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強力募集網站編輯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連結】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下)
限制廢氣排放量 加州創美先例 阿諾與布希唱反調
妥善運用再生能源 創造永續環境與經濟
全球暖化衝擊下 數億人將被迫改變生活
中國孤立台灣 對全球環境保護工作無益
全國能源會議 環保團體質疑避談溫室氣體減量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COP13)將於12月在印尼巴里島展開,後京都議定書時期的新公約,成為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的全世界各國,所熱烈商討的。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未能簽訂京都議定書,然而台灣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排名上,名列第22。上週六(20日),在台北舉辦的一場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與會的11國NGO代表與台灣民間NGO一致認為,台灣政府的外交困境,不該成為為全球氣候變遷努力的藉口。

來自加州的美國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國際事務副主任佩勞特(Michele Perrault)指出,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問題上還有許多努力空間。以美國為例,雖然美國總統布希拒簽《京都議定書》,但是美國的民間團體積極作為,自行開始發起行動,決定行動影響政府高層的政策。其中,尤以加州為楷模。精采內文

 
 
  無車之旅:獨裁式的遠見-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地鐵

作者: 吳懿婷(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莫斯科地鐵建於1935年,一開始興建是軍事方面考量,僅費時3年,初期的地鐵只有5條線,後來又興建一條環線,把這5條線全部串聯起來。到現在總共有11條線,約170站。整個地鐵路線圖遠觀像一顆心臟,也像隻大蜘蛛,伏在莫斯科市的地底。

相較於台北市捷運,莫斯科地鐵可能是興建年代久遠,無論啟動或停車的噪音都蠻大,行進間也較為顛簸,開關門當然也沒有「滴~滴~滴」的聲音。月台上沒有一堆區隔線,當然也不會有「夜間婦女安全區」。可是整體的設計與便利性仍然很人性化。在1930年代,俄國領導人運用獨裁手段,強制興建地鐵,到如今造福莫斯科市民,還有來此觀光的外國人,且跟藝術設計結合(還製成明信片兜售)。這種獨裁式的遠見應只有過去強力實行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大公國辦得到吧!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太魯閣號快速平穩且又準時,台北花蓮兩個小時就到了,來回票價又合宜,不要蘇花高吧!圖片來源:Wikipedia

 


高鐵預計推出沒有固定座位的自由席,安全疑慮尚未交代清楚,上週末又被環保團體爆出電磁波過高的消息,兩方針對測量單位各說各話,環團說:「測得電磁波每平方公尺約6萬『微瓦』,超過標準的60倍。」高鐵說:「歐盟標準830萬『豪高絲』,高鐵車廂100都不到。」標準到底是什麼?度量衡淪為專家學者為自己辯護的工具。

【相關新聞】
環團:電磁波過高 高鐵:資料沒依據
高鐵捷運化 10分鐘就有一班車
中國計劃於北京建造全世界最長地下鐵路網
哥本哈根打造綠化城市 自行車直通地鐵
高鐵噪音擾人 環署無「法」使力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觀察中國:中歐合作以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歐盟旗幟。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詹妮弗•摩根(E3G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中國和歐洲都在關注著能源安全和未來的氣候變化。日益增强的合作使得前景一片光明…

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比中國的經濟改革具有更强大的發展動力。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將近20年中保持8%到10%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僅僅13年中,完成從主要石油輸出國到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轉變,並預期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經濟的空前擴張給氣候帶來了重大危機。人們開始害怕中國,不僅因爲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還因爲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精采內文

 
 
  讀者投書:《群》的啟示:失去生命中最美的沙灘之後…
位於東海岸的水璉社區(圖片來源:台灣學校網)

作者:張瑩瑩(野人出版社總編輯)

10月7日,英國探險家傑森‧路易斯返抵倫敦,結束歷時13年環遊世界的壯舉,多年來他靠著一艘7.9公尺長的人力船,完成長達七萬多公里的航程,橫跨了世界三大洋。出發當時他才26歲。結束了大冒險旅程後,現年40歲的路易斯最大的感想是:「海洋是學習人性的好老師,這是可以確定的。」精采內文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上)

本報2007年10月22日台北訊,黃舒萱、林松億、吳萃慧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COP13)將於12月在印尼巴里島展開,後京都議定書時期的新公約,成為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的全世界各國,所熱烈商討的。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未能簽訂京都議定書,然而台灣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排名上,名列第22。上週六(20日),在台北舉辦的一場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與會的11國NGO代表與台灣民間NGO一致認為,台灣政府的外交困境,不該成為為全球氣候變遷努力的藉口。

來自德、美、日、韓、紐西蘭、菲律賓、香港、羅馬尼亞等 11個NGO代表,在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上,與台灣上百位NGO人士與民眾,分享這些NGO如何發揮民間的力量,監督政府,共同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結果。

美國加州 選擇支持氣候政策的候選人

Ms. Michele Perrault 美國山巒俱樂部美國加州政府在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對策上,展現十足的決心。來自加州的美國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國際事務副主任佩勞特(Michele Perrault)指出,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問題上還有許多努力空間。以美國為例,雖然美國總統布希拒簽《京都議定書》,但是美國的民間團體積極作為,自行開始發起行動,決定行動影響政府高層的政策。其中,尤以加州為楷模。

加州目前為氣候變遷的領導著,加州州長阿諾聯合其他各州,形成一股政治勢力。

不過,佩勞特指出,在這樣的成果出現之前,民間團體已經努力10幾年了。他們選擇支持氣候政策的候選人為執政者,有利於他們理念的施行。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大大的發揮作用。

阿諾於2006年簽署「AB32」全球暖化對策法案,建立第一個利用廣泛的規劃調控和與市場機制,以達成量化、有經濟效益的的溫室氣體減量。佩勞特說:「此法案成果就是由山巒俱樂部和其他NGO認可的民選領袖共同促成。」

這顯示出州層级在溫室氣體上的能耐,州政府能直接影響電力發電設施、石油與天然氣生產者、垃圾場營運者與水泥製造業者等等。雖然民眾個人未被要求因應,但其作為消費者時,一樣受到此法案措施的影響。

2007年美國已有超過600個市長承諾將追求《京都議定書》的目標,這些城市代表了6500萬的美國國民。西雅圖、芝加哥以及其他城市等好的榜樣,產生了許多迴響,而好的措施也被爭相仿效。

山巒俱樂部各地成員鼓勵當地社區及城市進行更多減量,不僅製作排放清冊,也發展減量計畫及監測進度。山巒俱樂部的清潔能源策略是,使美國戒斷石油、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消除能源浪費,發展更佳的科技及能源方案,以達成美國能源需求。從能源效率開始,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進而發展再生能源的科技。

東京都會區領導推動再生能源

大林美香。日本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儘管再生能源的使用,被視為取代石化燃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希望。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仍相當有限,且國家的推廣政策也未有積極的成果。以日本為例,日本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大林美香指出,日本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非常低。不過目前在東京都會區,已開始動員推廣再生能源的投資。

日本主要的電力來自核能,大林美香表示,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仍持有舊觀念,認為只有核能才能提供大量且源源不絕的用電量。另外,一般民眾不了解再生能源的前景與潛力,認為再生能源須要大量的金錢成本。

不過,日本有小部份的人已經覺醒,以行動力落實在2020年提高再生能源佔所有電力供應的20%。他們以東京都會區為第一個計畫點,因為都會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高的,所以這些地區將對氣候變遷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可成為非常強大的領導力量。

小林美香說:「東京市民紛紛開始動員,例如投資18億日幣,興建風力發電機組。並計畫將太陽光發電產業與節能產業結合,以提升金錢投資的回收效益。」另外,他們也將與藝術家合作,推廣和行銷綠色產品。上述的種種活動,顯示日本市民的決心與行動力,雖然政府還沒推動,但民間團體已經開始發揮影響力了。

Top

 
 
  無車之旅:獨裁式的遠見-莫斯科地鐵

作者: 吳懿婷(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有七十年歷史的莫斯科地鐵站,是莫斯科人的驕傲,最深可以坐電梯坐三分鐘

莫斯科地鐵建於1935年,一開始興建是軍事方面考量,僅費時3年,初期的地鐵只有5條線,後來又興建一條環線,把這5條線全部串聯起來。到現在總共有11條線,約170站。整個地鐵路線圖遠觀像一顆心臟,也像隻大蜘蛛,伏在莫斯科市的地底。

地鐵有沒有人性化,什麼都不懂的外國人來試試就知道!

圖片來源: 吳懿婷圖片來源: 吳懿婷

地鐵每搭一次只要17盧布(相當於新台幣23元),只算次不算里程,真是划算到爆。拿著去高級飯店拿的地鐵指南到地鐵站,要跟售票阿姨買票,而不是touch冷冰冰的售票機。三人得到兩張票,一張單人,一張雙人使用。雙人票就是車票感應站時要非常迅速通過,閘門並不會因此延遲關閉,因為我就被夾到了。第一次搭地鐵的戰略是,環線上的每一站都下去溜達一圈。

搭著手扶梯下去月台,莫斯科地鐵站的每條通往另一條線或出口的手扶梯,每一條都像台北捷運的忠孝復興轉木柵線一樣長,所以旁邊也沒有多興建樓梯,大家都乖乖地站在手扶梯的右側。

由於環線地鐵站是串聯的其他支線,所以幾乎每一站都是轉運站,有些站還是4條線的轉運站,四通八達的程度超乎想像。更難想像的是裡頭的設計,每個站的設計都是一體成形,光是燈飾的造型就看不完,簡單的日光燈也可用不同的排列方式,讓每站的風格不同。環線上某站,一下列車就會被兩旁「共產式」的壁畫震住。每幅畫都以勞工為主,月台最遠邊則是列寧壁畫。還有彼得大帝、某某名人,還有以運動或軍人為主的雕像。每站下來都有驚奇,不過當然也有非常樸素簡約的。

手扶梯 一下列車就會被兩旁「共產式」的壁畫震住

那麼車廂的設計,每節車廂間並沒有相通,車上可以吃東西,不過很少人這麼做。

相較於台北市捷運,莫斯科地鐵可能是興建年代久遠,無論啟動或停車的噪音都蠻大,行進間也較為顛簸,開關門當然也沒有「滴~滴~滴」的聲音。月台上沒有一堆區隔線,當然也不會有「夜間婦女安全區」。可是整體的設計與便利性仍然很人性化。在1930年代,俄國領導人運用獨裁手段,強制興建地鐵,到如今造福莫斯科市民,還有來此觀光的外國人,且跟藝術設計結合(還製成明信片兜售)。這種獨裁式的遠見應只有過去強力實行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大公國辦得到吧!

如果要從搭莫斯科地鐵的感受來比較台北市捷運的話,我想環線的設計很直得台北市參考。莫斯科地鐵的最中心站在著名的紅場下方,該站可以說是整個地鐵網的中心點。不過若沒有環線串聯各支線,來分散承載量,紅場站可能每天有18小時跟台北車站一樣,人潮如海潮,上車擠下車也擠。或許有一天台北市也來個環線把其他支線串聯起來,那台北車站上車時或許能用「散步」進車廂,而不是被「擠」進去。

記:之後在莫斯科這些天,只要去搭地鐵,我們都把當次搭的支線的每個站都下去看看,花17塊盧布通殺整條路線,看完每站設計,實在是太划算啦!

夜景

Top

 
 
  環團:電磁波過高 高鐵:資料沒依據

摘錄自2007年10月21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台灣高鐵速度快,電磁波也很強?台灣電磁波公害防治聯盟檢測發現,高鐵車廂內的平均電磁波值,每平方公尺約6萬微瓦,若以美歐最新建議的1000微瓦作為安全限制值,台灣高鐵電磁波強度已超出這項檢測值的60倍,對乘客健康可能造成傷害。

環保署空保處則表示,環保團體測得高鐵平均電磁波值6萬微瓦,若確實無誤,這個數值也未超過該署在2001年公告之環境非游離輻射建議值的0.9毫瓦/平方公分,也就是每平方公尺為900萬微瓦。

「台灣電磁波公害防治聯盟」20日同步在台北、高雄、台南三地的高鐵站公布電磁波調查結果,認為高速鐵路中段車廂電磁波過量,要求台灣高鐵闢設無電磁波車廂,以免老人、小孩、重症或是裝心律調整器心疾患者、孕婦及長途乘坐者搭乘受害。

環保人士發現高鐵車廂的電磁波超過標準值60倍,台灣高鐵公司副總經理賈先德痛批指其隨意公布沒有依據的資料,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企圖混淆視聽。他表示,高鐵運行的電力、供電都經過檢測,符合國際標準,以歐盟的標準是830豪高絲為例,高鐵的車廂連100都不到,他實在不知這些環保人士的「微瓦」,是怎麼量的?以及用什麼儀器、方法測量?

Top

 
 
  高鐵捷運化 10分鐘就有一班車

摘錄自2007年10月22日中廣新聞網台北報導

高鐵今天(22日)上午舉辦研討會,高鐵執行長歐晉德表示:希望推出「自由席」能夠抒解民眾購票、取票的麻煩。至於自由席的票價,歐晉德說:為了避免衝擊台鐵的中短程旅客,自由席與對號入座的票價將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而高鐵增班之後,尖峰時段,10分鐘左右就有一班車。

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及業者,上午在台北晶華酒店參加亞洲高速鐵路研討會,會中談的是各國的高鐵建設經驗,少不得有台灣高鐵的經驗回顧。不過,媒體關心的焦點,已經不在於建設階段的點點滴滴,而是強烈關注高鐵的服務品質。在開放網路訂票之後,高鐵目前正在規劃電話語音訂票,但高鐵執行長歐晉德承認,今年底之前,「不太可能」推出。

為解決必須到車站取票的麻煩,高鐵透過增班以及不劃座位的自由席兩種手法解決,但歐晉德也強調:規劃中的自由席,票價尚未定案,但可以確定的是,不會有太大差異,因此不會跟台鐵搶生意。

Top

 
 
  中國計劃於北京建造全世界最長地下鐵路網

摘錄自11月20日法新社北京報導

中國政府計劃在北京建造全世界最長的地下鐵路網,同時擴大興建巴士車道網絡,以期解決北京市交通壅塞問題。據報導,北京市現有4條共計115公里長地鐵路線,每天輸運150萬人,其中54公里行經地下。另外3條正在興建的路線,預定在2008年奧運前通車。中國政府計劃將現有地下鐵系統,將超越倫敦市目前世界規模最龐大地鐵系統的紀錄。倫敦地鐵目前共有11線,總長是408公里,每天輸運300多萬人次。

北京市政府甫於最近通過「5年公共運輸計畫」,計畫建造一條超高速公共運輸系統,以疏解交通瓶頸。除了預計在2010年之前完成5條鐵路線道,其中包括先前已宣布將興建的一條連接市中心和機場的輕軌鐵路。此外,北京還將建造長達300公里長專供巴士用的車道。

Top

 
 
  哥本哈根打造綠化城市 自行車直通地鐵

摘錄自2007年10月3日公視新聞報導

全世界現在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裡,而且以後還會愈來愈多,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提到高水準的生活品質、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北歐國家,像是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近年的公共建設跟人性緊密結合,不管在景觀或實用性方面、都備受肯定。

在北歐城市哥本哈根,越來越多人以腳踏車代步。這不是落後的象徵,而是綠化城市的一部分。這裡有長達1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為了鼓勵人們多加利用,提升空氣品質,腳踏車可以直接騎進各捷運地鐵站寄放,大大增加了轉搭地鐵的方便性。城裏還設計了一座自行車專用橋樑,讓以往被河水分隔的住宅區得以重新連結。

統計顯示全球住在都會區的人口,今年首度超過一半,達到33億人。面對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城市如何規劃才能更兼顧人性與環保的需求,哥本哈根的做法值得借鏡。

Top

 
 
  高鐵噪音擾人 環署無「法」使力

摘錄自2007年1月18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苗栗縣政府以台灣高鐵公司違反環評承諾,開出高額罰單。環保署指出,《噪音管制法》修法卡在立法院,確實對高鐵噪音無從使力。但近日將二度行文,重申「合法不一定合理、合情」,要求高鐵公司盡速改善。環保署也將蒐集法院判例,以民眾提出病歷資料和噪音檢測數據等,提請民事訴訟獲得伸張的案例,上網提供大眾參考。

環保署表示,高鐵沿線鄉鎮市陳情噪音嚴重,以苗栗、桃園和雲林縣最多。苗栗縣近日使出終極手段,從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中,找出高鐵公司承諾所使用日本T700型列車最大音量為81.2分貝,但實際測量,列車經過時卻有88甚至94分貝,據以認定違反環評法開單,確實是「高招」。

環保署官員表示,為降低高鐵噪音危害,環保署有心修改噪音管制標準,從現行「小時均能音量」(每小時列車通過平均噪音量),改以「瞬間音量」為標準。如此即可徹底解決目前噪音擾人、卻因未超過標準而無法開罰的困境。但《噪音管制法》修正草案卻卡在立法院。

Top

 
  觀察中國:中歐合作以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作者:詹妮弗•摩根(E3G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中國和歐洲都在關注著能源安全和未來的氣候變化。日益增强的合作使得前景一片光明…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世界裏,因此歐洲必須與中國建立一份約定,保證中國擁有一份平等的利益。」

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比中國的經濟改革具有更强大的發展動力。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將近20年中保持8%到10%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僅僅13年中,完成從主要石油輸出國到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轉變,並預期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經濟的空前擴張給氣候帶來了重大危機。人們開始害怕中國,不僅因爲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還因爲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歐洲和中國面臨著一些共同的而又彼此聯繫的挑戰。二者都對能源安全感到憂慮,特別是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日益依賴;二者都對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影響感到憂慮;二者都希望在不損害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氣候的穩定。歐洲已經吸取了教訓:與使用「硬」力量爭奪稀有資源相比,走「軟」力量的道路——合作——是一條更好的路線。如今,中國正在嘗試這兩條道路,而無論中國决定采取哪一條路線都將對世界産生强烈影響。硬的方法很可能會引發越來越多的爭奪自然資源的衝突,而軟一些的路線則能夠爲國內可再生能源帶來巨大的改善和發展。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及其飛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共同努力,以確保中國走軟力量的道路。

事實是,歐洲不能獨自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威脅做出回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世界裏,因此歐洲必須與中國建立一份約定,保證中國擁有一份平等的利益。

高齡化。圖片來源:Google中國的選擇至關重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的中國將會給歐洲的投資和貿易帶來更高的回報,這對保證歐洲老齡化人口的養老金安全非常關鍵。全球在穩定及最終减少排放方面會取得什麽樣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中國對其基礎設施需求的决策。中國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世界的14%,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7%。中國正在迅速調用資金,從而爲新的、清潔的能源技術推向成熟提供了一條最快捷的路線。通過共同努力,歐洲和中國能夠大大降低低碳技術的成本,使全世界其他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都能負擔得起。

對於在能源和氣候安全上進行合作來說,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利益相關是二者擁有的最佳機遇。二者都在努力實現一個基於合作和法規的系統,而不受單獨一方力量的控制。在戰略上,歐盟有興趣與中國建立一種夥伴關係以反映其共同利益: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日益依賴的關注;推進能效技術、可再生技術和新技術的目標;以及建立煤技術標準的共同興趣。爲了與中國建立這種夥伴關係,歐洲需要使中國能夠參與到共同面對的困境的兩個方面中來,並拋弃基於對中國參與全球化經濟競爭的過分擔心而産生的廣泛憂慮。

我們並不缺少資金、技術或政策,在今後20年裏,現有的能源系統中還有很多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空間。我們缺少的是政治意願。投資和政治資本需要聯繫在一起,而在能效領域的聯繫應該首當其衝。歐洲和中國都有其國家能效目標;二者都希望减少能源需求,並享有减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所帶來的好處。然而,二者都在艱難地執行著。共同努力提高能效並想出有效的辦法,這將爲二者都帶來巨大的利益,應該成爲重中之重。

例如,統一歐盟和中國的能效産品標準——並降低相關關稅——是一個切實的開端,雙方都將對此感興趣。廉價高效的中國設備爲歐洲帶來了能源和氣候安全利益,實際上這壓倒了任何可能存在的以降低關稅爲中心的「競爭力」問題。

同樣,相比於對清潔技術知識産權(IPR)的過分保護,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對保證能源與氣候安全有更大的興趣。對知識産權保護的擔心阻礙了歐盟與中國在某些領域的合作,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煤和節能。然而在中國和印度,很多歐洲公司已經成功地把知識産權當作其商業和政府關係的一部分,這表明如果最終目標明確,就能夠實現風險和回報的戰略平衡。根據每項技術及其發展階段,關於中國知識産權的真真假假必須公開說明並具體分析。

實現氣候安全,能源安全才能保障 。圖片來源:Google如果中國和歐盟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加速雙邊技術合作,那麽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之後,將爲氣候制度的技術因素提供一個依據。例如,歐洲和中國共同努力,爲燃煤電力創造一個新的、碳中性的全球標準,就能贏得一切。我們知道,實現這些的技術觸手可及;關鍵的是歐洲和中國要共同努力來推動其實施——而第一步已經邁出去了。2005年中國和歐洲達成了協議,合作進行碳捕獲和儲存的開發與現實論證,這是一項使煤氣候友善的關鍵技術。儘管工廠本身能否建成還不確定,但是之前已經達成了一項協議來實施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歐洲已經聲明,它計劃建立10到12個小規模試驗項目。根據一份關於如何分攤建築和工廠運營成本的協議,其中至少3個項目將在中國實施。

相互依存及合作潜力超出了能源本身。對於歐洲和中國來說,氣候安全在很多方面已經危如累卵。中國政府和歐洲委員會最近的一項評估指出,除非排放趨勢發生重大變化,否則二者都將在農業、水、極端事件和生態服務方面受到影響,破壞穩定。當歐洲修正其共同農業政策和歐盟總體預算的時候,它應該首先考慮中國對糧食穩定供應的需求。當中國建造新的大型建築的時候,應該確保這些建築能夠適應更加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並實現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

處理能源和氣候安全問題需要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它能夠以一種全面的、理性的方式進行管理。關鍵因素是發展跨部决策機構,對風險和機遇進行評估。然而,確保在局部和區域執行對中國和歐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各種治理結構都需要强化,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新的發展,以管理智能基礎設施、高效運輸系統、低能量需求建築、清潔煤、可再生能源、節能、需求側管理、和消費者行爲的變化。通過共同努力,歐洲和中國能夠提高企業和投資者對於這些地區長期市場機遇的信心。例如,通過利用中國觀察家和顧問來幫助其實現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目標,德國可以作爲一個典範。

真正的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人們應該接受並利用這一點。中國爲人所知是因其實用主義與雄心,而歐洲則因其改革創新和生活質量。聚焦於能源和氣候安全的共同目標,這種聯盟將成爲一個强有力的行動者,賦予全人類一個更安全的未來。

【延伸閱讀】變革大氣候論壇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1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群》的啟示:失去生命中最美的沙灘之後…

作者:張瑩瑩(野人出版社總編輯)

10月7日,英國探險家傑森‧路易斯返抵倫敦,結束歷時13年環遊世界的壯舉,多年來他靠著一艘7.9公尺長的人力船,完成長達七萬多公里的航程,橫跨了世界三大洋。出發當時他才26歲。

結束了大冒險旅程後,現年40歲的路易斯最大的感想是:「海洋是學習人性的好老師,這是可以確定的。」

10月9日,柯羅莎颱風在一夜之間,將整片長300公尺、寬80公尺的水璉沙灘全部捲走。沙灘不見了,下陷15公尺的海岸線隨之內縮,只剩下石堆。

水璉沙灘,在太平洋岸邊,在花蓮牛山腳下,在台灣最美的濱海公路台11線旁。曾在水璉河畔度過數年的朋友來信,她失去了生命中最美的沙灘。

正是滄海桑田。

沙灘的消失,是自然的力量,人的記憶再美好,也留不住。沙灘不見了,「補」得回來嗎?記者訪問水璉當地安檢所,得到的答案是「也許要等另一個颱風來」。

許多人以為,《群》(the Swarm)(http://blog.roodo.com/swarm)的內容不過是虛構小說,作者寫得再逼真,也不會成真。

然而,《群》的審定老師、海生館前館長方力行教授告訴我,這本小說是架構在許多「事實」上來寫的,而故事演變所依據的,也是科學推論,換句話說,這本小說所杜撰的情節,都是「可能的」。

只因為了解太少,所以真實世界反而變得遙遠。

路易斯的大冒險,讓他體認到了這一點;柯羅莎颱風證明了,大自然的力量無遠弗屆;《群》若能藉由這個好故事,讓讀者多一點體認,那麼我們總算也做了點什麼。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