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水文]亞馬遜雨林正經歷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
根據亞馬遜地區的綠色和平組織成員觀察,亞馬遜河沖積平原已經乾涸,一些原本必須以獨木舟或船隻通行的區域,現在卻變成在上面走路、騎腳踏車。他們說:「大型船隻已經卡在乾泥巴裡不得動彈,放眼望去盡是成千上萬腐爛的魚屍,以及前來覓食的禿鷹。」 巴西「國家空間科學研究院」(INPE)科學家諾布雷向巴西國家新聞處表示,乾旱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大西洋暖化、樹木蒸發作用減少、以及焚燒森林所釋放的濃煙。 諾布雷指出,過去覆蓋整個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雨林,因為砍伐森林的緣故已有17%遭到破壞;更糟的是,如今在異常乾枯的情況下森林火災四起,摧毀了數千公頃的森林。 諾布雷表示:「由於巴西具有無比珍貴的生物多樣性,所以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之一。如果亞馬遜河流域失去4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那麼我們就會到達臨界點,永遠都無法扭轉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森林轉變成無樹草原的過程。」 巴西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專員瑞托說:「這次乾旱和它的影響的確十分驚人。許多城鎮因為船隻無法航行通過而缺乏食物、醫藥以及燃料。」綠色和平警告,全球暖化加上砍伐森林的影響將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恐怕會造成整個亞馬遜河雨林的「崩潰」。 綠色和平呼籲各國政府當局採取立即行動,阻止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砍伐,並承諾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同時也保護受到氣候變遷、古森林破壞衝擊而身處險境的數百萬人生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4-05.asp ◆[環境政策]對抗盜伐和非法林木交易 歐盟將實施自願性措施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4-06.asp ◆[生活環境]美國禽流感預防代表團訪問東南亞 加強防疫合作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4-04.asp ◆[生活環境]威瑪颶風逼近南佛羅里達州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4-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張文樺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吳斐竣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4-09.asp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農業與生物技術 (II) --﹥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鉅量大宗穀物,在世界名列前茅。平均要買進黃豆二百五十萬公噸,大約是全世界第五大買主;玉米進口平均約五百萬公噸,輸入量僅次於日本、韓國。我們知道台灣、日本、韓國的主食是米,這三個國家購買大量黃豆、玉米,並非給人吃,而是做為飼料及加工用。 美國做為世界穀倉,絕大多數生產的穀物也是給動物吃的,這是現代農業商業化的特色。現代文明社會,肉食不再是奢侈品,高品質生活的要求,脫離了基本維生需求的現成穀類。同樣面積的土地,靠作物可以養活更多人口,但是目前更多的土地,卻來養活更多的牲口,雞鴉牛豬羊等經濟動物(寵物還不算在內)。養了牲口再養人,在生態能量轉換上,其實是不經濟、低效率的,何況養牲口的污染環境,是現代社會必須付出的代價。 基改生物技術與農業 為維持規模農業經濟,近十年間,美國農業作物開始更科技化。從1996起,農民開始嘗試種植基因改造黃豆,推廣到去(2004)年,超過八成的美國黃豆都已經是基改黃豆。近四成種植的玉米,做為飼料用,都是基改玉米。商業量產的玉米主要有三大類,飼料玉米、甜玉米及爆米花玉米。後兩者為人類食用,產量遠小於飼料玉米,美國食品業者反映保守市場需求,鮮少採用基改。台灣進口大宗穀物主要從美國來,這個基改比例,八至九成供應飼料加工用,也反映在台灣市場,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市場抽樣,經驗佐證相當符合。
這上升趨勢有二個值得思考的意義。第一,基改作物已然是鐵的事實。在地球環境釋放出的基改作物顯然持續增加,民眾與政府,贊成也好,反對也罷,都得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思考下一步如何處置。 第二個意義是,也許有消費者環保團體的反對聲音,基改作物是受到農民歡迎的選擇。對農民真正有利的,農民才會接受。事實上,利益誘因使得若干國家,農民偷偷非法種植基改作物的情形普遍。現代農民,在各國家,都是中下階層。即使美國,農民也受到聯邦政府大量補貼,才能維持一定收入以及經濟規模。生物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對農民十分具體可觀。美國農民協會調查,除非是為了海外市場考量,有些國家如歐洲、日本,法令不許可某些基改作物,損失外銷市場有所顧慮,一般美國農民多半願意種植基改作物。基改作物的成功經驗,在第三世界國家不遑多讓,農民接受甚至更為明顯。 基改作物的持續大量增加,衍生的基改食品便成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實。不過,基改食品的存在事實,並不代表基改食品的接受度。 農民對基改作物的高接受度,並不立即可以反映一般消費者大眾與環保團體對基改食品的接受度。這有一點詭異,卻是十年經驗彰顯的另外一件事實。需要另文探討。 生物技術與生態多樣性 有人擔心,大規模種植基改作物會有害生物多樣性。先前我們已經提到過,現代農業商業化的結果,因應市場需求,大規模量產種植單一作物,已經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並不因為生技化,才特別異樣。問題是,生物技術是加遽惡化,還是提供改善,目前有不同看法。有一個新興現象,卻仍是拜現代化所致,那就是生活品質提昇,追求有高品質、高附加價值或有特殊市場區隔的作物或食品。這帶來多樣性。生物技術正提供多樣化的潛能。 近十年,基礎生物技術的基因體計畫逐漸完成,基因序列解碼工作越做越快速,下一步應用性的功能性基因體計畫,找出來有用的基因,正如火如荼推展,讓人類知識累積,創造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有用的基因可以用在製造醫藥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甚至針對個人(的遺傳基因)差異性,提供疾病治療藥品,或者生產無數人類可以想像的工業產品,從工業酵素,到環保可分解塑膠,到取代石化污染的燃油。 生物技術的應用多樣化,有一個關鍵,人類的想像力遠不如自然。有用的基因,是自然億萬年演化產生的,通常不是人憑空瞑想可以發明,人只能模仿已經存在,技術上也許改善一些,原創者永遠是大自然。 有一個問題來了,所有有用的基因正快速消失,隨著種源的滅絕,基因源(遺傳資源)也從地球永遠消失。我們現在知道認識的遠不到百萬分之一,多數來不及認識就不見了,多可惜。所以現代生物技術很重要的工作,是保存遺傳資源與種源,並加速解讀,篩選可能有特別功能的基因。即使種源不幸滅絕,基因還可以存續,藉基因改造技術轉殖到相類似種源,獲得永續生命,這是生物技術的深一層使命。(待續)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活動]「親近國家公園──親近您」讀者滿意調查 --﹥
時 間:10月25日-11月16日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負責的《台灣的國家公園電子報》,發行至今已滿一年,歷經從無到有的篳路藍縷,內容也日益豐富,如果您正是《台灣的國家公園電子報》訂戶,感激您一路相伴,希望您於10/26至11/16期間,上網填答問卷,繼續給予編輯團隊支持,讓《台灣的國家公園電子報》能更精益求精;如果您還不是訂戶,也歡迎您到《台灣的國家公園網站》免費訂閱電子報,您將每周收到最精采的國家公園各相關資訊。 我們十分珍惜能與您交流的緣份,因為您的支持與鼓勵,將是我們繼續成長與茁壯的助力;因為您實際的行動參與,將更提醒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編輯團隊,必須更加努力地為大家提供更好的內容資訊。誠摯的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提供編輯團隊更多寶貴的意見,讓《台灣的國家公園網站》規劃及《台灣的國家公園電子報》能臻致完美! ●[活動]廟埕民謠遇見搖滾主耶穌演唱會 --﹥
時 間:10月29日(六) 19:00開始 為倡議「政府是一時的, 城市是永久的」,為讓保護古蹟的信念能夠變成信仰,洪雅書房特別規劃「廟埕民謠遇見搖滾主耶穌 演唱會」。回到城隍廟的廟埕,走進西門教會的廣場,進入常民的文化場域,啟動文資守護的庶民力,讓保護珍惜文化資產的觀念,成為民間共同的「信仰」! 詳情請參閱 洪雅部落格
時 間:10月29日(六) 要求台中市政府應立即將「惠來遺址」列入文化資產保護,讓後代子孫得以了解台中珍貴史前文物。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amboo.hc.edu.tw/~hehe/hl/20051029.htm ●[活動]森秋賞楓觀紅果生態之旅 --﹥
時 間:10月30日(日) 時序入秋之計,花蓮林區管理處所屬之「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為提供熱忱服務,建造優質環境,結合自然資源保育協會專家學者安排一系列環境教育活動,內容包括有參訪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亞熱帶自然資源及地質景觀、自然教育過關遊戲、DIY製作等活動,活動內容非常豐富,竭誠歡迎花蓮地區鄉親一起參加,共襄盛舉。 ●[講座]「旅遊南橫」生態講座 --﹥
時 間:10月29日 (六)19:30~21:00 向來訪遊客介紹南橫旅遊小情報,無須報名現場參加。 ●[講座]【繽紛世界 自然大不同】系列講座:駭客入侵—外來種生態怪客 --﹥
時 間:11月6日 (日) 9:00-11: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fri.gov.tw/news_detail.php?id=J_godspeed_20031230114103 ●[講座]基因改造作物的環境風險及其管理座談會 --﹥
時 間:11月09日 (三) 鑒於一般的廣泛討論,並未能深入問題的核心。因此本次在防檢局的委辦下,擬僅針對基改作物在環境上的風險及其管理的問題,邀請專家進行討論;期能釐清不同的觀點,提供基改發展政策擬定的參考。 詳情請參閱 GMO面面觀網站 ●[講座]2005水泥業永續發展論壇 --﹥
時 間:11月10日(四) 9:10~15:20 水泥對現今的社會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素材,因為它是製成混凝土的主要原料,同時也是建構房屋及各種公共建設的基本原料。除了水之外,混凝土可能地球上最常被使用的原物料,根據2005年的最新統計資料指出,每人年平均混凝土用量就有3立方米之多。而由於人口的增長與基礎建設的需求大幅增加,使得開發中國家的水泥需求量也快速上升。不可諱言地,水泥在經濟發展、改善貧困、生活品質提升,與環保、自然資源保育方面,的確存在一些有待脫鉤的挑戰。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csd.org.tw ●[課程]小小園藝家-自然藝術DIY --﹥
時 間:11月5日(六) 關渡自然公園的冬季景觀很藝術,多樣自然裝置藝術品為濕地景觀點綴幾分逸趣。想跟隨知名裝置藝術家,一同創作蘊含自然觀察樂趣與生命力的小小自然裝置藝術品-可愛草球嗎?歡迎對自然藝術有興趣的大小朋友,與我們一起享受自然藝術DIY的樂趣!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d-park.org.tw ●[研討會]氣候變遷的多元觀點討論會 --﹥
時 間:10月28日(五) 為瞭解國內各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觀點,同時定量的呈現國內外地球系統科學者專家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觀點,進而提供相關研究人員跨領域交流的平台,因而舉辦本次討論會」。並邀請德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Dr. Dennis Bray 來台,就其研究團隊於1996年及2003年的問卷調查結果提供專題演講。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crc.ntu.edu.tw/sym_cc.asp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