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生物多樣性問卷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12-18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鳥比花嬌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台灣紫斑蝶飛入英國電視
專  欄 [專欄作家-陳章波]天籟與禪籟
寓教於樂 [開懷篇]挪用公款
[開懷篇]鉛筆
編輯報報 訪日小感
更正啟事
本會訊息 新版電子報搶先看
徵求日文新聞編譯志工
網站改版志工召募
留言版新開張 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鳥比花嬌 --﹥

攝影:邱盧素蘭
文字:邱銘源

綠繡眼

燈光美,氣氛佳!
連家常鳥-綠繡眼,
在藍天櫻花的襯托下,
都顯的嫵媚許多。

冠羽畫眉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
努力採花蜜的瘋鳥,冠羽畫眉吃的一嘴花粉。
呵呵!都沒時間擦嘴啦!

[自然書寫]台灣紫斑蝶飛入英國電視 --﹥

作者:薔薇科

  星期三(11月30日)晚上,我在BBC看到台灣。

  這個節目是英國有名的自然節目主持人Sir David Attenborough剛完成的新系列:Life in the Undergrowth:灌叢下的生命,專門介紹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的。(我作為大衛爵士的粉絲已經很久了。自然不想放棄觀賞這個節目。)

  第2次播出的這個引人入勝的節目裏,介紹的是飛行的昆蟲。

  節目的一開始,是從匈牙利一條河流上的蜉蝣大發生開始。從上禮拜的幕後花絮裏,觀眾已經知道拍攝這一集的困難。蜉蝣,英文叫做「Mayfly」,孵化的時機主要掌握於天候。如果沒有刮大風,下大雨,氣溫從春天的寒冷漸漸上升之初夏的時候,匈牙利的這條河就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蜉蝣先後孵化。然而在預定好拍攝時間,天公卻不做美,一隻蜉蝣也看不到。觀察這條河流已有好幾年時間的匈牙利昆蟲學者,看到英國電視小組及大衛爵士都已待命數天,自然有點尷尬。終於,在英國攝影隊必須拔隊去其他地方拍攝時,天氣好轉了。

  雖然這些蜉蝣的體型全世界最大,但第1隻孵化的蜉蝣,還在褪去水蟲軀殼,正要從水面上起飛的剎那,很快就被魚給吃了;第2隻的命運也並沒有比較好,1隻鳥飛來吃掉這1年1次的珍饈,可是接下來是數百,數千,數萬,數十萬隻的蜉蝣,數量大到水中之魚,空中之鳥的捕食都對它不起作用的時候,滿河飛舞的蜉蝣完成他飛翔生命時期的任務:求偶與交配。交配後,公蜉蝣旋即死去,而母蜉蝣在水面上產完卵後死亡。

  接下來介紹的是蜻蜓。蜻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昆蟲,大衛爵士特別到博物館去,找出3萬年前蜻蜓的化石,顯示當時的蜻蜓約有現在的20倍之大。然而,蜻蜓還有一個親戚,那就是豆娘(damselflies)。大衛爵士介紹一般豆娘的行為,為了吸引母豆娘,公豆娘必須找到一片可讓母豆娘產卵的平靜水域,水裏還必須有植物好讓卵可以安全孵化,而不被其他魚或昆蟲吃掉。假如公豆娘找到了符合條件的地方,就會用翅膀一開一闔的動作向附近的母豆娘示意,母豆娘假如覺得地點看來還不錯,也會以翅膀的動作回應。(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總是看到豆娘在開闔翅膀,為什麼豆娘的翅膀是那麼美麗,不同於透明的蜻蜓的翅膀了!)大衛爵士還前往哥斯大黎加介紹世界最大的瀑布豆娘(cascade damselflies),這種豆娘翅展可達20公分!它們不在平靜的河流或小溪上出現,反而是在險峻的瀑布旁邊出入,而他們的小孩,也不必靠很大的水面就可以生活,只要樹幹裏的一點點水,瀑布豆娘的小孩即可成長孵化。

  看完這兩段,觀眾大概可以知道在這個BBC的自然系列,觀眾看到的是世界最大的品種、世界最多的發生地。沒有「第一」的榮銜,大衛爵士大概也不會專程跑去介紹。

  而接下來介紹的是鱗翅目的蝴蝶。我已經忘了大衛爵士是否還說了另外的話,他也沒提北美洲有名飛翔千里的帝王蝴蝶,我驚異的是看到台灣的Purple Crow Butterflies。成千上萬,上十萬的Purple Crow Butterflies在樹上,在水邊棲息,要吃飯的時候,吸食的蜜源來自台灣澤蘭白色的花朵。這壯麗的景觀如下圖。

紫蝶幽谷  我被這個畫面驚得呆了。全世界有這麼多蝴蝶可以介紹,但大衛爵士卻選擇來到台灣。我以為那裏是美濃的黃蝶翠谷,後來知道不是,黃蝶翠谷的鐵刀木專門提供的是黃粉蝶的幼蟲食物,與Purple Crow Butterflies無關。

  終於在孤狗(google)大神的幫助下,我知道Purple Crow Butterflies在中文裏叫紫斑蝶,而BBC節目拍攝的地點,是在高雄縣的茂林國家風景區的紫蝶幽谷。

  而這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2003年大英百科全書將此地歸為全世界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谷(另一個就是在墨西哥,享譽國際的帝王蝴蝶谷)。台灣北部進入寒冬的1、2月份,大武山下、魯凱族故鄉的茂林紫蝶谷裏,就會有紫斑蝶在此過冬,最多時,有60萬隻的紀錄。這些紫斑蝶從那裏來,飛行途徑為何,目前還不清楚。而台灣蝴蝶保育協會與原民生報的記者詹家龍,紛紛號召義工加入標示、採集的活動。這些也都見諸台灣的新聞。

  事實上,在香港,也有類似紫斑蝶過冬的地方。然而從網頁上看來,因為東華三院想在該地附近蓋度假營,因此棲地受到威脅。因此台灣的紫蝶幽谷在蝴蝶的數量上、棲地的保育上,目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我們是世界第一。

  然而,世界第一的紫蝶谷的地位並不是從頭到尾都那麼順利的。公共電視2003年1月5日播出的我們的島裏,就曾經訴說紫蝶幽谷曾經為了吸引觀光客而大做廣告,結果許多人開著車前來,撞死了不少紫斑蝶,也破壞了棲地。當地的魯凱族有鑑於此,於是與蝴蝶研究者詹家龍合作,在山谷間種植蜜源植物,設置水管(紫斑蝶喜歡沒有東北季風、水源充足的地方),並在紫斑蝶谷外設置柵欄,禁止遊客進入,在4年的努力之下,蝴蝶數量終於恢復,而BBC更是慕名而來。

  這個節目勢必將會在全世界的有線電視網裏播出,全世界都會看到台灣紫蝶谷的壯麗景象。這是台灣魯凱族人的成就,也是台灣生態保育意識的成就。

  猶記1960年代,台灣當時也有另一個第一,那就是蝴蝶標本出口國的第一。在南投埔里,從全台灣各地捉來的死蝴蝶被論公斤、論袋賣給外國收集者,當時全台灣約有6萬人以此為生,每年有1000萬隻蝴蝶標本被出口,出口總值佔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1%。在1960年代晚期,此項貿易終於式微。接下來的年歲裡,看到的是台灣的公路一條條往山上蓋,蝴蝶的棲地被壞。(資料來源:Steven Crook” Bright future for Taiwan's Butterflies”, 2002/10/31,China Post)然而台灣的社會終於漸漸知道講求生活品質、漸漸懂得尊重野生動物棲地、講求生態保育,台灣在20世紀末,各地的野鳥協會紛紛成立,許多人到了週末的嗜好就是去賞鳥,或許,到了21世紀,台灣也會有越來越多民眾加入賞蝶的領域?茂林的魯凱族人更是給了我們絕佳的示範。說不定,台灣過去蝴蝶王國的美名(全世界1400種蝴蝶,台灣就有377種)可以再度恢復。

  而我對台灣的期望不止於此。除了蝴蝶外,台灣也有蜻蜓、蜉蝣、豆娘、夏蟬,何時我們也會帶著小朋友,走到野外去認識、瞭解他們有趣的生命週期與生活現象?

  而認識了台灣自己的生態環境,認識了台灣從出賣自己自然資源的國家變成認識保育重要性的國家,我們在看電視、出國時,也會變得更有同理心,原來美國西部也有跟台灣一樣,在地底下沉睡17年的蟬,而夏天發出嘈雜聲音的雄蟬為什麼叫得那麼大聲,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原來,在台灣溪流上飛翔的美麗豆娘,在哥斯達黎加的熱帶雨林裏,有全世界體積最大的表親。原來,日本漫畫《天才小釣手》、美國電影《大河戀》裏介紹的flyflishing,原理就是在模仿蜉蝣的的飛翔,台灣溪流裏也有,而匈牙利有全世界最大的品種。原來,台灣的紫斑蝶就跟北美洲的帝王蝴蝶一樣,壽命可長達幾個月,而為了過冬,會從寒冷的地方飛到無風的山谷。

  知道了自己,才能瞭解別人。就像大衛爵士雖然長期在全世界奔走,製作野生動植物的電視節目,然而他在英國也擔任英國蝴蝶保育協會的會長。這個協會就像台灣的保育學會一樣,希望號召民眾捐款、入會,並擔任觀察蝴蝶的觀察員,世界第一流的學者,保育專家,也都是從自己家裏做起。

  所以,假如有機會,我們一起學著去欣賞台灣蜻蜓、豆娘、蝴蝶,好嗎?

[專欄作家]天籟與禪籟 --﹥

作者:陳章波

  夏日炎炎,蟬高唱知-了、知-了,蟬到底知所了斷什麼?生老病死嗎?蟬或許只是享受一時的高亢生活,不絕的蟬聲卻擾得人們耳根不淨;如果你心煩,它更是無孔不入擾亂著你,但智者若你,早就被蟬聲啟悟了。

  古代時,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而其「大音希聲」更指出,「道,聽之不聞而蘊涵至和的特性」;孔子聽了韶樂,三(多)日不知肉味;武俠小說更是描寫魔音穿腦的大武術。顯見某些頻率的聲音會使人的腦非常地舒服或不舒服。

覺悟出天籟之聲

  莊子討論到聲音可以來自生物,例如唱誦或吹奏簫管的人籟,它有特定的旋律、技巧與意圖,可因比較競爭而分出優劣;也可以來自大地,由風與眾竅配合演出的地籟,它花樣繁多而令人無從比較。這些都是用耳去聽的,但若心志專一時,不用耳去聽,不用心去聽,而用氣去聽時,則是空虛而準備回應萬物的,因為耳只能聽見聲音,心只能瞭解現象,至於氣,空虛狀態中,道才會展現出來。空虛狀態,就是心的齋戒。天籟則須超越比較之心,重點由「所聽的聲音」轉變為「能聽的主體」,亦即只有透過個人的覺悟,才能明白天籟之意。

  近代科學研究發現,聽覺神經元最初是在懷孕第三週時出現,腦幹的聽覺中樞在第十三週形成。動物實驗顯示,出生不久祛除一耳的耳蝸會使腦幹聽覺神經元變小又變少。但是同樣透過感覺訊息的傳入,這種腦部的改變也是可以逆轉的。例如,天生失聰的兒童若接受耳蝸植入手術,繞過受損的內耳感覺毛細胞,將聽覺訊息直接傳送到皮質,這久違的新刺激可讓患者恢復近乎完美的聽說能力,以及正常的語言發展能力。

  成年的猴子,經過分辨細微頻率差異的訓練,並紀錄因應聲音變化而活躍的神經元,顯示受訓練的猴子負責頻率的皮質區擴大數倍,也就是說,主要聽覺皮質是具有可塑性的,尤其專注的意識下,可塑成效更好。

  耳鳴患者各聲音的頻率在聽覺皮質上的分布圖都很正常,唯一例外的是耳鳴頻率所代表的區域皮質有很大的扭曲,佔據了很大的區域。若患者專注分辨與耳鳴頻率相近的聲音,或許就可以促使非耳鳴的頻率區侵入耳鳴頻率的皮質區域,當耳鳴頻率的代表區縮小後,患者就比較不會覺得老是聽到聲音。

  生活上,阻隔聲音入侵的方法,不外乎是用個耳塞把外面的聲音隔絕,像矇著眼睛、閉著嘴巴、摀著耳朵的第三隻猴子,但這不是辦法;其實源源而來的聲音刺激,如果不辨識它,就如同鴨子聽雷,不知所云,也就不受干擾了;再者,進入耳中的音就讓它右耳進、左耳出,不加以理會、不著意,像默照一像,有音不去理會、不去反應,不去攀緣它,也就聽不到了。另外,專注於其他事務時,將心思感覺放在貼著臉後的耳垂,有耳垂重的感覺,可下降聽覺感應,也就有聽沒有到。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要去追蹤一種聲音,例如在宴會場合,注意聽某一個人的聲音,就會聽到、聽得清楚,這就是所謂的攀緣。

境外有聲,心內無聲

  佛教修為中,唱誦更是聲波不斷。在唱誦之中,聲帶要放鬆,胸腔也放鬆,意志力很集中的把歌詞唱對、音調抓準。在這過程中,可以慈悲心來唱出,自己聽進去的和別人聽進去的,都會反應出慈悲作為。在整個禪修的境界中,要先有意識的去減少不必要的干擾,讓大腦的神經都非常地沉靜下來。禪修過程中,五塵對五根有所刺激,在腦中造成各種識,進而形成第六意識,禪修的最終極地,我們是不是可以聽到人籟、地籟、天籟之外的禪籟,自己內心的聲音、內心的變化?

  正如觀音法門所告知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自然處處說法,晨鐘暮鼓也是。耳根最為善巧聰利,無論遠近、方所,有沒有阻隔,對不對境都可以聽聞。不去注意它,讓聲音潺潺而過,就沒有反應了,也就空了,此時境外有聲,心內無聲,禪籟是也。

[開懷篇]挪用公款 --﹥

  甲市長請乙市長到家中吃飯,客人見主人生活豪華,便向他請教為官之道。主人指著遠處一座建築物說:

  「看見那座橋嗎?我挪用了百分之五的建築費。」

  半年後,乙市長回請甲市長到他新建的豪華官邸去,

  甲市長十分驚訝,問乙市長怎會突然發財,乙市長指像窗外說:「瞧見那座橋嗎?」

  「什麼橋?沒看到啊?」

  「我挪用了百分之百。」

[開懷篇]鉛筆 --﹥

  小強看見鄰居的大姊姊有許多造形可愛的鉛筆,忍不住向她要求送他一枝。

  大姊姊逗他:「現在不能送你,等到『聖誕節』時再送你。」

  只見小強眼眶一紅,淚珠兒就滾了下來:

  「大姊姊,你好小氣,要等到『剩半截』時才送人家。」

[編輯報報]訪日小感 --﹥

作者:李秉璋

楓葉之美   上週小編前往筑波市,參加日本生命週期評估(LCA)研討會,與會兩天之內,瞭解到日本產、學界對此學科的強烈企圖心,亟欲透過完整衡量產品與生活型態的環境衝擊,以追求有益於環境的最佳化途徑,甚至已發展針對日本國內設計的整合性衝擊評估模式。相較之下,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多止於紙上談兵,又僅套用歐洲發展的衝擊評估模式,未能實際應用於,甚為可惜。

   藉出席之便,也因此有機會走訪東京,感受世界第一大城的魅力,令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場景,莫過於上野和代代木兩座都會公園了。適逢秋冬轉換之際,林木披上色彩萬千的彩衣,令人陶醉不已,各位讀者有機會務必體驗一番。

[編輯報報]更正啟事 --﹥

  上週攝影賞析--想飛」之攝影圖文,因編輯疏失,疏漏攝影者姓名,在此致歉;並更正作者群為圖:淦;文:王家玲

新版電子報搶先報

  各位電子報的老朋友、新朋友,謝謝您們長期以來的支持。配合網站改版,電子報即將換上新裝,目前有3款版型:(一)(二)(三)。歡迎讀者朋友們點選圖檔,並將您寶貴意見提供我們參考。來函請寄:fedor@e-info.org.tw

徵求日文新聞編譯志工  --﹥

  為擴大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國際面向,本報徵求日文新聞編譯志工數名。每週負責編譯1則新聞(約500字)。歡迎對各類環境議題有興趣的日文高手,共同參與。意者請下載簡歷表,來函請寄:fedor@e-info.org.tw

網站改版志工召募  --﹥

  各位關心環境議題的夥伴,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即將以新面貌與大家見面。新版網站上線後,本會將需要志工協助我們將舊網站文章轉存成新網站的資料庫內容,往後,所有環境資訊中心都將資料庫化,讀者查詢資料也會更方便了!

  因此,如果您:1.會上網(這是一定要的啦);2.對文字版面格式要求超龜毛,不排版乾淨決不干休;3.對html編碼只知道一點皮毛又想多了解一點;4.想知道資料庫運作的背後秘辛;5.對處理環境議題資料超有興趣;6.3個月內每週有8小時以上空閒時間。那麼,趕緊來報名,您就是當然人選了。

  想知道您往後投入的網站會是什麼樣子,可先到此來瞧瞧:http://e-info.org.tw/index.php

  誠摯邀請您和我們一同走過協會新舊交替的時光,意者請下載簡歷表,來函請寄:pon@e-info.org.tw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