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董景生、王光玉 舊部落的房子,屋頂常是用竹子和石頭層層相疊,以山黃麻、山漆等做橫樑支撐,外層覆以檜木的樹皮,再用鬼石櫟、短尾柯等壓覆。部落往山下遷移後,低海拔常見的白茅連柄曬乾,舖在房屋頂上,因葉柄短容易排得緊密,成了蓋屋頂的最佳替代品,亦有用甜根子草代替,但不如白茅排得緻密。 五節芒 泰雅族就地取材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五節芒是運用最廣的植物。 建築房屋木材不敷使用時,可用五節芒較粗的葉柄編織成屋牆,工寮的屋頂也可用五節芒來鋪蓋。 隨處可見的五節芒,最方便獵人們上山時做為路標,在路口草叢抓一把五節芒打結,後來的獵人以打結的數目,判斷道夥伴的方向以及同行的人數,或用來表示此處的陷阱已巡視過不需重複前往,下山時則拆掉打結的芒草。 捕獲的山豬,帶回村子宰殺時,採一把五節芒鋪在地上,可充當豬肉的襯墊。釣魚時,就地取材以五節芒的葉片連一小段葉柄,從魚兒的嘴穿過腮,串成一串就豐收回家了。 巫師的祭儀裡,也少不了五節芒;民俗療法中,小孩子年齡到了還不會講話,哥哥取一段五節芒,用葉片粗澀的邊緣刮孩子的舌頭,據說孩子就會說話了。 孩子們也喜歡玩五節芒,將葉片連著一段葉柄用力丟出,比賽誰的射程較遠,或是拿五節芒中空的花梗當煙斗,將乾躁的花絮揉碎塞入草桿中,躲在大人背後偷偷當香煙抽,味道相當辛辣。女孩則喜歡把花梗撕為四等分,折疊成碟狀玩家家酒裝零食請夥伴吃。 五節芒的芒心可生食、炒食或煮湯,是味道鮮美的野菜。甚至不小心受了傷,採幾片葉子搗爛,敷在傷口上可以止血,功用不勝枚舉。 簡易工寮 泰雅人早期的耕種方式屬於游耕,不在固定的土地上耕作,耕種數年便遷移以避免地力耗盡,因為經常遷移耕地,搭築耕種時所需的工寮,或是獵寮,木材的選擇就不需太嚴苛,九芎、茄苳、大頭茶、小葉桑、筆筒樹、山枇杷以及多種殼斗科植物,如三斗柯、小西氏石櫟、青剛櫟都可做為工寮的柱子;屋頂則覆以五節芒即可,無須使用紅檜樹皮、木材或白茅。 搭蓋房屋則需使用較好的柱材,如烏心石、紅雞油、扁柏、樟樹、山漆……等。 ※本文節錄自農委會林務局出版之《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一書。 ※相關活動網址:「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 ◆[生態保育]表揚溼地保育達人 獎落中、日、澳、伊 --﹥
溼地獎經營獎項今年受獎者為伊朗吉蘭省環境部的巴魯奇(Sh.A. Mezami Baloochi)博士,以表揚他創建安扎利(Anzali)重要濕地保護區的貢獻。安扎利溼地共佔地15,000公頃,於1975年指定為拉姆薩公約保護下的「國際重要濕地」。 另一位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蔡述明,蔡述明研究長江流域,而且深入研究三峽水庫對環境的影響,其研究受到肯定。拉姆薩公約秘書處並表示,蔡述明在天災防治與評估方面的研究極具價值,特別是他研究長江中游森林開發對洪災與水資源之影響,更有特殊價值。 蔡述明稱長江為「中國最重要的水資源,其流量約是中國總水量的35%。」他曾兩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任內努力將其科學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於濕地保育,並獲致實質成果。蔡述明一向捍衛的理念是:「濕地與人類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 在教育類獎項方面,今年分別由日本的中村玲子(Reiko Nakamura)和澳洲「濕地中心」共同獲獎。 中村玲子原是一名環境記者,1990年在日本成立民間機構「拉姆薩中心」,作為推廣濕地保育的基地;該機構發展蓬勃,目前業務範圍橫跨亞洲12個國家。 中村玲子在募款推動長期性活動方面有諸多成功經驗,例如她推動「亞洲濕地週」、「亞洲濕地行動」、以及「亞洲濕地論壇」等,這些推廣計畫在亞洲各國的濕地保育工作之間,扮演了重要的橫向聯繫角色。中村玲子強調:「推動濕地保育是一項無比重要的任務,不論這些濕地是否被列入拉姆薩公約的保護名單。」 另一個團體獲獎者是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省(New South Wales)獵人谷(Hunter Valley)的「濕地中心」,該中心率先發起「拉姆薩傳播、教育與公共意識」(CEPA)活動,以推動溼地重建與維護管理。他們第一個推動案例是「獵人海灣濕地」,之後持續擴展其成功經驗,並與澳洲各地之濕地中心相互串聯。 藉由志工投入與夥伴團體合作,該濕地中心從從單一濕地的管理出發、成長,如今其觸角已延伸至全國的濕地教育,現擔任澳洲政府在拉姆薩濕地保育方面的顧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8-02.asp ◆[生態保育]日本罔顧捕鯨禁令 IWC委員共同簽署抗議聲明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08-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阮右檸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張文樺 摘錄
採訪:林佳穎 (公共電視記者) 德國第二大城「漢堡」,是世界上少見在市中心有一個湖泊的美麗城市。在眾多大型的觀光柴油船當中,有一艘太陽能船,名叫阿爾斯特之光(Alstersonne)。它是由世界頂尖的太陽光電設計公司Kopf所設計,是全漢堡最先進的一艘遊艇。 阿爾斯特湖可以說是漢堡人心中的珍珠,因此只允許大型觀光船,警察巡邏艇,以及風帆、獨木舟、龍舟等運動船在湖上航行。嚴格的管制措施,維護了阿爾斯特湖的寧靜氣氛,也保護潔淨的環境不被油汙、廢氣所污染。 阿爾斯特之光以電動螺旋推進器無聲無息地前進,充飽電力可以行駛12小時以上,持續120到140公里,在蓄電池的輔助之下,時速最快可以達到15公里。當阿爾斯特之光結束行程,光電池製造的多餘電力,透過電網連結,還可以輸送到漢堡的市電電網中。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德國就是世界工業強國之一。1970年代全球能源危機爆發,沒有油礦的德國深受警惕,於是積極地推動再生能源政策。1986年車諾比爾核爆事件,更讓德國對核能發展踩了煞車,也再一次確立發展再生能源的正確性,於是再生能源產業逐漸在德國立下基礎。
德國30年來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如今不只光電科技領先全球,同步發展的風電科技,一樣也有了傲人的成就。在德國北邊Aurich的一個農場上,風力發電機製造商Enercon架設了35支風力機。每一支的發電量可達到1.5MW,可以滿足當地1200戶住家的用電需求。光這一個風場有52.5MW的發電量,就可以提供四萬多戶住家使用。
對德國來說,研發再生能源不只是尋找石化燃料的替代品,建構德國能源自主的基礎工業,更是新一波綠色能源產業的契機。2005年德國的電力供應來源中,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經超過11%,每年出口的再生能源設備銷售額高達100億歐元,相當於4,000億台幣。德國再生能源市場已發展成穩固的工業。德國目前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市場,全世界第二大的光電市場,以及歐洲最大的光熱利用市場。至於生質能跟氫能也有領先地位。再生能源已是德國最強的出口工業之一,超過150,000人在這個產業工作。 再生能源在德國還有一項重要的發展領域是在熱能利用的部分。因為在德國,最冷月平均溫度只有兩三度左右,就算零下十幾度也是司空見慣。因此對抗冰凍的低溫,建構區域性的熱水供應系統,確保民生用水跟暖氣使用,一直是德國重要的建設議題。但是燒光瓦斯以取得熱水跟暖氣,也不是辦法。 20年前,德國人把腦筋動到地下,開始鑽研利用地熱的可能性。在德國東北邊Neustadt-Glewe,傾眾人之力設立的一座地熱供應站,讓德國20年來的夢想趨於實現。
向地底取熱的概念是這樣的:從地下兩千多公尺的含水層抽取熱水到地表,利用熱交換器把地熱的能量轉換到自來水管中,吸收地熱後的溫水就輸送到住宅跟工廠,再將變冷的地下水加壓打回地底,以免地層下陷。 這個地熱廠,光是設廠及管路設備就耗資1,800萬馬克,差不多是3億台幣的高價,卻只供應一千多戶住家的暖氣及熱水,平均成本是一般成本的兩倍。然而地方政府及當地的能源公司仍然願意補貼價差,持續投下大筆資金以維持地熱廠的運作。 促使德國再生能源研發義無反顧的關鍵因素,是德國政府在2000年頒布的EEG再生能源法案。法案保障收購國內所有再生能源發電量,並且制定不同的獎勵費率,加速民間投資再生能源產業。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德國不願意像以前一樣依賴進口能源。第二,德國社會的整體環保意識的支持,第三則是京都議定書的國際責任。 據德國估計,其境內的地熱潛能,是目前全國所需能量的600倍。德國政府除了繼續發展所費不貲的地熱熱能,還要鎖定目標發展地熱發電,預計未來全國60%的供電比率都能來自地熱發電。就這樣,最新的地熱發電設備,就加設在原先Neustadt-Glewe地熱廠旁邊。 話說回來地熱到底要怎樣用來發電?這一切都拜科技進步之賜。
2003年底開始運轉的這組地熱發電設備,發電量只有230 KW,只能供給500戶住家使用。然而對德國人來說,投資小型的先驅計畫,是為往後更大型的計畫做暖身運動。就在明年2006年,一座20倍發電量的地熱發電廠,也就是將近400萬瓦的地熱發電廠,即將正式運作。 現在德國另一項重要的再生能源是--氫燃料電池。氫氣發電是當代最具潛力的一種再生能源。氫燃料電池能把氫氣跟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電力。發電過程唯一的廢棄物是--純水。
然而漢堡有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規劃是利用風力發電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產生氫氣,提供氫氣公車使用。如此一來,漢堡的運輸系統將來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石化燃料。
播出日期:11月14日(一) 22:00-23:00首播 【封面故事】以環境為名-德國再生能源之旅 德國第二大城「漢堡」,是世界上少見在市中心有一個湖泊的美麗城市。在眾多大型的觀光柴油船當中,有一艘太陽能船,名叫阿爾斯特之光(Alstersonne)。它是由世界頂尖的太陽光電設計公司Kopf所設計,是全漢堡最先進的一艘遊艇。阿爾斯特湖可以說是漢堡人心中的珍珠,因此只允許大型觀光船,警察巡邏艇以及風帆、獨木舟、龍舟等的運動船在湖上航行。嚴格的管制措施,維護了阿爾斯特湖的寧靜氣氛,也保護潔淨的環境不被油汙、廢氣所污染。 【人與自然】綠房子 「綠建築」是指在建築物從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與設計施工、甚至到拆除的過程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以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台大的韓選棠教授是「台大綠房子」的創始人,邀請了一百多家有意願推廣綠建築的建材及建築相關廠商,大家拿出自己最符合綠建築的最新產品,一同打造出「台大綠房子」。
時 間:11月20日(日)、12月4日(日)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cowh.org.tw/EDM/edm2.htm ●[活動]山林音樂遊:羅山林道 --﹥
時 間:11月27日 (日) 本次活動音樂欣賞部分,安排的是巴洛克時期前段 – 巴哈之小提琴協奏曲,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BWV1041.1042.1043)內容雖稍微簡約,卻已具備巴洛克時期唯美華麗的特質,也兼備文藝復興後期的莊嚴正式,其中雙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更是完美表現二把小提琴的纏綿對唱,像極了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和鳴…,對照巴洛克特殊的時代背景,無怪乎樂迷們稱之為-----天堂的佳餚。
●[講座]2005年台北賞鳥國際博覽會─環境與水座談會
時 間:11月12日(六)9:30-16:50 2005年博覽會的活動主題為「水水關渡」,在於介紹相關水資源各方面的議題,水與生活、濕地與水、珍惜水資源的活動,水資源座談會的規畫也是基於上述概念,邀請相關水資源方面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探討、與談,並以此議題論述做為博覽會大會主題展出的內容之一。
研討主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news/moreinfo.asp?serialno=0510260002 ●[講座]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統─邁向企業永續發展的挑戰與商機 --﹥
時 間:11月22日(二) 14:00~17:40 藉由高峰論壇的舉行,就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的議題,提供國際級企業領袖與我國產官學研領袖進行交流的機會,促進我國企業領袖對相關議題全球趨勢之掌握,逐步把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的永續管理,整合納入企業經營的管理策略中,以達成提昇我國產業界綠色生產力之具體目標。同時,此高峰論壇的舉行,也可敦促政府積極開創對於企業永續發展更為友善的投資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csd.org.tw ●[課程]2005海洋生態暨科技教育種籽教師研習 --﹥
時 間:11月26-27日(南區) 2005年為台灣海洋年,教育部委託了關心海洋環境與教育的民間團體,共同為全國教師們悉心籌備了『2005海洋生態暨科技教育種籽教師研習』。內容以「海洋生活三部曲」為出發點,包括「我從海上來」:從黑潮洋流對台灣的影響來探討海洋生物多樣性、古今的漁業、海洋文化的多元風采。「異形入侵」:思考人類生活與發展需求所需面臨的選擇與結果:例如,固體廢棄物、化學污染、海岸工業化、私有化與人工化的問題及其優缺點。「尋找新樂園」:以向海洋智慧學習的觀點出發,討論善用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來達到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探索海洋科技的發展與未來新方向等課程。
時 間:11/17 在現代社會由於資訊媒體的發達,讓我們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接觸全世界。相信每個人對世界都充滿了好奇,然而放眼天下,您是否卻忽略了緊鄰身邊的、充滿歷史氣息,並和自己有著密切關係的美麗古蹟呢?也許您曾遊歷許多名勝,但它們在您的印象中是否深刻,或僅只於照片上的「到此一遊」呢?此次我們將安排於2小時課程內,為您安排一個「從新開始、從心開始」的機會──如何感受到古蹟的『欣賞之美』!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徵人]淡水社區大學誠徵「企畫專員」 --﹥
地 點:台北縣淡水社區大學 淡水社區大學誠徵「企劃專員」一名,(12月開始上班) 詳情請參閱 http://university.tamsui.org.tw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