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共識會議做出結論 贊成立法管制溫室氣體 --﹥ 本報訊 環保署環保共識會議於6日下午發表共識結論,認為政府應立法管制溫室氣體排放,以順應京都議定書之全球趨勢。共識結論報告並提出12點具體建議,除了針對研擬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提出批評外,也建議政府應進行綠色稅制改革、推動環境資訊公開、教育宣導,並重視住民自決權利與環境權。會議結論將納入政府決策參考。
環保署長張國龍親自到場聆聽共識結論報告,並感謝共識成員的參與,也肯定此會議的民主意義。他指出,雖然溫室氣體議題離生活很遙遠,看似空中樓閣,但台灣終將面對,必須把議題拉回現實層面。 本屆共識會議的議題題目為:「您是否贊成立法制定管制溫室氣體排放法令,以順應京都議定書之全球趨勢?」共識會議成員在報告中指出,研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徒具宣示意味,充斥過多空白授權,也欠缺民間參與機制。他們希望環保署將「環境公民訴訟」納入法案中,並追究相關公務人員及機關團體首長之法律責任。 報告中建議政府分三階段實施減量期程,首先應優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登錄、資訊公開及自願性減量,爾後再實施總量管制與徵收碳稅。後兩者實施的先後順序並未獲得一致共識,成員將此爭議留給產、官、學者做更深入的討論。 煉鋼與石化產業是否應留在台灣發展,是輿論爭議的焦點,報告則是期望政府能善用政策工具,誘導或要求高耗能與溫室氣體高排放量的產業界研發出更節能、更低污染的製程,並提供環境科技的研發補助,同時也要訂出減量時程、量化績效指標,若未達成目標,則應在法律中有相對應的處罰。 此外,由於京都議定書條文中規定,應逐步消除所有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部門違背公約目標的稅收與補貼,改採市場機制從事減量措施,共識報告呼籲政府,相關不利溫室氣體減量之補貼應儘速檢討與取消。報告中並舉例《促進產業產升級條例》的免稅或補貼措施違背京都議定書及WTO消除不合理補貼之精神,在減量政策實施時應一併檢討。
本屆共識會議共有17位共識成員自10月16日起,犧牲4個週日假期全程參與共識會議。成員來自全省各地,年齡介於23歲至46歲,職業包括律師、布圖設計工程師、教師、藍領勞工、社福專員、會計,最遠的是來自屏東的有機農民。執行單位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施信民表示,台灣民主的進程中,民眾能夠參與決策非常重要,而在現今高度多元化的社會中,能從各種不同利益之間找出共識,更是不容易。環保署長則要成員將參與會議的這份熱忱帶回職場上,在社會上繼續發揮影響力。
【相關網站】
【相關新聞】 ※進一步討論請到:環保共識論壇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地方政府與社區也能幫地球降溫! --﹥ 本報訊 自今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溫室氣體檢量的工作,除由國家層級、龍頭產業界率先做起,地方政府層級到各個社區、各個家戶也必須納入減量計畫之中。日前,在「2005溫室氣體社區減量座談」中,各級政府代表以及相關學者專家,針對地方政府責任的與社區任務,提出建議與多種方案。 台灣大學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與環境品質基金會劉秘書長銘龍認為,各縣市地方政府必須進行盤查,針對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同部門的排放量應有不同的制訂對策,例如台北市以住商部門排放比例較大;高雄可能以工業為較大的排放部門。經由溫室氣體的盤查、登錄與查證作業,瞭解可減量的空間。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詹副局長炯淵表示,以2003年為例台北市溫室氣體排放中住商部門佔總排放比例66%,顯示可減量的空間很大。台北市環保局曾於2003年委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執行台北市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宣導計畫,設立溫室效應市民節能宣導網站「台北市政府因應全球變遷資訊網」,以及印製「替地球降溫─因應氣候變遷市民行動指南」,這些資料可供社區作為參考。 除了能源結構討論對策與調整,最直接的還是用電量與發電量的供給需求。柳中明指出,全國人口與戶數增多,而台北市人口減少,但是1998年至2004年的資料卻顯示台北市每年能源消費持續上升約2.6%,因為在這六年間,戶數增多6.2%。相較傳統家庭,台北市小家庭或單身居住,而日常生活所需的冰箱、冷氣等家電不會少,並且單位用戶的用電量持續增加。柳中明也指出台灣在各國電費與油價比較圖中,台灣的能源消費低於其他國家,這樣的政策無法推行節約能源。 除了官方政策制訂,社區及個人也能夠積極帶頭減量溫室氣體,例如將傳統燈泡替換為高效率省能燈泡,一年下來就可減量227公斤、回收家中所有資源垃圾一年可減量386公斤、力行垃圾減量25%一年可減量454公斤。全國以7,200,000戶數來計算,替換傳統燈泡為高效率省能燈泡一年可減量1,634,400公噸,回收家中所有資源垃圾及力行垃圾減量25%一年可減量6,048,000公噸,達行政院經建會提出的「京都議定書影響評估」中2002年我國溫室氣體CO2的排放總量3.53億公噸的0.022%。同時,個人還可以透過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採購高效能電器、自備購物袋、少搭乘電梯、冷氣機搭配電扇使用、種植物、隨手關燈等行動,以團隊力量大的全民行動,來替地球降溫。
【相關新聞】 ※進一步討論請到:環保共識論壇 ◆[國際新聞-生 活環境]日本廚餘回收大作戰 廚餘變肥料、可發電 --﹥ 黃毓婷 譯/克力士 審校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全國的廚餘每年大約有一千萬噸以上,這些湯湯水水的廚餘不但增加焚化爐的負擔,也減短掩埋場的使用年限。日本近年來積極嘗試廚餘回收的可能性,以往當作垃圾處理的廚餘搖身一變成為可用的資源。 回收廚餘最初還是從社會最小單位的家庭開始,日本知名家電廠商如國際、日立、夏普均推出自有廠牌的家用廚餘處理機,將廚餘烘乾後以微生物分解成有機肥,並且已行銷多年,光是2001至2004年間賣出的處理機就有42萬台。但是家庭廚餘的份量畢竟有限,家中處理過的有機肥因為無處可用,往往也淪落進垃圾場的命運。 報導中說,東京農業大學的回收研究中心擬將廚餘作更大規模的肥料實驗,他們收集鄰近小學的廚餘,處理後加入尿素化肥,兩個小時內便能製作成肥料,不但無臭且能長期保存。每年大約可從80噸廚餘中生產出13噸肥料,目前僅供該大學的實驗農場和鄰近農家使用。 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有更別出心裁的廚餘回收法。該市垃圾車的燃料是廚餘發酵後產生的甲烷氣,2噸的廚餘便可生產出垃圾車路跑一天所需的動力,也可用來發電。但廚餘發酵後留下的污泥只能當垃圾處理,仍是技術上有待解決的問題。 ◆[全球變遷]「看衰」京都議定書 布萊爾遭抨擊 --﹥
來自20個國家的能源及環境手長在這次會議中會晤,是次會議是八大工業國「鷹峽對談」的一部份。布萊爾在會中說道,氣候變遷的證據益發顯著,以致過往持懷疑態度的人現今也正視此一危機,共同關心能源安全及供給問題。同時,他也體認到各界擔心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同時限制經濟成長的憂慮。 布萊爾指出:「赤裸裸的事實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了氣候變遷問題而犧牲經濟發展,但每個經濟體也都知道,奠基在永續原則上的發展方式,才是唯一且合理的發展方向」 一些分析家表示,英國很可能無法達到2010年前減排20%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同時,天然氣價格持續上升,英國一些電力公司已改用煤炭當燃料,而陸上及空中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年復一年地持續增加。 地球之友則抨擊首相在處理全球暖化議題時,對明確目標與具體綱領所抱持的懷疑態度。地球之友丘比特(Tony Juniper)說:「我們欣見布萊爾首相努力維持國際訂定的氣候變遷行動方案,但更重要的是,首相該謹記實際的領導力不僅是溫言以對而已,為展現真才實幹,他必須果絕行動並持續對國際社會施壓,促使各國同意遵循明確的時程表採取行動。 丘比特指出:「布萊爾貶低了明確的目標及具體綱領,忽視了英國企業想要有具體架構以供業界依循的呼聲。有許多人談論京都議定書目標和科技發展必須二選一,但這是錯的;事實上,如果沒有此二者,我們什麼也做不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2-01.asp ◆[生態保育]放牧論戰僵持 澳洲大高山公園計劃枯等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2-03.asp ◆[生態保育]保障珍稀露脊鯨棲地 美國籌設保護區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2-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張育菁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張曉慈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2-09.asp 作者:謝雯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根據國際農業生技產業應用服務中心(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ISAAA)主席Clive James發表的2004年度報告,全球基因改造農作物的種植總面積已達8140萬公頃,其中種植面積最多的國家為美國、阿根廷與加拿大,前四大基改作物依序為大豆、玉米、棉花與油菜。以美國為例,其基因改造的大豆、玉米與棉花,相對於該作物總種植面積各占85%、45%與76%。 這些作物基因改造的品種特性依作物而有不同,大豆種植鋤草最費工,所以有研發出抗除草劑的基改大豆,基改玉米則以抗蟲為主,另外也有兼具抗蟲與抗鋤草劑的品種。這麼繁多的品種有一個相同點,這些基改種籽較一般的貴上兩倍,而且均被孟山都(Monsanto)、先鋒育種(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與拜耳等數家大公司牢牢掌握,他們不但擁有基改種籽的專利,有時還搭售同家公司的農藥與農事機具。最令人詬病的是,為了維持每季的種籽收益,生技公司以專利權為藉口,要求農民不可以依照傳統習慣留下好的種籽至下一季播種。為了這個「留種」的習慣,美國已經有許多農民被告上法院,並賠償給生技公司一大筆錢。 小農民對抗大公司 1997年的某天,孟山都的稽查員在加拿大小農民施梅哲(Percy Schmeiser)的油菜田裡發現自家公司的專利基改品種。施梅哲並未購買孟山都的種籽,而是附近基改油菜的花粉隨風飄來,與他的油菜雜交產生種籽。當他一如傳統留下優秀的油菜籽隔季播種,他挑選的些種籽中其實擁有基改的種籽基因,於是便被控偷竊孟山都的專利權。 2004年5月加拿大高等法院判定施梅哲敗訴,但法院認定他並非故意偷竊,因此不必支付孟山都索求的20萬美元賠償金。 施梅哲的案例舉世矚目,這個法律判決證實了企業專利權不容侵犯,但也間接證實了基因漂流(gene flow)這回事,於是環保人士、有機農民與消費者團體紛紛援此判例向生技公司提出抗議或控告。有機農民往往是基改農作風潮下的犧牲者,只要他的田在基改農田的周邊,就有遭受基因污染(genetic contamination)危險。 基因漂流其實是生物進化的必要過程,譬如水稻花粉飄到其他相近種類的禾本科雜草,一旦授粉成功,這株雜草的雜交後代便擁有兩種植物的基因。單棵雜交物種不易存活,但大規模的雜交族群就有機會演化成新的品種。那麼,萬一當初授粉的水稻是基因改造的呢? 基因污染層出不窮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會2005年4月在武漢的家樂福賣架上,發現基因改造稻米的蹤跡。目前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核准基改稻米的商業種植與販賣,包括中國在內,那麼基改稻米是怎麼來的呢?綠色和平人員與媒體記者在當地訪查種植基改稻米的農民,循線找到問題稻米的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的基改稻米試驗計畫。他們懷疑該計畫研究人員將基改種子販賣給農民,但已遭到學校否認。 這不是單一個案,自1996年第一批基改番茄商業上市以來,基因污染的案件便層出不窮。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外觀上並不容易與一般作物分別,以致於農民可能在無意間種下基改作物,也可能混入其他一般農產品中賣進市場,或再賣給其他農民作為種籽。 當然,既然基改作物有利可圖,農民也可能以取巧方式取得種源,違法偷種再進行轉賣。2003年8月,台灣衛生署抽測市面上的木瓜,1/7檢驗出是基因改造,而基改木瓜在台灣仍屬實驗室階段,並未核可任何的商業種植,遑論販賣給消費者。據推測是試驗木瓜園附近的農民為了對抗嚴重的木瓜輪點病毒,甘冒風險私自偷竊苗種。 科學上的不確定性 基因改造的農產品吃下肚到底會有什麼問題?科學家無法給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基改食品的發展不到十年,無法提供任何長期食用的研究數據,僅能說短期對健康可能無害。有些環保人士會提出DDT殺蟲劑的案例比擬,當年DDT受到政府大力推薦,農民廣泛使用,一直到40年後科學家才逐漸確認它的毒性不但會累積在生物體中,也嚴重傷害生態環境。 基改作物對生態環境的傷害,會不會像DDT這麼嚴重?科學家一概以「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來回答,是最中肯的說法。確實在這段時間內,許多研究者努力去證明基因改造生物對環境有害,但是往往由於實驗方式粗糙,或是推估性質過大,而不被採信。 通常環保人士與科學家在謹慎的評估下,認為基因污染對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包括:基改作物可能殃及諸如蝴蝶與鳥類等非目標生物、出現抗蟲與抗藥性極高的超級雜草(Superweed)、產生雜交混種,最後降低生物多樣性。 生態危害尚待科學家證實 我們知道害蟲往往很快就適應殺蟲劑,果不其然,他們也在三年內就能適應抗蟲性的基因作物。不過科學家真正擔心的是與耐除草劑基因作物雜交的雜草,經過數代演變可能成為讓農民與除草劑公司都頭大的超級雜草。但當真正的超級雜草案例發生時,卻讓研究者哭笑不得。加拿大一處基改油菜田收成之後改種其他作物,上一期農作遺留在土壤中的油菜籽卻兀自發芽,而且殺蟲劑殺不死,成為超級油菜。但是期待中的超級雜草卻尚不可見。 基因污染降低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例子,是墨西哥的基改玉米污染事件。2001年自然科學雜誌(Nature)發表研究報告,表示墨西哥的原生種玉米遭到基因污染,原因乃美國基改玉米輸入,而農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種植,產生混雜。墨西哥是現代玉米的種源地,玉米也是當地的傳統作物,當地原住民村落仍會同時種植多種玉米,以保護種源的多樣性。因此當知道原生玉米遭到基因污染時,在墨西哥造成極大的騷動,科學家更擔心玉米的遺傳多樣性就此喪失。 還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有科學家以食用基改玉米餵食帝王蝶,發現牠的腸道受到影響而發育不良,儘管許多人引用這項實驗,但實驗本身卻因為瑕疵而降低了可信度。 其他科學家則考慮到生態平衡問題。從實驗室釋放到田野的基改生物,往往是優勢物種,有就是更耐蟲害、或是發育更快的物種。當該物種進到自然界中,或多或少都會侵擾原有的生態體系。許多人把基改生物比做現今在世界各地肆虐的外來種生物,預告牠們的危害。美國在2000年左右便研發出成長速度快7倍的基改鮭魚,但卻由於種種的疑慮現今仍未核准商業養殖。最主要的質疑便是基改鮭魚一旦逃脫至野外,將奪取一般鮭魚的食物與生存空間。 基因污染是否危及生物多樣性?基改鮭魚釋放到野外,會不會因為適應不良而自己滅絕了呢?基改玉米的基因,會不會在經過幾代的雜交後,就消失不見了呢?目前只能以一句老話說明,這個領域充滿太多「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在沒有提出更確切的數據之前,無法確認基因污染危害生物多樣性的程度,甚至無法證明是否已經造成危害。然而DDT的案例殷鑒不遠,會不會當確認基因污染的有害時,生態的損害已經不可收拾了?除了基改生技廠商,沒有人敢保證。
【相關連結】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播出日期:11月7日(一) 22:00-23:00首播 【封面故事】挑戰3021 面對日益減少的石油能源的覺醒,並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澳洲從1987年舉辦世界太陽能大賽WSC,希望透過太陽能車的設計、製作與比賽喚醒世人的覺醒。多次在世界太陽能車賽中創下紀錄的阿波羅車隊,在艾和昌的帶領下,今年又有什麼突破?
播出日期:11月19日(六) 20:00-22:00首播 2005年8月29日,四級颶風卡崔娜侵襲美國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及路易斯安那州,造成重大災害。沿岸城鎮幾乎被摧毀殆盡。保護紐奧良的三座堤防潰堤,大水淹沒了80%的城市。民眾在避難的路上遇到連串恐怖經歷,有無數人正和死神搏鬥,遇難者的屍體也四處漂流。兩名紐城警察自盡,有人趁亂打劫商家,政府官員則為死傷人數不斷增加與經濟蒙受重大損失而焦頭爛額。總共有3萬2千位民眾獲救。 目睹這次災難令全球人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有那麼多民眾明知天災來襲卻不撤離?為何救災行動如此緩不濟急?在這個兩小時特別節目裡,國家地理將帶領觀眾深入瞭解卡崔娜颶風及其為墨西哥灣區民眾帶來的巨大傷害。 詳情請見 http://www.ngc.com.tw/watch/NGspecial.asp ●[課程]環境議題傳播人才培訓 --﹥
時 間:11月18~20日(五、六、日)9:00-21:00 讓具有基本資訊科技能力,並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士,可以了解環境預警重要與當前環境課題,並透過工作坊的形式激盪出一連結傳播的網絡,讓更多環境問題被突顯、被知道。 詳情請見 http://www.enpo.org.tw/www/stcf/earth/earth.html ●[活動]科博館秋海棠特展暨講座 --﹥
時 間:11月11日起 本次特展展示,除了可以看到台灣各種原生秋海棠的完整活體收藏展示,更可以看到來自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的原生秋海棠,並藉由專題演講的深入介紹及實際操作如何照顧及繁殖秋海棠,讓民眾可以更親近這種平易近人卻美不勝收的四季花卉。
秋海棠特展講座(10:00~12:00) 詳情請見 http://enroll.nmns.edu.tw/uweb/begonia/index.htm ●[活動]瓦拉米步道—玉溪人文生態旅遊 --﹥
時 間:11月18~20日(五、六、日) 詳情請見 http://www.ysnp.gov.tw/tc/index.asp
時 間:11月23日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位於國家公園東北角,面積約五千公頃,是中央山脈最南端餘脈,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過去曾有原住民在此築石板屋居住,並以狩獵為生,也許是天災或有外來入侵者干擾,散落的石板屋遺址只待後人去發掘探討。在山間盆地內有一處寧靜水潭被稱為南仁湖,景觀優美,冬季也可發現一些來訪渡冬的水鳥停息覓食,使平靜無波的湖面增添許多生趣。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景觀,值得大家親自去體驗和觀賞,在未能了解其中奧秘之前,任何一種生活在保護區內的生物都需要我們去珍惜和愛護。 凡獲准入山的民眾,需於當日上午8時30分至9時30分之間,前往管制站前與解說員會合,並引導入山解說服務。 詳情請見 www.ktnp.gov.tw ●[活動]2005台北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 --﹥
時 間:11月12-13日 (六、日) 1999~2004年的10、11月,台北市野鳥學會舉辦了六屆「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創造了二天吸引二萬五千~六萬人次民眾參與的佳績。2004年國際鳥盟亞洲部邀集各會員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寮國、緬甸、高棉(國際鳥盟 Indochina programme)、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及國際鳥盟本部、歐洲部、非洲部、以及國際濕地聯盟亞洲部的代表都來參與盛會,並設攤展示,台灣鳥類保育受國際肯定的印證,這不僅是台灣的榮譽,更是全世界鳥界的盛事。 2005 台北國際賞鳥博覽會,台北市野鳥學會也將在關渡自然公園,推出「水水關渡」─鳥類生態保育及水資源等的國際議題,讓參與民眾可以知道最新、最受世界關注的生態議題,希望藉由本活動獲得全民的認同與響應,達到我們藉著賞鳥活動提昇生活環境品質的目標。
時 間:11月19日 台灣中部早在明鄭時期就有漢人的足跡,不過真正漢移民拓墾的年代,大約是在康熙中葉以後,而移墾的腳步是從沿海拓展至盆地,因此開發先後順序應是先台中後南投。不過早期台中地區,以平埔原住民岸裡社為主,他們大多是沿著河岸居住生存。直至清初康熙中葉,漢人才開始向中部地區大規模的遷移進入,並與原住民一起墾殖。清雍正時期,當時的閩南人走的貓羅溪路線,經彰化沿著貓羅溪入墾南投、北投,也就是今天的南投市和草屯鎮一帶。 為瞭解這段拓墾歷史,協會特地舉辦這次中部人文古蹟之旅,藉由老師的解說,讓各位認識台中、南投的開發歷史,此外也趁此機會拜訪南投三大書院:「藍田書院」、「登瀛書院」、「明新書院」等,見證南投由早期農業拓墾步入文教興起的過程,整個活動內容精采可期,歡迎有興趣的伙伴踴躍報名。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時 間:11月20日 武陵農場位於中橫宜蘭支線上,屬台中縣與宜蘭縣交界一帶,海拔高度從1740公尺至2200公尺之間,此地群山環抱、四季如春,早有世外桃源之稱。 此外農場由於緯度較高且受東北季風影響,加上日夜溫差大等因素,使得武陵每年的楓樹紅得特早,各類變葉植物早在初秋便迫不及待的披上朱衣,成為全省賞楓的「第一線」。其中又以農場本部一直到往煙聲瀑布途中武陵吊橋,一路沿七家灣而行,於溪畔皆可見到紅葉們的蹤跡,這壯觀的楓紅容顏,直可媲美大陸九寨溝,無怪乎武陵農場又有「台灣九寨溝」的美稱呢!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