

  然而,小駱駝又問了……

 

 

 

  「媽媽!那為什麼我們在動物園裡呢!?」  

[編輯報報]島嶼之美 --﹥

值日生:小編甲

  今天在網路上遇到小編丙,他說,綠島的海看起來跟蘭嶼好像壓!一樣都是清澈的藍…是的,台灣的離島都有著獨特的美,不論是綠島、蘭嶼、澎湖、金門、馬祖…這些島嶼的海邊,都是透著清亮的藍;島嶼上的人們,笑容在陽光下閃亮,黝黑的皮膚,大聲響亮的話語,都帶著海洋之子的豪爽。

  我一直偏愛島嶼與海,也喜愛島嶼上的地方文化、海洋文化。然而,透過每位攝影者、作家不同的角度,我看到更豐富、更深度的島嶼之美。希望整個暑假,經由一系列的東西海岸印象與許多的海洋、島嶼生態相關小品,可以帶給讀者們豐富且精采的島嶼、海洋印象。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 急募質優的電腦來替換  --﹥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謹向各位讀者及關心環境的伙伴們致歉!

  此外,由於本會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至今仍多使用二手電腦,以致於在搶修過程中,遇到許多新零件與舊機型難以相容的狀況,增加搶修的難度。因此,希望能藉這個機會,跟各位關心環境的伙伴勸募購置新款伺服器的經費,預計將更換三部,外加週邊設備約需12萬元,如有P4等級約一年半內之二手電腦,亦歡迎捐贈。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