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土庫曼:化學品疑引發不知名疾病 --﹥
阿什哈巴特居民伊瓦諾瓦表示她們全家人在兩天內全生病了,從年輕的先開始。很快的在同一棟公寓大樓的所有小孩都生病,而且症狀相同。她說:「我打電話給醫生,而且仔細地問他,他承認這樣的情形發生到處都有。」 官方的診斷分析這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不過某些醫療人士私底下怪罪在飛機噴灑的脫葉劑上,這種藥劑用來加速棉花的成熟。一名匿名的醫療人員表示:「在棉花成熟和收成期,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人數增加了許多倍。」該名醫療人員說:「脫葉劑是具高度毒性的化學物…容易在空氣中傳播。」 目前證實傳統治療風寒和感冒的治療難以對抗這種疾病,這樣的情形也引起醫療人士的懷疑。 一名在阿什哈巴特診所的家庭醫師表示:「對季節性急性呼吸道疾病來說時間太早了。用來治療這些呼吸道疾病的醫藥只能暫時改善病人的症狀。可以推測致病原因就是吸入的空氣。」 首都的一名耳鼻喉科醫生表示多數來求診的病患都接受過效用不大的呼吸道醫療,「在檢查過程中,我發現幾乎對所有的病人來說,這一季的疾病都是身體對外在刺激物的過敏反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5/2005-12-12-01.asp ◆[能源議題]未來25年內 油價預料維持每桶50美元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5/2005-12-12-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范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吳斐竣 摘錄
作者:李根政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2005年新任環評委員記事之一 多年來做為環保團體的成員,對於環評其實是又愛又恨,充滿著內外在的衝突,愛的是在目前的各式把關工具中,環評確實是能夠阻擋開發案或時程的重要制度,但遺憾的是很少重大的開發案被審議退回。但從今年8月起,本人正式受聘擔任環評委員,9月起開始審理案件,3個多月來,正以戒慎恐懼的心情在其間摸索、學習,本文是初步的觀察報告。 依照環境影響評估法第4條之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及審查。」然而,就上述規定來檢驗目前的環評運作,發現至少存在著操作面以及先天的制度缺陷,極待補強。 一、聲稱透過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所提出的環境影響評估相關書件[1],依法是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所撰寫,據了解開發單位透過顧問費用的支給方式,例如調查撰寫階段給多少酬勞,環評通過拿幾成,沒通過扣幾成等方法,幾乎可以讓顧問公司失去其專業及客觀撰寫報告的角色,因此環境調查可能有意或無意的疏漏,甚至造假,環境預測更可能避重就輕、粉飾太平。因此,報告書下達的結論通常是環境影響都是技術可以克服的,自然生態的損失,則是極其微小或可替代的。試問環評委員何以能根據這本立足點可能不客觀的報告,進行客觀的審查? 二、就算我們可以相信開發單位與顧問公司會秉持客觀角度書寫報告書,但報告的調查與撰寫取決於調查者的經驗、知識、誠實度、嚴謹度,更可能與調查者當下的心智、體能狀態有關。因此,顧問公司研究人員的品質就扮演關鍵角色。在上述背景下,有些開發案雖然表面上邏輯正確,但從一開始的基礎調查資料可能就錯誤或嚴重疏漏,甚至被惡意的避重就輕,例如湖山水庫工程一開始的生態調查根本不確實,如果不是民間持續的揭發、補充,根據前述文件所做的生態保育措施,其效度、信度又如何? 三、另外,環評法明文規定評估的範圍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然而,目前各種環評書件中不是聊備一格就是明顯欠缺社會環境、經濟層面的分析,同時專案小組外聘的專家學者也欠缺此一面向之專案學者。至於一個開發案可能還涉及美學、情感,個體生命、物種、生態系等與開發之價值等,更完全不在考慮之列。 四、一個環評案件的審查費用,從6萬到15萬不等,用於支付環評委員(含專案小組審查中邀請的學者專家)的出席費和交通費用,包括1次短暫的現勘,如果審查會開太多次,環保署還可能會賠錢;相對的開發單位卻往往花上好幾百萬的代價聘請顧問公司協助其撰寫各式環評書件,為開發案辯護,如此巨大的資源落差,要進行基本的檢驗工作根本做不到;另外,限於法定的審查期限只有50天,1份報告送到委員手中到審查,通常不會超過7天,然而環評委員是義務性質,非全職工作,有時同時收到好個案件,以個人經驗,除非有專任助理,否則很難在一週內透徹了解書面內容,因此,通常委員只能就各自的專業做書面審查,不容易檢驗其是否符合「事實」。筆者以為,依現行制度設計,要檢驗一個開發案的環評報告,至少應要求開發者提撥充足的經費對該案進行檢驗、研究,否則很難具有較好的「客觀」、嚴謹的審查品質。若依現行制度,則應加強個案之在地參與,讓環評委員得以掌握更多案情。 五、以台灣環境生態之惡劣,一個單獨的開發案,看起似乎對環境影響有限,但以土地的變遷史,整體區域的開發強度來看,就會發現根本就是一個鯨吞蠶食的過程;再者,各式開發案大都呈現一種線性觀點,提供單一策略,要解決用水問題只有水庫要不就是攔河堰,再搞都會交通就是軌道工程,所謂替代方案永遠是零方案,這表示,很多開發案是在源頭的政策就出了問題,因為從行政院到土地管理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等為開發案把關的程序,都長期養成為經濟服務的慣性,鮮少考慮環境、社會正義等面向,甚至產官學形成特定利益集團來影響決策,其過程更鮮少公眾的參與,於是決策粗糙,把關鬆散就成為常態。待來到環評階段,幾乎成了政府部門中唯一為環境把關的機制。而且,整個政府部門、社會、開發業者,大都認為只要環評通過,就好像拿到一張強而有力、有正當性的開發許可證,只要有人再反對,開發單位就可以說,「環評都通過」還有什麼問題。因此,每個有心為環境把關環評委員,對於案件的審查,無不承受極大壓力,憂心出了環評會大門,就表示開發案再也沒有任何阻礙了。 六、目前的環評案件絕大部分都可以獲得「有條件通過」,只是審議時間長短而已。審議的過程環評委員彷彿扮演開發案的顧問,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要求其改善,一次不夠再一次,協助開發單位、顧問公司把報告修到接近「完美」;另一方面,對於委員要求的承諾事項,則盡可能答應,如此通常就可以過關。一旦過關,這些承諾,似乎就構成一個環境保護傘,環保署督察大隊可依此進行追蹤,如發現開發內容違反環評承諾,即可開罰。然而,這樣是否真正為環境把關了呢? 2個多月來,每每鎮日閱讀環評書件,奔波於高雄家和台北的環保署之間,其間之機票費用(不包括區間交通費)由環保署補貼,一次審查支領出席費2000元。對於這樣的工作,我常常自問:如果環評委員或專家學者僅是固守於自己專業的領域提供開發單位修正意見,而不是從環境、社會、世代的公義等更寬闊的面向,進行整體考量,那麼理應受聘為開發單位的學術顧問,而不適合擔任環評委員;如果環評委員只是在審查過程中幫助開發單位做好一本報告書,讓其有條件地通過環評,那麼環評委員不就是開發單位聘請的廉價勞工?即使審查過程,確實為環境把關,減少了開發強度、規模,甚至設定了一些環境保護條件,但誰能保證確實執行?再者,如果委員沒有反省能力,隨時關注審議之程序正義,任何人擔任環評委員,都可能扮演為開發者背書的工具。 我深信,環評委員會做成的決議某種程度代表著台灣當代的集體文化水平,環境與經建開發勢力角力的反射,整個社會應給予環評制度與審查更多的關注與檢驗,至於本文所陳述的執行面、制度面缺陷,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藉由調整內部運作、法規修訂、擴大公共參與等,建立一套真正可以為世代、為生界利益把關的機制。 附帶一提,2000年民進黨政府主導的經發會,在投資組的共識中,因高科技顯貴林百里的告狀,陳水扁總統嚴詞抨擊環境影響評估,不要成為國家建設及企業發展的絆腳石,企業主以商逼政,試圖削弱環評功能的心態昭然若揭,長期以來開發單位恨不得拿掉環評會的否決權,讓一切回歸「專業」、「技術」的審查,一意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矮化為「環境污染防治計畫規劃書」,筆者提醒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環評這道脆弱的把關機制,是否會在2006年的二次經發會中被犧牲。 [1]這些書件包括環境影響說明書(第一階環評)、環境影響報告書(第二階段環評)、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環境影響調查報告、差異分析對照表,及依環評結論要求提出的各式報告等。 【相關報導】 ※本文轉載自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電子報 文字‧攝影:紫秋千 蜂螫陰影
不過中央山脈南三段的縱走,素以冷門為名,就連單攻西郡大山,也因林道偏僻,需高底盤車才能抵達登山口,故此條也一直不是坊間所熱門的百岳路線。 而我對越冷門的路線,也越有探險挑戰的欲望,人們遊憩的生態負荷越少,相對地保留更多自然的林相,尤其一路上的虎杖、五節芒把秋色點綴得更顯詩意。 望鄉神木 林道的23K,也就是我們今晚的落腳處,所望見的神木算是林務局「望鄉工作站」的地標,旁邊立的小廟正是早期山上伐木作為心靈寄託的歷史情境,而今日工作站荒廢後,僅留一人看守,想像這山林裡的過往雲煙,猶如那門牌上所提的「望鄉居」三個字。 我們在廢棄的工作站裡下裝備過夜,在這樣的地方能有如此的山屋,已屬相當舒適,尤其行程安排2天時間充足,更可悠閒地於林道散步、拍照,等待觀賞夕陽西下。 溫暖小屋 在高山行程裡,除了山林相處的自然體驗外,最喜歡的是山屋裡與來自各方山友的緣分相聚,這也是吸引著我們不斷地往高山裡走去的原因之一,能和真正懂山的人來分享山裡的故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尤其到了黃昏開飯的那一刻,各隊的美食香味飄散於山屋裡,更顯溫暖,其中當屬我們的燒酒雞味道最濃,也是和他隊相比最為豐富的一餐。 點點繁星 午後的山嵐霧雨,讓我們對明早的天氣充滿不確定,不過當睡至凌晨2、3點,我被窗外的皎潔月光給照醒,走出山屋抬頭仰望著滿天星斗,便推測斷定明日定是個好天氣。 果不期然,睽違半年之後重返高山,大自然便回報個艷陽高照的秋日好天氣,再加上山裡的微風輕拂,大清早金黃色的晨曦灑落在箭竹林裡,這一刻的感受如沐春風。 望著心靈的故鄉 要走郡大山,得先過過望鄉山這關! 從32K的登山口起行,是連續的箭竹林大陡坡,在將近半小時的穿梭看到一個氣象局的雨量觀測計後,即攻下此行的第一座山頭,標高3028公尺,有著一顆森林三角點的「望鄉山」。 望鄉──日據時代駐警們爲懷念日本家鄉而取名,這裡也是眺望玉山主峰最清楚的地方,右望阿里山山脈,左眺中央山脈,佇立在三角點上,望著前方那尖尖的玉山主峰,張開雙手,讓風吹著,胸襟也跟著廣闊起來。 我在想,玉山是布農族的聖山,當年由中央山脈巒大山遷移至望鄉部落,族人是不是也永遠都不離開玉山的視線,而跟著接受日本人取名的望鄉呢? 望鄉,望著心靈的故鄉,我們此程確實離不開玉山的一路屏障,不僅主峰,連前峰、北峰都是環繞在視線上,像朝聖般一路跟隨著走! ●[研討會]2005台灣環境管理協會年會暨環境管理實務研討會 --﹥ 時 間:12月16日(五) 年會報告與專題演講,包括:溫室氣體減量、綠色產品、綠色社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ma.org.tw ●[營隊]阿里磅生態探索冬令營 --﹥
時 間:第1梯次:1/ 21-23 (六~一)、第2梯次:1/ 23-25 (一~三) 冬天的阿里磅,有可愛的台北和優雅的長腳,有梅花的清香、有櫻花的冷豔,有滿山隨風搖曳的芒草和湖面氤氳漂浮的水氣…。 今年冬天,在這個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自然教室中,透過營隊活動的參與、學習,您可以和孩子共享成長的喜悅、一睹自然的奧秘、體會人與土地間親暱不可分的情感…。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liban-egofarm.idv.tw/fp.htm 各位電子報的老朋友、新朋友,謝謝您們長期以來的支持。配合網站改版,電子報即將換上新裝,目前有3款版型:(一)、(二)、(三)。歡迎讀者朋友們點選圖檔,並將您寶貴意見提供我們參考。來函請寄:fedor@e-info.org.tw。 為擴大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國際面向,本報徵求日文新聞編譯志工數名。每週負責編譯1則新聞(約500字)。歡迎對各類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日文高手,共同參與。意者請下載簡歷表,來函請寄:fedor@e-info.org.tw。 各位關心環境議題的夥伴,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即將以新面貌與大家見面。新版網站上線後,本會將需要志工協助我們將舊網站文章轉存成新網站的資料庫內容,往後,所有環境資訊中心都將資料庫化,讀者查詢資料也會更方便了! 因此,如果您:1.會上網(這是一定要的啦);2.對文字版面格式要求超龜毛,不排版乾淨決不干休;3.對html編碼只知道一點皮毛又想多了解一點;4.想知道資料庫運作的背後秘辛;5.對處理環境議題資料超有興趣;6.3個月內每週有8小時以上空閒時間。那麼,趕緊來報名,您就是當然人選了。 想知道您往後投入的網站會是什麼樣子,可先到此來瞧瞧:http://e-info.org.tw/index.php。 誠摯邀請您和我們一同走過協會新舊交替的時光,意者請下載簡歷表,來函請寄:pon@e-info.org.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