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好友賀電】开花结果进行时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環資好友賀電】开花结果进行时

2011年05月01日
作者:陈向军(中國《人和生物圈》杂志研究员)

陳向軍萌生:2009年9月,由著名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发起的“绿眼睛看台湾”两岸环境媒体交流计划,天津电视台(王军、高志峰)、云南信息报(郭敏)、南风窗(陈统奎)和人和生物圈杂志(陈向军)等四家媒体的5名记者一行,在国台办、中科院等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踏上了宝岛的土地。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安排了两大主题:一是“灾后重建”,二是“绿色经济”。

那一年,适逢台湾“九•二一”地震十周年。经历了“5•12”大地震的我们,深入到桃米生态村,亲身体验这个社区历经自然磨难后,如何以十年的努力重建家园;参加了由点灯文化协会等NGO社团发起的“九•二一”地震十周年纪念音乐晚会,大陆汶川地震灾区的羌族乐队也不远万里来到会场,用本民族的音乐和歌声带来远方的祝福,我们与参会民众一起席地而坐,听歌、交流、回忆、追思,一起为遇难同胞守夜;参观了著名的纸教堂,它已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参加了在暨南国际大学举行的“九•二一”地震系列研讨会,内容丰富,涉及心灵重建、生活重建、山村重建、小区重建、文化转机等;在世新大学与新闻系师生、环境记者和相关领域专家一起交流探讨如何报道灾情、传递灾民需求、引导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我们品味着美丽而实惠的绿色经济,体验着、分享着这里灾后重建的智慧和成果,我们在新鲜与好奇中感受着、倾听着、记录着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勃发:台湾环保社团喜欢合作,他们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好。许多环保人士身兼多个社团的职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家的活动,十来家共同参与,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桃米生态社区的案例最为经典,它融合和集中了这次活动的两大主题,成为“灾后重建”发展“绿色经济”的“明星社区”。环境资讯协会副秘书长夏道缘还在哺乳期,却不辞辛劳,担当本次活动的总协调。她的小公主,也成了队伍中最小的环保人士,跟着一路安排我们行程的母亲一起来“绿眼看台湾”。两岸环保人士彼此的手握着,并肩走着,心中充满着共同的期待:一个绿色的家园,一个绿色的未来!

怒放:酒是陈的香。经过18个月的沉淀、回味和尝试,“绿眼睛看台湾”2009两岸环境媒体交流计划在2010年、2011年开出了美丽的鲜花。在台湾生态旅游专家赖鹏智老师的帮助下,《人与生物圈》杂志陆续出现了台湾专家的视点,如2010年的海之鲸专辑刊登了中华鲸豚协会秘书长李明华的文章《邀游大海的天堂》;2011年滨海湿地专辑中刊登了台湾中研院邵广昭研究员的《水温对珊瑚礁的影响》和台湾大学戴昌凤教授的《台湾珊瑚礁保育今昔》的两篇文章;而在2010年公平贸易专辑中,一直关注、研究、报道农产品公平贸易的台湾《青芽儿》杂志主编舒诗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提供了相关背景信息,还分享了他的专题文章……

而一起赴台的《南风窗》记者陈统奎,受到台湾“桃米生态村”的成功经验启发和鼓舞,在自己的家乡海南海口火山地区博学里,发起创建“博学生态村”,尝试复制“桃米生态村”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当地乡亲在环保中致富,在致富中环保;2009年一路陪伴我们采访考察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的玟秀,在2009年—2010年自费来大陆旅游、交流5个月,她的经历和感受还被登上了发行量中国第一的《读者》杂志……

结果:2009年那个秋天的风,轻轻地拂动着2011年北京的春天。我们来到宝岛,满眼是惊奇与赞叹,我们离开宝岛,满心是不舍与留恋。从台湾回来之后,一直想写点什么,又觉得什么样的文字都不足以承载那个秋天的丰收。18个月来,我们一直学习、交流、梳理、思考、消化、研究……

“乐莫乐兮新相知”,通过赖鹏智老师的介绍,又结识了陈美惠、徐铭谦、余维道等多位台湾生态旅游专家,特别策划了生态旅游专辑(2011年第2期),集中分享台湾各种生态旅游(观鸟、社区、步道等)开展的历程和管理的经验,以此作为2009年访台的成果之一。(此专辑已经出版,正在陆续寄出。电子版也在制作之中);成功邀请了赖鹏智老师来贵州参加了我们举办的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并作了大会报告,和与会的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者一起分享了台湾经验(道缘没来实在遗憾啊)。不过没关系,一方面可以和赖老师一起分享他的这次丰富的大陆之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着手推动下一次的尽快到来。

文字是有限的,真情无限,愿友谊之树长青、硕果丰收不断……