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全球野鳥禽流感檢測 全無H5N1陽性反應 --﹥ 本報訊(李秉璋、吳斐竣 報導)
自1998年起,來自美洲、歐洲、紐澳、台灣與亞洲各國,便開始針對野鳥進行禽流感監測的研究,至少 90,000個採集自野鳥活體身上的血液、體液、排遺檢驗的數據,其中沒有任何一個H5N1陽性反應。另一份彙整全球人類死於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案例統計,全是因為與罹患禽流感的家禽接觸而引起,沒有任何是與野鳥接觸而致病死亡的個案。 水鳥學會(Waterbird Society)副理事長Dr. Francine Cuthbert,代表與會的三百餘位國內外鳥類學者發表共同聲明:台灣目前仍不是禽流感的疫區,野外活動與鳥類觀察為有益身心的活動,不會發生禽流感的危險,應該多被鼓勵!由於賞鳥絕對不會發生與鳥直接接觸的情形,人類的安全與健康保障大大高過接近養禽場,若一味地誤導民眾賞鳥有致病危險,恐將讓民眾忽略真正的感染來源,身陷更大的禽流感危機。
與會學者也指出,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播途徑,與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因素習習相關。為了防堵大規模疫情的爆發,跨國界的防治經驗,與禽鳥的追蹤、監測工作乃勢在必行,過度渲染或隱藏實情都可能導致更大的災害,資訊的充分掌控,將是把疫情控制的重要關鍵。 國際水鳥大會是一常態性國際會議,為國際野鳥保育界盛事,往年僅在歐美國家召開,今年是破天荒由台灣保育單位主辦,來自紐西蘭、澳洲、泰國、法國之禽鳥流行病學者均到場發表專題演說。除禽流感議題外,今年探討的議題尚包括國內研究者提出的台灣各保育區調查資料與保育倡議、肉毒桿菌致黑面琵鷺中毒檢討、風力發電對水鳥影響、鴨蛋含鉛等話題。 會議除演講座談外,亦安排戶外參訪,在第二天議程邀請與會者前往七股與四草地區,實地觀察黑面琵鷺和鷸鴴、雁鴨科水鳥,瞭解保育區鳥況。透過肉眼親身目擊,各國來賓得以對南台灣沿海豐富的鳥種資源有所進一步體認。 然而,在另一方面,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林憲文憂心地指出,各種關於禽流感的不實報導,已經嚴重影響各地鳥會的活動。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門票收入已經下降至原本的3成。水鳥學會已經正式聲明台灣非禽流感疫區,民眾可以安心進行賞鳥活動。 ◆[生態保育]NRDC:軍事、工業及船舶噪音危害海洋生物 --﹥
在幽暗的海底世界中,海洋哺乳動物在潛泳遷徙時利用牠們自己和其他動物的聲音來作遠距離地彼此定位,另外也用來找尋交配對象、尋覓食物、避免天敵和及照顧年幼的個體。然而,高分貝的噪音會干擾海洋生物的上述活動,考驗著海洋動物的生存能力。調查顯示鯨類暴露在軍事演習的聲納中會導致擱淺,從死亡的個體中發現,牠們的腦和耳內部都有出血現象。 NRDC報告的主要作者詹斯尼(Michael Jasny)指出:「海洋噪音是一種愈來愈惡化的污染類型。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水中噪音對海洋生物帶來巨大的危害」。 在一連串的軍事演習、經濟活動和工業發展之後,海洋噪音已日益增加。噪音的來源包括:為了船運安全而清理海床的疏浚船,拆除鑽油井及測試軍艦強度所發出的高爆裂音,打樁作業,捕魚用干擾裝置,隧道鑽孔機,鑽油平台,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以及商用和軍用聲納等等。 NRDC指出,關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強烈海中噪音是否與海洋生物死亡有關,目前科學界已沒有太大的歧見。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下設的「科學委員會」在7月發表一份報告提到: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噪音愈來愈嚴重,而且極有可能造成所有鯨類或其它海洋哺乳動物的數量減少──不論就個別區域或整體海洋來看皆是如此。 報告中呼籲軍用聲納和震動空氣槍(seismic air gun)等強烈噪音源的使用,應該要有地理和季節上的限制;並運用新科技改善聲音的危害。該報告也建議強化生物群體的監控和研究,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應強力執法,並且國際上必須合作提出解決方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22-01.asp ◆[環境經濟]巴西里約證交所開啟碳信用交易之門扉 --﹥
Endesa公司是先花錢進行排放減量,然後再成為ERC的賣方;藉由這樣的方式,對於那些採用京都議定書相關機制的能源計畫開發者而言,Endesa具備了特別的價值。Endesa擁有150多位受過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相關訓練的員工,並可使用英語、葡語與西班牙語進行交易協商。 所謂「清潔發展機制」,是受京都議定書規範之工業化國家取得ERC的管道;這類國家依京都議定書規定,並須在2012年以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預定減量目標──平均來說,必須比1990年排放值低5.2%。 工業化國家取得ERC的方式有二:一是設立於工業化國家的公司,在未受京都議定書減量規範的開發中國家進行投資,發展清潔能源計畫;第二條路則是直接在市場上購買ERC。經由購買ERC,已開發(工業化)國家等於替境外地區進行溫室氣體減量,而此額度可計入本國減量值,以協助本國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量目標。 巴西能源暨造船部部長維克特(Vagner Victer)表示,Endesa計畫在2012年之內累計購買1,500萬噸的ERC。維克特也表示,巴西和Endesa公司簽訂「氣候行動」契約,將會有西班牙文、印度文、巴西語(葡語)和中文版本。 根據里約聯邦大學拉羅夫(Emilio La Rovere)教授的說法,ERC交易可以為巴西帶來一年近30億美元的收益。拉羅夫教授是聯邦大學「電機研究生整合研究部門」能源計畫的專案負責人。他解釋說,如果一個公司投資開發所謂的「『清潔計畫』,能夠重新利用原本會被排放到大氣中的廢氣」,那麼該公司就可取得販售ERC的權利。 Endesa「氣候行動」計畫將由該公司的環境部門執行,由清潔發展機制顧問公司「氣候焦點」(Climate Focus)協力。Endesa已有碳排放減量的成功經驗,該公司設於西班牙的廠房在1990至2004年間已減少27.5%的碳排放量,而同時電力輸出卻成長一倍以上。Endesa表示,該公司的經驗足以證明他們在新興碳交易市場的專家地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23-01.asp ◆[環境政策]美加軟木仲裁案 加國勝訴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23-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張育菁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張曉慈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5/2005-11-23-09.asp ▲[生物多樣性]與自然和好──山水工程的新生態思維(下) --﹥ 作者:朱惟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早期許多標榜生態工法的溪流案例,雖已考量改採當地石頭進行整治,但往往因為施工中縮減了河寬或將河流深度變得均一化,反而出現「生態工法不生態」的狀況。另外早期的護岸及固床工還是大量使用「先抹上一層水泥,再貼上石頭」的施工方式,雖然改善了視覺美質,在生態意義上卻幾乎繳了白卷,這些做法與生態工法的精神其實相去甚遠。 水泥用量最小化(僅在其中一小段水流衝擊力大的急轉彎處,施以少量水泥)、提供多樣化的微棲地環境,以及在施工的前、中、後期進行生態調查(可回饋後續工程改善參考)等,是我們在后番子坑溪案例中所看到的進步軌跡。但若能在施工前進行先行試驗(可相對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及生態目的),施工時避開生態敏感季節與生態敏感區位(此為施工前進行生態調查的積極意義),以及在施工過程降低對水體生態的劇烈擾動等,則是未來可再努力的空間。關於後者,西勢溪案例提示了另一種在生態上用心的可能。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位於金山鄉西勢溪上游旁,在2000年象神颱風時,因坡陡流急,兇猛的水勢造成了道路崩塌、溪床下切達2、3公尺深,也釀成下游房舍的嚴重災情。為了更貼近生態考量,法鼓山決定自行出資整治,負責施工的民間藝師謝福盛說,「師父當時有特別交代,盡量不要將溪水弄濁。」他因此採取逐段及左右岸輪流施工方式,利用土堤或石頭排成的臨時引水道,讓水中魚蝦可順著水勢從另一岸游往下游河段,而不會被施工中渾濁的砂泥窒息了呼吸。也因此,謝福盛說:「不到一年的時間,魚群甚至恢復地比施工前更多,較大尾的還有10、20公分長。」順著他的手指方向,除了苦花、溪哥等魚群就穿梭悠遊於石群間,在溪石固床工的後頭,我還看到了兩隻毛蟹正歇息其間。不過謝福盛也表示,因為這種施工方式作業時間較長,公家單位或包商通常為了省錢或趕時間,未必願意採行。 雖然生態工法較傳統水泥工法,更能符合我們對於兼顧安全與生態的期望,但回歸原點,「生態工法」的重要精神還應符合「盡量避免工程發生的可能」,包括生態工法的整治工程。 「千萬不可躁進,否則反而戕害了才剛起步的生態工法。」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陳賜賢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他去年在基隆河的上游八連溪發現,「那裡河面相當寬闊、自然,完全看不出整治的必要性,卻也開始大興土木,在河岸邊堆滿了石籠。」像這類「打著生態工法旗幟」的工程,相當容易「魚目混珠」大行其道,反而大大斲傷了已經極為罕見的自然環境與生態工法的初衷。 生態「工法」的考量其實是比較後段的事,「減少開發、避開環境敏感區位、營造當地物種所需的微棲地環境、提出施工過程降低當地生態衝擊的保護對策(例如避開產卵季節;施工時先暫時遷移物種,完工後再遷回)等,往往更重要。」工程師邱銘源說,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環境調查做後盾。陳賜賢也表示,生態工法「成功」與否,不宜只從使用材質或有無損毀上著眼,「應當要看看,當地的生態系到底回來了嗎?」 從理念到實踐,我們還正學步中,國外生態工法的發展也是歷經了數十年後才逐步更趨於成熟,正因為各地環境因子皆多變複雜而又不盡相同,「師法自然」的生態工法並無任何既定公式可直接加以套用,也因此,我們其實需要以更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從錯誤中學習」正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更具生態考量同時兼顧安全性的施工方式,才有機會逐漸生根台灣的土壤。
【相關文章】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作者:謝雯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共識成員初見面 這群共識成員原本有20位,有3位因無法全勤而喪失資格。完成「任務」的17位成員當中,最遠來自屏東,是一位40歲的有機農民。他的住家附近有家工廠任意傾倒廢棄物,卻要等到社區投訴至環保署,地方環保局才動手處理。他說,與「體制」交手過後深感失望,卻也體認到環保事務與生活密切相關。而主動報名共識會議,是因為「想上台北來看看環保署」,不過會議並沒能讓他到環保署看看,環保署長倒是在結論發表後,聽他談參與心得。
共識成員還包括了三位教師,都擔任學校的衛生組長。有兩位具有會計背景,在會議過程中不時跳出來解釋綠色會計帳與稅制這些艱澀的名詞。一位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她表示,竹科已經進步到最微小的奈米科技,卻退步到生活環境都受到污染。也有幾位成員對共識會議抱持著懷疑心態,但他們卻也是往後幾天討論最賣力的。 是找我們來背書嗎? 由於環保署已經擬了一份《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成員質疑,「共識會議是為了找我們來背書嗎?」當然,成員可不願意爲政策背書,他們把可取得的《溫室氣體減量法》版本找出來討論,最後在共識結論中列舉草案5項缺失與12點建議,算是反將了環保署一軍。
※進一步討論請到:環保共識論壇 播出日期:11月28日(一) 22:00-23:00首播 【封面故事】台灣蜘蛛人 全世界的蜘蛛有四萬多種,但是台灣目前已知的蜘蛛卻只有三百多種,許多人對蜘蛛的感覺是負面的,也導致牠蒙上神秘色彩。但是台灣卻有兩位蜘蛛人,長期投入蜘蛛的觀察研究,致力解開蜘蛛的謎團。 【人與自然】禽流感反思錄 禽流感來襲,世界防疫組織紛紛提出預警,擔心禽流感將會造成世紀大浩劫。在政府和民間全力建構防疫網,大量撲殺禽類的背後,也許應該開始思考,究竟誰給了禽流感一個溫床。 ●[研討會]國家步道研討會暨成果展 --﹥ 國家步道成果展 年度國家步道研討會 詳情請參閱 http://trail.forest.gov.tw/seminar ●[研討會]第5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永續森林‧生態旅遊 --﹥
時 間:12月10日(六) 藉由本活動的舉辦,以國土復育的角度,探討國內各政府部門推動生態旅遊之策略及經驗,以深入瞭解台灣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現況,並希望透過戶外遊程觀摩活動,讓參與者瞭解生態旅遊的意涵,建立未來市場操作機制。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cotour.org.tw/event_home.asp?RecID=766 ●[研討會]94年生態工法工程案例研討會 --﹥ 時 間:12月14日(三) 為促進產、官、學、研各界對生態工法工程案例的深入探討與了解,本研習會篩選生態工法應用於公共工程之實際案例,邀請主辦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以案例探討方式提供實際操作經驗,加強生態工法實務經驗交流,俾利於工程設計及施工時將生態保育觀念融入應用於相關之工法技術,以兼顧自然生態保育。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c.ntut.edu.tw/%7Ewwwwec/conference/2005werc/2005werc_eco.htm ●[課程]2005關渡冬夜星空 --﹥ 時 間:12月3日(六) 當東北季風到來,吹拂天際成一片清亮璀璨的美麗星空,許多亮星紛紛熱鬧登場,全星空最亮的「天狼星」與擁有許多亮星的「獵戶座」正展開曼妙的姿態等著我們,想知道冬季的夜晚有哪些美麗的星星的故事?想一窺眾多亮星的風采嗎?快加入關渡追星行列,與我們一同迎接多采多姿的冬夜星空!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d-park.org.tw/edu_front/show_detail.php?cno=&sno=97&show_h=0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