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26
本日焦點:

環保署擬修改環評細則 界定與開發單位的「3年之約」

爭議中的蘇花高開發案,目前仍有待環差分析審查

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案件中,有個著名的「3年之期」。因為法律規定,開發案件環評通過後超過3年未開發,就必須作「環境差異分析」。但這3年之約究竟如何計算常出現認定爭議,起因與法律對起迄日定義不夠明確。環保署日前召開公聽會,擬增修部份條文,對這「3年之期」明確定義,目前傾向從「環評通過公告日」起算,到「實質動工」之日為止。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規定:「開發單位於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審查,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三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換句話說,開發單位提出環說書後,若時間過長才動工,對於環境狀況的掌握已有部份失去時效,本法條的的立法本意,便是希望開發單位重新掌握環境在這段時間內的變化……

實施環境差異分析的重大開發案件:
國道五號─蘇花高速公路
新竹橫山鄉灰渣掩埋場
六輕四期擴建計畫

環評流程相關爭議:
環評流程擬簡化 避免延宕投資

新聞播報

不破壞生態的生態旅遊

播報員:李育琴

假期出遊,親山樂水為平日緊繃的生活帶來解放。為了便於民眾親近,交通和飯店設施的大興土木,自然景觀的刻意營造,卻帶來自然生態的破壞、外來種入侵等等問題,生態旅遊熱潮中,人們享受放鬆休閒的同時,又為大自然做了甚麼?

相關新聞
阿爾卑斯山建金字塔酒店 引砲轟
馬太鞍溼地擬引進黃緣螢 引發異見
白鷺鷥南遷 近日進入高峰期
後灣賞蟹 激發民眾保護陸蟹意識
促進人與環境永續關係 聯合國新增23處保護區

更多環境新聞請見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離島圓夢曲

小島嶼大事業

東西嶼坪附近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叢林,圖中為圓管星珊瑚。圖片來源:黃新真

作者: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前往東、西嶼坪的海上,心中懷著興奮、壓力等等複雜的情緒,最初,一個陌生的地名,會在未來這一年,與我們密不可分,到未來,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這陌生的地方將隨著我們這一年進行的資源調查逐漸清晰,而他的未來同時也變成我們的大事業,這樣的責任,是甜蜜的負荷呀!

因為這是一份令人喜愛的工作,是一個希望,對小島的前景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充滿熱誠的希望他們好。但,對東西嶼坪而言,我們也是外來者,我們真有權力、有能力規劃經營他,讓他們很好嗎?而如何才是「好」?又能維持多久呢?

工作假期

吃野菜的獵人—達魯瑪克舊部落石版家屋重建之旅

志輝--南島採集館解說員。本文及圖片轉載來源:逃避自由部落格

作者:Janet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被認為是中央山脈以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因之被稱為「東魯凱族」,但因為語言風俗習慣與屏東的魯凱族們也都有差距產生,目前藉由政府的多元就業社區產業發展計畫---「讓達魯瑪克人返鄉--台東南島採集館」,一步步的從南島採集館成立到重返卡巴里瓦舊社遺址,期待傳統部落文化的傳衍和創造更多部落工作機會。

這條路,光憑想像就知道並不容易,而且還真的有人撩下去。

讀者投書

台灣海洋深層水30億控告背後的真偽

作者:林子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被壹週刊踢爆可能造假的海洋深層水業者,在驚慌之下與其背書的水利單位緊急研商後,召開記者會,決定採取驚人的30億與假扣押的方式大動作的控告週刊與質疑海水可能含有毒物的學者,並購買在各平面媒體以大幅的廣告極力澄清。看業者激烈的聲明文宣中,對海洋深層水「毒物危機」與「可能含有致癌物質」等質疑,不斷的強調經濟部保證海洋深層水的安全性。

弔詭的是,背書的經濟部水利署卻輕描淡寫的對學者提出的有關海洋深層水水質處理與檢測項目方面的善意提醒與管理措施建言表示感謝,對於此項議題之建言,水利署均將虛心檢討。這樣天壤之別的反應,有必須再探整個事件背後的真偽。

 
本日焦點

新聞播報

綠色課表

離島圓夢曲

工作假期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自然生命印象」攝影、短片徵選活動9月底截止,歡迎投稿!

今天電子報版面作小幅改版測試,增加「新聞播報」服務,取消台灣、國際與中國的新聞列表,但當日新聞都可在網站上瀏覽,歡迎到討論區提供意見。

熱門內容

騎往中國西北邊境,烏魯木齊

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找點「刺激」嗎?來騎單車吧!

熱門關鍵字

全球暖化

替代能源

推薦評論
作者:訪客
大陸眾多人口的確分散了個人平均排放量,且大多數人的確過的仍是較簡單的生活......

評論連結:IEA:台灣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第18 亞洲第1

作者:maga

其實,用更多納稅人的錢去砸出更大的建設,宜蘭親水公園最後也賠本了...

評論連結:南韓學者踢爆:清溪川奇蹟是場政治秀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環境資訊協會專案
快樂動物電子報
結盟網站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環保署擬修改環評細則 界定與開發單位的「3年之約」--﹥

本報2007年9月26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案件中,有個著名的「3年之期」。因為法律規定,開發案件環評通過後超過3年未開發,就必須作「環境差異分析」。但這3年之約究竟如何計算常出現認定爭議,起因與法律對起迄日定義不夠明確。環保署日前召開公聽會,擬增修部份條文,對這「3年之期」明確定義,目前傾向從「環評通過公告日」起算,到「實質動工」之日為止。

《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16條之一規定:「開發單位於通過環境影響說明書或評估書審查,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3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換句話說,開發單位提出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後,若時間過長才動工,對於環境狀況的掌握已有部份失去時效,本法條的的立法本意,便是希望開發單位重新掌握環境在這段時間內的變化。

不過,翻遍施行細則,目前並未對「逾3年」的起迄時間做出明確界定,造成環保機關與開發單位及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溝通上,產生認定的爭議;究竟從「環評大會通過」、「環保機關公告」、還是「目的事業主管機管接獲公文通知」起算。至於作為迄日的「實施開發行為」,究竟如何認定,實質動工才算嗎?開發團隊紙上規劃期間算不算?

為釐清這些爭議,環保署上週五(21日)邀集各地環保局與相關法學者召開公聽會。根據會議結論,目前修法方向擬將「逾三年」的起點從「環評審查通過公告日」起算,而實施開發行為的終點,則以「實質動工」為認定標準,不包括開發行為的規劃。

其他修法事項還包括增訂主管機關審查期限,限制開發單位申請展延補正的次數與期限。預計該次公聽會記錄將於一週內公告於環保署網站,待行政院通過、立法院核備後即可公告實施。修法說明詳見環保署網站,點選「附件」下載。

 
新聞播報  --﹥

阿爾卑斯山建金字塔酒店 引砲轟

摘錄自2007年9月21日大紀元報導

歐洲著名旅遊點阿爾卑斯山,是賞雪、滑雪愛好者的度假聖地,但全球暖化問題趨嚴,使得當地旅遊業大受影響,為了為了吸引更多遊客,發展商計畫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度假區興建一座117米高的玻璃金字塔酒店,但此舉引起環保人土大為不滿,認為工程會破壞大自然環境。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由瑞士藝術家尤倫和建築師合作設計玻璃金字塔酒店,將興建在策馬特(Zermatt)區最高的小馬特峰(Klein Matterhorn),新酒店預計2010年建成,造價約3500萬歐元,建成後的高度有117米,屆時將會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酒店。

尤倫說,酒店將採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可以自給自足,「就像太空站一樣」,遊客在觀景台上可以飽覽阿爾卑斯山的壯麗美景。此外,酒店還設有減壓艙,以防客人出現高山症。新酒店落成後,預計每年可吸引50萬遊客。山下城鎮策馬特旅遊局官員表示,與建新酒店目的是在這個擁有200年歷史的旅遊勝地中樹立下一個里程碑。

這項工程計畫令當地的旅遊業很雀躍,不過,卻引發環保團體的炮轟。他們認為,在山上大興土木的過程,不僅會影響自然生態,同時也會破壞自然景觀。除了金字塔酒店,一級方式程賽車老闆Bernie Ecclestone2006年斥資建造「冰川3000」滑雪場,還有其他同類工程。有環保團體直指這樣的「阿爾卑斯大都會」建築潮流「既可怕又惹人厭」。

 

馬太鞍溼地擬引進黃緣螢 引發異見

摘錄自2007年9月25日自由時報花蓮報導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濕地,計畫購進黃緣螢野放讓「火金姑來照路」。消息爆光引發鄉內生態保育人士反對,認為黃緣螢並非本地物種,貿然引進恐將造成生態災難,在鄉內引爆螢火蟲大戰。

水土保持局、花蓮縣政府擬在下年度補助200萬元,配合鄉公所20萬元,準備綠美化馬太鞍濕地,計畫中打算用每隻40多元的單價,從南投購進黃緣螢幼蟲野放、繁殖。鄉公所認為,濕地與螢火蟲是齒唇關係,復育螢火蟲應該是好事。

這個計畫讓鄉內生態保育人士大為震驚,因為台灣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認定,台灣的螢火蟲中,黃緣螢棲地不在花東而是在西部平原。非本地物種貿然引進,恐將危及本地螢火蟲棲地,可能加速本地螢的滅絕。生態保育人土的看法是,鄉公所能爭取到經費來做綠美化是好事,但把錢用在買黃緣螢幼蟲野放並不適合,他們建議不如把買黃緣螢的錢,用來復育、營造本地螢的棲息環境。

 

白鷺鷥南遷 近日進入高峰期

摘錄自2007年9月25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恆春半島連日豪雨,打亂了過境白鷺鷥的休息地,每年這個時候成千上萬的白鷺鷥本在龍鑾潭畔集結後,再整隊南飛的壯觀場景,移到海生館附近的車城鄉新街村溼地的草澤間。

每年中秋節前後,墾丁的天空數量龐大的鷺鷥族群南遷避冬,在墾丁的夜晚,抬頭看天空,常會看到排成人字型的鷺鷥凌空而過,出海南遷。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劉川說,新街溼地除了白鷺鷥外,還發現花嘴鴨及數量不少的高蹺。

劉川表示,鷺鷥群每年於9月初到11月間南遷,在南遷的鷺鷥隊伍中,以小白鷺、牛背鷺、大白鷺及中白鷺為主,前兩種數量較多,有時也會夾雜好幾隻列為保育類的唐白鷺。今年受天候影響,白鷺鷥沒有往年的盛況,墾管處23日在龍鑾潭南岸舉辦「白鷺鷥的祝福」,只見到500多隻。

 

後灣賞蟹 激發民眾保護陸蟹意識

摘錄自2007年9月24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報導

車城後灣海岸原始林蘊藏豐富陸蟹種類與族群,海岸林提供遮蔽和食物,陸蟹多樣性與香蕉灣、港口不相上下,數量極多。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表示,陸蟹平時就在海岸林腐葉下活動,並挖洞居住。

96年一家取得後灣遊憩區土地的建設公司因為整地,嚴重破壞陸蟹棲地,造成近6000隻陸蟹喪生,使保育人士痛心。

為喚起國人愛護陸蟹,台灣濕地聯盟秘書長李榮祥將在9月26日晚上7時帶領民眾到後灣舉辦賞蟹,從認識觀察陸蟹過程中,讓更多人了解保護陸蟹的觀念。

 

促進人與環境永續關係 聯合國新增23處保護區

摘譯自2007年9月20日ENS法國,巴黎報導;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日將分屬18個國家的23個生態保護區,納入「人與生物圈(MAB)全球網絡」,其中薩爾瓦多、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是該網絡的新成員。目前MAB網絡已擴及105個國家,共529個位址。

MAB網絡中的保護區並非嚴格的絕對保育區域,其設立重點是為探討並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人類社經發展的關係。這些保護區提供具體機會,讓科學知識得以和管理方式結合,在幫助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同時,也提高居民生活福祉,並促進符合環境永續的社經文化條件。

新增的23個保護區中,有四個位於亞洲:

越南藝安(Nghe An)省西部——
這片海拔超過2千公尺的山區,生態系包含低海拔季風常綠林與飄渺的雲霧林,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本區對提昇傣族、土族、克穆、俄杜、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水準有重要價值。

蒙古國蒙古達哥(Mongol Daguur)——
鄰近中蘇蒙邊界,擁有平原、緩丘與濕地的溫帶草原生態系。許多遷徙於西伯利亞與南太平洋間的候鳥在此築巢繁殖。

中國車八嶺——
擁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瀕臨絕種的華南虎(Panthera tigris),與最近重新發現的珍稀水鳥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都棲息於此。目前當地正發展生態觀光。

中國興凱湖——
東亞最大的淡水湖,匯集了湖泊、沼澤、平原與丘陵等內陸濕地生態系,擁有豐富的魚類與鳥類生態。當地居民以漁撈、造紙與種稻為生,旅遊業也日益蓬勃。

世界其他地區新增的保護區則分別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黎巴嫩、卡達、葡萄亞、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厄瓜多、阿根廷、智利、南非、澳洲、以及密克羅尼西亞。

「人與生物圈全球網絡」529個保護區的完整名單與介紹,可參考 http://www.unesco.org/mab/BRs/BRlist.s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7/2007-09-20-04.asp

 

綠色學習課表  --﹥

國際鯨豚生態保育研討會

2007/10/09 - 8:00am
2007/10/11 - 5:00pm

地點:外傘頂洲、梧棲港及彰濱及六輕工業區海濱
主辦:台灣生態學會
活動費用: 免費
聯絡人:台灣生態學會
電 話:04-24328001轉17054
Eamil:ecology@ecology.org.tw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電 話:04-24328001轉17051、17052、17053

活動說明:
活動除了邀請國際專家學者講授鯨豚生態保育,更有實地探訪鯨豚棲息地的行程,機會難得且盛況可期,竭誠歡迎您。

10/9(二)戶外:參觀外傘頂洲、梧棲港及彰濱及六輕工業區海濱
10/10(三)室內:上午自由討論會,下午研討會
10/11(四)室內:研討會

活動費用: 免費

 

讓我們一起成為抗暖化的種籽

2007/09/27 - 7:00pm
2007/09/27 - 9:30pm

地點: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107號2樓,舊三總對面)
主講:何宗勳
主辦: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報名:9月25日截止
聯絡人:吳鴻駿
電話:(02)2364-8587
E-mail: tepu.org@msa.hinet.net

本培訓計畫是針對有基本環境保護概念之青年,並有志更進一步學習、探討環境問題、政策與草根人民之間的關係。課程內容介紹社會議題分析方法、組織工作操作實務,並以「抗暖化」為主題,進行案例操作,引導學員規劃行動方案並親自參與執行。培訓課程結合理論學習、案例實習、工作坊學習和會議學習,並與專業學術顧問進行互動,以強化議題之知識理論基礎,讓學員熟悉環境公共事務的整體操作流程,使完成此培訓課程的學員能成為專業的環保尖兵。
 

詳情請見:http://www.wretch.cc/blog/tepu&article_id=9933966

 

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

2007/09/05 - 12:00am
2007/11/28 - 12:00am

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景美國中內) 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
主講:多位知名學者合開「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歡迎選修或單堂旁聽!
主辦:文山社區大學
收 費:1,000元。(單堂旁聽1堂150元)

聯絡人:文山社大 吳奕慧
電話:(02)2930-2627 (週一至週五 14:00-22:00)

活動說明:

(文山新石器時代史 )

考古遺址的發現很不容易,但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卻在九年文山社大的薰陶下,發現了台灣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本課程針對十五份遺址發掘、出土器物及其重要性,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成員,組合成系列性的學術探討主題,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十五份遺址,以及與之相關的遺址、器物。

課程大綱(主題與內容簡介): (每週三7:00-9:40 中場休息10-20分鐘)

9 月 5 日第一週 -台北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及重要性 鄭景隆先生 文山社區大學 
9 月12日第二週 -園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鄭建文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9 月19日第三週 -南科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朱正宜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南科文化遺址發掘隊長
9 月26日第四週 -營埔巴圖的發現與相關研究 劉克竑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0月 3 日第五週 -台灣考古研究的意義 陳有貝教授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10月10日第六週 -國定假日休課
10月17日第七週 -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 李坤修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0月24日第八週 -遺址發現與維護的官方措施 文化局官員
10月31日第九週 -公民週
11月 7 日第十週 -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巴黎聖母院為例 楊雪梅女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11月14日第十一週 -地質科學在考古及藝術史的工作 劉瑩三教授 花蓮教育大學學務長
11月21日第十二週 -植物園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郭素秋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中研院史語所
11月28日第十三週 -十五份遺址與巴圖的相關研究 周述蓉博士候選人 文山社區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詳情請見 文山社區大學

 

2007 希望 夢想嘉年華 邀請您同來狂歡!

2007/10/20 - 1:00pm
2007/10/20 - 8:30pm

地點:見活動網站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
主辦:汐止夢想基金會、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內湖社區大學
協辦:國立師範大學

活動說明:
這是一場以 《 希望 》為題的狂歡街頭派對,不論生命萬物、人群社會、炫麗的各種文化,都將在這場盛宴中,去除彼此的隔閡、緊密相連,展現希望而快樂的生活新面貌!
這也是一場以藝術裝點的繽紛嘉年華,藉著藝術家之手,引領我們進入五大洲的不同面貌,請您與我們一起狂放拍打節奏、舞動熱情的音符、窺見美麗的世界 ...

◎報到:1:00pm(幸安國小)
◎遊行:3:00pm~5:00pm ( 路線:幸安國小→仁愛路三段→凱達格蘭大道)
◎嘉年華晚會:6:30pm~8:30pm (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還有外國藝術家親自指導的藝術工作坊,也歡迎您捐贈布料 、紙箱、牛皮紙 、油漆等材料喔 ...
詳情請見 2007希望夢想嘉年華活動網站

 

主婦聯盟樂活家庭系列講座二

2007/10/13 - 2:00pm
2007/10/13 - 4:00pm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 201演講廳(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講:林國承/盆景大師、野草盆栽作者
講題:樂活綠手指
主辦: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費用:免費
對象:對樂活議題有興趣之成人
人數:200人(請儘早報名,額滿為止)
報名專線:(02)2368-6211分機13、15

活動說明:
『樂活』是一種對人友善,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多年來推行的『生活環保』,就是這樣的態度。今年,適逢主婦聯盟滿二十週年,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成為『樂活』家庭,共同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因此推出『樂活家庭系列講座』,九月份與十月份將各舉辦一場。

詳情請見 主婦聯盟

 

離島圓夢曲小島嶼大事業 --﹥

作者: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東西嶼坪是位於澎湖縣望安鄉南方的兩個小島。圖片來源:Google Map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今年(2007)八月底開始執行「澎湖縣政府辦理望安鄉東西嶼坪生態旅遊推廣計畫」,並自九月起至明年(2008)六月止,於每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三刊登專欄文章,帶領大家跟著我們一起認識、了解東西嶼坪,並一起由實做中學習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永續經營方式。藉由這樣的開始,帶入更多的關懷與努力,期望未來,能讓更多人體驗這兩個小小島嶼上的豐盛,並也為他們帶來能永續經營的未來。

向島嶼行去

前往東、西嶼坪的海上,心中懷著興奮、壓力等等複雜的情緒,最初,一個陌生的地名,會在未來這一年,與我們密不可分,到未來,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這陌生的地方將隨著我們這一年進行的資源調查逐漸清晰,而他的未來同時也變成我們的大事業,這樣的責任,是甜蜜的負荷呀!因為這是一份令人喜愛的工作,是一個希望,對小島的前景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充滿熱誠的希望他們好。但,對東西嶼坪而言,我們也是外來者,我們真有權力、有能力規劃經營他,讓他們很好嗎?而如何才是「好」呢?又能維持多久呢?

尋找保育與經濟發展間的平衡點

東、西嶼坪是屬於澎湖縣望安鄉的兩個小島,面積分別約為46公頃及35公頃。2006年的戶籍資料中,分別有585人及209人,然而目前實際居住於當地的居民人數均不超過20人。為何這兩個小小的島嶼,會吸引著我們迎向他的懷抱?起因於2002年,某一次與旅遊業者在嶼坪周邊海域進行探勘,當時在岸上就能看到兩人雙手合抱也抱不住的珊瑚。潛入水下的熱帶珊瑚叢林,其景色之美,更不亞於許多國外浮潛聖地。自此,東西嶼坪海域成為少數人知道的「天堂」。然而,也有些區域受到毒魚、炸魚的影響,成為珊瑚墳場。因此,如何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點,在發展旅遊時,能讓遊客在造訪的同時,也兼顧環境保護,是讓這「天堂」得以永續的重要課題。

無可取代的無煙囪產業

永續發展必須是建構在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三大基礎之上,經濟發展方面,東西嶼坪以往是以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然而,隨著人口大量外移減少,已沒有大規模的漁業活動。那麼,發展觀光呢?依據1998年內政部營建署指導之「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中提到「東西嶼坪均無主要的觀光景點」,且居民稀少,「若引入觀光活動,也僅能支援簡單的零售商業」。這麼樣一個人口大量外移,觀光前景也不被看好的地方,我們卻抱持著希望,要為這小島創造利益,但是,什麼樣的利益才是適合這個地方,而且可以長久的呢?開放博弈產業是近來熱門的話題,但是台灣到底要什麼,澎湖到底要什麼呢?島嶼的存在有自己特殊價值,有自己的特色和內涵,這些,是不是可以用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且無可取代的觀光產業。

本世紀的另一項新興產業-生態旅遊,是所謂的「無煙囪」綠色產業,然而,生態旅遊的精神也是在建立當地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永續性,並非『消費』生態的旅遊模式。例如風行一時的「踏浪」活動,其實是「踏爛」了珊瑚礁淺坪區。這些沒有經過詳細整體規劃管理的方式,只是打著生態旅遊名義的速食旅遊,其實違反了生態旅遊「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的宗旨。

社區參與為重要根基

位於東嶼坪的池府王爺廟。觀光發展,僅是永續島經營理念的一部份,在滿足了經濟效益外,同時要注重環境狀態的維持。而最重要的是,若要能長久經營,這些工作需要獲得當地居民的共識和參與,才能永續。

未來一年,我們的工作將從自然資源調查,包含海域、陸域以及人文調查開始,這些資料的收集彙整,有助於發展具當地特色的重點,同時將生態敏感性高的地區做好妥善的規劃。另外,結合學者專家、居民、旅遊業者與政府團隊,一同規劃生態旅遊經營管理計畫及準則,並評估當地公共設施的規劃。這些努力都將成為推動東西嶼坪生態旅遊的助力。

合力打造永續島

澎湖地區的常見植物:仙人掌。 東、西嶼坪的工作不是只有在這一年,就長期而言,還需配合發展生態旅遊帶入人潮後的配套措施,例如生態承載量控制、硬體設施逐步朝向綠建築等友善環境的方式、更多的在地參與,以及進一步與周邊島嶼結合的整體區域性規劃等目標,期望將這一結合「跨界利益」(Benefit Beyond Boundary)的理念與方式,讓東西嶼坪朝向「永續島」的方向發展。

這長期的經營方式,對於我們,是一項挑戰,也是台灣在發展離島生態旅遊的新方向。這理想與使命,並不光是一個團體或是一小群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期望能從這一點努力開始,在經營這個大事業時,能匯集更多能量的加入,使東西嶼坪在所有參與者的努力下,成為台灣「島嶼永續發展」的經營管理實例。

 

工作假期:吃野菜的獵人—記台東達魯瑪克舊部落石版家屋重建之旅 --﹥

作者:Janet

【編按】
達魯瑪克部落是台灣眾多古老部落之一,長久在維持自然生態狀態的情況下發展,但二十世紀遭日本政府遷村與殖民統治後,文化幾乎斷根。幸經該族人努力,2002年11月10日舉行舊部落男子會所重建落成儀式,珍古德協會(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創始人珍古德博士前往觀禮,並邀請部落成為其協會第一個根與芽小組的台灣原住民社區。她將舊部落重建運動定位為從根發芽,以促進與自然共存的文化得以早日重建;也利用此一計畫,讓所有對原住民文化及根與芽計畫有興趣之青年參與,讓年輕人實地參與家屋重建,一起體驗文化重建從根發芽的過程。以下為參與青年Janet的記行。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被認為是中央山脈以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因之被稱為「東魯凱族」,但因為語言風俗習慣與屏東的魯凱族們也都有差距產生,目前藉由政府的多元就業社區產業發展計畫---「讓達魯瑪克人返鄉--台東南島採集館」,一步步的從南島採集館成立到重返卡巴里瓦舊社遺址,期待傳統部落文化的傳衍和創造更多部落工作機會。

這條路,光憑想像就知道並不容易,而且還真的有人撩下去。

就是不甘心

黝黑的皮膚,壯碩的體格,志輝是這兩天帶著我們的南島採集館解說員,包著頭巾,穿著解說服,靦腆的笑容和黑亮穩重的大眼睛,吸引了我的注意。好奇他是用什麼心情講著這些老祖宗的智慧,怎麼看待這份特殊的職業,怎麼樣看這群拿著各式相機東問西問的平地人。

走到採集館後面的野菜花園還有進入舊部落路上,他細心的解說著。說實話,我有點忌妒他。因為我是植物系科班出生加上諸多各式生態解說經驗,這樣的場景其實很熟悉;可是對於白匏子,他會說「當葉背翻白時,就知道颱風已經到海口了」,對於細長的月桃葉,他會說「可以拿來捆摘下來的野菜」,對於蓪草,他會說「莖是天然的保麗龍還可以當作慶典時的頭飾」。很多植物有印象,因為老師有教過但可能沒有在聽所以忘記了,有種很失落的感覺,就像是被山神所遺忘,我仔細的撫摸著草木的莖脈,試圖回到過去的記憶。但頂多就是這個植物的科屬學名或是特殊構造,僅此而已,記憶貧乏的可憐。

聽著志輝的解說,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無法和這些植物產生關聯,因為本來就不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我的解說經驗(墾丁及鯨豚)只是做著異地的強記和轉播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種學術的再生產,當然最受益的是經由這樣過程將解說中最美好的對於生態或土地的情感內化於個人,再投射到對土地的認同。可是對於在地的經營卻是非常貧乏的,解說者面對各式聽眾,不管反應如何,是找碴奧客或是好奇的小朋友,最後最感動的都是不斷的重覆著美好事物的解說者。所以我的記憶滿滿的,可是對於在地的行動卻不成比例的貧乏。也許山神的遺忘是種懲罰,懲罰玩票的跑進山林嘻鬧或偶而作為逃避現實場所的死小孩。

可是志輝不一樣。

他是在北部工作六年後兩年前才回到部落,也是那時候開始學習辨識野菜及知道部落被迫搬遷的歷史,並且陸續開始解說工作。在這之前,對於族人運用野菜的智慧是一知半解。相對於不斷外移的年輕族群,69年次的他在部落重建工作裡顯得年輕。

「部落跟十年前最大的差別在於家戶都是賺錢比較實際,十年前我們卻被教導都要為了部落付出,例如辦慶典寧願請假都要全副心力投入。」

「青年會館當時的訓練很嚴格,跑步,早起,不好好嚴格訓練,以後成了學長要如何帶學弟?」

「我知道的還太少,老人家他們懂得才多呢。」火堆照著他靦腆的笑容。

「薪水如果在外地工作是這裡的3、4倍,可以穿帥帥的還有買車,我其實考慮了很多次(離職),但就是不甘心……」

不甘心,他輕描淡寫的說過,卻是投入、學習、感受、矛盾、認同、行動、掙扎,各種微妙的情緒所揉雜出來,正一筆一劃刻的在這古老靈魂慢慢進駐的年輕軀體裡。

吃野菜的獵人

大概因為年紀大了,除了運動之外,也開始注意養生的新聞。最近也跟著接觸有機食物或嘗試著吃素改變飲食習慣。

但剛開始聽到達魯瑪克想要藉著野菜水餃籌募部落重建基金的構想時,我還是笑了。一來這樣高勞力密集的工作能夠產出的水餃量有限,二來野菜的來源如果因為季節產量而有所變動時,就無法穩定提供貨源,同時野菜重在新鮮,也就無法先囤貨,又如果定價反應人力成本太高,光靠理念能夠吸引多少願意長期支持的消費者,如果沒有穩定的客戶源,沒有固定的收益,政府的多元社區發展的補助款也還不知下年度在哪裡,那要如何維持此計畫內每個月固定的人事支出,如果沒有辦法有較長遠維持的發展可行性,那曇花一現般的行動會不會折損這批有志於部落文化重建者?

整個構想有種不可思議的理想性隱身於小小的水餃內,同時不可否認的,相對於目前許多說漂亮話的產業發展,部落提出的野菜水餃構想,樸實而充滿了人味。

乾淨清爽的野菜套餐,令人看了食指大動。本文及圖片轉載來源:逃避自由部落格我帶著聆聽故事的心情,同時要來一嚐包裹理想的野菜滋味。

南島採集館一樓後面就是常見食用植物的教育園區,包括可以用來包裹野菜的月桃葉,還有羅氏鹽夫木等。中午,乾淨清爽的野菜套餐包含水餃、地瓜、芋頭、南瓜還有烤的酥脆的山豬肉,令人看了食指大動。一口咬下,屬於植物的清香繞齒,沒有澀味。野菜是當天早上由南島採集館的採集組由熟識野菜的長老帶領3到4人至海拔600到1000公尺左右的高度,尋找特定的野菜生長地,背著竹簍,一葉一葉的彎腰拔取。每次出任務都是一整天,一個人可以採約30到40斤左右。芋頭地瓜也都是種在山上的野味。配上鹹度適中的山豬肉,這餐吃的很健康。

下午,抵達舊部落前學著採「糯米團」這種野菜。吵吵鬧鬧、東挑西撿也才採了一小把,大概下了水後一口就沒了,很難想像今天中午的野菜水餃套餐需要多少斤的野菜,背後需要多少人力投入。當晚,將採集的糯米團野菜加入類似鹹湯圓的野味內,襯著遠方的山,一種味覺的清新享受。

「野菜會不會過度採集後就沒有了呢?」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想如果以後吃不到這等好滋味多可惜。

「野菜長的速度很快,不然採不到這種的可以換其他種阿,山裡面可以吃的野菜種類很多。」有堅強實力

「靠山」的志輝似乎很難理解平地人的杞人憂天。

「不同季節會長不同種類的野菜,有些種類要到很深山裡去,所以一採就要一天…」他輕鬆的解釋著就像日常生活盥洗一樣自然。配合著四季山中的秩序,誰知盤中餃,粒粒皆辛苦。

晚上,圍著頭目聊天。聊起了不同原住民族群的飲食文化差異。有些族群,肉食為主,明顯的由他們週遭的朋友生活經驗對比之下,肉食的族群有比較高比例的痛風。而頭目自豪的說,習慣吃菜(不一定是野菜)的魯凱族痛風毛病很少。當然這樣的比較是很粗糙的,可是在嘻笑的過程裡,更看到以頭目為首連帶著其他的族人,對於自己族群相傳下來的野菜及飲食文化的高度認同。在這樣不經意的自然流露的認同裡,看到了這個被我認定為「高度理想性」計畫的核心,也就是相信而認同祖靈的智慧,這樣可貴的認同是塊磁鐵,吸引著在不同崗位打拼的不同族人投入,他們的行動說著這個計畫不是造夢,只是很務實的將祖先的智慧將這份對於族群的認同一點一滴傳出去。

不要有太多人來

因為提早離開,載我下山的是卑南族的尤將,在南島館擔任總務的工作。他的卑南族身分在這個計劃裡讓我很好奇。他剛回到台東工作,在外地從事藝術創作很久,也接觸過很多部落發展計畫。

「卑南族的野菜文化沒有魯凱族豐富,我們遷到平地的歷史很早,很多魯凱族會吃的野菜,我們族裡的長老都沒有這些習慣。」就像不是每個原住民都會打獵一般,他對於族群的差異感受佐證了魯凱野菜文化的珍貴與特殊性。

「這裡很純樸,很單純,很美,我希望不要有太多人來。」看過也參與過其他觀光部落的發展過程,這句話道出了觀光經濟與文化保存的最終不能逃避面對的兩難。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水邊迴繞著,我從山中滿滿的離去,祈求山神能眷顧著在內生活的子民們。

 

讀者投書台灣海洋深層水30億控告背後的真偽  --﹥

作者:林子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被壹週刊踢爆可能造假的海洋深層水業者,在驚慌之下與其背書的水利單位緊急研商後,召開記者會,決定採取驚人的30億與假扣押的方式大動作的控告週刊與質疑海水可能含有毒物的學者。並購買在各平面媒體以大幅的廣告極力澄清。看業者激烈的聲明文宣中,對海洋深層水「毒物危機」與「可能含有致癌物質」等質疑,不斷的強調經濟部保證海洋深層水的安全性。弔詭的是,背書的經濟部水利署卻輕描淡寫的對學者提出的有關海洋深層水水質處理與檢測項目方面的善意提醒與管理措施建言表示感謝,對於此項議題之建言,水利署均將虛心檢討。這樣天壤之別的反應,有必須再探整個事件背後的真偽。

筆者認為週刊中所質疑「台灣沿海並無溫鹽環流經過」才是整個事件問題所在。過去這一年來,幾乎有關於海洋深層水的文宣和新聞稿都會宣稱「海洋深層水環流大西洋、南極海、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但全世界僅有日本、夏威夷、韓國及台灣,擁有稀有的深層水資源可供開採」,並繪製一張仿製北大西洋深海水所造成的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海流圖加以說明。

溫鹽環流是因為海水溫度、鹽度分布不均,造成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環流,其分布與表面受風與地球自轉的大洋環流(Ocean Currents)十分不同。溫鹽環流在深海,而且移動緩慢,時間尺度是以百年甚至千年來計算。溫鹽環流的源頭在北大西洋,因為北大西洋的洋流在往北行進過程中,海水釋出熱量至大氣,逐漸變冷,加上不斷地蒸發使得海水鹽度逐漸變冷,加上不斷地蒸發使得海水鹽度增加。因此,愈往北海水愈冷愈鹹,也因此愈重,最後終於在北大西洋下沈至深海,形成北大西洋深層海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溫鹽環流繼續往南大西洋流動,在非洲南端及南極洲之間流進印度洋。這些又冷又鹹的海水繼續往東進入太平洋而且碰到變淺的白令海峽後逐漸上升,形成較淺較暖且較淡的洋流,再繞了個圈經印尼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赤道海域回流入印度洋,最後進入南大西洋,往北至北大西洋,這些相關的資訊在網路上皆可查到(例如維基百科)。

溫鹽環流圖


根據這些已被證實的資料,溫鹽環流的深層水在太平洋只流經夏威夷,並沒有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然而聰明的業者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五鬼搬運,將這樣的環流悄悄的拉到台灣,就可以在溫鹽環流的深層水參上一腳,孰不知拉到的卻是要回程較暖較淡的表面洋流。如果溫鹽環流真的靠近台灣東岸,那將是台灣海洋學研究的大消息。但是我們對台灣東岸深海的研究相當缺乏,文獻的搜尋也不見台灣溫鹽環流相關的學術發表。這也是為什麼業者必須一再的引用日本學者對「大洋環流」的研究來自圓其說。

因此,業者很明顯的招出他們的水不是溫鹽環流的深層水,當他們用溫鹽環流的圖來亂牽2000年或是工業革命前無污染的水等說法,還竄改海流圖,就是欺騙和造假的行為。所以,既使業者真的抽到台灣東岸700公尺深的海水,也當然跟他們宣稱海洋深層水環流的源頭無關。面對週刊的質疑,業者也僅能以「台灣沿海也確有「大洋環流」經過,確實具有低溫、高密度及高營養鹽的特性」輕輕帶過。台灣海洋深層水的真偽,勿須辯解即見分曉。連這最基本的東西都需作假,業者所宣稱神奇的療效,又如何能取信於消費大眾呢?

水、空氣和陽光是上天賦予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權利。當被歸為八卦雜誌的週刊,以質疑讓消費者了解我們喝水的權利,換來卻是30億的重壓。這樣的結果凸顯政府為了創造新興東部藍金產業神話的困窘。花費超過百億納稅人所繳的稅金,海洋深層水在政府長期置入性行銷後,似乎遠景可期,但其背後理不清產官學糾葛與問題更值得三思。

美國夏威夷就是因為溫差發電不可行,才研發深層水其它價值,台灣政府竟要去重蹈覆轍。另外,廠商這種聯合控告的行動,豈不讓敢說真話的學者將因此噤若寒蟬,雖然媒體都已經被告慣了,但這種棒打一家媒體,再砸錢到其它家媒體買廣告的動作,讓深層水的假象就此在壹週刊的報導後打住,其它媒體不但不肯跟進,因為怕和八卦週刊遭遇相同,結果報的全是推翻這個論調的報導。

當主政者與業者以為財富會像海洋深層水一樣,水龍頭一開就源源不斷,不要忘了經濟部次長和水公司董事長都因為水而被檢調收押。海洋深層水的潘朵拉盒子才剛被掀開,又被強蓋下。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八卦週刊的苦口婆心,哪是30億求償所能換來的呢?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環保署(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