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3
本日焦點:

日本計畫輸出毒垃圾 違反國際公約遭譴責

國內外環保團體抗議日本輸出毒垃圾的標語

本報2007年5月3日台北訊


日本政府打算以貿易協定方式向東南亞國家輸出有毒垃圾,遭到來自39個國家的150個環保團體聯合譴責,包括看守台灣協會等團體在內,國內十多個團體亦同步發表聲明,指責日本將有毒垃圾貿易自由化,嚴重戕害國際間約束有毒垃圾境外轉移的《巴塞爾公約》,形同在亞洲建立「廢棄物殖民帝國」。台灣團體已發起一人一信至日本交流協會抗議的行動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海洋生物產卵紀事

文字:于立平(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海底攝影:蔡永春、郭道仁、柯金源

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海洋世界最熱鬧的時刻又到了珊瑚產卵的季節,海洋裡可是熱鬧的呢!珊瑚礁魚類、陽隧足等海洋生物紛紛開始繁衍後代,春天的海洋繽紛亮麗!

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海洋世界最熱鬧的時刻,許多海洋生物紛紛跳起浪漫的求偶之舞,緊接著上演一場場產卵盛事。每一年牠們總會在固定的日子同時綻放出新生命,彷彿彼此有著千古不變的約定。究竟海洋生物的繁衍,是由什麼機制啟動的?這個海洋誓言,又隱涵了多少難解的生態之謎?

地球日:

販售豁免權︰碳補償交易始終是商業活動的藉口

摘譯自2006年10月18日英國衛報(Guardian)蒙畢爾特(George Monbiot)原作 / 吳萃慧編譯;薛郁欣審校

科契拉茲反抗BP公司輸油管計畫(照片提供:環保金人獎主辦單位)商業界似乎為達到「碳平衡」找到解套的方法了!

最近,一家英國旅遊公司Travelcare開始對他們的顧客販售碳補償方案,他們的顧客如果想飛到西班牙,就必須先付3英鎊的額外費用,這個費用將用在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環保計畫上,例如建造風車農場或更有效率的烹調爐具,據稱可免除這些旅客因飛航旅行導致氣候變遷的責任。

行動參與:

停止毒害貿易──要求日本停止輸出毒物

發起者:看守台灣協會等

台灣過去有二仁溪的慘痛經驗,因此國人更應站出來與全球環境議題接軌,共同呼籲日本政府「停止有害廢棄物貿易」。今日的抗議不僅是捍衛環境公義,也是避免有害廢棄物不當處理所產生的毒害,藉由大氣、潮流、與食物的「全球化」,再度進入台灣寶島,殘害您我健康。我們也鄭重呼籲政府應嚴格把關廢棄物的輸出入。如果您認同此活動,請寫信至日本交流協會表達您的抗議。

◎日本交流協會的電子信箱:info@mail.japan-taipei.org.tw
◎國際環保團體發起的連署信內容:
http://www.no-burn.org/action/2007.04.23_GDA_Japan_petition.html

編者的話:

用錢解決環境問題的路子 歹行

 

作者:莫聞

日本打算用簽訂貿易協定的方式,向東南亞國家輸出毒垃圾,此事已引起國內外環保團體的抗議。地球日特輯中,一篇編譯自英國衛報評論的「販售豁免權︰碳補償交易始終是商業活動的藉口」,則譴責了商業界用「碳補償交易」來因應氣候暖化的表面功夫。

日本把垃圾運到東南亞,不外乎是想解決國內有害廢棄物持續成長卻無處可去的無奈現實。商業界用交易的方式來彌補碳排放,則是為了追求商業利潤極大化,無法停止高耗能、高碳排放活動所想出來的解套方案。兩者處理的問題不同,但著眼點似乎都從「錢」來解決,而被批評,也是因為兩者都是在向世界示範一種「不必正本清源,錢多好辦事」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

花錢,便無罪。

有毒垃圾成長無處去,正本清源應是源頭減量,並推動清潔生產,從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檢討如何減少有毒物質產生;因應氣候暖化,則應是思考低耗能、低碳排放的商業模式。不從此著眼,只顧如何彌補與補償,無怪被抨擊。

不可否認,為維持社會穩定,進行改革時可能需適度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然,這應是追求整體公平正義的過渡階段而已,不是長久之計。

科學家調查,「北極冰層消失 提早30年」,「海洋吸收碳的效果不如預期」,一件件氣候暖化加速的不利條件一一呈現,如若再僅止於思考如何花錢贖罪,環境解決之路未來還是荊棘滿佈。

 
編者的話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地球日

行動參與

本會快訊

本會推廣「節費電話公益專案」,歡迎共襄盛舉!

 
 
熱門內容
全球氣候變化 沒有國家可倖免
歐盟立新法 管理水災風險
熱門關鍵字
外來種 巴塞爾公約
推薦評論
樂生環境整理計畫 (1)
是否興建蘇花高 花蓮地方意見呈現兩極化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日本計畫輸出毒垃圾 違反國際公約遭譴責 --﹥

本報2007年5月3日台北訊

日本政府打算以貿易協定方式向東南亞國家輸出有毒垃圾,遭到來自39個國家的150個環保團體聯合譴責,包括看守台灣協會等團體在內,國內十多個團體亦同步發表聲明,指責日本將有毒垃圾貿易自由化,嚴重戕害國際間約束有毒垃圾境外轉移的《巴塞爾公約》,形同在亞洲建立「廢棄物殖民帝國」。台灣團體已發起一人一信至日本交流協會抗議的行動。

據國內外環保團體指稱,日本已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國簽訂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協定中包含了一條零關稅條款,將許多為國際所禁止或限制的有害廢棄物輸出入自由化,不但便利了有害廢棄物的跨境移動,也讓許多偽稱「回收物資」的有害廢棄物,得以合法化地從日本輸出到貧窮國家。

這項抗議名為「亞洲不是日本的垃圾殖民地,停止毒物貿易!」(Asia is Not Japan's Waste Colony! Stop Toxic Trade!)行動發起團體包括「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巴賽爾公約行動網亞太分部」(Basel Action Network-Asia Pacific)、「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分部」(Greenpeace Southeast Asia)等。

台灣十多個環保團體,也同步聲援國際團體,呼籲日本政府應遵守巴賽爾公約,不應將有害廢棄物轉移給沒有適當技術與管理制度的發展中國家來處理或回收,並希望民眾寫信給日本交流協會表達不滿。他們對日本政府的要求如下:

  1. 日本應修訂其與菲律賓、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所簽訂的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刪除所有列舉於雙邊協定中的有害廢棄物、有毒技術以及為國際所管制或禁止的物質,並修正其他剝削性的條款。

  2. 日本應儘早批准巴賽爾公約的禁令修正案,同時鼓勵菲律賓、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比照辦理。

  3. 應針對日本與菲律賓的各個利害相關人進行完整公平的調查,查明在日菲經濟合作協定中納入廢棄物貿易自由化條文之目的與態度,並讓這些官員負起責任。

  4. 日本以及其於亞洲的雙邊合作夥伴必須著手制訂嚴謹的計畫,藉由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制止廠商製造很快過期的產品(且其過期在廠商的預期中或計畫中,又稱計畫性汰舊)、以及讓生產者負起產品的責任,來從源頭避免有害廢棄物與其他廢棄物的產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以雙邊貿易之名行尋求廢棄場所之實。

【附錄】國內外團體指控日本違反巴塞爾公約以下條款(資料提供:看守台灣):

  • 第4.2條:由於零關稅條款形同鼓勵有害廢棄物輸出至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因此已違反巴賽爾公約第4.2條中所要求的「所產生的有害廢棄物應盡量於境內處理,並盡量減少有害廢棄物的越境移動」。

  • 第4.10條:由於日本藉由零關稅條款打開了有害廢棄物貿易途徑與市場,而將其管理有害廢棄物的責任轉移到與其簽訂雙邊協定的國家。但根據巴賽爾公約第4.10條,日本不能將此責任轉移到有害廢棄物進口國或過境國。

  • 第4.11條:巴賽爾公約允許會員國簽訂雙邊、多邊或區域協定,是假定這些協定不會違反此公約所要求的有害廢棄物環境友善管理方式,且假定這些協定對於有害廢棄物環境友善管理的要求程度不會低於巴賽爾公約。但日本在雙邊協定中將一些廢棄物定義為「貨品」,即已戕害了公約中所建立的管制方式,該管制方式以「廢棄物」為標的進行全球管控,而有別於貨品的自由貿易。

 
台灣新聞  --﹥

路樹砍半邊 給農作物日光浴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鹿野鄉公所表示,龍田高台地區主要聯外道路東33號縣道兩側有不少路樹,最近3、4年來單邊被部分農民或農民申請鄉公所人員設法鋸掉,因而形成鄰近農田或果園的一側的枝幹遭鋸除,鄰近道路的半邊則是枝幹茂密。

鄉公所指出,早年為配合綠化,鄉公所在東33號縣道植裁小葉欖仁等路樹時,有些路樹徵得農民同意後種在農民田裡,但因這些路樹均屬大型喬木,路樹逐年成長,枝幹愈來愈茂密,由於龍田高台地區是鳳梨、茶葉產區,如今當地路樹茁壯雖可遮陽蔽日,但農民擔心樹蔭影響農作行光合作用與成長,才把侵入農田的半邊路樹枝葉與支幹鋸除。

 

新埔200公頃水梨園 遭蝨擊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聯合報新埔報導

新埔鎮水梨遭梨木蝨危害,葉子和果實變黑、腐爛,果農看了心疼。新埔南平果樹產銷班長呂學胤說,全鎮約400公頃水梨園,估計一半遭蝨擊,損失無法估算。

呂學胤推測,有農友噴灑藥劑時,沒有使用展著劑(農藥)或礦物油乳劑,致農藥噴灑在果樹上無法擴散,梨木蝨蟲會鑽到水梨的底部凹縫,漸漸地擴大危害面積,嚴重時整株水梨樹都要砍掉,農友的心血泡湯。

為何今年梨木蝨危害的面積激增?農友說,現在梨穗大都向東勢購買,東勢來源是大陸、日本和台灣,其中台灣和日本的,病蟲害防治方面較理想,大陸較差,有的農友買到大陸貨,很可能「中標」。

 

騎自行車戴安全帽?單車團體:更應該重視安全的路權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計畫強制騎單車要戴安全帽,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都持反對意見。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秘書長何麗卿表示,內部經專家討論後,認為鼓勵自行車族配戴安全帽雖屬善意,但不該強制,理由是台北屬於都會型態,騎自行車代步人數並不多,多半屬於短程轉乘工具,距離多為三到五公里,速度較慢,並無強制配戴的必要。政府應該重視的是自行車路權。將自行車視同行人,鼓勵上人行道才是重點,此外法令應強力要求禁止逆向、闖紅燈等違規事項。

鐵馬家族、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榮譽會長的黃進寶也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應以勸導代替法令。黃進寶說,自行車族造成的頭部傷害,多半發生在速度較快的郊區,市區因騎乘速度慢,多為手腳的擦傷,但他坦承,戴安全帽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但若只擔心被汽車追撞,那過馬路的行人也要戴安全帽,至於如何提供自行車族安全的路權,應該是比較重要的議題。

 

花蓮慈濟環保工作站 轉型為環保教育園區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中時晚報花蓮報導

慈濟基金會在2004年利用桃芝颱風災害拆解回收的組合屋材料,在花蓮市設置環保工作站,收集各類資源回收物加以整理分類後,載出義賣充裕環保基金。 慈濟環保工作站歷經4年的努力,佔地已達1400坪,內部設有拆解區、組合區、資訊回收分類區等,由環保志工負責相關工作,甚至還有志工將自用的廂型車改裝成資源回收車,將各類資源回收物送進環保工作站,目前整體運作已相當穩定,將轉型成為環保教育園區。

轉型後的環保教育園區將積極推動「惜福愛物」的環保理念,並提供給各機關團體、學校和民眾,實地體驗環保工作的進行,希望讓民眾在參觀後更加珍惜地球有限的資源。

 

汽機車回收獎勵金縮水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表示,有鑑於廢機動車輛回收處理體系已趨完備,環保署決定自7月1日起,大幅調降報廢機動車獎金,每輛汽車報廢獎金由原先3,000元調降至1,000元,機車則由每輛1,000元調降至300元。未來也將逐步調整廢車回收獎勵金發放政策。

環保署說,廢機動車輛回收獎勵金設置目的,主要因早期資源回收工作甫開始推動,為推動廢機動車輛資源回收體系的運作,避免車主任意棄置廢車而占用道路及汙染環境等,因此設置廢機動車輛回收獎勵金,以鼓勵民眾循合法管道主動回收廢機動車輛。官員指出,近年資源回收宣導得力、回收管道建置已趨成熟,廢車整體回收率已達八成以上,已達資源回收體系建置目的,因此獎勵金制度應功成身退,回歸自由市場機制。

 

生態浩劫又一章 外來八哥大舉犯台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中國時報南投報導

古巴沙氏變色蜥入侵嘉義三界埔,外來種八哥更是氾濫全台。本土冠八哥嘴喙為象牙白色,原分布於中南半島的家八哥和原生印尼的白尾八哥則是黃色,目前野外八哥群清一色是黃色,田邊、屋角、電線桿頭或高速公路護欄,1隻隻黃嘴黑鳥,就是不見本土種。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曾針對外來種鳥類進行長期監測,發現外來八哥占約外來鳥類比例64.2%,相較於喧騰一時的大陸畫眉之0.5%,及完全談不上百分比卻被農委會下令全面捕捉的大陸藍鵲,對於本土原生八哥的破壞力,遠超過一般想像。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專案研究亦發現,中南部外來種族群數量已超過本土種10倍。主持人許富雄認為,或與巢位被占用有關;有人懷疑雜交導致本土種數量銳減,他表示沒有證據不能下定論。

 

山椒魚故事紀錄片 獲休士頓影展白金牌獎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中央社苗栗報導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請國際知名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進發,歷經3年研究調查與拍攝,完成「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生態紀錄影片。4月28日在第四十屆休士頓影展中獲得自然與野生生態類最高榮譽白金牌獎,消息傳回國內,對雪霸處、工作團隊及國人是相當大的鼓舞。

 

二仁溪油膩膩 污染近600公尺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台南市二仁溪昨天遭業者偷排廢油,大量油污隨潮汐漂散到溪口,連高雄縣白沙崙漁港也遭殃,污染河段長達5、600公尺,為近年二仁溪廢油污染最嚴重的一次。環保局1日循線查獲灣裡興南街一家無照營業的廢潤滑油回收業者,涉嫌利用夜間偷排,對鐘姓負責人祭出重罰,除依水污及廢清法各處以最高30萬元,共60萬元罰鍰外,並勒令停工,鐘姓負責人則哭訴非他所為。

為了避免油污擴散,環保局緊急利用攔油索、吸油棉在灣裡抽水站排水口進行攔截,不過效果有限。當地民眾對此一油污事件痛斥政府無能,一名民眾表示,他從上週三至1日為止,前後向環保局通報了3次,但都不了了之。環保局則表示,這幾天共接獲5次陳情電話,也都有派人前往處理,但因業者大門深鎖且無人在場,一直到1日凌晨才會同警方破門而入,並拍照存證。

 
國際新聞  --﹥

北極冰層消失 提早30年

北極冰層9月圖表 (圖片來源:Steve Deyo, ©UCAR)摘譯自2007年4月30日外電報導;林盈秀、邱柏瑩編譯;莫聞審校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北極海的冰層正快速融化,且速度比最先進的電腦模式預測的還要快。比較觀察實際冰層和氣候模式,科學家推測北極圈季節性的無冰情形,將提早在2020年到來。

電腦模式指出,自1979年至2006年,大約一半的冰層消失是因為溫室氣體的增加,而另一半是由於氣候系統中的自然變動,新的研究顯示,溫室效應氣體可能扮演的角色,比預測的還要重要。此研究報告「北極海冰層消失:比預測還快速?」5月1日將在線上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學報》中發表。作者群用模式模擬過去北極圈的氣候和海冰情況,並用衛星以及其他儀器觀查得到他們所下的結論。

衛星從1978年起就在北極圈上空長期監測海冰。甚至是在北極圈將近冰點的溫度下,每年夏季仍有部份的海冰在融化。然而2002年,衛星顯示春天海冰開始融化的時間比往年都早。衛星幫助科學家了解,和往年的9月份冰量相比,2001年起每年9月份的海冰體積約少了50萬2千立方英里。9月份是每年北極圈海冰最少的時刻。

新的監測資料,混合著早先飛機及船隻的報告,以及最近被視為更可信的衛星測量,顯示出9月份海冰的實際體積,在1953年至2006年期間約每10年減少7.8%。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史圖爾夫(Julienne Stroeve)指出:「最近的模式預測很可能提供的是未來北極圈變化的最保守估計,而夏季的北極圈海冰可能遠比IPCC所預測的消失得更快。」

冰河學家斯坎姆波斯(Ted Scambos)表示,如果北冰洋夏季沒有冰,將成為全球暖化的主要刺激因素。「現在…北極有助於幫助地球涼下來,」斯坎姆波斯在電話採訪中說道。「如果沒有北極的冰,或者其數量大量減少,地球暖化的速度將加快很多。」他說,這是因為這些冰能反射光和熱量;如果這些冰融化,顏色更深的陸地或海洋將吸收更多的光和熱量,讓地球更難冷卻下來,即使是在冬天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
ENS報導
路透社報導

 

海洋中的碳循環有其困難度

研究海洋碳循環的科學家(圖片來源:UH)摘譯自2007年4月30日ENS美國,麻塞諸塞州,伍茲霍爾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過去氣候研究專家相信,海洋可以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降低全球暖化的速度,但由國際科學團隊所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對於大氣或氣候變化所能造成的影響相當有限。

研究結果指出,二氧化碳不會消失不見,通常是透過動物和細菌消耗掉,並且在「弱光區」再次循環,弱光區是指海面下100至1000公尺處,模糊昏暗的區域。

碳在深海地區可以被加以儲存,避免重新進入大氣中成為溫室氣體,但是因為碳常常無法進入深海領域,因此海洋在溫室氣體的吸收和儲存作用上,並不如科學家預期的重要。

該研究同時也發現,把海水加入鐵,以減緩氣候變化的建議,執行上有其困難。加鐵的目的是要刺激光合作用海洋植物的成長,藉此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從空氣中轉換到深海中。

當大部分的研究都在調查海水表面的同時,少數研究也已開始將目標轉向海水下的碳循環。為了替向來難以探索的弱光區開啟新的窗口,VERTIGO研究團隊檢視各種過程,他們使用大量的新式研究工具,其中一項實驗裝置更讓他們克服了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收集掉入弱光區的海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30-03.asp

 

美2006年6項重大污染源明顯改善

摘譯自2007年4月30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美國環保署4月30日所公佈的最新數據指出,2006年初步的空氣品質和排放量數據,顯示其國內的空氣品質長期以來持續地在改善。在清淨空氣法案的權限下,美國環保署針對6大重要污染源——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微塵、一氧化碳和鉛,訂立了國家空氣品質標準。

自1970年以來,這6項污染源的排放量已減少一半,每項污染源的國內平均排放濃度也低於其對應的空氣品質標準。在部份監測地點的年均污染程度,的確還是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污染源排放量超出空氣品質標準,而臭氧和微塵則是最常見的污染問題。

改善情況方面,以一氧化碳排放量改善最多,以1990年的排放標準值為基準,減少了62%,鉛減少了54%,二氧化硫則是減少53%。環保署指出,隨著6大污染源排放量下降,以及形成六大污染源複合物的減少,美國經濟仍持續繁榮成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30-09.asp#anchor2 

 

印度持續酷熱 東部奧里薩省傳已熱死36人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中央社新德里報導

據印度氣象局表示,印度中、北部地區自4月初以來氣溫持續在攝氏40度以上,東部奧里薩省臨海,但西部是高山,東風一吹,全省即如同沐浴在蒸汽鍋裡,最高氣溫達45度,據官方統計,4月初以來當地已熱死至少6人,但醫院統計至少已熱死36人。

據民營CNN-IBN電視台2日發自當地報導,奧里薩政府在1日公布已熱死6人之後,同時下令改變學校上課及公務員上班的時間,以因應酷暑時期,並警告居民說,今夏高溫可能突破當地2003年50.1度的最高溫紀錄。

 

中國要求富國負責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無進展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法新社曼谷報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在曼谷召開的重要會議,由於中國、印度和巴西要求富有國家接受他們應為全球暖化負起主要責任,使這項旨在討論如何以最佳方式處理全球暖化的會議,遲遲未有進展。一名歐洲國家代表表示:「巴西、印度和中國正試圖將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性責任,加在工業化國家肩上,以消除他們本身排放的罪責,並在任何討論中自我保護。」

法新社報導,中國堅持將具體數字納入結論中,而這些數字將全球暖化歸咎於富有國家。根據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提出的文件,已開發國家應正式承認,他們應為工業化時代前至1950年的95%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1950年至2000年的77%排放量負責。中國也反對由全世界承擔因應氣候變遷責任的措辭,反之,它呼籲將重心放在富有國家上,因為富有國家每人平均排放溫室氣體量遠較開發中國家高。

 

中國「毒」害美國 食物鏈疑遭污染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TVBS報導

美國38個家禽養殖場,在一批從中國進口的飼料中,發現含有有毒化合物「三聚氰胺」,除此之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發現,將近6千隻豬也已吃下來自中國的有毒飼料,這些遭到污染的豬肉雞肉,恐怕早已經被吃進人類的肚子裡。

有毒的三聚氰胺被放進飼料裡面,當家禽家畜吃下之後,三聚氰胺隨之進入食物鏈,變成雞肉豬肉,這些有毒化合物,當然也跟著進入人體體內。除了家禽家畜飼料之外,有毒的還包括蛋白質原料,遭到污染後,再添加進稻米、五穀類,然後被作成麵包、米飯、甚至是披薩,三聚氰胺也一併進入人體。

美國政府目前認定,三聚氰胺對於人類健康影響不大,並沒有打算收回遭到污染的食物,已派專員前往大陸深入調查,預計將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植物性蛋白質食品,加諸更多限制。

 

亞洲魚翅需求強勁 威脅哥倫比亞鯊魚

摘錄自2007年4月29日中央社波哥大報導

哥倫比亞海軍官員上週在太平洋沿岸水域一艘船上沒收兩噸魚翅,此一事件凸顯出哥倫比亞龐大黑市交易市場,正為亞洲市場提供魚翅貨源。亞洲市場的魚翅需求強勁,使得哥倫比亞水域的鯊魚面臨絕種危機。

亞洲消費者喜愛魚翅羹,價格高漲,一磅(450公克)魚翅售價高達300美元。中國、馬來西亞、印尼、日本、台灣、新加坡、南韓與泰國等亞洲國家,一碗魚翅羹售價高達90美元。 這艘懸掛哥倫比亞國旗的船隻,上週在距離馬爾佩洛島18海里水域被捕。馬爾佩洛島位於哥倫比亞的太平洋外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

馬爾佩洛島附近水域有許多種類珍貴鯊魚。哥倫比亞當局逮捕這艘船的船員,扣押這艘船。據說,哥倫比亞人與日本人組成的集團,操縱哥倫比亞太平洋水域的魚翅貿易。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哥倫比亞官員說:「洲人控制魚翅交易的行銷路線與市場,他們脅迫哥倫比亞漁民與批發商進行魚翅交易。哥倫比亞人出售魚翅的價格少得可憐,一公斤大約只有30美元。」

 
中國新聞  --﹥

福建計劃吸引台商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福建省日前推出「促進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計劃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資創辦結合LED和太陽能的光伏產業。

 

長安街夜景照明使用節能燈 能耗降低八成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從今年5/1日起,北京節日夜景照明全部使用節能燈,耗電量大幅降低,其中長安街夜景照明能耗將降低八成。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4月30日晚上,北京節日夜景照明全部開啟,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中軸線各主要建筑的景觀照明一下子亮了起來,故宮、北海、景山等古跡也在各種裝飾燈的照耀下顯得亦真亦幻。按照北京市市政管委的要求,北京市今年4月30日和「五一」長假總共八天將全部按照重大節日亮燈,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後五天需要減少亮燈規模。因為節能燈全部「上崗」,節日耗電量大幅降低。據北京市市政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奧運前的景觀照明設施改造已經基本完成,長安街夜景照明將過去的25W白熾燈更新為5W的節能燈,總能耗降低了80%,亮度也有所增加﹔而在一些立交橋和古建築的照明也把原來的泛光燈改為節能的T5燈。

 

江蘇「以大代小」替代發電去年節約煤炭40萬噸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人民日報南京報導

江蘇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效大機組替代高能耗小機組發電的「以大代小」舉措,去年替代發電量達60億千瓦時,節約煤炭40萬噸。目前在江蘇電網統調範圍內,10萬千瓦以下機組有126台,裝機容量525萬千瓦﹔60萬千瓦機組有19台,裝機容量1207萬千瓦。

小火電機組能耗指標高,不僅造成一次能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如果在電力供需緩和的情況下,以60萬千瓦機組替代10萬千瓦以下機組完成其部分發電計劃,就可節省電煤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江蘇「以大代小」替代發電的做法是,由小機組申報被替代的電量和價格,由高效率的大機組申報可以替代的能力和價格,通過必要的電網調度達成協議,滿足全省發電和用電的平衡。今年,全省計劃安排替代電量150億千瓦時以上,將節約100萬噸原煤。

 

河南丹江濕地入列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新華社鄭州報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區河南丹江濕地,日前通過國家濕地評審委員會組織的專家組評審,入列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專家認為,這一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搞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保證京津地區人民飲用水質量、水資源戰略安全和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對保護特有物種資源、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極具現實意義。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區,丹江濕地是南水北調源頭的過濾器和淨化器。丹江自陝西省進入河南省,上游水質較差,經過保護區生態系統淨化、過濾,丹江河口(史家灣)水質為地表水Ⅱ類水,部分要素達到Ⅰ類標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後,丹江口水庫保証年平均可調出水量141.4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可調出水量約110億立方米。

 

極冰雪融化速度超過原先估計兩倍 提前約30年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美國科學家4月30日宣布,北極地區冰雪融化速度比原先公認的快2倍多,全球變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可能比原先認為的要嚴重得多。

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在公布這一成果時指出,在1953年至2006年期間,北極地區冰雪每十年消失達7.8%。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發表的這一數字為2.5%。參加最新研究的美國科學家指出,兩個數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2.5%這一數字是根據每年9月份北極地區冰雪的情況得出的。通常經過一個夏天的融化,9月份北極地區冰雪總量達到每年的最小值。而美國科學家則研究了每年3月份北極地區的冰雪情況。通常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天,3月份北極地區冰雪總量達到每年的最大值。盡管這兩個數字是從不同角度得出的,但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的結果表明,北極地區冰雪融化速度遠超出了原先估計,全球變暖對北極地區冰雪影響的時間表比原先估計的提前了約30年。

 

水利部副部長: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摘錄自2007年5月2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日前在一次工作會議上說,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之長期以來對水土資源的過度利用,當前中國水土流失仍然面積大、分布廣、流失嚴重,防治任務艱巨。

他說,目前仍有很多開發建設單位和個人,為了降低工程建設的成本,在建設過程中不重視水土保持或者沒有採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隨意棄土棄渣、破壞地貌植被。量大面廣的民眾採石、挖砂、取土等活動,也造成大面積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資料顯示,「十五」期間,我國開發建設項目擾動面積達到553萬公頃,棄土棄渣量92億噸。

據科學考察發現,在所有開發建設活動中,農林開發、公路鐵路、城鎮建設、露天煤礦、水利水電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最為嚴重。他還強調,要積極應對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重點是加強對山區農林開發、農村公路建設、經濟開發區和新村鎮建設等開發熱點的監督管理,研究制定新的管理辦法,落實有效的應對措施,遏制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加劇和蔓延。

 
綠色學習課表  --﹥

保存「鬼仔稻」,探索基因多樣性

開始時間: 2007/05/01 - 12:00am
結束時間: 2007/06/30 - 11:59pm

地點:「有機稻場」(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七鄰91-5號)
主辦:觀樹教育基金會、苗栗農業改良場
承辦:觀樹教育基金會
協辦:山水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報名:九十六年六月三十日截止
聯絡人:蔡嘉恆
電話:037-743000
E-mail:organic.farm@msa.hinet.net

活動說明:

「基因多樣性」?聽起來好像是個很艱澀的專業名詞。其實,「基因多樣性」就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在身邊的動物、植物上,甚至人類身上發現基因多樣性的存在。即便是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也跟「基因多樣性」息息相關!

為了讓大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輕鬆的方式瞭解何謂「基因多樣性」,「有機稻場」設計了兩個活動,其中「尋訪水稻家族」將會帶領大家一起瞭解「鬼仔稻」的故事,並且透過遊戲的方式,瞭解農夫在稻米品種的選擇過程中,對水稻的基因多樣性會產生哪些影響,同時邀請大家一起來想想,我們可以怎樣保護水稻的基因多樣性。

「生物萬花筒」則將帶著大家在戶外環境尋找「多樣性」的蛛絲馬跡,並且利用自然界的元素,加上野生稻特殊的穀子,創作一個可以代表自然界繽紛多樣性的「生物萬花筒」!

自即日起,「尋訪水稻家族」與「生物萬花筒」活動正式推出,歡迎大朋友、小朋友組團前來發現「基因多樣性」!

詳情請見「有機稻場」網站(www.organicfarm.org.tw)或電洽「有機稻場」(037-743000)!

 

2007「展望」系列演講~「為熱帶植物建個庇護所」

始時間: 2007/05/18 - 7:00pm
結束時間: 2007/05/18 - 9:00pm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主題:「打造新的諾亞方舟 - 為熱帶植物建個庇護所」
地點:台大應力所國際會議廳

從2003春開始舉辦的「展望」系列演講,每年分春秋兩季於台灣大學應力所舉辦,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的春季,已經舉辦完畢的八季,主軸分別是「生活科技」(2003年春)、「探索未知」(2003年秋)、「人與環境」(2004年春)、「科學的極限」(2004年秋)、「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2005年春)、「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I)」(2005年秋)、「觀察與認知 — 心靈•生物•地球 • 宇宙」(2006年春),以及「建構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慧的尖端工程」(2006年秋) 。在過去這四年裡,「展望」系列總共舉辦了64場演講,講題內容跨越物理、天文、生命、認知、環保,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領域,有些探討宇宙的起源,有些則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很高興在每一場演講中,都能夠在應力所看到滿場的聽眾,專心傾聽學者的演講,同時也和講者熱切的互動。我們誠摯地希望,這一系列演講不但可以協助熱心求知的一般民眾獲得尖端科技新知,更希望能對我們的青年學子產生一些影響,在「展望」的年輕聽眾之中,未來能夠產生同樣傑出的學者。

春季系列將從今年4月20日開始,主題是「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我們邀請到了中研院、台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校的傑出學者,從氣候、環境、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等不同角度,來探討這個關係全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系列最後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作出結論。

 

我們的島:海洋生物產卵紀事

2007/05/04 - 9:00pm2007/05/04 - 10:00pm

【封面故事】海洋生物產卵紀事      

又到了珊瑚產卵的季節,海洋裡可是熱鬧的呢!珊瑚礁魚類、陽隧足等海洋生物紛紛開始繁衍後代,春天的海洋繽紛亮麗!

【看守台灣】漂流地圖 
 

在台灣的海邊看到垃圾一點也不稀奇,但是卻很少人去追蹤過這些垃圾從哪裡來的,有時在想,我在海邊看到了一個垃圾,它是經過多少個地方、多少的國家漂流而來呢?於是開始了追尋垃圾的拍攝故事。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96年度全國國民中小學校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實施計畫

2007/04/25 - 10:14am2007/11/30 - 4:14pm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協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發展教育基金會、全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

報名:11月30日截止
聯絡人:蔡芳宜
聯絡電話 08-8825001#5516
傳真電話 08-8825063
E-mail: lisa@nmmba.gov.tw

活動說明:
為因應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配合終身學習政策,以及讓更多學校的教師及教育決策者更瞭解博物館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讓學校教師有效、快速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教材)輔助教學,進而讓學校學生從而受益的教學目標。近幾年來學校與社教機構的互動合作更臻成熟,達到博物館設立的教育功能,目的在鼓勵學校與社教機構共同合作,建立新的教育夥伴關係,經由彼此合作,協助教師融合中小學校九年一貫統合教學之課程設計,鼓勵教師多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及善用資訊科技等多媒體素材,豐富教學內容,落實資訊教育融入各領域學習的多元面向及創新教學改革理念。

詳情請見
海生館活動訊息http://210.243.41.51/ocean/activities/ActivitiesDataView1.aspx?actid=425

 

科學咖啡館(三):燃燒的冰塊、未來的能源-冰晶甲烷的探勘與應用

2007/05/08 - 7:00pm2007/05/08 - 9:00pm

地點:葡萄藤書屋(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主講: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震測探勘研究室 劉家瑄教授
主辦:葡萄藤書屋
報名:兩天前完成報名,酌收場地費50元。
聯絡人:蕭明君
電話:02-2708-0961
E-mail:gff@gff.org.tw, gffront@gmail.com

活動說明:

冰晶體固態天然氣甲烷,也就是天然氣水合物,最早於一八一○年由科學家在實驗室發現;一九三四年前蘇聯因輸送天然氣的管子被堵塞,意外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存在;一九六五年西伯利亞凍土中也發現此礦,引起國際注目;一九九○年後,美、加、日、德等國紛紛投入替代能源的研發。科學家估計天然氣水合物的全球存量,有可能比石油、煤礦、天然氣等能源的總合還多,因而被視為極佳的替代能源。前年在台灣西南海域發現了至少可使用六十年的冰晶甲烷蘊藏量,是否能對於目前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約占能源總供給的98%)的產業結構,提供轉型自主的能源供給、並促成能源與產業各界的可持續發展呢?

19:00~19:15 師大附中吉他社
19:15~19:55 專題分享
19:55~20:00 休息
20:00~20:30 討論、分享時間

Scientific-Café 介紹

科學咖啡館為所有人開放,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和一旁新認識的朋友辯論科學問題,從基因解碼到大爆炸、從奈米科技到全球暖化,有什麼疑問、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說出來,現場的著名的科學家、學者來提供專家意見。

提供獨立歌手、音樂表演者,演出的場地,洽蕭明君

詳情請見葡萄藤書屋網站

 
專欄:海洋生物產卵紀事 --﹥

文字:于立平(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海底攝影:蔡永春、郭道仁、柯金源

又到了珊瑚產卵的季節,海洋裡可是熱鬧的呢!珊瑚礁魚類、陽隧足等海洋生物紛紛開始繁衍後代,春天的海洋繽紛亮麗!

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海洋世界最熱鬧的時刻,許多海洋生物紛紛跳起浪漫的求偶之舞,緊接著上演一場場產卵盛事。每一年牠們總會在固定的日子同時綻放出新生命,彷彿彼此有著千古不變的約定。究竟海洋生物的繁衍,是由什麼機制啟動的?這個海洋誓言,又隱涵了多少難解的生態之謎?

出海、檢查潛水裝備,台大海洋所的戴昌鳳教授,正準備進行海洋生態調查。戴昌鳳在墾丁地區潛水已經近30個年頭,他的研究對象就是珊瑚。由於珊瑚長得有點像陸地上的樹木,無法自由的移動,因此以前一直被誤認為是植物,直到18世紀科學家才發現,珊瑚是群居的動物,最特別的是小珊瑚可以行無性生殖,不斷的分裂繁殖,形成數量龐大的珊瑚群體。

新生的珊瑚其實是一個珊瑚蟲,每一個珊瑚蟲都有觸手、口部以及腔腸,牠會利用擺動的觸手捕捉海水裡面的小型浮游生物,像這隻小蝦一不小心,被水流帶到珊瑚蟲的身邊,成為美味的大餐。

珊瑚的繁殖方式有2種,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雖然牠們雌雄同體,但是有些珊瑚也是會懷孕的哦!牠們會先體內授精,等待授精卵孵育完成之後,再產下珊瑚寶寶。附著在實驗室水缸上的小點,就是珊瑚的幼苗,從顯微鏡下觀察,才驚艷於牠們可愛的模樣。

海洋生物          顯微鏡下的珊瑚寶寶          珊瑚

早期研究人員以為所有的珊瑚都是先懷孕再生產,直到1980年,海洋學者在澳洲大堡礁,揭開了珊瑚產卵的神祕機制,才發現原來有80%以上的珊瑚種類,是採取體外授精來傳宗接代。

珊瑚將大量的「精卵束」打入水中,當精子與卵子結合發育成實囊幼蟲,漂浮到穩固的岩石上面著床,長成新的珊瑚。為了增加存活的機會,珊瑚採取集體釋放的「卵海戰術」,希望在同一時間裡護送最多的新生命踏上新的旅程。

究竟台灣的珊瑚是在何時產卵呢?1943年5月,日本學者發現宜蘭南方澳的海面上漂浮著許多粉紅色的卵,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珊瑚產卵的文獻紀錄。早期漁民常說農曆3月媽祖生日時,在夜間捕魚總會看到滿海的「星星」,戴昌鳳花了兩、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990年南台灣的墾丁,解開了「星星」的祕密。

珊瑚產卵是受到潮汐、光線、溫度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墾丁地區珊瑚集體繁殖的時機,固定在每年農曆3月,月圓之後的一個星期,大約在晚上八、九點,多年來珊瑚從來沒有失約,好像牠們之間有一個永恆不渝的誓言。

台大海洋所的戴昌鳳教授          珊瑚採取集體釋放的「卵海戰術」          珊瑚產卵是受到潮汐、光線、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不只珊瑚,許多海洋生物都有相同的特性,同一季節同一時間的生殖奇蹟,也吸引了許多海洋學者的目光。中山大學海生所宋克義教授的研究團隊,也以海洋生物的生殖策略為主要的研究方向,而他們關注的對象則是陽隧足。

走在潮間帶,腳下滿滿都是陽隧足,數量多到令人驚奇;但是因為外型不太討喜,一直以來都被人們忽略。陽隧足是棘皮動物,中間圓圓的就是牠的體盤,5隻腕足呈輻射狀對稱分佈,外型跟海星有點像,但爬行的速度卻比海星快很多。春末初夏,南台灣的陽隧足即將進入繁殖季。

宋克義發現,有些陽隧足會選擇退潮海水最低時,集體排放精子與卵子,可能是陽隧足為了避免精卵被海水稀釋,所演化出的適應行為;也有些陽隧足會公母成對的住在一起,以提高授精率;還有些陽隧足會等母的先產卵,公的再衝向前排精。為了延續族群的命脈,海洋生物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

陽隧足          陽隧足是棘皮動物          走在潮間帶,腳下滿滿都是陽隧足,數量多到令人驚奇

隨著珊瑚產卵季節的到來,墾丁地區的珊瑚礁區也熱鬧起來,亮麗的螢光光鰓雀鯛,成群結隊的來到這裡築巢、求偶,美妙的集團婚禮在海洋中上演。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的詹榮桂研究員,長期投入雀鯛的生態研究,他形容魚類的求偶、生殖,稱不上神祕,卻非常的動人,從觀察牠們到跟魚做朋友,也是吸引研究人員一生與海為伍的原因。在台灣有80多種雀鯛,有許多種類平常就成群住在珊瑚礁裡,到了繁殖季,更是以群體戰術來取得優勢。

春天的海洋充滿了熱力,海水中飄散著各種生物的幼苗,這些幼苗不僅是族群繁衍的種源,也是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來源,像是陸蟹才剛剛來到海邊釋放幼蟲,許多魚類就立即圍聚過來享受「美食」。

靜宜大學生態所的劉烘昌博士埋首螃蟹世界15年,除了發現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陸蟹,也紀錄很多新奇有趣的螃蟹行為,不過最令他感動的還是陸蟹下海釋放幼蟲的行為。

由於陸蟹是從海洋慢慢演化到陸地上生活,許多陸蟹的卵必須在海裡成長,因此每到繁殖季節,抱卵的母蟹就必須從陸地上的棲息地,返回海邊釋放幼蟲。

根據劉烘昌的研究,墾丁香蕉灣地區的各種陸蟹,在每年5-11月間,分別在月圓到新月的這半個月期間,選擇不同的日子與時段,到海邊釋放幼蟲。有些種類的陸蟹住在離海超過10公里的內陸地區,依然前往海邊進行繁殖。目前的科學研究仍不清楚這些陸蟹是靠著什麼樣的導引,從其棲息地找到前往海邊的路徑。

這一趟繁殖過程也是對成年陸蟹的嚴酷生存挑戰。即便是在無人干擾的自然界,抱卵母蟹在前往海邊釋放幼蟲的過程,也必須面臨種種大自然的考驗,包括遭太陽曬死、脫水而死、摔死、遭海浪捲走淹死、遭天敵捕食等等。海岸公路的開闢,更增添抱卵母蟹的危機,使得牠們必須翻高牆、爬水溝、過馬路及面對最可怕的天敵:「人類」的摧殘。

台灣有80多種雀鯛,有許多種類平常就成群住在珊瑚礁裡          陸蟹釋放幼蟲         海洋生物1

不只陸蟹,珊瑚也面臨相同的命運,雖然年年產卵,但是在環境惡化的狀況之下,族群數量卻是年年衰減,如果說生殖是維持生物族群的原動力,那麼棲地保護就是生物存活的基本條件。

在春夏交界的日子裡,珊瑚是否會依約產卵呢?百萬年來,海水起起落落,在變動的海洋中,牠們是否還記得這千古不變的約定……

採訪側記

每個人都有記憶,我們會記得曾經的約定,記得發生的悲歡故事;那麼對於海洋生物來說,牠們的記憶是什麼?為什麼牠們總會記得在同一時間產卵?以科學的理論來分析,當然是牽扯著年月日的周期,和環境因子密切相關,不過這其中還是蘊含著許多未解的謎題,從浪漫的角度來看,我寧可相信牠們之間有著千古不變的約定……

 
地球日:販售豁免權︰碳補償交易始終是商業活動的藉口 --﹥

摘譯自2006年10月18日英國衛報(Guardian)蒙畢爾特(George Monbiot)原作 / 吳萃慧編譯;薛郁欣審校

綠色和平在德國波茨坦會議要求八大工業國採取行動(圖片來源: Greenpeace Germany)商業界似乎為達到「碳平衡」找到解套的方法了!

最近,一家英國旅遊公司Travelcare開始對他們的顧客販售碳補償方案,他們的顧客如果想飛到西班牙,就必須先付3英鎊的額外費用,這個費用將用在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環保計畫上,例如建造風車農場或更有效率的烹調爐具,據稱可免除這些旅客因飛航旅行導致氣候變遷的責任。

可以用錢來解決二氧化碳問題嗎?

2006年8月,英國石油(BP)展開一項稱為「終極平衡(targetneutral)」的方案,這項方案讓顧客得以因此「中和」他們開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透過這個方案,這些顧客一整年開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用20英鎊就能將之「除罪」掉。而這些顧客所繳的錢將被投資在開發中國家,例如在印度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建造一個生質能源工廠,在印度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建造一個風車農場,或是投資墨西哥一個處理動物廢棄物及甲烷收集計畫,而顧客則不需煩惱他們與英國石油公司對大氣所引起對西巴布亞的人們或是阿拉斯加凍原所造成的影響。

這乍聽之下好像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不需要透過任何社會及政治改革,並且消費者只需要花一點小錢就能夠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大家似乎都能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這種交易方案。1855年默特利(John Lothrop Motley)所寫的荷蘭共合國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中就曾經敘述15及16世紀荷蘭人民用來贖罪的方法。販售赦罪方案為神職人員帶來許多利益,他們宣稱人們已犯下或即將犯下的罪,可依據所繳的費用等級得到神不同程度的赦免。如同15、16世紀一樣,現在你也可以透過某些公司買到豁免權而活得心安理得,這簡直是可惡又具破壞性的作為。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為了避免無法控制的氣候變遷導致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層不可逆的溶解,使得幾億人無家可歸。未來全球氣溫必須控制在,不高於工業化前氣溫2℃的範圍內。要保持這種狀態,全球在2030年之前必須減少60%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就是說富裕國家要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使碳平衡方案在開發中國家持續進行,即使要使地球上貧窮國家都完全沒有碳排放,我們仍然必須降低自家排放的大部分碳源。買賣碳補償就像是我們在盤子裡把食物挪來挪去,假裝我們已經將食物吃掉一樣。
英國石油及Travelcare旅遊公司像其他公司一樣,最在乎的還是拓展事業版圖,而碳補償方案使他們能夠一面賺錢,一面假裝他們也是環保的。碳補償其實只是用來作為高耗碳活動無止境拓展的藉口,那些活動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問題點。

其實,你可以更輕鬆的減碳!

今日,我們馬上減少一噸碳排放量的效益,會遠比3年內節約一噸高,而幾乎所有碳補償方案都需要很長時間來彌補我們目前所釋放的碳。據了解,目前沒有任何一家販售碳補償方案的公司,會以折扣的方式來進行他們聲稱的碳補償(都是要求顧客多付錢),以折扣方式進行碳補償至少可以反應現在及未來的價值差異。這代表這些公司都可能是並非刻意,卻系統性地作假帳。

況且,當我們開車或是飛航所排放的碳量是可以被確實測量的時候,這些排放量被碳補償方案所吸收的程度卻是無法計算的。有些方案可能會成功且持續進行一段時間,其他特別是那些以植樹為名,實際卻進行強行掠奪土地的方案則注定要失敗。

要宣稱自己在碳節約計畫的貢獻,我們還必須展現個人在這些方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墨西哥農民從豬舍中回收甲烷,或是自願買新爐具取代舊式耗能的印度民眾。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為未來的變化作深切思考。目前,我們也許可以從販售碳補償公司那裡買到自我滿足,作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藉口,但是我們無法買到地球的生命。

 
行動參與 :捍衛環境公義 停止毒害貿易──要求日本停止輸出毒物 --﹥

發起者:看守台灣協會等

1966年左右,台灣二仁溪因著美國輸入的大量廢五金,曾在貴金屬市場一度具有「喊水會結凍」的榮景。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榮景是踩在多少家庭健康風險與環境不公義所換取而來的。1975年二仁溪旁燃燒廢五金引起畸形兒及兔唇、1987年緊鄰著二仁溪且每年平均燒出4,000噸有毒廢物的灣裡廢五金專業區,還在二仁溪口引發綠牡犡事件。今年4月,環保署河川污染考核結果,二仁溪「榮獲」第一名,這並不值得驕傲,她只反映了,河川一旦污染,就難以恢復清淨。這是台灣活生生的前車之鑑。

而這類環境慘案,更隨著貧富國家在制度、技術、人力、成本之間的落差,所造成的廢棄物國際流竄而不斷地於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上演。因此,於1992年生效的「巴賽爾公約」,就是為了避免廢棄物(特別是有害廢棄物)的不當越境轉移所造成的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危害,所制定的國際公約。公約中對廢棄物的越境轉移做了嚴謹規範,希望各國能因此儘量從源頭去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並儘量於境內處理自己產生的廢棄物,萬不得已而必須輸出至其他國家處理時,也應輸出至有適當處理技術的國家,且需事先向進口國告知並獲得其主管機關的同意。

然而近日有消息指稱,日本已和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國簽訂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協定中包含零關稅條款,將許多為國際所禁止或限制的有害廢棄物輸出入自由化,以便利有害廢棄物的跨境移動,也讓許多偽稱「回收物資」的有害廢棄物,得以合法地從日本輸出到貧窮國家,嚴重戕害巴賽爾公約的精神。
為此,來自33個國家一百多個環保團體於日本行憲紀念日(5月3日)的前一天聯合指控日本政府,指其以簽訂雙邊貿易與投資協定的方式將有害廢棄物貿易自由化的行為,形同日本再次於亞洲建立廢棄物殖民帝國。這不但違背了巴賽爾公約對有害廢棄物的管制方式,也違反了日本憲法中所要求的「應忠誠遵守日本所締結之條約」的條文。這些團體希望日本政府的領導人,能謹守日本憲法的要求,確實遵守巴賽爾公約,並儘速修訂這些雙邊協定中的不當條款。

台灣過去有二仁溪的慘痛經驗,因此國人更應站出來與全球環境議題接軌,共同呼籲日本政府「停止有害廢棄物貿易」。今日的抗議不僅是捍衛環境公義,也是避免有害廢棄物不當處理所產生的毒害,藉由大氣、潮流、與食物的「全球化」,再度進入台灣寶島,殘害您我健康。我們也鄭重呼籲政府應嚴格把關廢棄物的輸出入。如果您認同此活動,請寫信至日本交流協會表達您的抗議。

◎日本交流協會的電子信箱:info@mail.japan-taipei.org.tw
◎國際環保團體發起的連署信內容:
http://www.no-burn.org/action/2007.04.23_GDA_Japan_petition.html

◎國內聲援團體:看守台灣協會、台灣環境行動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綠黨、環保聯盟花蓮分會、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洪雅書房、台灣永續聯盟、台南社區大學、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市向日葵婦女成長協會、環保聯盟、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陸續增加中)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