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惠嫻、陳慧媗、黃虹瑜、黃馨儀、賴美雪、駱書玉
你知道每天吃的稻米,絕大部分是外國進口稻米嗎?台灣自2001年加WTO後,稻米和汽車、香水一樣,變成了流通性大、收益低廉的商品。
2003年,3顆用稻米與火藥做成的炸彈,震驚了全台灣!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在炸彈中放置了少量白米,貼上「不要進口稻米」的字條,揭示了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台灣是以農立的國家,加入WTO之後,卻製造了更多農業飢民。有人這麼比喻:台灣加入WTO的影響形同經歷4次賀伯颱風。WTO的背後,反映出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
從農業立國到鼓勵休耕――檢視台灣農業發展史
過去以農立國,高唱農家樂的台灣,如今卻被政府鼓勵休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從清朝至今,在不同時代之下,台灣的農業經歷了完全迥異的政策。
自清以降的農墾制度
以墾號為單位的清朝開墾制度,在「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聖諭下,由地方行政官員同意開墾,發予墾照,開墾的人再租給實際生活在當地的人,由佃農跟實際擁有土地的人承租。佃農繳上稱為小租,小租繳上稱為墾號,墾號繳上稱為大租,再來是政府。然而民間為了逃漏稅,並未將稅和田賦都往上繳,許多地方沒有地籍,造成許多「隱地」的存在。
直到日據時代,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農業發展,以現代三角測量稽查地籍,清查出來的隱田便劃歸國有,再轉賣給商社。當時台灣農業就像個家庭式農場,沒有大規模農場。大的集中在農會和地主,轉交給商社,常常被偷斤減兩,因此有「第一憨種甘蔗給日本人秤」的俗諺。日據時代對台灣農業發展有三層含義:首先開始了台灣的現代農業技術。其次,殖民地農業開墾,不是為了台灣,乃是為了殖民國的需要。最後,則是控制生產以剝削台灣農民的努力。
早期國民政府時代的中央集權進行大刀闊斧的土地改革,包括1949年實施「三七五減租」、1951年實施「公地放領」、1953實施「耕者有其田」。自此讓台灣農業發展步入正軌,讓小農擁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積蓄讓小孩去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小孩離開農村,台灣就完成第一波中產階級的興起。完整的水利設施及農會組織是農業發展的堅強後盾,農會提供金融貸款服務或技術肥料,讓現代農業得以在台灣生根。
分殊化的農業社會 商品化的國家職能
回溯1960-1970年代前後,富裕的台灣農民形成台灣農村的分化。當時美國要求打破台灣大量電子產品傾銷的貿易順差,要求開放的產品多來自農業。至
2004年GATT談判關稅貿易總協定,目的在於讓貿易不受關稅的壁壘所限制。在此情況下,小農開始萎縮,受到本地資本主義及跨國集團的擠壓。
既然如此,台灣為何仍要加入GATT談判呢?根據長期研究農業政策,台大農推所博士班的學生蔡培慧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台灣自詡為出口國之ㄧ,加入此關稅總協,可降低出口稅率;其次是台灣為爭取國際地位的迷思,此乃2001年台灣加入WTO的前身。
WTO所大力鼓吹的自由貿易,對農業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在稻農和台糖相繼棄作水稻,只種甘蔗的情形下,開始大規模的開發農田、養殖漁業、蚵寮、超抽地下水、與開墾山坡地。平地農業拼不過精緻農業,開始施肥料下重藥。而當時因利潤高而大量種植的檳榔,則為日後的環境破壞埋下惡因。
失去政策保護下的農業困境
加入WTO之後,台灣農業的出口大大降低,只能倚賴國內消費。台灣加入WTO乃著眼於工商業的發展,而農業始終不被重視。WTO的運作致使「國家職能商品化」,將國家該作的事情都賣給市場。現在休耕的土地比種植的面積還多,昔日的山坡地改種稻田,過去的平地改種蔬菜、蕃茄,其他人在平地休耕後遷往山上。農產的減量並未減少土地消耗,反而增加山坡地的使用。
對此困境,蔡培慧指出,推廣愛用國貨,實為刻不容緩之勢。農委會應讓台灣消費者明白,除了要讓農民賺錢,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文化、經濟、和環境意義,以及全世界的永續發展。其次,可參酌日本的經驗,在各地發展地方特色,增加消費的地域差異,「限定發行」不止是活絡經濟,也間接促進休閒農業發展。再者,更要謹慎規劃休閒農業發展。在建立好本身的農業文化後,進行長遠深刻的「農村體驗」、「城鄉交流」才是可長可久的經營之道。
農業市場的割讓――台灣與WTO的談判
加入象徵「全球化」的WTO,成為地球村新公民的台灣,與自由貿易至上的WTO談判之際,到底談判了哪些內容?為什麼農民要高唱「無米樂」?以下就台灣談判結果做一整理。
關稅減讓與市場開放
我國在承諾加入WTO後,農產品關稅稅率水準將逐年調降至日本與韓國之間。整體而言,多數的農產品將在降稅期限2002年全部完成,頓時台灣的農產品將在本地受到很大的威脅。
台灣現有稻米、蔗糖、花生、紅豆、大蒜等共計41種農產品採取管制進口或限地區進口之措施,經積極諮商後,除稻米將採限量進口之特殊處理方式,其餘40種產品則依對國內農民之影響,分別採取關稅配額措施或入會後開放自由進口。
我國代表承諾入會後將開始進口稻米。2000年進口量需為1990-1992年國內消費量的8%,即
144,720公噸糙米。依據入會諮商協議,進口配額分為政府進口與民間進口兩類,其中政府進口部分(65%)將採國營貿易方式管理,與政府收購農民之公糧作公平處理,但不能供援外或撥作飼料。民間進口部分(35%)則以先申請先核配方式分配進口配額;民間進口配額及政府進口米供市場銷售時,每公斤食米加價上限為23.26元,米食製品為25.59元,倘未能順利售出,則加價水準依次每兩週調降3元,直到銷售完畢為止。
在關稅的配額方面,加入WTO後,花生、東方梨、蔗糖、大蒜、檳榔等22種目前為限制進口之農產品,未來以關稅配額方式開放市場。協議內容包括一定配額內採低關稅、進口關稅為現行關稅之一半、配額數量占國內消費量之比例由4%逐年增加至8%、而配額外則課以較現行稅率為高之關稅,不限制進口數量。
對部分目前採限地區進口之產品,由於不符合WTO不歧視之原則,於入會後取消進口限制,開放自由進口,只課徵關稅,大部分產品之關稅約在20-40%之間。
削減境內農業支持
我國實施農產品之補貼,包括對稻米及雜糧之保證價格收購制度、蔗糖契作保價制度、稻田轉作補貼、菸葉、小麥之契約保證價格收購制度、夏季蔬菜價差補貼及其他各項農業投入補貼、獎勵金等。這些補貼項目都將依WTO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做出縮減與調整。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來說,加入WTO對我國農作物、畜牧及漁業等部門均有相當衝擊,其中影響最大的為我國的畜產的總產值。估計入會第一年農漁牧業總產值將減少247億元,至2004年農業產值甚至會將減少385億元。在農地利用方面,對應於農業產量之減少幅度來看,假設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維持不變,估計年種植面積也將會相對的快速減少。在農業勞動力的方面,也將因為農業產量之減少,將使得18,000-27,000人受到影響,使農民生活更加困難。
稻米為台灣主食,也是國內栽培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產業,但也因島國內生產規模較小,造成了生產成本高,同時在國內政府長期管制進口及保證價格收購制度的保護政策下,使其缺乏競爭力,入會後開放稻米市場,農民及週邊產業將會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
依據我國與WTO會員之諮商結果,2002年承諾進口大量的糙米,由於開放進口,國內稻作面積須調減3萬餘公頃,倘再加計政府庫存舊期餘糧標售不得限制外銷,國內稻作面積預估2002年調降至30萬公頃,與2000年相較,須調降4萬公頃。惟因進口食米大部分由政府掌握,並採加價銷售措施,可縮小國內外價格差距。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