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續發展]明天過後,我們該做什麼? IUCN斯里蘭卡的嘯災重建經驗 本報訊
講座在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主持下展開。首先,藉由一張張照片,Alwis帶領聽眾重回災後初期的現場,他心痛指出,災後劫掠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街頭上,甚至避難所裡面也是。真正受到嚴重損失的人們,通常都沒辦法前往領取救災物資,而只能在住家附近哭泣;而當國內外救援人力或物資抵達時,由於這些外來者對當地缺乏瞭解,以致於救災工作常是一片混亂。
但作為一個保育團體,IUCN斯里蘭卡更可貴的是,提醒其他政府與非政府機構,重視重建工作對於環境的衝擊。Alwis表示,該團體在受災嚴重的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深耕多年,掌握了許多調查資料,在當地有許多友人,再加上災後迅速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給予他們一個獨特的制高位置。因此,藉由資料的分享,他們能夠協調中央、地方政府與各種不同的機構,盡可能合理地分配資金與資源,同時避免社福團體因不熟悉環境議題而在重建過程中傷害環境。例如,在建立新移民區的過程中,IUCN斯里蘭卡便說服其他機構避開生物多樣性熱點。 會中,Alwis撥放一段簡短的影片作為探討案例。影片中的場景位於Ambalantota省Wandurrupuwa地區的一個小漁村,紀錄了當地原本的生活情形、海嘯災後的慘況,以及到現在小孩終於能露出些笑容的過程。 除了這些個別的案例,Alwis也介紹了IUCN斯里蘭卡累積半年多經驗建立的「最佳行動守則」(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ly sound post-tsunami reconstruction),像是重建選址、外來入侵種處置、清理珊瑚與海岸等工作,每一項守則均包含詳細的定義與步驟,他們也發行3種語言的版本供其他團體參考,詳細資料可參閱http://www.iucn.org/tsunami/resources/guidelines.htm。 不過,儘管有了守則,其他相關團體不一定會遵守,因此IUCN斯里蘭卡設立工作坊為政府與其他NGO組織提供訓練,目前這份守則的內容仍在持續累積中。
台灣環境行動網李毓蓉則對斯里蘭卡政府的環境政策與意識感興趣。Alwis解釋道:「並不能說斯里蘭卡政府很有環保意識,但IUCN總能有辦法說服政府。」例如依據他們所做的環境調查,沙丘與紅樹林是很好的屏障,現在進行重建工作時也就保留這些地區。另外,李永展則根據台灣921的災後重建經驗,提出「社區」力量的重要性作為補充。
◆[環境政策]土耳其爆發禽流感 歐盟封鎖土耳其活禽進口 --﹥
歐盟衛生暨消費者保護執委奇普里亞諾(Markos Kyprianou)指出:「發現土耳其鳥類感染禽流感令人相當憂心,尤其土耳其又和歐盟相接壤。雖然目前還不確定這是否就是肆虐亞洲各國的同型致命病毒──但願不是,但防患未然必須當機立斷,否則將對動物甚至人類帶來重大危害,這也是我們為何要馬上實施禁令的原因。」 奇普里亞諾說:「我們已對土耳其提供協助,同時,只要最終檢測結果一出爐,我們就會再檢討當前禁止進口的措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1-02.asp ◆[環境政策]艾克森石油同意以五億餘萬美元整治空污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1-06.asp ◆[生活環境]世界防災會議主張立即為五千萬環境難民做準備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1-01.asp ◆[生活環境]中美洲天災接踵而至 數百人罹難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1-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范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阮右檸 摘錄
採訪.撰稿:于立平(公共電視)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養殖場裡,一大早研究人員就忙碌了起來,他們正為住在這裡的嬌客,準備豐盛的早餐。 只見一群海馬,拖著一條長尾,海馬緩慢的往食物的方向游去,看著小蝦接近眼前,就用牠管狀的長嘴,一口氣把食物吸了進去,長相奇特的海馬,就連吃的東西都相當挑嘴,大大小小的海馬,各有不同的食物偏好,為了養活牠們,研究人員可是摸索許久,吃盡苦頭。 為了讓牠們長得快,長得好,研究人員一天還為牠們準備四餐,並隨時掌握海馬的體型與重量,才能給予牠們最適當的餌料,又為了避免養殖缸的水質惡化,在每一次餵食之後,工作人員都得將剩餘的餌料以及排泄物清理乾淨,在細心的照料之下,有一萬多隻的海馬,在人工的環境中慢慢的長大。 目前世界上共有32種海馬,台灣已發現五種,這裡所養殖的海馬全都是庫達海馬,牠們在台灣算是體型比較大也比較常見到的。 蔡萬生主任是發展海馬人工繁養殖技術的靈魂人物,眼看著海馬的族群數量一天一天的減少,他開始從野外帶回一些種魚,嘗試自行繁殖後代,蔡主任形容海馬有著慢條斯理的生活觀,以及詩情畫意的愛情觀,不過他認為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公海馬懷孕的生殖奇蹟。 海馬爸爸可是標準的窈窕奶爸,牠們挺著一個大肚子,辛苦的保護著心愛的卵,耐心的守候小寶寶出生,大約10天到42天,代理孕母的任務即將完成,海馬爸爸正式進入預產期。 一隻海馬會產多少隻小海馬呢?這可要看海馬肚子上育兒袋的大小,育兒袋愈大裝得愈多生得也愈多,在自然界中,海馬一年可以懷孕十幾次,一次少則生下幾十尾多則幾千尾,依照種類而有所不同。 如果是在野外小海馬很容易就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美食,有時存活率還不到2%,而長大後的海馬,游泳能力又不太好,為了躲避敵人,牠們練就一身隨著周遭環境改變體色的偽裝功夫。 不過如果要比較偽裝的技術,身材超迷你的豆丁海馬,?對是第一名;體長不超過三公分的豆丁海馬,是世界上最小型的海馬,又被稱為侏儒海馬,牠們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最喜歡棲息在一種海扇型的網柳珊瑚上面,豆丁海馬的體色和所棲息的珊瑚,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身上還有凸起的表皮組織,像極了珊瑚的一小段分枝,相似度之高讓人難以分辨。 對於喜愛海洋生物攝影的潛水人來說,豆丁海馬是相簿中絕對不能遺漏的主角,在台灣還沒發現豆丁海馬之前,許多潛水人慕名前往印尼、菲律賓、澳洲等地,只為了親眼目睹豆丁海馬的風采。 今年在台灣的墾丁以及蘭嶼,豆丁海馬終於現身了,當豆丁海馬一暴露行蹤,就宛如成為被媒體追逐的的超級名模,每一個攝影者都想從各個角度,捕捉牠最美的一舉一動。 如何將欣賞與拍照的衝擊降至最低,這需要潛水人的自律,另外因為豆丁海馬很少做長距離的遷徙,幾乎一直住在同一個珊瑚上面,因此如何保護棲地,成為極為重要的一環。 人們對於海馬的好奇與喜愛,帶來了商機,也可能成為牠們致命的危機,有些海馬成為水族店裡的商品,像一隻常見的庫達海馬,價格就高達500元,更何況是討喜的豆丁海馬,許多海馬就因為色彩鮮豔美麗,而被帶離大海。 根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有高達77個國家,涉入海馬的貿易,目前中南美洲地區是活海馬的主要出口國,而東南亞則是乾海馬的主要供應國,尤其亞洲地區,每年消耗掉70噸左右的海馬,也就是說人們至少從野外捕捉了2450萬隻的海馬,數量相當驚人,其中大多數是在於傳統醫藥的使用。 2004年5月,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將海馬列入附錄二的保育名單中,從此國際上的進出口貿易,必須有合法的證明文件,這項規定也讓海馬的貿易逐步透明化。 從法令限制、教育宣導到人工養殖,面對漸漸失去蹤影的海馬族群,或許該採取更多元的搶救行動,才能讓這群穿上盔甲的海洋騎兵,繼續在海洋中展現英姿。 播出日期:10月1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海馬進行曲 牠是一種魚類,牠總愛站著游泳,牠擅長偽裝術,牠是標準的窈窕奶爸,在人們眼中,牠被當成高貴的中藥材,牠也被做成藝品,牠還是水族館的展示明星,當海馬家族,在海洋中漸漸失去蹤影,一場搶救行動即將開始進行。 【看守台灣】天外飄來的酸雨 當夏天遠離,東北季風吹起,台灣的天氣開始轉為陰冷有雨的天氣。雨中漫步或許帶來了些許深秋的浪漫,但是東北季風帶來的降雨,卻可能潛在您不知道的酸雨危機。根據長期監控台灣酸雨的中央大學林能暉教授研究,台灣下酸雨的機率,超過50%;北台灣更高達80%,酸雨問題已經是普遍現象。 ●[活動]523主題之旅系列活動 歡樂家庭日:三貂嶺瀑布群 --﹥
時 間:10月16日(日) 7:15 在大自然裡,總是讓人感覺輕鬆又自在,就如同回到可愛又溫暖的家。因此523希望邀請家庭一同走入山林的懷抱,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小朋友牽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讓自然滋潤我們的心,使彼此的心更靠近。(歡迎一般大眾同遊) 詳情請參閱 http://www.523.org.tw/act/94/subject/index_0510.htm ●[活動]2005桃園溼地賞鳥節-內海深度文化之旅 --﹥
時 間:10月15日、16日、22日、23日,共四梯次;8:30~16:00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桃園縣大園鄉擁有大片防風林和溼地,除了提供留鳥棲息環境,每年春、秋時候更是吸引數以萬計的侯鳥在這兒歇腳,是一座自然生態教育館。 詳情請參閱 http://ctrl.tycg.gov.tw/cgi-bin/msg_control.cgi?mode=viewnews&ts=4330c170:4f22&theme=&layout=
時 間:10月29日(六),8:00~12:00 詳情請參閱 http://w2.feitsui.gov.tw/activity/act_water.php ●[講座]蝸台瘋-臺灣陸生軟體動物多樣性特展 --﹥
時 間:10月4~19日 9:00-22:00 吳書平、謝伯娟由蝸牛研究者對一般民眾演講蝸牛的生態、行為、飼養、分布等。 ●[講座]閱讀森林系列講座-用聲音紀錄台灣森林 --﹥
時 間:10月16日(日) 活動前兩星期開放電話預約50個名額,現場開放10個名額,共60名,有興趣的民眾請於上班時間以電話向林業展示館服務台報名,每場講座並提供主講人簽名書2本,以摸彩方式贈送參與民眾,公務人員亦可獲得終身學習時數3小時認證,讓您休閒又可學習,真是一舉兩得! 詳情請參閱 http://dongshih.forest.gov.tw/news/news_main.asp?page=3&news_id=N0004 ●[講座]水中精靈-本土溼地植物特展與演講 --﹥
時 間:10/19(三)至11/4(五)9:00~17:00 展覽內容:溼地的定義與功能、溼地植物與生物多樣性、溼地植物分類及圖文、溼地植物實體展示等。
專題演講(14:00-16: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eh.ntu.edu.tw/history/941019/water.htm ●[課程]九年一貫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營(東台灣) --﹥
時 間:10月29、30日(六、日) 提供教師多元化在職進修活動,培養教師指導學生蝴蝶與環境生態教育之基本知能,並將自然保育生態的理念向下紮根,推動全民知性生態遊憩與賞蝶風氣。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487 ●[徵件]「風芒再現-2005草嶺古道芒花季」系列活動-「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 --﹥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以郵戳為憑) 「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旨在於捕捉東北角各步道之美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透過攝影鏡頭展現出東北角風景區特色之美,使國內外遊客留下深刻、永難忘懷的印象。攝影比賽的評選作業,將由管理處代表及專家學者共組評審委員會,並擇期於東北角管理處公開評審,將評出第1名,禮券1萬5千元、第2名禮券1萬元、第3名禮券5千元禮券、佳作10名禮券各3千元及入選20名禮券各1000元。歡迎凡對攝影有興趣者踴躍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coast-nsa.gov.tw/main.php?id=11&nid=234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