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0.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百分百愛山林,全民牽手走步道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生命力新聞
破報
苦勞網
推薦瀏覽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濕地保護聯盟

關渡自然公園 
Earth Day Network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台灣大百科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觀樹教育基金會

 
 

自然人文:中國水環境紀行:榮耀與麻煩的環保思維〈一〉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2008中國環境媒體前往東嶼坪工作假期,2009年中國環境組織來台進行社區參訪,在課程演講與工作假期的交流上,開始認識這群關心環境的朋友。透過活動現場的交談,以及電子郵件的聯絡,慢慢理解這群中國熱血青年,對環境事物的關心,以及現今中國環境問題的狀況。

更有趣是在深談中,發現中國政府對與環境組織之間,那種「麻煩與榮耀」的微妙關係,一個特殊的平衡邏輯,於是興起前往中國探訪生態環境現況的興趣。

2010年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以環境博客身分隨團前往參訪,這也是中國環境組織、媒體來台參訪交流四年後,台灣首度環境組織與媒體,進行回訪交流活動。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椿象卵裏孵出小蜂

作者:楊家旺

【椿象卵裏孵出小蜂】2010.07.09 攝於大潭仔

2010年07月09日,我在大潭仔觀察昆蟲。一片葉的背面,我發現10數枚椿象卵,這或許早已稱不上新奇。對於不感新奇的事物,人,很容易瞄一眼就將視線移開。因為那是過往已熟悉的事物,好像一切早都了然於心,再多看一眼,也不會有什麼新發現似的。但,我知道這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

對於自然界任何微小生物的隨意放過,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當這一心念閃過時,我將原已放手的葉片重新拾起,細瞧葉背上這一群椿象卵。這些直徑約只2mm的卵粒,多數已破裂,椿象早已孵化離開。

精采內文

 

自然生命印象:海洋台灣的真性情

作者:柯金源

台灣的領海版圖,雖然比陸域轄區大3倍,而經濟海域更是陸域面積的15倍大,但廣裘豐富的海洋資源,卻被一般人所忽略了。而大部份人認識海洋的途徑,大多借助於少數海水浴場的活動,著實辜負了台灣島四面環海的天然優勢。

近20年來,當人們獲得較大的親海空間時,卻同時也發現,海岸地帶已滿目瘡痍,重污染的工業區、過量的港灣、不當的海堤消波塊工程、大小垃圾廢土場林立,而西部綿延數公里的泥灘潮間帶,部份更受到廢水的污染,已成為重金屬污染區。近十餘年來,海岸緊跟著平原及山坡地開發的腳步,成為財團聚金的工具,像新市鎮開發區、濱海工業區、發電廠、工業港等。以雲林縣海岸居民為例,他們經常向西遠眺的海洋地平線,已經被一根根高聳的煙囪所取代。

彰化大肚溪口與台中火力電廠及彈塗漁;圖片來源:環境影像部落格

精采內文

 

書齋:《靠鯨生活的人》之8:等不到的人

作者:琳達.霍根(Hogan Linda);譯者:刁筱華

她和馬可坐在小飛機場裡、看著窗外。飛機抵達,又在陣陣熱氣與煙霧中離開。陽光通過他們的臉。它反映出移動的事物:女人的錢包釦子、飛機旁的大貨車、行李箱上的銀。

「給你,年輕人。」一個空中小姐給了馬可一個附有一對翅膀的別針。他坐著,別針擱在膝蓋上,等待。露絲將兒子拉近身邊,然後撫摸他的頭髮。她看著他。不知為什麼,他已失去等待父親回家的興奮。

陽光走過他們現在所坐的地方。

露絲看著自己的手,然後看著自己的臂。肌肉緊實而細瘦。捕魚是辛苦的工作。她諦視鏡中自己的臉,想知道自己在這些年中變了多少、他能否認出自己、愛自己、自己是否仍像他曾經以為的那樣美麗。

他們已經提醒她湯瑪斯可能已改變。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理解。一位大屠殺的目擊者說,他被某種飛翔的巨物擊中頭部。那位目擊者──年輕生還者邁可── 說他看到湯瑪斯跌下。湯瑪斯自己所記得的最後一件事,是他極度驚慌,然後跑進水中,在著火的人、樹、地及煙霧中跑進水裡,因為跳進水中就不會被焚。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中國水環境紀行:榮耀與麻煩的環保思維〈一〉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2008中國環境媒體前往東嶼坪工作假期,2009年中國環境組織來台進行社區參訪,在課程演講與工作假期的交流上,開始認識這群關心環境的朋友。透過活動現場的交談,以及電子郵件的聯絡,慢慢理解這群中國熱血青年,對環境事物的關心,以及現今中國環境問題的狀況。

更有趣是在深談中,發現中國政府對與環境組織之間,那種「麻煩與榮耀」的微妙關係,一個特殊的平衡邏輯,於是興起前往中國探訪生態環境現況的興趣。

2010年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以環境博客身分隨團前往參訪,這也是中國環境組織、媒體來台參訪交流四年後,台灣首度環境組織與媒體,進行回訪交流活動。

為 期十天的「二岸環保NGO與獨立媒體長三角環境交流」行程,以浙江為主要區域,主題是水資源議題的參訪交流,走訪杭州、溫州、寧波、上海等城市,拜訪當地 環境組織與個人,並進行許多場次的座談交流。為期十天的參訪行程,有官方與民間,有城市與鄉村,有安排參觀與意外所見,十天的行程收獲豐富,也更清晰參訪 城市的生態環境事物現況,以及官方與民間因應的態度。

因此,針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分別以政府、組織、民間、媒體四個觀察角度,來呈現當今中國環境問題,以及政府與民間的行動。

一、政府的態度

對於中國政府,在全力發展經濟之下,高度的經濟成長率,也帶來高度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何根治成為一項長期改善的工程,甚至也關係到一個國家對於生態環境,秉持的一個生活哲學與因應態度。

中國政府對於環境事物的態度是什麼?在參訪行程中,一直可見的「文明城市」標語,成為一項有趣的觀察。

中國經濟高度發展之後,如何展現一個「文明」的國度,成為全國追求的事物,那意味著在經濟上,達成百年來「超英趕美」的心願,也希望在文化上有所提昇,讓中 國擠身於一個文明的國度中。生態與環境保護在某個程度上,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一種與世界同步的榮耀,於是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一種國家運動,帶有競爭與榮耀 的心思在其中。

但是這樣的心思,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可以看的見成績,卻缺少一些內化的態度。在參訪行程中,以四個現象觀察,來談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態度。

1、有趣的溯源行動

河流保護一直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核心,全世界每個文明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河流。中國央視在1980年代拍攝的「話說長江」節目,追尋長江的源頭,透過媒體播送的力量,引發中國一系列的溯源熱潮,許多省分紛紛以母親河的概念,找尋河流的源頭,並且立碑作為紀念。

在 河流溯源的運動中,河流以一種「飲水思源」的樣貌,成為重新凝視河流的角度,開啟在高度工業化之後,面對河流高度變化,河流溯源成為一種追尋原初美好的行 動。但是這樣的關心,大多是帶點探險、調研意味的行動,重點在於地理位置的呈現,或是人文歷史的追尋,其實並沒有太多生態與環保的理念,甚至一旦成為公式 化的溯源運動,只是造就許多江河源頭的風景勝地。

在參訪中,安排前往浙江安吉龍王山的黃埔江源頭參觀,在繞著山路一路上行後,來到源頭立碑的位置,特別挑選在一個山溪小瀑旁的岩石上,鐫刻「黃埔江源」的紅 色大字,不改人們慣於在自然區域提字的習慣,十分具有觀光景點化的作用。更讓人驚訝,在這個黃埔江源頭的龍王山峽谷的山溪中,出現橫斷溪流的簡陋水泥攔水 壩,並且連結一道滑梯,怪異的人工建設乍看之下,以為是魚梯等生態保育設施,到了上游處才發現原來是溪流泛舟的設施,因為山溪水淺,經營水上育樂的業者, 在小小山溪裡到處築壩攔水,建造一個長達四公里的的山溪泛舟水道。

重要的溯源行動,造就一個景點,但是究竟朝向一個源頭生態保護的方向,或是憑藉名氣成為旅遊景點,成為河流溯源行動之後,一個有趣的變化。1985年黃埔江 源所在的龍王山,成立自然保護區,標榜朝向生態旅遊,並以縣級公共造產方式維護經營,但是保護區裡相關的生態調查,卻在2003年左右才開始。

2、樣板的濕地系統

溯源成為重新凝視河流的開端,核心落在地理查證與歷史追尋之上,甚至造就江河源頭的景觀據點。缺乏生態思維的環境保護,常常讓生態只是成為一種空泛名詞,甚至作為一種接近自然的新旅遊型式代稱,但是這樣的生態思維,也隨著中國和國際接觸的增加,開始有著轉變。

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著重在重要水鳥棲息地的保護,直到2000年頒佈《濕地保護行動計畫》,濕地保護觀念開始擴散,2002年成立《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2004年制訂《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按照規劃內容「從 2004到2010要划建濕地自然保護區90個,投資建設濕地保護區225個,其中重點建設國家級保護區45個,建設國際重要濕地30個,濕地恢復 71.5萬公頃,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38.3萬公頃。到2030年,中國將完成濕地生態治理恢復140萬公頃,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 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

目標導向的濕地整治,讓重現濕地成為一種治理績效,常常在樣貌之外,忽略掉濕地中生物多元化的意義。在為期十天的參訪行程中,分別拜訪三垟與下渚湖濕地,二 塊濕地面積都相當廣大,幾十年的發展,濕地系統有著居民不斷開發佔居,過度養殖造成水質優氧化,以及工廠設立形成的水質污染,當地政府都在短短幾年間,遷 移、拆除濕地上數千家工廠或民宅,還給濕地應有的樣貌。

但是濕地復育,並非只是處理陸域上的房舍,更重要是水質的復原,以及污染源的控制,而這也是中國濕地整治的痛處,濕地範圍內有決心、有魄力,但是面對連通濕 地的河流系統,在濕地外受到工業污染的問題,就牽涉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衝突。會議中請教流域整治規劃領導人對衝突的看法,他不諱言,必須要看省級領導 人的決心,在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之間,求取一道平衡。

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的前進鐵律,濕地復育在觀光角度上,也擔負經濟發展之責,仔細觀察濕地復育,拆掉舊的工廠或民居建築,其實也新添許多景觀建築,這樣的濕地 思維架構在重現「江南水岸、魚米之鄉」的歷史景觀上。一旦濕地整治,太過向觀光化發展,一眛為遊客準備,就如關渡濕地公園何一先處長所言,遺忘濕地生物多 元的意義,過度人工整治,反而是一場災難。

3、困擾的流域整治

濕 地有觀念上的問題,但是不能不稱讚,至少中國開始重視濕地的重要,也願意進行復育整治工作,問題是連通濕地的流域整治,卻成為一個長遠又頭痛的問題。在參 訪的浙江省區域內,河流一樣存在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水的問題,當地政府幾年來進行污染工廠整理,以及污水下水道建設,解決長期存在的污染問題。

但是另一種污染,卻是伴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擴大,因為建設需要砂石,在浙江境內砂石運輸,多半依靠船舶,形成在錢塘江面以及大運河內,長龍般的運砂船,來回在 河道上穿梭。這些運砂船簡易老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載著大量砂石行駛河道,那些烈日揚塵,雨天排泥的沙石污染,讓許多河流翻攪著黃色河水,形成河流混濁 的現象。

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城市,許多自然河道不斷整治,築起的高堤,增修的堤壩,河流人工化的問題相當嚴重,這也是現代河流治理,過於偏向排洪與景觀工程,完全以 保護城市、打造景觀為思考核心,造成的結果就是斷絕土地與河流的關係,影響生物多樣性,更糟的是過於侵入河水流域,一旦暴雨暴洪,河水溢堤、河道潰堤,造 成的危害相當嚴重。

參訪的中國水利博物館,內部介紹三峽大壩、南水北調等等大型水利工程,說明中國以強勢工程方式,作為水資源治理的心態,有趣的是在館內一開始談中國水利,就 是推崇大禹治水,卻未能深思,大禹治水正是順應自然的疏導方式,而非失敗的圍堵強攔。以大禹為師,卻是相反思維的工法,苦果在現今顯現,太多的洪災、泥石 流災害,一部分原因是自然河道系統的改變,一部份是人類過於侵入行水之處。

整治流域,從江河工程、排除污染,進到順應自然的觀念,對於迷戀工程至上的中國,思維轉變還需要一段時光。

4、摸索中觀念推動

對於環境保護的思維,中國並非陌生,在近幾年國際會議的舉辦,以及前往各國的參訪學習,一些新的環保用詞與理論,都可以發現從事環境工作的官員都懂,甚至能夠援以引用,但是深談之後,發現在字眼之後卻是相當空洞。

空洞的問題,來自限縮與失根的原因,也就是「麻煩與榮耀」的環保思維。

將環保視為「文明城市」的榮耀指標,中國在各省市推動的環保活動並不少,但是這些活動多半是屬於生活習慣的改變,不要亂丟垃圾、垃圾回收、節能減碳新生活等 等活動,在這些榮耀的背後,政府樂意推動,但是碰上企業、工業、經濟導致的環境問題,態度與魄力就變的曖昧不明。因為在中國,許多企業仍是官辦企業,一旦 推動環境事務,成了影響企業發展的經濟危機,環境保護變成麻煩,政府部門變得小心翼翼。

因此,有限的環境事務推動,讓活動增加城市榮耀,不需製造麻煩。

另外,在官方以不製造麻煩的環保觀念推動下,中國環境運動不是從民間生根長出來,而是官方給個範圍、目標,變成一種運動來推廣,久而久之這種失根性、躍進式的環境保護活動,只會形成一種表面的形式,沒有真實根基。

限縮與失根,讓中國環保活動,比較像嘉年華會,不同團體爭取關心環境的榮耀獎項,但是在活動的背後,其實不見的真懂,或是會真做。這點和台灣有點相似,政府 常常舉辦許多環境活動,來彰顯城市榮耀,但是遇上企業污染,馬上就是一樣推縮,「麻煩與榮耀」的環保思維,成為二岸政府相同的問題。(未完待續 1/3)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munch

Top

 



 
 

專欄作家:椿象卵裏孵出小蜂

作者:楊家旺

【椿象卵裏孵出小蜂】2010.07.09 攝於大潭仔

2010年07月09日,我在大潭仔觀察昆蟲。一片葉的背面,我發現10數枚椿象卵,這或許早已稱不上新奇。對於不感新奇的事物,人,很容易瞄一眼就將視線移開。因為那是過往已熟悉的事物,好像一切早都了然於心,再多看一眼,也不會有什麼新發現似的。但,我知道這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

對於自然界任何微小生物的隨意放過,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當這一心念閃過時,我將原已放手的葉片重新拾起,細瞧葉背上這一群椿象卵。這些直徑約只2mm的卵粒,多數已破裂,椿象早已孵化離開。不過其中一枚椿象卵殼上,有一小小黑黑的不知什麼,我覺得有必要搞清楚。於是持起相機,對焦,按下快門,檢視照片,放大,再放大,喔~差點錯過了,原來是一隻小小黑黑的卵寄生蜂正欲破殼而出。是的,想當一位昆蟲觀察家,不隨意放過任何微小之處,顯然是必須時刻牢記於心的。

我檢視其他每一枚卵,很可能,都被寄生了。印象裏,如果是椿象孵化後的卵殼,每一枚都是純半透白的顏色。然而,我所發現並拍攝到的這群卵,卵殼已破裂的,有不透明的乳黃色黏著在殼內,這或許是卵寄生小蜂的排泄物。右上方有一枚尚未孵化的卵粒,隱約可見黑色物體在裏頭,無疑地,應該是一隻尚未破殼而出的卵寄生小蜂。至於最左的那枚卵,卵殼未破,也不見黑色小蜂在裏頭,大概是小蜂尚未羽化仍在蛹期階段吧。

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和諧共處的。當辛苦的椿象媽媽產下10數枚卵粒後,她希望的也許是10數個孩子誕生。但這一回,她並沒盼到這一刻,她所產下的卵,事實上不過是10數隻卵寄生小蜂的養料。換言之,椿象媽媽產下的卵,孕育了卵寄生小蜂。說兩者之間不存在和諧,或許也不對,兩者之間事實上維持著一種平衡,構成了自然生態的某一和諧區塊。椿象太多了,也許某一種植物就會瀕臨絕種,所以椿象卵寄生小蜂就扮演了維持平衡的角色。椿象卵寄生小蜂如果太多了呢?椿象也許會滅絕;椿象滅絕了,椿象卵寄生小蜂也將因失去寄生對象,失去養份來源,導致自身的滅絕。如此看來,這種平衡,有助於自然生態的大和諧,同時穩定生物的多樣性。

前陣子,在書局找到了一本書《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作者Terry Tempest Williams。這本書簡體版譯為《心靈的慰藉 - 一部非同尋常的地域與家族史》。我喜歡這本書,於是想,這本書真的沒繁體版嗎?網路一查,找到了繁體中譯的書名《沙鷗飛處 - 湖與女人的故事》。

《心靈的慰藉》有段文字寫道:「從觀察描述椋鳥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令人懊悔的我們自身的缺點:我們的人數之多、我們的爭強好鬥、我們的貪得無厭以及我們的冷酷無情。像椋鳥一樣,我們獨霸世界。」作者還提到椋鳥在白天覓食時,爭奪其他鳥類的地盤;晚上則會搶入其他鳥類的巢穴。不只如此,椋鳥還是仿聲高手,善學其他鳥聲。「它們模仿北美鶉、雙領鴴、金色啄木鳥及菲比霸鶲的歌喉。......有高亢急速的鳴叫,也有如溪水潺潺的低 吟。如同一流的冒牌貨,它們以假亂真。它們滿嘴謊言。」作者最後寫道:「這樣的物種在大地上產生的影響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多樣化的消失。 」

如果椋鳥的行為不知節制,那麼,當其他鳥都消失時,他們將沒有鳥巢可以侵佔過夜,也沒有其他鳥聲可以模仿。如果他們能夠有所節制,控制得宜,那麼,他們將是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其中一員。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對待其他生命,能夠有所節制,不造成任一生物的滅絕,那麼,我們人類本身也是豐富生物多樣性的一員。反之,我們若造成其他生物的滅絕,讓多樣性消失,人類最終,將失去其他的生物作為食物。不,我說錯了,人類將擁有最後的食物,那就是其他人,以其他人作為最後食物的人吃人世界,便是人類走向滅絕的最後一個階段了。

Top

 



 
 

自然生命印象:海洋台灣的真性情

作者:柯金源

台灣的領海版圖,雖然比陸域轄區大3倍,而經濟海域更是陸域面積的15倍大,但廣裘豐富的海洋資源,卻被一般人所忽略了。而大部份人認識海洋的途徑,大多借助於少數海水浴場的活動,著實辜負了台灣島四面環海的天然優勢。

其實,台灣島上的住民先輩們,大部份是經由水路登島的。後來受到執政者的箝制,除了蘭嶼島達悟族人與漁民,比較了解海洋,並以海營生之外,大部分住民,幾乎成為陸封的動物。

近20年來,當人們獲得較大的親海空間時,卻同時也發現,海岸地帶已滿目瘡痍,重污染的工業區、過量的港灣、不當的海堤消波塊工程、大小垃圾廢土場林立,而西部綿延數公里的泥灘潮間帶,部份更受到廢水的污染,已成為重金屬污染區。近十餘年來,海岸更緊跟著平原及山坡地開發的腳步,成為財團聚金的工具,像新市鎮開發區、濱海工業區、發電廠、工業港等等。以雲林縣海岸居民為例,他們經常向西遠眺的海洋地平線,已經被一根根高聳的煙囪所取代。

彰化大肚溪口與台中火力電廠及彈塗漁;圖片來源:環境影像部落格

自海岸逐步解嚴以後,海岸及海洋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受到矚目,而近幾年來,海域活動看似已慢慢的活絡與多元發展,譬如海上鯨豚觀賞、珊瑚礁海岸浮潛、藍色公路觀光、水域技術活動等等。但因為缺乏海洋教育的累積與海洋文化的沉澱,海洋環境知識就無法根植。因此,目前的海岸環境還是面臨著危機,海域活動還是傾向速食消費,就連官方舉辦的活動,也喜好嘉年華似的活動,稍嫌流於浮誇。

海洋立國、海洋國家、海洋文化,是台灣近20年來,經常聽見的口號,但實質的內涵,還是有待建立。為甚麼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朝四方輻射出海,但大部分人對於台灣的海洋國度,還是那麼的疏離與陌生。要落實海洋民族的目標,其先決條件,必須建構一個優質的海洋環境,才能吸引眾人的眼光,也才具備海洋立國、海洋文化發展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必須仰賴紮實的常民海洋環境教育、海洋資源調查、發展規劃。

綠島海洋義工;圖片來源:環境影像部落格

台灣的疆域,包含台灣島及周邊13座小島、澎湖有90幾座島、金馬地區有33座島嶼,南中國海有5座,約140餘座至160座大小島礁。除了少數幾個觀光交通較為便利的島嶼以外,像太平島、東沙環礁、烏坵、北方三島、馬祖、金門週邊等諸島,目前仍彷彿覆蓋著一層神秘的薄紗,一般人還是無法盡窺其全貌,以東沙環礁與太平島為例,許多人聽過這個名字,卻很少人知道她在那裡?這座環礁又是如何的模樣?

東沙防禦鐵網夕陽;圖片來源:環境影像部落格

而目前部份小島因人口外移,大部份的公共設施幾乎閒置,其實可以更有效積極的應用,譬如澎湖縣東吉島現有常住居民只有幾十人,島上的碼頭、通訊、基礎生活資源皆可支應,可以發展成為台灣海峽的海洋教育園區,再如東沙島的環礁生態,也是一處難得的海洋教育及南海的研究基地。另外,台灣的海岸環境與海洋系統基礎資料,仍相當缺乏,就因為基礎調查資料不足,導致人們還來不及了解、認識當地環境生態資源之前,環境已被破壞掉了。譬如﹔桃園觀音大潭海岸,有一處很特別的藻礁生育地,但大部份的海岸地質文獻資料中,大多以沙丘或珊瑚礁岩地質輕輕帶過。當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於1998年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中,提出現生藻礁及其外沿海底,還有柳珊瑚、造礁珊瑚生長情形時,外界才赫然警覺,原來在綿延數十公里的沙丘地形裡,還珍藏著另類生物礁的奧秘。但是,目前這一片砂岸地形中的瑰寶,一般人已快無緣相見,因為牠已被規劃為桃園的黃金海岸開發區。目前,大潭天然火力發電廠已正式運轉,天然氣接收管也完成海岸工程,沿線的藻礁及海岸生態環境已遭受嚴重衝擊。

據桃園保育人士表示,他們從來不知道,原來自己家鄉就有這麼一處寶地,當珍寶被發現之後,也等於宣告海洋精靈消失的訊息,他們想要親眼目睹或進一步搶救,已來不及了。

據學者的調查成果,發現台灣各地區的珊瑚礁,均面臨人為破壞與經濟發展的壓力,大部分珊瑚礁區更遭受到泥沙覆蓋與水污染的危害,而珊瑚礁魚類則因為濫捕的因素,其族群量已減少了一大半。像屏東墾丁地區就是較明顯的例子,當地旅遊、餐飲業者,為了滿足每年高達600萬遊客人次的食宿需求,山坡地開發、違建四處可見,目前所累積的違建案,可能超過千件。加上近幾年遊客開始迷上珊瑚礁魚類及潮間帶的螺貝類、海膽之美味,目前南台灣海域的生物,再度面臨捕撈的壓力。

軟絲竹叢與守護者;圖片來源:環境影像部落格

海洋的視野是無限延伸,但其包容的內力是有限度的,短視近利的豪奪性格,已讓島民嚐到苦果。海洋公民的養成,需要教育與文化內涵的累積,環境資源的價值觀也必須重新確立。

如果,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那水陸交界的海岸地帶,定是生物蛻變的舞台。

萬物在這廣裘的海岸上、爭奇鬥豔尋找出路,千萬年來、潮來潮往、寒暑更替,眾生在這一地帶上獲得生命的滋養,人類更需要細心呵護它,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管是美麗或醜陋的土地,都是我們生長的地方,不管是快樂或悲傷,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一切好與壞的現況都歸我們所有。

【相關資料】

柯金源-山海經典部落格
公視【活水溯源.森之歌】精華
自然生命印象專欄:寂靜的海洋

【立足之地】2010台灣自然生命印象紀錄暨生態講座

Top

 

書齋:《靠鯨生活的人》之8:等不到的人

作者:琳達.霍根(Hogan Linda);譯者:刁筱華

她和馬可坐在小飛機場裡、看著窗外。飛機抵達,又在陣陣熱氣與煙霧中離開。陽光通過他們的臉。它反映出移動的事物:女人的錢包釦子、飛機旁的大貨車、行李箱上的銀。

「給你,年輕人。」一個空中小姐給了馬可一個附有一對翅膀的別針。他坐著,別針擱在膝蓋上,等待。露絲將兒子拉近身邊,然後撫摸他的頭髮。她看著他。不知為什麼,他已失去等待父親回家的興奮。

陽光走過他們現在所坐的地方。

露絲看著自己的手,然後看著自己的臂。肌肉緊實而細瘦。捕魚是辛苦的工作。她諦視鏡中自己的臉,想知道自己在這些年中變了多少、他能否認出自己、愛自己、自己是否仍像他曾經以為的那樣美麗。

他們已經提醒她湯瑪斯可能已改變。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理解。一位大屠殺的目擊者說,他被某種飛翔的巨物擊中頭部。那位目擊者──年輕生還者邁可── 說他看到湯瑪斯跌下。湯瑪斯自己所記得的最後一件事,是他極度驚慌,然後跑進水中,在著火的人、樹、地及煙霧中跑進水裡,因為跳進水中就不會被焚。他被一艘海軍艦船從水中救起。「多麼幸運啊!」發現他的人說。「我剛巧經過那裡。」男孩嚇壞了。他把看到的一切告訴戰友,所得的話語很冷酷。「脫衣,士官。」他們說,然後給他乾衣服。他那時認為湯瑪斯已死,或者即使沒死,也迫切需要醫療。他很想為他尋找協助,但他只能哭。他在告訴他們這故事時哭了,而他們必須離開。然後他在船上聽到一個又一個城市落入共產黨手中。他開始好奇共產黨員的真實樣貌。

鄉村很快落於北越之手。西貢很快被侵入。他們說美國人正在離開越南。軍方那時已使用中毒性毒氣(nerve gas),主要施用對象為已殘廢或被敵軍俘虜的士兵。這樣可使他們免於在更殘酷的敵軍手中受苦。他想到湯瑪斯。沙林(見譯註)。中毒性毒氣。他多年來納悶他們在何處丟它。這事占據他的每日思維。他的內疚、他的破碎良心也占據他的每日思維。他在發現湯瑪斯那天想著這些事,他在發現湯瑪斯許久之後仍想著這些事,他認為湯瑪斯必定在那天就死了,至少他的名字與其他人一起被列在華府的越戰退伍軍人紀念碑上。

......

露絲的母親在飛機快要到前抵達機場,她的頭髮包覆在粉紅色的絲巾裡,因為天氣已變得多風。她拿掉絲巾,把(如一圈光般包圍暗沉臉龐的)白髮弄膨鬆。露絲看著母親黝黑、粗糙的手,她的發光的皮膚。她為「士官」(她這麼稱呼他)帶來鮮花,並為馬可和露絲帶來甜甜圈。鮮花有紅、白、藍色。露絲不忍心看花,始終想著美軍,因為美國的狗所受到的照顧還不如Hoist所得的照顧那樣多。然後湯瑪斯的老朋友們也來了。露絲不走近他們,也不向他們示意。她認得他們。他們是以強姦為樂的人。德懷特,狄米崔,賽勒斯。黑暗的人,未必是指膚色,因當中兩人是混血,而是心地與靈魂黑暗。她能看穿他們。而且他們帶走了湯瑪斯。他們和他們的啤酒。露絲總認為若這世上有正義,他們當中應有人回不來才對。然後因這想法而厭惡自己。

空氣中飄來糖與肉桂的氣味,但沒有人碰甜甜圈。

飛機抵達時,露絲梳理馬可的頭髮。母親奧羅拉輕拍露絲的頭髮。「你記得他赴戰場前的事嗎?你的婚禮。那婚禮真美。」她微笑,想起那場海灘上的婚禮,那晚的火光,幾乎整個村莊都在那裡,連漁人老文斯都來了。

自從他離開以來,已過多年了,露絲的頭髮仍然閃耀著藍黑色,只有幾縷灰髮。她仍貌似父親。她想到湯瑪斯的臉。那是張寬臉,他微笑時眼尾起皺,在孩提時代就是如此。困惑時也是如此。他有種親切氣息,及一副亞洲相貌。她曾經跟他開玩笑,說他的祖先是從中國跨白令海峽而來,即使族人知道自己是從海洋裡的洞穴出來、從一叢叢海草中出來,有些人在腋下、背上夾帶故事,或藉水生動物的鰭來夾帶故事,鯨(他們的祖先)的故事是故事之一。他們的所有故事都像浮游生物附著於偉大的鯨,他們愛鯨,喜歡看鯨通過。他們是靠鯨生活的人。他們崇拜鯨。鯨骨曾經是他們祖先的家,他們用皮革覆蓋大肋骨,然後睡在隱藏處裡。鯨魚是他們的生命、他們的慰藉。他們的朋友旗魚有時會傷害鯨,鯨就會爬上岸等死,或在抵岸時已經死了。鯨是海洋和旗魚送給飢民的禮物。

露絲想到湯瑪斯出生時那隻洞裡章魚。他註定要成為特殊的人。現在他由軍方護送回家。

飛機降落時,露絲站起來,緊張地張望。一個接一個,乘客離開。後面沒有人。她等待。或許他的行李在後面。終於,一個職員走向他,然後說:「我很抱歉。所有人都下機了。你的乘客不在機上。」湯瑪斯的失望的弟兄沒對露絲說什麼。他們走出去,他們的褲子低低的,他們的步伐趾高氣昂,而他們不過是在酒吧過夜的窮男人。知道她不喜歡他們。知道原因。

必定是公文有誤吧。誰叫他們來自一個小鎮,而這個小鎮的名字沒人知道。

「必定是哪裡出了差錯。」但露絲已有他不在機上的預感。壓抑住想哭的衝動,她堅強問道:「下班飛機什麼時候來?」

露絲走到窗邊看飛機。她注意到玻璃上的手指印、手印,認為它們是曾在那裡又離開的人所留下。透過玻璃,她看見家人快樂地相遇。情侶親吻。人們道別,伸出手再握一次。

她等待。

他在四點也未抵達。她看著他們的兒子,他從未見過爸爸。他正按住機翼。他已看見駕駛員。

她絕望地看著母親。「他為何不打電話來?他可以讓我們知道的。我不知道他為何沒打電話。我想聽他的聲音。我只想聽他說話。他可以早一點打電話給我們的。她的臉蒼白而疲倦。「他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待我們?」

認為湯瑪斯再次傷了露絲的心的奧羅拉看見女兒搖晃。「來吧。我們走吧。這裡不好。」

他們駕駛卡車經過水面和陸地。

「你不知道。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然而奧羅拉也知道他不會回家。

「為什麼他不打電話?」

馬可看著母親哭。他知道父親在那兒、在某處。他會回家的。

可能是很多個小時。可能是很多天。可能是很多年。誰知道多久?

譯註:沙林(Sarin),一種極毒氣體,會傷害神經系統、肌肉及器官。

《未完待續》

 

【書的小檔案】

書名:靠鯨生活的人People of the Whale

作者:琳達.霍根 Hogan, Linda
譯者:刁筱華
出版: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定價:280元

本文轉載書林出版之《靠鯨生活的人》一書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張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