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謝伯娟
蝸牛的膚色跟種類有點相關,常是同種的蝸牛有相同的膚色。但是同類群的蝸牛,膚色不一定相同,如煙管蝸牛科與扁蝸牛科,雖是同科的蝸牛,但膚色從深至淺都有,沒有一定。或許蝸牛的膚色跟棲息環境或食性有所相關,但這仍需要科學的研究才能驗證。 蝸牛的皮膚,不像哺乳動物般,具有鎖水的角質層。先不用羨慕蝸牛免「去角質」,因為缺少了角質層,體內的水分容易透過皮膚蒸散出來,一旦失水過多,蝸牛可是容易「失水身亡」。所以蝸牛為了降低水分的散失,當軟體伸出殼外時,會在皮膚上覆蓋一層黏液潤溼。而濃稠的黏液因為密度較大,也較不易蒸散,並多少可以減緩體內水份的散失,所以當我們看見活動的蝸牛時,蝸牛總是「水水亮亮,閃閃動人」。也因為缺少鎖水的角質層,為了避免水分過度散失,蝸牛們也總在下雨天過後或是午夜溼度較大的時候出來活動。
※蝸牛家族小檔案: 橡實蝸牛Coniglobus sphaeroconus (Pfeiffer, 1865)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 ◆[全球變遷]收集儲存二氧化碳 將有助於減輕全球暖化 --﹥
目前,美國已考慮發展「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為控制氣候變遷的技術之一。美國能源部28日公開公眾評論的政策──花費30億美金的「氣候變遷技術策略規劃」,設立了六大環環相扣的目標,其中即包括了二氧化碳收集與封存技術。 IPCC的報告指出,與二氧化碳收集和儲存相關的各項技術發展已臻成熟,包含二氧化碳的收集、管路架設和將溫室氣體注入地質結構中的技術等等。當前有三項碳收集和儲存計畫,已經分別在阿爾及利亞、加拿大和挪威沿岸的北海區域展開。 IPCC表示,也有一些非科技限制因素可能限制該技術的成效,特別是除非各國政府採行相關政策,對二氧化碳排放行為徵收費用,否則業者不會有誘因去採行這些新技術。 目前,最經濟可行的二氧化碳儲存方案是採用地質儲存,而且石化業在這方面已有相關足夠的經驗。 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海洋的科技也相當有潛力,但是目前仍在研究階段,也還沒經過全面的測試。IPCC警告:「這些科技對可能對海洋生物產生的衝擊仍相當令人疑慮,而且目前已知海洋有機生物可能會受傷害。」 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無機碳酸鹽礦以永久儲存的科技,也尚在研究中,目前僅操作了某些小規模的應用。然而,IPCC表示,這項科技要成為實際可行的方案之前,其能源需求仍需進一步改善降低。因為,理論上,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以化學製程處理技術上是可能的,但是卻須消耗太多能源,對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的減少並無助益,因此尚不可行。 IPCC指出,要實施碳封存技術,除了科技與成本因素,健康、安全、環境和法律層面也需要受到關注,以得到大眾支持。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29-02.asp ◆[環境政策]美眾院共和黨議員為求石油天然氣供應 枉顧環境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29-10.asp ◆[環境政策]美國會調查報告:紐奧良堤防建設不全、資金不足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29-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吳懿婷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劉小書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29-09.asp 作者:黃基森(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狗和人類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遠在一萬二千年前,在人類野營的生活中這群野犬動物逐漸取得人類的信任,而開始給予餵食,進而入室成為家庭中忠心的一員,由於牠一直善盡保護主人的責任,而使人類對其信賴而升格為最受歡迎的寵物,到處看到捧著狗狗進入車箱、餐廳、超級市場的人,但迄今這種主從的道德關係並未隨著人類的文明而更加提昇,大體仍留停在喜愛動物之階段,造成飼養者因個人主觀喜愛而決定動物去留命運,尤其是在電視電影推波助瀾下,會造成犬隻種類之間的地位完全不同,諸如過去101忠狗的大麥町,至最近的可魯拉不拉多犬,顯示牠的價值仍未因為人類的喜愛而同步提升,反而造成更多的棄犬,因此,筆者從環境倫理觀點予以討論,從價值、權利與責任之正向思維,來說明犬隻之道德地位與生命價值,以期提昇人與寵物之間的道德關係。 價值的種類與內涵 從環境倫理的思維而言,過去人類對待萬物時多將其視為工具價值,所謂的「工具價值」是以動物的實用功能做為人類評斷價值的依據,就是「效益主義」的舊思維。傳統的價值體系,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的主要信念是以人類的利益為一切價值判斷的依據,也在於滿足人類的需求與欲望,因此,人類與其他生物沒有倫理關係。以飼養犬隻為例,在犬隻對飼主失去了工具價值後,便成了棄犬。從過去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棄犬在外流浪交配後純種狗變少了,混種狗變多了,在物以稀為貴的商業價值下,台灣純種土狗也因而蒙其利而身價大漲。犬隻種類變多後所帶來的後遺症是在我們的周圍環境中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雜交狗,人類不再視其為有價值的工具。這種對待犬隻的思維,可說是來自根深蒂固的傳統的工具價值觀念,其結局可能衍生更多生態、衛生的問題。從人類行為與態度而言,國人放生的文化可以說是從棄養犬隻而成為流浪狗為開端,因此,使得放生的問題變得日益嚴重與複雜化。世界自然憲章要求人類意識到:「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該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生物這樣的尊重,人類行為必須受道德準則的約束」。今天家犬既然是我們的寵物,就應視為家中的一份子,人類對牠們都應有所謂的「天賦價值」的新思維,這種天賦價值是指獨立於人類的價值判斷之外,物種所具有的價值,不管是犬隻的種類、顏色、美醜都值得人類以道德的考量和尊重,無關於人類的價值判斷。人類對犬隻的價值思維改變後,也不會受電視或影片影響一時興起而飼養,卻又隨著熱潮消退而棄養,讓這些無辜的犬隻因人類的喜惡產生更嚴重流浪狗的問題。 家犬、棄犬、流浪狗到寵物 過去人類將犬隻當成具有價值的工具,因此有所謂的看家犬、獵犬之分,人類也善盡主人的責任,這個階段人類與狗仍是相安無事。一萬二千年前,入室家庭而成為家犬,由於功利主義的盛行隨著商業化的腳步,而成為商業的契機,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的起飛,商人大量引進所謂的寵物狗,雖然犬隻的商業價值提升了,但養狗的人並未全然將狗視為寵物,因為在責任與義務沒有同步提升,在缺乏核心價值下,許多往日寵物狗成了棄犬。政府在過去也順隨民意,順理成章的將棄犬視為廢棄物,由清潔人員展開了大規模捕捉與撲殺行動。為了給這些捕捉與撲殺行動合理化,地方政府訂定了所謂棄犬捕捉及管理要點,從此以後捕捉棄犬便成為環保清潔人員的業務。由於人道主義的興起,民間團體方面則認為這些不是棄犬,而是「流浪狗」,在民間與宗教團體大加撻伐下,政府順應民意訂定了動物保護法,同時也訂定了「畜犬管理辦法」。綜觀各縣市政府目前訂定的「畜犬管理辦法」中的主角仍是棄犬,從這些法規中我們可以發現棄犬的名詞遠多於「畜犬」,這代表著政府的觀念仍停留在傳統的舊思維,使棄犬迄今仍成為政府法制上的代名詞,可以想見的,於不同時空背景下,由於飼養各種?物的一時興起,爾後我們的周圍環境是否也會出現更多的棄兔、棄貓了?國內這種棄養或放生的行為是因為人類的道德思維沒有改變,在我們生活周圍走一回後,我們會發現由於人類核心價值不確定下,犬隻的命運在人類的主宰下分成三等級,即寵物(有專一的主人)、流浪狗(公共主人)、野犬(無固定主人)三種階級的犬隻。首先談到野犬,例如在大台北地區的河濱公園、公共場所等最為常見,這種野犬常在有心人士進行了一些餵食的行為,政府人員眼不見為淨,使我們的周圍環境中仍不時出現這種沒有固定主人餵食之犬隻,這些野犬最令人憂心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這些流浪在外無主的野犬罹患犬心絲蟲病比率高達50%至60%,台灣一年四季都是犬心絲蟲病的感染期,更嚴重是這種傳染病是由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數量最多的熱帶家蚊所傳播,台灣已成為犬心絲蟲的高流行疫區,所以不論生活於戶外或戶內的犬隻隨時都有被傳染犬心絲蟲病的可能性,此外,屬於人畜共通疾病的萊姆病也可能大幅增多,無形中也增加了人類健康之風險。第二種是所謂的流浪犬,牠們在民間或宗教團體發揮愛心下,被收容於流浪動物之家或其他動物收容所中,而有了公共的主人加以照顧,但也有令人憂心的是,在收容所土地取得困難下,牠們的生活空間縮小了,再加上每日龐大的餵食費、清潔費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在這三種層次中最幸運是寵物了,在狗主人細心的照料下,我們看到的是「貴賓狗」的代名詞,在商人們的眼中,認為有價值利益的存在,開始商業化為牠們設立動物專一焚化爐、往生牌位等,往生犬隻的地位和人類相差無幾了。這種商業化行為若無政府法規加以監督,在利益驅使下難免衍生其他問題,如進行處理寵物後事的機構設立於住宅區等。 動物的權利與人類的義務 動物有什麼權利呢?首先從動物福利論來談起,一些愛護動物人士們主張不可以帶給動物不必要的痛苦,以及對待牠們的方式要符合人道,以維護動物的福祉,所謂的福利是指「一種良好或令該個體滿意的生存條件」。而另一些動物權利論者則關於人對於動物該負有些什麼樣的義務,這種義務的認定至今仍眾說紛紜。西方保護動物學者康德在「對動物的義務」一文中認為:對於動物,我們沒有直接的義務,他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人類對待動物時只有「間接的」義務,也就是只需要考慮「人類的感受度」,因此,如果一隻狗長期而且忠實地服侍牠的主人,那就如人類一般,牠的服侍也是值得獎勵的,也就是當牠老的不能再服侍主人時,主人也必須保留牠,直到牠去世為止。但另一位保護動物學者雷根(Regan)基於「天賦價值」提出「動物權」概念,他以義務論的觀點,說明所有具備天賦價值的個體,都值得相同的尊敬,他認為人類尊重動物並不是基於仁慈的行為,而是道德者基於正義的責任。可惜的是當人類談動物權利,但國內卻沒有將此一理論轉化為實踐性的行為,因此,在態度上仍停留在工具價值的階層。在東方大乘佛教則提倡不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價值觀,例如金剛經中有「無我相」,以破除對自身利益的執著,甚至應該積極主動的協助其他有生命之個體,以求得自身和他人心靈上的解脫和快樂。因此,不管犬隻生活在公共自然環境中(野犬)、家庭中(寵物)、動物之家(流浪犬)等不同環境的犬隻之權利是我們人類應給予關心的。 從人道關懷到環境倫理 動物是人類道德關懷之對象,過去為了保護流浪狗民間傳體大力提倡人道捕捉與處理,人道捕犬、人道收容及人道處理都是治標善後處理模式,這種治標的做法在當時也發揮了督促政府的功能,因而也催生動物保護法,過去由於憐憫之心的培養而有「愛護動物」、「關懷動物」之信念,但至今犬隻種類間的地位愈來愈大了,家犬在人類主宰下成了寵物、流浪狗與野犬三種不同等級。基於「眾生平等」的理論,我們應脫離犬隻個體的價值,強調環境的整體性和人犬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從環境整體的值價來著手,以環境倫理的理念來對待犬隻,這才是積極治本的。 在環境倫理尚未建立前,國內棄養的四隻腳生物會稱之為棄犬、棄貓,而對沒有四隻腳的動物如鳥類、魚類,則叫放生鳥、放生魚,更另人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又要訂定所謂動物放生管理要點之法規,試圖將放生不當之行為法制化、合理化。總之,保護犬隻觀念在過去代表了社會道德與人道關懷的雙層意義,犬隻曾為人道關懷的對象,也曾作為公共事務的主題。我們更應將犬隻作為道德的關懷對象,提倡動物價值、動物權利及人類責任,以作為社會對動物改造道德的良機。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求想飼養寵物之人的責任就是先「三思而後行」,瞭解自已飼養犬隻時應善盡終身的責任,這是飼養者的義務,更是動物的權利。 ※本文出自農委會防檢局《外來種資料庫建置與維護專案》 ●[活動]沈美華油畫展「創世紀-生命的探索」系列 --﹥
時 間: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 畫展展出的全是各式各樣的動物:包括飛羚、斑馬、猴、象、鹿等。沈美華希望透過畫中動物的形體,表達對生命的禮讚。此次近20幅油畫展出,以「動物畫」生態保育的原始概念,做為本次展覽的創作主體。除透過作品傳達野生動物的生態平衡觀念外,另喚起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衝擊的省思,從中體認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 詳情請參閱 http://www.zoo.gov.tw/web1_content.asp?xid=631
時 間:10月7~9日(五~日) 南台灣的藍天碧海景緻一直是別具風情,特別是入秋之後,大量南遷的猛禽於屏東墾丁上空集結盤旋下降(謂之落鷹)於附近山區過夜,第二天再盤旋升空(謂之起鷹)出海繼續南飛。其中族群數量最龐大的當屬赤腹鷹與灰面鵟鷹,尤其灰面鵟鷹約在國慶日數量最多,故又稱為「國慶鳥」,而群鷹盤旋的壯觀場面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這是傲視全球的自然景觀,您千萬別錯過!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redirect.asp?n=1 ●[活動]基隆紅淡山‧秋日尋蝶之旅 --﹥
時 間:10月15日(六)8:30~17:00 在秋日裡,請準備與蝶會解說員共享此景,一起來探索鐘萼木與輕海紋白蝶的親密關係;一起登上紅淡山頂,坐攬「基隆市、基隆港、基隆嶼、基隆河、基隆山」倚山面海的開闊美景。透過我們的解說,將讓您對植物、對蝴蝶、對基隆有另一番不同的認識喔!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539
時 間:10月5、12、19日19:30~21:30 蝶會邀請到跑遍全島各地鄉野山區觀察、記錄螢火蟲生態的螢火蟲專家─陳燦榮老師,透過室內講習與戶外實地觀察,帶領大家走入螢火蟲的世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home.php ●[研討會]溫泉資源開發利用實務研討會 --﹥
時 間:10月6~7日(四、五) 全工研院能資所從事溫泉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實際案例配合,並為您說明溫泉法實施後應速辦理之事項,及溫泉資源開發利用實務,也讓您瞭解工研院能資所歷年在溫泉相關領域上所做的努力與成果,誠摯邀請您一同來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seminar.itri.org.tw/post/sposts.aspx?smncd=23050091 ●[講座]世界公視大展-紀錄片精選與論壇 --﹥
時 間:10月18-20日 INPUT就是「世界公視大展」,顧名思義INPUT有輸入的意味,其中IN取自International(國際),PU代表Public(公共),T則是指Television(電視 )。世界公視組織 INPUT二十多年來巡迴於歐美各城舉行年會,吸引來自五十多個國家上千位電視節目製作人與獨立製片工作者參加。 為了顧及無法參加 INPUT年會的人士,各國會舉行迷你世界公視大展(Mini-INPUT),巡迴放映當年的優質佳片,使更多人有觀摩交流的機會。今年台灣將擴大活動規模,與紀錄片論壇結合,讓內容更豐富與紮實。歡迎各位業界朋友預留時間,齊來共襄盛舉。 詳情請參閱 http://mini-input.pts.org.tw/index.htm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楊小姐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