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譯自2007年10月11日ENS印第安那州,布魯明頓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這類被稱為「Bt玉米」的基改品種帶有Bt菌的基因,會產生毒素讓玉米免於歐洲玉米螟等蟲害。由印第安那大學羅葉(Todd Royer)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石蠶蛾與Bt玉米所針對的害蟲有親緣關係,在吃下玉米花粉、葉片及穗軸後,會有死亡率增高、生長遲緩的現象。
羅葉教授表示,「石蠶蛾是高等水生動物的食物來源,若希望河流生態系能健康運作,必須一併保護。」石蠶蛾的幼蟲也是河流生態系的重要成員,可以幫助控制藻類數量,並提供魚類另一種食源。在健康的溪流中石蠶蛾極為常見,會成千上百棲息於石頭及倒木底部。
Bt玉米在1996年獲准種植並迅速受到歡迎,美國於2006年已有超過35%的玉米田種植基改玉米。羅葉教授認為,「每種新科技都會同時帶來利益與風險。對於廣種Bt玉米可能造成的風險評估也許並不夠完善。」但他也表示,若種植基改玉米造成預料之外的後果,責任不該由農民承擔,因為在高度競爭的農業經濟中,生產者必須盡可能採用最佳技術。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研究人員從2005年至2006年在農業密集的北印第安那州,測量流入12個上游溪流的Bt 玉米花粉及碎片。他們也在石蠶蛾體內找到玉米花粉,證明石蠶蛾會攝食花粉。透過實驗室分析,研究員發現當石蠶蛾被餵食Bt玉米葉片,生長速度會減緩一半。
除了玉米之外,Bt基改技術也被用於馬鈴薯及棉花等作物。提倡者在宣傳Bt技術的優點時,也時常提及作物所含有的Bt蛋白質不會殺害益蟲,但此類論點顯然已被這項石蠶蛾研究結果所推翻。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