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十年特刊
5之3期
2011.5.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喜見十年有成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二屆理事長)

2000年環資協會還在籌設時,協會的家是在市民大道小巷內一棟中古公寓的一樓及地下室,二個樓層的空間還有好幾個友好社團分租,雖然克難、狹小,但感覺非常窩心。

那時候,瑞賓、瑞祥、道緣、秀如、DJ(首任理事長盧道杰)等第一批老戰友一堆人擠在小小的空間討論協會的大小事,包括協會如何及何時正式成立、信託中心要不要運作、要不要加入生態保育聯盟…現在回想起來,還滿有意思的。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NGO觀點】迴盪百年──台灣島國的環境思維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約1,000至6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將海底的岩層推擠隆起形成台灣島。300萬年前,台灣島已經大致具有現今地貌雛形,如高聳的中央山脈與低緩的西部丘陵與平原。280萬年前開始,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形成台灣北部以及外海地區如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與釣魚台。所以地震與火山噴發是台灣島生成的主要機制。台灣標榜是海洋國家,然面對森林開發、產業政策、能源政策、廢棄物處理與土地利用等,如何以更謙卑的態度來思考島國的永續與文明價值,是當務之局。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NGO觀點】積極搶佔「發展」與「分配」的務實論述

作者: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過去這十年,台灣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他代表了社會經歷了整個不同的政治價值理念的試驗,卻也讓台灣民間社會,在思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有機會扮演了倡議者與實踐者的角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換位思考的檢證。

大量原先NGO的參與者,以不同的形式被招呼到體制裡去:有的是擔任政務官,有的是擔任各式各樣的「委員會」的委員。然而,整個社會是有機的,是多元的,甚至是大部分仍是相信「發展至上」的,因此整個大型的社會價值革命的機遇下,卻只能淪為民間與公部門間「上下其手、裡應外合、弄假成真」的一些小戰役,即使是一個辛苦而漸進的拆解過程,但在政治現實下,快速歸位。而且,一個個不當開發案的推動與否的對決,從以前在立法院、行政院,甚至總統府的責任政治,成為環保署前,環評審查會的一隅鬥爭。當然,這些歷練過程,讓NGO熟悉政治體制裡的遊戲規則,以及可操作性。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NGO觀點】國光撤案,公民運動再接再厲!

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經過近二年的抗爭,馬英九總統以國光石化開發案,對環境的衝擊超過當地所能承載,宣布政府將透過經濟部要求中油在國光石化董事會上,不支持彰化投資案。馬總統感性的表示,在彰化大城看到溼地農民和養蚵人跪地祈求上天保佑,「深刻體會到當地生態,與來自土地令人動容的生命力」,這是他做出最後決策的重要基礎。

基於普遍「人性」,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執政者心中的善根和反省力,然而,如果沒有鍥而不捨、動搖選票的反對運動,馬總統會願意真的聆聽來自土地、弱勢人民的心聲?或者認真考量「世代正義」?或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蘇貞昌、蔡英文會願意公開承認過去的錯誤?

精采內文

【環境十年變遷之NGO觀點】放大格局 描繪台灣未來十年的幸福願景

作者:邱銘源(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

環資十年,讓人感嘆光陰似箭,力有未逮,三月的春寒加上面對世紀災難的無言,讓人體悟大自然反撲的力量與人類的渺小,更讓人感同身受的在寒風細雨中,瑟縮著身子思考著台灣環境的未來。

在公部門與環保團體都只能短線操作議題的資訊爆炸時代,唯有公關的操作與配合媒體畫面的記者會,才能登上媒體版面。這個弔詭的年代,讓我開始懷念過去那個黑白分明的美好時光,陳映真的「人間」雜誌,關曉榮的勞工底層,還有楊渡的報導文學,字字句句鏗鏘有力。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為環境發聲 記錄環境議題歷史的資料庫

作者: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

「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了解與深刻的體認」,這是環境資訊協會工作夥伴,最常銘記在心的一句話。在這樣的想法之下,「環境資訊中心」與相對應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在2000年4月17日同時誕生!

精采內文

【環資十年功】因應氣候變遷 提供節能減碳撇步

作者:莫聞(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

近年來,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350ppm、京都議定書、後京都時代、溫室氣體管制、清潔生產…等氣候變遷的話題或術語開始流行,然而,一直在《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前,台灣鮮少人關注氣候變遷,主流媒體也鮮少報導,京都議定書在做什麼,為何有所謂的「生效門檻」,美澳為何退出,其他締約國家的政治盤算、碳交易機制…等,幾乎少有著墨。

精采內文

【環資好友賀電】开花结果进行时

作者:陈向军(中國《人和生物圈》杂志研究员)

萌生:2009年9月,由著名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发起的“绿眼睛看台湾”两岸环境媒体交流计划,天津电视台(王军、高志峰)、云南信息报(郭敏)、南风窗(陈统奎)和人和生物圈杂志(陈向军)等四家媒体的5名记者一行,在国台办、中科院等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踏上了宝岛的土地。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安排了两大主题:一是“灾后重建”,二是“绿色经济”。

精采內文

【環資好友賀電】來自Sony Taiwan的祝福

作者:Sony Taiwan

大自然是神所寫的最偉大的一本書,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努力、分享,激起民間共鳴,讓民眾有更多的體認與瞭解,並在眾人心底,植下環保的苗。從2006年結緣至今,秉持著為了下一代的精神,讓我們持續攜手為環境教育盡一份力,在環境資訊協會屆滿十週年之際,台灣索尼股份有限公司要獻上最誠摯的祝福,期望透過彼此的努力及鼓勵,繼續為全球人類社會,典藏更多動人美景。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特刊特聘編輯:朱惟君‧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